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步运用到子弹时间的电影是哪部
早期子弹时间效果的出现甚至早于电影院的出现。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曾使用放在赛道上的照相机给奔驰的马拍照。每个相机都由一根横过赛道绷紧的绳子控制。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快门被触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场由加利福尼亚州长提起的争论:是否动物的四条腿可以同时离地。后来他把这些照片合成一套原始的动画,方法是把这些照片放到一个在光源前面旋转的玻璃盘上。他的动物西洋镜可能为托马斯·爱迪生提供了研究并发明电影的灵感。(Hendricks 1961)迈布里奇也从各个角度对动作同时进行拍摄,这样做一些例如人体如何登台阶的研究。在黑客帝国以及其他电影中使用的效果,基本上也是使用同样的方法拍摄的。当然,因为迈布里奇的研究没有达到后来发展的深度,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与黑客帝国并不相同。在子弹时间方面有所成就的可能还有麻省理工的埃哲顿教授Doc Edgerton,他在二十世纪40年代使用高速闪光摄影术捕捉到子弹运动的照片。吴宇森因为常常在电影中使用慢镜头效果而知名,例如他拍摄电影英雄本色和辣手神探。这些电影影响了其他媒体例如电脑游戏《英雄本色》(Max Payne)和黑客帝国系列.在出现可以把这种效果应用到现实拍摄的技术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子弹时间是一种在动画片中常见的概念。最早期的例子之一是60年代末日本系列动画《马赫GoGoGo》(マッハGoGoGo)的片尾字幕的效果:在主人公Speed从马赫5赛车上跳下来时,他在半空中静止,然后摄像机从前面到侧面做了一个弧形视角变换效果。第一个使用子弹时间的音乐录像是比约克的“Army of Me”,1996年由米歇·龚德里导演[1]。在达里奥·阿金图(Dario Argento)于1996年拍摄的恐怖片《司汤达综合症》(The Stendhal Syndrome)中,使用CGI以及一颗子弹表现了子弹时间的效果。在1998年BBC纪录片系列短片《人体漫游》(Intimate Universe: The Human Body)中Tim Macmillan使用了时间分割表现子弹时间的效果。1994年,Dayton Taylor发明了一种以胶片为基础的系统叫做TimeTrack,应用在很多电视节目上。[2]这种效果也在1998年在电影《刀锋战士》(Blade)和后面的续集《刀锋战士II》Blade II上也有使用。子弹时间变得众人皆知是由电影《黑客帝国》(1999)开始的。约翰·盖特(John Gaeta)和他的小组扩展了这种效果,采用数字化技术包括修改帧的序列和用CGI加工图像等。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贯穿了BUF公司领先的视角变换技术,米歇·龚德里的音乐录像,以及其他的产品,比如The GAP(服饰品牌)。在2003年,在《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和《黑客帝国3:革命》中子弹时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电影中使用了高分辨率计算机生成手段,例如虚拟摄影术和全息捕捉术。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中的虚拟环境是基于最尖端的计算机图像渲染技术,这种技术首先在1997年Paul Debevec的电影The Campanile Movie中使用,并且由Debevec的早期合作者George Borshukov进行改进。子弹时间“Bullet Time”是黑客帝国的发行商华纳兄弟的注册商标。在此前曾经是英雄本色 (游戏)(Max Payne)的开发商在3D领域的一个注册商标
『贰』 《八佰》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了什么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让无数观众泪奔的电影《八佰》,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叁』 寻找有特写子弹镜头的电影
《放·逐》
【观影日记】唧唧歪歪侃《放·逐》哥特式的梦 发布于:2008-11-21 21:12
终于还是写了《放·逐》,我不记得自己看了几次《放·逐》,每次看完,无比激动,却不敢写,害怕激情所致,语无伦次,写出垃圾分析。今天还是鼓起勇气写了,对于这部自己最喜欢的港片,觉得不写点什么实在心里过意不去。也看了很多其他关于《放·逐》的影评,云中的几篇很棒,把很多视觉上可以说的都说了,这一次希望写一点被提的很少的方面,想到哪写到哪,条理欠妥。
最开始还是不得不提提《放·逐》中的站位,虽然这个也说的很多,但是确实太出色了,不得不写写。杜琪峰最爱2.25:1的屏幕,这是众所周知的。2.25:1是一个极端的宽高比,用得好,棒到天上,用得不好,纯属浪费,而对于它的使用是很考导演镜头内调度功力的,因为它的宽过于极端见下图:
这个时候导演可以把更多的人物安排进画面,我们看这里,为画面提供了各种可能,剧情可以从最右边黄秋生处展开,也可以从中间的吴镇宇处开始,或者是左边的林雪,还有最左边的那个病床上的张家辉,同时这样的宽度能让纵深中有更多的人物,有背对他们的大飞哥手下,有医生,还有林雪屏风后的人,这样一个镜头就可以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关系,同时为剪辑提供了更多可能,你可以用画面中任何一个地方的中景接,这样更加增加了悬念。同时,这还很好看。从这里看出杜琪峰的站位的高超之处,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有学习过莱昂内在《西部往事》中运用的站位。我们再看一个:
这一个镜头也是把五个主要人物全部安排进了画面,为什么这么安排?为什么张家辉在画最左?为什么吴和张耀扬站那里?为什么林雪站黄秋生画右侧?结合一下最开始他们两拨人的目的,你就可以知道这里安排的巧妙。
然后,我想谈谈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的节奏,节奏这东西太复杂,剪辑,声音,景别,动作方向,颜色,乃至颜色和光对各异的观众的影响都会形成影片的一种内部视听节奏,在这里我仅以剪辑,景别和平时很少提到的声音来谈谈第一场枪战前张家辉上子弹,黄和吴退子弹的段落节奏:
镜头1:张家辉拿枪起来,三人的全景,交代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同时因为是全景,动作看上去就不那么剧烈,节奏还没有上来。
镜头2:张家辉上第1颗子弹,因为是特写,交代剧情同时让动作显得剧烈,在视觉上拉起了节奏。当时我的感觉是矛盾一触即发,但是我又觉得他们是兄弟,不会这么快就开始打吧?这里是子弹上左轮的声音。
镜头3:张家辉中景,由特写切回来,节奏缓和了一些,四周几乎没有声音,很静,原来没有那么快开打。
镜头4:黄秋生开始退子弹,这一个镜头的时间比前面的都要长许多,以前是兄弟嘛,当然不会这么快开打,于是节奏缓和下来。
镜头5:黄秋生退下第一颗子弹,落在木地板上,大家注意这里,子弹落地时有一声,然后在地上弹了一下,有了第2声,同时还有混响。一共6颗子弹里有5颗是这样的落地的。
镜头6-1:张家辉上第2颗子弹,注意这里和第一颗子弹的特写不一样,动作没有那么剧烈,我们要明白张家辉的这把左轮要上6颗子弹,第一颗时,用特写起交代作用,如果第2颗你又用大特写,那第6颗不是要用子弹特写了?所以第2颗用这样的景别是为了达到一种稳步向前,慢慢提升节奏。紧接着,画外黄秋生退了第2颗子弹,这时的子弹落地声音从画外传来,当然比退第1颗时声音小,但是这一颗黄秋生退的时间比第一颗他在张家辉上子弹后还迟疑了一会才退明显短很多,这时是小声音快速度,黄秋生的节奏也在向前。
镜头6-2:与6-1同一镜头,黄秋生退子弹后,镜头拉近张家辉的手,上第三颗子弹,这时比上第2颗子弹动作更明显,声音更大,节奏继续上来。
镜头7:黄秋生退第3颗子弹,与退第一颗子弹的视觉一样,但是声音比退第2颗时大,同时只用了一个镜头,所以比第一颗用两个镜头的感觉要快,节奏上来。
镜头8:张家辉的第4颗子弹,再次切回特写,声音变大,频率变快,时间变短.
镜头9:黄秋生退第4颗子弹,直接用的地板上的特写,我们发现,黄秋生的第一颗子弹是用的手的特写和子弹落地特写两个镜头展现,速度感觉就慢些,第3颗子弹时,只用一个镜头,感觉比退第一颗快,而退第四颗时,也用的一个镜头,同时是地板特写,所以声音比第3颗子弹更强烈,节奏就继续提升了.
镜头10:张家辉上第五颗子弹,与第四颗处理相同.因为节奏已经被黄秋生那边的剪辑提起来,但是还没有到爆发时,我猜想这个处理是稳定节奏.
镜头11:黄秋生退第5颗子弹,特写他的脸,这里的节奏也在提升.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常规的处理中,为了让观众更明白剧情,明白谁开枪,导演是不会让一个手的特写突然开枪的,毕竟手是由人控制,所以这里给黄秋生严肃的脸特写,我认为是给开枪一个预警.
镜头12:张家辉六颗子弹全部上膛。这里用了段落中最大的一个特写,同时上第六颗子弹的声音也是张家辉上子弹声音中最大的。
镜头13:黄秋生的第6颗子弹退下来,这里要注意听,这颗子弹落下的声音和前面五颗落下来的不一样,没有那第2声,更干脆,更大声,同时频率更快。
镜头14:吴镇宇退子弹,他连续退六颗,声音及混响都比黄秋生的要小很多,但是频率很快。这里我觉得老杜有两个用意(1)吴和张以前的感情绝对不如黄和张,感觉吴总是为别人想的多点,但是黄和张才是真正的对位。(2)吴的连续六颗子弹频率极快,一下就把前面的声音节奏的速度加快。
镜头15:这是一个强大的细节,不仅在剧情上是交代后面黄秋生喝到子弹而使剧情转折,同时我们要注意这个汤的声音和前面的联系,汤沸腾的声音不大,但是很急很急,同时加上视觉上总感觉要冒出来,这里的节奏比吴退子弹还要快。也就是说这汤不仅在剧情上有作用,在节奏上也有很大作用。
接下来是他们三个的面部特写镜头,共三个镜头,很短,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声音,是三个子弹上膛的声音,三个声音几乎连在一起,与前面汤的声音也连在一起。这里背景音乐也起了,很急很快。
镜头16:三个特写镜头后,全景,三人同时开枪,但是枪声似乎只有一次,但是很响很强,在这里,节奏曲线达到了最高点。我们细心听还可以发现,前面我说的那些声音都是为了这一个爆发点而打的基础,也就是说声音是渐强的,而到这里达到了峰值,视觉也是在配合声音不断改变节奏或控制节奏。
这里,说到了声音,我觉得《放·逐》这部影片的声音做的极为出色,倒不是因为那完美的空间感,由于音乐很多,还有对白的问题,空间感不是《放·逐》的亮点。《放·逐》声音的亮点在于控制了节奏甚至表现了人物。
比如何超仪拿枪追四人的那段。
在他没有子弹的时候,我们可以注意到,她还在继续扣动扳机,在他最开始没有子弹时,他扣动扳机的频率和有子弹时一样,然后中间相隔的时间间隙越来越大,而且是逐渐递增的。四人已经跑远了,而她不可能现在杀他们了。
同样,四人在黑医院楼底和楼上的大飞哥还有蛋卷强火并的那段,有一个声音处理特别出色,那就是枪声的不同。那一段,张家辉被扔在了楼下,大飞不断拿枪打他,吴镇宇躲在楼下想冲出去,他也几次开枪,蛋卷强在楼上的另一个窗子狙击吴镇宇,这里因为是晚上,双方的垂直距离还那么大,就听到枪在响,那怎么能知道每一枪是谁开的呢?有人说,我不用知道。但是我觉得在这里知道枪是谁开的很重要,因为大飞是在打张家辉,他没有管吴镇宇,是蛋卷强和吴在对打,很多时候画外突然冒一枪,如果是大飞打张家辉而你没有听出来,那就会使影评大大失色,因为那样张死的还不够惨。杜琪峰这么处理的,仔细的观众应该能发现,吴的枪和蛋卷强的枪的开火声音很相似,但是吴旁边有根铁的水管,如果枪是打在铁水管上,会是吴自己打自己么?那一定是蛋卷强开的枪,所以蛋卷强的枪声总是以那个水管声音来辨别的,剩下的那个当然是吴的枪声。同时,大飞的枪声和他们的不同,他的枪声更沉更大,很好辨别。
因为这样,在吴镇宇的中景时,我听到了画外大飞的枪声,我们知道大飞只打的张家辉,所以就知道了张家辉被打了很多枪,所以对于吴镇宇一直那么急想冲出去的行为才更加理解了。
最后,说一点最后的大决战那段。
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何超仪为什么会停下?他对黄开了几枪?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视觉上,我看到他开了六枪,如果是六枪,因为他用的张家辉的那把装六颗子弹的左轮,六枪打完停下,是因为没子弹,然后后来才知道四人是来救他的,并且孩子哭了,这才在剧情上说的过去。
但是,我记得只有五声枪声!那这么说来她手枪里还有一颗子弹!那为什么她突然停下,前面5枪这么急,他怎么可能自己停下?有人说因为宝宝哭了。狗屁!宝宝是在她开完枪之后才哭的!那她怎么可能停下来?她当时还不知道四人是来救她的呀~!
最后一场,异常完美的调度和切换还有时间的处理,但是在朋友突然提到下我觉得有一个败笔---红牛罐。
首先不说这个罐子穿帮了(最开始任达华手里是喝了的,但是天花板上那个镜头拍的天空中的罐子确实密封着的,更没有水溢出来了。)
我觉得那个红牛罐的使用不好,最开始四人踢红牛罐时,四人的动作我觉得是慢镜头,但是红牛罐确实正常速度,在他被踢出后,枪战都是在慢镜与正常中不断转换的,那个时候给我和我朋友的感觉是时间过的很快,那一段应该算是个超自然段落了,但是最后红牛才落下了,我的感觉就是本来超自然玩得很好,突然就没味儿了,大家认为?
『肆』 问一个电影名
中文名称:刺客联盟
英文名称:Wanted
更多中文名:通缉犯
杀神特工
刺客联盟
通缉令
更多外文名:Recherché .....Canada (French title)
Wanted - Scegli il tuo destino .....Italy
别名:通缉犯
导演: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Timur Bekmambetov
编剧:
Michael Brandt .....(screenplay) &/(story) &
Derek Haas .....(screenplay) and/(story)
J·G·琼斯J.G. Jones .....(comic book series)
马克·米勒Mark Millar .....(comic book series) and
克里斯·摩根Chris Morgan .....(screenplay)
主演:
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 .....Fox
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 .....Sloan
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 .....Wesley
电影简介
2008年,是新一代人膜拜新一代英雄的时间转折点,忘掉社会使命,忘掉所谓的道德与责任,只需记住一个名字:韦斯利·吉布森。
韦斯利刚刚步入25岁的黄金年龄,然而对于一个生来就喜欢逃避现实的人来说,他的生命却已经到了混吃等死的最后阶段。不过在性格与偶然性铸就的人生当中,很多现状,都是他自己一点一滴亲手促成的……简而言之,韦斯利非常讨厌自己正在面对的境地,因为这样的生活让他充满了失败感:在单位,韦斯利的大块头老板几乎每小时都会辱骂他一番,已经把折磨他当成了人生的一大乐事;回到家中,韦斯利那堪比性感尤物的女友,却又把他当成虚无的空气一样视而不见。每一个人都相信,像韦斯利这种闲散的懒鬼,最终的结局只会是一事无成,最最糟糕的是,就连韦斯利本人也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消磨时间,等待死亡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名叫福克丝的女人,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
韦斯利一直以为自己的亲生父亲早在他出生那会儿就已经去世了,然而事态全然不若他想得那般简单,福克丝为他带来了真相:他的父亲于昨天被人谋杀,而她奉命带韦斯利回去,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福克丝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致命吸引力,让韦斯利毫不犹豫地跟随她加入了“互助会”,一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秘密社团组织,并在那里接受训练,释放隐藏起来的能量,为父亲的死复仇——原来,杀戮的本性在他的血脉当中早已经如此根深蒂固了。就在福克丝教会韦斯利如何开发像闪电般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成果显著的敏捷性时,他也发现这个组织一直秉承着一个古老且牢不可破的信念:贯彻执行由命运赋予的死亡命令,杀一人,救千人。
在一群技艺高超、才华横溢的导师的指点下——包括“互助会”中像谜一般高深莫测的领袖斯隆,韦斯利开始深深着迷于自身被开发出来的强大潜能,但渐渐的,他也意识到这些危险的“同伴”背后隐藏着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秘密,尤其是执行刺杀任务的时候,当初的高贵与纯粹也荡然无存。纠结在被新进开发的英雄主义和复仇的愤怒当中,韦斯利将会学会一件任何人都没办法教会他的事实: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编辑本段花絮
酷炫,是《刺客联盟》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神乎其神的正义战士特训,独一无二的“弯曲子弹时间”,百步穿杨的苍蝇射击神技,秘而不宣的刺客组织,还是从《守日人》中拿来的飞檐走壁的火红色跑车,火爆不断的动作戏码,每一秒都充盈着原始的酣畅淋漓。而原始的酷炫,同样意味着极度拉风的男女主角,时刻不忘秀出火辣性感--从大胆的身体诱惑,到缠绵的舌吻,从贴身肉搏,到飞跃列车,保证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凌厉的画面和炫技的风格,“少儿不宜”的暴力、裸露和性感,“大胆得让观众瞠目结舌的动作”(导演语),以及众多匪夷所思的致命武器,早让人早忘了追究布拉德·彼特因为年龄不符未能和女友再现《史密斯夫妇》神采的插曲,忘了追究摩根·弗里曼为了照顾“大牌”朱莉而被减少许多戏份的遗憾,忘了追究漫画改编很可能出现的先天不足,更让人忘了追究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首度“移居”到阳光灿烂的西海岸,俄罗斯新锐导演能否带来光彩商业纪录的疑问。因为最起码,这将会是一盘融合了特效、动作以及惊悚元素的炫目感官盛宴!
影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子弹给予慢镜头特写,并让子弹能拐弯儿行进。导演说,子弹行走轨迹的灵感来源于导弹,他在电视上看到导弹发射,希望让子弹能走同样的弧线。于是片中的杀手们使用了一种特殊手法去开枪,即“抖手碗”,而且他们的枪内子弹没有上膛,不会在开枪时按照一定轨迹射出,而是通过甩手的动作成一定弧线射出,最终绕过眼前的障碍物而射中其背后的目标。一开始,很多演员都觉得练习这种开枪方法很奇怪,直到老牌影星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带头相信它的可行性,并完成得很出色,其他演员才跟着学习起来。当然,导演说,这些射击方式都是瞎掰的,观众千万不要学!
影片运用了大量电脑特效,包括最精彩的一段火车坠崖戏,除了演员的近镜头部分是在真实火车上拍摄外,其他都是电脑特效。还有那成群的老鼠,导演说,他原本想过要拍摄一些真的老鼠,但他本人实在很讨厌老鼠,于是放弃,全部用电脑完成。虽然都是电脑特效,导演本次的目的却是制造出一些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觉感受,他说“百分百的独特和酷到极限是我要在本片中追求的目标。而且我要把人物的情绪带到动作中,让观众通过这些角色的行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漫画改编电影
酷毙了、独一无二、经验丰富、冷嘲热讽、充满创造精神、电影天才——这些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近几年在美国主流电影业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的俄国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正是因为他那已经突显出来的超越常人的惊人想象力,才让这位来自于哈萨克的古里耶夫人最终可以在美国拍摄他的第一部英语作品——《通缉犯》。与他共同合作的,既有精明多谋的制片人,也有星光灼灼的大卡司,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一切都是在好莱坞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环球公司的庇护下完成的。
在介绍《通缉犯》的灵感来源之前,简单了解一些背景细节也是必须的:2004年,由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执导的《守夜人》公映之后,在电影工业中掀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涟漪,不仅仅是俄国本土,还殃及到了好莱坞这块电影圣地。《守夜人》的预算只花了很少的180万美元,可光是在俄国的票房,就超过1600 万美元了——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一直位居俄国电影票房榜首的《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而《守夜人》的续集之作《守日人》,则是于2006年初在俄国上映的,影片再一次以极低的预算420万美元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本土票房也是一路飘红,收获近4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马克·普莱特电影制作公司的几位制片人则正在接洽漫画作家马克·米勒和J·G·琼斯,就他们共同创作的系列漫画《通缉犯》展开了商酌,并在第一时间发现了漫画中所讲述的那个黑暗且有创造力的传奇故事,拥有着巨大的电影潜能。不过,漫画被改编成电影之后,为了迎合媒介的转变,其主题方面就会需要一个不规则的改变,这源于原著还关注了一伙拥有超能力的反派人物,他们共同将世界分裂成了几个小派系,争斗从没有间断过……确定了目标之后,制片人开始寻找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的电影人来为影片做导演,他们一致认为,《通缉犯》被改编成电影后,需要的是一个具有能够打破常规限制的勇气和天分的掌舵人。这个人选,在制片人看过《守夜人》之后,随即浮出了水面,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那样少得可怜的预算,提莫·贝克曼贝托夫都可以创造出充满了华丽视觉享受的动作电影,当他手中有了更多可以调动的预算资金时,肯定也能够更加地游刃有余释放他作为一名电影人充满活力的观点和对黑暗元素的独特感知,而且将会交于他手中的,不仅仅是一部拥有着巨大的素材资源做后盾的改编作品,其背后还有一家规模很大的电影公司做支撑呢。
制片人马克·普莱特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观看提莫·贝克曼贝托夫的影片,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他所采用的视觉语言是如此地奇异、显著,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又激动万分。贝克曼贝托夫在他的作品中灌输的是一种你没办法忽视的电影声音,我希望他的这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可以让原著漫画系列在大银幕上迸射出全新的光彩和能量,我们都期待着他可以带给我们一个刺激、有实际意义、很容易得到观众的理解的优秀作品。”
风格化的黑色幽默
一直以来,吉姆·莱姆利都是提莫·贝克曼贝托夫的忠实拥护者,而今他终于有机会以制片人的身份加盟到他的作品《通缉犯》中,莱姆利说:“从第一版剧本的完成到影片的开拍,这中间差不多花了我们两年的时间。在我们看来,改编作品都需要一个方向正确的出发点,那就是如何从原著中完美地提炼出符合大银幕的故事观点,然后再通过胶片独有的光电效应,将画面提升至一个舒适的水平线之上——因为即使原著漫画已经描述出了怪诞和奇异的风格,但谁也没办法保证同样的东西在电影中能够产生一样的效果。”
不对,对于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已经在之前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独一无二的视觉特技,吉姆·莱姆利还是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信任之情的,他接着说:“你可以把包括贝克曼贝托夫在内的三个人放在同一个房间里,给他们同样的摄像机去拍摄同一个画面……只有贝克曼贝托夫,能够带给你一种与众不同的惊叹与震撼。”
对于自己在视觉、画面以及想象力上的看法,提莫·贝克曼贝托夫的评论是:“那种感觉就好像有100个不同的想法全部塞在我的脑袋里,每一个都在互相搏斗、推搡,想从中挣脱出来……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混乱的‘脑思维’,才成就了一个全新的电影风格,里面包含了一些人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引导着观众真正走入到故事中去,与里面的角色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而不是作为一名看官单纯地坐在那里观望。”
确实,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就是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通过创造一种充满奇幻的现实主义,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备了鲜明的特色——至少他认为每一部华丽、以幻想为主的动作电影,都应该是从现实主义的基础出发的。作为一名导演,贝克曼贝托夫特别注意细化了自己手中能够掌握的所有故事元素,因为他必须确保自己牢靠的信念能够融入到影片的每一个场景之中,贝克曼贝托夫表示:“虽然《通缉犯》是我的第一部英语作品,但它和我之前执导的影片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要想着如何和观众建立交流即可。我要尝试着挖掘他们的喜好,然后制作一部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好作品,让他们知道我其实对讲故事非常在行。”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以及扭曲的风格,随着他进驻美国电影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和提升,制片人马克·普莱特补充道:“贝克曼贝托夫为《通缉犯》带了一种强有力的讽刺效果,就像他之前所有的作品一样,不是通过那种愚蠢且覆盖面很广的方式,而是借用了黑色幽默进行铺垫和延伸,不间断地打磨出了隐藏在言谈举止中的真诚。他带给影片的,是讽刺味道十足的冷幽默,无论是从叙事角度还是视觉风格,都赋予了《通缉犯》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
好在黑色幽默本来就是原著漫画所遵循的素材来源之一,在过去的10年里,这套由马克·米勒和J·G·琼斯共同创作的系列漫画已经成为独立领域中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就连所有参与到影片制作的电影人,对漫画的原作者也都怀有着难以压抑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