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第一部朝鲜电影

第一部朝鲜电影

发布时间:2023-02-07 19:33:45

A. 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并非《上甘岭》

1956年1月,距离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已有两年半时间,长影厂首次对外公布了筹备拍摄《上甘岭》的消息。剧本最初起名为《24天》,由导演林杉、沙蒙以及时任志愿军文化部文艺科长的曹欣和十六军文工团长崔家骏(笔名肖矛)共同创作,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顽强坚守上甘岭24天,终于迎来大反攻的最后胜利。

该片原定于当年的10月1日上映,但由于拍摄工程浩大,直到1957年春节才与观众见面。从元月27日至2月28日的一个月里,《上甘岭》仅在北京一地就连续上映了876场,观众达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了92%,打破了首都上映任何一部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可谓盛况空前。

准确地说,《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而抗美援朝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早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故事片亦已诞生。

1950年10月26日,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了入朝参战第一仗的第二天,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告成立并向全国发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实际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

作为解放前受美帝国主义侵略最深重的城市,上海人民的反美爱国热潮无比高涨,昔日的“电影皇帝”金焰身为电影界为数不多的朝鲜族演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现身说法,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了“愿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

1951年,上海私营的长江影业公司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故事片《控诉》,该片是根据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戏前身)师生创作的独幕话剧《美帝暴行图》改编,由电影演员蒋锐、高博、钱千里、王人美、韩涛等与剧专学生共同演出。

影片由“战争贩子”、“伪君子”、“原子笔大王”、“景明大楼”和“如此纪律”等5个段落组成,由杨村彬担任总导演,朱端钧、胡导、何兆璋、许秉铎和谢晋等5位导演各负责一个段落,当时谢晋年仅27岁,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控诉》一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时民众中普遍存在恐美、亲美和对自身力量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来担心“中国打不过美国,因为美国有原子弹”,二来担心“前方战争会影响后方物价”,甚至有人还有“解放后的生活不如解放前好”的错误观念。《控诉》全面揭露了美蒋反动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1952年,长江影业与其他7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次年又与已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影。正是在这个合并过程中,上影派出了一支由范正刚带队、冯喆、孙道临、金乃华、潘文展、穆宏、史原、凌之浩、铁牛、仲星火、孙永平、王琪和叶小珠13人组成的演员队伍赴朝慰问演出并体验生活。他们冒着炮火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进行演出,迎着烽烟进行采访,搜集素材。

在一次转移阵地的途中,之前曾在上影第一部影片《农家乐》中扮演陈七斤、在《胜利重逢》中扮演耿老爹的范正刚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1953年5月,就在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之际,上影接到了拍摄反特片《斩断魔爪》的任务。该片原名《罪恶的黑手》,剧本出自时任公安部宣传室副主任赵明之手。抗美援朝之初,赵明曾陪同苏联专家前往东北,了解到美蒋特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境内、阴谋策划破坏和颠覆活动的敌情,联系到1952年6月23日美国侵朝空军曾大规模轰炸中国境内的鸭绿江水电厂,他决定以电影的形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警惕,自觉地与国内外敌人作斗争,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这个剧本得到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的肯定,电影局原本希望由东影(长影的前身)拍摄此片,由干学伟执导,但干学伟和曾拍摄过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无形的战线》的伊明均认为该剧本问题多多,远不够拍摄水平。

经过修改,剧本最终辗转到上影,接手此片的是解放前拍出过《万家灯火》和《希望在人间》等现实主义力作的著名导演沈浮。由于开拍时,朝鲜停战协定已在板门店签字,影片仅保留了总工程师周昌民为防范美军飞机轰炸研制先进的防空武器这个引子,更多注重表现的是新 社会 的面貌、新时代的精神,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人物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上。

尽管如此,该片依然被视为一部侧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影片汇集了陶金、张伐、韩非、高正、高博、陈述、凌之浩、李纬等一批影星,并在青岛和哈尔滨两地拍摄外景。反特片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代表作当属1960年长影拍摄的《铁道卫士》,而《斩断魔爪》则比《铁道卫士》早了6年,当然,也比《上甘岭》提前问世。

B. 关于朝鲜的电影

朝鲜电影包含朝鲜、韩国分裂之前的朝鲜电影史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史。
1897年电影传入朝鲜,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鲜人自己摄制的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金陶山导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导演)问世。在以后的几年中以尹白南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拍出一批电影,如《海的泣诉》(1924,王必烈、李庆孙导演)、《沈清传》(1925,李庆孙导演)、《云英传》(1925,尹白南导演)、《开拓者》(1925,李庆孙导演)、《双玉泪》(1925,李龟永导演)等。这些影片多改编于朝鲜古典小说,是悲欢离合的情节剧。
1926~1935年,是朝鲜无声片的黄金时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响的是罗云奎导演的《阿里郎》(1926)、《风云儿》(1926)、《野鼠》(1927)、《寻找爱情》(1928)、《金鱼》(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焕导演的《没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罗云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他以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揭露日本军阀统治的罪恶,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当时的朝鲜进步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后5部影片,是朝鲜卡普(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简称)电影运动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卡普电影运动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35年。近10年间,进步电影工作者运用电影作为武器与日本占领者进行战斗。他们的影片大多取材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仅反映他们在日本统治下的苦难,而且也反映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电影在当时赢得广大观众欢迎。1935年,由李明雨导演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春香传》获得成功。1936年后,随着日本统治的加剧,卡普电影运动遭到公开镇压,朝鲜电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6年2月,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电影班,当年即拍摄出《我们的建设》和《民主选举》两部纪录片。1947年初,根据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在平壤建起占地 5万平方米的北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前身)。建厂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现人民建设新朝鲜和反映国际友谊等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国》(1949)、《人民委员会》(1947)、《友谊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乡》(1949,姜弘植导演)和《熔矿炉》(1949,闵定植导演)。《我的故乡》真实地再现了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渴望祖国独立的美好愿望,深得观众好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电影工作者组织了前线摄影队。在战争期间,他们拍摄了100余部纪录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纪录片《正义的战争》(1951)、《为了祖国的统一》(1951)、《粮食战线》(1951)、《世界的呼声》(1951)、《细菌暴行》(1952)、《战斗着的铁路员工们》(1952)、《向着胜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击队》(1951,尹龙奎导演)、《重返前线》(1952,千相仁导演)、《侦察兵》(1953,全同民导演)等。《少年游击队》和《重返前线》曾分别在第6、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争取自由斗争奖”。
战后的1954~1960年,是朝鲜电影创作繁荣的时期。各类题材的影片大量涌现出来,如有战争片《游击队姑娘》(1954,尹龙奎导演)、《渔郎川》(1957,尹龙奎导演)、《战友》(1958,闵定植导演);现实题材影片《新婚夫妇》(1954,尹龙奎导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导演);喜剧片《我的女婿,我的儿媳》(1958,崔男先导演);侦探片《9时正》(1959,崔男先导演);历史片《春香传》(1959,尹龙奎导演);儿童片《小船厂》(1958,李基成导演)、《母亲的怀抱》(1958,全同民导演)等。 60年代,随着朝鲜千里马运动的蓬勃开展,影坛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红色宣传员》(1962,朴学导演)、《细纱工》(1964,吴炳初导演)、《人民教师》(1964,韩尚云导演)、《海鸥号船员》(1961,韩尚云导演)、《百日红》(1963,千相仁导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鲜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有崔亿奎导演的《血海》(1969)、《卖花姑娘》(1972),后者曾在第1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严吉善导演的《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亲属的革命活动为内容。有朴学、严吉善合作导演的《大地烈火》(1977);严吉善导演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的故事》(1978)、《白头山》(1980)、《朝鲜的启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金英浩导演的《鲜花盛开的村庄》(1970)、《农民英雄》(1975);刘浩顺导演的《劳动家庭》(1971)、《轧钢工人》(1972)、《摘苹果的时候》(1971)、《青春的心脏》(1982)等。
描写朝鲜地下工作者敌后斗争。有郑基模导演的《木兰花》(1~3集,1971)、刘浩孙导演的《无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针砭社会生活中某些落后面和不良风气。有《在某一工厂》、《试制品事件》、《车间主任和两个姑娘》、《不能等闲视之》、《两个作业班长》、《婚礼日》等。这类干预生活、比较轻松活泼的喜剧短片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以南北统一为主题。有严吉善导演的《金姬银姬的命运》(1974)、闵正植导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C. 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有什么影片

《钢盔》这部影片是公开发行的第一部有关朝鲜战争的好莱坞大片。
《决不撤退》影评界认为这部影片是正面描写朝鲜战争双方的少有影片之一。
《战地天使》朝鲜战争期间,一家美军陆军医院负责医治盟军受伤官兵。
《猪排山》是由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动作剧情片,格里高利·派克、哈里·瓜帝诺、里普·托恩等参加演出。
《孤独里桥之役》,在好莱坞为数不少多的描绘朝鲜战争的电影中较为著名的一部。
《沙场壮士赤子心》朝鲜战争的电影中最令人感到温馨的一部
《深入敌后2:邪恶轴心》是2006年10月17日上映的美国动作电影
《满洲候选人》约翰·弗兰肯海默导演的一流政治惊悚片
还有《战舰英雄》《猎战》

D. 我国第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

我国拍摄发行的第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小说巜团圆》改编拍摄的电影巜英雄儿女》。

E. 朝鲜第一部电影

1897年,电影传入朝鲜,1923年,由尹白南执导的第一部朝鲜故事片《月下的盟誓》问世。该片也诞生了朝鲜第一位电影女演员李月华。

F. 寻找一部朝鲜早期的电影

难忘的人
代号叫“火鸟”的地下工作者
http://ke..com/view/2415092.htm

G. 简述朝鲜电影分为那三类

간첩리철진超级猪间谍案-刘五性演的

H. 朝鲜老电影有哪些

卖花姑娘

I. 推荐十部朝鲜战争电影

十部朝鲜战争电影:

1、《长津湖》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了在指定时间内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J. 朝鲜电影的发展历史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6年2月,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电影班,当年即拍摄出《我们的建设》和《民主选举》两部纪录片。1947年初,根据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在平壤建起占地 5万平方米的北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前身)。建厂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现人民建设新朝鲜和反映国际友谊等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国》(1949)、《人民委员会》(1947)、《友谊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乡》(1949,姜弘植导演)和《熔矿炉》(1949,闵定植导演)。《我的故乡》真实地再现了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渴望祖国独立的美好愿望,深得观众好评。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鲜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有崔亿奎导演的《血海》(1969)、《卖花姑娘》(1972),后者曾在第1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严吉善导演的《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亲属的革命活动为内容。有朴学、严吉善合作导演的《大地烈火》(1977);严吉善导演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的故事》(1978)、《白头山》(1980)、《朝鲜的启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金英浩导演的《鲜花盛开的村庄》(1970)、《农民英雄》(1975);刘浩顺导演的《劳动家庭》(1971)、《轧钢工人》(1972)、《摘苹果的时候》(1971)、《青春的心脏》(1982)等。
描写朝鲜地下工作者敌后斗争。有郑基模导演的《木兰花》(1~3集,1971)、刘浩孙导演的《无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针砭社会生活中某些落后面和不良风气。有《在某一工厂》、《试制品事件》、《车间主任和两个姑娘》、《不能等闲视之》、《两个作业班长》、《婚礼日》等。这类干预生活、比较轻松活泼的喜剧短片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以南北统一为主题。有严吉善导演的《金姬银姬的命运》(1974)、闵正植导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进驻南朝鲜,美国影片随之而来。电影市场基本上被美国电影所垄断。
1954年始,南朝鲜当局对电影采取免税等措施,电影创作渐趋活跃。到1959年电影制片公司达到了71家。影片年产量达到108部。题材也较为广泛,如有社会片、历史片、战争片、喜剧片、通俗片、武打片等等。
这时期,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拍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如描写战后初期社会动乱的《失去的青春》(1957,俞贤穆导演)、揭露赌博现象的《钱》(1958,金苏东导演)反映少年犯罪问题的少年的反抗(1959,金绮泳导演)等。这些影片直接取材于50年代南朝鲜的社会生活,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矛盾。
这时期较有影响的影片还有历史片春香传(1955,李奎焕导演)、《出嫁的这一天》(1958,金昌根导演);通俗片《自由夫人》(1955,韩滢模导演);武打片《魔人》(1957,韩滢模导演)等。
60年代是南朝鲜社会政治动荡的年代,当局加紧了对文化的控制和检查,因而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倾向是逃避现实,出现“青春电影”热。这类影片主要描写一些青年人对动荡的生活感到失望、苦闷,进而以性和斗殴来麻醉自己。如《年轻人的表情》(1960,李星究导演)、《青春似火》(1964,朴商吴导演)、《黑麦》(1965,李晚熙导演)、《初恋》(1966,郑镇宇导演)等。
进入70年代,随着南朝鲜社会经济的增长,电视、录像日益普及,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在南朝鲜的大量放映和大众的娱乐方式向多样化发展,电影观众锐减,一些制片公司倒闭。1975年,金应天拍摄了一部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故事片《女高中毕业班》,大受欢迎,各家公司乃竞步后尘,于是在70年代末形成一股“中学生电影”热这类影片主要直接触及到中学生的校园生活早恋和因父母离异后带来的各种心理影响等问题。作品有《高校优秀少年》(1977,金应天导演)、《同学们!高校决战现在开始》(1977,郑仁烨导演)、《真的,真的,不要忘记》(1976,文如松导演)等。
70年代电影创作的另一个倾向是出现了一批被称作“国策电影”的反共影片。此类影片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为南朝鲜当局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服务的特点。如《证言》(1973,林权泽导演)、《山菊花开了》(1974,李晚熙导演)、《太白山脉》(1975,权宁纯导演)等。
这时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有根据现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走在去三浦的路上》(1975,李晚熙导演)和《冷情女》(1977,金镐善导演)。流行于南朝鲜影坛的纯消遣娱乐片,以表现色情和暴力的居多,进入80年代以来,有增无减。

阅读全文

与第一部朝鲜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打码大尺度电影 浏览:156
爱情公寓电影张起灵同人 浏览:477
徐州和信影城电影院 浏览:792
申惠善新电影 浏览:454
韩国电影如花似蝶图片 浏览:412
机器女孩日本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401
电影简介大全 浏览:734
大鹏银行抢劫案电影 浏览:988
英文电影影评高一汉语叙述 浏览:684
奇米影视韩国电影大全777 浏览:697
电影男主角叫大狗 浏览:477
电影最恐怖人物图片 浏览:855
美国女演员演过星际电影 浏览:611
僵尸乐园电影演员表 浏览:60
戛纳电影节邀请哪些人 浏览:468
电影演员赵志瑶 浏览:335
电影名字中带星的 浏览:61
灰姑娘英文版电影全集 浏览:1000
电影院没人的场次会播放吗 浏览:260
太阳泪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百度影音 浏览: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