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麦茨的八大组合段理论是什么啊
麦茨为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国内也先后有不少著作介绍,分析过麦茨的八大组合段,不少人都对之予以高度肯定,认为麦茨的“GS”理论不仅推动了电影理论的学术发展,而且为影片技法与叙事间的联系提出了合理的“切分”模式。
理论活动
麦茨的电影理论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符号学时期,叙事学时期和文化学时期。符号学时期又有电影符号学的创立阶段,本文分析阶段和深化阶段。
电影叙事学时期。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电影叙事学问题,在巴黎大学的博士生班讲授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电影叙事学著作《无人称表述,或影片定位》(1991)是根据他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书中广泛而详细地探讨了电影叙事学的各种问题。
如主观影像和主观声音,中性影像和中性声音,影片中的影片,镜像,画外音,客观性体系等涉及表述主题和表述客体等问题,深化了电影叙事学的研究。
电影文化学时期。麦茨退休以后,研究兴趣发生变化,开始研究电影与戏剧,文学,音乐,绘画等各门艺术的关系。
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经典著作《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1975),全书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的基本纲领,其他三部分是对电影符号学主要问题的深入研究。
2. 电影第一符号学与第二符号学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
电影第一符号学以麦茨1964年发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为开端,以结构注意语言学为模式,有较强的科学倾向,但对用符号学研究电影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7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有三大研究范畴:
①.确定电影符号学的性质;
②.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
③.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即电影语言的系统研究。
它的基本电影观念是:电影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它的创作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而电影语言虽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研究电影的科学工具是语言学,其研究重点则应当是外延与叙事。
就方法论而言,不同的电影符号学家建立了不同的分析系统,比如麦茨的八大组合段、艾柯的影像三层分节说等。
电影第二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电影理论。1977年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诞生。
电影第二符号学以精神分析为模式,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第一电影符号学着重电影的“陈述结果”,研究作品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而第二电影符号学力求突破上述局限,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的陈述过程和符号的产生与感知过程。
前者以语言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以精神分析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从前者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入动态的内涵考察。
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中,影片本文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而复杂的符号结构,而是一个可变的概念。第二电影符号学更着重研究电影的一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