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美国科幻片,外星生物侵入。人类都坐在机器人上面控制着。等着外星人从一个缝钻进。然后开战.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 是一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在2003年上映。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基努·里维斯、劳伦斯·菲什伯恩等主演,香港电影武术指导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本集也是黑客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集
在最后一次和“先知”交谈之后,尼奥明白了他的使命。从这开始,故事就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墨菲斯和奈奥比杀回锡安,和基地的人们共同对抗机器大军的进攻;另一条线是翠妮蒂不愿意和尼奥分开,决心放弃一切和尼奥共同前往机器S世界的圣地——01城。奈奥比虽然不相信先知的话,但她开始相信尼奥,把自己那艘最快的logos号飞船借给了尼奥和翠妮蒂,而自己和墨菲斯乘Hammer号回锡安。没想到偷偷醒来的班恩溜进了Logos号,一场激战过后,班恩的肉身死去,尼奥身受重伤。历经重重机器大军的堵截,尼奥终于抵达01城。再说锡安城这边,人类已决定展开最后的自救行动,他们组织起了所有的APU(Armored Personal Units单兵作战机甲),和250000电子章鱼以及大型钻探机器展开了决斗……
B. 新时代电影《铁人》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大全
我们今日活着的人,向死去的英雄和活着的英雄学习。要把他们精神运用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去,才能活得有意义,才不枉活这世上几十年。一起来看看新时代电影《铁人》 观后感 心得5篇精选大全,欢迎查阅!
《铁人》观后感心得1
昨日,我观看了《铁人》这部新时代的电影,影片以新一代铁人标兵刘思成的思想历程与老一辈铁人王进喜的 事迹 在时空上相互交替进行了描述。荒原戈壁,大漠黄沙,黑白与彩色的交替,无论是节奏明快的历史,还是舒缓却静中有动的现实,都给予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急促奔忙的车站,人头攒动的大会战,高亢嘹亮的号子,人拉肩扛中缓缓竖起的井架,惊心动魄的井喷……
戈壁滩上的日落,蜿蜒公路上的巨型油车,悠扬的歌声,高耸入云的现代化钻台……
一个个场景,无不在述说着两代石油人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影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品味了20世纪60年代、新时期两代劳模创业拼搏的精神,岁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向全社会彰显了人类灵魂的崇高和完美,深深地感动着我。
在感动中,我品味到了人生的价值观。“戏文里怎样说的财主跟财主比钱,举人跟举人比乌纱。我们比给地球戳洞洞,比谁戳得猛戳得直,比谁油浆子喷得快……”铁人就是用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指引着他做事、做人的方向。
在感动中,我品味到了职责。“以前医生给我看病,说我贫血,这人贫血,就没有力气,国家贫血,也没有力气,就得给人家欺负,我们就是要改变我们国家的贫血,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什么,是家里的孝顺儿子,是下地干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上有老下有小,风里来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认了吧!……”这是铁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本质,诠释着职责的内涵。
在感动中,我品味到了坚强。当时的条件是设备严重不足,铁人带着他的团队用人力将数吨重的泥浆泵拖上井架。众人用撬杠抬,用大绳拽。在整齐划一的号子声中,大绳却接二连三地绷断,眼看着功亏一篑。铁人站了出来。“挺起来!没长脊梁骨阿”于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梁骨战胜了危机,石油工人的劳动号子在荒原间荡气回肠——“石油汉子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在感动中,我品味到了奉献。由于地层压力太大,一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没有重晶石,没有搅拌机,仅有的压井喷的水泥比重过大,容易凝固,分散不开。危急关头,铁人拖着受伤的脚,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泥池子里,充当“人体搅拌机”,最终制服了井喷。
在感动中,我还品味到了温情。最器重的徒弟在最困难的时候当了逃兵,他疯了似的到处去找。当最终在火车上找到了徒弟时,徒弟泪流满面地说“师傅,我熬不住了……”铁人应对“背叛”自我的爱徒,嘴里虽然吼着:“熬不住了就给我滚!”手里却把当时十分稀缺珍贵的3个馒头和一袋干粮塞进了徒弟的怀里。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还设置了黄渤饰演的一个以物质生活为中心的朋友形象,透过两人之间的相处和比较,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现代社会精神层面的严重缺失,仿佛是沙漠中的绿地一样稀少却珍贵。
采用这样一种追认式和呼应式的表达策略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做不仅仅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将历史人物与现代社会语境隔离开来的尴尬处境。更重要的一点是,将铁人的精神做了传承和期望。更有助于我们这辈人认同和理解先辈的艰辛的奋斗与思想和精神的可贵。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仅有我们有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职责感,才能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心上,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努力创一流业绩,时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构建和谐测井、和谐社会做出自我的贡献。
《铁人》观后感心得2
我们有幸观看了《铁人》这部新时代的电影,影片以新一代铁人标兵刘思成的思想历程与老一辈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在时空上相互交替进行了描述。荒原戈壁,大漠黄沙,黑白与彩色的交替,无论是节奏明快的历史,还是舒缓却静中有动的现实,都给予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一个个场景,无不在述说着两代石油人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影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品味了20世纪60年代、新时期两代劳模创业拼搏的精神,岁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向全社会彰显了人类灵魂的崇高和完美,深深地感动着我。
在感动中,我品味到了人生的价值观。“戏文里怎样说的?财主跟财主比钱,举人跟举人比乌纱。我们比给地球戳洞洞,比谁戳得猛戳得直,比谁油浆子喷得快……”铁人就是用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指引着他做事、做人的方向。
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今日再一次呈此刻大银幕上。我们此刻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有天壤之别,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铁人的是什么?我想我们要继承发扬的是铁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魄;是“井塌了我跟它一块塌下去,我宰了阎王爷再背着井架爬回来!”的永不后退的精神;是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体搅拌机”的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奉献精神。
在共和国的创业史上,正是王进喜同志和他的铁人精神,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面旗帜,引导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为新中国的发展和振兴而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王进喜是共产党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英,铁人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结晶和生动体现。作为新时期的石油工人,我们要始终以铁人为骄傲,以铁人精神作为激励自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王进喜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知难而上,迎难而进,进取应对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工作岗位,扎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哲学的角度看,铁人是一名不折不扣、勇于创新的实干家。干起工作来,不仅仅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并且肯动脑子,用心去干好工作,他是油田第一个提出用小钻机代替大泵的人,以前用大钻机干的活在他那用小钻机就能代替,并能打出双眼井。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学习铁人的这种钻研精神,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及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仅有我们有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职责感,才能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心上,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努力创一流业绩,时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构建和谐测井、和谐社会做出自我的贡献。
《铁人》观后感心得3
前两天,为了庆祝党的生日,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后《铁人》王进喜的 故事 片。
午时两点的电影,我在一点五十分走到电影院门口,这是单位包场,不用电影票,门口人事处的两位干部站在那里,他们看到我就笑,我莫明其妙,难道是自我来晚了?他们说你进去吧,里面已经有人了,我走了进去,一看一个若大的电影院,仅有区区六人,我们见面都哈哈大笑,真是有意思,这成为我们的专场观看了。我是一个不喜欢凑热闹的人,所以我选择了最终几排,一个人静静坐在那里,感受这份少有的空旷,影院里还有比较凉爽的,开着中央空调,一会儿又陆续来了些许人,至电影开始放映,来了可是三十人,其余的人干吧去了,不得而知。呵呵
故事梗概:一列破旧的火车把王进喜(吴刚饰)和他的1205钻井队从甘肃玉门油田拉到了大庆。作为石油大会战的主力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期望。这只除却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几乎一无所有的队伍在队长王进喜的带领下,苦干5天5夜,大庆第一口油井最终开钻。房东老大娘见王进喜连续数昼夜奋战在井架,感慨“王队长真是个铁人!”,“王铁人”的名字从此传开。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突遇第二口油井即将发生井喷,在没有重晶石粉堵塞井喷的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水泥沉在泥浆池底必须搅拌,现场却没有搅拌机,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入,经过三个多小时奋战,井喷最终被制服,油井和钻机保住了。
三年自然灾害来临,王进喜和他的队伍面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在严重的饥饿和高强度的作业下,队友们意志纷纷崩溃。王进喜省出自我的口粮,甚至不惜犯政治错误,想方设法给大家填肚子。
感人的“铁人”精神,是我们此刻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其实这是一部人情味很浓的电影,为什么来看这部电影的同事这么少?大家可能一听主旋律就觉得没劲,大家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我不明白。国外很多片子,都弘扬个人英雄主义,为什么一个感动中国的民族英雄——铁人,大家会认为这是说教电影?大家内心深处固有的思想,主流就是说教,挺可笑的。
观看《铁人》,不仅仅是了解两个时代价值观的心灵冲撞,也是回顾铁人时代的艰苦奋斗历程,这是一个时代的艰难行程,这部电影至少也会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有完美的今日,那是因为有艰难的昨日,而我们的先辈战胜了昨日的困难,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正是铁人的精神。
《铁人》观后感心得4
记得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石油铁人王进喜,先进标兵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名字,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年幼时候,这些名字就只是一个个平面的文字,没有立体的形象,就像是光有骨架没有血肉的模型而不是鲜活的生命。直到再次重温铁人王进喜的事迹。这些二维的文字才变成三维的人物。
影片中,王进喜在誓师大会上有这样几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人没饭吃会贫血,国家没有石油也会贫血,贫血就会被人欺负;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贫穷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就是这样一种只管付出不记回报的奉献精神。为了新中国和下一代,他们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这就是那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精神。
影片同时也塑造了另外一批人,他们是新时代的石油工人,刘思成是其中的代表。作为油田会战的第二代人,他的父亲刘文瑞和王进喜是同时代的人,父亲因为有 文化 底子而被铁人重点培养,但父亲最终辜负了铁人的期望,虽然父亲当年的退却曾让刘思成蒙羞,可是他依然尊敬他的父亲,因为他明白,父亲同样经历过重重的困难,在他心中也是“铁人”。在应对茫茫沙漠,在遇到队友被困荒漠的危机关头。他依然孤身一人走向漫无边际的沙漠,怀揣着当年父辈开拓北大荒的坚定意志,沿着父辈的坚实脚印义无反顾一步步走向队友。他用实际行动将铁人精神继承与传扬了下来。
金色的大漠和白皑皑的荒原,高耸入云的现代化钻台同在人拉肩扛中缓缓竖起的旧时井架,老铁人高亢的号子与新铁人悠扬的歌声……所有的新旧变化,可是始终不变的是那铁人精神,经久不息。
《铁人》观后感心得5
今日单位组织观看电影《铁人》。看完之后很受感触。电影生动的描述了新一代铁人标兵的思想历程和行动,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铁人王进喜在大庆油田创业的事迹,人物刻画生动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此刻世人眼前,让人感触很多。
那个时代,生活水平十分艰苦,施工条件十分艰难。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此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他们一个心眼的为我们伟大祖国找石油。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可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是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回想60年代创业找油时期,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单纯,简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心眼里揣着祖国的兴衰。不像此刻,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发达了,社会提高了,自然选择也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宁静反而越来越难易得到。
影片里面刻画的那个“刘思成”的主角,跟铁人的人生选择是截然不一样的。他最终吃不了苦,当了逃兵。只是他的儿子成了新一代的劳模。在当时的人看来,“刘思成”的举动真的是让人理解不了。怎样能够那样?可是今日再来看,这个人物的人生选择,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那么高,不可能每人都成为英雄。刘思成,他也想坚持,也以往真实地努力过,可是最终还是受不了,所以放弃了。作为一个书生,身体条件不适应,最终放弃,对他来说,一辈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了。在那个年代,以往真实努力过的人,我觉得都值得我们今日的人去学习。我并不觉得这个人物不好。相反是,我觉得作者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情景,把人性里面一些真实的东西放到了电影里面,而不是一味地树立英雄形象,这对现代中国电影也算是个创意。
还有铁人在誓师大会上的那一番讲话,十分地感人。我认为应当是当时的真实情景,就算是编剧编出来的,也很好。他讲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那种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感;把一个共产党员,敢于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现了出来,让人很受 教育 。我看后心里酸酸的;当前中国腾飞科学发展,金钱最大化,物质最大化,变成了世人的追求,多少人忘记自我的国家,忘记民族,眼里仅有自我,仅有个人。共产党员,数量在增长,可是质量却没有成正比。真的应当 反思 了。
此刻企业职工,学文化,学知识,固然很重要;可是我觉得更迫切的是,应当有一种精神追求。想铁人说的那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干着社会主义,想着共产主义的精神。
那样,才不会出现上班那么多、玩着电脑喝着茶,唠家常天南海北、扯着高谈阔论说天说地、谁的本事也没有他大,谁的水平也没有他高。“骂政府”“骂领导”他比谁都强。我们今日活着的人,向死去的英雄和活着的英雄学习。要把他们精神运用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去,才能活得有意义,才不枉活这世上几十年。
新时代电影《铁人》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大全相关 文章 :
C. 求影片名
黑客帝国系列主要由三部电影组成:
1.黑客帝国(Matrix)
2.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Matrix Reloaded)
3.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Matrix Revolutions)
你说的这个情节绝对出自《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那群象章鱼的东西就是机器水母,“锡安保卫战”中,人类跟水母战斗。好多水母,黑压压一片,水母进攻前,先用钻机把锡安上空打开一个大洞,然后俯冲攻入下来,人类在机器人里面操作机器人抵抗。
D. 找一部电影,美国片,用钻机打穿地球。
地心毁灭
导演:乔·艾米尔 jon amiel
编剧:古柏·兰恩 cooper layne
约翰·荣格斯 john rogers
主演:亚伦·艾哈特 aaron eckhart
希拉蕊·史旺 hilary swank
德瑞·林多 delroy lindo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史丹利·图奇 stanley tucci
类型:剧情/科幻/惊悚
级别:pg-13(科幻生活/死亡场面与暴力内容.语言)
上映日期:2003年3月28日
E. 苏联曾想挖穿地球,为何在12262米时停止
科拉超深钻孔工程,是前苏联组织的一场钻孔工程,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科拉半岛,距离北极圈内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比较近。苏联用十多年时间挖这个洞,最后挖到了地下12262米,在地下8000米深处发现了含量很高的钻石矿和金矿,最终不得不叫停。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每天在地球上走,走的始终都是弓背,如果有一天我们挖穿地球,在弓弦上走,是不是更近一些呢?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球是一个有层次感的球体,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越往地下,温度就越高,这是人类无法接触的地方。
苏联的“挖穿地球计划”,打算挖到那里去?
如果苏联挖穿地球,大概率会挖到南太平洋的南极洲附近,需要挖6300多公里,相当于长江那么长,这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科拉钻孔最终只挖到了12公里,相当于长江刚流到唐古拉山脚下,距离通天河还有很远的距离。
事实上,苏联人本来就没打算挖到地球对面去,苏联人的目的就是研究地壳,试图接近莫霍面。莫霍面,就是地壳和地幔的交界处,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的,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苏联人的目标是挖到20公里以上。
在那个时代,苏联和美国一直在较劲。美国开始的核武器研究,苏联几年时间跟进。苏联搞出了卫星,美国直接把人送上了月球。苏联连输两局,在上天方面全面落后,只好在入地方面加紧努力,想要有所突破。
这种大背景下,苏联调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集中力量搞挖洞实验,凡是参加这个工程的科学家,都能获得原本十多倍的工资和津贴,甚至获得了一套莫斯科的豪华公寓。苏联为这个功臣真是下了血本!
美国在挖洞过程中,栽了跟头,挖到4500米就挖不动了,美国人花了3亿美元,全部打了水漂。美国人还说,钻那么深的孔,相当于站在高楼上用细细长长的干面条,去捅坚硬的柏油马路!
苏联很快就超过了美国,可是当挖到7000米时,一度遇到严重困难,经过科学家的群策群力,终于渡过难关。到8000多米时,苏联人惊奇的发现,这里是一个蕴藏着大量黄金和钻石的地质层。经过取上来的岩石样本的研究,每吨岩石含金量达到了80克!要知道每吨超过4克的金矿,就是富矿。
中国大部分的金矿都是每吨2克或者3克!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如果能采到80克的金矿,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科拉钻孔工作面小于1米,从8000米地下要挖出1吨的矿石谈何容易?所以这个黄金富矿只好放弃了。
随着工程的继续进行,越来越多的黄金和钻石被发现,可是苏联人始终不为所动,继续追寻全世界的最高纪录!直到挖到了12公里以下。
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有人听到了从地下深处发出的神秘声音,类似于被困在地狱之门后面的怪兽声音,甚至有科学家说自己看到了洞中飞出的怪兽。
飞出的怪兽,完全是无稽之谈,可是地下传出的声音必须重视!
苏联人1970年开始了这项工程,用了13年时间挖到12000米,可是后面的十年时间,一直到1993年,仅仅推进了262米!这十年为什么进度这么慢,有人说,就是这个声音困扰的。
这个“地狱之声”,据说很像人的声音,就像很多人在地狱承受着火烤的痛苦一样,听得让人头皮发麻。采集这些声音,并不容易,工作人员用非常耐热的录音器放到深处,终于采集到了这个声音。听到这一声音的人,无不恐惧万分,这就是著名的“俄罗斯地狱之声40秒”。
对这段故事,我表示很怀疑,因为地下的地壳运动和空气扰动都有可能产生一些声音。我们把空玻璃瓶放在耳边不是也能听到奇怪声音吗?这些都不稀奇。
目前这个超深钻孔已经被封闭,想要知道真相,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不过,现在深度超过这个钻孔的世界纪录早已被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打破,在这两个深井中,人们并没有得到任何从地狱传来的消息。
成本增加的第一杀手是岩石硬度增加。越往地下走,岩石密度和硬度越大,钻杆的损害就越严重。随着转孔深度的增加,钻头磨损越来越严重,往往走不了几厘米就要更换,从万米深处取出钻头,然后更换,一来回就是一个工作日,每天重复这样无聊无用的体力劳动,实在是暴殄天物。
成本增加的第一杀手是地下温度太高。按照低温梯度原理,每下降100米,温度就要升高3度,到地下一万米,温度绝对在300摄氏度左右。再加上钻头摩擦生热,上万美元一个的钻头,坏的太快,多有钱也扛不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苏联解体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这一工程,随后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和萧条,根本没有钱支持这个没什么用的大工程,最终就只好叫停了。
不管怎么说,科拉超深钻孔挑战了人类极限,是苏联人最骄傲的三大工程之一,从地底发现的各种样本和数据,对研究地壳活动有很高的价值。
埃及法老墓碑在地下4米深被发现!
清高宗乾隆的裕陵地宫的深度不到8米!
地质雷达探测器的理论探测深度是24米!
明定陵的深度是27米!清朝墓葬平均深度都不如明朝。
秦始皇陵地宫距离地面至少37米!(也有推测其深度超过500米,还没发掘,有待验证。)
世界上最深的人工游泳池是40米。没有水的话,跳下去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喊三秒钟。
美国GBU-57能钻透60米深的混凝土,打到松软的土地上,能达到200米。
人类探测到的最深的自然洞穴是"库鲁伯亚拉洞穴",深达2197米!
人类制造的最深的“洞”是俄罗斯的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
地壳的平均深度是17000米,也就是说人类还没有钻透地壳。
地壳再往下是平均厚度2865000米的地幔。人类要是想从地表到达地心,需要经过3480千米。美国物理学家表示,自由落体的话,需要38分11秒。
很多人会用上面这个图,其实,这个是俄罗斯的最大钻石矿——“和平”。其直径为约56公里,入口直径1600米,深约533米。据说可以满足全球钻石市场3000年需求。
不过,不要担心钻石会贬值。因为,已经被倒卖钻石的垄断了。而且,对外宣称只生产工业钻石。
真实的科拉钻孔只是一个被封闭的“孔”。其在1983年就达到12000米。之后,又用了十年时间,往下钻了262米。该项目于1994年终止,2006年资金耗尽,停止研究。2008年,彻底废弃。
最主要的原因,苏联解体了,苏联与美国的竞赛也就停止了。
苏联进行这项研究,目的就是打败美国先探测到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的研究。当时,苏联喊出口号,要在各方面超过美国。可惜,1991年,苏联就被美国在经济上拖垮了,苏联解体了。
之后,继承苏联研究"衣钵"的俄罗斯也想继续搞下去。可是,没钱、没技术、没前途,两年后终止钻探。要知道,钻的越深温度越高,硬度越大。现在的钻头制作工艺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再者,继续钻下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不会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回馈。而且,地壳一直是运动的,钻井随时可能阻塞。所以,终止了钻探。
(文/勇战王聊 历史 )
当年苏联在地球上所挖的深洞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拉超深钻孔”。该计划实施于1970年,进行到1989年底时,钻孔深度已达12262米。到了1990年,钻探工作突然停止,由此产生了许多传闻。
在国外媒体上,流传最广泛的一个传说,说是为了打穿地球,开始了钻孔工作。但是,科学家们无意中却钻到了传说中的地狱,为了避免给人类带来大灾难,不得不及时终止了钻探。
钻探停止后,曾参与该计划的一位名叫狄米尔·阿撒哥的地质学博士,向芬兰一家报纸透漏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当他们的钻机钻到了大约9英里(约14484米)深度时,钻探机器的转速突然变快,钻头钻到了地下一个非常巨大的空间。
他们将钻头收了上来。随着钻头的收起,洞口喷出了高温气体,一头长着獠牙,眼神邪恶的巨大怪物飞了出来。这个怪物,发狂般的高声尖叫,瞬间飞走了。周围的工人受到惊吓四散逃走,他们几位科学家决定留下一探究竟,将一台本来用于接受地壳移动声音的拾声器放了下去。
当他们将拾声器放到钻达深度时,拾声器中传来了千千万万人凄厉的惨叫声……他们作为科学家,都是无神论者,但他们根本无法用科学解释这一自然现象。他们觉得,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地狱。他们无意中竟然打开了地狱之门。
为了避免事态变得更加严重,数位科学家立即采取行动,封闭了洞口。而那个逃出去的怪物,至今下落不明。
前苏联官方对于此事,保持了一贯的沉默。
但是呢,据官方材料显示,其实这类钻探计划,主要是为了研究地球的地质构造。目前还没有科学家认为,以现代的 科技 实力可以打穿地球。
科学家这一举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验证地球的一个分界面,莫霍界面。现代通常认为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而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就叫莫霍界面。钻探计划,就是要钻探到莫霍界面,研究地壳和地幔构造。
美国从1957年开始,计划从较薄的太平洋地壳向下钻4.5千米,到达莫霍界面。但是,项目花费巨大,却没能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1966年,美国国会停止了该项目的资金供应,项目终止,钻井深度9583米。
苏联却在美国停止计划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钻探计划。在科考队选择了钻井位置之后,1970年5月24日,钻探正式启动。
钻井有个特点,就是怕软不怕硬。硬的岩石结构,钻孔后,可以保持孔壁的完整,钻头可以上下自如。但如果遇到软的、易塌陷岩层,则脱落的岩石容易卡住钻杆,导致钻头提升时,钻柱折断脱落。
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在钻到7000米以下的深度之后,经历了无数次的该类事故。每次事故之后,都要将钻柱脱落丢失段用水泥封死,重新来过。
1976年,经过6年的工作之后,科拉钻孔超过了美国的井深记录。到了1983年,钻孔深度达到了12066米的深度。因为要准备1984年的国际地质大会,暂停了钻井工作。
1984年9月底,钻井继续,结果重新开始后的第一次钻头下放,就发生了钻柱断落的事故。钻井不得不重新从7000米深度开始,一直到1989年底,钻孔深度达到了破记录的12262米,但是钻柱再次断裂脱落。
从1983年到1989年,6年的时间,钻深仅仅增加了不足200米,不得不停止了钻井工作。此后,苏联解体,发生财政困难,不得不彻底停止了钻井计划。2008年,“科拉超深钻孔”的钻井被废弃,设备被拆除,地面建筑物被破坏。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12742千米,钻孔深度是12262米(12千米),耗时20年,耗费巨大的工程,也就钻了地球不到千分之一(1‰)的深度。看来人类想要给地球打个贯穿的洞,还需要继续努力呀。
俄罗斯临近挪威边界,有一个美丽的科拉半岛,那里不只有迷人的北极光,还有前苏联留下的神秘科拉超深钻孔。
苏联曾放言要挖穿地球,据说科拉超深钻孔钻到12000米时,工人听到了超自然异常声音,于是他们将一台耐热录音机,顺钻杆放入洞中,录下了凄惨哀嚎的人声。甚至还有现场人员言之凿凿地说,钻井口突然喷出热雾,随之出现了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
于是有人说苏联钻到了人间地狱,那段录音被人称为“俄罗斯地狱之声40秒”。随之苏联紧急封井叫停钻井工程,留给了世人无尽遐想空间。
其实这些录音经音频专家分析,是录音室合成作品,而音频来源于1972年美国电影《血腥男爵》。而且地壳内部温度极高,井口有热浪喷涌而出,雾气弥漫貌似怪物亦是正常现象。也许这些传说只是苏联为钻井工程停工寻找借口,因为他们早已骑虎难下,不知该如何收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与苏联皆想做世界老大,遂展开超级军备争霸赛。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率先将宇航员成功送上月球,在美苏太空争霸赛中拔得头筹。血性十足的苏联人怎甘落后,美国上天,他们就放言要入地打通地球,顺便勘探一下地下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苏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1970年正是列宁诞辰100周年,籍此意义非凡的科拉超深钻孔工程开工了。
苏联为召集最优秀的地质专家简直不惜血本,不但送给每位专家一套别墅,而且每位专家月薪,就抵大学教授一年收入。
要说钻井原理简单,就是钻杆带着钻头在地壳打洞。可做起来并不容易,随着钻井深度增加难度越大,尤其是钻井越深地壳温度越高,对钻头要求也越高。
据说每个钻头成本就是几十万美元,每日毁坏的钻头就价值不菲。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试着钻井到9000米就放弃了。
苏联为争霸只注重发展军备,其经济并不发达,科拉超深钻孔工程超高额费用,早已压的苏联喘不过气,可为了战斗民族的颜面不能言弃。
1983年,科拉超深钻孔已达12000米,可苏联专家们誓要钻到莫霍界面才肯罢手。但是苏联从1983年至1994年停工,十年时间只挖进了262米,相当于一年只挖26.2米。
可见科拉超深钻孔工程,除了耗资惊人再遇技术瓶颈期。曾有专家比喻科拉超深钻孔的钻杆,就像人们站在高楼上拿面条戳地一样,可想而知钻杆易碎到何等程度。
同时钻头在地壳近三四网络高温下易损,而且换钻头要从一万米以下提出再送回,工人每天做如此无用功就需耗费七八个小时。由此苏联也开始考虑科拉超深钻孔工程的存在价值。
尤其是1991年,戈尔巴乔夫将前苏联政权交给叶利钦,随即苏联解体。原来地质专家团队已分属不同国家而分崩离析。其次俄罗斯经济实力锐减,再也无力承担如此烧钱的纯科研工程,于是故弄玄虚找个借口停工,以粉饰自己骑虎难下的尴尬。
如今科拉超深钻孔周围一片荒芜,废弃的设备只能拆毁按废铁回收,只有井盖上大大的数字,无言述说着昔日的辉煌与骄傲。
众所周知,当年苏联曾经有过挖穿地球计划,但是已经挖到12262米就突然停止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阅了工程学和地理学的资料,发现前苏联是在脑洞大型,拿科学开玩笑。
F. 寻找一步很久的电影,关于地心的 是人类开着钻探机去了地心。 这片子很久了,好像9几年的
1976年的地心记男主角的叔叔先从火山口进地心,临走的时候男主角把自己的戒子给了他叔叔,很多年以后男主角自己设计了一个可以通过后山口进入地心的类似飞行器的飞船,后来被人盗窃,改良,制造除了成品,盗窃方邀请男主角作为飞船的船长,还有几个精英一起进入地心,其中有一个老头有18个博士学位,最重要他有一块类似集成电路的板,里面叫智慧全书,但只是一部分,进入地心以后他们还遇到了一个因为改变别人命运而被关进地心迷宫的类人猿(全身白毛,很温和),地心里面还有一个怪怪的人,可以控制里面的一些生物,他手上带的似乎是男主角送他叔叔的戒子。这个是电视很爱播的一个老片子,但只看见上集,男主角他们的飞船差点撞到自动闭合的地心山体就结束了,后面一直没有看过,谁直到这是什么电影啊
G. 人类能否挖穿地球苏联用了24年试验最终得出结论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一直往下挖会发生什么?我们能挖多深?可以挖穿地球吗?如果这么做会发生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分别试图找出答案。
地球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距离地表大约50公里,而地核距离地表至少6730公里。 美国和苏联的地质学家都渴望了解地壳和地核之外的地质奥秘,就像登陆太空一样,他们又开始了一场竞赛,希望成为第一人。
1960年, 美国率先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海底启动了莫霍计划。与地球表面的地壳相比,海底的地壳肯定更薄,美国人认为从那里钻探会更容易。
他们首先将6个大浮标沉入水下60米,并将它们定位成一个圆圈。然后,他们利用声纳将一艘海军驳船直接移过浮标圈, 并在圈子的中心固定了一个巨大的钻井平台。
钻井平台安装到位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在海底钻了5个孔, 最深的孔洞是海床以下183米,水深3600米处。 这次钻探是前所未有的:不是因为洞的深度,而是因为深水中的一个不受束缚的平台能够钻入海底。
然而,这一发现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他们认为 莫霍计划是个烧钱计划。因为仅仅6年,莫霍计划就耗费了约5000万美元,最后由于资金问题,美国人不得不放弃了该项目。
在苏联方面,他们于1965年开始了钻探项目,比起美国,他们至少提前5年计划了该项目。为此,苏联地质部成立了 地球内部和超深钻探研究部门间科学理事会 。 他们详细的计划确保了项目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也确保了他们能够在最可行的区域进行钻探。
委员会花了很长时间调查各个地区,直到他们决定在科拉半岛的佩琴加区作为最合适的地点。接着,他们在此建造了一个合适的钻井平台,并建造了一个保护钻机的外壳,顺便说一下,这个保护性的外壳有60米高。他们还准备了合适的钻井机械,并发明了新的设备来促进深钻。
常规的深钻钻机使用旋转轴钻机,但苏联人认为, 在足够深的地方,旋转轴钻机的工作效果并不好。然后,他们造出了一种钻头, 其中轴保持稳定,只有末端的钻头旋转。 苏联人设计了这个竖井,让钻井泥浆顺着竖井往下泵,这些泥浆对钻头施加压力,让它旋转,钻进地壳。
这在他们预期的非常大的深度下效果不佳。相反,他们想出了一种钻头,其中轴保持稳定,只有末端的钻头旋转。苏联人设计的竖井允许将钻井泥浆泵入其长度,这种泥浆对钻头施加压力,使其旋转并钻入地壳。
科拉超深钻孔于1970年5月24日开始钻探。科拉超深钻孔不是一个钻孔,而是由一个主孔和其他几个分支组成。苏联在项目过程中使用了两台钻机, Uralmash-4E 和 Uralmash-15000 。他们计划挖穿波罗的海地盾大陆地壳, 深达15000米 。
1984年恢复钻探, 钻孔人员钻到了12066米。 此时,1984年9月27日,一个钻柱段在4876米处脱落。他们停止了钻探,然后在另一个7000米深度的钻洞重新开始。
1989年,最深的钻孔SG-3深达12262米。顺便说一下,SG-3的直径只有23厘米。然后, 由于该深度处的温度非常高,并且对钻孔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钻孔人员不得不停止下来。根据他们的计算,孔洞最深处预计会遇到100 C温度,但结果却是180 C。
这种极高的温度使得岩石在那个深度变成了多孔的、可渗透的、类似塑料的状态。 这使得钻孔几乎不可能进行,因为每次钻孔人员取出钻头进行更换时, 可 塑性岩石就会流过并堵死钻孔。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泵入冰冷的钻井泥浆来解决高温问题,但却没有达到要求的效果。
由于这个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科学家们别无选择, 只能停止进一步钻探。此时他们距离早先提出的达到15000米的目标还有2800米远。
在钻探过程中,苏联人收集了到了大量的地质数据,这些数据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启发。面对新的事实资料,地质学家不得不放弃许多之前持有的理论。
在深入研究地壳之前,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表面的研究和调查以及记录地震活动来收集必要的信息。 根据以前的数据,他们注意到地震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以下3到6公里的地方变得更快。 地质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岩石地壳发生了变化,上部花岗岩变成了一层玄武岩。
他们把这种假定的岩石过渡称为康拉德不连续面,并发现它发生在所有大陆的下方。然而,在科拉超深钻孔中,钻机并没有遇到它,他们发现花岗岩向下延伸到12公里甚至更多。地质学家们随后意识到,由于在那个深度的高温和压力,岩石经历了变质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他们获得地震反射结果的原因。简而言之, 花岗岩仍然是花岗岩 ,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了结构变化。
令苏联地质学家惊讶的是,当他们到达6千米深处时,他们在提取的样本中发现了微小的浮游生物化石。有24种浮游生物,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化石至少有20亿年的 历史 。氮和氧层包裹着化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能在那么深的高温中毫发无损。
科拉超深钻孔的另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是在6千米深的地方发现了水。它渗入了花岗岩的裂缝中。可是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地质学家推测,可能是矿物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它,由于它不能穿过头顶上不透水的岩石表面,所以它一直留在地下。
1989年钻孔停止后,工人们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恢复工作。苏联于1995年解体,但当局直到2005年才正式宣布取消该项目。2008年,他们拆除了钻孔平台和建筑物,并在SG-3上安装了钢帽。
美国花了6年时间,耗资5000万美元,挖了个寂寞。苏联花了24年,耗资不计其数,最终挖了12262米。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也就是说,苏联花了24年也就挖了可怜的0.2%。看来,人类目前想要挖穿地球想法,依靠现在的 科技 水平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最后,截至到2021年,该钻孔仍是地球上最深的人工钻孔。要了解它的深度,请将其与马里亚纳海沟中11000米的挑战者深渊(地球上最深的自然点)和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峰进行比较。SG-3 的深度测量超过了挑战者深渊的深度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