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观看大会师观后感200字
《大会师》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例如:
《大会师》表现了共产党人在艰苦革命年代创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体现了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勇于开拓、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影片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生动形象的党史教材。
幕后制作
《大会师》的制片人、甘肃省白银市原政协副主席李义先生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个想法,希望把这个大会师故事搬上银幕。但电影拍摄期间遇到了重重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
作为一名会宁人,李义为了宣传会宁,为了通过电影促进经济建设拉动旅游,他们用长征精神拍电影,用红军精神走完了这段艰辛的道路,最终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拍的什么电影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拍的电影
大会师
『叁』 电影《大会师》开机仪式
本人于5月18日,在电影大会师剧组,换上了剧组给的服装和装备。等待拍戏时,因一匹马受惊了,去处置受惊马时。被马踢断了右肩膀的一根骨头。剧组不管不问,逃避责任。对于我在剧组指定的工作现场,指定的工作时间内,因为为剧组工作的现实不管不顾。对于我因为工作受伤,剧组到目前为止没有承担过一点责任。
马队给我一万块钱的治疗费用,明显不够做手术的。后期的因伤至残,因伤误工等更是没人承担。
因此我希望大家帮忙扩散,帮忙转发,希望更多的横漂兄弟姐妹们帮我转发和扩散。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此事件的进展。让我们在剧组拍戏时的铁蹄和炮火之下受伤或者死亡的时候。剧组能够更加自觉的担负起其应当担负的责任。
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心。
电影大会师听说是国家的组,一个如此没有担当的剧组,对于因为为他们拍戏而工作的马师的受伤都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组。却是为了纪念红军会师,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对于因为拍戏给我带来的伤害都不愿承担和面对的剧组,怎么有资格去拍红军长征里的军民鱼水之情?
望扩散,求转发,希望媒体介入报道。求曝光。
『肆』 高分跪求!观看电影《脊梁》有感
观看《脊梁》有感《脊梁》是一部纪录片,片中的会宁,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考状元县”。又是一个干旱少雨,地脊民贫,因穷而出名的地方,境内山大沟深,地表起伏。缺水,使这里的大地少了绿色,显得苍凉孤寂。缺水,使这里的群山少了生机,赤裸着本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在贫穷面前,他们没有望而却步,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常在我耳边萦绕,当我看着会宁的教舍,看着我那淳朴,坚韧的同行们,看着学生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看着那双求知的眼神,我感慨“不经历苦难的人就不会懂得珍惜,不会理解生活所赋予我们的真谛”。在历史记忆中,困苦总是压在这方苍生身上,一个苦甲天下的“苦”字,这足以涵盖这里的一切。 会宁人,祖祖辈辈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世世代代不畏穷苦的辛勤劳作,铸就了他们坚韧朴实的独特性格。很难设想,和文化一点都不搭边的这方水土,竟能改良出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然而,就在这个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从古至今,却总是奉行着“养不教,父之过”的先祖遗训,秉承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一直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在许多农家的正堂上,高悬着“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的字幅。在和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格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自恢复高考制度的22年间,该县共向全国输送各类大中专学生17000多名,其中硕士、博士、博士后500多名,更重要的是,该县近年来成功地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当地培养了12万人次初级实用人才,大大加快了当地经济建设步伐。 当我们置身于这座交融着历史、贯注着文明、享有盛誉的文化大县时,我不由得为他们而骄傲。 从这一幅幅记录着历史、鞭策着后人的图片上,我们看到了会宁人为自己所定的一条法则,那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看到这里的三位老师依旧住在一孔窑洞里。而且有一位柴老师30年未能转正,从他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会宁人重教尚学的风气。教育工作者身为筑建人类灵魂的工程,虽家贫如洗,捉襟见肘,却也心静如水,无怨无悔……”。身许教育,心系讲坛。这刚强的汉子,感情的防线一旦决堤,倾诉起来就滔滔不绝。他泣不成声的叙说,令我们不忍心去听,又不忍心不听。他拥有一个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啊!这苦涩,就像祖厉河的苦水一样,虽然并不甘甜可口,但却永不涸竭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渴望求知的心田。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平凡得像路边的石子,普通得像地上的小草。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了百年树人的人梯。他们在为共和国的山村教育默默奉献着,默默奠基着。这种对教育近乎倾其瓦缶的投入,是何等的慷慨、何等的有气魂啊!从内心深处,我最想捧出人梯的桂冠,给他们加冕。 这就是会宁人,他们始终闪现着我们民族坚韧不拔、渴望进步、发展壮大的光芒,他们使我们努力继承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同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他们让我感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这是一个民族的底气,这是一脉让子孙后代受用不尽的源泉。 常言说:山清水秀的江南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谁曾想到,这贫穷苦焦的偏僻山坳,却也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呢?知情人都说:“学生苦学”。是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 本想着“状元村”的学校一定有她独具魅力的地方,不想,映入眼帘的却是土坯塔搭建的校舍,残缺不全的桌凳,这副外貌活像是一贫如洗的朝圣者,在黄土高原上迎着风雪、冒着严寒,艰难地前行。 这些教室是在1994年后才陆续建成的,虽然比旧校舍宽敞了许多,但仍然容纳不下全校学生。学校只好沿袭以往的复式教学,学生不分冬夏轮流在地上划字是很寻常的。 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小岔村48位优秀儿女,竟是从这样一所小学走出大山的。 我真想让城里的孩子知道,他们看似平常的学习和生活,曾招来过多少同龄人羡慕的眼神啊!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增加一些俭朴的习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高远的追求。 放学了,在城市校园门口,家长接送孩子司空见惯。而在这里,离家5、6里甚至上十里的孩子,中午干馍、凉开水,就是他们的午餐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中学生到离家里很远的地方上学,寄宿学校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看到这里的学生宿舍,除了那一床简单的被褥外,扑鼻而来的一股股浓浓的煤油味,在会宁,有很多学生一上初中,就开始动手做饭。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田汉在《毕业歌》中的两句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以此作为勉励赠言,他们理当受之无愧。 在会宁,小学生更多的是替家里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父母收割打碾庄稼,初、高中的学生则纷纷外出打工,设法挣够下学期的学费。 结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联系会宁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感到,他们其实已有意无意地把素质教育的灌输到每个人的行动之中。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对于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会宁学子最有资格发言。 滔天泻地的知识洪波,使得这山坡、操场、教室、幻化成一座座雄奇的知识殿堂。学生们屏心静气地写读,专心致志地求知,不断地演化着“状元县”教育前进的可喜历程。 在人世间,有两种爱最无私,那就是父母总希望儿女比自己强,教师总希望学生胜过自己。为了儿女,哪家父母不是毕其一生辛苦操劳?父母苦供,成为学生们苦学的最大动力和强有力的后盾。看了李淑巧,这位年仅32岁的年轻母亲的辛酸故事,真是“含辛茹苦育儿女,不堪回首慈母泪”。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那种不畏艰辛、敢于向自然挑战和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才得以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才构筑起我们民族朝气蓬勃、坚如磐石的脊梁。
『伍』 电影甘露主要内容及特点
电影《甘露》讲述了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会宁县大梁乡村民牛耕田想照顾玲花一家,却遭到玲花儿子谷雨的坚决反对。谷雨和牛耕田的女儿牛春是同班同学,谷雨的坚决反对是否能够阻碍牛耕田对玲花的好感……影片通过两个单亲家庭学生读书的故事反映了会宁浓厚的教育文化气息和新时期西部山区农民的“中国梦”……
该片导演李宝生曾拍摄《宝贝快跑》《洒满阳光的路上》《申纪兰》《骏马少年》《今天是个好日子》《绿色的梦》等电影。影片由杜旭东、王海燕领衔主演。记者在看片会上看到影片最后有一句话:谨以此片献给西部大山里的人们。更献给辛勤耕耘在会宁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还有那些在贫困中顽强奋斗与拼搏的会宁学子。同时也献给广大青少年儿童和教育工作者。
对于被称为高考状元县的会宁,一直以苦焦天下闻名,教育能够带来巨大的命运转机,会宁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事实。影片巧妙糅合了缺水、教育两大主题,中间穿插亲情、爱情等元素,令整个故事,充满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陆』 电影《长征》的梗概
剧情简介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敌人利用天险加重兵力,设下第四道防线,红军处境险恶。当时的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
毛泽东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领导核心。
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向北挺进。长征路上,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许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个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了女英雄,像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王彩秀等人。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路线。
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毛泽东伏案疾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赏析
《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展现了这段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
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