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审美的语境看电影 ——浅析侯孝贤《最好的时光》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三种有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侯孝贤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这是侯孝贤作品的一大特色,并已形成个人风格。他的影片因此而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与传统的影视叙述方式截然不同,具有一定的“反情节”意味。
他的电影风格是代表了东方美学特点的,长镜头的移动如同散点透视的中国画,低于人水平视角的摄影机位继承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冷静客观的镜头风格。我认为,侯孝贤所采用的镜头风格同自己要表达的影像目标是有关联的,侯孝贤是在用情绪和细节来讲故事,以还原生活中真实的原生态气氛为目的,让观众沉陷在黑色大厅中用影像呈现的故事气氛和时代味道中。
在这样的目的中,侯孝贤运用长镜头更希望客观的来讲故事,没有琐碎的镜头组接,就不存在可以的用镜头强化细节,观众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空间内,不会纠缠在悬疑和情节中,而由此侯孝贤讲述故事的视角也很清晰。在景别的选取中,他偏爱中景镜头,与剧情保持一份疏离,观影时会感觉到自己是通过一个画框,一卷画轴来看的。颠覆了经典叙事所追求的自行呈现,无人讲述的真实感,强调了叙事话语的主体性,有很强的形式上的美感。
侯孝贤自己对本片的解释是,“人生中不能忘怀的片段是精彩的,它《恋爱梦》不是故事而是散文,是记忆中的味道,所谓最好的时光是台湾发展的好时光,电影发展的好时光,人发展的好时光,因为它不能再回来了,已经失去了,所以我们要去呼唤它!”
在我看来,侯孝贤唤起这份美好时光的镜头表现手法就是长镜头。不仅这部电影,他大部分作品都有类似的风格,如片长158分钟的《悲情城市》只有222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时长约为43秒,有的长达3分钟以上。《恋恋风尘》平均每个镜头时长有34秒。“机位在远一些的位置固定下来,演员不可能一个个走到镜头前来说台词,那么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就出来了,一切都很自然,很有味道。”
表现最突出的是“自由梦”,侯孝贤坚持采用“全默片”拍摄。所有男女人公的对话都是用字幕表现,一方面来可以更加突出剧情的年代感,和现实产生一种疏离,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美与现实的抽离,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原理;二来可以更加细腻地人物的感情神态,让观众摒弃听觉,用视觉来充分欣赏,体现了电影大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一开头两人在屋内交谈的一段中,镜头景别始终保持中景,镜头的移动速度缓慢。两位主人公的表演也是委婉内敛的:女主角坐在桌前凝视的镜头,仿佛是静止的,表现出东方审美的致远致静的情趣。
运用画外音、长镜头、空间景深营造的情绪张力及诗意氛围,都成为其作者电影的标志,使他的电影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样的风格可以看做是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审美享受。
《最好的时光》在影视叙事中颠覆了传统的大情节叙述模式,不以叙述故事为第一要务,而是把渲染气氛,表达意境放在首位。他对于意境的表现,通过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从具体,有限的物象上升到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带领观众进入到电影所构建的奇妙境遇中。表现了电影艺术的自我反思与影射,探讨了形式美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侯孝贤的影片如果从传统的影视叙事角度来看,大量使用长镜头,对故事情节发展进行碎片式的解构,突出意境和留白的个人风格并不合乎规范。剧情不突出,情节拖沓乏味,成为许多人对其作品进行批评时的普遍观点。对于这些观点我并不否认,但站在艺术形式审美的角度看,这部影片还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
⑵ 如何评价电影《感官世界》
如何深度剖析电影《感官世界》:一部杰作的艺术解析多年之后,我再次回到这部经典之作,只为分享我对《感官世界》的独特见解。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在国际影坛独领风骚,成为华语电影中的瑰宝,离不开导演大岛渚的精心雕琢与深刻洞察。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从构图、色彩、演员表演到节奏与主题,探寻其为何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大岛渚的构图手法别具匠心,影片中频繁出现的倾斜构图,打破了常规审美,反而在慢节奏的叙事中增加了主人公内心的焦灼感。特别是那些脸部大特写镜头,配合倾斜的镜头语言,如同将观众置于主角的内心风暴之中,让观众与她共情,仿佛被束缚在屏幕前一同经历那紧张的瞬间。
电影的色调偏向阴冷,但主角阿部定的红色服装犹如一道亮色,形成鲜明对比,从紫色橙红到鲜红,象征着欲望的觉醒与危险。特别是她与阿吉关系中的关键场景,红色的强烈冲击力与悲剧氛围相互交织,令人印象深刻。
无需过多赘述,演员们的表演力透纸背,尤其是主角们的互动,层次丰富,令人震撼。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动作,都饱含情感,展现出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
尽管故事线看似简单,但导演通过缓慢而细腻的推进,将观众带入一个情感的漩涡。高潮迭起的变态行为,看似疯狂,实则揭示出爱与死亡的边界,以及对欲望与自由的深刻探讨。阿部定与阿吉的互动,如同一场爱欲与毁灭的舞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电影的最后一个梦境场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主角内心的迷惘与重生。而阿吉那沉重又带有一丝讽刺的笑容,隐含着对战争的批判和自我挣扎。外部世界的战争与内心的欲望冲突,使得反战主题显得更加深沉。
大岛渚通过赤裸裸的欲望描绘,揭示了生命最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无对错,却又强大到令人无法逃避。电影中的欲望,既是主角的困境,也是观众的共鸣,如同阿部定的那句“它不中用了”,既是怜悯,也是对人性本质的直视。
⑶ 电影《英雄》所体现的审美特性
一、《英雄》的情节设置 :用一种简单的叙事模式开启了无限发挥的想象空间,再加入对历史的理性思考,从而形成了电影的深厚内涵。
《英雄》的三个可能性情节就是侠义与王权斗争的影射。在人物设计上,秦王就是王权,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虽然他的大一统要用战争和鲜血来实现却具有不可逆性。长空、飞雪代表传统侠士,必然失败。残剑代表新侠士,他选择舍弃私仇臣服于王权。无名刺秦的态度转变则是中国侠士的成长过程,他和残剑一样必然成为侠义的牺牲品。《英雄》就是用现代历史精神重新诠释了刺秦故事,这是文学改编的惯用手法,本就无可厚非。
二、色彩的功能 :(一)叙事功能
纵观整部影片,在人物服装的颜色设计上,秦王和无名问答时是黑色,无名编造的情节是红色,秦王猜想的情节是蓝色,真实情节是白色。每部分的画面整体采用相应的色调而呈现出红、蓝、白三个色块,色调由暗到明,预示着真相的步步逼近。
整部电影就是通过红、蓝、白三种主体色归类呈块,再由黑色加以分隔串连而形成一个紧密严实的整体。这种安排相得益彰,使观众在应接不暇的色彩变换中明晰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知晓时空转换的复杂关系,在情节和色彩的双重叙事中领悟影片主旨的层次性揭示过程,体会对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审美愉悦。
(二)情感宣泄功能
在《英雄》的三个可能性情节中,飞雪与残剑的爱情呈现出三种状态。红色代表两人相互猜忌的只留下恨的爱:蓝色是理性的宁愿牺牲自己保全对方的释怀的爱:白色是爱恨并存的真实人生的爱。影片精心设计了两人的爱情展现过程,特别是飞雪的表情从呆板邪恶到自然纯真而富于变化,既暗示着情节的真假也宣泄出其内心的强烈情感。而在残剑回忆的爱情部分,人物服装采用绿色传达着残剑对两人与世无争充满希望的爱情的向往。
在物理属性上,同一种颜色由于明暗度和光线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特征,张艺谋就在《英雄》中展示了自己运用中国红的娴熟技巧,传达出丰富的人物情感。飞雪偷窥残剑、如月一幕,暗色红唇,黑色眼线,加上冗长的红衣,这里的红代表了充满嫉妒和恨的爱:赵国书馆里,师生们在秦军乱箭中练习书法,人物、服装、墙壁、地板、书桌,一切都呈红色,这里的红是誓死保卫文化的坚定,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代表着血和战争;电影结尾部分,落日带来的夕阳红,印证了历史长河中荆轲专诸、梁山好汉、太平天国似的中国传统侠义只能成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牺牲品,这里的红是传统侠义,是对逝去侠义的叹惜。这些不同的红色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人物状态,他们或正或邪,或喜或悲,但都情感强烈而富于激情,使观众从一种颜色中获得多样的情感审美体验。
(三)色彩的象征功能
色彩本就具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再加上民族、国家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同一色彩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审美效果。总体来说,电影色彩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由其物理属性决定的,比如,在可见光光谱中,红色是波长最长、振幅率最慢的单色光,感情效应极强,富于刺激性,代表着激情和强烈。蓝色是一种典型的冷色调,由于色相的纯粹性和光波较短,震动频率快,给人的色彩视觉以稳定的影响,代表着宁静、素雅和忧郁。另一种是象征意义,是由视觉经验和历史文化因素沉淀下来的意义。
在《英雄》中,秦军、秦臣、秦王、秦宫都采用黑色。首先是因为秦朝主水尚黑,影片遵循了这种历史真实:其次是因为黑色是吸收所有光线的颜色,具有凝重感,能够体现出秦宫的帝王霸气,秦军的锐不可挡,以及秦王的睿智,这种文化意义和物理意义的双重建构使得黑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厚重感。而在故事主体部分,胡杨林之战的红黄对比象征着飞雪和如月的情感冲突:翠色平湖和秦宫的绿幔象征着诗意与侠义:红色藏书阁象征着矛盾和焦躁,蓝色藏书阁象征着静雅神圣,白色藏书阁象征着纯洁高尚的心灵和感情等等。影片就是通过这一系列色彩符号构筑起红、蓝、白三色场景空间,形成块状结构,再把诗书武功、音乐书法这些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视觉整体,使影片在实现视觉冲击力的同时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增加其历史文化深度。
⑷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正所谓,看电影,所以当然是从“看”,眼睛开始。动作片,那就紧紧的盯住他们的动作,情节片,那就要看他们的表情。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奥,可其实并不难。电影为了表达出人物,演员们都会把表情尽可能的真实。好的演员,会把那个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边一个朋友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内心。是痛苦?挣扎?还是开心?幸福?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体验电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
2
电影,不仅仅只是想让我们看,还需要我们听。倾听什么呢?配乐,人物说话的语气,还有出现在其中细微的声音。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配乐,也让我们记住了久石让。)配乐,主要为了烘托气氛的,成功的电影中成功的配乐,总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入电影,配合着人物说话的语气,混合出或者悲伤,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去看电影,说的高雅些,就是欣赏。看懂了情节,听着音乐,了解每个人物的心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慨。走马观花的同志会评价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而真的用心去体会的,会从电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会现实,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许是自己从前的梦想,也许是和其中某个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接着——会感情汹涌。那看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给我们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澜,一些感动,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记住一些事,忘记一些人,然后轻装信心满满的继续生活。
⑸ 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哪4种
影视艺术是多片种,多形式的艺术,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而每一类别又有多种形式.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
(1)直观视象性.
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为了不破坏"可见性",人物对话语言(比起戏剧)都应压缩,高度精练.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与摄影分不开的,而摄像机所处理和完成的仅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经改动的客观物象和经过选择,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即影视艺术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实纪录,因而,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才明确地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电影的存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于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学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
影视艺术所展示的直观视象,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例如,它能将内心活动具象化,可以通过外在物象的变化来反映(如天旋地转,可以用房屋,树木等的旋转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如《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性镜头——女主人公在火车站突遇男主人公时的长达几秒钟的面部大特写).即使是潜意识,它也能用画面形象来表现,如伯格曼②导演的《野草莓》,费里尼导演的《8》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因而,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即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式的国际语言.
(2)幻觉逼真性.
银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种"影子",一种"幻相",这些形象所组织构造出来的具有统一性的时空,也是一种幻觉,但是它们却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影视艺术是以视觉形象的逼真性为生命的,它无法容忍对自己的本性——视觉可信性的丝毫破坏.正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
比起其他艺术,这种幻觉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优势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态,它拥有绘画和雕塑所失去的运动,音乐失去的造型,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把文学形象转化为直接可观的形象.虽然,银幕在瞬间给观众展示的是世界的一个片断,但它却能使人信服这个片断是与世界的其他部分联为一体的.银幕不是画框,而是窗户,是将事件的局部展示给观众的窗户.影视空间不像绘画空间和舞台空间那样是嵌入世界之中的,而是代替世界而产生,存在的.
影视艺术的幻觉逼真性来自摄影的本性——客观物质视象的复现.绘画细致地描绘出事物的原貌,但它们却不具有摄影那样使我们相信原物确实存在的力量.此外,影视的幻觉逼真性还来自于影视艺术家的努力,来自他们自觉地按照这一特性来进行创作.例如,镜头的组接,就要根据人们观察外在世界的习惯,按照视觉逻辑来进行.而演员,为了逼真性,也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如电影《甘地传》的主角为了逼真性,甚至绝食数日,使形体和精神体验更接近原型,来满足观众对逼真性的审美要求.影视艺术的技术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发展过程史,如宽银幕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的视觉性质.而立体电影,以及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有感电影","嗅觉电影"等等,把这种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3)时空再造性.
其他艺术也能进行时空重组,戏剧艺术更是必须再造时空,但是由于舞台和剧场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视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自由度.摄影技术和剪辑技巧的发展,使得保持在胶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组合,实质上这就意味着可以从特定的艺术材料中抽取出时间和空间来重新构造.这就是所谓的"蒙太奇"技巧.这样,影视艺术就能打破现实时空和上演时空的束缚,既可以集中,压缩,又可以延伸,扩展;既可以自由地转移,反跳,又可以灵活地跨越,并列,可以说能用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引导我们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
影视艺术再造时空,构建起符合心理的审美空间,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在两个因果性镜头之间建立起一种纯虚拟的空间连续关系,这种联接的合理性通过内容的呼应而获得.例如,在英国影片《灯塔看守人》中,一个发高烧者呼唤着他未婚妻的名字,紧接着出现的是远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惊醒,就像听到了他的叫声一样.还可以按照视线(内在的)与内心活动来进行空间组合.例如美国影片《党同伐异》中,一个妇女双手捧头,然后惊愕地转向正面,下一个镜头则是她关在狱中的丈夫.甚至还可以直接按照主题,理性地组接空间.例如苏联影片《十月》中,一尊大炮正从吊车上下降到工厂的大厅中,下一个镜头便是壕沟中的士兵低下头…….这些组接的空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却是合理的.而"任何电影表现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论它在物质上是否真实,都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影视世界作为一种构造的时空连续体,其空间的性质与真实空间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那么,它重构的时间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时间的性质.在影视中,时间可以加速和放慢,几天才能完成的花朵开放,数秒即可,而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流程,却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来显示,如子弹的射出.也可以将时间颠倒,如各种各样的"闪回"手法,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在这方面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让时间停止(定格),让时间消失(跨越)等等.其实,影视艺术的空间重构,常常是按时间的重构来进行的,如果说绘画和雕塑是将时间空间化,那么影视则是将空间时间化了.
当然,影视再造时空,也不是可以无限自由的,作为艺术,它再造时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现的内容所制约,也应该符合观众的心理活动规律.
(4)画面运动性.
从本质上看,电影是一门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造型性(画面)在影视艺术的重要地位;而"时间艺术"又决定了运动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正是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给影视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国电影艺术家雷内·克莱尔说过:"如果确实存在一种电影美学的话,那么,这种美学是在法国,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摄影机和影片的同时诞生的.这种美学可归结为两个字即'运动'."可以说,没有画面的运动,就没有影视艺术.
这种画面运动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被拍摄对象自身的运动,只有影视才能完整地,真实地展示事物的运动,而影视也对运动着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其次是指包含着因摄影机的移动以及镜头焦距的变化所造成的运动感.所谓"摄影机的移动",不仅可以追随正在运动着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动的背景不断变化,这就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运动感.这种运动感并非在于事物自身的运动,而是由于镜头的推,拉,摇,移与变焦所造成的运动的幻觉.
画面的运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这种节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长镜头的运用所制造出来的,是将镜头按不同的长度(这既取决于镜头的实际长度,又取决于内容刺激观众所产生的时间延续感)和强度(景愈近,心理冲击愈大)关系将其联接起来而产生的.影视画面运动的节奏,是情节发展的脉搏,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绪气氛,或紧张,兴奋,恐怖,喜悦,或沉闷,压抑,伤感等,能修饰和强化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情感.画面运动的节奏,不仅仅是根据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和强度来确定,也不只是根据情节进展来确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画面内容所激发起的观众的兴趣的程度来确定.例如,镜头短,不足以展示内容的内蕴,但镜头冗长,就使人厌烦.如果镜头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时切断,并由另一个镜头所替代,注意力就会不断被抓住.因此,所谓影视艺术的节奏并不仅仅意味着抓住镜头的时间关系和景深的变化,更是镜头的延续时间和画面的强度与他们所激起并满足了注意力运动的一种结合.应该指出,影视艺术的配音也对节奏的形成有较大的作用.
⑹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问题一: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如何欣赏一部影片:
故事情节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制造悬念,吸引观众。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节的起承转合,即讲究序幕、开端、发展、 *** 、结局和尾声。因此,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可以从影片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安排的主线有没有伏笔,悬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来思考。
人物表演艺术
电影人物刻画得深不深刻,欣赏者要根据人物的语言、眼神、说话的表情、衣着这类细节来审度,并且要通过雕琢人物,深层次挖掘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细腻地捕捉人物瞬时的内心情感变化。
台词
台词,或深刻,或诙谐,或白话,或煽情,总有几句打动你的心。西方电影中的台词和东方区别很大。东方的比较紧凑,西方的看似漫无边际,却机智幽默。电影中的人物台词一般较少,较精炼,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较少的台词体现人物的性格。比如阿偿・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中的“I'll be back.”,便充分表现了电影中人物的果敢和勇气。
叙事手法
影片叙事手法有7种,常规线性叙事、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回忆叙事、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倒叙线性叙事、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
不同的叙事手法会产生不同的感官思维,因此影片对叙事手法的选择很讲究,比如《撞车》采用多线性叙事;《英雄》使用了倒叙线性叙事;《疯狂的石头》所采用的则是乱线性叙事。只有掌握了影片的叙事手法,对影片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的欣赏才会显得自然易懂。
画面
电影表现人物活动背景、烘托环境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都离不开画面,包括它的布景和色彩。一部影片的画面是否唯美、是否符合意境等,成为影片欣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摄像技术
电影摄像技术就是数字电影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比如,特殊化妆技术可以从简单的老人化妆成狼人;电子动画学可以制作机器人演员;计算机图形技术在《蚂蚁》和《玩具总动员》中的展现;《阿甘正传》中跟总统握手的场面运用了影像合成技术;把不可能实际拍摄到的布景、建筑物、城市景观、宇宙飞船等做成微缩模型的CG技术;爆破效果技术等。这些以假乱真的影视特技,就需要观众有欣赏的眼光。
另外,欣赏电影还有音乐、意境 *** 外之音等多个角度,不仅需要眼睛和耳朵,更需要凭借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和理论,用心灵去感受,体会色彩、光影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如有帮助,请采纳。
问题二:怎样全方位的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 ? 不知你是要详细的讲解还是要概述的。我这里有一份讲解详细的!也是曾经从别人那里COPY 的,希望对你有用~~~ 一 主 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
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
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
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观看......>>
问题三:求解如何去欣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 第一要看是什么形式的电影和电视剧。第二要看电影和电视剧的画面和拍摄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电视剧和电影的剧情是否严谨符合基本的逻辑。第四最重要,看的是电影和电视剧所突出的中心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电影电视剧里的演员是否符合这个电影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们是否漂亮和帅气。
问题四: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部电影 评论一部电影好坏得先把它定型,毕竟电影分很多种类型
有的是纯粹的动作片,只是用来消遣的,例如李连杰,成龙,阿诺等等,他们的很多片子没有什么主题思想,只有剧情和场面。像这样的片子,只要情节跌宕起伏,场面火爆,打斗精彩就可也算是好片子了
以前我只注重情节,场面。现在慢慢的开始欣赏演员的演技,琢磨导演的用意,赞美编剧的才华,聆听音乐的奇迹...
知道阿尔帕西奴为什么会红,知道吕克背松为什么被成为鬼才,明白《教父》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
电影还是好坏都得看,要不就失去分辨得能力了
问题五:怎样欣赏和评价一部电影? 现如今,商业性电影居多,文学性电影很少,有的影院根本就不接受文学性的电影。你就要去判断,哪些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哪些电影只是为了商业。当然,每一部电影都跟一篇文章一样,有它的宗旨。你可以从它的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的设定去评价
问题六:影视赏析的方法 (一)电影的五种轨迹:影像、音乐、声音、对白、文字(二)电影中的情节(plot)与故事(story):情节:剧情中所有演出的事件,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与故事世界无关的事物故事:所有看到、听到的事件,以及其它想象或推论出来的事件 (或者:故事=一个依时序发展的事件中的素材;情节则牵涉作者以什么样 的方式,赋予故事一个结构。简言之,情节指涉了作者的观点以及场景的美学组 构。)(三)观点问题:全知观点←→限制观点:谁(观众/人物)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知道什么情? (四)叙述结构:即故事的流程,叙述结构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修正、破坏 或终结观众对情节与故事的寻求。但无论是讲述横跨百年的历史故事,还是讲述一个瞬间发生的微观情感故事,所能给导演的,就只有90分钟而已,而导演还要在这仅有的90分钟里把整个故事讲完整,因此,整个影片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每一件道具都是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去琢磨。比如西文哲学是以逻辑为其基本核心的,因此,西方更讲究其合理性,只要是优秀的影片,无论导演讲了一个多么虚妄的故事,都总是能经得起推敲。而且,当你看完整个影片,然后再把整个影片串起来统一想一遍的话,你就会得出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便是导演诠释故事的逻辑,这时你会惊讶于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原本你感到奇怪的台词这时会象谜底一样,既合理又出乎意料,这便是欣赏好的片子的乐趣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仔细地听每一句话,看每一件东西,对看到的、听到的要仔细想想,这样才能真正地品出电影的味道来;如果看完电影只是知道了电影的情节,那影片就是白看了,就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可以去浪费了,所以即使是看电影,也要这样去看。然而我们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先不要去怀疑导演,先去努力地理解影片,而不是让影片按照我们固有的逻辑去发展,然后去评判。 好的电影不能只看一遍,因为这样会浪费了一次很好的学习的机会,也浪费了一部好片子。而能称得上好片子的电影也确实少得可怜,纵观整个电影史,基本上是5年出现一部经典的片子,那么百年的电影史,屈指算来也只能找出几十部好片子。因此,对于好片子,一定要仔细地去品。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每一部好的片子都有一些弦外之音,我们一定要体会出这样的弦外之音。
问题七:如何评价一部电影? 个人认为 评价一部电影 在于是否和你产生共鸣 比如电影想表达美好 它是否让你感觉美好 比如天使爱美丽
电影想表达恐怖 它是否让你觉得害怕 如果他想表达庄严 他让你觉得肃穆凝重 总之 每部电影都有他的题材分类 你是否感觉到了它想表达的那曾含义 如果有的话 就证明你和电影有了某种共鸣 也一定程度接受了导演要表达的意图 这就是电影之所以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但是如果你不是以一个普通观众去欣赏 那么就要讲究专业的声光效 欣赏了 通常这种影片只在乎商业运做 所以也没一个标准的衡量尺度 总之 如果一部电影 无论它是 喜剧 悲剧 残酷的 喜悦的 丑陋的 你能在它身上感受到它所展现的那样感受 那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因为导演本身的思考水平 和审美智慧 已经和你达成共识 反之 你看了一部电影它让你觉得不是无聊 就是无知 要不做作 要不空虚 那它就不是一部优秀电影
如果你指中国电影 的话 那先要说一点就是这里包括台湾电影 香港电影 华人电影 和内地电影
总之内地电影是忽然内粗糙 而且导演总有一种强加给观众一个意识形态的倾向 所以这类电影往往有点偏激 看的时候要么你觉得极度反感 要不就觉得理解不了 关键在于内地电影太脱离实际生活 而且太过于片面 从台词角度你就可以看出来 无论是脚本的用词 还是演员的口吻 都有严重的强加于人的恶劣形式 这种川观众降低智商的电影 中之。。。 至于港台电影就很人性化 但基于这二地当地的人文生活状况 他不象偶美有很深厚的人文底蕴 当然中国也有悠久历史 但注意了 我说的是一个思考尺度 我举个例子你让40 50 岁的人看老友记 他会完全不知所云。。但他或许会很喜欢看红高粱 港台电影的弊端在于他没有一种很强的人文号召力 缺乏在同一道德尺度 上的感召 我的意思是 提到港台你最先想到的就是搞笑和工夫 但这永远不会成为电影的主流 所以你不可能看到 华语电影里有 象勇敢的心 指环王 这样有人文感召力的电影 华语电影更多倾向表现一种态度 一种导演的思想态度 和他强加于人的处世态度 这种带有暗诙 和诱导性的电影 其实只会让观众更不能自由思考 而陷入到电影的极度无聊中 所以这就是华语电影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之见
还有大陆电影台词和剧情都太过情绪化 不能思考的愚蠢桥段太多 而且演员都十分自大 自以为是
问题八: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部电影 第一要看是什么形式的电影和电视剧。第二要看电影和电视剧的画面和拍摄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电视剧和电影的剧情是否严谨符合基本的逻辑。第四最重要,看的是电影和电视剧所突出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电影电视剧里的演员是否符合这个电影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们是否漂亮和帅气。
问题九:是怎样一部电影,怎么会得这么多奖 豆瓣评分从来就不是我们去衡量电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他代表的是大众普遍的一个欣赏水准。广覆盖,低标准,对于月光男孩这种类型较偏,文艺气息较浓的电影,不受大多数人的待见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