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长镜头长镜头有什么用有什么能被称作影史上经典的长镜头...
概念: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作用:再现空间的原貌;展现宏伟场面和广阔环境;清染情绪和氛围
经典长镜头:
1、前苏联影片《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一部有浓郁的长镜头风格的影片。这部影片中,大约不下数百个长镜头,多是用在宫廷和贵族舞会、奥斯特里茨战役、莫斯科大火、拿破仑的败北……它们几乎无一不是表现豪华的场面、雄伟的战场、殊死的拼搏,无一不是采用气势磅磅、宏伟异常、沉郁顿挫的泼墨手法。恰恰是在这些地方,长镜头的电影语言,方可自由驰骋,神通大显。
2、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女主人公蔽罗奇卡为未婚夫鲍里斯送行的场面,创造了以长镜头演染气氛,表现心灵的成功范例。摄影机跟随微罗奇卡在人群中钻进钻出,到处寻找即将奔赴前线的鲍里斯,她越过障碍,分开人群,终于发现了鲍里斯,但长长的泛滥一般的人流,隔断了她,使他俩无法接近。蔽罗奇卡向鲍里斯扔去一包饼干,但鲍里斯没发现,接着镜头摇下,一个特写,饼干在人们的脚下踩碎了。
这个长镜头,不仅交待了战时车站纷乱的环境,而且透过多种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现鲍里斯也在人群中寻找蔽罗奇卡,一方面又细腻地刻划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那包被踩碎的饼干,隐喻蔽罗奇卡的心也跟饼干一样碎了。这个长镜头有效地演染了人们的生离死别,突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1)电影节开头的镜头扩展阅读:
1、由俄罗斯著名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IMAX 3D战争片《斯大林格勒》,目前已正式定档月底进驻中国内地院线。作为俄罗斯耗资巨大的电影,《斯大林格勒》启用了巨幕3D格式进行全程拍摄。据悉,在伏尔加河登陆的场景拍摄中,剧组共动用了300名临时演员,通过全景、陆地、水中等六个方位表现战斗的宏大场面和惨烈状况,开场时数百人齐齐登陆作战的长镜头足以载入影史。
2、由毕赣担任导演及编剧、陈永忠主演的电影《路边野餐》发布了“摩托车回收”版海报。在影片中,摩托车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从老歪在摩托车停车场与陈升发生口角,到青年卫卫骑摩托车载着陈升飞驰在迷雾袅绕的盘山公路上,摩托车与片中穿插出现的火车、钟表等物象一样,承载着表达时间流逝的宿命。影片中最蔚为壮观的长达四十分钟的长镜头“前后排练了半个月,实际拍摄仅用了60分钟。”
两名车手,两辆摩托车,一辆搭摄影师,加上一辆搭录音师,就是这个长镜头的全部人力物力配置。而拍摄这个庞杂的长镜头,毕赣却称得益于自己打实况足球的经验。除了入围包括第68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全球4大A类电影节,《路边野餐》已经分别在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第52届台湾金马奖、第37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上斩获7项大奖,并且击败了《左耳》、《我的少女时代》,以接近全票通过的成绩斩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2. 上海电影节,张译为后辈留出镜头,却被网友认为是在秀,咋回事
张译自出道以来,演过非常多军人的角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兵团岁月》、《好家伙》等,最出名的是出演《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在剧里,是史今班长成就了许三多,是他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传递给许三多。
张译的演技获得了认可,这是电影、观众和他个人共同的幸运。毕竟,演技这东西更复杂一些,除了个人的天分,也需要机遇的扶植。他遇到了《士兵突击》,退伍时,车上一场哭戏,十几年后,仍然令人津津乐道。
张译的演技是聪明和勤奋的结果十年磨一剑,张译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40岁斩获了影帝。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平时低调的张译却意外走红,张译走红毯,默默地走到最后,让更多的演员有更多的出镜机会,有人认为他是在故意抢镜头,有人认为他的品质高尚。
他是《鸡毛飞上天》的陈江河,他是《一秒钟》里的张九声,他是《金刚川》中的张飞,每一部作品饰演的都很成功,每一个情景都会认真对待,他把演戏当理想,他把演员当梦想,所以在上海电影节为年轻人让路还是炒作吗?
3. 走进光里 探寻创作的原力——重庆青年影展随笔
与重庆比较有缘,有多年未见的好兄弟,有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有蕴藏灵魂宝藏的青年影展,促成了我此次阔别七载的归访。
观影影展确实是个很有趣的体验,每天下午4点 晚7点与其说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观影的作品,不如说是选择进入哪一扇时空门,去窥探创作者们心里的那道光。
10月21日 短片A组
也许作为影展短片单元的热身阶段,大会选取了3篇学生作品的纪实类短片作为头阵。影展第一组观影镜头是源于《依然行走》,杂乱的街道,晃动的影像,无序的剪辑,大脑的反应判断是这样的作品太业余太学生气了,影像观感是比较低开的节奏,随着人物逐个走进画面,心也慢慢地走进了这个位于重庆新桥的城中村的语境,为母亲重病焦虑的女儿,每天想尽办法寻找自愿献特殊血型的陌生人;独自生存在工厂角落的年轻打工者,狭小枯燥的生活空间里诉说着自己的无奈与心酸;不幸患上尿毒症饱受身心摧残的年轻人邓飞,命运的捉弄,让他几乎没有机会被人看到的日记,成为我心里最难忘的心灵诗歌。他们都在底层,没有导演的镜头,他们与世间尘埃一样,永远不会被看到,影片就是在一种不讲究的镜头语境中在心中蔓延出一丝丝人生的苦谛,工厂小哥爬上山顶后的那段独白,“我相信另一个平行的世界一定有另一个我”、“就是找不到方向,一个人也习惯了,爱情也不是年轻时想象的那会事了,就是觉得自己一个人过也没啥不好的”、”我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我身边好多同学因为孩子每个月到处借钱”,话语中的执拗透露出对命运的妥协;邓飞,已经鬼门关走过两次回来,他曾经热爱舞蹈,身边的朋友也喜欢看他跳舞,自从尿毒症后,如折翅的鸟儿,透析的痛苦如同牢狱的枷锁,每夜不能安眠,每日不可远足,面对镜头心平气和的诉说,仿如欲和命运达成和解,但是命运却从未答应。片末导演将经过他同意公开的日记进行了节选,我才意识到邓飞已经是一位诗人,“只愿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幸福快乐,如果一定要有痛苦,就让我来为他们承受所有吧”,揪心,为何有痛才有诗?为何痛彻心扉的诗才是好诗?底层诗人,原来是我们不曾察觉的陨落的流星。瞬间闪过,大多数人看不见。
这部作品仿如是一杯久放的苦荞茶,第一口平淡如水,需要轻轻摇晃杯中沉淀杯底的茶,才能品到苦中带香的人生滋味。愿这位初出茅庐的女生导演刘徐瑾为我们带来更多值得回味的佳作。
10月23日 短片F组
短片单元也正式进入剧情类展映阶段,非常幸运地选到了F组进行观影,《狗命》《1402》《三尺》这三条呈现出了极高的创作质量。《狗命》从画风到故事比较类似曹保平风格的类型片,讲述的是一位底层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付出代价的简单故事。剧本完整,孩子的演员稍显逊色,还是展现出导演比较有实力的类型片潜质。《1402》,摄影相当惊艳,身在重庆,摄影师在开头的几分钟展示的重庆的迷离、美艳、朋克是相当成功的,彷佛第一次有一种被摄影完全俘虏的感觉,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似乎故事的建构比较松散,剧情上相比其摄影要失色一些,导演分享才得知片名的数字是他大学宿舍的门牌号,此短片的创作也是为了表达一些大学时候的一种情怀,比较散文式的表达,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敲打文字记忆时已经丢失了一些内容,只有零散的镜头画面飘荡在脑海中。
《三尺》,作为最终最佳短片大奖的获奖作品,不得不说是本次观影的最大收获,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态度去呈现出来。本片50分钟的演绎,节奏流淌的相当克制而又激荡,明明水已经煮开,但是看上去依然是平静的,很奇妙的观影体验,故事是他纪念他逝去的外公之后在家里发生的事情,巧妙的手法让观众代入的视角转换微妙至极,姑且尝试一下用回忆去为该故事进行不成熟的结构:第一幕中,姥姥和姥爷的对话渐渐交代清楚,外公的弟弟要来家里探望,外公坚持要自己去接多年未见的弟弟,姥姥却相劝阻止。这时观众的理解就是一对普通的家常关系交代;第二幕:妈妈带着儿子(导演小时候)出现,节奏加快,将姥姥拉到房间诡异地问到外公的事情,这时观众才从对话中领悟到外公已经仙逝,刚才画面中出现的外公其实是灵魂,对话继续,原来姥姥还一直瞒着外公一个事情,就是他的几位兄弟其实都早已在他之前离开人世,不忍告诉老伴,于此同时,外公与回来的外孙儿亲密互动着。这时我的感受是非常复杂,来自这种家人灵异的塑造又参杂着复杂的情感,细思极恐又温情脉脉,一盘表面平静的水,已经悄悄地沸腾起来;第三幕,妈妈接受了外公的灵魂依然在家里的事实,鼓起勇气走出去面对外公的灵魂,又是一番温情的对话,交待了妈妈作为女儿女强人平时对家庭老人照顾的疏漏,仿佛在这段对话中,女儿向父亲坦露出最真实的自己,而父亲的灵魂也选择了体谅。第四幕 外公坚持要亲自出去接他弟弟,一家人最终决定听外公的话,就坐公交车去。导演的手法太高明,既用低成本又最符合故事调性的公交车作为最后一幕的处理,可以说堪称完美,整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几乎无缝衔接。上公交车的时候,乘客拥挤,姥姥在后排与外公耳语,外公平静点头,车到站,乘客下车,车内空间逐渐变空,看到外公已没有了身影。车继续开走,姥姥、妈妈和孙子静静地坐在公交车里,结束。非常高明而又克制的手法,加上女一号董晴的实力加盟,另该作品最佳短片之名实至名归。人物、空间、细节、剧本架构新颖清奇而脱俗,实在值得学习玩味,真期待能二刷一次。
10月24日
《秋田》这次观影的唯一剧情长片,来自周立冬导演的处女作,讲述中年男人平淡生活中的内心波澜。十分佩服导演弃商从影且自编自导自演,作品本身没有过人的惊艳,但许多细节刻画的耐人寻味,一个开篇设定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谜题,在片尾波澜不惊地抛出答案,却呈现出整个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这个细节就是主角办公室晚上他一个人独自加班的时候,窗外突然被不明物体碰撞,他以为是一只什么大鸟,从事机械专业的他,还设计出一个给大鸟站立的棍子可以支撑放在窗户外面,让大鸟可以落脚;然而直到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才对这个细节进行了呼应,实际上只是一个户外清洁工吊在窗户外面清洗窗口碰到窗户的声音。导演没有再给多余的镜头,就此结束。是的,人到中年,都喜欢自己至少是一只大鸟,能有立足之地的大鸟,而不是跌跌撞撞飞到哪是哪的大鸟,但现实是这样的大鸟并不存在,只是一场自我催眠的现实虚空。这个细节的创意确实能为影片的内涵提升不少。但真正能Get到的人又能是多少呢?真希望《秋田》能在大屏幕与大众见面。但题材的小众也许也注定这部处女作也是导演那只想象中的大鸟吧。
4. 关于电影的开头
场记板
场记板 (SLATE)
上面以粉笔写着场次、镜次、导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资料的小木板,上缘还附有一段拍扳,上涂黑白相间条纹,一端可以开合,可以拍出清楚响声,以便剪接时声画同步作业的进行。
这块长方形条纹板叫做“场记板”,英文名称叫 sla te,上面用粉笔写了场次、镜次、导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资料,上缘附有一段拍板,一端可以开合,能够拍出清脆的响声。场记板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拍摄每一段胶片的标记,便于后期剪辑时识别。
5. 电影长镜头 - 经典篇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长镜头的梦。
长镜头指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长镜头一般包括下面三点:一、拍摄时间比较长;二、含有起幅、落幅的完整过程的单镜头;三、包含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复杂运动形式在内的综合镜头。但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讨论的某些长镜头并不都符合上面三点。
同蒙太奇、正反打等一样,长镜头作为一种镜头语言,除了技术上的作用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上帝视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镜头的移动速度和旋转角度等手段,传达给观众所想表达的情绪,这也是长镜头如此受人钟爱和迷恋的原因。很多伟大的电影片段都是通过长镜头实现的。当然,长镜头也不是每个导演都能用得好。这也是导演功力的一种体现。
要细数电影中的长镜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分享一些经典的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影片。
一、经典篇
1、《夺魂索》,美国影片,1948年上映,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第一部独立制片并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不但要用长镜头,而且要实现“一镜到底”,但是当时的柯达胶卷一次只能拍摄不到12分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80分钟的影片时长里,只拍了十个镜头,在镜头间的拼接上,尽量做到“不动声色”,使观众察觉不到,看上去一气呵成。
导演的本意是使镜头时长等于故事时长,但这点事实上还是没有做到,这也使得希区柯克对该片非常不满意,他买下了这部影片的放映权,并把它雪藏起来。30年后,该片得以重新上映,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部实验影片的伟大之处。这不是第一部使用长镜头的影片,但却是最经典的。除长镜头外,该片的主题和隐喻哪怕是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2、《俄罗斯方舟》,俄罗斯影片,2002年上映,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这部电影实现了真正的“一镜到底”,是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圆了希区柯克的梦想,影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90分钟带你游冬宫,但,这是一部剧情片。
冬宫位于圣彼得堡,原为沙皇皇宫和私人博物馆,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圣彼得堡于1712年由彼得大帝定都,1924年改名列宁格勒(1922年莫斯科成为苏联首都),1991年恢复原名“圣彼得堡”。
影片用气势惊人的建筑群,30多个展厅,2000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3个交响乐团,各色的历史展品,我们展现了俄罗斯曾经的辉煌,以及对昔日荣光的无限向往。“别了,欧罗巴,我将继续前行”。
3、《地心引力》,美国影片,2013年上映,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开头用近13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了太空壮美静穆。这是我最喜欢的长镜头,其史诗程度当与《2001太空漫游》相媲美。
这段长镜头采用灯箱加CG完成,为了拍这段镜头,阿方索-卡隆专门打造了一个巨大灯箱,全部表演、灯光、摄影都在灯箱里进行。由于其叹为观止的特效,以致于这个长镜头本身倒是少人提及。
4、《人类之子》,美国影片,2006年上映,导演还是上面的阿方索·卡隆,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这是一部科幻片,同时是一部动作片,还是一部文艺片。
西方的长镜头很少反映动作场面,这部影片却是极少数中的一个。影片中有两段高难度的长镜头,一段是战争戏,一段是动作戏,让人印象深刻。从第26分15秒开始,有一场持续12分钟的车内长镜头,车在高速行驶,车内有5个人,镜头在车内游走,既要交待车内每个人的的射击和动作,又要拍摄车外的爆炸、追兵,包括汽车和摩托的相撞,追兵冲到车上和车内人的血腥的打斗。
为了拍摄这个长镜头,导演将汽车改装得和变形金刚一样,又采用了专门的摄像机,即便这样,如何控制撞击的精确及车辆视觉上的完整,仍然让人匪夷所思。临近高潮处的战争长镜头则展现了导演精确的控制力和调度能力。
影片结尾的长镜头则极富宗教意味,“地是空虚混沌;深渊上一片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5、《我是古巴》,前苏联影片,1964年上映,黑白片。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俄罗斯人,确切地说是格鲁吉亚人,语言是西班牙语。这部电影是长镜头真正的典范,任何一个镜头拿出来都可以作教科书使用,值得反复观看。
例如第一个故事开场的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先看它的难度,镜头有着平面的推拉,也有竖直的移动,还有水下的摄影,导演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镜头里,还需要兼顾场景安排、演员表演。摄影机垂直下降是让人惊异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高楼陡峭的边沿,以及坐在无围栏阳台上的演员,这证明摄影机在悬空下降过程里有旋转拍摄(即人为控制摄影机)。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60年代,这个镜头成功实现了水下拍摄。这个长镜头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几乎道尽了古巴上流社会奢华的一切,富丽堂皇,浮躁嘈杂。
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礼中,随着缓缓前进的送葬队伍,摄影机开始缓慢上升,到三、四层楼的高度,接着开始向右横摇,从一扇窗户进入屋里,再往前推进,从另一扇窗户中飞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这个镜头在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大量利用吊索和传送装置,在没有稳定装置的情况下流畅的运动。其镜头语言、艺术手法足足超前了几个时代。即便是在当今电影艺术领域中,能抄袭到这部作品中的一些镜头也足够得上是先锋之作。
这部影片命运多舛,电影拍摄完成后,苏联和古巴都不认可,苏联更是将其雪藏多年。1992年这部电影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重新上映,整个电影界为之震撼。
6、《雁南飞》,前苏联影片,1957年上映,黑白片。导演还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语言是俄语。这部电影获第1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虽然是描写战争,突出的却是战争中浪漫的爱情悲剧。
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相当纯熟,甚至让人难以察觉,如第24分钟,女主人公在车站送别恋人的场景,摄影机先是跟着她从公交车上下来,挤过湍急的人流,最后镜头摇起,部队入画,整个镜头一气呵成。该片在长镜头上的表现虽然如此不俗,但本片在运镜、光影、剪辑等的表现更是教科书级的。很明显,导演并不是很在意片中的长镜头,有几处高难度的长镜头被导演剪成了蒙太奇。
7、《鲸鱼马戏团》。匈牙利影片,2000年上映 。黑白片,匈牙利语。导演是著名匈牙利大师贝拉·塔尔。电影原著小说《反抗的忧郁》。
影片共145分钟,只用了39个镜头。最有震撼力的一个镜头是人们冲进医院,镜头慢慢跟进,如一个旁观者一样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病人被暴徒们拖下床,暴打一顿,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掀翻、砸碎。但是,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一场戏里没有一个人叫喊,痛哭,咒骂,我们只听见金属的敲击声,物品的破碎声,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为这种沉默才让这场戏更有力度。当两个暴徒把一条门帘扯下,镜头指向一个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的老人时,音乐骤然响起,暴徒们如醉初醒般,不约而同停止了殴打,慢慢地一个接一个的撤出了医院。镜头跟着他们离开房间,进入走廊,然后离开这群人,向右摇,镜头里面出现了躲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脸,他的脸上写满惊恐,眼睛一眨也不眨,镜头结束。其影像及配乐让人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8、《鸟人》,美国影片,2014年上映。获得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导演冈萨雷斯是墨西哥人。影片由15个长镜头组成,讲述了一个过气的好莱坞明星重新登上舞台的故事。其摄影和《地心引力》是同一人。
我一直没有搞懂这部电影使用长镜头有什么必要性,尽管技术上很纯熟。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好莱坞的自嗨的产物,然后自己给自己颁个奖。当然这是因为我没看懂,能得奥斯卡大奖自有其道理,当年和其竞争的是《少年时代》,凭心而论,确实不如《鸟人》。
6. 上海电影节开幕式:谢霆锋帅气依旧,朱一龙圆寸造型神似梁朝伟,你怎么看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在上海举行,明星们盛装出席。电影节的红毯不像时尚活动,没办法让每个明星单独展示和拍照,都是一整个剧组上场的,所以每位明星的单独镜头都不多。
朱一龙是作为介绍嘉宾上台的,他剪了圆寸,留着胡须,看起来有男人味多了,跟平时的贵公子形象截然相反,给人很大惊喜。
你觉得外表还是那个外表,而精神内核却完全不一样,甚至于更好的表演是,不仅精神内核不一样,连外在气质你都能感受到明显不同,例如说同一双眼睛,但眼神却是完全不同的。
7. 电影里面经常出现长镜头,究竟有什么好处
能让我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让我们更加直观的理解电影的内容。
长镜头通常有三种:固定长镜头 就是指没有运动,机位固定的镜头。运动长镜头 指使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 升、降等运动拍摄的方法形成多景别、多拍摄角度(方位、高度)变化长镜头,称为运动长镜头。景深长镜头 是用拍摄大景深的技术手段拍摄,使处在纵深处不同位置上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都能看清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运动长镜头的运用更加广泛,并逐渐成为主流。2007年乔·怀特的《赎罪》中为了展现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全景画面,导演摄制了一段五分钟的运动长镜头 。
长镜头的作用:如实记录,客观反映、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可以连续的拍摄、完全符合观众的观察习惯长镜头可以用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情节、能够更好的将观众带入角色,营造特殊的氛围。电影,作为一门由镜头组接起来的艺术,几乎在其诞生之初就与长镜头有着声息相通的血脉。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就是一个只有50秒的镜头。
各位小伙伴们你们对长镜头的理解和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留下你的建议和想法我们一起交流沟通一下。
8. 戛纳镜头是啥
戛纳镜头,字面意思就是在法国戛纳这个地方出现的镜头,也是指比较大胆的镜头。
有种照妖镜叫嘎纳镜头,刘亦菲能扛得住,热巴都快扛不住了,快现原形了。这种镜头出现了戛纳红毯。就是戛纳电影节开始之前明星们入场时要走的红毯,走戛纳红毯对电影人表示致意,同时让真正的好电影获得更多人关注的机会。并且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在此拍照做报道,明星们在此展示自己,可以增强明星的曝光率。
相关电影节
戛纳电影宫卢米埃尔大厅有2300个座位,所有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都将在这里举办全球首映。这是真正意义的世界首映,全世界的媒体都聚焦在卢米埃尔。
通往大厅的红地毯一定比你想象的短很多,正常走路的话,大概只要一分钟就能走完。
可是没有一个女明星会一分钟走完,每个人都希望能多拍些照片多停留片刻,真的,这条红地毯有一种魔力,再普通的人走在上面都会感觉“光芒万丈”。
9. 谈谈电影里的“长镜头”
星期五言: 梁文道在《可以吹嘘是奇迹,也可以为浮夸造作惋惜》这篇文章中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长镜头的看法与论据本人着实不敢苟同,因为在我看来,长镜头也好,剪辑也罢,都是表现手段之一,根本不存在对错好坏的概念,我们与其谈论长镜头在电影中是否是炫技、标新立异,倒不如来分析它在某个情节中的应用会对观众造成什么样的反应、担当了怎样的叙述职能。至于这些反应与职能是让人犯困还是亢奋,那就是导演个人风格的问题了。
在此本人决定用个人粗鄙的电影知识谈下对那些电影中“长镜头”的看法。这些看法的依据纯粹从个人观感出发,而非依某个“电影手册”人物的评价或是某个大导演的从影资质再或是长镜头的技术含量为论据。
(注:此文需观看电影相对应的长镜头视频然后阅读,否则会影响理解)
按照 长镜头 在电影中的应用所产生的职能效果,我把它们分成五大类:
一、“看”的习惯;
二、心理暗示(联想空间);
三、情节需要;
四、节奏需要;
五、艺术隐喻。
根据这五大类划分,我们以下文章将分别对照六部电影中的长镜头案例来分解与阐述 (每个案例附相关长镜头剪辑视频链接)。
一、“看”的习惯
★《死亡录像》(2007)
镜头长度:78’
导演:豪梅·巴拉格罗 / 帕科·普拉萨
国家:西班牙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这部西班牙恐怖片属于长镜头比较极端的案例:电影全程几乎一个镜头下来,全部采用模拟肩扛拍摄。
至于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很简单:这是部恐怖片,讲的是一个记者去采访消防队,结果遭遇僵尸袭击的全过程。导演想造成一种跟踪采访的纪录片假象,从而惊悚的效果。而 这种假象便是利用了人眼看的习惯(遇到有吸引力的东西不眨眼)、看的角度(去除了那些大俯视、大全景随意选择焦点的非人视角)、看的运动特点(受速度、视力范围的局限,震动不稳定) 。
几乎所有恐怖惊悚片都会用到这种肩拍,但不一定所有长镜头都会用在恐怖片里。像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02)年,它没有恐怖元素,讲的是一位艺术家在画廊参观的全过程,同样是一个镜头跟着主角走到底,同样是模拟了大家看的习惯。
注意, 这种看的习惯虽是左右游移,走走停停,但却是不间断的。一旦间断,那就叫剪辑了,就有创作者主观意识的介入 。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欧洲电影理论家说“剪辑即蒙太奇”的原因所在。
二、心理暗示
★《夺命狂凶》(1972)
镜头长度:1’30
导演:希区柯克
国家:英国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夺命狂凶》里的这段长镜头从两人(一男一女)进楼、上楼到进门、关门,再到镜头倒退着下楼、出楼,直到最后退到大街上,长度约一分半钟。
我想在看这一分半时间的戏时,即便不知道前后剧情的观众也会感觉到危险了!这便是这个“长镜头”的魅力所在:它几乎没用什么台词,没用什么特殊道具,更没用剪辑蒙太奇,便把人物境况的以及情绪感觉传达给了观众。
希区柯克是那种典型的实验高于理论的导演, 对他来说用什么拍摄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种拍摄方法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反应,而这种反应多半是心理和生理上的,而非文学解读 。
三、情节交代
★《美国往事》(1984)
镜头长度:1’50
导演:赛尔乔·莱昂内
国家:意大利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美国往事》里的这段长镜头的故事背景是主人公“面条”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城市,找到了自己当年的朋友“胖子”——
镜头从胖子所在酒吧外的牌子上起,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胖子在酒吧内打发走了客人,随即在前台拿起电话,进而又把最后一个客人送出了门,镜头随即跟着拉高、拉远,最后落到酒吧外不远处的电话亭,“面条”在里面拿着电话看向酒吧...
这段戏不到两分钟,而就在这短短的两分钟内,导演向我们交代了所有两人见面前该交代的东西 ——
我们能看到“胖子”在多年以后经营起了酒吧;那个酒吧并不是太景气;胖子似乎有心事,耿耿于怀的样子;胖子要提前打烊,情不由衷;而这不由衷似乎是因为那个电话;最终面条的出现让我们知道电话那头的人是谁,知道了胖子打发人以及耿耿于怀的原因,并且知道两人的见面似乎并不是太让人畅快的事情。
再次提醒,以上所有的信息用的是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大家可以试想以上元素如果用剪辑的方式是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自己尝试过,不是不可能,但那会完全变成另外一种感觉。而且那种效果完全没有这种长镜头来的简练,情感上更不会如此强烈。
四、节奏需要
★《刺杀肯尼迪》(1991)
镜头长度:1’
导演:奥利佛·斯通
国家:美国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刺杀肯尼迪》的这段长镜头讲的是检察官巡视命案现场的过程,主观镜头代入,从进屋,到死者尸体出现、众警察记者现场勘查、死者桌面上的遗物展示,再到检察官拿着药瓶看向死者,进而起身走到镜子旁看到镜中的自己。
短短一分钟的时间, 那些一个个像抖包袱一样被镜头抖出来的线索,除了起到“情节交代”的职能外,还起到了“节奏重音”的作用,就好像那个长镜头的运动是一段音乐的主旋律,而这些“线索”是架子鼓打的节奏一样 。
这种处理方法跟“奥利佛·斯通”的风格再吻合不过了,你看他的电影就跟听节奏感很强的摇滚乐一样,几乎每个段落都像MV。即便是不用剪辑的方式而是长镜头,照样出来这种节奏感。
五、艺术隐喻
★ 《秋菊打官司》(1992)
镜头长度:1’30
导演:张艺谋
国家:中国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电影开端的这一分半的固定长镜头看似没什么内容:全景、没焦点,杂七杂八的赶集的人分成两部分不断地走进镜头、走出镜头。
如果非得说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有一些穿着红衣服的人了,可这简直是强词夺理。渐渐地,远处似乎又有个稍微显眼的穿红衣服的女人向我们走来,这次可不是强词夺理了,因为满屏幕的人就她裹着头巾。再渐渐地,直到演员巩俐走到镜头前,全景变成了“特写”,我们才知道主角出现了。这个长镜头到此结束。
这段长镜头设计十分高明,它高明之处不止在于起到了一种讲故事的代入感,还在于它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寻找”的心理反应 。寻找什么,当然是寻找故事的主角了,寻找镜头的焦点了,而这个主角和焦点就隐藏在茫茫人海中,准确的说是隐藏在茫茫的底层农民之中。而就当你在这种心理反应和思考中犹豫之时,产生视觉疲劳之前,主角恰好走到了镜头前,送上了门,导演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
当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了解了秋菊打官司的整个艰辛过程后,再回头来看开端这一分半钟的长镜头,便会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效果:一种由主人公的个别遭遇上升到对主人公所代表的整个底层社会的联想。
这种联想也许是虚的,但开头那一分钟的戏给观众的“潜意识强加”是的的确确的。
六、长镜头的综合应用
★ 《罗马》(2018)
镜头长度:4’30
导演:阿方索·卡隆
国家:墨西哥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最后我们用这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作品来对长镜头做个总结吧,它用在电影的开端,时长超过四分半。
前三分半钟镜头压根就没动,但镜头没动不代表镜头内没戏!透过地板水面的倒影,我们看到了天上的飞机: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俯视,好巧妙的 艺术隐喻 ;
之后“ROMA”的电影名出现,这个名字像是被那些洗地板的肥皂水冲出来的;
随之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镜头的摇动遵循了我们“看”的习惯,从而向我们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物性格以及精神状态( 情节交代 );
又有那么接近30秒的“空镜头”——主人公进屋了。导演真的是处心积虑,他利用长镜头的不间断性以及开放式空间,给观众留足了喘息的气孔( 联想空间 ),等你对他要讲的环境有了一定的缓冲后,主人公再出来,继续干她的活。
至此,这段长镜头结束了,电影故事正式进入了正文。可注意,这个“长镜头”的作用与职能还没有结束——
直到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结尾还有一个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包括片尾字幕)。而这段长镜头与电影开端的那个长镜头形成了超强的“艺术对比( 艺术隐喻 )”,我们来看——
一个俯拍,一个仰拍;一个是主人公在擦地板,一个是主人公登房顶晒被子;一个是飞机在水中的倒影,一个是真正的飞机在天上飞过...
把这一头一尾的戏放在一起来看,你会恍然发现,那位“女仆”的地位在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目中得到了升华,升华到你需要去仰视她的“伟大”了,哪怕她只是爬到楼顶去晒被子。
最后回到长镜头的主题上来,它当然不是不可替代的, 任何一种电影故事、电影情感、电影思想的表达都有 N 种可行方法,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看上去最舒服的一种镜头表达方式 。以上我们所举那些“长镜头案例”当然可以用剪辑手法替换。
可问题是,也许替换后那就不是奥利弗·斯通或者阿方索·卡隆、的电影了!就像戈达尔的电影要改的像好莱坞大片一样通俗易懂,那还是戈达尔的电影
因此,我们在看待一部电影的长镜头时,与其判断其对错好坏,不如去了解并接受导演的个性与拍摄习惯。当然,前提拍摄者得先达到艺术上的诚实。
与我们一起观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10. 电影杀生中摇镜头
《杀生》中印象深刻的摇镜头,第一个是6分钟开始的恐怖气氛,第二个是17分钟开始,还有一个比较经典是19分钟开始的牛结实逃跑的镜头,有一点点像《重庆森林》里面开头女杀手逃跑镜头的拍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