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国最值得看的十部电影
1.《公民凯恩》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
『贰』 什么是“废土电影”这类电影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1945 年 9 月 2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61 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造成 9000 万人伤亡,4 万多亿美元财富凭空蒸发 ... 二战结束后,世界被一分为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 主义阵营。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史称:冷战。冷战时期,苏联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在这场长达 44 年的对峙中,美苏两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军备竞赛,生产出了足够"把地球摧毁几十次"的核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辞不断出现在各国领袖的公报中。
在那个沉重而悲观的时代,很多人都在预测: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地球将遭受怎样的打击?人类文明将倒退到何种状态?
1988 年,著名的 游戏 公司 EA,推出了一款名叫《废土》(Wasteland)的 游戏 。 游戏 背景设定为 2078 年核战争之后,地球一片荒芜,幸存者们在辐射尘埃废土中挣扎求生存故事。
此后,"废土"这个词变成了公众对核战造成地球毁灭的一种忧虑。并继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废土电影"及"废土文化"。2015 年一部名叫《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的"废土电影"席卷全球,成为 2015 年当之无愧的话题之作。共获得六项奥斯卡奖,以及数十项国际各大电影节奖项。
未来世界,水资源短缺引发战争。人们相互厮杀,争夺有限的资源,地球变成了血腥的杀戮刑场。
在一片沙漠中,三大势力割据:汽油镇、子弹农场、戈壁山谷。这三股势力分别掌控着三种稀缺的资源:汽油、子弹、水源。戈壁山谷的领袖自称:不死老乔。虽然号称"不死",其实他不过是一个深受皮肤病困扰的老头子。
在这里分享2部末日废土题材电影
1,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保护干旱河谷的最后一口油井免遭贪婪的水大王的袭击而战斗。美女,末日,水源,杀戮构成了这部惊悚动作片《最后的幸存者》,想看一个高颜值美女,如何从善良的弱女子变成满身油渍加血污,翻滚在荒原和战场上、最终干掉所有恶棍小偷甚至其他美女吗,不妨欣赏此片……
2,《艾利之书》地球爆发一场毁灭性的战争。灾难过后,人类文明消失殆尽,整个星球满目疮痍。幸存者逆境求生,为了有限的资源回归原始,暴力血腥肆意蔓延。沉默的黑人艾利是一个独来独往的旅者,他横越荒芜的美洲大陆,见识几多炎凉和凶险。
一片黄沙末日,绝望的末日生机。这类电影有很多精彩的,比如:场面最火爆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艺术哲思最深的《银翼杀手》系列,欢乐有爱的《机器人瓦力》,绝望求生的《雪国列车》,还有《未来水世界》等等。
您肯定看过,小时看过的,北斗神拳,僵尸世界大战,生化危机,银冀杀手等等一系列,人类灭亡后的电影,荒芜啊,灭绝啊,是这个电影的主题 ,前几年的疯狂麦克斯,典型的废土电影
废土电影是作为科幻电影的一个子类型,废土电影旨在探讨文明在经历巨大灾难后遭到彻底毁灭后的世界。这些致命的灾难形式多样,比如核战、瘟疫、外星人入侵、机器人起义、科学发展的副作用、自然灾害、超自然现象、宗教审判等。废土概念在二战后开始大行其道,其思想起源来自公众对核战可能造成全球毁灭的忧虑,但是废土这个词汇当 时尚 未出现,直到上个世纪末期该题材 游戏 的兴起才引发了电影和 游戏 领域的废土热。这种题材在现代电影中大行其道,也是我比较喜欢看的类型,比如阿汤哥的明日边缘
,布拉德·皮特 僵尸世界大战,太精典。
『叁』 美国有一个科幻电影,说的是跟三体人打仗,还有什么神级文明之类的。电影叫啥,
不是美国电影,是中国科幻小说
『肆』 找一部欧美电影,结尾处下着雨在非洲丛林一个土著人被三个追杀,他妻子在坑下产子,跑到海边看见两艘船。
影片《启示录》
基本信息
更多中文片名: 启示 阿波卡猎逃.....香港译名 更多外文片名: Mel Gibson's Apocalypto 影片类型: 动作 / 剧情 / 冒险
片长:139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玛雅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 DTS / SDDS 评级:Rated R for sequences of graphic violence and disturbing images 制作成本:$40,0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 2005年11月21日 -
演职员表
导演: 梅尔·吉布森 编剧: 梅尔·吉布森 ....(written by) & Farhad Safinia ....(written by) 主演: 达莉亚·赫尔南德兹 Dalia Hernandez 鲁迪·杨布拉德 Rudy Youngblood 加拉德·塔拉塞纳 Gerardo Taracena
剧情介绍
3000年前的美洲大陆上存在着一个鼎盛的文明社会,这块覆盖着浓郁森林的大陆上诞生了古老而强大的玛雅文化,生活在这里的玛雅人掌握着打猎、种植、冶炼等各种技术,在玛雅人的建设下,强大的玛雅帝国诞生,在随后的近千年中统治着美洲。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玛雅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玛雅帝国阶级观念十分强,整个帝国由国王和祭司统治。玛雅人敬畏神明,他们认为一切灾难的发生都与神明发怒有关,而祭司是惟一能与神明对话的人,祭司是神明的代言人。《启示录》中玛雅帝国正处于流行瘟疫的时刻,祭司下令要用大批的活人祭祀,用以安抚神明。为此,他们袭击了许多深林中的小部落,主人公jaguar paw(鲁迪·杨布拉德)的部落也在一天早上被袭击,除了小孩子和战死的人以外,部落的人全部被抓,jaguar paw把自己的妻子藏在一个捕兽井里得以幸免,jaguar paw在被杀作为祭祀品之前,这个年轻的猎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孩子,再想想自己即将面临的下场,开始十分恐惧,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日食使得祭祀突然中断,jaguar paw没有当场被杀,但是祭司要求把他们在祭台以外处死,于是一场杀人游戏开始了,jaguar paw在杀死zero wolf的儿子后逃入深林,在深林中与zero wolf带领的战士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时刻天空下起了大雨,而自己怀孕的妻子和儿子还在捕兽井里,随时可能被淹死,为了救妻子,他开始往回跑,但是后面还有两个人在追他(其他人都被他消灭了),在追到海边时,他们都惊呆了,因为海面上出现了大帆船,欧洲人开进了新大陆!!! 最后jaguar paw救回了他的妻子,他们往深林中走去,寻找他们新的生活。
是这部吧
『伍』 梵语阿凡达含义
导语:“阿凡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梵语阿凡达含义,欢迎参考!
随着电影的热映,“阿凡达”一词的大致意思逐渐广为人知。如果细究这个梵语词汇的身世和含义,您会发现,它联系着印度文化中最精深的宗教观念,最迷人的神话传说。而且,电影采用“阿凡达”做片名自有道理,并非拿一个神秘高深的词汇来吓唬观众。
近来,梵语“阿凡达”一词,随着同名电影的热映,引起了印度人的热议:这部电影与印度、印度教有什么联系?表面上看,电影《阿凡达》除了片名取自梵语之外,情节内容与印度没有任何关联,可谓名不副实;但深究“阿凡达”一词在印度文化中的特定意义,我们会发现,电影《阿凡达》并非“徒有虚名”,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它是名副其实的。在史诗时代的《薄伽梵歌》中,保存了印度文献中有关“阿凡达”理论的最早的阐述
梵语“阿凡达”(avatar),是由前缀“ava”和词根“tar”组成,“tar”的意思是“横越”、“穿过”,“ava”意为“向下”或“离开 ”(此处到彼处),网上有关“阿凡达”一词的汉语解释多为“化身”,但准确地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从天国到地上、从神到人的“下凡”,它本来是印度教毗湿奴教派特有的宗教概念,后来被湿婆教派以及佛教等印度其他教派所吸收,具有了较为宽泛的“化身”的意义。在电影中,虽然是通过基因合成等“科学”手段使杰克变成了阿凡达,但从“文明人”到“土著人”,也不失“下凡”的基本意义。
在印度最为古老的吠陀文献包括奥义书中,阿凡达一词并没有出现,说明它不属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的概念。阿凡达是随着印度教的出现而在史诗时代(约产生于公元前四百年至公元四百年间)出现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便产生于史诗时代,虽然其中没有出现“阿凡达”这个词,但在《薄伽梵歌》中,克利希纳(即黑天)系统地宣讲了他与毗湿奴大神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印度文献中有关“下凡”理论的最早的阐述。
印度教有三大神,虽说他们是三位一体,但也是各司其职。一是大梵天,是世界的创造者;一是毗湿奴,是世界的维持者;一是湿婆,是世界的毁灭者。吠陀后期,大梵天的地位至高无上,但从史诗时代开始,大梵天与印度人日常的宗教生活有点儿脱离,基本上变成了宗教哲学意义上的本体。与印度人宗教生活更多发生联系的是毗湿奴和湿婆,这里主要谈论与阿凡达相关的毗湿奴大神。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在印度教中,阿凡达一词基本上专指毗湿奴的十次下凡
在印度教思想观念中,毗湿奴大神常常与救世主结合在一起,主要是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同时对以魔鬼或暴君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进行惩治。毗湿奴大神的“救世”,主要通过下凡来完成。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在印度教中,阿凡达一词基本上专指毗湿奴的十次下凡:
一,化身为鱼,解救人类始祖摩奴;二,在搅乳海的故事中,化身为巨龟和美女,帮助天神战胜阿修罗(魔鬼),获得不死的甘露;三,化身为野猪,战胜金眼恶魔,拯救大地女神;四,化身为人狮,战胜魔王、暴君希兰亚迦希布;五,化身为侏儒,也叫三步神,向魔王巴利王求三步地方,结果三步跨越天、地、空三界,战胜魔王巴利;六,化身为持斧罗摩,从刹帝利的专制中解救婆罗门;七,化身为罗摩,大史诗《罗摩衍那》讲述的便是罗摩的故事;八,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故事中,化身为克利希纳;九,化身为佛陀;十,将在世界末日化身为迦尔基解救人类。这是传统的十种化身,《薄伽梵往世书》也讲述了毗湿奴的22种化身,其他传说中毗湿奴有更多甚至是无数的化身。
在毗湿奴的所有化身中,最为重要的是克利希纳(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主角)和罗摩(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两大史诗常常被誉为印度教文化的一双巨足,千百年来对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刻影响。
在电影中,阿凡达虽然不是大神,但他所扮演的也是一个“救世”的角色,拯救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于危难之中,同时对外来的邪恶势力进行惩治——只不过是代表着“文明”的人类在此不幸地沦为了邪恶的势力。
电影中黑蓝相间肤色的阿凡达,与毗湿奴大神的形象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从情节内容上看,电影《阿凡达》表现的是土著人与侵略者、自然与文明或说是异质文化差异之间的冲突,观众很容易将这种冲突看成是欧洲人对美洲等地的入侵,但白种人与土著人之间的这种冲突并不单纯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中的现象,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以及雅利安人与印度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冲突,也可能是电影《阿凡达》情节构思的重要启迪,从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诞生与发展上,我们可以看出毗湿奴大神与阿凡达之间存在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在吠陀时代,毗湿奴就出现了,但作为印度达罗毗荼土著人信奉的神,他当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神。达罗毗荼人身材矮小、黑皮肤、扁鼻子,这与入侵印度的身材魁梧、白皮肤、高鼻梁的雅利安人正好形成了对比。在吠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奉的主神是战神因陀罗,而到了史诗时代,因陀罗虽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神,但地位已下降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印度教的三大神尤其是毗湿奴大神。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学者们多认为这是为了弱化雅利安人对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残酷征服,所以,印度教这时期信奉的神不再是白皮肤的因陀罗,而是黑皮肤的毗湿奴。
在《摩诃婆罗多》中,故事的主角是克利希纳(毗湿奴的化身),这个名字本身的意思便是“黑色”,所以,克利希纳也被译作黑天,他像毗湿奴大神一样,也是土著人出身,原本是一个土著国王,是因陀罗的对手,反对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罗摩衍那》的罗摩,最早在《梨俱吠陀》中出现时,也是一个土著人国王,被认为是皮肤黝黑的阿修罗(魔),但在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却变成毗湿奴大神的化身,是印度教道德理想的完美象征。在印度教寺庙雕塑或绘画中,罗摩的肤色常常被刻画成蓝色(黑的极致)。查阅最近有关“阿凡达”的网页,我们会发现,印度人也在讨论,电影中黑蓝相间肤色的阿凡达与毗湿奴大神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印度两大史诗对人性、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探讨,远比电影《阿凡达》复杂、深刻
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的巧合。比如,在吠陀时代的传说中,毗湿奴使用的最重要的武器是弓箭,就像电影中的纳威人一样。再比如,阿凡达扁鼻子的造型是否与达罗毗荼人相关。再比如,电影中纳威人骑坐的飞翔的龙鸟,尤其是阿凡达骑的那只金色的龙鸟,印度人也不无好奇地将之与毗湿奴的坐骑金翅鸟相比较。打个比方说,金翅鸟类似于我们所谓的“鲲鹏”或“神雕”,在印度神话传说中,金翅鸟与“蛇”(龙)本是天生的冤家对头,但毗湿奴大神的坐骑除了金翅鸟之外,还有一个便是“蛇”(象征无限,也叫无限蛇),阿凡达的坐骑恰好是金翅鸟与龙蛇的混合。
从故事的背景上说,叙述毗湿奴两个最重要化身的印度两大史诗都侧重于森林的描写,都有“森林篇”,森林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尤其是《罗摩衍那》大部分场景都设置在森林之中,史诗对瑰丽的森林景色的描绘一向为评论家们极力称道。万物有灵的观念在史诗中表现得极其明显,有关树灵、树神的传说也是屡见不鲜的。再者,在罗摩与十首魔王罗波那的战斗中,罗摩最重要的盟军便是猴王哈奴曼及其率领的猴国大军,虽然哈奴曼像我国的孙悟空一样具有更高的人性,但却像电影中的阿凡达一样长着长长的尾巴,属于猴类土著人。
笔者认为,电影《阿凡达》借助于土著人与外来入侵者之间的冲突,也试图表现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便是与正义问题相关的生存问题,虽然电影并非单纯地告诉大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但影片在深层次的价值思考方面却有点儿苍白无力。如果读者熟悉印度两大史诗,当会明白,它们对人性、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探讨远比电影《阿凡达》复杂、深刻得多。
『陆』 你认识的玛雅文明是什么样
其中,近年来最著名、最热门的玛雅扯谈,自然就是2012年世界毁灭的玛雅预言了——好莱坞为此拍摄了一部热门大片不说,在我国河北省还有个叫刘启元的人,真的建造了一堆球型的“末日方舟”准备出售……当然,2012年如今都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好好地活在世上,这本身就说明了末日预言的破产。更何况,古代玛雅人当真明确地预言过,我们的世界会在2012年12月21日毁灭吗?先看看这个“世界末日”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吧!根据考古发现,玛雅人根据自己独特的20进制数学,同时编订了两套非常复杂的历法。一套历法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每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多出来的5天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晦气日子,通常不对外宣布,而是偷偷地过掉。另一套历法是用来指导宗教活动的,每年只有13个月,每个月也是20天,算下来每年只有260天。这样一来,两套历法同时使用的结果,就是每隔52年这两套年历才会重合一次。于是,玛雅人就认为这个世界每隔52年轮回一次,所以玛雅金字塔也是每隔52年就要加盖一层。对于超过52年的历史,玛雅人又发明了另一套历法,其基础依然是玛雅人独特20进制——根据玛雅神话的记录,目前这个世界诞生于公元前3114年9月6日,按照那套历法,每隔5125年左右就要来一次新的“大轮回”,于是,本次“大轮回”就将在2012年12月21日结束……这就是“2012世界末日”这个说法的来源。如果明白了玛雅历法是怎么回事,就不难发现所谓2012年世界末日,在玛雅人看来不过是类似千禧年一样的东西,在历法上代表一个纪元的终结而已。但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某些欧洲学者似乎是把“纪元的终结”理解成了“世界的毁灭”,再加上一番穿凿附会和夸张渲染,以及艺术性的修饰,最后就弄出了“2012世界末日”这样吸引眼球的劲爆说法。事实上,在2012年12月21日前后,中央电视台曾经派人到中美洲去采访过现代的玛雅族长老,对方在镜头前明确表示,他们的祖先从来没有预言过世界将要在这个时候毁灭。如果玛雅文明一直传承到了现代的话,他们在这一天也只是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就如同我们在迎接千禧年的时候一样。另一桩有关玛雅人的著名扯谈,则是那个经常在游戏和电影里出现的“玛雅水晶头骨”——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在中美洲的玛雅遗址中发现了一个水晶头骨,切削得精美绝伦,怎么看都不像是能用石器打磨出来的……于是一时间举世轰动,什么“水晶头颅是催眠用的神器,玛雅人靠它做手术”,“玛雅人是外星人的后代,这个头骨蕴藏着宇宙的讯息”之类耸人听闻的论调都跑出来了。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其它的水晶头骨,也好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中美洲的雨林里相继冒了出来,最后竟然一口气出现了数十个之多!然而,让某些神秘学和黑魔法崇拜者感到失望的是,根据科学界调查出来的最终结论,这些水晶头骨恐怕并非出自于那些上古时代的玛雅祭司之手,而是近现代欧洲珠宝匠们的杰作——2005年,大英帝国博物馆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几个传说中的玛雅水晶头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水晶头骨上并未发现手工磨制时应当留下的不均匀刮痕,反倒是发现了现代机轮留下的干净利落的弧线。由此,考古专家们得出结论:“所有这批水晶头骨都是由使用工业钻石的现代宝石加工机轮雕刻而成,并经过现代机械的抛光处理。”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有人精心伪造这些假的玛雅水晶头骨,炮制出一个“世纪大骗局”呢?因为,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是一个“博物馆的时代”,到处都有欧洲考古学家在埃及、中东和其它存在古文明的地方,大肆发掘古代文物,尤其是造型别致华丽的艺术品,然后兜售给本国的富豪收藏家。所以这种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很高,能够带来高额回报,从而引来很多制造假文物的“专业人士”,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类似这样伪造假古董的行当,在中国也很常见——另一方面,头骨符号在美洲文明中十分常见,并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有些比较粗糙的水晶头骨,或许确实是真的古代文物没错。总之,在中美洲热带雨林里冒出来的这些水晶头骨,最早的起源已经没法逐一考证了,有些人仍然相信它们源于远古年代,认为水晶头骨是某个远古文明的产物。然而,那些最有名的头骨往往表面光滑,细节逼真,明显出自现代雕刻技术……但姑且不论它们来自于何处,这些水晶头骨至少可以算是一种很别致的艺术品,例如在目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有各种款式的水晶头骨可供批发,欢迎大家前去选购。最后,还有一桩著名的扯谈,就是玛雅人的“死亡球赛”——根据某种流行的说法,玛雅人喜欢打球,而且球赛制度异常残酷,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会有一方的球员被处死祭神。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被当做活祭品杀掉的竟然不是输球的队伍,而是把赢球的那一方!似乎玛雅球员都争着要去死一样。
『柒』 玛雅文明曾经有过多次预言,有什么预言成真了吗
人们经常说,玛雅文明预言五次,有四次都变成真了。就比如玛雅文明曾预言: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
玛雅人预言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人,给人类来带来巨大灾难,并且是两次灾难,并且还对这个人的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进行了预言,而这个人就是希特勒。有很多人说,玛雅人可能是外星人,虽然这种说法不可靠,但是有很多人支持这种说法,尤其是普通的民众,他们更相信玛雅人就是来自外星人,因为关于玛雅人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而有些现象是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科学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