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旧社会女人丈夫战死与叫花子结婚是什么电影
电影《春桃》吧。
女主名叫春桃,丈夫李茂参军后多年没有音讯,春桃以为告念局他打仗死了,袜让其实是没了双腿残废了,而叫花子刘向高是因为高枣兵灾逃难流落到北京,认识了春桃后同居。
⑵ 喜福会的影片评价
导演透过最后一个故事,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的处境,从传统文化的困境,扩大到战争逃难下身为母亲的悲剧,并用此故事交代出母亲给女儿天鹅毛的深深祝福;而这个天鹅毛的比喻,也将所有的故事画龙点睛的串连成一体。
因为电影专心着重母女关系,看这部电影无法避免的,会让女性观众,被引入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的思考中,感动之余,也会想说说自己的母亲、以及成为母亲的自己的故事。
四个女人,一桌麻将。背后隐藏的,不只是四段故事,更是近百年几代人的甜苦。始终相信,时间可以冲刷一切,但是对于女人,自尊和生理上的伤害,是永远冲刷不去。这部影片淳朴感人。女人的幸福要自己去争取,而不只是被命运安排。我相信有缘分和命定,但这仅指事后。在一切未发生前,命运,是由自己选择。 “Pain past is pleasure.” 在时过境迁后,Joy 和Luck就是能告诉自己:我想要的,我做到了;并且,幸运的得到了。
《喜福会》:女性自尊之路
身为女性,一直对女性意识的主题很感兴趣。《喜福会》这部电影就以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女性意识的时代流变,对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与女性为求改变的不断抗争,进行了描摹。
旧中国的妇女,与美国的新时代女性,绵延半个多世纪,甚至将近一个世纪,女性在不断的找寻自己的位置,从被压迫与被欺凌的旧中国,到女性可以参与社会事务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号称世界上最民主最开放的美国,可说是两重天,这个电影,给了我们展示女性地位变化、人格命运演变的最好的舞台。
女性找到真实的自我了吗?从外表上看,女儿们不再有母亲所要经受的父权与夫权的压迫,而精神上呢,女性自身对自身的束缚,却并未远离。
从血缘中,从慢慢追述的历史中,母亲们期望着的是,自己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可是那些创伤已经渗入她们的骨髓,在对女儿们的教育中,她们将那些过高的期望、被压迫者过分的敏感与自尊一股脑压在女儿的身上,结果,造成了母女之间深深的隔阂,以及女儿残缺的人格。
周彩芹演的林朵阿姨,是个性鲜明、开朗直爽的母亲,从小靠自己的力量从包办婚姻中逃离,到了美国后,对女儿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女儿有下国际象棋的天赋,得冠后照片被登上杂志封面,这位兴奋的母亲就一路拉着孩子向人夸耀,孩子并不喜欢,母亲就冷眼相向,当孩子向她请求谅解,想继续下棋,她却说了一句,想下就下没那么简单,这句气话,挫伤了女儿的自信,从此她觉得天赋远离了她,再也没赢过,不肯低头的母亲,就这样把孩子的信心给毁了。
女性的抗争,体现在家庭的这一层面,以女儿作为载体,结果是对女儿的成长造成了创伤,不仅不会成功,反而是女性对女性的进一步伤害,目的过于明确的教育,把自己的好强强加于女儿身上,是对另一个独立的心灵施加的强权,剥夺了灵魂独立性的教育,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却使得母女之间产生了深深的代沟,女儿们的心灵在畸形的教育下扭曲,成为心灵上的弱者,这是女性对女性的伤害。
心灵上的弱者,是真正的弱者。回看母亲当年,面临着体制的社会的压迫,她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抗争,并成功地从那里逃离,为自己找到了自由,而她们在女儿的心里造成的伤口,却令女儿们找不到自己。结果,四个女儿都走了弯路,或者婚姻不幸,或者生活失去目标,之所以成了“不完整”的人,是因为她们的人格不完整,是扭曲的,一直都为别人活着,或者是为母亲,或者是为丈夫,而从未想过按自己真实的意愿去活。
母亲们后来意识到了这种伤害,由于过高的期望,或者自己残缺的人格对女儿的影响,她们向女儿们伸出了手,鼓励她们。
卢燕饰演的阿姨的女儿,赢得了一位学校里家世显赫的男生的爱情,但在婚后,她却放弃了学业,一心为了丈夫与家庭,一切都从丈夫的要求出发,直到失去这份感情,到要离婚,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她不想再为丈夫,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她的萌醒的自我意识,却帮助她的丈夫重新发现了她,他们又和好了。
另一位阿姨的女儿,要和丈夫过严格的AA制生活,这种生活在蚕食着女儿的尊严,母亲想起自己的生活,被寻花问柳的丈夫骂贱人,那种伤害令她意外溺死了自己的孩子,伤口终生不愈,母亲告诉女儿,你是值得被尊敬的,离开他,后来女儿找到了珍惜她的人,获得了幸福。
母亲和女儿的这一对关系,既有对立也有和谐。在童年时,过高的要求,对女儿们产生了伤害。成年以后,母亲又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女儿解开心锁,帮助她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信心。女性与女性最终不再对立,而是成为伙伴,这是摆脱弱者地位的一剂良方。
女性应懂得自尊,母亲们告诉女儿们这个道理。自尊自爱,然后才能去爱也才能被爱。
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要从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的人。只有有了这样健康的心态,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对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一生从没为自己活过,都是在为男人,父亲或是情人,甚至不惜为此作贱自己,扮鬼脸、受虐待,完全没有自尊可言,这样落败的女性意识,还不如十多年前的一部《喜福会》,还要被作为“神”来加以讴歌,简直是莫名其妙。《喜福会》探讨的女性意识的流变与挣扎,与女性发现自身价值,挺起胸膛为自己活,其意义不独对女性,对每个弱者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喜福会》:异国女性的史诗
喜福会是四个异国女性定期聚会、打牌的活动,慢慢就成了彼此倾诉心声的场所,她们都已经定居大洋彼岸多年,伴着时光的流逝,皱纹和白发已经慢慢涌现。她们在渐渐老去,老到无力再抗争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心里却依然记挂着曾经纠结的往事,她们希望自己的故事在后一代的身上传承下去,那些故事源自那个古老的国度,那是她们的故土,也是她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剧照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细腻,更在乎的是其中绵延而出的史诗感,它不是那种荡气回肠的快意,而是弥漫于心底久久不散的一种共鸣。这是一个东方人的故事,手法却是西化,即使拍到中国望族的府第,也没有那种曲径通幽的纵深,而几近是一种平面化的书写,片中的几位女性,或出身高贵,或出身低微,心中的角落里总藏着一段故事。编导用不断的倒叙、插叙的手法回眸时光,并逐一揭开谜底,抖落出时间的灰烬,这是一段女性挣扎叛逆的历史,也是一首写给女人的抒情长诗。
谭恩美的这个故事有明显的经线和纬线,经线是地域、国别、语言、文化,纬线是时间、年轮、代沟、记忆。这些经纬线纵横交错,编织出的一个东方色彩、西方气质的画卷,围绕不同文化的理解总是有些“割裂”的,《喜福会》也更像是一个给西方人观看的“东方电影”,如同李安的《推手》或者《喜宴》,让人觉察到文化碰撞的那点点星火。事实上没有什么比文化上的割裂更有力,所以片中的四个新生代女人比她们的母亲更加独立、更加叛逆,她们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处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到头来暮然回首却发现自己仍然是弱者。
女人是这个社会的第二性,不管是旧社会的妇女,还是新时代的女性,都逃不掉一种附属品的地位。民国时代的她们受尽了屈辱,或卖身为奴,或嫁做小妾,或摊上一个风流成性的老公,过的都是凄惨的生活,导演用大量的俯、仰镜头来表示这种地位上的差别,摄影机下的女性总是处于一种被俯视的角度,那是她们的脆弱、无奈和疯狂;处于仰视镜头下的,依稀是那些男人,那些代表正统的家族长辈,那些象征权威的祖宗灵牌。到了现代的时空,女性解放自我,社会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法则,女人和男人收入差距太大,AA制就显得太过牵强和难熬,还有女人有幸嫁入豪门,等待她的仍然是被抛弃的命运。
摄影机把这些纠结的女性推到了台前,男人则悄无声息的躲到了背后,四个母亲、四个女儿的背后,是父亲角色的集体缺席。母亲在这里象征了母体文化,她孕育后代,又渴望一种眼神;母亲也是最能体现文化传承的一类人,她们经历过青年时代的叛逆,生儿育女之后又复归于传统。她们渴望女儿们不再承受自己曾走过不幸,寄予她们无限的希望,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她们规划前程;女儿们生在自由的国度,追求自由不想被控制,也常常觉得母亲的想法荒谬又可笑,于是这种各执己见的偏执形成了无形的代沟,它是文化上的沟壑,又是情感上的隔膜。片中母亲强制自己女儿所做的事情,不管弹钢琴、下国际象棋、与男人经济独立,都已经是一种西方化的事物和行为方式了,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反差,也是一种迫切需要改变的情感导致的偏差。
在慢慢的回溯中我们会发现,女性在一种自我抗争中解放了肉体上的捆绑,却同时戴上了精神的枷锁,或者是烙印。女人自有其偏执的一面,喜欢夸耀,也很好强,却没想过怎么去为自己而生活,她们以聪明才智对待别人,以伤口和疼痛对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困囿于自我世界里的可怜人,于是她们开始一致的寻求改变,寻找相互的共融。《喜福会》是在某种程度上将她们的经历放大,母女之间的冲突也被摆在了主要地位,它富于戏剧化,伴随多场情感冲突,浮显出非同一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移民电影大多以一种和谐收场,《喜宴》是这样,《喜福会》也一样,影片以四对母女的和解作为故事的结尾,是一种东西文化的互补与交融,也是一种隔代情感上的理解与尊重。
导演王颖(他的妻子是缪贤人)是香港移民,很适合执导这类横贯东西的移民题材,影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却被处理的丝毫不乱、不温不火。摄影机大多保持在静位,其构图工整,伴随大量的慢摇凸显出传统的东方神韵,也流露出部分的西洋版画风格。遗憾的是影片剧情上总有些虚假,部分情节不可信,表演上也透射出浓重的舞台化痕迹,成为影片之中的一处瑕疵。本片由奥利弗·斯通监制,收罗了温明娜、周采芹、卢燕、邬君梅、俞飞鸿等众多明星,连第四代导演吴天明也有幸客串了一把,足见影片整体的强大。《喜福会》入围了1993年奥斯卡奖的评选,在市场上也掀起了一阵“催泪”狂潮,成为当年的卖座佳片,也帮助王颖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
说起来《喜福会》这样的女性故事本来就是无比动人,更何况还有那蕾切尔·波特曼气势恢宏的配乐感染着心绪,影片的结尾里,三个未曾相见的姐妹抱在一起哭泣,我明知道那很假,泪水仍然悄无声息的润湿了眼眶。
⑶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视评论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一)
《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二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片中紧密的京剧锣鼓点颇有空间感和爆发力,同时对白没有出现任何失真的现象,清晰的对白很好地表现出演员们比较有特色的嗓音与性格。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可是却无处不在。影片本身也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无声风格对听觉的要求不是很高,只不过导演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与利用大红灯笼如出一辙,因此在声效上对整条音轨没有大的考验,各个声音根本不会相互干扰,修复之后则更是近乎完美。
(二)
颂莲的继母和宅院老爷没有正面的镜头,电影里表面上没有他们的身影其实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代表封建礼教的符号,是残害女人们的罪魁祸首。
陈老爷成为一个封建家族家长的代表和缩影。导演仅需将镜头聚焦于陈家,却使一家一族的规则运作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成为对中国旧时千万个封建家族的概括,并从家族延伸到当时的社会。由此,规训过程在影片中又有了横向存在的反映。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张力,使影片所反映的繁复的个体性“规矩”上升为一种文化表达。
《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每一个画面都制作得极其考究,丰富的光影变化、明丽纯净的色彩、漂亮的人物、极富中国韵致的庭院房舍,构成一幅幅富艳精工的图画,再伴以别致的背景音乐:迷醉。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看到什么呢?一个有钱人家的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而互相倾轧、仇恨,而结局不外或死或疯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新颖但很有意思,因为它由一系列点灯、闭灯、封灯的仪式,点菜、捶脚、闹鬼的“细节”构成,即使对于中国的观众,也算得上是新奇了。除此之外,导演似乎还力图使我们看到悲剧的根源——某种深植于文化中的观念、陋习。
(三)
角色的性格几乎都和封建有关,人性不知不觉就被封建势力所扭曲。
大太太:最最传统的女性,没有任何特征。片中她的言语都是很封建的,比如四太太要求她惩罚丫鬟,她就说按规矩办事。
二太太:就是她暴恐怖!!长得很慈祥,对人尤其和善。但心肠最最恶毒,人面兽心或者连兽也不如!!可能在封建势力面前,她只想站稳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
三太太:倒觉得她本性不坏。可以说其实她是片中比较反叛的角色。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高医生,在当时这种行为和是封建是相抗的。
四太太颂莲:不知道把她定为什么性质好。只能说她个性、好强、泼辣。但却是个不深谙世道的姑娘。
老爷:个人认为未露出真面目的老爷是本片最好的构思。在暗处,看似屋里的主人,主宰这一切。实际也被现实主宰着。
雁儿:占欲心极强、倔强。但遇事一样的害怕。和颂莲有点像。
只是新过门的五太太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那句与她面容极不相符的"那女人谁阿,她干什么呀?"让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四)
封建制度扼杀了年轻的生命和美丽的爱情。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在封建势力的无形迫害下,女人们不是被扭曲了就是被摧残——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终使她败在笑里藏刀的二姨太手里;家庭中的争宠风波,导致女侍冻死,三姨太被“家法”吊死。旧中国妇女的种种命运,都在这个陈家大院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我无意中发现,封灯的布套图案画有龙,这不得不强调旧社会男人的地位,感觉就是民间的皇帝,这是和女人们极度反差的。当最后一个镜头宅院老爷娶进的五姨太出场时,我顿时感觉:女人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是如此的卑微!
1,这是一幕老人以金钱、以权势、以传统制度,蹂躏少女的悲剧。
女人若是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不幸的,若是生长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里,那就是不幸中的不幸。
1920年代的中国,拥有大学学历的颂莲,为了家中生计,被迫嫁到大户陈家当姨太太。排行四姨太的她,在与上面三位太太,各自的互动下,看到了人生的百态,也学习到人性的丑陋面。本片对女人之於性爱、忠贞、阴险…等面向,都有深刻探讨。
十九岁在念大学一年级的颂莲,因丧父,家况坠日,贫境无奈辍学,为满足继母之要求,为了钱,嫁给陈家作四太太。颂莲“新婚”之夜,红灯笼照得里外通明,红艳娇媚。在那黑影中,走出一个老人-----陈老爷。这一人物,始终没有正面面对观众,但他苍老的声音,却在发出不可违背的命令。颂莲含辱举灯,让老爷欣赏自己,含辱在灯火通明下,与陈老爷同床共枕。然而,颂莲却渐渐适应妾的生活,转而千方百计,对二三房的挑战作反击。迷醉陈家“被捶脚”的享受,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在老爷对奴隶的压迫,和残害奴隶的行为中,造成了几度人劫。
由於颂莲的丫环燕儿的告密,颂莲假装怀孕,以取宠於老爷的计划破产,被老爷以欺主之罪封了灯。被迫害的颂莲,为了报复燕儿告密,将燕儿在自己房中,「偷挂红灯笼」的违规事情揭露出来。按老规矩办事,结束了燕儿的生命,燕儿死了。但死了比活著强,颂莲则虽生犹死,借酒浇愁。大少爷来看她,她对大少爷感情流露,想挽留大少爷,但大少爷却走了。颂莲醉了,烂醉中吐露三太太“偷情”的事情。
三太太,一个反叛者,冒著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和性爱满足的女性。至少,她的情人「高医生」是她的艺术知音、情伴侣、性伴侣。这是反金钱、反传统、反礼教、反权势。三太太在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时,脚上著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在黑灰色的一群人的推拥下,最后被送往死屋。她仍是一身白,象徵著黑色历史中,人性的美。三姨太死了,这是一个老妈子,捉杀三姨太的结果,是电影刻意要表现的悲剧。被害人有意,或无意地害了人。这也是现代的文革中国,人人都曾是受害者,人人又多曾是主动被迫,有意无意地参与「迫害他人」的迫害者。颂莲,一个被害者,在自己遭受色劫后,也去害了他人,自己的心灵被洗劫一空。
颂莲疯了,人有理智时,却不清醒。像疯子,说假话,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人清醒后,却能说真话。但不得不变疯了,醉中醒,醒中醉。疯时像人,不疯时像鬼,是世界的罪恶,还是人自身的罪恶。颂莲站在古篆字碑文前,意味她的命运,要被这些古篆字,堆砌出的监狱,囚禁终生。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把生命和现实中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颂莲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著灯笼,迈著碎步走来。主子占有众多奴才的占有感和虚荣,奴才的得意和失意,写尽了人生的虚幻和荒唐,社会的险恶和虚伪,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颂莲大学生的身份,说明她的言行,有不协调的地方。影片表现了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在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多数人容易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经磨难,才能度过劫数和考验,成为领先人才。
老人以金钱、以权势、以传统制度,蹂躏少女的悲剧,以钱劫色的封建妻妾制度,无耻和卑鄙。这种畸形化的追求欲,非人性的情爱之欲,而是牺牲人性的情爱之欲。以青春美色,以奴仆愚忠,以个人尊严,以人的权利,以这一切人生可宝贵的东西,被社会无情剥夺。或自我被迫,或自愿放弃,获得被捶脚的权利,牟取点灯、点菜的权力,做稳奴隶的权力,支配其他奴隶的权力。
2,这是一部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的悲剧。
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在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多数人容易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经磨难,才能度过劫数和考验,成为领先人才。
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逝者如斯、人生如梦。
老爷对妻妾的宠幸,是荣华富贵的象徵。在大红灯笼下,大小奴隶们,对支配他人的渴望,对主子宠恩加身时的得意;大主子对小主子的排斥和打击,小奴隶利益,大奴隶的力量,对二奴隶的打击。谁点灯,谁点菜,谁享受权力。木锤捶脚声中的岁月,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了有这些争斗,而有声有色。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
众打手抬著三姨太走向死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过程长而慢,有难抵目的地之感。结尾有如「黑泽明」近期电影,对人类普遍悲剧的诘问。导演对时空感的淡化,使二十年代的中国故事,和当代中国,形断意联,具有深刻的讽谕性。
电影中的对白,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悲哀和虚伪。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这是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戏化的人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总悲剧,但又超越中国的特质,变成了人类普遍悲剧的缩影。
畸形化的追求欲,是牺牲人性的情爱之欲。一切人生可宝贵的东西,被社会无情剥夺。或自我被迫,或自愿放弃。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在老爷对奴隶的压迫,和残害奴隶的行为中,造成了几度人劫。
人性的劫杀,野性的爱欲,践踏人性,践踏自我。每个人心灵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现代社会的愚、欲、钱、权的包围下,被虚荣诱惑,我们有时不也如疯子、傻子?新苦难的循环!从人性的劫杀,到野性的爱欲描绘,从践踏人性的揭露,到践踏自我的荒唐,皆带来警世醒人的启迪。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淡朴归真,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现实面。每个人心灵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现代社会的愚、欲、钱、权的包围下,被虚荣的红灯笼所诱惑,我们有时不也如疯子、傻子?
导演淡化时代,强化象徵艺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导演擅长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3,这又是一部在光明之下的恐惧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并没有一开始就揭示恐惧,退学的女大学生象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嫁到了豪门大院,一步步观察着这个财物丰腴的家族。当她意识到恐惧的时候,她就疯了。影片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仿佛没有存在,但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背后的黑暗势力就发挥作用。影片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有些相似,黑暗势力无处可见却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命。在这部影片里,张艺谋已经少了许多热情,而是多了很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的细节,对于黑暗势力也显示出无可征服的恐惧和冷静,让那些人物自生自灭。
大红灯笼的 「挂」和「落」是象徵,是各妻妾的地位,和对其他各房,关系变化的标志。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主子以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主子,争相为他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二三四房生活的核心内容。颂莲在得宠时,对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奴才的麻木。
阴冷颓废的陈家大宅院里最能引起观众视觉冲击的莫过于那一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冷色和暖色的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发人深思。硕大无朋的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贯穿在整部戏中,影片主要讲述颂莲这位女性如何从最初的得宠到最后的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故事,而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长明灯——封灯上,这样“灯”就不单纯是影片中颇有造型感的视觉元素了,确切来说它已成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在哪房太太的院子里点等,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和快感,因此在陈家大宅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几个女人为此疯狂,包括小丫头雁儿。用某个评析家的话来说“女性的生存本能与人性深处最隐秘的贪婪、虚妄、恐惧甚至因此而来的苟延残喘都在这几盏灯笼里被照得如此清楚。”逆来顺受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红杏出墙的梅珊,倔强的雁儿,甚至包括“新女性”——敢干抗争的颂莲……无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对“点灯”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样想,年长的陈佐千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具体地呈现在大红灯笼的肉身上,女人为男人争风吃醋、头破血流,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一只随手可捏死的虱子,实在令人寒颤,深刻地揭露了夫权制社会中妇女悲惨的命运。
影片中充满大院子的恐怖,和小院子的凄凉荒僻,散发著难以躲避的死气。整个大院子,没有嬉闹小孩的出现,活著就脱不了陈旧的历史。层峦迭峰的房脊,象徵沉重的古中国,对於活人的中国,难以逾越。颂莲成为疯子后,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闭的灵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间里。颂莲疯后,老爷又娶进五太太,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气和薄命相,预兆著新苦难的循环。
总结:《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如此强烈的震撼,至今,影片末颂莲迷茫的眼神、幽深封闭的灰色大宅院、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这一切的一切仍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
⑷ 《白鹿原》展现了旧社会女性的阴暗面吗
根据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中,何冰与张嘉译分别饰演的鹿子霖与白嘉轩,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何冰以其表演上极强的可塑性再度用心刻画角色,与角色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了别样的鹿子霖。
说到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何冰还是有缘分的。他说,“最早读原著小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或者80年代中期。后来人艺排这个戏时我就想演鹿子霖,当时就跟林兆华导演说了,但导演觉得我那时太年轻了,岁数太小,濮存昕大哥演白嘉轩,我们俩年龄上搭不了。导演说我可以演黑娃,但我这个模样也不合适。绕来绕去最后终于在电视版《白鹿原》中得偿所愿,演了“鹿子霖”这个角色。”不过,何冰在演绎“小人”鹿子霖这一极具人格上的卑微与人性鄙陋一面团敏的人物时,还是通过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把握,恰如其分,鲜明、生动地体现了鹿子霖丰富的情感与精神状态,就像何冰在采访时说,“我们其实很难真正去还原他,一个地主老财,一个充满私心的富农。他最远大的目标就是在这个土地上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能做个土皇上,有人听听他的话,就更好了。我鹿家,儿孙满堂,高门楼,大牲口,这就是他全部的梦想。”
在鹿子霖的沉浮人生中,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毫无原则且不择手段。鹿子霖始终牢记先祖的教诲:“无论你将来成龙还是成虫,无论你是居官还是为民,无论你是做庄稼还是经商以至学艺,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你必须忍受,哪怕是辱践也要忍受。但是,你如果知识忍受而不思报复永远忍受下去,那你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废。你在心中忍着,又必须在心中记得,有朝一日要踩到他头上,让他也尝尝辱践的味道。”于是,在白鹿原上,鹿子霖要想方设法战胜白嘉轩,无论是在族长的争夺上,还是在后来的家族问题上,乃至村民所塌仔枝拥戴之人上,他都想做到第一,都想“踩到别人的头上”。例如,在竞选族长之位时,他就与戚缺白嘉轩暗斗,而当白嘉轩说让他当族长时,内心是狂喜的。殊不知,保举的人推荐了白嘉轩,而他看着村民们一个个举起手支持白嘉轩,内心是极其不愿意的,但他又不能不支持。在整段演绎的过程中,何冰仅仅凭着一段台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⑸ 如何评价电影《爱人同志》
最近在看的电影,随便说一说。
只是最新更新的剧情我就不能理解了,之前根本没有对区有任何惩处,还让他和梦苏拌夫妻,编剧你给我出来。现在网上有一些泄漏的片段,区无耻之极导致梦苏怀孕,竟然还能一直继续工作。再后续的剧情,阿桂竟然跟区好上了,还有区先后陷害秋实梦苏,真的令人发指。
⑹ 情定上海滩的影片评价
一部可以用“优美”来形容的电视剧
亚视1997年的作品《天长地久》,引进内地的时候又名《情定上海滩》,是马景涛和陈秀雯合作的三部作品中的第二部,也是三部作品中质量最高的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再见艳阳天》和《爱在有情天》)。故事发生在旧社会的上海滩,讲述一个富家二公子和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天长地久》也许是亚视欲借《再见艳阳天》火爆收视的东风而推出的作品,但是对这部剧的很多注意力都被香港媒体爆炒的“马陈对骂事件”分散,是一个不小的遗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很多观众来说,一部电视剧的意义,也许仅仅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也许更加关注“谁和谁在一起”、“谁死了谁活了”、“男女主角之间的八卦”,而不是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将自己带入戏中的人生。人各有需要满足的需求,也不能强求。
《天长地久》的画面为了突出旧上海的特色,部分画面被做旧成褪黄色,部分画面被做旧成褪红橙色,集合了旧上海的古朴气息和纸醉金迷,和故事表现的多重社会阶层交相辉映。而在故事的前半部分,用舒缓的音乐、平行重叠的构图来强调叟南和采月之间的缘分,也颇为浪漫温馨,他们之间的很多桥段,经常没有多少台词,而随着背景音乐流淌出来的情感却深深打动观众。而如果仅仅是讲述旧上海的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那么《天长地久》剧也不会叫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故事进行到中期波澜骤起,国仇与家恨交织,众角色命运随之起起落落,个人的命运反映着国家的命运,虽然场面远不及内地的很多反映同一时期故事的电视剧宏大,但是在港剧的水平看来,已经是鲜有的佳作。
另外,《天长地久》剧的故事主线集中分明,支线精彩且详略有度,很好地和主线一起支撑起故事的整体框架,很多角色都个性鲜明、生动立体,给人深刻印象。
剧情跌宕,精彩无限
缘起
全剧的剧情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命名为“缘起”篇。这个部分就像一部传统才子佳人的小说,从叟南与采月电车相遇,到两人结婚,基本都在讲述两人通过重重阻力最终结合的过程。虽然《天》是97年的作品,但是马景涛饰演的傅叟南的角色定位却较他之前的很多民国小生角色稚嫩,最经典的对比莫过于傅叟南和刘寒星(95年《今生今世》),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寒星是“男人”,而叟南就是一个“男孩”。他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外表也谦逊有礼貌,但是这些都难掩他的少年天性,从两点可以看出,一是他对和在美的感情的迷茫,不知道“爱情”究竟为何物,另外就是看他追求采月的过程,有时候冒冒失失,有时候又充满孩子气地纯真,叫人忍俊不禁又难以拒绝,所以饰演这个时期的叟南,马景涛有两个比较经典的表情,一个开朗的大笑,一个是睁大星星一般的眼睛。不过,《天》剧也是讲述叟南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电视剧,而叟南的成长在这个时期已经体现出来。叟南对待“小妈”(傅老爷的第二任妻子,岁数和傅老爷的三个儿子相仿)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叟南开始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层面去看待一个人的品性,而非流于表面,这也和他开始反思自己和在美的关系并勇敢的追求采月形成了照应。
叟南追求采月的“浪漫史”阶段经过了以下过程:电车相遇——月历皇后——搭讪失败——送礼被拒——在美生日宴再遇——穿墙——雪中送炭——夜探紫罗兰——酒桌献花——南京出差定情。采月起先的拒绝,并没有阻断两人似乎冥冥中那剪不断的缘分。在“穿墙”桥段之前,采月对叟南的态度是断然拒绝,所以此段可谓两人关系的第一个转折,好感逐渐在接触中培养起来。这个时期的镜头经常定格在某一处,两人交错的身影从屏幕前掠过,伴随着音乐,观众自然被牵引着期待他们的下一次相遇。采月父亲的病重到去世这个阶段,一方面塑造了采月这个女人善良又具有勇气的个性,也给了叟南一个“雪中送炭”的机会,脆弱中的女人的心理防线往往也是脆弱的,叟南看到了坚忍的采月隐藏的辛酸痛苦的眼泪,这也许是二人真正的第一次情感上的深层次交流。而随后,象征着两人爱情的信物“紫罗兰”登场,小小的花朵,没有浓艳的色彩和浓郁的香气。但是有着精致的小花瓣、暗暗的幽香的紫罗兰,在叟南眼里就是采月的化身。这个感情的符号没有被两人中的任何一人挑明,但是两人却不约而同的知晓紫罗兰的含义,他们在雨天都会想到去照顾雨中的紫罗兰,是他们情感契合的开始。但是,本剧第二个女主角在美也正式登场,她和采月的一段友谊,成了采月心中最大的羁绊。作为一个传统的女性,采月不能想象自己是一个夺友所爱的“第三者”,所以尽管她和叟南之间的感情已经日益深厚,但是两人之间却还是有那么一层窗户纸。南京出差,给了叟南和采月单独相处的机会,两人的心情就像剧中南京的天气一样,燥热。剧情安排这个桥段,一方面是给两人的感情加一剂催化剂,另外一方面也给叟南一个向采月展示自己的另外一面——才华的机会。叟南在采月的心目中,虽然从一个纨绔子弟逐渐转变成一个有魅力的年轻上司,但是叟南在采月心中的印象多少还有留有“游手好闲的二世主”的痕迹,但是在南京,叟南展示的精炼的办事能力,叫采月更加倾心于叟南,采月在日记中承认了对叟南的爱慕之情,这日记却被叟南恰巧看到,两人的感情像山洪一样喷发。
女人的神经总是敏感的,在美已经捕捉到了两人之间的蛛丝马迹,随后她出现在南京,开始对叟南逼婚。沉浸在对爱情的追逐中的叟南不得不开始认真的面对这段三角恋。一个沉迷爱情的男孩,终于不能再逃避抉择,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时的叟南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层面。他的推推脱脱终究难敌父母、在美父母等各方面的压力,他终于铁青着脸和在美步入婚姻的殿堂。马景涛饰演的角色,不止一次铁青着脸和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再见艳阳天》中极不情愿地和秀巧(陈秀雯)结婚,《梅花烙》中死人一般地迎娶兰馨公主(鲁文),《倚天屠龙记》中心不在焉地和周芷若(周海媚)拜堂,《今生今世》中带着一脸杀气去参加和秦安琪(陈红)的订婚典礼……这次马哥饰演的叟南,机械地说着婚礼仪式上那些言不由衷的誓言,一旁披着婚纱的在美却仿佛聆听着世间最曼妙的音乐。教堂的钟声,沉重的捶击着深爱叟南的采月的心灵,她狂奔,她哀嚎,一旁解劝的小田的一言半语都难以进入她的耳中。叟南的婚礼誓言的尽头,却是在美万万也想不到的“对不起,在美”,他决然教堂悔婚,留下在美面对上海滩各路八卦记者的镁光灯,仇恨的种子就此开始在在美心中萌芽。
叟南的悔婚,轰动了上海滩,傅老爷为了给乔家一个交代,将叟南赶出家门,叟南虽然悔婚,却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他们又在南京路的电车站不期而遇,两人相对无言。叟南苦笑,含泪登上了离去的电车,从此这个挺拔高挑的身影就隐没在了旧上海最阴暗的角落里。曾经对叟南沉沦的这段很迷惑,认为凭借叟南的能力,他不应该找个肮脏灰暗的角落放纵自己一蹶不振,但是近日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又突然明白了编剧的用意。当时处在风头浪尖的叟南,已经是全上海的“名人”,充斥着各路八卦记者的上海滩很难找到一个立足之地,他没有办法叫所有人都在一夜之间不认识他这个“傅秘书长的二公子”,为了不再伤害家庭、在美、采月,他只能躲起来,叫自己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明朗的笑容从叟南的脸上消失,胡子拉茬的叟南终日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他把紫罗兰带到了自己居住的贫民窟,但是紫罗兰象征的爱情却离他而去。叟南的行踪还是被小田发现,小田转而把叟南的居所告之采月,采月偷偷帮叟南整理内务,被叟南撞见,两人在贫民窟拥抱的情景却被狗仔队发现,第二天上海滩的报纸上就刊登出了两人的照片,不堪刺激的在美自杀未遂,而乔老爷为了给在美出气,找人打伤了叟南的腿。
叟南和采月在破旧仓库避难的桥段令人痛心又印象深刻。叟南受伤开始发烧,潜意识中却难舍采月,无论采月作何解释,叟南都拉住采月不放。直勾勾的眼神、抽动的嘴唇,马哥把神志不清的叟南的执念演得催人泪下。采月找来板车,把叟南送进医院,自己甘受屈辱,去在美家疏通道歉,而采月一家却被乔老爷利用权势赶出上海。关键时刻,明理的傅老爷出手相救,采月一家平安返家,而采月却要离开上海,离开是非之地,离开叟南。车站,拄着拐杖的叟南力阻采月离开,采月的决绝叫叟南露出绝望的眼神。在美却出现解劝,表示对二人的感情放行,叟南和采月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缘起篇到这里,观众终于松了一口气,剧情转而对几对支线情节加重笔墨。
波澜
相爱容易,相处难。采月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和叟南的婚姻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天》剧的剧情没有在“王子和灰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完美收场,而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两人由于性格、成长的环境、社会经历的差异造成的两人的进一步相处中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在很多反封建伦理的文学作品中,冲破门第等级的局限而追求自由的婚姻结合曾经是被推崇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很多人意识到夫妻双方的“意识壁垒”经常导致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以离婚收场——通常我们用“没有共同语言”来形容这些情况。叟南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一个难得的白马王子,但是他还是不能完全跳出他的阶级局限,他身上的种种资产阶级公子哥的坏毛病逐渐显露出来,虽然并没有他的哥哥和弟弟那样严重,但是这在小市民出身的采月眼里是应该修正的缺点,两人的摩擦就此产生。而用“波澜”来描摹叟南采月结婚到在美设计得到叟南的经过,也不光是指叟南和采月的摩擦,他们之间的婚姻还被在美一双妒恨的眼光密切注视着,她渗透式的介入叟南的生活,善良的叟南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跳进了在美的陷阱,直到在美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叟南的两个兄弟落在在美父亲的手里,在美联合老爸、要挟傅老爷、采月,一起将叟南“卖”给在美。
清官难断家务事,采月究竟应该怎么面对小花和叟明(傅家老三)的事情,也许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隐瞒旁观,不符合采月正直的性格,也枉对她与蔡家兄妹的交情;仗义执言,无疑要得罪傅家的人,叫叟南在家庭人际关系中难以自处。她选择了后者,而且事先没有知会叟南,虽然也不能说她错,但是无疑算是她处理整件事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疏漏,也是二人摩擦的开始。傅家年终盘点结帐,三兄弟都欠家里不同程度的债务,为后来在美的阴谋得逞埋下伏笔。上流社会的公子哥花钱向来大手大脚,有时候为了充门面也会故作大方,有一场戏专门表现了这点。上海妇女会筹办募捐会,很多社会名流来捧场,傅家三位公子尽皆到场,叟南也“慷慨”认捐,这时采月的表情已经开始有责怪之意,她是一个做事周到、持家谨慎的女人,叟南没有节制的花销叫她难以开心地接收丈夫的礼物。叟南的经济困难给给了在美一个机会,她为了分开叟南采月的很多努力都被叟南避开,比如过年的时候故意约叟南出游,设障碍叫叟南错过家里的祭祖仪式,但是叟南都敏感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采取措施回避在美,可经济问题却给了在美一个挤进来的机会,也许在美在年初一偷吻叟南的时候就已经暗下百折不回的决心——一定要得到叟南。
在“波澜”篇里,在美的性格也开始转换,她从一个守卫爱情失败的角色转变成一个抢夺爱情的破坏神。吴嘉丽虽然拥有一双妩媚的眼睛,但是脸型问题叫她的在美看起来太老气,不太得观众缘,但是吴嘉丽还是把一个上海社会交际名媛的风骚和妩媚表现得及格以上。在美对叟南的感情很简单,她就是想和叟南“天长地久”;在美对叟南的感情也很复杂,叟南对在美来说并不是“不能得到就要破坏的”占有物,而是她的世界中最为宝贵、最为珍惜的宝贝,她绝对不可以亲手打碎她的至宝,这种感情随着剧情的深入、剧中时局的变动,开始愈演愈烈,贯穿了在美性格的始终。
⑺ 关于旧社会女孩的电影
你说的是短篇电视剧《盐丁儿》吧
片中女孩叫颜海玉,小名盐丁儿,盐丁儿貌似是王爷府里的格格~~~母亲死了~~清政府倒台~~~她爹娶了个后娘~~~~对她不好~~~~她去上学~~~~每天要跑很远的路~~~~回来没饭吃~~~看门的大爷就把喂猫的饭掺了些盐丁儿给她吃~~~~后来她爹带着她后妈走了~~~把她一个人扔在了家~~~~她又因为她爹的政治因素被学校开除了~~~~等等等等,我现在也只记些片断,记得她后来参加革命了。
女主演是央视6台电影频道的主持人瑶淼,原来叫关垚淼
http://www.hudong.com/wiki/%E5%85%B3%E5%9E%9A%E6%B7%BC 她的介绍
再详细的你可以直接网络“电视剧 盐丁儿”
⑻ 姊妹花电影是哪年拍摄反映什么事
电影姊妹花是1933年拍摄的,反应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描写的是一对孪生姊妹的不同遭遇。妹妹二宝自幼跟随私贩洋枪的父亲逃往城市,长大以后被父亲送给了军阀钱督办做姨太太。
姐姐大宝则和母亲一起住在乡下,后来嫁给一个穷苦的木匠桃哥,父母姊妹不通音讯,彼此不知下落。十多年后,大宝夫妇和母亲从乡下流落到城市。
桃哥去做工,大宝抛下未满月的孩子,到钱督办的公馆去当奶妈,她带的正好是二宝的孩子。二宝作为主妇,对大宝非常冷淡,甚至因为大宝外貌酷似自己而感到反感。
大宝为了保住饭碗,只好尽心服侍小主人。一天,桃哥干活时摔伤,无钱医治,大宝便恳求二宝预支一点工钱,但二宝非但不肯,反而打了大宝一记耳光。
大宝为了救治丈夫,便窃取了小主人的金锁片,不巧又被钱督办的妹妹撞见。大宝入狱后,母亲前来探监,才发现主办大宝一案的军法处长正是遗弃自己多年的父亲。
⑼ 如何评价白毛女电影背景怎么理解
在《白毛女》的故事中,不存在喜儿可能嫁给黄世仁的这种情况的。而且即便喜儿愿意嫁,黄世仁也绝对不会要她总的来说剧情很感人。电影结合时代背景反映旧中国女性被奴役,并用电影批判旧时代。
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