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至暗时刻》:我们绝不投降,绝不
“ 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敌人占领,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有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希望和勇气
这是影片最后的一个演讲片段,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一个时刻。影片看到这里时,我的第一感受是热血沸腾,恨不能立马提枪纵马、浴血杀敌。这不仅仅是因为演讲中那些激荡澎湃的措辞语句,更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勇气的时刻。
就像瘦弱的史蒂夫罗杰斯,被高大的小混混打倒在地,仍吃力地爬起来,擦擦嘴上的血渍,然后喘着气倔强地告诉小混混:“我还能和你打上一天”。面对侵略 面对亡国灭种,人类内心的不屈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但是想要追求和平 就要有话语权;想获得话语权 就要展现你的实力。而在战争中,除了你的枪炮坦克要更先进,你的战略战术要更有效,你的人员素质和装备要更精良外,更重要的是,不顾一切去赢得胜利的勇气和决心。正是因为这种一往无前的气魄,才能给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 带来了胜利的转机。
电影中的丘吉尔是孤独的,他没有朋友,很少的支持者,国王不信任他,对手在等待他出丑,反对他的一切决定。30多万人的性命在他一念之间,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在战争降临的前一刻还鼓舞人民不放弃希望,背地里还要对付射来的明枪暗箭。在大厦将倾之际,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战时首相。整个国家的存亡压在他的肩头,而错一步,国家将危在旦夕。那一刻的丘吉尔也像我们平凡人一样,迷茫过,怀疑过,认为自己是错的。尤记得他在杂乱的房间中,如同孩子般的沮丧神情。然而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在于在如此黑暗没有光明环境下仍然没有放弃,咬着牙坚强地往下走。在得到国王支持和民众的意志后,他的步伐是如此坚定,那一刻出现在他的身上的光,就是至暗时刻中的希望。正如结尾中所说的,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非终结,重要的是我们前进的勇气。
无疑,这部至暗时刻是一部好电影。除了最后激动人心的演讲之外,它也带来别的优秀元素。
光的利用
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权利,象征着希望。
导演在《至暗时刻》中,对光的使用是极其吝啬和考究的,对每一寸光都有认真的规划。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影片开头,工党对保守党咄咄逼人的诘问,光给了处于优势的工党,黑暗之下保守党们哑口无言愤怒挥手,张伯伦擦去额头的汗珠,目光投向一把空空的椅子。
在丘吉尔的就职演说中,光给了丘吉尔,周遭寂静无声,没有声援,没有反对,同僚的目光都在关注张伯伦的手帕,这道光是孤独的,英雄是孤独的。
在丘吉尔最彷徨无助的时候,国王亲自上门拜访,给予他莫大的支持。而丘吉尔也听从了国王睿智的建议,在底层的民众中获得鼓舞和支持,坚定了自己抗争下去的决心。而就是在那个昏暗的房间内,一盏闪着微弱亮光的灯,照亮了整个房间。也就是在这个房间中,英帝国权力最大的两个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点亮了为这个黑暗的时代指引希望的明灯。
最后一场演讲,灯光从天花板投下,不偏不倚地照在丘吉尔身上。黑暗中的人们在他充满能量的演讲中蓄势,等待一场爆发。此时的丘吉尔,得到了国王的支持,继承了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不再动摇,不再迷茫。他用锐利的词锋,大声地告诉那个法西斯独裁者:我们绝不投降,绝不!
手帕抬起,掌声雷动。
镜头语言的运用
当然,除了光以外,影片还有别的元素值得玩味。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的地方都灵活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向观众传递着各种信息。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几个片段:
在丘吉尔去法国,鼓励法军在欧洲战场上 和法西斯战斗的飞机上,他俯视下面的人群;而之后 在他最彷徨不住的时候,他走向了人民中间,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在鲜明的对比下,其实潜台词:只有走向人民,倾听群众内心的声音,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获得巨大的力量。领袖给予人民以指引,人民给予领袖以力量,相互成就,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进程。
丘吉尔在洗澡时,女秘书在门口打字。丘吉尔说了一句,我要出来了。当女秘书意识到有什么不妙的时候,丘吉尔已经光着大腚走出洗澡间。
其实设计这样的镜头,潜台词:这个66岁的老头做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在后面敦刻尔克的时候,虽然丘吉尔心中对于是战是和 有些犹豫,但是本能地采取行动,征集渔船上前线,才保住了30多万老兵,保留住了最后反败为胜的本钱。
还有接下来的镜头,为吸引德军的注意力,减少德军对敦刻尔克的大批英国军队的关注,加莱的士兵得不到丘吉尔下的撤退命令,尼克尔森准将在废楼的最底层,仰望天空,伴随丘吉尔的演说,随后就是飞机投下炸弹……
潜台词: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丘吉尔的决策 导致了这些士兵的死亡。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不论是怎么样 从大局出发,得到的正确决定,在战场上消耗的 都是战士的生命。
这类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还有很多,这也是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中,值得不断玩味的地方。
不同的丘吉尔
在历史课本上,丘吉尔总是和肥胖,雪茄,强硬等关键字关联。书上描写的他,是一位高瞻远瞩,意志坚定的伟大领袖,带领着英国人民,联合了法国等盟军,顽强地和独裁者抗争,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遥远不可及的。
然而,在这部影片里,丘吉尔似乎有些不同。透过摄像机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口浪尖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老头,在庙堂之上被掣肘之时,通过秘书桌上的亲人照片,通过地铁上的诚恳访谈,找到了抵抗到底的决心与信心。当他的气概通过一个个普通老百姓之口,坚定地对法西斯说出绝不投降时,才真正穿过荧幕,穿过70多年的岁月屏障,直击我的心里,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地铁那段剧情的原因。
影片除了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丘吉尔肖像外,也试图通过镜头 告诉我们,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丘吉尔带领了英国,甚至是欧洲走向了胜利?为什么是他?
电影中有个细节,就是丘吉尔身边的秘书第一次去战时内阁的地下基地时,用了很多圆形和方形的镜头。
例如这个镜头
还有这个镜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特写镜头 无一不在暗示,规则,秩序。对白中也提到,一旦泄露机密 就会有严重的处罚。
而资料室,更是极为保密的地方。但是,丘吉尔为了向秘书说明放弃加莱驻军的理由,直接带着她进入禁区并详细地讲解。
为什么?
因为他想要做!想做就做,他一直是这样一个人,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之后也是,想坐地铁就去自己独自去了。
那为什么要表达丘吉尔的这个特质呢?别忘了,战争往往就是破坏规矩啊。希特勒发动战争,本身就是不合规矩,破坏了秩序!
而带着秘书闯入禁区,一推门,方形的窗框,潜台词:打破规矩!
这些都告诉我们,丘吉尔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否则他不会力排众议,因为这本身就不合规矩,他只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行事!
破坏规矩,一切遵从于内心!你的行为,有些是给别人看的,有些是内心想做的,只有内心坚定想去做一件事,并让大家看到你的心,这才是最关键!
丘吉尔向来特立独行,不按照规矩来,他也不会过多考虑他人的感受,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用句俗语来形容,这就叫:想起一出是一出。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其内心的强大和坚毅,因此才能产生感召力,最终获得支持!也正是这种怪咖,才是在至暗时刻力挽狂澜,改变英国命运的唯一人选。
真实的历史
至暗时刻是一部人物传记题材的冲奥片,影片的设定 借鉴了大量的历史史实。然后 为了更方便刻画人物,影片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史实,做了一些艺术加工的。
比如这部电影对张伯伦的刻画。影片中 张伯伦在丘吉尔上台后,从中作梗,他为了求和,不惜暗地谋划让丘吉尔内阁倒台。
而历史上,在丘吉尔上台后,张伯伦是尽全力支持的。丘吉尔上台是因为反对党的拥护,而保守党的人心还在张伯伦这里。尽管之前受辱下台,张伯伦还是在各种场合多次鼓励保守党人支持丘吉尔,也符合他老牌绅士的作风。影片中丘吉尔“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的就职演说,由于张伯伦不表态,演讲结束后议会鸦雀无声;而历史上这次演说得到了381票对0票的绝对支持。
再比如 保守党内最拥护的首相候选人 ,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影片把他塑造的 就是天生看不上丘吉尔,从一开始就是对手。其实真实的哈利法克斯,和丘吉尔私交不错。两个人在“对德国,英国是战还是和”的会议上,确实唱了一出对台戏。从1970年公开的会议记录上看,当时会议的决策层 共5人,除了哈利法克斯坚决地要求议和外,其他人 很快就被丘吉尔说服,同意不跟德国和谈。为此 哈利法克斯 还扬言要辞职,丘吉尔中断了会议 拉着他去花园密谈一会儿,哈利法克斯表示自己不会辞职。并在丘吉尔以内阁名义,宣布英国不跟德国和谈时,哈利法克斯 也没有表示反对。
其他的 还有一些细节 就不过多在这里展开。知乎的其他大神 也分析了很多。
总体来说,至暗时刻是个电影技术出色,配乐到位,光线运用合理,剧情跌宕起伏,演员发挥极为出色的优秀影片。唯一有点小瑕疵 就是作为一部政治人物题材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的政治隐喻,欧洲大陆的政治传统。观众对其了解不多的话,在观影中会不明所以,略觉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