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京演的军队电影有一部是用狙击步枪打了三次击毙歹徒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战狼 (2015)开头部分
导演: 吴京
编剧: 吴京 / 刘毅 / 董群 / 高岩
主演: 吴京 / 余男 / 斯科特·阿金斯 / 凯文·李 / 倪大红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4-02(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
又名: 特种兵之战狼 / 兵锋 / Wolf Warriors / Wolf War / Warg
2. 求 SWAT电影 急急急!!!!!!!!!!!
<紧急44分钟:北好莱坞交火事件>44 Minutes: The North Hollywood Shoot-Out (2003)
本片是一个真实故事,那是1997年发生在好莱坞北部一起银行抢劫案,两个匪徒拿着AK-47,穿着防弹衣,而和他们对抗的警察只拿着手枪(特种部队还没赶来),于是一场激烈的枪战开始了,很多警察和市民都受了伤,幸运的是,虽然有20人中弹,但是没有一个警察或平民死亡,唯一的两个死亡的就是那两个匪徒。
去年才在CCTV6看过。
3. 找一部二十几年前的一部枪战电影
《迷你特攻队》1983上映
剧情:
二次大战期间,我方四位洋将军被日军俘虏后关在卢森堡,日军准备四天 后押往东京。联军为了营救这四位高级军官,逐以50万美金礼聘一支特工队,在四天之内救出四位将军。魔鬼上尉段宏找到老孙、草上飞、比利、雷莉他们组成迷你特攻队,到卢森堡去救人质,在救援的路上,遇到敌人的阻击,段宏中枪失踪。特攻队在路上遇到大牛、二妞两人并结伴去营救人质。谁知竟有人抢先一步救走人质。原来段宏并没有死,这些都是他设的一个圈套,让两帮人自相残杀,他坐收鱼翁之利。一场混战后,特攻队只剩下老孙和大牛、二妞三人,段宏为了独吞酬金杀死了老孙。大牛、二妞在与段宏的激斗中也受了伤,最后段宏被炸死。导演朱延平在本片中杂糅卓别林的默片表演风格、西部片布景氛围、僵尸电影的桥段以及当时的流行歌曲炮制出这部动作笑闹剧,在当年票房颇丰,同时本片也是成龙与朱延平的首次合作。
4. 介绍几部枪战电影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宣布《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已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硬R级。史泰龙分享了即将上映的《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的两张新照片来庆祝这一消息,这两张照片调侃了约翰·兰博的最后一场戏将会有多血腥。
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第一滴血4
第一滴血
第一滴血3
5. 赵文卓导演的最新动作片《反击》,你是如何评价的
今年春节的时候,影视行业的总票房到现在已经超过80亿,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光光是《你好,李焕英》跟《唐探3》这两部影视作品的票房加起来就超过了50亿。不少人都沉浸在《你好,李焕英》跟《唐探3》这两部热门大剧当中,却忽视了不少同样不错的影视作品。
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跟李连杰一同出演了《功夫皇帝方世玉》,取得不错的成绩,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开始慢慢向娱乐圈发展,先后出演了不少的影视作品,特别是跟黄飞鸿相关的武打影视作品播出之后,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跟追捧,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记住他。他慢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变成了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男演员,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6. 悬赏100!关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它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它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和影评能力,但我找到几个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
1、——————正义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观感
原谅我起了这么一个拗口又有点烂俗的名字,不过在观看《慕尼黑》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确实只有这两个词——“正义”、“脆弱”。长期以来,关于以色列及其敌对势力的冲突一直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到底哪一方代表了正义,正义又需要用何种方式来捍卫,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甚至在双方各自的阵营中,很多人对于“正义”这一概念的诠释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迷茫。《慕尼黑》向我们描绘的就是以色列人的这种迷茫和彷徨。
《慕尼黑》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据说也是犹太人,本人对他耳熟能详的作品无外乎“琼斯系列”,“侏罗纪系列”和“回到未来系列”。我一直不相信深谙娱乐片精髓的斯导能够做出何种具备深刻反思意味的影片。尽管很多人热捧过他的《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不过是披着“深刻”外衣的“精致的娱乐片”,真正做到“有深度”和“有水准”,我认为斯氏还不够格。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开始对这位大胡子导演另眼相看了。2003年的《少数派报告》让我看到了斯氏影片中一些从未展现过的令人震撼的东西,而这次的《慕尼黑》算是正式将我折服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果然与众不同!
身为犹太人的斯氏是如何看待围绕“慕尼黑惨案”开始的一系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血腥争斗的呢?老练的斯氏在影片中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急不徐地通过影片主角艾夫纳的视角带着观众一步步地揭开了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句,斯氏似乎比较偏爱这种“主角视线”的叙述方式,在他的多部“反思性”电影中,无论是《太阳帝国》中的小男孩还是《辛德勒名单》中的商人辛德勒都概莫能外。也许斯氏认为这是最能够带观众入戏的叙事手法。)
影片的开始部分,正义似乎站在了以色列人一方。慕尼黑奥运村的斑驳鲜血,恐怖分子的残暴罪行激怒了所有的人,包括观众。摩萨德复仇小组的全体成员个个群情激昂,俨然一副和敌人血拼到底的样子。“血债血偿”,此时所有人笃信的只有这一个信念。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 “非黑即白” 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如果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少掉很多的牵挂。但是造物主就是这么无情,当你认为自己走对了方向的时候,歧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除了迷茫,你还能怎么样呢?在顺利干掉了第一个敌人之后,复仇小组的第二个目标出现了,他不但是慕尼黑阴谋的策划者之一,同样也是一个天真小女孩的慈父。望着可爱的孩子,前来侦察情况的爆破专家脸上掠过一种复杂的表情。他们曾经异常坚定的信念开始出现一丝动摇了。
目标被一个个地干掉了,但是误伤也在不断地出现,无辜的和有辜的人接连死在他们的枪口下、硝烟中,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下。伴随着以色列人的血腥报复,敌人也开始了同样恐怖的复仇行动。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平民死于非命,摩萨德的复仇换来的只是一个血淋淋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于是迷茫越来越深,彷徨越来越重,到底这一切值得吗?
影片的中段,斯皮尔伯格还特意安排了主角和一名恐怖分子的对话。双方身处敌对的营垒,观点无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了什么是“正义”。原来,曾经“正义”的复仇者也不过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夫,而所谓的恐怖分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复仇者。正义的概念原来是如此的脆弱,在每一个人的眼中,特别是在每一个利益集团的眼中,都有他们所谓的正义。为了这些正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的煎熬。
复仇小组中的几个成员终于厌倦了无休止的杀戮,退出了这场血腥的争斗,以此求得心灵的平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些退出江湖的人们遭到了暗杀,身首异处。而那些继续杀戮生涯的人们还是活得好好的。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话“人在江湖,只能身不由己了。”
影片的结尾,主角退出了摩萨德,预备开始新的平静的生活。但是犹太人和他们敌人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以色列的暗杀行动还在进行,而复仇者也正拿着屠刀在暗处等待着。新一轮的“血色循环”又要开始了。
感谢斯皮尔伯格,让我在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又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2、——————《慕尼黑》观感
还有人记得在72年9月慕尼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不是上届奥运会上媒体凸显了以色列运动员的参加,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希腊反恐的戒备,那个“黑九月的记忆”早被以巴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给冲淡了。也许在72年,我们对世界还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幸运的避开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恐怖消息。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才发现奥运史上曾经有这么沉重的一页,于是我记住了。当我们走进奥运,视野中满是奖杯与荣誉,于是我们忘记了。
“让世界不会忘记曾经在慕尼黑发生过的事”为此,史匹尔博格(Spielberg)执导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讲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后,以色列政府为了报复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机密的暗杀小组,猎杀涉嫌策划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脑。
影片里,由以色列犹太青年艾瑞巴纳带领的天遣小组,包括坚定勇敢凶猛的史蒂夫,善于制作炸弹的罗伯,专长伪造证件的汉斯,消灭杀人证据的卡尔共五人。他们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坚信着他们的事业会给他们的家园带来永久的和平。“我们应该是正义的,那是一件美丽的事,那是很犹太人的。如果我失去那个,我就失去了一切,我就失去了灵魂”,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是这样说的,小组成员们也正是这样想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杀人的经验,面对暗杀对象时不知所措,即便他们中的炸弹专家其实只是一个拆弹专家,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祖国,抛下妻儿忠诚的去执行他们报复行动。
开始的暗杀行动,充满了感性色彩。如果说第一次暗杀行动中面对嫌疑者所表现出的惊惶,与暗杀成功后的喜悦说明了他们人性中的单纯,那么第二次当他们发现暗杀对象的女儿出现在爆炸现场时所作出的反应,正好说明了他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无法预测的意外不断发生,总是要不可避免的伤及无辜。这让小组成员变得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焦虑。当他们发现他们每杀一个恐怖分子,就会又更多更凶悍的人取而代之。原本以为是一场正义的行动,却变成永远没有休止的循环报复。信念在杀戮中消失,理想在鲜血中破灭。战友接二连三的倒下,让艾瑞巴纳的情绪完全失控,最后一次行动失败后,他返回他的祖国、视他为英雄的以色列。然而这英雄的称号就意味着继续以正义之名向恐怖分子宣战,意味着继续流血继续冲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慕尼黑》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的故事,充满了杀戮与血腥。但导演并没有忘记把温馨感人的画面穿插在影片中。每当任务完成时,我们都会看到主人公站在一个摆满厨房用具的橱窗前,橙色温暖的灯光让影片中的那位巴勒斯坦青年的话变的更令人深思了:“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你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家就是一切。”厨房、家、国家,看起来都是独立的单元,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最无法让人抉择的,大概就是要爱国还是爱家。影片结尾部分艾瑞巴纳与以色列情报官员在纽约的对话最说明问题,官员不断以国家以正义名义动员主人公出山,并说明他们都是以色列人都是犹太人,是一家人。然而当主人公请官员到家里去吃饭时,官员却拒绝并愤然的离去,可见一家人不过是官员们以暴制暴的借口。
导演在影片中保持中立,既没有批评巴勒斯坦,也没有袒护以色列,做为犹太裔的导演他是超然的,也是深刻的。更令人叫绝的是最后的背景重现了纽约的双峰塔。巴以冲突还继续着,911的阴影还在蔓延着,和平依然遥遥无期。导演在反思,观众也应该反思,现在还有正义吗?
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非常的成功。这部斯匹尔博格执导的影片中不多见的小制作,在氛围气势上,一点都不输那些大制作的片子。最近连看两部大片——《断背山》和《慕尼黑》,如果只让我说哪一部我更喜欢,我会毫不犹豫选《慕尼黑》。
3、——————其他的信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道《慕尼黑》
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125名小孩将会分别拿到125台摄影机,用来拍摄自己的生活——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在学校里是什么样子、看的电影、听的音乐诸如此类。之后,他们会被安排彼此交换拍摄出来的片子。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今年2月打算开始做的一个计划。他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说,他们会直接看到彼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希望以此增进不同种族之间的了解,一点点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
当然,斯皮尔伯格倒也没真的疯狂到自以为是的地步,他深知电影对这个世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只是凭借本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道《慕尼黑》
出于同样的动机,他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杀害的惨案拍成了电影《慕尼黑》,这部电影换了一个视角,从以色列人的复仇行动开始,力求不偏不倚地表现恐怖行动给各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2005年是颇有斩获的一年,尽管《世界大战》备受非议,但票房大卖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普遍拔高《世界大战》,说这部电影影射了美国反恐战争的现实,斯皮尔伯格对此不置可否。当然,《世界大战》的娱乐意义远远超出政治内涵,这与《慕尼黑》形成了鲜明对照。
斯皮尔伯格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对奥委会的愤怒。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剧发生后,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纪念受害的运动员,于是他想到自己要用电影来纪念。《慕尼黑》刻意强调受害的任何一方都是悲剧的承受者,但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以色列特工组织等机构的抗议,从这部电影开拍到放映,争议和威胁一直没有中断。
毫无疑问,《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那也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为他赢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耀,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深入反思战争、种族、和平等问题的起点。到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审视更加深入了,与现在的《慕尼黑》一起,形成了斯皮尔伯格人道主义色彩浓郁、祈祷和平的代表作。他本人对这些电影的现实意义颇为冷静,他认为,这些电影可能让痛苦加倍呈现,他说:“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讲个故事。”
依旧老顽童
从《大白鲨》开始,斯皮尔伯格成了好莱坞独一无二的拥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到现在30多年了。他早期作品《E.T.》、《回到未来》、《夺宝奇兵》中的童真气息到后来基本消失了。其实,这几年,斯皮尔伯格曾经被邀请执掌《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但他拒绝了。他说他不想靠电影维系自己的童真。“童真直到我们死去才会被我们带走。”当然,也许是斯皮尔伯格童心不死,我们还是听到了他计划与老牌影星哈里森??福特推出《夺宝奇兵4》的消息。他果然还是个老顽童!
其实,人性一直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不变的主题,在娱乐之外,不管早期的《E.T.》,还是后来的《辛德勒名单》,乃至《慕尼黑》,不管这只叫斯皮尔伯格的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酒,但他其实都是用人性包裹的。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他,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在中国,斯皮尔伯格是最具知名度的好莱坞导演。这得益于中国从录像带时代跨越到DVD时代的电影传播路途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能最大范围得到各类人群的激赏,一向挑剔的央视早年也可以让《大白鲨》在电视上播出。
现在,斯皮尔伯格一面静观奥斯卡风向变换,静候佳音,一面筹备着他今年2月在巴以孩子间的纪录片实验计划。再有,他正着手筹备拍摄一部关于林肯的传记电影。
斯皮尔伯格嘴中的《慕尼黑》
我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我不认为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其他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就能够一举解决中东问题,但是我所做的是一个尝试,我用我的方式,为那里的人民祈求和平。我认为很值得一试。在那一地区,人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肯让步的固执。
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可是他们滥用行刑的方式杀害无辜的人们,我诅咒这样的屠杀。
1.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举行的奥运会中被杀害的影片
2.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影片
3.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组织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复仇的影片
4.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
5.这是一部由一个犹太血统的导演执导的关于上述内容的影片
长达5年的筹备,对影片拍摄现场的加级型保护,三缄其口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斯皮尔伯格,如此争议性敏感题材,自然要配上全副装备。万一要是影片拍竣,结果影响了以巴的和平进程,那且不是千年罪过!因此,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智囊团不仅处处讲究谨慎和尊重事实,还向前美国外交官寻求帮助,以事先向以色列政府打招呼,剧本甚至还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过目后才顺利开机。
一举一动小心翼翼,拍片过程似乎如同走钢丝,既怕影响和平进程,又怕惹恼恐怖分子,还怕伤害以色列人感情,可见这政治敏感地带,还真不是寻常人能走的。就连影片的名字也从最初的“复仇”简化为慕尼黑这个地名,保险措施算是做到了十足。虽然至今争议、质疑、批评声仍不绝于耳,不过大部分人算是认同了老斯的努力,恐怕他也安心了不少。
啊哈哈哈哈
7. 兄弟之生死同盟这个电影如何
《兄弟》是一部描绘兄弟情的影片。聚集了上世纪80年代“无线五虎”中的“四虎”:刘德华、苗侨伟、黄日华和汤镇业。
看看以上海报就知道,这个片子在阵容上绝对Huge——刘德华、苗侨伟、黄日华、陈奕迅、汤镇业,更不用说黄奕、王志文、于荣光等内地明星在那里串串场。
我还是按照幼儿园老师批评小朋友的思路,先把有点摆出来。本片的制作精良,演员整容强大,而且在节奏控制、转场、镜头都下了一定的功夫。虽然有时候玩得并不那么高明自然,但是意识已经很好了——这就对了,黄金年代港片在今天看来已经会和观赏习惯发生冲突了,做契合观众观赏兴趣的影片才是正理。
影片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枪战、插科打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起来很让人赏心悦目(我更是吃掉一大袋爆米花——因为完全不用动脑子)。开头的一个转场,十几年过去,这方法用得还算不错,有点国际接轨的意思;后面的王志文被杀流血和葡萄酒倒出来的交替剪接,以及墨镜映出两个人影(虽然这法子稍微让人莫名其妙了一下),以及最后枪战之前用《上海滩》渲染气氛,都是很不错的想法,虽然前人已经万万千(咱班里拍片就有“勇斗水果刀歹徒和《英雄本色》剪接的”),但是带来的怀旧感觉让我很是激动。影片的枪战场面也很有特色,镜头经常落在扳机上,砰得一下,枪往后一撤,和当年“放鞭炮”的港片不可同日而语了。
影片的主题是兄弟情深,影片在这个问题上着力渲染了,并且利用了“玄武门”作为一个大关子,最后才解释哥哥迫害弟弟的原因。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个兄弟也并不是狭义的血亲兄弟,更有阿鬼和这兄弟俩的情谊在里面。讲义气、一报还一报,好人坏人分类明显,这还是老港片宣扬的东西之一,让人投入剧情。
抱歉,我还是那坏毛病,看完电影出来还得反思反思。这个电影的剧情简直让我不能理解——也许真的烂剧本能出一个好电影,但是这个剧本是在是有点难为这个电影了。
1、莫名其妙的人物:谁能告诉我于荣光要干吗来?难道就是和黄奕在北大那个亭子里面喝茶?有同学见过北大法律进修班的同学在亭子里喝茶的么?晕死。于荣光带个塑料框眼镜就装青涩少年——好吧。
2、无缘无故的爱:黄奕为什么那么爱苗侨伟?觉着人家对她不好啊?影片中的解释是——苗侨伟说,不会和别的女人ml。好吧,这算知遇之恩好了。但是突然间弄出来个爱情,实在让人莫名其妙——况且,我还没看出来就让影片中的人看出来了,这个实在让人受不了。穿个男人大衬衫一趴装纯情,法庭上还能侃侃道来,观赏所需,不必细究吧。
3、无来由的大墨镜:黄日华如此受不到信任?偏偏要戴一个大墨镜?学《黑客帝国》里面的莫菲斯啊?全剧只有一个摘下眼镜——而且此举完全、明显、绝对是为了照顾黄日华的粉丝们,让大家知道,哦,这是黄日华,忒傻了吧。这回黄日华绝对没有“莫菲斯”那样气场强大,活生生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护主救主的赵子龙,一个戴着墨镜的高级马仔。
4、定型化的黑白双煞:刘德华和林家栋的角色可谓是定型化了到极致,软硬兼施的一对搭档,一个说话,一个动拳。刘德华算是经验老到的演员了,举手投足都有自信在里面——当然了,最近他演变色龙演得多了,看看所有近年来他的角色,都是亦正亦邪的人(包括《十面埋伏》),尤其擅长演办案人员。
5、心灵上空的怨咒:这个玄武门之变的咒就是在上空盘旋来盘旋去,苗侨伟还真的对陈奕迅百般迫害,最后卖了一个超级大关子——原来是自己不行了,要锻炼队伍。李世民当上了企业的老大了——陈奕迅含泪点了一下头,一个社团从此变成了IT企业。回归了么,要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