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老电影春节大联欢

老电影春节大联欢

发布时间:2023-05-14 22:16:35

⑴ 郭振清的艺术之路

20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主演电影《平原游击队》蜚声影坛。智勇双全的游击英雄李向阳被人们广为赞誉和称颂。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从此也就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著名演员
郭振清生长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生活的坎坷促他早熟。迫于生计,在他刚满17岁时,就跨上了电车,当了一名售票员。在那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饱受生活煎熬之苦,也从此开始认识了人生。当解放天津的炮声响彻在海河上空时,他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底,党送他到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总工会文工团当演员。他第一次参加演出的话剧是反映纺织工人生活的《提高一步》。第一次使他尝到创作甜头的演出是话剧《不是蝉》。1981年,郭振清告别工作了20多年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全家回到了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天津市,担任了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导演。同年与印质明联合导演了故事片《大虎》,以后又主演了故事片《荒娃》。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郭振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表演奔放而又细腻,质朴无华而又真实可信。看过《平原游击队》的观众,不会忘记那位手执双枪、纵横驰骋在敌人心脏里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一度成了勇敢、机智的代名词。
1957年,郭沫若曾题词一首赠郭振清同志。词曰:“凤头鸠见桑葚,独立枝头有所思。自我陶醉不可耽,高飞四海颂和平,月桂菊可寻。”郭老诗中的深刻寓意,正是郭振清几十年勇攀艺术之路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新中国17年的红色银幕上,长影厂的郭振清和八一厂的高宝成,是两个最符合“工农兵”形象的银幕代表人物,他们轮廓突出、棱角分明、浓眉大眼、身材魁梧,既有男子汉的阳刚伟岸之气,又有符合代表人民大众鲜明个性的本质特征,特别是郭振清在1955年拍摄的《平原游击队》,饰演的“双枪李向阳”这一威风凛凛的抗日英雄形象,立刻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1927年8月15日,郭振清出生于天津卫的一个做小生意的商人之家,幼年时代靠父亲摆小摊维持生活。他小时候十分顽皮,只要热闹的街市上有踩高跷的、玩杂耍的、唱大鼓戏的、演驴皮影的、马戏表演的,总有他圆圆的大脑袋削尖地朝最前边挤。小小的年龄,就非常羡慕民间艺人的生活,这大概就是郭振清最早的耳濡目染的艺术启蒙。
1943年,郭振清16岁那年,为生活所迫,前去电车公司应聘,当上了一名电车售票员。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中国的黑暗时期,初涉社会的郭振清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他每天必须在凌晨3点就起床,连续工作12个小时。路上还不能下车吃饭,饿了就啃上几口随身携带的杂和面窝头,或是用豆饼、豆腐渣和山芋面做的干粮。
电车行驶在繁华的城区街道,为了聚集人气,招揽生意,街头的大小商家都在播放着流行的曲艺节目。这声音就如同磁铁吸引金属一般,郭振清人在车中,神思却伴随着音乐尽情地在街市的歌海里遨游。
空暇间,他就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自组乐队,演奏“金蛇狂舞”、“步步高”等著名的广东音乐,或是踩高跷、练武术,还学会了单弦、数来宝、相声和评剧等表演技巧。当时,电车公司成立了一个由穿长衫大褂的职员组成的业余京剧团,郭振清闻之几次前去报名加入,只是因为自己是卑贱的“穿号坎”的穷售票员,屡次遭到冷嘲热讽。郭振清不甘心,只要一有空,就自我推荐当场唱上一段“西皮二黄”,他的诚心和执著最终感动了负责人,破例将郭振清吸收进去。但是,“穿大褂”的终归是瞧不上“穿号坎”的,郭振清走进了业余京剧团后,也只能被指使着干些杂活,连“龙套”都不让他跑。 对于郭振清来说,电影《六号门》既是他演艺的幸运之门,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幸福之门。因为这部根据同名话剧改编拍摄而成的描写天津码头搬运工人在新旧两个社会不同命运的《六号门》,使郭振清的本色表演赢得了广大工人的一致认可而名声远播。同时,也正是因为这部《六号门》,他在剧中与自己演对手戏的青年女演员李晓功由相识、相知到相爱,假戏真做地牵手同行。这恐怕对于郭振清来说,又是一个绝对意料之外的惊喜等等。
《六号门》开始拍摄时,剧中的一些主要演员因为是借调而来的,一再更换,换到第三拨,原班人马早已经是所剩无几,只有东影厂新招收来扮演胡二妻子的青年演员李晓功留了下来。在《六号门》之前,李晓功已经在1950年参加过电影《光荣之家》的拍摄,接着还加盟到《刘胡兰》剧组,后来在1959年国庆10周年献礼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了具有喜剧色彩的胖大嫂。
半年后,《六号门》曲终人散,郭振清吃惊地发现自己爱上了李晓功,而少女的心扉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感觉这个朴实厚道的天津小伙子就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心上人。两位“弄假成真”的热恋情侣回到天津,参加了喜气洋洋的集体婚礼。
新婚燕尔,李晓功凭借着在电影学院苏联专家指导的表演班学习过的科班出身,帮着酷爱演戏的丈夫分析角色,提高业务。也正是由于郭振清在《六号门》的不事雕琢的出色表演,他被东影厂调去,当上了有别于舞台话剧表演的专业电影演员。1953年9月,郭振清进厂不久,就作为厂里重点培养的对象,荣幸地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中国电影周活动。回国后即刻再次主演了描写新一代火车司机生活和事业的故事片《英雄司机》,剧中男一号郭大鹏的艺术形象,是郭振清本色表演的又一个新起点。而李晓功为了全力支持郭振清冉冉升起的事业,自觉自愿地在事业上跑起了“龙套”,辛苦地在家里相夫教子。 1954年,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郭振清的头上,郭振清把《平原游击队》中游击队长孤胆英雄李向阳的精神气质把握得十分准确到位,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智勇双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英雄人物。
《平原游击队》是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为了更像剧情里那个黑不溜秋、胆大如虎的八路军,郭振清跟随剧组深入到河北、山东一带去体验生活,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努力让自己更加贴近那个年代的人物个性。
同行里的“样样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政治运动不断,但对于出身“红五类”、又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并成功扮演“工农兵”角色的郭振清来说,他一心一意沉浸在不断塑造新角色之中,频繁上戏,年年没有闲着,就连在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春节大联欢》,也特意找来空暇中的郭振清与另一个女演员安琪,联合担任电影拍摄的解说报幕员。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天津文化主管部门曾组织名为“笑的晚会”固定演出。此时,郭振清早已因扮演李向阳而名声在外,作为天津文艺界的名人,他也经常会接到这方面的邀请信函,因为他的相声说得顶呱呱。
银幕和舞台是郭振清纵横驰骋的疆场,而体育赛场和训练场则又是他另一个特殊的一方辽阔天地。郭振清还是一个不折不 扣的球迷,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10周年大庆的时候,郭振清作为文化部足球队的代表,前往北京京剧团,与著名的京剧大花脸裘盛戎、老生李宗义等演艺界名家一起踢球。
1963年,郭振清参加由王炎导演的《独立大队》的拍摄工作,扮演一个由草莽英雄转化为革命战士的男主角马龙,再次以他那质朴生动的精湛演技征服了“李向阳迷”。
1973年,当国家恢复故事片生产的时候,郭振清在当年就出演了由林农导演的、根据浩然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农村电影《艳阳天》。1974年,被安排到严恭导演的工业题材的电影《钢铁巨人》剧组。1975年,又被北影厂抽调到李文化导演的《决裂》中,担任男主角龙国正。1976年回厂后,本来让他准备重新再次主演重拍片《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郭振清实在难以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雄姿,而改为在幕后负责“新版李向阳”李铁军的表演辅导工作。在电影表演创作实践中,郭振清不但虚心求教,刻苦钻研,逐步将自己的戏路扩展到能洞察每一个角色的心理空间之中,从而成为中国影坛独具风格的著名电影演员。同时,他还能够把自己精心塑造的每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角色的实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的下一代。

⑵ 春节大联欢的创作背景

1955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三个年头,是新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新版人民币。新版人民币同旧版人民币按1比1万的比例兑换,到4月1日,旧人民币最终停止流通,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年,在新疆黑油山南侧,1219青年钻井队钻出的1号井开始喷油,自此,克拉玛依油田名扬四海。
这一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89亿吨,棉花产量也实现高产,双双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农业合作化运动更是在这一年里轰轰烈烈。
这一年,兰新铁路上的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湖北的武汉长江大桥也已经开始动工修建。当两年后的1957年,这座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竣工通车的时候,毛泽东发出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叹。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六年,旧中国的痕迹渐渐消失,抗美援朝的战火正在散去。1956年新春佳节的到来,久违了的和平的到来,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每一个中国人希望与信心。
“社会主义”成为这一年的主题词,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年同时进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1955年是中国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年头。为了庆祝祖国1955年的伟大成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邀请各界人士,举行春节大联欢。所以,1956年便产生了《春节大联欢》这部在一个特定年代背景下制作的电影纪录片。此后没有继续拍摄这种春节联欢会。

⑶ 谁知道国产的所有老电影的名字

三四十年代

001哀乐中年(1948)
002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003白衣战士(1949)
004表(1949)
005长恨天(1942)
006长相思(1946)
007乘龙快婿(1947)
008春(1942)
009春蚕(1933)
010大团圆(1948)
011都市风光(江青主演)(1935)
012二百五小传(1949)
013风雨江南(1949)
014风云儿女(1935)
015歌女之歌(1948)
016各有千秋 (1947)
017 孤城烈女(1936)
018光芒万丈(1949)
019红楼梦(周璇主演)(1944)
020 花外流莺(1948)
021 还乡日记 (1947)
022回到自己队伍来(1949)
023 混江龙李俊(1940)
024家(1941)
025狼山喋血记(江青主演)(1936)
026浪淘沙 (1936)
027 劳工之爱情(1922)
028丽人行(1949)
029留下他打老蒋吧(1948)
030马路天使(1937)
031莫负青春(1949)
032 母亲(1949)
033母与子(1947)
034木兰从军(1939)
035南国之春(1932)
036怕老婆(1929)
037桥(1949)
038 清宫秘史(1948)
039情海重吻(1929)
040秋海棠 (1943)
041如此繁华(1937)
042塞上风云(1942)
043三毛流浪记 (1949)
044 神女 (1934)
045 生死恨 (1948)
046十字街头(1937)
047松花江上(1947)
048太太万岁(1947)
049体育皇后(1934)
050天伦(1935)
051 天堂春梦 (1947)
052 铁扇公主(1941)
053王老五(江青主演)(1937)
054乌鸦与麻雀(1949)
055无形的战线(1949)
056武则天 (1939)
057希望在人间(1949)
058小城之春 (1948)
059新旧上海(1936)
060新女性(1934)
061压岁钱(1935)
062遥远的爱(1947)
063夜半歌声(1937)
064一剪梅(1931)
06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066迎春花(1942)
067游击进行曲 (1941)
068渔光曲(1934)
069渔家女(1943)
070脂粉市场(1933)
071壮志凌云(1936) 五十年代! 001白毛女(1950 )
002白求恩大夫(1954)
003宝山之歌 (1958)
004保卫胜利果实(1950)
005暴风中的雄鹰(1957)
006边寨烽火(1957)
007冰上姐妹 [1959]
008不拘小节的人(1956)
009布谷鸟又叫了 (1958)
010草原晨曲 (1959)
011草原上的人们 (1953)
012长虹号起义(1958年)
013长空比翼(1958)
014朝霞(1959)
015船厂追踪(1959)
016春风吹到诺敏河 (1954)
017春节大联欢(1956)
018春雷 (1958)
019大地重光(1950)
020党的女儿(1958)
021地下航(1959)
022地下尖兵(1957)
023地下少先队(1959)
024董存瑞(1955)
025渡江侦察记(1954)
026儿女亲事(1950)
027方珍珠 (1952)
028飞越天险(1959)
029汾水长流(1956)
030风从东方来(1958)
031风筝(1958)
032凤凰之歌(1957)
033腐蚀(1950)
034复试 (1957)
035钢铁战士(1950)
036高歌猛进(1950)
037哥哥和妹妹(1956)
038工地青年(1958)
039古刹钟声(1958)
040关不住(1956)
041鬼话 (1951)
042贵妃醉酒(1956)
043国庆十点钟(1956)
044海魂(1957年)
045海上神鹰 (1959)
046海鹰(1959)
047和平保卫者(1950年)
048红孩子(1958)
049红色的种子(1958)
050红霞(1958)
051湖上的斗争(1955年)
052虎穴追踪(1956)
053护士日记(1953)
054花好月圆(1958)
055花木兰(豫剧)(1956)
056画中人(1958)
057患难之交(1958)
058回民支队(1959)
059鸡毛信(1954)
060激战前夜(1957)
061寂静的山林(1957)
062家(1956)
063脚印 (1955)
064今天我休息(1959)
065空中小姐(1959)
066快马加鞭(1958)
067矿灯(1959)
068兰兰和冬冬(1958)
069狼牙山五壮士

023打击侵略者(1965)
024打铜锣_补锅(1965)
025大浪淘沙(1962)
026大闹天宫(1964)
027盗剑(1967)
028地道战(1965)
029地雷战(1962)
030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1966)
031东风第一枝(1960)
032东进序曲(1962)
033独立大队(1964)
034渡江探险(1958)
035夺印(1963)
036鄂尔多斯风暴 (1962年)
037飞刀华(1963)
038分水岭(1964年)
039丰收之后(1964)
040风雪大别山 (1961)
041烽火列车(1960)
042哥俩好(1962)
043**家庭(1960)
044跟踪追击(1963)
045耕云播雨(1960)
046豪侠传(1969)
047红河激浪(1963)
048红花遍地开(1960)
049红楼梦 (1962)
050红旗谱 (1960)
051红日(1963)
052红色背篓 (1965)
053红色娘子军(1961)
054红珊瑚(1961)
055红石钟声(1965)
056红鹰展翅(1960年)
057洪湖赤卫队(1961)
058花为媒(评剧)(1963)
059画皮(1965)
060槐树庄(1962)
061慧眼丹心 (1960)
062嘉陵江边(1960)
063甲午风云(1962)
064箭杆河边 (1964)
065金鹰(1964)
066锦上添花(1962)
067景颇姑娘(1965)
068柯山红日(1960)
069枯木逢春(1961)
070苦菜花(1965)
071昆仑山上一棵草(1962)
072昆仑铁骑(1960)
073雷锋(1964)
074李双双(1962)
075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076两家人(1963)
077燎原(1962)
078烈火中永生(1965)
079林海雪原(1960)
080刘三姐(1960)
081柳毅传书(越剧)(1962)
082龙马精神(1965)
083炉火正红(1962)
084马兰花(1960)
085马戏团的新节目(1961)
086满意不满意(1963)
087煤店新工人(1965)
088勐垅沙 (1960)
089秘密图纸(1965)
090摩雅傣(1960)
091魔术师的奇遇(1962)
092南北和 (1960)
093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
094逆风千里 (1964)
095年青的一代(1965年)
096牛郎织女 (1964)
097农奴(1963)
098怒潮(1963)
099女飞行员 (1966)
100女理发师(1962)
101女跳水队员(1964)
102七十二家房客(1963)
103七天七夜(1962)
104奇袭(1960)
105千万不要忘记(1964)
106羌笛颂(1960)
107青年鲁班(1964)
108青山恋(1964年)
109青松岭 (1965)
110情深似海(1960)
111球迷(1963)
112三八线上(1960)
113三进山城(1965)
114三看御妹刘金定(香港)(1962)
115三笑(1964)
116三笑(香港)(1969)
117山村会计 (1965)
118山村姐妹(1965)
119山歌恋 (1964)
120生命的火花(1962)
121十二次列车 (1960)
122暑假的礼物(1961)
123水手长的故事(1963)
124太阳刚刚出山(1960)
125桃花扇(1963)
126特快列车 (1965)
127体育皇后(1961)
128天山的红花(1964年)
129天天向上(1966)
130铁道卫士(1960)
131停战以后(1962)
132突破乌江(1961)
133王老虎抢亲(1961)
134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1)
135温柔乡 (1960)
136舞台姐妹(1965)
137西厢记(香港)(1965)
138小兵张嘎(1963)
139小二黑结婚(1964)
140小铃铛(1964)
141延安游击队(1961)
142雁鸿岭下 (1966)
143杨门女将(1960)
144杨乃武与小白菜(1962)
145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
146野猪林(1963)
147一颗红心(1965)
148英雄儿女(1964)
149英雄坦克手 (1962)
150英雄小八路(1961)
151云海玉弓缘(1966)
152云中落绣鞋(越剧)(1961)
153早春二月 (1963)
154抓壮丁(1963)
155追魂镖(1968)
156自有后来人(1963年) 七十年代! 001阿夏河的秘密(1976)
002阿勇(1975)

⑷ 小时候看过不少香港50,60年代的电影,很怀念,谁能告诉我下载地址吗,万分感谢

大醉侠/ 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1962) 08-15
香港:云海玉弓缘(1966) 08-15
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1962) 08-15
香港:西厢记(1965) 08-15
香港:山歌恋 (1964) 08-15
游园惊梦(1956) 08-15
一贯害人道(1952) 08-15
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1965) 07-18
香港:雷雨(1957) 07-18
沪剧:星星之火(1959年) 07-16
钢琴伴唱《红灯记》(1968) 07-16
眉户剧:涧水东流(1961年) 07-16
红旗歌 (1950) 07-16
铁窗烈火(1958) 06-19
新的一课(1958年) 06-19
淮上人家(1954年) 06-19
走向新中国(1951年) 06-19
谁是凶手(1956年) 06-15
黄梅戏:女驸马(1959) 05-27
评剧:小姑贤(1953) 05-27
闽剧:炼印(1955) 05-27
香港:金鹰(1964) 05-27
香港:大地儿女(1967) 05-27
戏曲片:陈三五娘(1957年) 05-27
京剧:洛神(1955) 05-27
香港:三笑(1963) 05-27
越剧:追鱼(1959年) 05-24
草原雄鹰(1964年) 02-17
英雄岛(1959年) 02-17
香港:画皮(1965) 02-12
昆曲:十五贯(1956) 10-26
心连心(1958年) 10-26
一件提案[1954] 10-26
青云曲(1959) 10-26
红花遍地开(1960) 10-18
春燕展翅(1963) 10-18
雾海夜航(1957) 10-18
帅旗飘飘(1958) 10-18
小白兔(1954) 10-18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 10-18
母女教师(1957) 10-18
香港:空中小姐(1959) 10-18
鬼话(1951) 10-18
工地青年(1958) 10-18
暑假的礼物(1961) 10-17
春节大联欢(1956) 09-16
军歌嘹亮 (1965) 09-13
大浪淘沙(1966年) 09-13
海上神鹰(1959) 09-13
第一列快车(1958) 09-10
风行里面有

⑸ 新中国最早的“春晚”,是在什么时候

现在人们通常将1983年作为央视春晚元年。但其实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并非新中国影像史上的第一台春节晚会。

大合唱《向社会主义前进》领唱:周小燕

再次,《春节大联欢》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宣传教化功能。比如在儿童合唱《我们为你们歌唱》表演过程中,影片穿插了对过去一年国家工农业领域新成就的介绍,以此鼓舞全国人民的工作热情。但在具体节目中,春节的民俗特色却被淡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会节目还通过广播向全国播放。报告员郭振清介绍说:

今天晚上的节目还要播送到全国。(镜头转到转播台,穿插听众在不同地方收听的场景)现在在全国的各城市里和农村的俱乐部里,在国防的前线,在少数民族的帐幕里,从水天雪地的长白山,到海南岛的椰子林里,都有人在收听晚会的节目,和同志们在一起共同欢度这个春节。

《春节大联欢》以全国广播的传播方式形成在场与共时效应,产生对不同地域人群的凝聚作用,可以看做是春晚仪式思想的萌芽。

主创人员意图通过全国广播的形式召唤更多的收听群体,在共同的场域内同步感受春节大联欢、民族大团结氛围。但在传播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电视尚未进入大众生活之前,这种仪式观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有限的。

⑹ 中国举办最早的春晚是在哪个时代

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

关于春节联欢晚会该留该除的辩论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亮枣,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1983年首次"闪亮登场"的春晚曾带给了无数中国观众最大的春节乐趣。其实,在电视上看春节晚会最早始于1960年,可惜在20世橘键神纪60年代,许多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到了1983年,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春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于是,自从1983年起,传统的年俗文化又添置了一项新内容---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因而成为圆亏当代生活的"新年俗"。

⑺ 5060年代经典解放战争老电影

白求恩大夫(1954)宝山之歌 (1958)保卫胜利果实(1950)暴风中的雄鹰(1957)边寨烽火(1957)冰上姐妹 [1959]不拘小节的人(1956)布谷鸟又叫了 (1958)草原晨曲 (1959)草原上的人们 (1953)长虹号起义(1958年)长空比翼(1958)朝霞(1959)船厂追踪(1959)春风吹到诺敏河 (1954)春节大联欢(1956)春雷 (1958)大地重光(1950党的女儿(1958)地下航(1959)地下尖兵(1957)地下少先队(1959)董存瑞(1955)渡江侦察记(1954)儿女亲事(1950)方珍珠 (1952)飞越天险(1959)汾水长流(1956)风从东方来(1958)风筝(1958)凤凰之歌(1957)腐蚀(1950)国庆十点钟(1956)海魂(1957年)海上神鹰 (1959)海鹰(1959)和平保卫者(1950年)红孩子(1958)红色的种子(1958)红霞(1958)湖上的斗争(1955年)虎穴追踪(1956)护士日记(1953)花好月圆(1958)回民支队(1959)鸡毛信(1954)激战前夜(1957)寂静的山林(1957)狼牙山五壮士(1958)望采纳。

⑻ 《新中国最早的春节晚会 1956年电影春晚纪录》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新中国最早的春节晚会 1956年电影春晚纪录》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rgp04atgj-QlDGMCGS3EJQ

?pwd=6vj3 提取码:6vj3
简介: 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部纪录电影《春节大联欢》,它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部纪录电影中,有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以及著名工商界人士。各界著名人士:老舍、巴金、杜鹏程、孙谦、陈其通、袁雪芬、梅兰芳、侯宝林、钱学森、华罗庚、郭沫若、荣毅仁、乐松生、郭兰英、张瑞芳、白杨、赵丹等参加了大联欢。

⑼ 我国第一届春晚,都有哪些艺人受邀登台其反响如何

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都会有,如果算上今年的话,应该有30多年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有别出心裁的汇演,春节联欢晚会的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与时俱进。时至今日,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排除万难,迎难而上

1982年11月,黄一鹤导演突然接到了来自台长王枫,台长王枫给他安排了一个十分紧急的任务,那就是要他筹备春节的联欢晚会。由于是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所以并没有过多地提前准备。也可以说是没有经验,11月的时候才把任务交到黄一鹤的手上。这个时候离春节只有不到4个月了。

时间在流逝,不知不觉已经30多个年头过去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变化着。可以说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每逢春节,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欢声笑语,成为无数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⑽ 贺岁片一说从哪里来

什么是贺岁片:贺岁片的历史考证
(一)从贺岁片的来源谈起
在做进一步探讨的时候,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贺岁片从哪里来?
中国大陆贺岁片的源头来自香港。香港的贺岁片起源何处?2001年1月12日新浪网登载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贺岁片到底为谁贺岁》,其中关于贺岁片尤其是香港贺岁片的起源作了这样的推测,摘录如下:
“贺岁一词起于何时无从考究,只知道旧时的梨园有个传统,每逢年关岁末,必得聚合大帮名角儿唱一出大戏,内容多是吉祥喜闹类,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有的还反串别的行当,马连良和周信芳两位老板就曾反串过青衣花旦,这场应节的大戏唱做之佳、场面之盛,为一年之最。这里头的意思就是感谢观众(真正的衣食父母)多年的厚爱,又赏若干梨园子弟一年饭吃。这是艺人对观众打心眼儿里的感激和酬谢,不仅比平日演得卖力,而且票价减半,与义演无异。这传统雷打不动,渐渐就似乎形成了贺岁节目的几大重要标准:一、必是名角汇聚,星光熠熠;二、反常规的演出,以喜庆吉祥内容为主,就为节日里图个吉利;三、主要是酬谢观众的厚爱,商业利益放在其次。
香港每年都会出产几部贺岁片,《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都是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贺岁作品,虽然片中少不了夹杂一些粗鄙的噱头和调侃,但在拍片动机和创作思路上却与旧时的梨园艺人一脉相承,众明星不计报酬,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担纲主演,片中更少不了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温情融融、喜气洋洋,蒙广大观众一年的鼎力支持,要的就是与民同乐。演员与观众有鱼水之情,香港的影视工作者至今自称为艺人想来自有他的道理。”
这段推测很有意思,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贺岁的真正起源,细细考证还是有些出入。文章中所说的“梨园传统” 其实就是“封箱戏” 和“开台戏” 。何谓“封箱戏” ?《京剧知识辞典》作了如下解释:“封箱戏,京剧戏班中的演出习俗。京剧戏班每年封箱之前演得一场戏,亦系本年最后演的一场戏。演员各演拿手戏一折,最后合演反串戏。封箱戏大都邀请他班演员助兴演出,剧目务求谐趣、火炽,以便招徕观众。” 但是贺岁片与封箱戏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出入,“封箱” 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春节过后才结束。“封箱” 结束后戏班要举行“开台” 仪式演出喜庆的“开台戏” ,就是说整个春节期间是无戏可看的,这和今天以春节档期为重心的贺岁片有大大的不同。其次,文章中所说“不计报酬” 对于今天的贺岁片也是不适用的,贺岁片正是以高额票房为目标抓住了被旧时艺人们忽略了的春节档期,因此,有人认为:“所谓‘贺岁片‘概念,其实最早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操作理念。” 变相地否定了贺岁片来自中国戏剧的说法。
其实,最大的出入仅在于前面所说的时间,即“档期” 上。早期香港的贺岁片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封箱戏” 和“开台戏” 的影响,如前述文章中提到的《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以及《东成西就》等香港贺岁片,都有明星串戏、搞笑祝福的“梨园传统” 。
(二)档期与贺岁片的档期
所谓档期,是一个商业化的时间概念。就电影市场而言,就是对电影票房具有特别商机的某一段时间。比如暑假档期,寒假档期,圣诞档期,春节档期,情人节档期等等。
所谓档期,也是一个以社会文化为核心的时间概念。不同的档期,总是以不同的社会文化来划分的。比如情人节档期的文化主题是爱情,暑假、寒假以学生放假休息的档期有校园文化这样的主题。在这些档期里,适宜放映一些与档期文化契合的影片,这样影片的票房会得到一定的保证。
贺岁片有档期吗?它的文化是什么?
无论“类型说” 还是“档期说” 都认为贺岁片应该在中国农历新年一段时间里放映,这就是它的档期,现在通常把这个档期扩大到从公历元旦到农历春节,就是所谓的“春节档期” 。它的文化是什么在下面将做进一步回答,简单地说,类型说认为主要内容是“喜庆” ,档期说认为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宽泛的文化。
即使在文化定位上存在着重大分歧,我们还是确立了一点:贺岁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春节档期里,寻找贺岁片的来源,并进而探究贺岁片是什么。
(三)电影在春节
历史上中国人在春节有看贺岁片的习惯吗?贺岁片是怎么来的?让我们走到历史的长河中,溯源顺流,从春节档期入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中国人的春节由来已久,但是我们只能从电影泊来中国之日谈起,加之前面提到“类型说” 和“档期说” 都认为贺岁片指在从公历元旦到农历春节的“春节档期” 上映的一种影片,故我们即将考证的期限上限为电影来到中国的1896年,具体考察时间锁定在1896年以来历年的元旦到元宵节(春节结束的标志)之间的时段;其次,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化深受大陆电影(主要以上海电影业为主)的影响,且贺岁片主要是针对大众(市民)文化,故一下将以1896年至1949年期间的上海——这一中国最早的也是早期最重要的电影文化基地为样本,1949年后以上海为辅,北京为主,来考察从1896年以来春节期间中国人的观影(旁涉观戏)活动,审视历史给我们沉淀下来的遗迹。
1.1896年—1913年“贺岁片史前期”
1896年8月,刚诞生不久的电影泊来中国,落户上海徐园,称“西洋影戏” ,在《申报》上登出广告称“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也就是中国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先生指出的“影片是穿插在‘戏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 。
但是,该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的春节档期,徐园并没有上映“西洋影戏” ,在《申报》大清光绪廿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副张所作的广告中说“丁酉元旦日开演大赐福、满床笏、梅龙镇、黄鹤楼、滚红灯、二进宫” ,倒是上演了一系列戏曲。其中有较喜庆的戏大赐福、满床笏等,也有不属于喜剧的黄鹤楼、二进宫等。
同时,上海的其他戏院也都上演传统戏剧,比如天仪茶园上演的戏曲为大赐福、寿山会、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其中失街亭、斩马谡有很浓的悲剧色彩。
从1896年至1913年十七年间,逢春节各戏院都是上演中国传统戏剧,而没有放映影片,直到1914年初这种状况才慢慢改变。因此,这段时期虽然在中国开始放映电影,但对于贺岁片来说,无疑是一个史前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压箱” 和“开台” 传统已经被突破,戏剧已经在农历“元旦日” (即正月初一)上演,而且以大副广告加以宣传,可以说中国传统戏剧已经具有相当的档期意识,因此,春节档期意识是否如前所述来自美国值得思考。另外,在春节时段上演的这些戏剧中有喜剧也有悲剧。
2.1914年—1921年“贺岁片萌芽期”
电影真正在春节档期放映是从1914年开始。1914年公历元旦,上海东京活动影戏园上演了影片“潜入深海” 、“传氏留意嬉言” 、“米氏之救火团” 、“奸细盗卷” 、“侦探奇案” ;爱伦活动影戏园也有影片上演。当然,这些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为春节档期定制的贺岁片。
从1913年东京活动影戏园、爱伦活动影戏园开办以来,每夜必演来自国外的影片,内容包括“风景、历史、争战、滑稽、侦探、爱情等片” ,甚至还有“德法飞行队航空大战” 、“蔡鄂将军灵柩仪制” 等纪录时事的影片。尽管如此,这一时段的中、后期已经开始注意在元旦、春节特别放映一些滑稽可笑的影片,因此,这一时期是贺岁片的萌芽期。
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春节上映的影片以滑稽片为主,比如1916年元旦日上海共和活动影戏园放映的七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滑稽片。1920年2月16日(农历12月26日)上海大戏院海上演了卓别麟的《百万金钱》《犬吠声头》等滑稽片。1921年春节,上海大戏院还上映了“泡洛笑话” 等滑稽影片;除滑稽片外,还有侦探片(如《黑衣盗》,还成为历年常演不衰的影片)和爱情片(如《铁血鸳鸯》,也是以后常常上映的影片)。
“贺岁片” 的名字并没有出现。1921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申报》副刊上第一次出现了有关“贺岁片” 的广告“影戏贺岁片:本会同志普及美学起见,各出珍藏影戏名家小影,选定男女十二人,合为两组并译传略,精致铜版套印彩色,自备贺年之用” ,这里的贺岁片其实是指今天我们使用的贺年明信片,与贺岁影片关系不大。但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贺岁” 一词可以加用在另一词上,表示后一词所代表之物可以做“贺岁之用” ,如明信片。
这一时期有这样几个特点:电影在春节档期放映,但是并没有春节档期意识;影片全部来自国外;完整的长故事片较少,多为短片,还有大量的纪录片上映;故事片以滑稽片为主,也有侦探片和爱情片。
3.1922年—1949年“贺岁片发展期”
1922年—1949年春节档期中国大陆放映了大量的影片,在这个时期中,我们才真正看到了类似现在的贺岁片的影子。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影春节档期意识形成并加强;中西结合;类型多样,“悲喜交加” ;关注现实,受现实影响大;明星加盟。
⑴电影春节档期意识形成并加强。
中国国产影片《海誓》就是专门安排在农历春节前推向市场的,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在春节期间放映的影片,可以说是国产贺岁片的鼻祖了。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春节档期意识的最终形成。在戏剧春节档期意识的影响下,放映商也一改过去电影广告作得较小的作风,效仿戏剧广告的做法对《海誓》作了大幅广告,以至于引起了其他影片商的模仿,由此每逢新片上市,都以大幅广告宣传,这也是电影春节档期意识受传统戏剧影响的一个证据。
在《申报》1922年1月22日《海誓》的广告中,特别申明了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放映。事实上,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初十一、十二、十三也放映了《海誓》。
对于这种档期意识的最终形成和加强,其他电影商也有了回应。如上海大戏院在《申报》1922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刊登了巨幅广告为两部西片“旅店黑幕” “秘密电光” 作宣传:“爆竹一声,大地更新,恭维各界诸先生新年大大发达大大进步,是为敝院同人馨香祝之耳。所以今晚特映二大名剧,以祝各界新岁之雅兴焉。元旦日起每日加演日戏每天更换新片。” 此元旦日指农历年的正月初一。其中“秘密电光” 是侦探片,“旅店黑幕” 是爱情片。此后,这种恭贺新年的说法在其他影院的广告中也时时可见,但是,这一期间仍然没有“贺岁片” 这一称谓出现,也没有因为“恭贺新年” 而只放映喜剧片。
贺岁意识的加强更明显地表现在很多国产电影都在春节档期首映,以下是1922年至1949年在春节档期首映的国产电影的不完全统计:
年代元旦春节
1922年《阎瑞生》
1923年《张欣生》
1924年《孤儿救祖记》《孽海潮》
1930年《大人国》
1931年《野草闲花》《强盗孝子》《歌女红牡丹》《银幕艳史》
1934年《青春之火》《盐潮》《人生》《一个女明星》《归来》《姊妹花》《似水流年》《恋爱与义务》
1935年《飞花村》《神女》《大路》《再生花》《红羊豪侠传》《新婚的前夜》《新女性》《空谷兰》
1936年《船家女》《凯歌》《花烛之夜》
1937年《皆大欢喜》《清明时节》《压岁钱》《春到人间》《人言可畏》《满园春色》《夜半歌声》
1939年《楚霸王》《大地》《红粉飘零》
1941年《文素臣》《雁门关》《红杏出墙记》《天涯歌女》《乱世佳人》《啼笑因缘》
1942年《铁扇公主》《恭喜发财》
1943年《霓裳曲》《水性杨花》《香闺风云》《母亲》《夫妇之间》《情潮》《桃李争春》《芳草碧血》《断肠风月》
1944年《何日君再来》《义海恩仇记》《不求人》《鸾凤和鸣》《红尘》
1945年《凤凰于飞》
1946年《前程万里》《还我故乡》
1948年《四美图》《从军梦》
1949年《十二小时的奇迹》《欢天喜地》
⑵中西结合。
中国国产影片出现在春节档期电影市场,打破了国外影片独霸市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影片更关注现实社会,常以发生在现实社会的事情为创作素材,如《阎瑞生》《张欣生》等,就是以当年发生在上海的两大案件为背景创作的。国外影片大多远离现实社会。
⑶类型多样,“悲喜交加” 。
这一时段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囊括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故事片,还有时事纪录片。国外影片中以滑稽片、侦探片为主,滑稽片以卓别麟、劳莱与哈台、罗克的影片为主,这些滑稽影片就是今天“贺岁类型说” 所要求的喜剧片,但是也有悲剧性影片如《残花泪》《忠烈女》等,而且上座率不错。国产影片的类型更为多样,如爱情片《海誓》《梁山伯与祝英台》、武打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恐怖片《夜半歌声》、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人心》《孽海潮》《神女》《压岁钱》《马路天使》、科幻片《大人国》、卡通片《铁扇公主》、历史片《红羊豪侠传》、战争片《还我故乡》等,国产影片中喜剧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比较突出的是《顽童》《大闹怪剧场》《王先生到农村去》《皆大欢喜》《恭喜发财》《难兄难弟》《从军梦》等,主要的喜剧演员有韩兰根、关宏达、殷秀岑等人。但是,把国外片和国产片合在一起,喜剧片的比例还是不少,而且年年都有。
“悲喜交加” 的情形从头至尾存在于“史前期” “萌芽期” “发展期” 。“史前期” 和“萌芽期” 主要是悲喜戏剧,因为1896年—1921年间中国的电影事业还不是很发达,春节人们的文化活动主要是观戏。1922年后电影受戏剧的影响档期意识加大(注意,这里的档期意识更多地是一个商业化时间概念,而较少关注到文化概念的一面),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春节档期传统戏剧“悲喜交加” 的特点。
⑷关注现实,受社会影响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题材的现实性。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国产贺岁片与国外贺岁片的不同在于国产贺岁片更注重现实题材(注意,这里的贺岁片含义与“类型说” 只指喜剧片是不同的),而且成了国产贺岁片的一大创作思路,延续至今;
B.春节档期的形成和泛化。
最早的传统戏剧没有春节档期,而代之以“压箱” “开台” 。后来有所突破,形成春节档期,电影也受其影响在春节期间放映以供娱乐,但是最初也限于传统春节,也即是农历的腊月底到正月十五。直到“贺岁片萌芽期” 的中、后期才逐步把公历元旦日前后的时间也纳入“档期” 中,这与中华民国自1912年起以公历纪元密不可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国家意识偏重于公历纪元,因此,农历逐渐被称为“旧历” “废历” ,慢慢地丧失了以前唯我独尊的地位,公历元旦也开始分担传统春节的部分功能,使得人们“去旧迎新” 的节日心态散布在公历元旦至农历春节结束的这一时段中,也就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春节档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春节档期还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开始以平安夜或圣诞节(公历12月24、25日)为春节档期的开端,甚至还突破了12月24日的界限——比如《大腕》的首映日为2002年12月21日,因为当年12月24日恰逢周一,发行商就把时间提前了三天,周五“起片” (首映)正是最佳时机。春节档期的形成和泛化正是受社会变迁影响的结果。
当然,春节档期虽然形成,也没有“春节档期” 这样的称谓。
C.内容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抗战” 期间,贺岁片深受社会局势影响: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中国推出“拒盗抗敌,齐向死路找生路” 的《壮志凌云》,1938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火燃烧到上海,该年干脆就没有贺岁片,1939年在香港版的《申报》上更是呼吁“国防片” ;到日军攻陷上海,并逐步控制上海的时候,在上海的春节档期中甚至出现了日本人推出的影片,如《支那之夜》(又名《春之梦》)、《苏州夜曲》、《璎珞公主》、《怒海雷动》、《热风》、《血染长空》、《独眼龙政宗》等影片,与此同时英美影片锐减,甚至绝迹。
⑸明星加盟。
这并不是电影在春节放映的必然结果,而是既有的现象,不仅在春节,在其他时间里中国的电影既受戏剧的名角传统,也受国外电影的明星制影响,也充分利用明星效应获取较好的票房。这一时期中,诸如殷明珠、但二春、王汉伦、郑正秋、郑小秋、马徐维邦、宣景琳、张织云、阮玲玉、周旋、胡蝶、赵丹等人出现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中,但又不同于明星群聚,共贺新岁的贺岁形式。
4.1950年—1994年“贺岁片萎缩期”
1950年、1951年还能见到贺岁片发展期的影子,如在《大众电影》1950年第十二起上还有这样的广告“中彩出品,滑稽菁华一起出笼,滑稽面孔全部动员,滑稽巨片‘七十二家房客‘” 等等,还预告放映的影片有《花街》、《再生曲》、《中朝一家》。
从1952年起至1983年,贺岁片几乎销声匿迹,如果以广义的贺岁片——即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来衡量,也几乎全是以政治宣传为目的影片,唯一有两年例外,1956年春节、1957年春节有两个专门的“春节礼品” ——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春节大联欢》和《恭贺新禧》,但是两部影片都是纪录片。《春节大联欢》首先纪录的是“1955年工业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等方面的成绩;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英雄、工农业劳动模范和文化战线上的著名人士也将在这部影片上同观众见面。” 该厂还“特别邀请了许多名演员演出精彩节目,其中有梅兰芳先生演《宇宙锋》,周信芳先生演《四进士》,王文娟和徐玉兰演越剧《春香传》,新凤霞演《刘巧儿》,侯宝林说相声等。文艺节目中还有中央实验歌剧院一九五五年演出的新歌剧《草原之歌》。影片的结尾是歌颂我们祖国无限美好的社会主义远景的大合唱《向社会主义大进军》。”
《春节大联欢》更像是今天我们习见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1957年的《恭贺新禧》有了一些变化,在1957年《大众电影》第一期中指出“《恭贺新禧》是为了庆祝春节而拍摄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各种优秀的戏剧和歌曲节目的一些精彩片断。当此新年,将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愉快!” 从这个介绍可以推测《恭贺新禧》中文艺的成分更重一些。
随着时代的变化,从1983年起,非政治宣传类的影片重新回到春节档期,如该年元旦放映了《魔术师的奇遇》、《欢天喜地对亲家》,英国的《三十九级台阶》,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是作为贺岁片发行放映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寅次郎的故事》是我国最早引进的贺岁片。该年春节放映了三大类影片:彩色纪录片、科教片和故事片。
总的说来,“萎缩期” 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档期意识减退,商业意识消失,代之以政治意识。
⑵贺岁影片几近绝迹,仅有的一些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也局限在政治宣传片中。但是,贺岁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故而是“萎缩” 。在萎缩期的后期贺岁意识重新回归。
5.1995年——至今“贺岁片探索期”
中国电影经历了百年风云,中国大陆贺岁片也同样经历了“史前期” 、“萌芽期” 、“发展期” 和“萎缩期” 的变化。自1995年第一次以“贺岁片” 的名义引进《红番区》起,中国大陆贺岁片进入了“探索期” ,其状况前面已有描述。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档期(商业)意识回归,政治意识淡化。
⑵第一次以贺岁片的名义来称呼春节档期影片。
⑶对于“贺岁片是什么样的影片” 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商业票房。因此,这一时期是“贺岁片探索期” ,探索的目的在于解决“贺岁片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影片” 的问题,最终生产出大众接受,票房良好的“贺岁片” 。
(四)从结论反观档期说
纵观电影在春节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结论一:“贺岁片” 名称没有在大陆产生,即使出现过也是指用来贺岁的明信片,而不是今天的“贺岁影片”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贺岁” 一词可以与另外的词语结合,指某物可以用来贺岁,如当今出现的“贺岁剧” 、“贺岁小说” ,就是指用来贺岁的电视剧、小说,恰如用来贺岁的电影——贺岁片一样。
结论二: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没有今天意指贺岁影片的“贺岁片” 一词出现,但是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春节档期意识。这种档期意识最早来自于中国传统戏剧,而非欧美电影市场理念的产物,但是我们认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欧美文化对其影响巨大,比如前面我们论述过的春节档期的扩大化,就可以视为欧美文化对中国电影春节档期的影响。
结论三: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类型多样,包括有悲剧、喜剧和正剧。
结论四: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应该基于社会集体心理,而不是政治意识。贺岁片是以商业形式出现的社会集体心理的产物,而不是政治的附属品,除非那时的政治恰恰代表社会集体心理。如果把它仅仅当作非民意的政治宣传的工具而不是民意在文化上的投射,它就会萎缩。这里所说的民意具有广泛性,就是一切大众心理,或者叫社会集体心理。
以这四点结论来反观档期说,似乎档期说关于“贺岁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所有影片” 的主张更符合历史的本意,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几个疑问:贺岁片的名字究竟是怎样诞生的?这个名字和春节放映的所有影片有什么关系?如果贺岁片指春节放映的所有影片,为什么现在的贺岁片都偏于喜剧呢?
先把这些疑问放在一边,让我们去检讨类型说。

阅读全文

与老电影春节大联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室外厕所电影院沙发 浏览:743
哪些电影里用古典音乐 浏览:223
现在看电影都在什么网站 浏览:631
小度我要看电影爱情 浏览:493
法国电影闭嘴普通话 浏览:926
你们看了什么电影英文翻译 浏览:118
美国老电影大独栽者 浏览:986
十部周星驰电影 浏览:659
名字叫什么什么的猫电影 浏览:775
吴孟达电影片段图片 浏览:743
性别与电影新女性论文3000字 浏览:565
英文电影社团工作总结 浏览:387
浪漫粤语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180
兄弟的电影动漫图片 浏览:695
电影李焕英粤语歌 浏览:577
何建军电影奖金女主角 浏览:81
八个替身的电影大全 浏览:273
电影什么茶 浏览:141
美国拍的特种部队电影大全 浏览:849
豆瓣评分中文电影 浏览: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