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百年孤独电影节

百年孤独电影节

发布时间:2022-12-10 11:51:15

㈠ 有哪些国内并不知名的优秀外国作家和作品值得推荐

国外方面的著作可以看下这两部比较大器地刻画人性的《人间喜剧》、《百年孤独》。还有《小王子》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对人性的表述通过小王子对一朵呵护有加、无可取代的玫瑰花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助于对人性的清醒认识,特别浅显易懂,面对婚姻对号入座,也是极好的。《茶花女》助于理解人性的贪婪和爱慕虚荣,也让人清醒的认识爱与溺爱。书太所多,反而不能好好去读,选几本有代表性的深入读一读才有有收获。

㈡ 彼得·格林纳威的格林那威电影作品一览

《安息》(1956-62)
Death of Sentiment
关于殡葬的习俗、制度:墓碑,上面雕刻的东西,人们如何被埋葬,葬礼的方方面面等等。
《火车》(1966)
Train
最后一辆蒸汽列车驶进滑铁卢车站,正好在情报中心处的后面,我花了几天时间在房顶上把它们拍下来,然后组织进曼·雷(Man Ray)抽象的机械芭蕾,全部按具象音乐进行剪辑。
《树》(1967)
Revoliution
美国使馆前的那场反战示威我在场--在英国,这是对越战问题的转折点。我正好有一架机器在手,于是就拍下了所有那些骚乱和人群,然后按甲壳虫乐队的《革命》编剪。
《遥寄自教会的五张明信片》(1967)
Five Postcards from Capital Cites
我开始在欧洲旅行,把我的短片带到各大学电影协会;我带着我自己的16毫米机器,在每个都城拍好多尺。
《区间》(1969)
Intervals
一部抽象作品,试图拍一部无叙事的电影,用13这个数字、维瓦尔第曾在《四季》里用过的和声结构。它是在妻尼斯拍成的,拼合的影像既有来自两年一度的艺术节上的--体现了欧洲绘画的高级文化--又有来自电影节上的,主要是威尼斯那些房间里的涂抹图案(graffiti)。
《侵蚀》(1971)
Erosion
我有一月左右在爱尔兰南部,被那里的悠古景象迷住了。我想找到可拍进电影的地貌侵蚀迹象--海岸,岩表的粉末化--然后把它们编在一起,第一个镜头是最古老的岩石,最后一个镜头是最机关报近的岩石。这颇应合了六十年代土地艺术运动。
《H是房子》(1973,1978年重作编剪)
H Is for House
我结婚了,还有了个小孩,我们常常在瓦尔德度假;我们呆在一个朋友的一幢很漂亮的19世纪早期的房子里。这是最令人神往的地主,可以看到称心如意的、罗曼蒂克的英国风景,颇令人发思西之悠情,遥想罗马天主教史事;英国内战时期各种残虐悲剧都在那里发生。这是一个封闭的乡村,所以有一种浓浓的戏剧和罗曼史味道--为了不枉此番游历,我拍了一系列片子,本片是其中的第一部。它整个儿陷入了命名事物的事儿里--就象在马格里特(Magritte)的后期绘画里,术语命名,为意义和辞语寻觅、确定期客体对象,混乱一团……我作了这份庞大的清单,列上了我能在国内乡村找到的、以字母H打头的每一个事物,当它们被并排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各种有趣的涵孩儿。我女儿汉娜正在学ABCD,她的声音在声带上重复头,而且念错了--这是无知者的智慧。它还和天堂(Heaven)与地狱(Hell)的概念及它们如何可互换颇为有关……
《窗》(1975)
Windows
拍于同一地方。我颇惊诧于来自南非的统计资料--政治犯们被从窗户中推出,而其愚蠢的藉口则说他们是踩了一块肥皂失足滑下去的,说他们还以为那窗户是门,等等。我把它弄成一个虚构的东西,想看看任何一个人会从一记扇窗户掉下去的所有可能的理由,我把他压到了3分半钟,并把这骇人听闻的事实置于一颇似田园风光的背景以便制造一种反讽和悖论。我觉得它概括集中了我以后所做的一切方面:它涉及了统计学,它是颇折衷性的,它对风光景色大胆使用,它涉及了死亡--四个特征,此后一直伴随着我。
《水》(1976)
Water
基本上是一部编辑练习片。在撒利斯白雷和谢夫兹白雷之间有五个湖泊,每一个都各有特点。令我吃惊的是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莫蒂门·维勒(Mortimer Wheeler),他会在路旁找到一块石头并推演出它的历史;他能为每一个给出的自然物构造一段历史。这是对他那一套的谐谑模仿,我用它来说明一整片美丽的水域风光。本片约5分钟左右,而且也是下一部片子的基础。
《莱克兹水域》(19750)
Water Wrackets
该片出自于我对J. R. R. Tolkein的'Lord of Rings'的热情。我为那块叫莱克兹的地区虚构一帮早期居民。莱克兹是一睡沼泽地,马里奥特人住在山里,还有另一族群住在森林里;我打算对这些神话人物进行一项虚构的、严肃的人类学一考古学研究。
《数字中的古尔镇》(1976)
Goole by Numbers
我来到这座很单调的叫古尔的镇上,它位于我妻子生长于斯的乐约克郡,我仅只记录了我所能发现的所有数字,然而把它们头尾相接地排成一行,尔后再编排进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专门创作的一个曲子里,迈克尔在《H是房子》里跟我首次合作。
《可爱的电话》(1977)
Dear Phone
说的是用电话和滥用电话,以及关于文学于何处驻步而电影于何处起步的那些问题。
《1-100》(1978)
颇类似于《数字中的古尔镇》,但却是根据欧洲城市来拍的,而且大大压缩了。影像取自柏林、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和布鲁塞尔。
《漫步穿越天堂或地狱》(41分钟;19780)
A Walk through H
我一直醉心于地图和制图。一张地图告诉你去过什么地方,你在哪儿,以及你将去向何方--某种意义上此乃时态之三而合一这也是一种惊人的表意符号,表达的是这样一讯息,它非常有用,而且或许最恰当地说也毫无用场。我父亲最近死了,影片的副标题是'一位鸟禽学家的再生'--我父亲就是位鸟禽学家。他的一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鸟类研究的知识,我很清楚,随着他的死去--就象随着任何一种死亡一样--大量很个人化的资料见闻随之而去了,整个儿如泼水难收。本片说的是一个人在濒临之际踏上旅程,走向任何一个它终止的地方--H或是天堂(Heaven)或是地狱(Hell)。我设计了92张地图来帮助那个人去往那里。整部影片分五个部分,描写了从城镇到偏远荒芜之地的旅程,各种景象互为参照,蔚为大观。
《重铸地貌》(英国艺术联合会,45分钟 1978)
Wertical Features Remake
说的是对国内山川地貌的重新认识。在英国实际上每一块草地都已被踩踏过上千遍;我们已没有自然荒野或象一点儿自然荒野之类的东西。这大概是世界上被画过最多、也被拍照摄影得最多的土地之一《重铸地貌》说的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崩溃》(185分钟,1975-78)
The Falls
这真是许许多多所有那些我从未拍成的影片--我或多或少未完成的92部影片--的一个大杂烩。某种意义上它说的是这个世界终结的92种不同的方式--当时一个非常浒的社会问题。这也涉及了鸟类知识,它制订出了各种分类和协同关系--我想我受到了品清(pynchon)、卡尔维诺(Calvino)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所有那些庞大宏的、网络全书式的东西。这是拍一部电影的92种不同方法。它包括很多流产的影片,那些我梦想的但又明白永远不会拍成的影片,还有一些访谈和实际上我认识的每一个人的照片--所以它是我家庭关系的一份个人概述,是我既往的一切所作所为的一次总荟萃。我觉得这是我所做的事里最富创意的事;我想当时我并未认识到,可它颇为重要,因为我拍的下一部电影《画家的合同》是一个新的起点。
《神力难违》(泰晤士电视台,35分钟,1981)
Act of God
泰晤士,一家颇为保守的电视台,请我做一个半小时的节目,题目不限。由于我对分类学的举和对资料住处分门别类的念头,我寻找着我能想到的最不可归类的事件或现象--人被闪电击中。我在全国性报刊上登启示征集所有那些被闪电击中而生还下来的人,请他们来接受采访--这就是本片的内容。我本希望得到一引起极有宗教色彩的经历,见到一些认为自己被上帝惩罚的人。他们的大部分回答都是些陈词滥调,不过我们偶然也发现了一些很别的事情--一些姑娘们骑着胖母马走在英国农村的小道上,突然失踪了,路上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母马肉。我把这些事件都串起来,当然了,大家却认为那些都是我编造的。
《赞德拉·罗兹》(信息中心处,15分钟,1981)
Zandra Rhodes
她是一位颇有影响的60年代服装设计师。我到那时已经离开住处中心很长时间,只是由于我声名日长,他们请我回去拍一种人物专题片,反映她的情况和思想态度。对这位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又是一名广为人知的人物,本片作了一次充满感情的评说。
《画师的合同》(英国电影学院,四台,108分钟,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它也许是更具有明星电影的惯有特征。我想那特别的一段时光也随《画家的合同》真正结束了。
《四个美国作曲家》(四台,1983)
关于约翰·凯奇、罗伯特·艾思雷、菲力浦。格拉斯和麦瑞底斯·蒙克的纪录片。
《水花荡漾》(四台,15分钟,录像;1984)
A TV Dante--Canto5
尝试跟英国画家汤姆·菲力浦斯合作的项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但丁学者,暗自进行自己的译解,还给他自己的译文弄了个插图本。《地狱篇》写于1300年,但他要从一个后二战的位置去译解。随年代之变迁天堂不断在改头换面,而地狱却大致一直照旧。
《套间内--浴室》 (四台,25分钟,录像,1985)
Inside Rooms-The Bathroom
这是一个系列的开始,对英国人如何使用浴室,作一番不无讥诮意味的思考。最后会有一部半小时的关于起居室、卧室等等的片子。它从未兑现。这是对浴室设计颇带感情的、反讽意味的批评审视--人们在浴室里放些什么,人们在浴室里干些什么,浴室是房子里的隐秘之地,人们在那里陷喻性地、也是实实在在地脱卸下一切而直显原形。
《一个Z和两个O》
(英国电影学院/第四影片公司/综艺公司,112分钟,1985)
A Zed and Two Noughts
《建筑师之腹》
(考兰德公司/丝里影片公司,105分钟,1987)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挨个儿淹死》
(第四影片公司/综艺公司,118分钟,1988) Drowning by Numbers
《厨师、窃贼、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综艺公司,120分钟,1989)
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
《魔法圣婴》(未定)
Love of Ruins
关于美狄亚(Medea)神话--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我们现在正在纷纷嚷嚷辩论流产堕胎问题。美狄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她杀死孩子的时候那孩子只有两岁半;我想澄明,一个独立的女人出于一整套我想让观众信服的理由而夺走她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正当的。它在地中海一带的十个外景地拍摄,其中还有一个次本文背景,即对遗迹废墟的那种非常英国式的罗曼悠思。这个次本文中女人是一个考古学家。
《遇见了自己的人》(未定)
The Man Who Met Himself
简直就是另一个古典神话--阿波罗和那喀索斯的改写,神和为争得自己是最好的音乐家而闹个不可开交的人。神赢了,大肆复仇,扒了他的皮以一解心头之恨。它反映出了我们所有人心中的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精神。我想获得一些我在《一个Z和两个O》里没有讨论充分的思想,涉及的是一个人在遇见自己时所发生的事。我们会对此作何感想?我们会惊恐万分,喜出望外?我们会想去杀了他或拥抱他?这是一部魔幻的、玄学的影片。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未必发生的,但没有一部是不可能的。是之谓也。
《普洛斯贝罗书籍》(1991)
参加1991年夏纳电影节,根据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改编。
《枕边书》(1999)
《8又1/2女人》(2000)
《塔斯鲁波的手提箱》(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上 映: 2003年05月24日 ( 法国 )

㈢ 请问大佬有沙漠中的最后时日2015年上映的由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吗

《沙漠中的最后时日》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5hmjHIuhREvpuf2L0thXwQ

提取码:ky3h

《沙漠中的最后时日》讲述了由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耶稣在沙漠中斋戒40天,遭到恶魔蛊惑后,重新找回人性的故事,影片并非源自《圣经》,而是影片导演兼编剧罗德里格·加西亚想象出来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罗德里格·加西亚是已故文坛巨匠,《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曾执导过口碑不俗的影片《雌雄莫辩》。


㈣ 为什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大奖,却没能成为一代文化偶像

莫言,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2012年获奖,迅速成为聚焦世界的文学人物。那一年,莫言成为全民热议的对象。莫言平时并不畅销的小说也热卖了一通。尽管夺得堪称历史性的荣誉,莫言其人,却并没有成为时代偶像,反而几年过去,莫言及其作品非议不断,为什么会这样?

三,莫言的作品内容颇多人性的阴暗面描写,这是莫言遭受很多非议的一个原因。自然也是他的作品难以成为主流的关键所在。2005年,在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授予会上,莫言做了《我怎么成为作家》的演讲,毫不客气地表示,自己是讲真话的作家,里面还表明了自己的创作观:

“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这些可能与莫言经历过特殊年代有关,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闻名,除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其的影响外,其自述“想象力来自于饥饿和恐惧”。故为了写实批判,莫言坚决表示,“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不会因为读者就改变自己的写法,所以哪怕一些读者受到了刺激,甚至自己遭到了一些争议,莫言也认为,是由于自己触及了人类的灵魂深处,鞭挞了丑恶。这正是自己追求的。

故莫言作品不少一些极品和变态,也有不少匪夷所思的描写。《丰乳肥臀》中的母亲上官鲁氏一生九个,唯一一个儿子还是“恋乳症”患者。诸如此类,读起来更像是猎奇。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大奖,却没有成为一时文化偶像,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㈤ 皮绳上的魂有吗跪求

《皮绳上的魂》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2jKhvwWIv8SiCSTArripEA

提取码:ktqh

《皮绳上的魂》是由马灯电影(深圳)有限公司与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剧情电影,由张扬执导,金巴、曲尼次仁、夏诺·扎西敦珠等人主演。该片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㈥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书中所得6 2022-06-22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书中所得6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 迟子建 所著的长篇小说,初版于2005年。2008年10月获第七届 茅盾文学奖 。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额尔古纳河,是 黑龙江 的正源,史称"望建河",是通古斯语(鄂温克语)honkirnaur的音译,意思为鄂温克江。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为中俄界河。右岸即中方所属,书中所指为鄂温克族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一、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和战争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无不显示着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同时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传统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有时甚至不可调和。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这是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二、作家迟子建

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地区漠河市 北极村 。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1987年,进入 北京师范大学 与 鲁迅文学院 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

1993年,获得 庄重文文学奖 。

1996年,获得首届 鲁迅文学奖 。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 伪满洲国 》。

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岸 》,并于2008年,获得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

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 白雪乌鸦 》。

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 群山之巅 》。

2019年9月23日,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

2020年9月,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 。

三、电影 《额尔古纳河右岸》  

       2012年,导演 杨明华 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额尔古纳河右岸》,片长88分钟。主要演员有 斯琴高娃 、 艾丽娅 、 鄂布斯 、 巴特 、 季晨 、 孟和乌力吉 等。影片的镜头更多地对鄂温克人的萨满信仰进行了描述。正如影片的英文名为《The Last Shaman of East Ewenkj》,东方鄂温克人最后的萨满。

       在2012年塞浦路斯第七届国际电影节上,《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故事片类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服装两项大奖。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用胶片拍摄的影片,启用了一些少数民族演员,比如女主演 艾丽娅 是蒙古族歌手,男主演鄂布斯是达斡尔族的。影片是传统电影制片厂对文学改编的一种尝试,有评论者认为史诗格局略小,叙事主体有些不清楚,对于故事的呈现稍显分散。但影片明确的表现了文明与野蛮,人与自然,新社会与旧社会的冲突。

       其实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因为要用一两个小时的电影,将这样史诗级的鸿篇大作拍的面面俱到,难度可想而知。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年问世,至今无人将其搬上屏幕,原因应该一样,年代跨度太大,人物众多。

       的确有人说过,《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言之有理。就连一些魔幻主义色彩都有相似之处。

       孤独,永远是古代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过程中的阵痛。

四、鄂温克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是一个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由于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 索伦 ”、“ 通古斯 ”和“使鹿”。

       “索伦”这一称呼,早在天聪八年(1634年)的《清太宗实录》中就有记载。在相当的历史时期,被称为“索伦”的不仅包括鄂温克族,而且也包括 达斡尔族 和鄂伦春族。以后,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别出来,“索伦”便成为仅对鄂温克族的称呼。到本世纪50年代初期,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族,是指居住在今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等地的鄂温克人,他们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大多数。

       “通古斯”,主要是对居住在陈旗的鄂温克人的称呼。在鄂温克旗的锡尼河流域也有一部分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

       使鹿鄂温克,是对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人的称呼。在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或“雅库特”。

       尽管以前不同地区的鄂温克族有着被其他民族的不同称呼,但他们都自称为“鄂温克”,是统一的鄂温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经过调查了解,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于1958年决定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的称呼取消,统一称为鄂温克族,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五、萨满教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艺术表现方面呈现出一种鲜明的魔幻色彩,其魔幻色彩又都与小说独特的叙事内容密切相关。这种魔幻色彩则着重体现在虔诚、悲悯的民族和部落信仰上。鄂温克族虔诚地相信万物皆是神,对生灵尤其是树木和驯鹿“玛鲁王”怀着崇高的敬畏;每个部落又都会诞生一个有着超常能力的萨满,通过萨满跳神可以驱赶病魔,而这种治病方式的代价却是一命换一命,因此,小说中的尼浩为了救治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作者以这种魔幻的方法叙事,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人性美好而善良的一面,体现了其部族人与人之间的巨大的包容性。萨满们以神赋予自己独有的超能力来保护着族人们,而自己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者在为其唱颂歌的同时,也显示了女性作家自身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悲悯情怀。

       在古代中国北方各民族中,曾长期盛行一种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展起来的民间信仰活动——萨满教。与所有原始宗教类似的是,萨满教的巫术色彩极为浓厚。

       关于萨满教,国易堂在http://www.guoyi360.com/wushu/mjws/4662.html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

       萨满教从严格意义上讲,萨满教主要是指古代中国北方各民族所信仰的一种宗教,尽管也有学者广义地将世界各地原始社会土著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也称为萨满教。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它在中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直到后来,甚至在佛教或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中国北方的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蒙古、土、东乡、保安、达斡尔、维吾尔、撒拉、乌孜别克、塔塔尔、裕固,以及朝鲜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但是相对地说,萨满教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蒙古、三江流域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以及部分锡伯族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它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特别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保存该教的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

       萨满教有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及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它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礼仪。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随着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萨满教日益衰落,社会上层人士陆续皈依藏传佛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等。该教的一些原始因素不同程度地为上述宗教所汲取和融合。但在民间,仍有其浓厚的影响,甚至以变异了的形态残存下来。

       有些学者认为,“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般分为职业萨满和家庭萨满,前者为整个部落、村或屯之萨满教的领,负责全族跳神活动;后者则是家庭中的女成员,主持家庭跳神活动。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在中国东北诸民族萨满的跳神仪式中,尽管不同民族的萨满有不同的仪式,甚至不同的氏族之间亦不尽相同,但基木程序是完全相同的: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灵送走。这样,请神(献牲)、降神(脱魂)、领神(凭灵)、送神便构成了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此外,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相同内容的祭祀仪式,譬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祭敖包的萨满仪节;鄂温克族的“奥米那楞”,鄂伦春族的“奥米南”,达斡尔族的“斡米南”,都是同一性质的萨满集会活动。

       概括起来,萨满教的世界观可以归结于三点:1.万物都是活的;2.万物相系;3.万物皆神圣。萨满教常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彩虹和某些动物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灵性,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特别是由祖先亡灵所形成的鬼神观念以及人间的各种疾病与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萨满教神灵观念的核心。认为各种神灵同人类一样有意志、愿望和情欲,更有善恶之分,不能违拗、触犯。各类神灵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体平等,极少统属,绝大多数尚无等级差别,也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萨满教崇拜的主体是祖神。比如鄂伦春人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祖神,多是氏族内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在祖神崇拜观念的支配下,对于人畜患病多加进祖神作祟的解释。同时特别重视梦境和日常现象的征兆,认为这是祖神预兆吉凶,因此规定了许多祭祀、禁忌和禳解之法。

       萨满教供奉的神灵偶像用石、骨、木刻削或草扎、兽皮毛编结,也有彩绘在兽皮或纸上的,多类似人形。制作完成后须经祭祀方具有神圣的性质。每种神像常是数个一组,或—男一女、一雄一雌,两相并列,置于帐篷的上方、家宅门楣以及住地近旁树上,或专门搭盖的小木屋内。迁徙流动则随身携带,禁止妇女接近触摸。鄂伦春和鄂温克人丧葬时,多举行萨满送魂仪式,即扎一草人,系上多根细线,身着孝服的死者子女或其他亲人各牵一线,萨满也握一线念咒祷告,请死者勿恋家人旧地,赶快离去。然后用神棒将线一一打断,尽力将草人远抛,认为死者灵魂就随之远去。尸体入棺后,放在山林风葬,或土葬。赫哲族下葬送魂时,做个穿衣服的小木人,代表死者,点香烧纸上供,或请萨满跳神,用酒肉招待亲友三天。第三天由萨满射箭三支,为亡灵指示去阴间的方向。

       萨满教在祈求大自然的庇护时也使用巫术。比如鄂温克、鄂伦春猎人每遇出猎不利,常举行这类仪式,即用柳条编制鹿、犴的模型,置于平常供奉神像的位置上,以弓箭或卸掉弹头的猎枪向模型射击,在场的氏族或家族成员纷纷说:打中了!打中了!猎人随即佯装剥皮掏取内脏,放在棚架上祭祀;或于夜间在猎场上置一空锅,猎人们对月叩祷,次日清晨察看锅内有何种兽毛,就认为可能狩获何种野兽。冬季难以猎获经济价值较高的细毛兽时,便请萨满祈求吉卧克神赐予好运。在求雨和止雨时,林区鄂温克人将打死的啄木鸟放在水上,鸟嘴朝上张开,然后挂置树上,认为可以得雨。取松树条穗,倒绑在细木杆上,再将薄木片一端穿孔系上绳线,用手快速摇转,发出风声,认为可以吹散乌云,止雨放晴。

       萨满教在对付仇敌时,萨满教更是表现出了巫术色彩。相传草原鄂温克人只需知道仇人或盗贼的姓名和年龄,便可请萨满来念咒,并用油面做个正三角形放在红木盘上,在不被对方发觉时,向被咒诅者方向扔去,认为施以这样的巫术,便可使对方遭到不幸。如对方察觉,也可用同样方式报复。传说有些萨满在跳神驱鬼时,还常显示“法术”,如赤脚在炭火或钢刀上行走,舌舔烧红的烙铁、丢火喷焰,或割破自己唇舌,把鲜血喷到病人脸上等。而在为人治病进行跳神时,这种巫术色彩就更加明显了。萨满为人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居住的地方,人们围坐在周围,在跳神前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净化污浊空气,以便神灵能够到来。届时,萨满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盘腿坐在西北角的专门位置上,病人坐在东南位置上。萨满在请神前,双眼半睁半闭,打几个哈欠后,开始击鼓,然后起身,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音调极其深沉。萨满唱一句,二神和参加跳神仪式的人们就伴随着合唱。鼓声渐紧,萨满下巴哆嗦,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双目紧闭,周身摇晃,表现出神灵附体时的痛苦情状。这时,有人拿出一团烧红的火炭,放在萨满脚前,为神引路。萨满鼓声突停,浑身大抖,这是神已附体的表现。这时附体的是祖先神,借萨满之口询问:“你们请我来有什么事?”二神及病人亲属便代答因某人患病,惊动祖先来给看病。”这时萨满再击鼓吟唱,通过逐一恭请诸神,探寻病人冲犯哪位神。如果萨满提到某一位神的名字,病人不由地颤抖起来则认为是此神在作祟病人;有时作祟之神借萨满之口,自认是他所为,要求供祭某种牺牲,患者家属赶紧应允,答应病好后就还愿。有的萨满看病人的病情严重,就让病人裸体躺在床上,向其身喷开水。如果认为危重病人的灵魂被恶神掠去,萨满就要借助祖先神的力量,于想象中远征沙场,与恶鬼搏斗,把患者的灵魂夺回来,病人方能得救。

六、画家柳芭

       2004年,迟子建正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的故事,触发了灵感,决定动笔写这个民族的历史。她追寻驯鹿的足迹,找到笔下鄂温克女酋长原型,推出了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柳芭是出生在大兴安岭林区的鄂温克画家,1981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经历了十年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后,她选择辞职回到故乡山林。她的爱情生活并不如意,渐渐地开始借酒消愁。一次她喝醉后到河边洗衣,不幸跌入河中溺亡。

       迟子建曾经去医院看望过柳芭的母亲芭拉杰依。老人家悲伤地对她说:“柳芭太爱画画了,她那天去河边,还带着一瓶水。她没想去死啊。”迟子建离开医院时,泪水悄悄沾湿双眼。她为柳芭和她的母亲流泪,也为脆弱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流泪。与此同时,一粒沉甸甸的长篇小说的种子,也在她心灵深处种下了。

       关于柳芭,将另文描述,致敬这位传奇的鄂温克女画家。

㈦ 加西亚马而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有没有拍成电影

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一直未能改编成电影,业内普遍认为小说的情节庞杂,改编成电影的难度系数太大,所以一直没有电影人敢于去尝试。
马尔克斯与日本名导黑泽明熟识,两人曾在1990年的新拉美电影节会晤。马尔克斯曾说,《百年孤独》只有黑泽明能拍成电影。但随后不久,黑泽明去世,加上马尔克斯的阻止,《百年孤独》改编电影一事就此搁置。

㈧ 根据百年孤独改编的电影叫什么

没有,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同意拍成电影。

关于《百年孤独》为什么没有被拍成电影,法国杂志《巴黎评论》曾采访马尔克斯问过他是否有兴趣将《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拍成电影。

马尔克斯自己表示“只要我能阻止,就不会发生。我喜欢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保留一种私人关系”。这也许真的是马尔克斯心中要保持作品的纯净性。但是就在马尔克斯与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曾在1990年新拉美电影节会晤。

马尔克斯又说到《百年孤独》只有黑泽明能拍成电影。但随后不久,黑泽明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阻止,《百年孤独》改编电影一事就此没有后话。

也许这就是天意,在马尔克斯心中,并不是真心不愿意将《百年孤独》拍成电影,而是他没有找到那个钟意的对象。当他遇上知音的时候,有将《百年孤独》改编拍成电影的意向的时候,知音却不久就离去了。

这正如我国春秋时期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一样,当子期离世之后,伯牙尽断琴弦,终不再鼓琴。也许马尔克斯认为失去了知音,就没有人再能将《百年孤独》拍成他想要的电影,所以频繁阻止。意为失去知音,终不再改变自己的意志。

(8)百年孤独电影节扩展阅读: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

《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

《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

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㈨ 空中花园谋杀案的主创团队

导演孟京辉
孟京辉是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他以独具个性的创造力,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开拓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新 局面,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瞩目的文化现象。他执导的《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独》、《恋爱的犀牛》、《臭虫》、《关于爱情归 宿的最新观念》、《琥珀》、《镜花水月》、《艳遇》、《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爱比死更冷酷》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中国实验戏剧在美学的高度上日臻完 善,为中国戏剧舞台多元化的新局面注入了活力。由他担任导演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获香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大奖,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会特别 奖。孟京辉导演在国际戏剧领域有着广泛的知名度,他的戏剧作品曾在多个国际艺术节上演出。2008创立北京青年戏剧节并任艺术总监。
编剧 史航
史航,编剧、策划人,网络红人。在西祠胡同活动时他是北方影武者,如今在天涯社区,他是北方影武士。史航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1993年开 始从事电视剧创作至今,影视作品有《京城镖局》《一马走江湖》《凤求凰》《雷雨》《明镜高悬》《大漠豪情》《完全婚姻手册》《绿茵小子》《魂断秦淮》《财 神到》《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三)《天命因缘》《风云世家》《射雕英雄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剑出江南》《新敌后武工队》《黛玉传》
话剧作品:《我爱XXX》 《迷宫》《魔山》《艳遇》
策划栏目:《艺术人生》(央视) 《星夜故事秀》(北京) 《五星夜话》(北京) 《万家灯火》(江苏)等
主持栏目:《麻瓜看电影》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出演世航大师(和尚),史航说这个角色是导演和编剧为了他量身定做的。而且,兰晓龙之前在《士兵突击》里写了一个班长名叫史今,那是史航的哥哥的名字,并且还借鉴了他哥哥的个性.

㈩ 百年孤独 有没有电影

百年孤独是没有电影的。

拓展资料:

1、《百年孤独》介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作品讲述了布恩迪家族和加勒比海沿岸小镇的百年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变化,其中还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阅读全文

与百年孤独电影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泰国色罪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79
泰国作弊特攻队电影 浏览:939
有一部电影士兵被两位老人救 浏览:898
困在孤岛上法国电影 浏览:830
台湾电影爱之火焰1987 浏览:856
非洲下载电影大全 浏览:79
亲亲网网站下载电影 浏览:239
电影美景之家2女主角 浏览:190
为什么在线看电影卡 浏览:690
男主角叫罗宾的电影 浏览:401
小卖部污蔑偷东西什么电影 浏览:469
道口奥斯卡电影院影讯 浏览:144
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叫什么 浏览:986
初恋核潜艇电影大全 浏览:328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全部演员表 浏览:864
哥斯拉大战金刚电影完整版视频 浏览:307
描述小学的台湾电影 浏览:459
高分国产爱情微电影 浏览:352
舒淇大尺码电影 浏览:641
梅陇镇电影院 浏览: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