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有电影《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这部片子网站发给我,要从头到尾都有的。
该剧的原型为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警备团三营八连。该连诞生于1947年8月6日山东省莱阳城,几十名胶东农民子弟兵编成了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不久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6月,该连进驻上海后被编为三营八连,担任南京路执勤任务。解放初期南京路,国民党反动残余不断实施“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的阴谋,八连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意志。1959年,《解放日报》发表新闻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着重从拾金不昧、精打细算、克己奉公、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工作五部分入手来展示八连的精神风采,引发全国众多媒体竞相报道。1960年,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带沈西蒙等下部队,回来时途径上海,许司令和上海警备区司今员王必成中将要求沈西蒙写一个宣传“好八连”的话剧。为了贴近生活,几位作者下了好八连深入生活,回南京后,由沈西蒙执笔,与漠雁、吕兴臣合作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数次改名,此后在前线话剧团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戏上演不久,有人认为是“毒草”,说是反映的社会主义阴暗面多了,便勒令停了下来,剧组面临解散危机,陷入被“砍杀”的险境之中。后中国剧协党组书记张颖(周恩来总理秘书)来南京调研,发现了《霓》剧,认为这不是“毒草”。回京后,张颖把情况向总理汇报。总理说:戏刚出来,不要马上就否定它,先让大家看一看嘛。总理的话拯救了该剧。1962年底该剧公演后,八连作为“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1963年初这部话剧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5月8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题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论。7月29日晚,话剧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上演,剧团人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周恩来同志曾7次观看该话剧,并亲自对剧中人物、台词进行了修改。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底发行全国放映。“好八连”也以一个社会主义和平时期“拒腐蚀,永不沾”的典型形象而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剧情演变 话剧剧本和电影剧本取材于好八连坚持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模范事迹,描写了上海解放初期一场以新的形式进行的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必须坚持和发扬战争年代光荣的革命传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才能永远成为一只朝气蓬勃的战斗队的深刻主题。在话剧初期的历次改动中,编剧的创作方向和主要冲突由内部矛盾改为敌我矛盾,着力于描写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描写打江山的战士到安天下的哨兵的转变。剧情发展成为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以内部矛盾的主线,—是以敌我矛盾的主线。在内部矛盾的主线中,排长陈喜在战场上杀敌勇敢,立过战功,在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是英雄好汉,但他也有个人主义思想,虚荣心强,到南京路后,在“香风”的侵袭下昏昏然飘飘然,开始有点被动,险些上了敌人的大当。另一条是敌我矛盾主线,反映解放上海的战斗虽已结束,但残余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挣扎,他们进行各种阴谋活动,狂妄地叫嚣:让共产党红的进来,不出三个月,我们叫他趴在南京路上发霉、变黑、烂掉。电视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广泛收集了解放初期上海南京路军民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重新构筑故事框架,增加了夏梦瑶等人物,充实了内容,丰满了故事情节,刻画了连长鲁大成、指导员路华、关师长、排长陈喜,以及郝铁蛋、赵大大、洪满堂等众多鲜活形象。全剧将以新的视角再现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扫国民党残余势力和社会污秽,建立新山河的壮阔经历。 25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既是为纪念建军80周年献礼,也是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拒腐蚀、永不沾的优良品质,反映“两个务必”和荣辱观生动教材。
2. 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影评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影评
今天,是结业典礼,老师说待会会带我们去上海影城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却不告诉我们看什么电影。我们个个都十分高兴,也有点好奇。都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电影。
来到上海影城,我们按照顺序坐了下来。电影开始了,原来是《霓虹灯下的新哨兵》,听说这部电影很好看,是根据《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而来的。这部电影讲述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几名80后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大上海武警总队三中队服役,上海武警总队三中队身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担负着维护上海秩序,维护党的尊严和光荣。他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让他们性格迥异。林虻虻出生于普通人家,攻读大学三年后为选择新的追求,也为躲避女友,弃笔从戎;柴大喜来自农村,贫寒的家境让他具备了朴实的性格,对大都市的生活充满向往;皮向锋从小娇生惯养,是个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队接受锻炼的要求来到部队。三个小伙子被分到了同一个班,通过中队开展的争“红五星”活动,他们刻苦训练,勤奋履职,展示自我,不断进步成长。同时,林虻虻的女友祝小倩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也来到上海。皮向峰的母亲因想经常见到儿子,也来上海开了一间酒吧。巧的是,祝小倩在找工作时,来到了皮母的酒吧唱歌。中队班长和排长不同带兵理念的碰撞,现代化的警营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警营生活,友情与爱情、竞争与矛盾、误会与感动,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独辟蹊径,引人入胜。故事的高潮是部队在执行一次重大的抢险任务中,以三个青年战士为代表的新时期武警官兵,用他们的英勇无畏,胜利完成了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实践了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看完电影,我的心像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不为外界诱惑所困扰,为人民,为党服务的精神。
复旦初级中学
预备(1)班
全亦俊
21号
3. 《霓虹灯下的哨兵》讲的什么内容
该剧的原型为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警备团三营八连。该连诞生于1947年8月6日山东省莱阳城,几十名胶东农民子弟兵编成了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不久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6月,该连进驻上海后被编为三营八连,担任南京路执勤任务。解放初期南京路,国民党反动残余不断实施“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的阴谋,八连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意志。1959年,《解放日报》发表新闻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着重从拾金不昧、精打细算、克己奉公、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工作五部分入手来展示八连的精神风采,引发全国众多媒体竞相报道。1960年,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带沈西蒙等下部队,回来时途径上海,许司令和上海警备区司今员王必成中将要求沈西蒙写一个宣传“好八连”的话剧。为了贴近生活,几位作者下了好八连深入生活,回南京后,由沈西蒙执笔,与漠雁、吕兴臣合作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数次改名,此后在前线话剧团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戏上演不久,有人认为是“毒草”,说是反映的社会主义阴暗面多了,便勒令停了下来,剧组面临解散危机,陷入被“砍杀”的险境之中。后中国剧协党组书记张颖(周恩来总理秘书)来南京调研,发现了《霓》剧,认为这不是“毒草”。回京后,张颖把情况向总理汇报。总理说:戏刚出来,不要马上就否定它,先让大家看一看嘛。总理的话拯救了该剧。1962年底该剧公演后,八连作为“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1963年初这部话剧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5月8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题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论。7月29日晚,话剧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上演,剧团人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周恩来同志曾7次观看该话剧,并亲自对剧中人物、台词进行了修改。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底发行全国放映。“好八连”也以一个社会主义和平时期“拒腐蚀,永不沾”的典型形象而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剧情演变 话剧剧本和电影剧本取材于好八连坚持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模范事迹,描写了上海解放初期一场以新的形式进行的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必须坚持和发扬战争年代光荣的革命传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才能永远成为一只朝气蓬勃的战斗队的深刻主题。在话剧初期的历次改动中,编剧的创作方向和主要冲突由内部矛盾改为敌我矛盾,着力于描写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描写打江山的战士到安天下的哨兵的转变。剧情发展成为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以内部矛盾的主线,—是以敌我矛盾的主线。在内部矛盾的主线中,排长陈喜在战场上杀敌勇敢,立过战功,在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是英雄好汉,但他也有个人主义思想,虚荣心强,到南京路后,在“香风”的侵袭下昏昏然飘飘然,开始有点被动,险些上了敌人的大当。另一条是敌我矛盾主线,反映解放上海的战斗虽已结束,但残余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挣扎,他们进行各种阴谋活动,狂妄地叫嚣:让共产党红的进来,不出三个月,我们叫他趴在南京路上发霉、变黑、烂掉。电视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广泛收集了解放初期上海南京路军民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重新构筑故事框架,增加了夏梦瑶等人物,充实了内容,丰满了故事情节,刻画了连长鲁大成、指导员路华、关师长、排长陈喜,以及郝铁蛋、赵大大、洪满堂等众多鲜活形象。全剧将以新的视角再现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扫国民党残余势力和社会污秽,建立新山河的壮阔经历。 25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既是为纪念建军80周年献礼,也是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拒腐蚀、永不沾的优良品质,反映“两个务必”和荣辱观生动教材。
4. 一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电影
倪虹灯下的哨兵。
5.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春妞演员是谁
反映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的话剧(故事片)为《霓虹灯下的哨兵》,其中春妮的扮演者为陶玉玲。
6. 《铁血昆仑关》:一部被禁多年的国军精锐将士铁血抗日战争电影
《铁血昆仑关》这是一部有争议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根据小说《魂归昆仑关》改编,由杨光远执导的,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也是出自杨光远的手笔。但《铁血昆仑关》这部作品从拍摄到上映,可谓是一波三,由于当时两岸关系及昆仑关战役战果存在争议等原因,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是金子总会发光,《铁血昆仑关》在西班牙电影节上映,却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因真实还原了昆仑关战役中的 历史 片段,而获得了 历史 见证奖。
影片主要讲述国民党精锐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队抗敌于昆仑关。战争异常惨烈,狼烟四起,战火密布,敌我双方围绕昆仑关殊死争夺,阵地反复易手。日军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被杜聿明部队包围。总攻打响中国士兵前仆后继,与日军白刃战。狗急跳墙的日军使用了毒
气弹也没有能让中国军队后退;敢死队胸前绑满手榴弹冲向敌人。在将士们鲜血与尸体堆积下,夺回每一寸土地。最终日军三木大佐剖腹自杀,国军将士以杀敌五千,伤亡一万的惨烈代价,让中国军旗重新插上昆仑关。
这部影片太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很真实。如家园被日军占领,老太太拿起菜刀砍中村正雄,老头子的火枪打死几名日本兵的镜头,来展现老百姓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一面。也通过另一个侧面来展现当时老百姓对国民党抗战不力的不满情绪。老村民以为国民党部队通过坟地要又撤退,前去阻挡而哭诉道:不抵抗日本人,一退再退,流掉了大片的国土。不要老是撤退,你们有枪有炮,赶快去打鬼子吧!不打鬼子,祖宗在地下都要骂你们的。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对人物的成功塑造。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节处理,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李阿牛这是个劣迹斑斑的老油条兵痞,屡次犯规好赌抽大烟,在战场上偷捡死人的钱财来做赌资,还欺负新兵。但在抗日战场上,也有热血的一面,舍身炸掉日军两辆装甲车,最后英勇牺牲。
影片最精彩的是战争场面相当逼真,道具几乎是原型,还原 历史 接地气,剧情完全以战役发展为主线而展开,画面十分惨烈,以阵亡一万人的代价歼敌五千。当年的牺牲何其壮哉,胜利之后的路又是何其坎坷,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那些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抗日将士,都是民族的英雄。
7. 1963年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的是
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
八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连队。1949年上海解放后,八连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了热闹繁华的南京路,同其他兄弟连队一起警卫上海。
他们在出色地完成了警卫、训练和生产等项任务的同时,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热爱人民,助人为乐,在南京路上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7)一部反应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电影扩展阅读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艺术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初期,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斗争。
继承革命优秀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侵袭是全剧的主题。该剧将革命军人的生活和斗争放到了社会大环境之中,尤其是放到了刚刚解放的大上海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对以往的军旅戏剧是一个重要突破。
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深刻,反映了战士们对十里洋场的态度和置身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