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影业三巨头是什么
中国影业三巨头分别是:光线影业、万达影视和华谊兄弟。
中国影业三巨头创造了多个票房奇迹,也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各大电影奖项,先后推出了百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电影作品。国内三家一流的影业三巨头电影公司光线影业、万达影视和华谊兄弟已经正式确定,将联手打造3D电影。
中国影业三巨头: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英皇娱乐集团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是英皇集团的一家下属子公司。从一间钟表零售店铺,发展成为涉足地产、酒店、金融、娱乐、电影、出版印刷、饮食及零售的多元化上市公司集团。集团在香港拥有六家上市公司。
天娱传媒天娱传媒依托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优势资源,公司业务遍及世界各地,主要为中国12-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提供偶像艺人、唱片及演唱会、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图书等优质娱乐内容及衍生产品。
⑵ 我国电影史上形成“三足鼎立”的三家电影公司分别是
30年代后,我国电影史上形成“三足鼎立”的三家电影公司分别是
“明星”、“天一”和“长城”
首个回答,望采纳
⑶ 现在好莱坞三大电影公司都叫什么
福克斯 (好象被新闻集团收购)
华纳
派拉蒙
索尼
迪士尼
环球 (按你的说法被松下收购)
这样正好剩下四家,如果索尼不算美国本土,那就三家...
再附上好来坞并购大事迹的资料,http://ent.sina.com.cn/f/m/hollywoodbgjs/
(更新到2008年)你这样一看可能就不止3家了...
⑷ 中国影业三巨头是什么
中国影视三巨头分别是:光线影业、万达影视和华谊兄弟。
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简称:光线影业)成立于2004年,2006年发行第一部影片《伤城》,开辟电影之路,2009年光线影业首创地面电影发行网,2011年启动新导演计划,3年时间发掘培养徐峥、赵薇、邓超等近20位新导演。
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隶属于万达集团,成立于2009年,影视传媒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万达集团正式进军影视行业,开展影视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及后产品等全产业链业务。
华谊兄弟是目前国内一家将影视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三大业务板块及产业投资实现有效整合的娱乐传媒企业,是业内产业链完整、娱乐资源丰富的公司。在公司统一平台的整体运作下,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中国影业的发展方向:
影视行业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影视行业更从来都是一个热门行业,也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影视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支柱产业。
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⑸ 现如今哪家影视公司最好
在众多的影视公司中,拔得头筹的就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华谊兄弟三大家,这三家公司相比,无论是从市场份额,发行影片的数量还是全年的票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绝对是处于大哥大的地位。
华谊兄弟和博纳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龙”作为图腾。华谊的员工透露了华谊片头的设计理念:威武的龙头像一个守护神,这样一个东方龙的形象同时也在表达华谊兄弟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姿态,把中国传统与现代感进行融合,说明要有“中国元素,国际视野”!
中影公司能够做到居高不下的第一把座椅,跟他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兢兢业业努力付出有很大关系,跟他们作为伯乐识人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⑹ 中国最早三个电影公司。明星 ,联华,还有一个是什么
中国最早三个电影公司,明星 ,联华,还有一个是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制片机构,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
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
(6)电影三大家扩展阅读
天一影片公司发展历史:
1925年6月,商人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曾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经营过不少商号,因获利甚微,后与人合作,创办一个和平新剧社,上演新式文明戏剧。
1931年,利用美国人的有声器材和技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声影片之一《歌场春色》。20世纪30年代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相继拍摄了《王先生》、《花花草草》、《飞絮》、《飘零》、《母亲》等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
⑺ 嘉禾、英皇、邵氏这三家影视公司还存在吗
嘉禾被收购,英皇一直存在,邵氏出品电影电视更多影响更高。三家都是香港的。
嘉禾电影公司已经被收购,邵氏早在8年代就转行做电视行业了,就是现在的香港无线电视台。
英皇一直都存在,集合公司的创始人是从邵氏电影公司走出去的,拒绝说是因为和邵逸夫理念不和,那时邵逸夫想转投电视行业,所以嘉禾创始人邹文怀就出走自己创办了嘉禾。
因为连续签约了李小龙,成龙等明星,出品大量优质电 影,盛极一时,邵氏出品了电影1000多部,嘉禾数量上是赶不上的,要说谁影响更高还真不好说,建议你去看看纪录片《有一种电影叫香港》。
(7)电影三大家扩展阅读
邵氏电影公司收购嘉禾的经过介绍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
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6年初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⑻ 香港电影史上三大暴力美学教父你们知道都是谁吗
第一位:麦当雄
熟悉上世纪香港电影的影迷肯定会记得这么一个导演,拍戏不拘一格,什么都敢拍什么都能拍,力求最真实的感觉,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而在之后淡出电影界,关于他的经典成为谈资,它就是疯子导演麦当雄。麦当雄,电视制作人、导演、监制、编剧。
第二位:杜琪峰
以黑色冷峻风格著称的杜琪峰,是香港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极具个人色彩,黑色但不乏正义,暴力又不失优雅,积极却难逃宿命。他对电影独具匠心的处理,成就了一批银幕经典。
第三位:吴宇森
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演员,被尊为暴力美学大师。1986年执导《英雄本色》一炮而红,而且奠定了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英雄本色》中,周润发在枫林阁酒家内手持双枪与仇家火拼一幕,是吴宇森电影中最经典的枪战场面之一。整个场面以慢镜拍摄,小马哥单刀赴会,在乐曲声中搂着一个舞女漫步,黑色风衣,嘴叼牙签,在走廊的花盆中藏下一支又一支的手枪!当他微笑着将舞女送走后,拉开旁边房间的日式纸门,手执双枪扫射,弹无虚发,能把枪战戏拍得如此浪漫、随意,恐怕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吧。
⑼ 中国影业三巨头是什么
中国影业三巨头分别是:英皇娱乐、万达影视和华谊兄弟。
1、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2、英皇娱乐集团,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是英皇集团的一家下属子公司。英皇集团成立于1942年,从一间钟表零售店铺,发展成为涉足地产、酒店、金融、娱乐、电影、出版印刷、饮食及零售的多元化上市公司集团。集团在香港拥有六家上市公司。
3、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隶属于万达集团,成立于2009年,影视传媒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万达集团正式进军影视行业,开展影视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及后产品等全产业链业务。
万达集团以三年作为影视传媒公司的考核周期,力争做到行业第一。2017年11月,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获2017年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五大影业公司:
这里的“五大”应该没有多大异议:华谊兄弟、博纳、光线影业、乐视影业,加上后来居上的万达。2015年的《寻龙诀》,不仅制作上是电影工业的标杆,在幕后操盘上也比较符合电影工业的一种理想状态:万达、华谊、光线三巨头联合投资,风险共担,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三家公司各有所长,华谊资历最深,1998年开始从事制片发行业务;万达产业最大,国际化扩张买买买不停;光线做娱乐报道出身,营销团队实力惊人。因《西游降魔篇》官司,华谊丧失了和周星驰合作的机会,《美人鱼》投向光线,34亿的票房分成必将为光线今年业绩添彩不少。
从发展机遇上来讲,光线是电影市场审美趣味转变最大的受益者,不管是喜剧(《泰囧》、《港囧》)还是青春片(《致青春》、《左耳》),都是引领潮流者。
而华谊以冯小刚为代表的老派则在这场悄然无息的变化中落后了,提出了“去电影化”的发展思路,去年又以《老炮儿》重新扬眉吐气。虽然华谊兄弟在电影行业占有率快速下降,但仍然在上市公司层面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
以9.8亿的净利润在去年的影视类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华谊今后要激活实景娱乐等其他版块,还是需要在电影业务上发力,没有足够多热门的影片,其他版块也难以为继。
万达就对此心知肚明,买下传奇影业还是看重它旗下的IP,作为后起之秀,自己的影片库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产的大局。
和香港影人密切合作是博纳的一大特色,以至于有“港片桥头堡”之称。于冬最先喊出了“电影公司都要给BT打工”的论断,危机意识源于在《智取威虎山》之前,博纳没有一部在票房口碑双赢的代表作。也正是因为《智取威虎山》,让于冬做出了从美国退市的决定,票房大卖但同期博纳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却一直在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