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这个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如同其他文艺运动一样,有其产生的社会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电影,可以说是经济繁荣,艺术上停滞的时期;进入60年代却陷入了全国的危机,观众人数从50年代后期8亿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来,影片产量和影院数目也随之下降。到1966年,联邦德国仅产生了60部影片,还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电视的冲击外,更主要的在于影片艺术质量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的影片。更为难堪的是,有些国际形电影节把联邦德国送展的影片,以不够电影节比赛水准为由原封退还。许多影评理论家撰文抨击联邦德国是没有电影的国家。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从而振兴民族电影。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它们分别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为新德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新的资助法规定,凡申请资助者,必须先拿出一部"资历证明"影片,才能有资格申请资助新的拍片计划。等条款。这些新规定,严重地制约着新生力量。由于资金短缺,新的短片计划无法实现,已经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买主,迫使影片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业片。但是,也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使运动逐渐摆脱危机,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锣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Ⅱ 简述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大变革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品
电影叙事形式经历了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以及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的发展,他们对于电影早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象派电影由路易德吕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以谢尔曼杜拉克、阿佩尔冈斯、让爱普斯坦等为代表人物,拍摄的代表作品主要为《流浪女》、《西班牙的节日》、《车轮》、《忠实的心》。
从1919~1924年,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诞生。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艺术家们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
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类型电影为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片。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
但是这种“一切为情节服务”的方式,显然夸大了现实空间,是电影成为某种仪式,在观众的心目中造成一个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
(2)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意义扩展阅读:
世界电影百年本身就是人类以精致、美丽、真诚的视觉语言进行心灵对话的历史。仔细梳理一下百年电影史,无论从电影本体、美学本体还是人的本体切入,我们都会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对话精神。
这样的每一部影片、每一个流派几乎都构成了一种连接现实与梦幻、物质与精神、过去和未来的人文现象。
尽管新好莱坞电影和新德国电影的这些变化在今天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几位重要的现象。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则真正意义。
Ⅲ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是什么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它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3)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意义扩展阅读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Ⅳ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展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
Ⅳ 求一些电影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
自1926年至1929年,上海民新公司在4年内共摄制了20部影片。黎民伟邀请了欧阳予倩、卜万巷、侯曜、孙瑜等担任编导,然而,正当“上海民新”的事业到达顶峰之际,他最费心血拍摄的《木兰从军》却令他亏蚀严重,上海民新倒闭。此时,罗明佑向他提出合作,妻子林楚楚也从旁鼓励。他们创办了“联华影片公司’,打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号,拍摄《故都春梦》。同时开拍《野草闲花》和《恋爱与义务》,后者由阮玲玉主演,可是,后来阮玲玉的突然去世,影响了“联华”的号召力。再加上1937年抗战爆发,联华公司被敌伪势力查封。1941年,香港沦陷,制片厂被毁,黎民伟将财产变卖,得款分给员工还乡。因拒绝与敌人合作,全家逃亡到广西,参加了欧阳予倩主持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生命的后期,他带病坚持电影的技术革新。北京电影洗印厂曾聘请他当厂长,但因重病缠身,未能应聘。
大制片厂制度的特点是:(1)严格分工;(2)制片人专权;(3)发展垄断性企业
法国批评家将犯罪片和匪帮片归结为黑色电影类型(the film noir),其起意是因为法国的犯罪小说大都是黑色封面。黑色电影的类型,成为好莱坞更为复杂的一种风格。它兼有侦探、匪帮、城市戏剧影片的风格,其背后潜伏的是一股悲观的黑色的暗流。在美国,弗兰克.塔特尔的《供出租的枪》(1942)开创了黑色电影的时代。大部分黑色电影都带有冷战时代的印痕。黑色电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为霍克的《睡大觉》(1946)。这是根据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改编的。继后,拉乌尔.沃尔什拍了弗洛伊德式的《狂热》(1949),弗里茨.兰拍了宿命的《大热》(1953)。这都是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在人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要算尼古拉斯.雷的《他们在夜间生活》(1948)。朱尔斯.达辛的《裸城》(1948)和约翰休斯顿的《柏油森林》(1950)利用城市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黑色电影所有的要素。塞缪尔富勒的《南街上的小偷》(1953)很好地利用了冷战心态来拍摄黑色电影。
太阳族电影是日本50年代出现的几部电影的总称。
太阳族,是日本当代作家石原慎太郎1955年出版,并获得当年芥川奖的小说《太阳的季节》中主人公的统称。他们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自幼娇生惯养,不学习、不劳动,生活奢侈、放荡,不遵守社会秩序,不讲道德伦理,藐视一切、醉生梦死,是纯粹的家庭与社会的寄生虫。因此,人们称这种内容的日本作品为“太阳族文学”,同类内容的日本电影为“太阳族电影”。
最早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阳族电影,是古川卓已导演、根据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编的《太阳的季节》。此后,石原慎太郎本人据他的另一部小说改编、由中平康导演的《疯狂的果实》,中平康另一作品《夏天的暴风雨》及据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编、由市川昆导演的《处刑的房间》相继出现。太阳族电影的最后一部是据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编而由堀川弘通导演的《日蚀的夏天》。
太阳族电影总共只有5部,从它的兴起到结束只有5个月。太阳族电影对太阳族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批评态度,但由于它描写的主要是性和暴力,本身也有不可否认的反社会性的一面,所以当时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然而它给日本影坛留下了不可轻视的影响。以后,以描写性和暴力为内容的影片大肆泛滥,其源盖出于此。
Hammocking: 吊床效应
一种电视节目编排策略.将一个新的或较弱的节目安排在两个受欢迎的节目中间播出, 以期提高中间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我国电视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在电视业逐渐成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按照专业化原则对电视频道进行改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介:“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新德国电影”的电影家在电影的题材、叙事结构、风格以及造型语言的运用上各有建树,异彩纷呈。然而,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艺术诗学特征的探索却有着某种美学的一致性。即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并将其纳入宏观的历史视野,将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他们重视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生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上镜头性Photogenie
1919年,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提出的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两词组合而成。“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上镜头性”包括四个主要元素:
1�装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镜头构图和各种景别的运用;
2�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据不同用法赋予对象以特殊含义;
3�节奏,首先指比例平衡,是在“装置”、“照明”和“假面”各元素之间起着平衡联系和逻辑统一作用的、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术现象”和创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产物;
4�假面,指演员。“上镜头性”通常亦指演员或“明星”的面孔摄入镜头后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纯外在视觉印象。
以上资源均来自网络,关于新兴电影运动并未找到确切解释 ,建议从图书馆的影视分类里,查找电影学概论。尚有不完善 的地方,多包涵了。
Ⅵ 新德国电影 名词解释 精简70字以内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更多内容参考《新德国电影的美学成就》
Ⅶ 德国电影史
01 早期电影发展(1895-1919)
发展起源
德国电影的产生和欧洲是同步的,但早期电影发展一直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以政府为首,电影在德国普遍被当成是不道德的低级娱乐。
“作者电影”
1912年底,电影制作人开始拍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作者电影”,此处的“作者电影”并非是50年代相对于导演而言的作者导演,而是指电影剧本由作家写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麦克斯·麦克拍摄的《另一个人》,改编自著名剧作家保罗·林道的舞台剧。“作者电影”的出现虽然逐步摆脱观众对于电影是低俗文化的负面认知,但却因为精英文化没有收获多少票房,1914年之后,这种和文学戏剧结亲的电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战”的影响
战争期间,政府认为外国进口电影有反德内容,于1916年颁布法令禁止外国电影进口。这反而刺激了德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使德国在一战期间成为重要的电影国之一。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中重要的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残酷现实,许多艺术家创造了表达对现实不满的电影 即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主要特征: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题材为主
带有风格强烈的打光 — 呈现战争的残酷
戏剧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国战后危机结束,政治环境变得相对稳定,表现主义作为一个风行一时的流派,逐渐走向尾声。但它在漫长的德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室内剧
室内剧电影是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室内剧电影促进了德国电影叙事方法和摄影技术的革新。
主要特征:狭小的拍摄环境
“三一律”的原则(地点、时间、情节被严格限定住)
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悲剧为主,避免夸张,严肃平缓
03 有声电影初期(1929-1945)
战后低迷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新德国电影
题材、叙事结构、风格等有很大创新
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 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
贴合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 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融合统一
新德国电影彻彻底底打破了“德国是一个没有电影的国家”的讽刺,并使德国电影在20世纪世界影坛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东德电影
战后东德拥有原德国的大部分电影工业资源。在苏联的统治下,东德当时只有一家电影垄断企业(德发公司),其他制片厂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发公司拍摄的影片是关于历史的反思,主要是对纳粹的控诉,但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逐步收紧,1950年,影片强制被要求表达对新国家的拥护。电影的任务是教育观众,呼吁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电影的创作备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
70年代,出现了大量反映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影片。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德发公司开始私有化。
05 走向独立创作时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占领了欧洲电影市场,德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美国控制着,德国的电影发展较为低迷。
90年代后期,德国电影展现出了新的潜力。德国新生代导演们逐渐成为德国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的作品更有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们的作品里包含大量的新技术应用。
进入21世纪后,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再见列宁》、《帝国的毁灭》、《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伯纳德行动》等。德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进入了一个“复兴”的发展阶段。
Ⅷ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危机
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新的资助法规定,凡申请资助者,必须先拿出一部资历证明影片,才能有资格申请资助新的拍片计划。等条款。这些新规定,严重地制约着新生力量。由于资金短缺,新的短片计划无法实现,已经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买主,迫使影片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业片。但是,也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使运动逐渐摆脱危机,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成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铁皮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再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Ⅸ 名词解释。有人能讲讲“新德国电影”吗
德国新电影NewGermanCinema ,前后跨越三个时期,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电影现象之一。出现了克鲁克、彼得-沙莫尼、法斯宾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尔夫冈-彼得森等艺术成就杰出的电影导演。“运用国际性的语言”“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等美学上的追求确实在新德国电影导演日后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殊异,各具特色。德国新电影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起源
谈论新德国电影也许还是应该从著名的“奥伯豪森宣言”谈起。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带着一纸宣言来到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出不满,宣称要“创立新德国电影”,提出了“奥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内容有“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新型电影的特点
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法国新浪潮相似之处,主张“作者电影”和 “艺术电影”,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千部影片,形成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乌-格雷戈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评价法斯宾德的影片“并未根本改变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但这些影片却使"作家电影"摆脱了与公众隔绝的状态,产生了新型电影”。这段话用来描述整个的新德国电影同样也是恰如其分的。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提出之后,电影的艺术表现元素几近发展成熟,在基本电影语言上似乎已经没有新的可能性了。而新德国电影正是在成熟的电影语言的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派结合,注入了自身的特质,形成独特的风格。新德国电影和法国新浪潮不同在于:新德国电影并不是彻底的反戏剧、无理性电影,而是有着慎密的构思、完整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现实内涵。法斯宾德、荷索、文德斯和施隆多夫则把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了高峰。
影响新德国电影的因素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德国的电影传统,另一方面则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以《卡里加里博士》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先锋电影、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都对新德国电影产生了影响。比如荷索明显承继德国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文艺传统,以中世界晚期神秘主义者的人格特质,先知觉与超验的宇宙观,不断诠释着对于孤独与疯狂的理解,刻画处在边缘的偏执古怪人物迷狂的状态,探索“梦想的真实性质”。法斯宾德的影像则有很深的德国室内剧的痕迹,他的电影中大量使用室内场景,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将反权力与反压迫具有强烈的政治讯息的主题赋予影片。在《爱比死更冷》这部影片里,法斯宾德借鉴了美国强盗片的模式,并将法国新浪潮导演、德国施特劳普影片的特点与好莱坞强盗片的样式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介于美国范例与施特劳普影片那种不自然的简约之间的”叙事方法。在艺术上,法斯宾德始终把富有民族色彩的艺术特征作为自己的风格基调,他的作品具有德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又兼具国际水平的电影手法和技巧。另一位新电影导演文德斯在少年时期就看了大量的美国电影,显示出了对B级片的强烈兴趣,他尤其喜爱的是音乐剧和西部片,在文德斯后来的电影生涯里,这些最初的电影爱好都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最初的电影《城市的夏天》及最有代表性的“道路三部曲”都表现出叙事流畅、技巧圆熟的好莱坞味道。施隆多夫从影初期受益于路易-马勒和法国新浪潮,但他的电影在叙事结构上走得更远。他把电影作为大众媒介,追求影片的娱乐性和通俗性,他的影片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兼具。
新电影的模式
新德国电影吸收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性、可看性,但又是以“反好莱坞”的面目打破了美国电影的模式,新德国电影借用情节剧样式拍摄的富有批判内涵的影片和好莱坞的情节剧电影有本质的不同。在道路三部曲中,文德斯逐渐发展了他的“开放式”叙事体系,旅行和寻找是影片的真正叙事线索,是否有一个完整的始终已经不重要,“寻找”本身作为叙事线串连起环境景象和生活细节所产生的多层内容。荷索的《加斯-赫伯之谜》、《沃切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采用经典的情节剧样式,但荷索即使在情节剧中更关心的也是人对环境的反应,而不是情节的因果关系,注重时空的真实感,而不是叙事的流畅性。同样。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施隆多夫的《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铁皮鼓》等影片中,也用“离间效果”、“反叙事”手法打破幻想、破坏叙事流程。他们的“情节丰富”“事件发展围绕中心人物”的叙事框架并不是包容了一个感伤故事或一段奇遇,其中表现的是充满历史情结的平凡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这种被艺术放大了的生活具有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美学表现原则,因此它既没有让人们享用到轻松的“美满”结局,也缺乏慑人心魄的起承转合,虽然只有一条叙事主线,但往往出现大段落的情绪镜头,人物常游离叙事线之外,完成精神、心理的历程。选择戏剧性情节模式描述人物的悲剧性生活,多层次揭示生活环境的荒谬,这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缺乏批判精神的好莱坞情节剧是背道而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德国电影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集“作者论”和好莱坞之所长,在众多作品中形成多样化的风格,艺术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对语言的某种方式的超越”。因此也可以说新德国电影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重新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介性质,注重叙事外观的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的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为法国新浪潮和美国好莱坞电影之外的一种“新型电影”。
Ⅹ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是什么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它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法国新浪潮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