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惠英红的《心魔》到底要表达什么我看了一次,不明白还有结局她为什么这样说的
这部由马来西亚、香港和韩国共同出品的影片背景设定在马来西亚,讲述一对青年男女因恋情失败而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不过,这个简单的概括并不能准确的表达本片所要表达内容。作为一部年轻导演的片子,本片似乎有太多的野心在内:关于家庭教育,关于未成年人感情萌动的探讨,关于青少年的犯罪,还有校园暴力,以及对于母子亲情的表述等等在内的诸多内容,使得本片最终看起来还是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支离破碎。总体来说,本片的品质远未达到佳片的高度,水准一般。本片的导演是马来西亚华人,影片未开拍前的剧本创意就已经获得肯定,本片的开头字幕上明显的列举出了这部影片获得的多国电影部门的资金支持。总体来说,对于一名年轻导演来讲,影片虽未到达预期中的高度,不过潜力倒不容小觑。整部影片的风格在前后有着比较明显的变化。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以男女主角的生活为主线,已经二十三岁的德仔与离异多年的母亲相依为命,却爱上了年仅十五岁的还是学生的盈,二人偷吃禁果,在享受着所谓美好的“爱情”。这一部分里,影片的风格更像一部探讨青少年早熟和对于性萌动意识的危险的社会问题的影片。影片中少女盈的父母被设定为对于女儿只关心学业而对于心理问题过于淡漠,有一定的说教之嫌。影片刻意安排了一处相对比较细致的盈在商店偷内衣的情节,其实是在暗示少女对于自身的表现欲望和渴望得到肯定的一种心理。在那单调的学生服下,掩盖不住的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和渴望,可是,这一切都被自身的父母所忽略。对于德仔来说,和母亲长期的相依为命的生活造就了他对于母亲的依赖感,却由于年龄的日益成熟而在心理上渴望摆脱这种依赖。不幸的是,他与女朋友之间的年龄差距决定了他依然难以获得心理上的转移的满足,最终还是不得不依赖于自己的母亲。这种心理也决定了德仔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德仔用滚烫的开水烫死了笼中的老鼠,画面有些过于残酷,和徐克当年的作品《第一类型危险》的开场时年轻的女主角用尖针插入老鼠身体一样令人瞠目。不过这二者都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扭曲的事实,虽然画面残忍,倒也直白深刻。德仔虽然能在肉体上从盈处获得暂时的安慰,却因为二人并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而感到痛苦。影片从盈的母亲发现盈所藏的避孕药开始,急转直下,整部影片的进程就像影片中整件事件的发展一样,开始失控,直至最后的完全失控。盈的父母继续着在影片中的负面形象,打着保护女儿的旗号对德仔及其母亲进行勒索,最终酿成惨剧,五名少男少女走向毁灭。影片中,德仔在事发后完全暴露了其软弱和对于母亲的完全依赖,最终在发现盈的不可依靠后完全失控,成为杀人犯。影片在后半部分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黑色电影的风格,表现了一个完全失控的事件和最终的惨剧。在一个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进步探讨了对于人性善恶的批判和探讨,以及对于少男少女生存状态的关注。应该说,本片的导演的社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烈的,这部改编自真实犯罪案件的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对于青少年的关注和对于社会一部分道德问题的批判。不过,影片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和意义在内。影片片名“心魔”,本身表达的就是对于影片中人物心态的一个概括。尤其是在表现德仔母子关系问题上,是本片重点刻画和探讨的一个主题。惠红英所饰演的母亲因丈夫的背叛而独自抚育儿子成人,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沾染了酗酒的恶习,但是对于儿子,却是关怀备至。影片中的德仔已经二十三岁,却仍旧被母亲当做小孩子看待。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说德仔年幼时是母亲生存下去的心理支柱的话,那么成年之后的德仔在无形中充当了女性依赖的角色。而且随着日子的流逝,这种依赖已经无形中变为对于这种男性角色的一种占有欲望。影片中母亲给儿子理发的这一细节将二人之间的控制与挣扎的关系表现的非常隐晦,却又是明显的暗示。对于德仔来说,已经成年的生活却依旧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想极力摆脱,可是自小对于母亲的这种依赖却使其无力摆脱,才出现了影片来时的“滚水烫老鼠”的极端手段,来反映其有些许扭曲和苦闷的心理。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每一个男人都有“恋母情结”,对于德仔这种对于母亲依赖性极强的男性来说,可能更为深切。不过同样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儿子对于母亲的感情依恋直到他找到自己的女人后才最终完成转移。可是,影片中德仔的悲哀在于,他和十五岁的盈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心灵相通”,影片开始不久二人在房间中“我们怎么了”的疑问和德仔反复的“你们女仔总喜欢问人家回答不了的问题”等话语都在明显的暗示两人之间的隔阂。对于盈来说,和德仔在一起仅仅是为了摆脱父母家庭的压力,而德仔更多的是渴望爱情,来摆脱母亲的阴影。不过,二人的差异也决定了这场恋情最终的悲剧。两人的恋情暴露后,盈很轻易地就放弃了德仔,可是德仔却因此失控,最终杀死了盈。这种结果也反映了两人对于爱情的认识和追求的不同。德仔的这种难以称为爱情的恋情最终让他在心理上摆脱母亲依恋的努力宣告失败,之后的盈的父母的步步威逼又使得他对母亲的依赖进一步增强。不过,对于德仔而言,这种增强更多的是一种耻辱,所以才出现了他在台球室里因朋友的一句“自己承担责任”的话而暴怒的情节。在这种急于摆脱和表现自我意识的痛苦心理和冲动下,最终德仔情绪完全失控,酿成悲剧。对于母亲这一角色而言,虽然影片中的母亲没有过多的干涉儿子的恋情,却因那种潜在的占有欲望而对于儿子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是儿子精神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儿子而言,对于母亲的这种依赖在潜在也是一种占有,却又在暗中极力摆脱,在恋情失败后难以面对对自己的失望,最终走向极端。不过,在潜意识里,这种对于母亲的完美想象和依赖仍旧难以摆脱,同时在遇到与自己心理反差极大的事件选择的更为极端的处理方式。影片最为让人动容的情节发生在母子互殴的场景上,德仔因难以接受母亲的所谓肮脏挣钱方式而对母亲大打出手,其实这是深爱对方的母子二人在内心矛盾的极端外在表现,更是对于对方失望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这种“因爱生恨”的强烈冲突的表现方式,既是一种悲剧,又是一种无奈。至此,影片片名中的“心魔”已在母子二人身上表露无遗,甚至造成二人以相互伤害的这种极端形式来表达内心对于对方的占有欲望和深切依赖。应该说,本片的饰演儿子和母亲的两位演员,表现的都非常出色,在剧情较为松散的情形下,演员用自己的表演撑起了整部影片。当然已经获得多项大奖肯定的惠红英更值得赞赏,将一位不仅外形邋遢,而且嗜酒如命,却对儿子深爱有加的母亲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表现对于儿子的名为关爱实质却有着极强占有欲望的复杂情感时,还是非常深刻。影片最后一幕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也是惠红英最为出色的一处表演。
Ⅱ 告白电影观后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
《告白》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
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
篇二:《告白》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马海贝同学在班会课上给我们介绍的。虽然在班会课上她把影片从头到尾都讲得很详细,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办法抓到影片真正的要点,所以当我因为好奇去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对这部电影还算是一无所知。
在完全没有看影评剧透的前提下,我被《告白》的开头深深吸引了。
画面美得像精致的MV,各种物体的崩坏和人物的动作在慢镜头下、在开头那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背景乐下、即使很微不足道的动作都变得那么华丽彰显。
此片整体的基调是阴沉的,如同一直积云阴霾的天空,时而有雨。
从女老师的第一场告白开始,一直到每个人各自的告白,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内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 电影中,每个人的告白不约而同掀开了人性底层最阴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学生的女老师,从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修哉,胆小如鼠的小直,一味溺爱儿子的母亲等等。导演赤裸裸的将现状跟整片冰冷无情的风格划等号,片中宣泄的氛围叫人绝望和抑郁。被奥斯卡提名的《告白》,以独特的视觉魅力和多层次的情节渐进的方式让人倍感新鲜。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提名佳片。
一、 影片四部分及人物性格分析
剧中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对全班学生的告白,她所在班的两个学生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在课上老师告诉学生们自己要离校了,但是她在那两个人的牛奶里面加了从她丈夫樱宫身上抽取的HIV病毒的血液,同学们就这样知道了杀害老师女儿的凶手,从此他们两个人要被独立了,他们是少年A——修哉,少年B——直树。
修哉,则是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里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说到小直,我觉得他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第二部分是班长——月美的告白。月美因为被同学误会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和修哉成为了朋友。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月美知道了修哉其实是一个有严重恋母情结的人。但是他怕被自己的妈妈拒绝所以就没有胆子去见她。在月美向修哉说出自己的心声时,修哉却恼羞成怒杀死了月美。
月美,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而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最后一部分还是森口老师的告白,森口老师从修哉的网站上了解到了他将在下一次的演讲结束时,用自己研制的炸药炸死全校的学生,森口老师把炸弹放到了修哉妈妈的研究室,在按下按钮的瞬间,学校礼堂没有被炸掉,但是修哉妈妈却在实验室被炸死了。
面对悠子老师,我有许许多多的不解与疑惑。她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
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内心的告白却都如此惊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阴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的阴影,以及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当阴暗毫无遮掩的被摊在阳光下,心中的弱点也将一览无遗,赫然发现残酷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无法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因而夺人所爱,伤人所爱。然而,受伤并不能变成伤人的借口,一个必须借由伤害别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显了他的自私与脆弱。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二、从影片谈教育
影片结束了,但是其中向我们阐述的问题却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为什么会有这些悲剧的发生?其实这中间包含了很多社会问题。我将就教育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学校教育。在日本,14岁以下的人杀人是不会被判死刑的,这就促成了一些年轻易冲动的学生禁不住犯罪。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学校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生命意识的教育。我们需要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欺负同学,要尊重生命,不管是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频频传出自杀或者是被杀的案例,而其中自杀的人一般是因为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他们因为自己学习无法跟上或者是跟恋人分手就无法接受,不想活在世上了,这种轻视生命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这块,我觉得我以前就读的初中就做得很不错。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就举行过一次公审公判大会,在大会上警察宣布了好几例因为抢劫,偷窃等案件的处理,其中有一个还是因为蓄意杀人被判了死刑。在宣判时我们就很震惊,因为那个死刑是宣判后立即执行的。还有一个是一个监狱组织的义演。在演出中他们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起了犯罪的心态。在这些关于法治的教育下我们学校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严重的案件。因为大家都知道犯罪是不会被原谅的,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在片中老师并没有强调过法制观念和生命意识。一开始就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比如让他们喝牛奶。在学校里,恃强凌弱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就像影片一开始一个男生就被叫到天台去,被网球砸到晕倒,后来,月美和修哉也因为不受班级其他人喜欢而被欺负,直树也因为班级画的诅咒图画而更加神志不清了。在影片最后修哉认为自己的妈妈已经忘记自己了,所以想和学校的人同归于尽,这些现象揭示着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然后是家庭教育。家长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在一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在我们年幼时就不在我们身边,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不会完整。爷爷奶奶代替不了父母,因为爷爷奶奶的思想毕竟会与时代有点脱节,而且又不愿意教训自己的'孙子孙女,小孩很容易就会变坏。而爸爸不能代替妈妈的角色,妈妈不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妈妈在小孩的教育中一般是比较注重小孩的心里想法,有什么心事小孩都喜欢跟妈妈讲,妈妈在小孩眼里一般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而爸爸在小孩眼里一般是很凶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爸爸往往是唱黑脸的,惩罚孩子。这样,妈妈的善解人意与爸爸的严肃相结合,小孩才能健康地成长。
在修哉小的时候妈妈就嫌弃他,认为他和自己的丈夫都妨碍到了自己的发展,相对于拥有家庭她更希望有事业,所以最后她还是抛弃了家庭,毅然出走。在修哉眼里妈妈是最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妈妈却在他那么小的时候离开他了。时间的累积,他产生了很强烈的恋母情结。之后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想引起母亲的注意,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牺牲了那么多相信他和爱他的人。
最后我要讲的是教育者本身。在影片中那个让我又同情又恨的森口老师真的让我印象深刻。影片能进行下去就是因为她的复仇计划。班级的两个学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她也以牙还牙,借这两个人的手杀死了最爱他们的和他们最爱的人。这样的痛苦她不仅想自己承受还想让那两个杀人凶手承受。如果作为一个单纯的母亲,我觉得她这样做我还是会同情多于恨意。但是她的角色特殊——她是一个教师,她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保护学生。但是在她却利用了维特老师对她的信任间接地让直树杀死了自己的妈妈,利用修哉的心理缺陷害死了月美和修哉的妈妈。这样的一个老师简直就成了一个变态的杀手。
我们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有专业的素质修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我们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犯错时应该予以教育,如果真的是伤害到自己了也不能像森口老师一样给予这样的报复,这对于学生来说太残忍了。我还是深刻地记着森口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开玩笑的!”。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我的好朋友们,看过的人都会觉得这位老师太变态了,不为别的,就为教师这个职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老师也是存在的,他们身为老师根本没有保护好学生,而是伤害了学生后还想掩藏自己的过错。就像我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不小心把一个小朋友给打死了,老师并没有报警或者是送医院而是他小孩的尸体藏到了储藏室,过了几天尸体腐烂才被人发现,在警方调查的时候幼儿园园长还谎称小孩是自己意外死掉的,真是让人为之汗颜。从整体上来看,现在这些教育者里面素质不高的还有不好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素质教育。
三.小结
这部影片对我的触动很大,《告白》最终要传递的主题其实是“爱”。它讲爱的方式与常规恰恰相反——常规思路是用人性本身中的善来表现,以爱表达爱、以爱体现爱。《告白》却是以爱的反面(仇恨、屠杀、反人性)颠覆纲常,却是殊途同归。
Ⅲ 日本电影告白的详细剧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杀人动机都不是仇恨,而是欲望。
真正杀死森口老师女儿的并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过是制作出能直接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的电击设备,从而获得别人对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制作出的电击器并没有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所以他才会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将森口老师的女儿丢进游泳池,这直接导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并不是为了掩人耳目销毁证据,而是他觉得少年A没能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但他可以。
森口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平静地讲述了这件事以后,就开始准备复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着眼泪笑着说:开玩笑的呢。
《告白》讲述不仅是主角的复仇,更是对庇护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侦探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他的小说《彷徨之刃》里也有对于《少年法》的批判,相比于《彷徨之刃》,《告白》里对于这项法律的思考要更阴暗,也更深刻一些。
Ⅳ 完全饲育之爱40日的影片简介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似乎已经一目了然。它还有好几个名字,除了上面提到的日文原名,还有《畸恋2》,《禁室培欲2》这样的名字。窃以为后面的名字更为形象,因为这部电影的确讲述了一个在禁室里不断生长的欲望之花的故事。
17岁的少女津村晴香,在一个夜晚,被一个叫佐川的中年男子绑架,带到后者的家中。一桩普通的绑架案?然而故事的发展却令人始料未及,这两个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相差十分悬殊的人,竟然在40天的相处中彼此慢慢产生了一种糅合了父女,情人,母子等多种情愫的复杂情感。这是否太荒诞?其实不然。原来少女自幼丧父,她对父爱的记忆只是一片空白,而从影片来看她虽然有母亲,但自始自终都没在片中出现过,导演特意安排母亲的不出场(母爱的缺席?),是否暗示其实少女的母爱也是空白的,至少是残缺的。所以也难怪这个孤独的女孩,总是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一个人盯着湛蓝的天空,看着天边那白色的圆球物——她所认为的飞碟,喃喃自语:带我走吧。而那个男子,几年前失去了母亲,从影片的交待看,他显然是很依赖自己的母亲(恋母情结?),于是在母亲死后,他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没有交流,没有爱。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于是少女晴香和中年男子佐川会从被绑架者和绑架者的关系发展成最后晴香心甘情愿成为佐川的女儿(她因他的要求,叫他爸爸),情人(两人疯狂地性爱),母亲(晴香和佐川来到他和母亲曾住过的地方,晴香下决心像他的母亲一样做好菜,侍侯这个孤独的男人)。其实这也算不上是畸恋,而是两个飘荡在天宇的缺少爱的灵魂偶然撞击出的爱火花(当然方式另类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女孩从男人身上感受到了男性雄壮的力量(她一直渴望的父爱?),她也实现了希望一种莫名力量带她走的梦想,是否是飞碟并不重要,飞碟其实也无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物罢了。而男子也从女孩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母性的温暖,从肉体上,精神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是观影者从一开始觉得这个男子的变态(每天都要称这个女孩的体重,像养小宠物一样养这个女孩,这恐怕正是片名《完全饲育》的由来),希望这个女孩早点逃走,到最后不无幻想地希冀最好两个人就这样温暖地生活下去,两个孤独的灵魂不再在冷漠的天际无奈地飞着。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看电影》最新一期上对伯格曼电影的一个分析: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只有简单的几个人物,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是痛苦而敏感的,他们苦苦追求着生活的意义。这部电影当然与大师的作品无法比较,但拿上面这段话来套这部电影的主题,却也有几分合适。伯格曼的童年时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却得不到,由此爱恨交织的生活记忆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和生活。而这部电影的导演不知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感经历。
影片的最后,佐川和晴香在逃往外地的路上被警察发现了,最终晴香回到了家中,而佐川撞车死亡。一向是正义化身的警察在这里并不讨人喜欢,这个结局也并不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因为我们发现似乎重新得到自由的晴香并不快乐,她面对晴朗的天空,再次显出忧郁的眼神,于是她向看到的又一个中年男子(特别出演的竹中直人)发出了邀请:带我走吧……
谁的灵魂在飞?仅仅是影片中的两个人,还是高度机械文明下越来越孤独的现代人群呢?伯格曼曾经不无忧郁地借他的影片人物之口说:“这是一个无爱,无交流,无拯救的世界”,我们希望这只是大师的无稽之谈,而不要成为现实的预言。
Ⅳ 请问这个电影叫什么名
你要找的电影是韩国电影《出位教师/麻辣教师》吗?
《짱 Zzang 麻辣教师》1998/11/28首映
种类: 剧情片 长度: 106分钟
导演: 梁润浩 (YANG Yun-ho)
主演: 车仁表 (CHA In-pyo)、宋允儿 (SONG Yoon-a) 、张赫 (JANG Hyuk)
故事大纲:
在某高中,来了一位新导师,他是高中中途退学但在检定高考以及任用高考是全国最后一名上榜,担任实习教师的时候成绩更是不及格的方济普。
根据学校的想法"放牛班的孩子们应让由放牛班出身的人来治理",因而他担任了放牛班的导师。然而有问题的老师(放牛班出身)及有问题的学生们(放牛班)在一起,问题越来越多,问题学生更是有增无减。
如果说有什麼变化的话,是孩子们为了躲避自修活动而加入乐队变得开始活泼起来。孩子们与方老师把定形化的乐队合奏(也就是传统的合奏)丢弃,而用肢体与小道具及声音,制作出属於他们自己独特的音乐。
他们不屈服於学校与黑道的阻挠而前往参加全国高中音乐比赛。成功登上舞台的孩子们送他们导师光荣的"Zzang"(最高及最尊贵)的称呼。方老师得到了一个最ㄅ一ㄤˋ老师的称号。
Ⅵ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告白》
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高智商犯罪的电影,更是喜欢影片背后反映的人性。下村直树是一个被过度溺爱的孩子,而渡边是个极度缺爱的孩子,至于森口她除了是名老师,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她是一名母亲。
关于森口作为一名老师对还是初中生的渡边所做的一切,我只想说:他还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