㈠ 十七年电影四起四落原因
十七年电影四起四落原因是,起是党对电影事业发展方针的正确,落是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都认识不足,肯定不够,因此对解放初期私影厂的较好影片也没能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次发展,建国初期,1946.10.1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
1949.4.20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影前身)
1949.11.26上海电影制片厂
1949.4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标志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1951.3.8 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革命形势空前高涨,工农兵形象迅速占领银幕。
第二次“起落”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前后 (1 955 - 1957年)。《祝福》(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萤瑞存》、《平原游击队》、《上甘岭》、《李时珍》等至今仍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就问世于此时。
本期的电影创作还有个特点,就是电影的题材、风格、样式开始多样化。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护士日记》,革命抒情片《柳堡的故事》以及喜剧片《新局长到来之前》等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第三次也是最富有成果的一次创作高潮,则以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为标志。这年推出了《林则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聂耳》、《战火中的青春》、《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一大批好影片。作为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它们在艺术上也日趋成熟。
第四次起落1963 年至1964 年间,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小高潮。这两年拍出了《早春二月》这样的艺术精品,同时还有《英雄儿女》、《舞台姐妹》等优秀影片问世。
艺术处处长:
陈波儿,大胆放手培养。
中心问题:如何看待我国30年代以来进步电影的传统问题。
犹豫中国解放前进步电影的现实意义传统法,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都认识不足,肯定不够,因此对解放初期私影厂的较好影片也没能给予充分肯定。
㈡ 谁知道中国十七年电影各个阶段特征和作品
1、革命历史、英雄主义影片(军事题材影片):20世纪五十六年代是英雄模范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电影创作的大好时机,宣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十七年电影”不胜枚举,尤以军事题材居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战》、《中华女儿》、《钢铁战士》、《翠岗红旗》、《风暴》、《老兵新传》(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红色娘子军》、《红日》、《燎原》、《霓虹灯下的哨兵》、《上甘甘岭》、《战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儿女》、《回民支队》、《海鹰》、《战上海》、《东进序曲》、《苦菜花》、《南海潮》等,英雄人物传记则有《雷锋》、《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大夫》,表现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的有《聂耳》、《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在战争叙事中融入健康的抒情场景,是“十七年电影”不少军事题材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奥秘”。如由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执导的《柳堡的故事》,以女性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兵民之间的经历,从而使人们对战争历史的追忆平添出一份浪温和温馨。
2、名著改编的影片:这是“十七年电影”的主流之一,如《祝神速》(鲁迅原著)、《林家铺子》(茅盾原著)、《家》(巴金原著)、《龙须沟》(老舍原著),以及《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家庭》、《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其中《林家铺子》是“十七年”诸多名著改编的方式成为银幕经典的创作范例之一。影片传达原中国古典美学神韵,始终是研究者们饶有兴趣的。
3、惊险片:惊险片历来是中国各时期电影创作最精彩的样式之一,是当代中国形态较完备的“类型片”,“十七年电影”自然也不例外,出现了《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秘密图纸》、《跟踪追击》、《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51号兵站》、《国庆十点钟》、《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冰山上来客》等一批作品,与现在大量的惊险动作片不同,“十七年电影”中的惊险片少有追逐和格斗场面,但也出现了少数武术功夫片,如《飞刀华》、《林冲》等。
4、爱情片:这无疑是“十七年电影”中最为优美抒情的一个板块,与当代爱情片相比,更显得细腻、精致、尽管有些“保守”,但十分动人,给人以美好向上的追求。代表作大多以民间传说为题材,以喜剧、悲剧或音乐片的样式出现。比如:集音乐、舞蹈和诗歌于一身的《阿诗码》(杨丽坤主演)当属中国爱情电影的巅峰作品之一;《刘三姐(黄婉秋主演)、《画中人》(李忆兰主演)等也是诗情画意的精品之作。同时,一批现实题材的爱情片大量涌现,如《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
5、儿童片:“十七年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从不“失真”,既坚强勇敢又天真可爱,其影片甚至吸引了许多的成年人,如:《祖国的花朵》、《小兵张嘎》、《鸡毛信》、《小铃铛》、《英雄小八路》等。
6、体育片:竞技体育的魅力被众人倾倒,体育电影则艺术地再现了运动员的风采,如《女蓝五号》、《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跳水队员》等。
7、喜剧片:“十七年电影”中的喜剧片以轻喜剧和讽刺喜剧居多,演员表演到位,无矫揉造作,幽默诙谐,如《游园惊梦》(侯宝林主演)、《今天我休息》、《乔老爷上轿》、《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部立体故事片》、《女理发师》《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满意不满意》、《哥俩好》、《抓壮丁》、《七十二家房客》(“十七年电影”中唯一的内地与香港合白的故事片)等。
8、戏曲片:属中国独有的影片样式。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红楼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野猪林》、《群英会》、《梁山泊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织女》、《天仙配》、《杨门女将》、《铡美案》、《花木兰》、《花为媒》、《刘巧儿》等。其中多部与香港合拍。
9、艺术性纪录片:这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故事影片样式,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结合的产物,其大多产生于“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至1959年,代表作是由真人真事改编,并由本人扮演的《黄宝妹》。
10、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意义,除了具有影视人类学的意义(即纪录或表现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外,还可以以其奇观性而具有对非少数民族观念的娱乐性意义。代表作品有《阿诗玛》、《刘三姐》、《农奴》、《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其中,反映===========民主进程的《农奴》,以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11、其他:舞台艺术片《东方红》、动画片《大闹天空》(上下集》等。
㈢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
㈣ 17年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是
17年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是: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
在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电影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一年里,观众们得以欣赏到众多优秀作品,这些电影不仅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视觉效果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多部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奖,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种质量提升的背后,是电影产业在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和创新。首先,制片方更加注重故事的原创性和文化内涵,力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吸引力的作品。例如,《战狼2》以鲜明的国家形象和紧张的战斗场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次,导演和演员们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作水平,为中国电影的质量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些新生代导演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如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此外,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和题材的电影都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观众群体,从喜剧、动作、科幻到文艺片等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作品问世。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使得中国电影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芳华》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春与战争的交织,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羞羞的铁拳》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拳击与人生的关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电影类型和题材上,还表现在电影制作和发行渠道的多样化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大电影、微电影等新型电影形式逐渐兴起,为更多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电影院线也在不断扩展和完善,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2017年的中国电影在质量提升和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电影作品上,更反映在整个电影产业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上。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