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战火无情人有情!细数10大经典战争电影都有哪些
虽然中国电影问题重重,战争片在电视剧领域,抗日神剧已经成为笑话的存在。但并不代表,中国并没有好的战争电影。
第1:首推的《大决战三部曲》
小成本战争片,《我不是王毛》和《捍卫者》也都非常不错。
未来的国产战争片,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导演了《老炮儿》的导演管虎,执导的最新战争大片《八佰》,希望是中国战争片又一个高峰。
更多关于战争片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㈡ 急急急`````介绍两部影视剧
片 名:Les Miserables
中文片名:悲惨世界
出品公司:前东德德发电影制片厂、法国巴黎百代影业公司、意大利罗马塞雷纳影片公司
出品年代:1958年
导 演:让-保罗·李·塞诺华
主 演:
让·卡班
丹尼尔·德洛莫
伯纳德·布莱尔
布尔维尔
加尼·埃斯波西托
阿尔弗莱德·弗洛琳
关于《悲惨世界》: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利埃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
八年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和冉·阿让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又出现在冉·阿让的面前……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自1862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改编的热点。它曾19次被 拍摄成电影,4次被拍成电视剧。早在1912年,经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当时曾被史学家称作 “艺术电影最成功的作品”。美国曾4次把该小说改编成影片,甚至连埃及也拍过《悲惨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惨世界》与观众见面,法国当时的一些大明星都参加了演出。《悲惨世界》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的“永恒的主题”。
上译厂,丁建华、童自荣、尚华、邱岳峰配音
新傲慢与偏见 世界名著改编 06欧美爱情故事片)
http://v.bbs.in/read-htm-tid-1472.html
《傲慢与偏见》("世界名著改编"-2006最新爱情故事片)DVD中字幕
◎中文 名 傲慢与偏见
◎片 名 Pride and Prejudice
◎年 代 2006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7.6/10 (7,051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14387
◎片 长 128
◎导 演 乔·怀特 Joe Wright
◎主 演 姬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马休·麦克菲迪恩 Matthew Macfadyen
布兰达·布莱辛 Brenda Blethyn
唐纳德·苏斯兰德 Donald Sutherland
吉娜·马龙 Jena Malone
西蒙·伍茨 Simon Woods
◎简 介
剧情简介:爱之傲慢与偏见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充满等级观念的英国,生活在英国乡村的班纳特家五姐妹,伊丽莎白(姬拉•耐特丽 饰)、简、琳迪(吉娜•马龙 饰)、玛莉、凯蒂都已经长大成人,母亲盘算着快点为她们找到理想老公,而备受父亲疼爱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却只想保持现在的独立生活。
每个小镇上刚搬来的年轻单身汉都会被母亲看作是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财产,富有的彬格莱(西蒙•伍茨 饰)先生就是她最新的一个目标。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夫人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彬格莱及他的朋友达西先生(马休•麦克菲迪恩 饰),但伊丽莎白无意中听到达西对当地社交界的蔑视,从而对他产生偏见。
此时伊丽莎白的远房表兄造访,并轻浮地向她求婚,被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彬格莱的妹妹渐渐被达西吸引,于是开始不断挑拨和拨坏伊丽莎白与他的关系,而达西的一位朋友,虚伪狡诈的年轻军官韦翰也不断捏造达西的坏话,一段爱情逐渐开始遭受到傲慢与偏见的严峻挑战……
幕后故事:纯粹的英国班底
这部影片完全由英国投资制作,影片的主演和幕后工作人员也都来自当地的最优秀电影人。导演乔•怀特之前较多活跃在英国电视制作领域,他也曾凭借最新执导的一部电视剧集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他也曾拍摄过两部电影短片,本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
本片的女编剧戴伯拉•莫盖茨是不仅是一名编剧,还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这令她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展现小说中的精妙之处。但导演并未对第一次改编的剧本满意,于是他又找来英国女演员艾玛•汤普森重新修改润色,虽然这位女演员坚持不在编剧一栏署名,导演将她的名字放在了特别感谢中。
影片的演员阵容汇集了现今英国最出色的演员,除了近年来在美国飞速上升的姬拉•耐特丽,曾出演《冷山》等影片的新秀吉娜•马龙,还包含两次获得金球奖的唐纳德•苏斯兰德,两次奥斯卡提名的布兰达•布莱辛,曾获得5次英国学院奖,并且凭借《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朱迪•丹奇也在影片中客串演出。
点评:智慧、浪漫与激情的闪光
简•奥斯汀的名着《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的改编题材,自小说诞生65年来,曾分别在1938、1952、1967、1980和1995被改编为电视,其中1995年版本由柯林•佛茨主演,曾给观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之前只有在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一次,而这一次这部带着智慧、激情与浪漫的故事将再次与观众见面。
相比较美国影片,英国影片具有更加清澈的情节起伏,而美国影片则一向是以功利性的巨大转折带给人心灵震撼,虽然前者看起来似乎有些平淡,但却更适合诠释这种经历时光洗刷的经典题材,也更适合在细腻温情中体现智慧与浪漫的《傲慢与偏见》。
班纳特家五姐妹的扮演者集合了当今英国最红的演技派明星,姬拉•耐特丽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和之前历次改编相比都毫不逊色。影片另外一个令人担心的导演,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包含众多出场人物,剧情的冲突及情节的展开都需要高超的调度手段,对一位第一次拍摄电影长片的导演来说,难度是理所当然的。
㈢ 斯大林的五大罪状是什么
1932-1933年间苏联集体化以及大饥荒。
大清洗。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卡廷惨案。
华沙起义。
农业集体化:旨在终结几个世纪来折磨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的大饥荒。这是一项改革——是农业人口及所有人口安全水平以及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项改革未曾向农民索税,未曾剥削农民或榨取农村价值。
1932年至1933年间的大饥荒:关于此次饥荒有两种错误的解释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解释称,斯大林以及布尔什维克领导者停止向乌克兰农民供应粮食是为了剥削他们;乌克兰农民故意挨饿以此来胁迫乌克兰追求独立;抑或两者皆是。
苏联肃反运动:(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 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即“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苏联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波兰语:zbrodnia katyńska;俄语: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其中4421人于斯摩棱斯克郊外的卡廷森林被处决)。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㈣ 二战前,苏联发生了什么
30年代初,苏联已基本形成高度集权的统制型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政治权力也趋向于高度集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斯大林对权力的专断正在成为苏联政治领域的主导倾向。这种情况引起了*内部分领导干部的忧虑,同时,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方针等具体问题上,*的领导层也一直存在分歧。虽然通过几轮政治斗争,斯大林已经清除了曾经对他的权力和路线构成威胁的老布尔什维克中的"反对派",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较年轻的干部进人领导层,但他的地位还没有最后稳固,他的政策主张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中央委员会乃至政治局成员的反对或抵制。为了把新反对派扼杀在萌芽状态,斯大林需要展开一场全面的政治清洗运动
“基洛夫事件”与大清洗运动的开始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宁格勒州委机关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内的走廊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一位潜入宫内的凶手厄古拉也夫枪杀。这一事件遂成为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开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个案情扑朔迷离的历史疑案。凶手尼古拉也夫虽然当场被捕,并由当天赶到列宁格勒的斯大林亲自审问,但审讯记录始终没有公布,尼古拉也夫当月即被枪决;另一个主要证人鲍利索夫(基洛夫的警卫队长)在前往受审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无论基洛夫案的真相如何,有一点十分清楚,即这个事件给斯大林提供了彻底清洗一切反对派(包括潜在的对手)、巩固自己权力地位的机会和采取种种非法手段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借口。斯大林当时就是按照这一逻辑行动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据斯大林的建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规定:凡属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的案件,侦察工作不能超过十天;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这个后来被称作"特别程序"的规定为政治清洗中采用非法手段罗织罪名、迫害异己打开了方便之门,成为斯大林随心所欲清洗政治对手的工具。此后,"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对所谓"列宁格勒总部"的审判。
大清洗运动的全面展开
1934年12月1日晚,根据斯大林的建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规定:凡属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的案件,侦察工作不能超过十天;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这个后来被称作"特别程序"的规定为政治清洗中采用非法手段罗织罪名、迫害异己打开了方便之门,成为斯大林随心所欲清洗政治对手的工具。此后,"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对所谓"列宁格勒总部"的审判。
1934年12月22日,苏联政府发表侦查基洛夫案的通报,首次提到有一个名为"列宁格勒总部"的恐怖组织,说尼古拉也夫即是这个组织的成员,该组织主要由原季诺维也夫一加米涅夫反对派成员组成。12月27日,苏联政府公有关于"列宁格勒总部"的控告结论,确认基洛夫被杀是该组织指使所为,并说谋害基洛夫是该组织谋害斯大林和*的其他领导人的长远计划的一部分。在立即处死尼古拉也夫后,1935年1月15日对"总部"主要成员进行了审判,季诺维也夫等人坚决否认自己与基洛夫案有任何牵连,尽管拿不出证据,法庭仍判处季诺维也夫十年监禁,加米涅夫五年监禁。l月18日,联共(布)中央向全国*组织发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动员所有力量深挖敌人,由此开始了遍及全国的大逮捕,制造了无数冤案。
为了给"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举行了第一次公开审判,被告是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成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米尔诺夫等16人。审讯中,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认"上,在没有律师辩护的情况下,被告的"供词"被作为定罪的依据。法庭最后宣布,季诺维也夫等与已被驱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结,主使谋杀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处16名被告死刑。判决后不到24小时,报纸即报道:死刑已经执行。
对"联合总部"的审判带动了新一轮逮捕浪潮,根据审讯中被告的"供词",又挖出了一个所谓"托洛茨基平行总部",其成员有皮达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对"平行总部"进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开审判。被告被指控"接受托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国,从事侦察和军事破坏工作,实行恐怖和暗害勾当"。与第一次公开审判的程序一样(只是形式上为被告指定了"辩护人"),17名被告中皮达可夫等13人被判处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处十年或八年监禁。
由于拉狄克在受审时交代他与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恶的联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会时被捕,次年3月,对所谓"右派一托洛茨基联盟"进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谋害罪"和"叛国罪"起诉,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内的19人被判处死刑
三次公开审判都是"大清洗"运动中为欺骗国内外舆论而精心炮制的假案,这几次审判所涉及的对象也只是"大清洗"中无数被冤屈者的极少数代表,实际上,"大清洗"所制造的冤假错案远比公开审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对象从中央到基层几乎包括所有的社会领域和各个阶层。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联共(布)十七大当选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数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杀;苏维埃和政府机构也遭到沉重打击,仅1937-1938年间被捕并处决的部人民委员就有17人,加上他们的副手和下属,数量还要翻几倍;军队也难逃厄运,1937年5月,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级将领被指控犯有组织"反苏军事中心"的叛国罪而被逮捕并遭处决,随即在军队中进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万名军官被镇压,其中包括高级军官的80%,元帅的3/5,涉及所有的军区司令和绝大部分集团军司令;即使作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自身也无法幸免,其成员被不断更新,以维持对领袖的忠诚或被当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领导内务部的亚哥达因不能满足斯大林的要求而于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叶若夫取代,不久被捕并于1938年被处决。叶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后,也遭到同样下场,1938年7月被贝利亚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无根据地镇压苏联人民"的罪名而枪毙。
"大清洗"究竟制造了多少冤案、杀害了多少无辜者?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作为一场政治性镇压运动,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危害之深,在历史上堪称空前,它是斯大林领导苏联时期最黑暗的一页。1938年以后,因考虑到苏联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极限,同时"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达到,所以镇压浪潮趋于缓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然而,由于斯大林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大清洗"的错误,而是继续把它当做巩固集权体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余波一直延续到战争前夕和战争初期,并在战后再掀高潮。
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大清洗"的后果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在保安机构滥用非法刑讯手段和特务手段的情况下,人人自危,诬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其消极影响祸及几代人。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由于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镇压清除了从老布尔什维克到年轻一代干部中可能构成对自己权力挑战的对象,特别是整肃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满的代表和中央委员会,斯大林终于稳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登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且,凭借保安机构这一专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约,也不受*和政府机关的制约,完全将个人凌驾于*和国家之上,在*和国家的名义下实行个人专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清洗"是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体制的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