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阳台上》和《起风了》谁先出的
《起风了》先出的。
1、起风了:
《起风了》改编自堀辰雄的同名小说以及漫画,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由庵野秀明、泷本美织、西岛秀俊、西村雅彦等参与配音。该片于2013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
阳台上的影片看点:
《阳台上》这部青春电影,在展现青春期困惑和挫折的同时,试图完成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这部胶片拍摄的电影最大的特色是个人风格强烈的影像视觉,电影通过自然光营造的影像真实还原了上海破旧弄堂中的昏暗与颓废,他独到地抓到上海鲜亮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⑵ 电影《阳台上》剧情讲的什么 周冬雨《阳台上》好看吗
电影《阳台上》改编自任晓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老城区拆迁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周冬雨饰演政府拆迁办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而王锵则饰演被拆者张肃清的儿子张英雄,张肃清因为在拆迁过程中与陆志强发生口角,突发心梗病逝。此后张英雄在一次偶然机会遇见了有智力问题的陆珊珊,张英雄通过与陆珊珊的交往,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仇人”的女儿,这种心理上变化让张英雄不知所措,他是不是还应该去“复仇”呢?
⑶ 快30岁的周冬雨现身机场,素面朝天,这是变身小学生吗
快30岁的周冬雨现身机场,素面朝天,这不是变身小学生。周冬雨身材比较小巧玲珑,面容清秀。留着短发在素颜的情况下很像是小学生。
她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从《山楂树之恋》进入的娱乐界以后,周冬雨一直都拥有丰富的资源。以后更是凭借《七月与安生》成功地夺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称号。就是这样的周冬雨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不过,她虽然在娱乐界里混迹这么多年,但周冬雨的颜值却是给人的印象还是像个孩子以一样的纯净。
⑷ 从不被看好到金马影后,主演《阳台上》的周冬雨为何令人期待
在张艺谋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山楂树之恋》的拍摄过程中,很多人起初对周冬雨并不乐观。我认为她很瘦,很年轻,没有表演经验。她的脸是无知的。她笑了笑,眯着眼看了看接缝。从不被看好到金马影后,主演《阳台上》的周冬雨令人期待的原因如下:
⑸ 又见胶片电影!《阳台上》一个弱者报复弱者的故事 | 专访
从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再到后来的《钢的琴》《胜利》以及现在的《阳台上》,张猛都把镜头对准那些 社会 底层的小人物,描摹着他们在 社会 变迁中的迷惘、挣扎。
几年前,凭借那部《钢的琴》,张猛收获了不少提名和奖项,也被赞誉“有腔调”、“有情怀”,但这却没有挽救电影惨淡的票房。接着,张猛拍摄了自己的第三部电影《胜利》,影片已经到了宣传阶段,主演黄海波却因嫖娼被抓,电影迟迟没能上映。如今,新片《阳台上》上映三日,票房仅有三百多万,对于张猛导演来说,似乎他总是欠了一点运气。
2000年,张猛正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研修班学习,他的偶像之一是凭《小武》崛起的贾樟柯,张猛当时无比真切地觉得“这事挺牛逼的”。同时也生发出一种豪情,“觉得也应该扛起摄影机把整个时代记录下来”。
这个为贾樟柯的电影激动的张猛,当时似乎没有找到确定的出路,2004 年就回到了家乡沈阳,随后进入了本山传媒,在这个阶段他为赵本山写了两个春晚小品《功夫》和《说事儿》,并获了春晚小品一等奖,这也让张猛获得了一些信心。直到2006年,才凭借《耳朵大有福》拿到了釜山电影节的优秀剧本奖,终于有了拍摄电影的启动资金,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导演张猛。
导演张猛
这次张猛导演走出了东北,走出了创作舒适区。
《阳台上》改编自任晓雯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整日无所事事的张英雄(王锵饰)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父亲因为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忽然离世,张英雄决定要为父亲报仇。生性懦弱、摇摆不定的他却在不断偷窥、跟踪的“复仇”过程中,对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产生了复杂而冲动的感情......张猛导演说这个一个弱者抱负弱者的故事。
从《钢的琴》《胜利》到《阳台上》,张猛一直在坚持用胶片,而这也是张猛认为拍电影有魅力的地方,他喜欢拍摄胶片的仪式感,更喜欢拍摄胶片的慢。而慢让电影充满了神奇,也减少了拍摄电影的急躁。
影视工业网:如果没有记错,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你电影中最年轻的一位?所以这个故事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张猛:之前的电影写上一代人比较多,可能是我一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就把人拍的太老了。那会儿拍电影也没系统化的想过,今天应该拍什么,明天应该拍哪个。就是从熟悉的人物或者环境下手,而这些东西在之前也更加打动我。
《阳台上》小说中,作者对世界和人物的描绘我都很喜欢,很现实主义,但这个现实主义中又有比较特别的东西。这个小说提供了一个 社会 矛盾,就是所谓的拆迁引起的矛盾。上海现在到处都是处在建设的状态,到处都把弄堂扒掉了,城市一点一点的都把这些都侵蚀掉了,这是小说里提供的东西,也是我喜欢的调调。
主题就是原小说当中的主题,我看到了,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就没把它丢掉,就是一个弱者抱负弱者的故事。《钢的琴》讲的是人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突然 社会 变革成了个体,到了 社会 上的不适应。而这个故事更多是现在年轻人的迷茫,这个故事也大部分都是男主张英雄眼中过滤出来的陆姗姗,包括在整个复仇的道路上,一直被其他人“带走”,是一个挺没有目的性的年轻人。
影视工业网:在改编的时候,这个故事在人物、故事、主题上你更在乎的是什么?
张猛:我觉得我更在乎人物,人物出来之后自然产生任务情景。一切是从人物出发,也不会先想一个故事,再去强化人物之类。我大致是先有一个故事,还是针对把这个人物写好。
《阳台上》这部电影不是“写事”的电影,《钢的琴》是一部“写事”的电影,但是它的人物也显得很鲜明。当事情定下来之后,人物要更好,主题也要很明确。任何一个电影总要有一个它要表达的主题,《阳台上》实际上没有偏离小说给我的那种感觉,就是要展开一个弱者要报复,但是发现他人更弱,也许他放弃了,也许他最开始就把这个仇恨忘掉了,挺无力感的一个东西。
影视工业网:在改编的时候,你如何考虑这部电影的视觉化?
张猛:张英雄像小猫钓鱼一样,在故事中跟谁都走了一遍,所以还是以张英雄的视角为主。去展现他怎么看待他身边的人,他就像一个滤镜一样,他把美好的东西都滤了出来,给观众看他看到的东西。
像他在阳台上偷窥来讲,就是他对陆珊珊(周冬雨饰演)爱情一点一点递进的感觉。再有一个,这里面有所谓的城市,也有他曾经居住过的弄堂,在他视觉过程当中,我们用到了几个长镜头,视角从主观变客观,客观变主观,用这种镜头让他看到废墟是什么样子。
小说还是很现实主义,所以我们没有准备特别花哨的东西,每一部电影从实际上创作来讲,有些东西是可以用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的。事先都必须要想好了,任何东西都得从剧本出发。
影视工业网:那这部电影,为什么用胶片拍?国内现在对于胶片的制作流程几乎没有了。
张猛:国内还有,只是设备上稍微麻烦了一点。因为《阳台上》体量不大,所以用胶片也还合适,再有演员的时间也比较充裕,也是机缘巧合,正好赶上了。美国柯达公司开始重新生产的,所以就定了一些胶片。
影视工业网:但数字的反馈会比较快,而且反馈也比较清晰。但是你要等到胶片到了洗印厂之后,才能知道哪里好不好。
张猛:这不就是最初电影的魅力吗?如果都实时的和转播一样,就没什么意思了。
而且胶片的存在,会让所有的人对摄影机会有一点点敬畏感,在现场不会像数字化那么急躁,大家就可以一点一点的来。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胶片也是可以监看的,只是没有那么清晰,它而像焦点之类的现场就需要量尺子,其实数字也是一样要有这些工序的。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色彩上,有特别的考虑吗?
张猛:在色彩上是有考虑的,我和美术之间先定了一个色彩的基调,至于说其他的倒没有。《阳台上》小说最开始讲的都是拆迁,有提了杀鸽子,这是在小说中发现的,我就说调子里应该带有一点点红色,张英雄透过厕所红颜色的玻璃,既有愤怒,可能也有欲望,这里多做了一点。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找到那个感觉就对了。大伙在聊的时候,也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做《钢的琴》阐述的时候,我记得我说了一句,说这里都是红的发黑的厂房,那就整片颜色的调子就定了,其实没那么复杂。
影视工业网:你是怎么选择的演员?又怎么和演员沟通?
张猛:像男主王锵,一见面就觉得挺对的,眼睛很单纯,人也很瘦弱,他身上有一种松懈的懈怠感,这个小说的形象特别符合。因为这是他第一部戏,所以拍摄的时候也拿捏好一种无知者无畏和胆怯的感觉,这个度不是太好拿捏了。而周冬雨本身的条件就非常好。
在现场,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自由发挥的,但有一些东西是不行的。比如拍摄阳台上,我一定要传达清楚到哪里。告诉他张英雄第一次看是什么样,第二次看是什么样,第三次看是什么样。因为拍摄的时候对面是没有演员的,如果让演员自由发挥这戏就很难拍。而到了街道上、马路上,那就是自由的拍,我们在马路对面有时候会有简单调整,这都比较简单了。
影视工业网:这个故事有很多留白的地方,比如说没有特别交代 情感 的部分,在故事和表达上你如何做选择?
张猛:我觉得都是一个度吧,都说清楚了,就不是我要的那种感觉了。《阳台上》把英雄他爸说清楚了,把他和陆姗姗是怎么回事说清楚了,我觉得已经够了,情绪已经能够让观众看到那些东西。而不是说要强化,非要强调她是不是傻子,是不是智力不到10岁。这个戏是完全从张英雄过滤的这一点出发,慢慢的展现出来整个他心中陆姗姗的形象。
影视工业网:那你会担心观众看不懂故事吗?
张猛:我觉得还是各花入各眼吧,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也没有去想太多,去想观众群是怎么样的。这个小说打动我了,我可以把一个文学性较强的一个东西,去把它影像化。
至于说观众之类的,实际上我在做好多项目的时候,我是认为,我能感受到这种东西,我就有可能去看。比如说我感受到了小说里张英雄的那种无奈,然后我也看身边许多年轻人,或者说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差不多的那种感觉。一进入到 社会 就挺没有目的的,或者说有目的的来,没目的的往前走。
影视工业网:对于你导演的身份,你会有规划吗?比如说商业导演或作者导演?
张猛:我有时候自己也能写,也可以接一些别样的东西,一直没把自己弄的太累了。就是赶上了,能拍电影,早晚有一天也得拍类型的,也得接别人的片子,不拍片子怎么生活呀?就是顺其自然吧,今天拍一个小片,明天拍一个大商业片,观众也是需要慢慢来培养的,对他们也没有什么要求。
有的时候你也规划不了,不是说你想拍,就可以拍的。生活很复杂,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是你预见不了的。你没办法,只能有的时候拍这个或者拍那个,而不是说不想规划。东北三部曲,还有其他的,我当然都想过,但是生活不允许你那样。
影视工业网:因为有两部片子都还没有上映,对你来说会有影响吗?
张猛:还好吧,也没说有一定的影响,不上映的话,对于出品人都是挺不好意思的。慢慢来吧,可能过一段,我们再修改,看能不能上映。
影视工业网:你觉得创作一部电影,对你来说困难在哪一部分?
张猛:我觉得还是事先把剧本做好,我拍电影在剧本的时间比较长。
而拍摄就是比较现实的困难,跟场景打交道,这些困难是能预见的。剧本OK了,扔在那,什么时候拍都可以拍。如果剧本不OK,一切就不行。剧本对我来讲就是满意就是人物建立起来,人物关系要很准确,整个要表达的东西都在含在里面。
认领作品添加微信:cinehello
商务合作:17710233405
⑹ 《阳台上》本是一部“复仇”片,却硬生生变成了春心萌动的爱情片,为什么
由张猛执导、周冬雨主演、王强领衔的电影《阳台上》,曝光了海报和一套新剧照,并正式宣布定于3月15日上映,一年后春天再回来与观众见面。
在这次发布的海报中,周冬雨独自站在窗前,表情变幻莫测,举起右手,用魅惑的口红在透明的窗户上刻画出代表电影档期的数字“315”,而远处邻楼窗台上的男子则在窥视着眼前的一切。片中两人复杂的关系很难琢磨,剧情的发展更是精彩。
电影《阳台上》将于2019年3月15日在全国上映。请期待春天和你见面。那么如何看待周冬雨接受的新挑战呢?
⑺ 如何评价周冬雨,王锵主演的电影《阳台上》
导演张猛名字咋一听普普通通,实则是知名导演,很多作品都余味隽永。《耳朵大有福》《钢的琴》都是反映底层小人物的艰辛生活,所有的剧情刻画出三个字-不容易!还好,这一切的作品最终都哀而不伤,给了一个得以宽慰的结局。
⑻ 周冬雨担任制片人的《阳台上》,男主是哪位小鲜肉
大部分锁定档期的电影都开始了宣传,发现周冬雨有四部电影要上,也是大银幕开始发力了。
四部里面有走心向的《后来的我们》——
再度用胶片拍摄反映社会人生的电影,在现在数字技术拍摄日益发达的时候,为了这份回归沉淀和本心,也值得去看看。
定档时间也蛮有趣,天真无邪却变成了天真有邪,废墟之上,金马影后王牌导演加上小鲜肉,这份化学反应可能是清凉药了!
⑼ 被观众当面怒斥新电影是圈钱烂片,周冬雨如何扭转尴尬局面
周冬雨主演过一部电影《阳台上》,周冬雨在这部电影里不仅是主演,还是出品人。
当场怒斥是烂片的观众也是勇气可嘉,不过这也被看作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行为,主创们为电影付出了不少,还是得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就算不喜欢也得婉转一点,那么直接很伤人。
⑽ 周冬雨当出品人、张猛导演的《阳台上》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由张猛执导,周冬雨特别出演并任出品人、王锵领衔主演的全胶片电影《阳台上》已于3月15日全国上映。
关于张猛,他此前为人熟知的作品是《钢的琴》,他将东北下岗潮中瑟缩的乐观讲述得颇具仪式感。
所以,当张猛遇上青春片会是什么样子,掀起了影迷阵阵好奇心。
《阳台上》讲述了因父亲意外离世的男主,在“复仇”过程中对周冬雨饰演的“仇人”女儿产生复杂情愫的故事。
拥有东北基因的张猛,这一次把故事搬到了上海。
比如这个场景,会令许多上海观众会心一笑:
而恰是上海这座城市,让夏日弄堂里的裹挟感成为了故事中青春的关键词,少男少女需要在局促的裹挟感中找寻出口。
构成裹挟感的有如下要素:
黑色眼镜
张英雄的眼镜在第一个镜头的生日许愿中即被父亲打坏,此后一度用胶带绑住眼镜腿。在父亲过世后,英雄换了新的眼镜。却在最后与东北同事小粉毛的冲突中摔裂了镜片,之后以胶布缠于镜片,没有再去修过。
眼镜是最直观的少年看世界的渠道,亦代表青春认知的欲望。第一次打破是18岁生日许愿上,英雄的生日愿望是“国富民强,世界和平”,被父亲胖揍后他并没有去修眼镜,说明这个期间他仍过着无所事事、 游戏 人生的生活,未曾寻求过改变。重修是在父亲过世后的“复仇路上”,新的镜片下英雄似乎看“清”了世界,找寻到了生活的寄托。这份寄托也是全片花费时长最多的情节。而最后的打破却是真正意义上青春的重塑。新生的英雄不再需要眼镜下的世界,也因此在粘着胶布的眼镜下展露了真正释放性的笑容。
水果刀与望远镜
买水果刀是英雄走上复仇之路的正式开端,亦是他数次跟踪的重要道具。水果刀曾是英雄渴望的出口,他亦在梦中、假想中不断用它攻击他恨着的人。而水果刀唯一的功能性作用发生在他为小粉毛削苹果的时候。
望远镜代表了英雄真正的欲望所在,是与水果刀背道而驰的想法。 这份矛盾性的撕裂贯穿全片 ,与开篇营造的裹挟感充分碰撞,令整个故事偷窥与跟踪的镜头更具色彩感。
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来自于英雄购买水果刀和望远镜时商贩了然于胸的两个手势,没有任何台词,却极富戏剧性。
水果刀与望远镜其实就是跟踪与偷窥的具象表现。当故事的高潮前奏时,望远镜被打破,结尾处水果刀被扔掉,意味着这段关于青春的试探已然结束。 水果刀划不开出口,望远镜亦望不到远方。
红色玻璃
这是全片出现频率最高的偷窥映像,与《过春天》的红色暗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过春天》将情欲的部分集中于红色暗房这一场戏中爆发。而《阳台上》却在日常的偷窥中将欲望掩于这个逼仄的洗手间之中。
起初少年会半掩窗户进行窥探,慢慢发展到后来完全关闭窗户的窥探。当望远镜下的少女由轮廓分明的镜像变为模糊的暗红色影像时,少年心境的变化不言自明。
而关于欲望的高潮却发生于最终冲破红色玻璃的时刻。当少年抛却了一切遮掩环抱少女的时候,关于他青春的涣散影像才终于得以聚焦,也在那一刻释然了一切。
开阔与逼仄
影片起于弄堂,收于弄堂。从环境的视角看只有两处开阔地,第一次跟踪时阳台俯视视角的落荒而逃,以及废弃船上与小粉毛的两次对话。
逼仄的弄堂是现实意义下的窘迫,而废弃船上的开阔似乎可以理解为梦想的幻觉。在那里,小粉毛道出了他的梦想,同时也嘲笑了英雄的梦想。而英雄,在弄堂的生日许愿说出“世界和平”,在船舱上说出的梦想却是“老婆孩子退休金”。可以理解为父亲意外离世后他心理的转变,也可以解释为他价值体系的尚不成熟致使他不断的受旁人影响而掩藏了真实的想法。也许,这就是于开阔和逼仄间展现的青春特有的。在那里,小粉毛道出了他的梦想,同时也嘲笑了英雄的梦想。而英雄,在弄堂的生日许愿说出“世界和平”,在船舱上说出的梦想却是“老婆孩子退休金”。可以理解为父亲意外离世后他心理的转变,也可以解释为他价值体系的尚不成熟致使他不断的受旁人影响而掩藏了真实的想法。也许,这就是于开阔和逼仄间展现的青春特有的。
吝啬的台词
主角的台词极少。语言上的吝啬令观众将精力集中于镜头下,手持镜头切换的视角,不断转换的窥探阻隔,以及那个印象深刻的三轮车停下时镜子中少年的影像,是在 无台词状态下体现的触目惊心 。不得不说,张猛对于镜头的的运用令观众过足了瘾。而台词上的极度隐忍给每一个经历过青春的观众以足够的空间产生带入感。这不是张英雄一个人的青春故事,它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过往。
作者:肖邦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