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东京电影节报告:华语片不算差,最爱阿巴斯
节看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跑了多年电影节的老记者笑称:在戛纳那座小城你除了看片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但是在东京这座充满诱惑的城市,要做到每天都一头扎进影院,那是一场修行。因为它的片单质量比起欧洲三大电影节来说,实在是太弱了。
二十个片子看下来,的确,没有大的惊喜,但也并非全无收获,甚至对它不大合理的排片略感遗憾:入围主竞赛单元、吴镇宇古天乐主演的《脱皮爸爸》的两场媒体场都在电影节前半程放映,口碑还算不错的主竞赛单元影片《7分钟》的排片更是集中在开幕的头两天(25号与26号),在电影节行将结束时,因为去看了同期一部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而错过了闭幕片《圣的青春》的媒体场放映,只好自己掏2000日元看了公众场。
所以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些片子,也许并不能涵盖这届东京电影节的所有佳片,但也能管窥本届的大致面貌。
亚洲篇:华语片不算差,最爱是阿巴斯
今年的“Asian three-fold mirror 2016:reflections”亚洲三棱镜项目,邀请三位亚洲导演拍摄了一个短片合集。菲律宾导演的短片《dead horse》以十分惊艳的视听语言先声夺人,它用大量的马匹喘息声和摇晃镜头表现在负荷与鞭笞中艰难前进的赛马,在激起观众同理心上效果十分显著。与马匹一样步履蹒跚形成映照关系的是一个在一旁喝彩的瘸腿民工,他从菲律宾非法移居到日本长达三十年并一直低调地在农场负责养马的工作,与马匹有同样沉重的生存压力,却又充当着“杀马君者道旁儿”的角色,用赌马换取一点收益。
短片的前半部分很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处境,但当主人公被日本警察抓获并遣返回菲律宾后,剧情就变成了流水账,直到结尾主人公在菲律宾的马场重操养马旧业,沉睡中一匹马向他走来,无缝勾连起现实与梦境,在一种朦胧的氛围里,马儿像是负载着时间的重荷,走进夜的深处,这是本届电影节银幕上颇为梦幻的一刻。
这半部好片勾起我对主创的兴趣,他的导演是菲律宾的布里兰特曼多萨,曾凭《男孩看见的血地狱》在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跟他比起来,日本导演行定勋和柬埔寨导演索托库里卡则交出了让人尴尬的学生水平作。
日本导演行定勋、柬埔寨导演库里卡与菲律宾导演曼多萨
行定勋的《鸠》讲述一个在马来西亚生活的日本老人与其女佣的故事,全片无论镜头、表演还是剧情都弥漫着无可救药的幼稚病,在故事行近尾声时,一直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的日本老人向马来西亚女佣吐露了自己在二战时期失去战友后留在当地生活至今的过往,导演还用老人饲养训练和平鸽来寄寓他对和平的向往,最终在一片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一场顾影自怜的历史追悼会。
要真正看清日本社会,还是得在严肃的日本本土电影中寻找答案。
苍井优主演的《安昙春子下落不明》入围了本届的主竞赛单元,片中她作为29岁的剩女耷拉着拖鞋穿着睡衣裤在超市里游走,还主动献身给并不爱他的同学,最后被狠狠抛弃;而她的同事也经受着办公室男权的歧视。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女性与男权社会的电影。片中一群高中女生将触目惊心的暴力加诸于亮拍路上遇到的陌生男人,最后在被警察包围的时刻,她们竟然用手指头当做枪突出了重围。这一充满妄想的桥段,实族腊则是对男权的极致蔑视。日本青年导演松居大悟在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为影片营造了丰富与迷幻的气息。
另一部展映单元里的日本青春片《grab the sun》同样活力四射,一个身兼敬穗羡摇滚歌手与模特双重身份的帅气男孩,却无法在现实的爱情与亲情中找到寄托,暗恋的女孩与朋友玩暧昧还吸大麻,而自己的哥哥则把家庭的没落归咎于他并奸污了他暗恋的女孩,崩溃中的他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了朋友的母亲一直提携自己的时尚教母。
这部电影有着日本年轻人特有的歇斯底里的气质,而导演的心态也是太过年轻了,说白了就是幼稚:所有的不幸、痛苦,都因为你爱上一个人却不敢说出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她。在影片的最后,男主终于向女孩道出了心声,两个人躲进衣橱里,在黑暗中看见了星空,达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孩子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巧合的是,闭幕片《圣之青春》与主竞赛单元的俄罗斯电影《After you are gone》一样讲述了主人公为艺术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故事,不同的是,根据天才棋手村山圣真实故事改编的《圣之青春》有着更为隐忍的东方风味。凭《死亡笔记》、《挪威的森林》成名的松山研一为了贴近历史人物而增胖,脖子上的赘肉在镜头里被放大,影片细腻地刻画了这个自负与风趣兼备的人物,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他长时间忍受疼痛,在棋局博弈中一点点消耗自己生命力的那种义无反顾。
本届电影节还有两部华语片入围了主竞赛单元,香港导演司徒慧焯的《脱皮爸爸》改编自日本剧作家佃典的作品,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设定熬制了一碗心灵鸡汤,吴镇宇在片中不时“脱皮”,一人就扮演了人生的六个阶段。
《不成问题的问题》尽管也有几处表演的失控、逻辑的不通与视听语言上的粗陋,但范伟贡献了精湛细腻的表演,导演梅峰用黑白影像拍出了文人电影的气质,老舍的原著小说提供了深刻的对中国人情与阶级结构的洞见,还呈现了一副关于政治斗争的不堪图景。无论这部影片能否拿奖,都是今年难得的一部国产佳作。
主竞赛单元的菲律宾电影《die beautiful》,通过一个变性选美比赛冠军的葬礼串联起她的一生,变性人这个群体在经过阿莫多瓦电影的传播后,对于影迷来说也不算陌生了。这类群体特有的喧嚣与乐观,还是很令人动容的。
伊朗电影常常能把日常生活里的冲突和细节拍得引人入胜,主竞赛单元的《Being born》也一样,不过,它的问题在于,它有着《一次离别》那样的风格气质但又没有后者所涉及的深广的伊朗社会层面。在家庭之外,将触角伸到了宗教与阶级。《being born》则单纯聚焦在夫妇俩对是否要生第二个孩子的争论,尽管也涉及到了对伊朗社会的失望,以及宗教信仰上对堕胎的拷问,但都极为浮皮潦草。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小儿子小小年纪就敢于追求爱情,还会自己剪辑音乐短片,对父母的威严恐吓时常不以为然,发自下意识地懂得反抗且还不会引起过分的家庭冲突,这个角色身上的活力似乎让人看到了伊朗社会未来的希望。这是这个片子的唯一亮点。
最能引起对电影之美的共鸣的,其实是一部关于阿巴斯的伊朗纪录片《76 Minutes and 15 Seconds with Abbas Kiarostami》。在它之前先播放的是阿巴斯的遗作《take me home》,全片十六分钟就拍一个皮球滚楼梯,但竟拍出了节奏的谐趣与光影的诗意。在电影节上,你总会期待看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如果都是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和故事套路,那多无趣呢?
阿巴斯不仅是电影大师,他的摄影图片作品也曾在朋友圈里流传一时,纪录片记录了他创作的一些瞬间:两条被车子碾出来的雪中坡道吸引了他,他冲着路过的车子的司机大喊,别毁了那两条道,司机探头出来看了一眼,小心翼翼地把轮胎顺着两条道子往上开。没有人把艺术创作中的阿巴斯当做疯子,这个国家或许不富有,但并不轻视诗意。
在前面短片里呈现出来的阿巴斯对光影的把握和对皮球声音效果及节奏的控制,都在纪录片里有所呼应,黑白的自然景观在阿巴斯的摄影镜头下竟有了肉体般的性感;拍摄完鸭子在海边的画面,阿巴斯与用手拍打沙土来模拟鸭子走路的声音,并扇动自己的外套模拟鸭子扑哧翅膀的声音……纪录片里的他沉浸于影像与诗歌的幸福中,同时也十分享受与友人的插科打诨。当伪大师们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时候,真正的大师却深爱着这个俗世。
欧美篇:反抗强权是最吃香的主题
主竞赛单元的俄罗斯电影《After you are gone》用无懈可击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自负到极点的俄罗斯“过气”芭蕾舞天才,他在身负严重背疾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完成了自己的绝唱。故事设定与《圣之青春》很相似,不同的是这部西方电影却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完成了这个悲剧故事。美国影片《Tramps》则是一部剧情简单的公路喜剧,陌生的男女主角接受了护送神秘行李箱的任务,两人也成了欢喜冤家。整体略显无聊,但偶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
更多的时候,这些电影把政治、历史、社会方面的议题放进了电影里,而反抗各种强权是它们最常见的主题。
主竞赛单元的克罗地亚影片《Quit staring at my plate》涉及女性的独立,但在反抗男权方面它进行很不彻底。影片一度让我生理不适,因为它把性和失误拍得很肮脏。医院里的更衣室男女混用,父亲目中无人地敞着门换衣服,女儿经过时会瞥见父亲裸露的屁股;晚上女主与智障的哥哥同睡一房……而家庭的饭桌上,则常常是一个战场,充满了咀嚼食物时的恶心声音和父亲施展威权的压抑气氛。
在父亲病瘫后,女主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却得不到母亲和哥哥的尊敬。她跟陌生男人调情甚至群P,当她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了,却又中途折返。影片最后的镜头切换到游泳池里,父亲被搀扶着在泳池里做恢复训练,母亲在教智障儿子游泳,画面边角上的女主角很满意地跳入水中。甘心被几个男人一起上,甘心被毫无同理心的家人当做提款机,这到底算哪门子的反抗与觉醒?
瑞典电影《萨米之血》(sami blood,主竞赛单元)还原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老人为何连妹妹的葬礼都不愿意出席,还拒绝与同族人接触?在她的回忆中,数十年前瑞典原始部落游民所受的屈辱浮出水面。她们在边界学校被异样的目光和轻薄的言语所围绕,政府特派员和老师毫无顾忌地要求她们脱下衣服录像,把她们当做研究样本。对历史上这个民族遭受的这些不公,影片做了足够多的铺陈,尤其是体检那一幕,确实令人愤慨。而一心想要改变命运的女主角用尽所有力气去摆脱自己的身份,直到垂垂老矣都不愿意捡回半点民族认同感,她的一切努力都显得极为可悲。
当《安昙春子下落不明》里的日本少女通过集体施暴获得快感时,《Heaven will wait》(世界焦点单元)里的法国少女却被穆斯林洗脑而成为害人害己的人肉炸弹,而土耳其影片《Big big world》(主竞赛单元)里年轻人极端的不可理喻的反抗带给他们的是毁灭,而他们的隐居看上去又根本是个扯淡的噱头。影片最后,哥哥为躲避警察玩命奔跑走投无路的失态,映射的却是一整代人。
世界焦点(world focus)单元的斯洛伐克电影《The teacher》通过学生家长弹劾学校老师的故事将1980年代的东欧从坟墓里掘出来再度接受审判。尽管没有把家长会议拍出《十二公民》那样的刀光剑影,但对女教师的贪得无厌与歇斯底里却展示得十分生动,这个人民教师利用各个学生家长的身份去索取自己所需,让他们给自己做面包、修理家具、去超市采购,甚至帮忙空运一个蛋糕到莫斯科给她妹妹……没有满足她要求的,最糟糕的结果是孩子被羞辱到自杀未遂。在讽刺喜剧的基调下,这部电影带给观众更多的或许是压抑。影片结尾,多年后的她再度走上讲台,故伎重演地让学生们大声汇报自己父母的身份,这一幕恰好视觉化地诠释了《驴得水》中的那句:“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⑵ 东京电影节金鹤奖名单公布,哪种性质的影片深受圈内人的喜爱
东京电影节金鹤奖名单公布,我个人觉得影片中带有感情(爱国情、亲情、友情、爱情)色彩性质的影片深受圈内人喜爱。
在第34届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活动在东京闭幕举行“金鹤奖”颁奖仪式上,《悬崖之上》等多部影片获奖。《悬崖之上》看过的人都知道,它由张艺谋执导,张译、秦海璐、朱亚文、倪大红等实力演员出演的谍战片,影片中描写的是曾经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经历各种困难,最后出色的完成任务。
三、我个人的观点是什么?
我也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也很喜欢观看电影,从观影可以发现,真正值得大众喜欢的电影其实就是以一个故事来打中观众的心,这种才是比较受喜欢的影片。
⑶ 想知道何炅怎样看东京电影节“打压门”及对徐若瑄的看法
徐若瑄给我的感觉就是个 反华者 或是 台独者 最次也是个 亲日派
其一 非诚勿扰50分20秒的时候就看见她说大陆沦陷。
其二 只要在网络搜一下她几乎都有日本。
其三 就是微博门要知道现在微博是一个艺人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平台,一个艺人怎么会把自己的微博帐号和密码外泄呢,而且微博门把事情闹得那么大她自己竟然不出来说下,只是经纪公司出来解释下。尤其是她说自己是个艺人在政治问题上没有任何立场,我晕 一个中国人竟然在中日问题上没有任何立场。
⑷ 东京电影节入围的影片,真的是观众喜欢看的吗
不一定是都喜欢,但肯定有一部分是喜欢看的。
东京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之一,相当于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类别了。
也期待中国的电影作品会越来越好,希望能更多的受人喜爱,而不是疫情的影响。
所以今年入围的电影肯定就有观众喜爱的,看新闻说今年中国一共有三部电影入围:恋曲1980,兔子暴力,无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