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如何进行网络宣传推广,电影如何进行话题炒作
营销是电影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圈内流传一句话:影片质量决定了电影能飞多远,营销则决定了电影能飞多高。
海报、预告片和 电视广告 是传统的 电影营销 方式。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它们逐渐沦为配角。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影观众与 互联网 受众在人群结构上有很高的重合度,因此,电影营销必然要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阵地。
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跟电影营销的 互联网产品 大概有社交网络、门户网站、 视频网站 、购票平台、 电商 、音乐播放平台、 社区网站 (如豆瓣、 知乎 )等。选择哪个 互联网产品 做 电影营销 ,营销什么内容,需要结合电影的具体情况做分析策划。
当前电影市场愈发的商业化,制作方和发行方在片子发行前和发行中都会先引发关注度、曝光度和讨论热度。这些小策略在无形中便激发了你对影片的好奇感,进而达到电影宣传的作用,引导你成功走进影院观看。
那么电影该如何进行网络宣传推广呢?下面影视宣发联盟就从专业的角度为您分析下常见的电影网络宣传推广方式,解读电影如何进行话题炒作。
宣传方式
①软文宣传:软文宣传主要包括新闻、论坛等软文的发布,对于电影从上映到结束各种新闻、八卦、情节、点评等一系列的发布宣传。
②视频宣传:在各大视频网站进行影片花絮、发布会、宣传片、明星演员、 创意 神剪辑等素材的发布或者视频首页推荐。
③社交宣传:结合微博、微信、SNS等社交平台,围绕明星、情节、八卦等内容进行讨论,吸引广大受众的参与,在社交网络获得广泛传播。
④话题炒作:制作 创意 恶搞视频 ,炮制娱乐八卦等内容,通过一个或多个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来进行电影或 电视剧 的宣传预热。如热映中的《x狼2》,除了男一各路奔走忙宣传,还有《x狼》第一部奠定了非常好的观众基础,网友扒出在非洲时剧组要遵守的注意事项单看得人心惊肉跳,换女主、偷票房等话题炒作也从另一程度让电影实现了刷屏宣传。
电影离开了拍摄中的 八卦爆料 ,就不会有播放时的观众期待;娱乐时代娱乐至上,想让一部电影出彩,网络宣传招数就必须做创新颠覆,炮制话题换取票房。
炒作要配合丰富的资源
影视宣发联盟主要业务:媒体采访、媒体报道、艺人包装、影片宣传、歌曲推广、 视频网站 及媒体首页焦点图推送、开机仪式、记者采访、 新闻发布 会、微博托管、微博加粉、微博认证、转发点赞、影视评论、影片刷阅读量、网红直播、微博大V直发转发、微博热议、店铺引流、产品代言、企业宣传、广告植入、贴吧论坛、知道问答、博客营销等,3000家媒体可发影视、书画、文化、女性、 时尚 、 健康 、旅游、食品、母婴、财经、家居、IT、 教育 、汽车、 体育 等新闻发布。
炒作以成熟的推广方案为依托
不论多复杂的网络宣传,操作过程必定是由繁入简、按部就班。前期规划非常重要,一般是前期调研→资源选择→人员就绪→内容准备→审核修改→发布执行。影视宣发联盟有核心的策划团队,能够快速抓住宣传炒作要点,为网络宣传制造素材。根据制定的推广策略,注重各平台的配合,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 新闻发布 、论坛贴吧、博客视频、问答文库等渠道进行全网覆盖造势,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媒体、版主、红人、段子手等强大的外围执行人员,能够快速反应,形成网络联动效果,甚至产生爆炸点,迅速形成网络热点。影视宣发联盟参与过多档热门综艺节目、电影、 电视剧 的 互联网 宣传推广,拥有众多成功案例。
现在早已不是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一部新电影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可,除了要在电影本身下功夫,电影的网络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从话题炒作着手,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时在传播力度上,也应该把握好其中的度。无论是从话题出发,打造超高人气,还是以互动方式吸引观众眼球,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吸引观众,让观众自觉走进电影院。
㈡ 有关电影院营销的资料,书籍文章 因为侄女要写论文
电影不仅能够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中国电影营销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业基本上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体制因素束缚了营销人员的手脚,而且压抑着营销人员的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的,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营销理念、方法和技巧等,无法运用开来,导致中国电影营销的“有场无市”。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产电影的生产、发行与放映等各个环节均遭到巨大的冲击,中国电影一度跌入低谷。
加入WTO以后的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出现新的面貌。首先,中国电影的投资已经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并存的态势,尤其是民营影视公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其次,从中国电影的发行与放映来看,近几年来也正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民营公司依托在运作上的灵活优势,大力推进了国产电影的发行与营销。在放映方面,外资对于投资中国电影院的兴趣越来越大,看中了这个拥有13亿人口巨大数量的潜在观众市场,甚至在先进的数字化影院建设方面,中国也已居全球第二位,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还是迫切需要学习国外电影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法,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给中国电影营销输入新理念、新思维。
营销,不妨学学美国
“整合营销”理论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提出的。传媒整合营销作为“整合营销”的分支应用理论,是近年兴起的。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战略转移,是整合营销倡导更加明确的消费者导向理念。
2001年,美国整个电影工业的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一跃成为仅次于航空、汽车和计算机的第四大产业。 美国电影挺身第四产业,源于采用了崭新的营销理念,通过整合营销做大了市场。
电影整合营销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即“观众要看什么,看谁演,就拍什么,请谁演”。 为了了解观众的喜好,好莱坞各大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很重视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包括三方面:一是调查观众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影片,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类型的影片。二是调查一定时期的大众社会思潮是什么,从而确立影片拍摄的主题。例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陷入恐慌,好莱坞便“及时”推出一些能让大家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的魔幻片,像“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系列。三是调查观众品位, 通过调查发现影片的四大卖座元素:好故事、好演员、好场面和好音乐。
电影整合营销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通过新闻发布会、制作专题等方式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营销,达到双赢。当一部电影拍完后,不是立即放映,而是先预映,放给不同年龄层次和心智水平的观众及影评人看,根据他们的反应进行修改,把营销和摄制整合在一起。其次与企业进行捆绑销售,不仅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为影片赢得赞助和宣传。比如,在007影片中,米高梅让邦德驾驶福特公司的“阿斯顿·乌侗”牌跑车,邦德女郎坐福特公司的“齐鸟”跑车,而把德国宝马系列挤出银幕。为此,福特公司回报了3500万美元资助。 据悉,该片为20家公司的品牌做了广告,赚进1.2亿美元,而米高梅公司的投资不过1.1亿美元。换而言之,该片不需上映就已收回了成本。
另外,非银幕营销所得占美国电影业总投入的80%。非银幕营销的范围包括电影本身的后续产品,例如录像带、DVD、原声大碟及磁带等,还包括与电影相关的周边产品,如电子游戏、玩具、服装等。创下4亿美元票房的《蜘蛛人》,仅在沃尔玛超市卖掉的DVD就达1900万部,按每部19美元计算,销售总额3.6亿美元。动画片《怪兽公司》的DVD也卖了近4亿美元。《星球大战》的周边产品销售收入更是超过50亿美元。
建立中国电影整合营销传播新体系
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传播,必须具备四个关键条件:
首先,以消费者为中心。对于电影而言,影片就是票房,票房就是观众。如何分析观众,了解电影受众需要?第一步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第二步要剖析受众心理。这就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受众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其次,营销等于传播的理念。电影的营销,就是信息的传播。试想,没有媒体卖力地传播,《泰坦尼克号》是不可能成功的。在这里,营销传播具体而言,就是媒体的广告、宣传和炒作。
再次,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应该建立不同的“资料库”。这是电影营销双向沟通的又一关键,掌握了足够的受众资料,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
最后,是营销传播的整合,这是整个整合营销新体系的核心。电影的营销整合传播系统是庞大复杂的,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共活动、促销手段等,要在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下,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合力,才可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电影产品营销的这种整合,将其现有产品的风险性和后续产品的占有性矛盾统一起来,整合的力量在此表现无遗。例如《十面埋伏》用离奇的故事情节、精美的画面处理、诱人的明星阵容吸引观众的眼球,放映前又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DVD、户外等媒介进行强势渲染,首映礼前举办了一场大型晚会,两岸三地当红明星纷纷献艺,把上映前的推广促销活动做到极至。《十面埋伏》的运作成功无疑展现了电影营销的一个新角度。联合促销是电影营销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商家所采用。它可以网聚消费者的“眼球”,使一个企业或产品的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可以帮助产品实现接触更多消费者的目标, 对电影企业来说,联合促销则意味着获得更多额外(免费)的电视与平面广告宣传,以及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广告机会,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广告宣传效果,增加票房。例如,《英雄》与多普达,《十面埋伏》与方正电脑进行联合促销,实际上是在相互借势,共同造势,以求双赢。
中国电影营销如果能建立一种这样的新营销体系:从整合的高度,去俯视、构建电影市场;从整合的视角,去生产、营销国产电影;以整合的思维,去营造电影消费氛围和市场环境;建立起赢利点密布、经营结构超稳定、并与现代国际水平接轨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那么,中国电影的兴旺将指日可待。
㈢ 影视作品常用的营销策略有哪些
1. 开发布会
电影发布会可以说是宣传标配,毕竟它可以一步到位集齐全国主流媒体。
2. 广告营销
前置广告比起院线投放,性价比更高,还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与电影的相关视频前播放,算是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做到“展示”,把预告片往上一放了事,还要发起行动——跳转官方微博玩电影票抽奖、跳转电影官网看完整预告片等等。尽可能让每次展示都能实现转化。
3. 事件营销
而口耳相传是最好的营销,往往来源于一次成功的传播事件。《权游》推广他们新的一集剧集,在海滩放置了一个小房子那么大的龙头骨,看上去就像是从剧情里穿越到现实。看到这个场景,你会不想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呢?
4.新媒体社交平台加入你的推广渠道
微博、各视频网站是绕不开的,大平台虽然有强大的用户基数,还可分一些给直播、短视频。这样做有助于形成“怎么哪哪都看到,可能真的不错?买票去看看”的心理。
5.让剧中的角色走出屏幕
这是比较让人迷糊的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让影视剧里的人物进入“现实”。比如《后会无期》给马达加斯加开微博,更早的《老爸老妈罗曼史》,巴尼还真的有个泡妞网站呢。
6. 明星、品牌联合推广
可口可乐有7.4亿粉丝,是《007》粉丝数的30倍。于是《007:大破天幕杀机》上映时,就看见这俩频繁地互相调戏了。大腿抱的好,吸粉吸的快。
7.主题曲营销
请当红的大明星演唱歌曲不在讨论范围,那种对电影的精神内核其实没有太大体现,这些需要在前期就根据电影情节去沟通创造了,营销工作负责让更多人听到,喜欢上歌曲。那到底是歌曲成就电影的多还是电影成就歌曲的多?
影视剧营销不是件容易事,抛弃只有大预算才能干大事的迷信。钱是必要的,但创意才是做营销的核心。
㈣ 电影营销
电影圈内广为流传的那句话:影片质量决定了电影能飞多远,营销则决定了电影能飞多高。作为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营销对于电影票房及投资收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好莱坞电影营销的经验借鉴
1、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克拉曾精辟的阐述:“营销的目的是在充分认识、了解顾客的基础上,让产品或服务能够完全符合顾客所需,从而使其自动购买”。由此可见,消费需求是营销的核心要素。美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拍出观众想看的东西,并成功地影响观众的口味,创造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粘性的顾客群
2、 注重塑造电影厂商品牌
好莱坞的电影营销并不止于对单部电影的推广和宣传,同样重视对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促使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判断或者印象,有利于建立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品牌共鸣,从而积累品牌资产。蕴含在每部影片营销中的品牌塑造形成并推高了厂商的号召力。
3、 齐备而有力的宣传体系
通过宣传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营销的重中之重。好莱坞影片的宣传体系,由不同的宣传平台和多样的宣传物料构成全面框架,并依据影片制作和宣发的进度,统筹推进、运转。包括:
1)多平台播映预告片
一部浓缩影片精华的150秒预告片,可以极大地激发公众的观影兴趣。
2)大量投放影片海报
作为最传统的宣传方式,电影海报的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角色仍不可替代。一张截取经典镜头、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而又标明大牌导演、大牌明星的海报,依旧足以形成煽动消费欲望的力量。
3)综合运用宣传媒介
无论是传统的宣传媒介,还是植根于互联网的新传媒介质(网站、社交软件、各种APP),都有其不同的受众、表现方式和使用体验,因此能够形成的宣传效果也各有短长。 好莱坞电影营销充分运用各平台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 ,力求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4)借势扩大影片影响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举办首映礼,参加电影节、参评获奖等,都可以迅速提升关注度和口碑。
5)合理选择放映档期
档期对影片票房影响重大,是否能够避开相近题材和潜在的爆款电影,是否契合档期所在地域和时段的社会整体氛围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主流观影需求,都将影响上映时的票房表现。
4、 整合营销之道的熟练运用
定义: 指以满足消费者为价值取向,厂商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确定统一的营销策略,并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渠道和手段,综合运用不同宣传工具的优势实施营销策略,最终达成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效果。
1)跨文化国际推广
瓜分全球票房是好莱坞电影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剧本创作、演员挑选、场景安排等方面,好莱坞影片都为日后的全球化推广做好了铺垫。定位于全球发行的影片更注重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长组建,并利用个人英雄主义、普世价值以及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强势地位,帮助影片跨越文化鸿沟、增加吸引力,实现全球化传播。
2)不遗漏任何爆点
在具体影片的营销中,影片本身承载的元素才是最终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的关键。无论是大牌导演、一线明星,还是知名编剧、摄影大师,再或是影片故事背后的典故和事件,凡是和影片有关的宣传点,都会加以运用和推广,最终变现。
3)在各个盈利渠道统筹推进
美国电影业成熟的市场销售渠道,使得一部电影可以利用银幕、电视、家庭影院(如DVD、CD等)、网络和衍生品(如玩具、游戏、服装、主题公园等)等平台,谋求经济回报的最大化。
4)科学而缜密的立体传播
好莱坞宣发公司在科学总结规律和电影销售周期,普遍采取波浪式的“五级传播”方案,通过各种宣传平台,提高影片的认知度,延长社会关注期,保持电影热度。立体传播的5波攻势一般划分为:
第1波: 影片上映前2周,通过平面媒体进行消息发布;
第2波: 影片上映后2周,传统媒体话题炒作;
第3波: 影片上映前2周半到上映后2天的电视和电台集中高强度传播;
第4波: 影片上映前2周半到上映后2个月,网络持续追踪报道;
第5波: 影片上映后8周的杂志强化和延长热销期。
这种时间安排与美国国内院线影片放映时间较长直接关联。当前,我国影院档期安排紧张、影片放映周期较短的状况,则需要更为密集的安排。
二、 我国电影营销的创新方法
1)电商售票刺激观影消费
在线消费习惯的逐渐形成,使得电商成了制片方和影院最坚实的票仓。电商凭借强大的财力和技术力量,发起9块9超低价购票、秒杀票、明星见面会特供票等促销活动,吸引公众在线购票、激发潜在消费意愿。而每张票收取3-5元服务费的盈利模式,为电商售票平台提供了运行基础,实现了多方共赢。
2) 电影主题相关APP助力推广
APP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媒介种类,各类APP通过整合细分领域的资源,对一些特定的用户群体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而且,APP针对性强、有深度和专业水准高的特点,品牌与用户的粘稠度较高,易于形成号召力。正是这样的特点,获得了部分电影宣发公司的青睐,从而选择跟某些知名APP深度合作,借助平台开展营销,同样实现了共赢。
3) 社会化新媒体提高关注度
利用社会化新媒体所开展的营销,主要分为两类,话题炒作和大咖推荐。话题炒作作为惯用的手段,随着互联网向移动化、社交化发展,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且愈发强调互动。由此出现了电影官方账号、导演、明星、制作人等利用自身影响力制造关注焦点,或通过自媒体发布电影海报、花絮、片花等营销方式,形成舆论热点。同时,依靠人情关系,获得大牌导演、明星好友、著名影评人等业界大咖的推荐和自荐,也被不少宣发方采用。
4)主题曲带动作用
一首由知名艺人演唱、与电影密切联系的优美主题曲不仅会在影片放映时增强艺术感染力、触动观众内心,而且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享受也具有扩大传播范围继而助推票房的力量。
5)明星路演
明星往往是影片中观众认知度最高的元素。而且和一线城市相比,当前我国观影主体——“小镇青年”所在的二线及以下城市,对明星的追捧和关注度仍然高涨。
6) 视频节目吸引注意
当代媒体普遍具有移动化和社交化的特点,随着节奏的加快,视频化传播方式也被大量采用。电影自身的形态,决定了其与视频营销先天的匹配,因此以病毒视频,网剧植入、在线视频访谈等为内容的推介视频,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营销载体。
7) 影片众筹提供深入参与机会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娱乐宝和百发有戏,拉开了电影金融众筹平台的大幕。这个平台并不但是金融产品和理财工具,而且成为推进社会公众与电影深度联系的绝好纽带。公众投资后,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和娱乐权益,比如剧组探班、明星见面会、电影周边等,还当然成为影片宣传的媒介,将影片与观众捆绑在一起。
三、未来趋势和建议
1)在大娱乐产业中的品牌塑造
娱乐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仅立足于电影的品牌塑造其效果及影响力也会相应削弱。因此,宜将品牌塑造置于更大的格局中,将品牌营销贯穿于整个营销策略,增加品牌的曝光率和认知度。
2)经典IP多品类整合营销
IP热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重要性,经典IP更是营销的沃土。时下,由一个经典IP所衍生出的电影、电视剧、手游、网游、周边产品、主题乐园等,已形成了以IP为核心的跨种类的娱乐产品群。因此,整合营销的外延也将得到拓展,不再是仅围绕一部电影展开,而是将电影营销作为对经典IP产品群整合营销的一部分进行规划。这不仅可以充分实现IP的市场价值,还可能形成规模效应,推高IP品牌认知度,吸引不同类别的消费者。
3)沉浸式宣传体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媒体、平台、APP每天都会推送各式精美的宣传物料,导致了消费者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常规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时下的粉丝互动营销,正是竞争加剧所催生出的创新做法,而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为了增加粉丝粘稠度,形成更为强大的吸引力,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强化代入感、提高互动性将为营销提供新的活力,而借助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制作的作品及呈现的宣传物料,会提供更为广阔的营销空间,吸引更多的粉丝和关注。
4)更为科学周密的宣传计划
大娱乐产业背景下,电影所处的产业链获得了延展和拓宽。一方面其自身的盈利模式更为多样,如贴片广告、植入广告、网络付费点映,另一方面其衍生产品更为丰富,如手游、网游、玩具,因此需要根据制作进度、放映档期等统筹安排宣传计划,与广告主、视频网站、游戏商等合作商家或自家产品的营销形成良好互动,构成营销的合力。
5)更为充足的营销投入
据报道,好莱坞影片的营销费用能够占到制作费用的一半,而在我国一部制作投入一亿左右的影片,其营销经费仅为两三千万。这导致营销公司迫于生存压力寻找其他营利点,电影营销专业人才短缺。更高质量的营销,需要以更为充足的投入做基础。
CR:华谊兄弟研究院,《使尽解数,博君关注 —— 电影营销起底》
总结:
一、好莱坞的经验借鉴:
内核上,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在做好充分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使得产品和内容符合用户爱好。 外延上, 注重树立电影品牌(例如迪士尼),形成无意识的号召力。且通过预告片、海报、传统以及新媒介(APP、网站、社交软件)、电影节、颁奖礼等多渠道宣传,并根据当前电影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档期。 结合内核外延, 进行整合营销,做好跨国际文化传播的前期准备(剧本价值观、意识形态、剧本创作、演员挑选、场景安排),将每一个爆点都宣传的淋漓尽致,同时利用美国多窗口发行的特点,根据各平台销售进程,相应地安排针对各类产品的营销。 时间上, 立体五级传播,提高影片的认知度,延长社会关注期
二、我国电影营销方式
1)随着在线票务平台的发展,在线票务平台作为用户最直接的接触渠道,具有电影营销的天然优势(票补、宣传物料的分发等)。
2)互联网下,相关APP(专业细分高粘度用户)、话题炒作、大咖推介、视频节目软广(互联网社交化、互动化、碎片化发展)、主题曲带动、明星路演、影片众筹(参与性)
三、未来趋势发展
1)立足于整个娱乐版图下的品牌塑造
2)脱离电影营销,而是将电影营销作为对经典IP产品群整合营销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形成协同效应。
3)沉浸式宣传,强化代入感、提高互动性将为营销提供新的活力,玩出脑洞,玩出黏性
4)窗口期各有侧重的立体宣发,根据各阶段侧重点设计契合的营销方式
5)更多的营销投入
㈤ 你知道互联网电影是怎样营销的吗
视频营销:媒体的发展趋势除了移动化和社交化,还有一个趋势是视频化。因此视频营销也成为电影营销的一个重要渠道。视频营销的内容主要包括病毒视频,网剧植入以及在线视频访谈等。
2014年的热门电影《催眠大师》在上映前先后推出“催眠档案”和“徐铮展催眠术”等病毒视频,视频不仅仔细描述了“催眠”这一全球风靡且略带神秘色彩的行为,同时也将影片片段巧妙地连接在视频中,将徐铮主演的“国际知名催眠导师徐瑞宁”这一角色与世界级催眠大师进行比较,增强了视频的代入感,同时也将《催眠大师》这部影片打造得富于奇幻悬疑色彩,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
邓超导演的《分手大师》则是通过同名网剧提前预热,制造口碑,形成观影期待。此外,在电影上映前,《分手大师》影片主创人员开始接受视频网站访谈,比如腾讯视频的《首映礼》栏目等。视频网站流量大,分享度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参加视频网站访谈在短时间内形成关注和分享热点,强化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为提高票房做冲刺。主题曲营销:当下,主题曲营销已成为电影工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首与电影契合的好歌不仅会在电影上映时辅助影片传达情绪、打动观众,也有可能增大电影的推广传播力度继而推动票房。
如果要评选2014年中国歌坛的最有影响力的歌曲,那么《小苹果》肯定是一个重要的竞争者。作为一个电影的主题曲,它不仅登上春晚,而且两位主演登上全美音乐奖舞台。从电影营销角度看,这首歌的走红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
除此之外,《匆匆那年》、《后会无期》、《狼图腾》、《左耳》等热门电影都选择了在电影上映前发布人气歌手演绎的主题曲,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电影片方之所以对于主题曲如此重视,主要还是因为其对影片前期营销预热的贡献巨大。以《狼图腾》为例,据片方提供的数据统计,电影主题曲发布三天后,网络热搜指数增长3倍,微博热词搜索指数增长10倍。主题曲对于电影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有如此显著的营销,也就难怪电影片方对其提起高度重视。
㈥ 电影营销框架有什么特点
1、企业利用电影如植入式广告、赞助等方式来展开营销活动。
2、电影自身的营销,电影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定位,利用营销的思维来展开运作。
3、电影的广告赞助不必多说,主要说一下电影自身。
4、电影音乐营销:好的电影音乐不仅与内容相辅相成,锦上添花,还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带动前期营销,提升票房。营销框架包含定位系统、引流系统、成交系统、追售系统、社交社群系统、超级IP打造系统、品牌营销系统、影响力打造系列。
㈦ 新媒体时代电影产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趋势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媒介特征
(1)海量信息承载特征
(2)碎片化信息传播特征
(3)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特征
( 4 ) 及时性信息传播特征
中国现状
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并保持超过40%的年均增长速度,各细分市场如网络游戏、B2B、网络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占59%的市场比例。
2007年移动增值市场规模达到733亿元,同比增长23%。2006年移动互联网规模不到70亿元,2007年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市场格局也发生变化,腾讯、三讯门户和空中网占领先地位。
此外,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市场中,还有一类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2007年这块市场规模达到41.8亿元,同比增长91%。
2007年,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吸引资本大规模流入,营销价值加强,国际化竞争加剧,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
2008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体作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奥运的巨大商机推动新媒体布局和发展,新媒体版权保护受到重视。 [1]
㈧ 微微网的微电影趋势
微电影是微时代的产物,即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微投资、微时长、微制作、是微电影的特点。微电影是影视圈、广告圈、互联网圈的共同结合体。是互联网新浪潮下的创新传播载体。
相比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传统媒体,微电影的营销更具亲和力。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诸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的原因。凯迪拉克、桔子酒店、梦洁家纺、周生生珠宝、网易、腾讯、等诸多品牌已经成功运用了微电影营销推广自己的品牌。
微电影的营销价值已在众多营销方式中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微电影营销已然成为未来品牌传播的新趋势。
㈨ 一部电影是怎样营销的从哪些点切入
1、电影本身永远是最先考虑的。
说到营销,总不免有些所谓的成功学灌输类似于”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营销与产品无关”这样的论调,从道德层面讲,这是很可恶的。把不好的产品卖给人们享用这种事本身就不仅仅是忽悠那么简单,那是实实在在的危害消费者。所以,在谈到电影营销时,作为产品的电影本身,永远都应该放在首先要考虑的位置。我们在做电影营销时,第一步不是谈怎么做,预算多少,而是在简短寒暄后直接看电影成片。认真看完之后,不管客户讲得如何,心中都已经有个标尺,好与坏先做判断,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营销推广。在这一点上,金钱诱惑往往起到很大阻碍的作用,但为了对观众负责,我们基本上只选电影质量至少合格的做,这是原则,对观众负责,很重要。
2、选择营销平台,主要以新媒体为主。
由于无法和4A公司竞争,也不好和公共机构拼,传统的预告片和广告铺盖以及发布会等公关活动都不参与,专注于新媒体领域,以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网络平台为主阵地,展开创意策划,执行营销战略。目前选择的主要平台为新浪微博、微信、豆瓣小站以及部分论坛。这些被称为新媒体的平台很适合主体观影人群的接受品味。
3、研究电影本身,挑亮点和槽点。
你经常在微博微信上看到的某部电影的精彩片段、台词、幕后故事等之类的,都是有经过精心挑选和策划的。比如我们在挖掘出一部好莱坞大片中诸多富有哲理的台词后,通过制作话题以及长微博,集聚所有打动人心的台词,在微博上扩散传播。在影响力没有到位的时候,通过微博意见领袖的辅助发声,迅速让话题得到迅速扩散,实现大量的曝光,增加了电影曝光后,直接让票房大幅提升。当然,也不局限于亮点,电影不是十全十美,必然有不足之处,把它揪出来,通过策划以及完美的文案表现,将槽点制作成全民讨论和吐槽对象,辅之以微博大号的协助推广,形成广泛传播。总之,所有的料都围绕电影本身挖掘,不管电影内容还是主创还是幕后甚至竞品,有料就有聊,策划和创意跟进后,进行平台传播。
4、事件营销热点跟进,让电影大面积亮相。
微博上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有正能量的有负能量的有无可奈何的有轻松搞笑的,这些热点吸引着网友的眼球,是一个巨人。我们的工作就是巧妙的把自电影元素和热点事件结合,站在巨人肩膀上。类似于郭美美这样的娱乐事件,是电影最好结合的对象。站好位置取好角度后,积极参与到网友讨论中,发出有特点的声音,从而吸引眼球。实在没有合适的事件结合时,那就创造事件,制造舆论讨论。比如在推广某大片时,同事模仿电影人物造型,形成有趣的模仿热潮,再通过大号的助推,形成自制的微博热点。
5、有节奏的配合电影上映和发行安排,借助资源进行助推。
在关键节点,一定要配合电影整体的宣传计划,大量微博意见领袖和微博大帐号草根大号微博红人等资源的运用,往往使营销事半功倍,覆盖粉丝比广告位更具效果。
6、关于水军和僵尸粉。
不是不用,但一定是有节操的使用,这是一种必需,微博和豆瓣等平台的属性决定了某些策略的产生。当然,所有的前提都是电影本身质量过硬。如前所说,一切都要建立在电影本身。
先回答这么多吧,才疏学浅,资历不深,不到位之处,请多拍砖指正!
【Ronnie Xiao的回答(5票)】:
我觉得电影营销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营销的产品本身,他是文化娱乐产品,但是他不同于类似唱片,书籍(不管是电子书亦或是实体书)或者影碟(影碟的营销和电影营销应该是区别开的)或者游戏,因为在影院看电影是一次性的消费,而上述的都还可以重复使用;同时他也不同于类似演唱会,话剧,音乐会或者戏曲等现场演出,因为除了首映会之外的多数演出都不具备在现场观演所有的“看明星“或者是在演出同时你无法在其他演出场所看到的当下的专属唯一性。
而电影产品一次性的消费特色,更让购买冲动显得重要,同时其中也暗藏着(只要把观众先骗进电影院,看过后悔不退票,钱也赚到的这种心态)。所以在做电影营销的时候,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影片的卖点,关注度,话题性,粉丝效应(针对导演、原著和明星)以及优势无限放大。
目前针对电影营销的主要渠道无外乎传统的预告片(但是预告片的播放媒介选择很重要),一些片花和具备病毒效应的视频(主要通过视频和社交网站传播),传统的平媒以及户外的平面宣传(主要就是海报和各色物料),影片的首映会,合适的新闻点制造和媒体公关稿,通过负面新闻制造关注度(类似绯闻、不和、意外等)。随着现在国内专业化影迷网站和电影网站的成熟(类似时光网、豆瓣),以及社交类网站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所谓口碑营销(就是水军)在现下的一段时间也将是各大片方需要攻克的重点,不过由于被开发过渡,目前口碑营销的作用在网民群体里的引起的反抗效应也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