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蓝风筝为什么没放映
《蓝风筝》被禁原因: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
影片评价
《蓝风筝》是一部看似写实主义的影片,田壮壮在孩子铁头清澈见底的目光中,细腻,缓慢地开始观看一个家庭最为平常的生活,没有大人物,没有戏剧性故事发生,甚至没有轰轰烈烈大场面,仿佛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打扰,然而,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父亲”却在逐个的消失。
在写实的表象背后,《蓝风筝》是一个时代的寓言,田壮壮将小人物,小家庭的命运和国家强权结合为一体,让这个家庭成为时代的标本,这一家人的命运正是是同时期所有家庭的命运写照,谁也无法幸免。
⑵ 导演排名
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视作品全部摄制完成为止。艺术上没有服从领导和听命指挥,导演也不是电影的“教头”,导演的职能就是作为组织电影的安排者之一和电影的总指导者。
工作职责
1.与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负责整部剧的艺术准则;
2.与制片人联合提名和推荐演员角色人选;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导现场拍摄工作;
6.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7.指导拍摄现场的灯光、剧务、演员、摄像、录音、美术、化妆、服装等各部门工作。
导演分类
影视导演
导演同时运用了演员的身体及情绪、视线的选择、光线的调度、画面的构成、剪接的逻辑、音声的搭配,将某个剧本呈现于影视屏幕上,从而将这个剧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艺术内涵表现给观众的人。
张艺谋导演
影视工业涵盖多元的专业技术,从制片、摄影、灯光、美术指导、场务、演员、录音、混音、后期特效等,十分庞杂。绝大多数现代影视导演无法广泛专精以上各项专业技术,但仍可以支配旗下所有各该部门的专业人士,依照导演意志工作。
舞台导演
舞台导演的工作是一个贯穿的完整过程,从剧本的阅读、演员的选择与合作,到舞台空间、服装、化妆、灯光等的设计,都是导演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舞台导演孟欣、孟京辉、田沁鑫、米龙、张继刚等是舞台导演的杰出代表。
⑶ 因为一部电影禁拍10年的导演田壮壮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他是我国第五代导演,和他齐名的还有张艺谋和陈凯歌。
但是人们却认为他消失在电影圈中多年,以至于都快忽略了他的存在。
对于他的早期电影,更多的是“看不懂”和“有个性”。
他则说,“我的电影是给下一世纪观众拍的。”
他就是导演田壮壮。
他曾经因为一部叫《蓝风筝》,引起轩然大波,被禁拍十年。
不拍电影的这些年,他也没舍得离开电影。
田壮壮培养了很多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缺钱给找钱,缺人给找人。
后来,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同事评价他“是让你会觉得在我们这个年代,还有先生存在。就是把他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全部都交付给了孩子们。”
好像田壮壮就是为电影而生的人。
田壮壮出生于一个响当当的艺术世家,他的父亲田方是著名的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建厂元老,也是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副局长。他的母亲于蓝是“江姐”的表演者,同时还是第二届莫斯科电影节影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田壮壮,小时候也弄不太懂父母是做什么的,只是有事没事就跑去片场玩儿,要不然就去看电影,一天好几部好几部的看,有一次甚至给田壮壮看吐了。
田壮壮甚至觉得,电影太讨厌了,以后再也不看了。
等到大一些的时候,田壮壮有些懂事了,他却想躲开父母的光环,因为别人总是说他是田方的儿子一定就会怎么怎么样,这种谈论让他非常讨厌。
上学的时候,甚至有人会专门跑来像看动物一样看他,为此他不好好穿衣服,故意把自己弄成小混混的样子。
日子就这么平静的过着,直到他15岁那年。
那一年,他的父亲被划为走资派,母亲则被划为黑五类。
他骑车到北影厂的门口,看着改造的父亲默默无言。
他说,从那天开始好像突然长大了。
田壮壮被安排去插队,一年之后他又跑去农业电影制片厂干了三年。
他也破天荒的摸到了摄影机,他第一次触碰的时候就感觉麻酥酥的,那种不真实的感觉让他突然对手里的家伙产生了好感。
有一次他去拍电影,恶劣的环境让他得了疟疾,撑了一个多月后,在拍摄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水里。
他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在医院昏迷了将近一个星期。结果他醒了之后,连哄带骗的让护士拔掉针,他跑到了拍摄地重新拿起了机器。
那时候,他对电影摄像这个事儿是爱进了骨子。
后来,26岁的田壮壮成为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考生。
在考试刚刚过了半个小时,他突然就站了起来,说要交卷。老师让他再检查一遍他说不用了,之后就走出了考场,直接去买了根冰棍。
田壮壮本来是奔着北影摄影系去的,结果因为超龄被调剂到了导演班。
进入导演系后,田壮壮成了班里唯一摸过摄影机的同学。
他的特立独行又开始显现出来,他觉得单纯的学习课本学不到真本领,一定要动手实践,亲手摸摄影机。
但是那时候条件实在有限,没有机会让学生们都动手实操,田壮壮就出头找老师磨,又找校长磨,生生的给同学们磨出了实践的机会。
在大学四年中,他就拍了四部作品,创下了记录。
因为当时的传统是新人导演要先当场记,再做3年副导演后才可能有独立拍片的机会。
所以,田壮壮在当时成为了最闪耀的明星。
在毕业的那年,在母亲支持下,他拿着影厂的500块钱,跑到了云南拍摄《红象》。
这部片子拍的特别苦,晚上的时候经常被跳蚤和虱子咬醒,白天还要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跑四五十公里的山路。
那时虽然苦,却成了田壮壮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1985年,他推出了真正奠定其电影风格的《猎场扎撒》。
在审核的时候,竟然没有人能看懂这部片子。
有人甚至说:你拍这电影给谁看,谁又能看得懂?
但这部晦涩的电影,王朔却评价说:“这部电影有如大耳贴子似的,贴在了中国观众的脸上,扇晕一个算一个。”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说,看完《猎场扎撒》他觉得田壮壮会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导演。
之后,田壮壮就在这种表达风格中越走越远。
一年后,他又导了《盗马贼》。
看完片子后,有人问田壮壮,“你能告诉我这片子是说的什么吗?”
田壮壮回答说:“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
从那之后,田壮壮的片子被观众打上了“看不懂”的标签。
那段时间还有人天天写信来骂田壮壮,他大概拆开看了二十几封。
结果生气的评论到:“没一个看过电影的。”
这些误解让田壮壮感到绝望,为了养活自己他低头了。
“我接连拍了四五部戏,完全不走心,走经验,就特别苟且的一个状态,放弃自己,放弃电影,其实挺看不起当时的自己的。”
直到1992年,他的生活出现了转变。
“这么混了几年觉得没劲,想想还是得拍自己喜欢的,于是就开始拍《蓝风筝》,从那儿开始知道自己真正是想拍什么了。”
一年之后,充满政治元素的《蓝风筝》就问世了。
但也因为这部片子,封死了田壮壮的导演生涯。
他又一次将自己的小性子使了出来,因为电影尺度很大,有些敏感,但是他直接把片子送到了东京电影节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
但也因此,引得中国电影官方代表团愤而集体退出电影节,严正抗议。
田壮壮被禁拍十年。
有人说,就算田壮壮一辈子不拍电影,凭借《蓝风筝》,他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
他不做导演的这些年,他始终没有离开电影。
他做监制,做演员,带学生。
有人为他可惜,但是他却很轻松:
“没有什么,你觉得我十年没拍电影觉得可惜对吧,但我没觉得自己可惜啊,我做了好多事儿呢,然后我做的事都跟电影有关。”
他给年轻一代导演投资,“他是往这些人身上砸,那真是血本无归地砸啊。”
2002年,他回到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他像当年为大家争取摸摄像机机会的时候一样,帮学生找片场,带着他们去实践。
每当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他总会嘱咐:“从这个校门走出去以后,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或者我能帮得上忙的,你尽管跟我说。”
现在68岁的田壮壮依旧会跑去影视剧做个客串,但是他说:
“其实特羡慕那个闲云野鹤的生活,在一山里有块地,然后那地方四季如春,不大,我种点儿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吃,是为了让自己锻炼,为了养性的。然后看点儿书,看点儿片子,喝点小酒儿,跟大家聊聊天。”
他还说,他特别喜欢库斯图里卡导演的电影,在电影中你会感到即便是世界都乱套了,但人们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该喝酒喝酒,该唱歌唱歌,不耽误。
⑷ 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国内获奖
年份中国电影人获奖1987 第0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国际电影评论家特别奖、东京都知事奖:吴天明《老井》,最佳男演员:张艺谋《老井》 1991 第0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黄健中《过年》,最佳女演员:赵丽蓉《过年》 1992 第0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银奖: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1993 第0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蓝风筝》,最佳女演员:吕丽萍《蓝风筝》,青年电影樱花金奖:《找乐》宁瀛,青年电影樱花铜奖:蔡明亮《青少年哪吒》,鼓励奖:陈小满、张文瑶、易天《蓝风筝》,王启赞《月光少年》 1994 第0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天国逆子》严浩最佳导演:严浩《天国逆子》最佳男演员:牛振华《背靠背脸对脸》 1995 第0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霸王别姬》 ,最佳导演:陈凯歌《霸王别姬》,最佳男主角:张国荣《霸王别姬》 1996 第0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吴天明《变脸》,最佳男演员:朱旭《变脸》,青年电影樱花银奖:《春花梦露》林正盛 1997 第1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曾静、刘若英《美丽在唱歌》 1999 第1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青年电影樱花金奖、亚洲电影奖:《黑暗之光》张作骥 2002 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邵丹(摄影)《天上的恋人》 2003 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霍建起《暖》 2004 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陆川《可可西里》 2005 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侯孝贤,最佳女主角:金雅琴,《我们俩》最佳艺术成就奖:《泥鳅也是鱼》杨亚洲 2006 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十三棵泡桐》吕乐最佳艺术贡献奖:《父子》谭家明 2007 第2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李继贤《西干道》 2008 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陈凯歌 2010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王千源《钢的琴》,最佳女主角:范冰冰《观音山》,最佳艺术贡献奖:李玉《观音山》 2011 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杜家毅《转山》 2013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王景春《警察日记》,亚洲未来单元奖:《今天明天》
⑸ 田壮壮拍什么电影后被封杀
《蓝风筝》是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
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一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李国栋因为一直觉得愧对于铁头母子,决定照顾他们,成了树娟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营养不良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家境优越,铁头母子刚过上两天好日子,就爆发了文革,老吴(第三任丈夫)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树娟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⑹ 蓝风筝取景地
蓝风筝取景地是在山西平遥古城,主要是四合院的取景。
《蓝风筝》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拍摄文革题材电影的典型影片。《蓝风筝》是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 、濮存昕、李雪健、郭宝昌、易天、丁嘉丽、吕中、郭冬临、张丰毅、田壮壮、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影片在1993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
⑺ 鸟鸣嘤嘤电影为什么不能上映
这些天,一则视频在鱼叔的朋友圈疯转。
田壮壮导演面对镜头,娓娓道来自己的电影人生。
其中一段提到了他的新片《鸟鸣嘤嘤》。
这部备受关注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树王》。
电影早已于2020年1月杀青。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却没有得到一点上映的消息。
田壮壮说:
再一次对电影,失望。
这段80分钟的视频,也让鱼叔感触颇多。
回顾这些年,消失的电影又何止《鸟鸣嘤嘤》。
大致数一下,可能就有《不止不休》《英格力士》《坚如磐石》《封神三部曲》《涉过愤怒的海》……
曾经,我们对内地电影市场的高速膨胀,感到欢欣鼓舞;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感到信心满满。
如今,我们却对国产二字,充满了忧虑。
电影,似乎已经成了国内最高危的行业之一。
年轻一代,可能对田壮壮并不熟悉。
田壮壮是第五代导演的旗帜性人物。
曾与张艺谋、陈凯歌是同班同学。
相比于后两位,他的起点要高得多。
田壮壮出身于电影世家。
父亲田方,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
也是《英雄儿女》的主演, 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母亲于蓝,江姐的扮演者。
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
影响一代观众的银幕女神。
在第五代导演中,田壮壮是绝对的资源咖。
张艺谋就曾说过,「我们那时候都是田壮壮说了算」。
不过,他还有个最大的标签——禁片导演。
年轻时的田壮壮踌躇满志。
1986年,就拍出了一部极具争议的《盗马贼》。
将镜头对准了藏民,拍摄了盗马为生的牧民的坎坷人生。
这部电影的命运非常坎坷。
上映前,遭到了大量的删减,变得七零八落。
甚至包括最重要的一场天葬戏。
即使田壮壮再三解释,也无济于事。
临走前,田壮壮撂下了一句狠话。
「我怎么觉得你这儿挺像天葬台的。」
「我这电影怎么挺像被你肢解的一个东西。」
不仅被肢解,还不被理解。
电影正式上映后,电影院都不愿意放映,无数观众表示看不懂。
面对质疑,田壮壮大放豪言:
「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事实证明,这并非田壮壮夸大。
在国内饱受争议的《盗马贼》,却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其大胆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影像魅力,得到了无数国际影评人盛赞。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甚至将其列为自己90年代看过的最爱电影。
然而,删减仅仅是第一遭。
他很快受到了更严厉的处罚——封杀。
1993年,他拍摄了电影《蓝风筝》,被禁拍十年。
原因是涉及特殊时期。
关于处罚,他早有预料。
但那段岁月,是他童年成长重要的一部分。
拍摄《蓝风筝》的初衷,正是为了追溯自己的年少记忆,反思时代伤痕。
所以,他卯着劲,非要把这部关于他童年记忆的电影拍出来不可。
「哪怕今后不再拍电影了,我也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那年,田壮壮四十岁,正值创作巅峰期。
被禁之后,不得不放下导筒,暂停创作。
此后,他开始了转型。
作为监制、制片、策划,支持一些年轻人推出自己的作品。
有时,也当起了演员。
在别人电影里混个脸熟。
路学长的《长大成人》
他把姿态放得很低。
会陪着团队跑路演,一脸忠厚地站在台上。
自我介绍也只说,我是演员田壮壮,我在电影里演的是某某某。
直到2002年解禁后,他才开始重新拍片。
制作了剧情片《小城之春》《吴清源》、纪录片《德拉姆》等。
关于电影,他仍有自己的梦。
这个梦,就是阿城的小说《树王》。
《树王》讲述了60年代下乡知识青年与当地农民的「较量」。
田壮壮想拍了十几年。
直到2019年,掌握成熟的特效技术后,他才在云南开机。
电影依旧拍得辛苦。
勘了N多次景,然后去想一棵树应该怎么拍,如何不去砍树来拍好树。
各式各样的方式,做了很多很多的准备。
但,电影杀青后,面临的却是「已读不回」。
《鸟鸣嘤嘤》并非孤例。
「被消失」的中国电影,实在太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导演们多多少少都有被处罚的经历。
比如,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鬼子来了》等。
如今,相似题材的电影依旧受限。
最近,陈冲导演的《英格力士》,就踩了雷。
这是陈冲时隔17年再次指导长片,汇集了王志文、袁泉、霍思燕、王传君等实力演员。
然而,本片自2017年末宣布杀青后,再无消息。
除了特殊年代,聚焦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同样要谨小慎微。
比如,张艺谋的反腐大片《坚如磐石》,早在2019年就已杀青。
电影描绘了警方、官员、富商间暗流涌动的较量。
尺度颇大,涉及墙缝藏尸、扳手砸人、近一百亿的贪污受贿。
电影首发的预告上写着,「2020年等着上映」。
但,至今仍无消息。
还有《不止不休》。
王晶导演,贾樟柯监制,演员阵容包括白客、张颂文、宋洋等。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
以一名记者的视角,揭露了2003年「乙肝代检」产业的真相。
他写出的文章《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于当年登上中国《新闻周刊》,改变了上亿人的命运。
本片曾入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收获不少好评。
被不少人称赞,是另一版《我不是药神》。
然而,在2020年释出首款预告后,再无消息。
现实主义题材要谨慎,大尺度的犯罪题材更是几近团灭。
有的临上映了,也能突然被撤档。
比如,聚焦黑社会题材的《东北往事之二十年》。
它本是2019年五一档最受期待的电影。
然而,上映前的一句「市场原因」,让这部电影从此蒸发。
曹保平的「灼心三部曲」,亦让人惋惜。
唯一出头的只有《烈日灼心》。
而其余两部,至今都杳无音信。
一部是《她杀》。
2018年杀青。
好巧不巧,遇上范冰冰逃税丑闻。
时至今日,电影消失不见。
另一部是《涉过愤怒的海》,由黄渤与周迅领衔主演。
本片被评为2021年度最受期待电影。
目前,却没有更新消息。
翻拍之作,也是举步维艰。
《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
2009年拍了日本第一版,2014年韩国拍了第二版。
国产改编版,由王千源,王景春主演。
于2020年8月,至今没有上映消息。
灵异题材「被消失」,更是心知肚明。
仅不能有鬼一条,就打倒一片。
《中邪》,被称为大陆近十年来最吓人的恐怖片。
电影于2016年First电影节首映,一度定档2018年清明档。
最终,还是因为「技术原因」被撤档,再无消息。
以上列举的,还不是全貌。
此外还有,经历改名与撤档的《平原上的火焰》,陈凯歌的《我的少年时代》,陆川的《749局》,张猛的《枪炮腰花》……
在这些电影的豆瓣讨论区里,隔三差五便会有影迷询问上映档期。
年复一年,直到被人们忘记。
或许有人说,不过是少数的几部电影消失了。
对中国电影整体的影响并不大。
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一些电影的消失,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网传投资30亿。
具体数额有待考察,但投入是实打实的。
剧组在青岛搭建了500亩外景地,相当于47个标准足球场。
其中,囊括了朝歌城、酒池肉林、聚贤阁等重要场景。
而这些,仅仅是前期的拍摄素材。
大量画面细节都要靠后期加入到场景中,又是庞大的开销。
在《封神三部曲》上,乌尔善导演前前后后花了八年时间。
5年筹备拍摄,3年制作。
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八年呢?
这八年的资源,又该如何弥补呢?
没人知道,也没人敢问。
其次,国产电影同质化严重。
电影上映的艰难,导致的是后面制片方的畏手畏脚,愈发保守。
因为一旦电影被禁,就没有回报,意味着白忙活一场。
所以,投资不再光临创新者们,不敢再探索新鲜的题材与类型。
只能踏着已有的成功之路,不断跟风复制。
最终,电影创作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老套。
导致整个电影内容,多样化的严重缺失。
最后,国产电影创作热情逐渐被熄灭。
其实,即使让《鸟鸣嘤嘤》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未必能票房大卖。
它太文艺,也很小众。
上述其他电影,也未必能叫好叫座。
但,电影好坏的评判,应该交给观众,交给市场,也留给历史。
可如今,观众不再拥有这项权利,历史也无从查看。
让一部电影消失,不只是少了一部电影。
更是摧毁了无数中国电影人的探索精神与热情。
相较于二三十年前,中国电影业的规模空前扩张。
市场翻了几番,稳居全球第二大票仓。
可电影内容方面,却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浅薄。
同质化的电影争先恐后,具有突破性的佳作却无法面世。
长此以往,电影也会在自我仿制中衰亡。
中国电影总想在规模与体量上「对标」欧美。
但却忽视了,真正驱动电影产业进步的核心,是更多元化、更富野心的电影创作。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
「我们不光没有野心,还相反。」
与我们相反,亚洲友邻的电影产业都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韩国电影的崛起,已经无需再多说。
他们本不是以国际夺奖、获得好莱坞肯定为出发点。
但在鼓励创新、保证配额等一系列的举措下,韩国电影早已形成了非常成熟、包容且探索性极强的工业体系。
既可以让大众从中享受到各种富于商业噱头的娱乐大片。
也能让极具艺术探索的李沧东、私人化表达的洪常秀,从影迷视野中脱颖而出。
同时,还有兼具娱乐元素、现实关照及艺术追求的奉俊昊和朴赞郁,得到两方的完美平衡。
同样崛起的,还有印度电影。
仅今年,就出现了针对司法程序的《宿敌》(豆瓣8.6)《杰伊·比姆》(豆瓣8.7),聚焦同性话题的《祝福》等优秀作品。
敢拍,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宿敌》
与此同时,日本电影也在新时代的探索中,形成了特色。
以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导演)为代表的新浪潮,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日本电影的格局。
也让全球看到一个崭新的日本电影。
《驾驶我的车》
电影,并不可怕。
电影,无需畏惧。
消灭几部电影,并不会杀死电影。
但,消灭电影的方式,绝不会有益于电影的进步。
只会让电影变得更加羸弱不堪,半死不活。
让我们的生命,少了一片梦的领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