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韩国电影,开头是有两个和尚,寺庙在湖的中央,那边的门是个摆饰,没有墙,小和尚不珍惜动物的生命
是金基德的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这部片子拍的颇有禅意,鱼,蛇和青蛙在片头和片尾都出现过,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电影。
2.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要诠释什么道理
一部充满禅意的韩国影片,无论是场景,画面,故事……
处处都有佛教的痕迹,虽然我觉得太着露痕迹,但也许是导演本意
重山围绕的平静的湖,湖中央的漂浮木屋
让我想起几年前的《漂流欲室》的场景
没想到原来同是金基德的作品
看来这是导演的偏好
不过这样的地方的确让我向往,在这样的地方隐居不错
是我很久以来的想法了,只是我总怀疑能否耐得住孤寂
只是片子那看似与世隔绝的木屋却总与外界纠缠不清
春,夏,秋,冬,又逢春
小和尚…长大,老和尚死去,又来一小和尚
说的都是人的一生
春的无邪,夏的欲望,秋的愤怒,冬的超然
影片处处都能看到导演的细致用心
那形同虚设的门,四季不同的动物……
总之多不胜数的细节,都有着寓意,只是有明显的,有隐讳的
告诉着我们关于杀生,罪孽,轮回,因果……
只是我觉得过于刻意的做法,并不是禅的本义
有人说佛教是出世,基督是入世
佛教人超度,无为,告诉人因果轮回
基督教人宽容,去爱和帮助需要的人
以前,我觉得我的无为心态跟佛家相象
后来却觉得佛家的思想显得自私
相比之下,基督反而显得大度
有一段时期,我觉得自己好像需要宗教
才发觉,信仰原来并不如我之前的想象
以前因为我不相信上帝,我不理解为什么需要信仰
现在觉得信仰和相信上帝存在,是两回事
我依旧无法让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
可是我知道了,有时候人的信仰是一种需要
或者由于空虚,由于茫然,由于寂寞
信仰成了精神的寄托,填满那空虚的一角
虽然有逃避的成分
但无论逃避还是寂寞,都是人的天性吧
春夏秋冬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 心门与佛门的际遇:震撼推荐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作为学建筑学的我来说,其间的建筑理念让我甚为感叹。影片的主要场景就是被一泓潭水围困在中心的寺庙。夏季从庙门到达寺庙建筑需要摆渡,冬季则可通过冰面到达。我理解为人生境遇的不同,需要到达彼岸的方式不同。寺庙的室内其实是通透的,只有门框限定人的行为却不曾有门扇。我理解的是心中拥有的道德标准比“门扇”的封堵更加具有约束力。春夏秋冬的轮回,从老和尚到小和尚再到老和尚......无限的轮回下去。善恶是非也在不断的上演轮回。电影大师用建筑以及在四季轮回中的景观在向他的观众诉说着一个朴素的人生观。其间没有说教却在无形中教化了人们;其间没有华丽的布景,唯一的建筑却让人记忆犹新。建筑创作需要的是用心的设计,而不是一时的喧嚣。电影中有无数的人生,以及无数的视角。从电影中也不免得到对于建筑上的启发。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大师金基德的又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庙为背景,将人生中应该经历的痛苦、烦恼、解脱、爱与恨等都融入其中,是一部深刻复杂的影片。 影片名为《春夏秋冬又一春》,将故事的情节也定格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在这部表现人生思考与意义的影片里,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导演将人生凝结为宇宙的四季,生生不息,循环不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
金基德的电影作品一向以灰暗的基调与黑暗的社会现象为表现对象,这如他自己所言:“我的电影,渗透了黑暗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憎恶,同时又是对世界慢慢理解的过程。”同样,本片与金基德以往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整部影片都渗透着对佛的认可与肯定,影片处处体现了“人性本恶”的事实与只有佛才能洗脱与拯救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佛学的思想——轮回。从开始中小和尚所制造的罪恶,到最后他为此进行的救赎与罪恶的结束,处处体现了轮回与救赎的主题。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进行救赎,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受苦赎罪,同时影片也暗示了小和尚的将来也会和老和尚一样,这正是佛学的思想。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背景是一格封闭的空间,可以看作是一格有所局限的世界或精神世界的隐喻。结尾金基德饰演的角色,腰间拴了一块石头,爬到山顶,将菩萨放在上面,既是为曾经心里的那块石头赎罪,也是对人生执著的比喻。镜头从菩萨像的角度拍下去,贯穿全片的水中寺院终于成为小小一隅,比喻经过苦难和真诚的人生,终于超越极限,达到佛的,超然的视角。春夏秋冬,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心路,童年时的不经事,青年时受诱惑,中年时彻悟,冬并不时结束,不是悲剧,而是奋发,振作,从头来过。影片本来是描绘的以各幻灭的世界,最后张扬的却是入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影片不仅只为宣扬某种哲理或禅意的作品的原因。老和尚的角色尤其精彩,代表着一种彻悟,达观和悲悯的人生观,懂得了影片中他对小和尚种种行为的态度,对待人的局限,罪恶的态度,你就可以理解金基德[空房子]为什么要用被韩国人唾弃的李成延做女主角,那并不仅仅是英雄救美的孩子气而已,更加使一种以最淡然地态度和宽容的方式来对待人生的境界。
春
1、门。寺庙的入口处有一扇门,门上有两个让人心生畏惧的护法,门外是欲界凡尘,门内是清净佛土。在狭窄的小庙内,也有扇门,两边没有墙,设这扇门似乎没有意义,但老和尚每次都要从这扇门出入,这是戒律之门,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青年和尚晚上欲偷情,想从这扇门出去,但打不开(戒律不允许),他于是从旁边爬过去,守不住戒律肯定要出问题。
2、从门口到清净佛土有一个湖泊,需要渡船才能过去。守住戒律,以戒为师,只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还需佛法来渡,善知识来接引。
3、站在佛像上眺望。影片中小和尚两次站在佛像上眺望,一次小的时候,眺望山谷深处的家园,此时小和尚还比较单纯;一次是成年后,春心萌动时,眺望山外的道路,这预示着他渴望体验外面的世界。
4、相似的草,是药,还是毒?如果我们不知道触电危险,胡乱碰电,我们会被电死;如果不知道玩火危险,肆无忌惮,必将玩火自焚,害人害己;如果我们不知道有些东西有毒,懵懂无知,饮鸩止渴,撒手人寰,还不知所以然;如果我们不知道吸毒会上瘾,会死人,强行体验,苦果只能自己尝;如果我们没有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没有听取古圣先贤的敦敦教诲,没有建立理性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就会处处掉陷阱,时时碰墙壁,人生会很苦。
古语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智慧老人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5、无明。小和尚把小石头绑在小动物的身上,笑的咯咯响,非常开心,他自己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对小生命带来怎样的痛苦。老和尚没有制止他的行为,苦心婆心的当面教诲他而是在小和尚身上绑了一块石头,让他感受生命的痛,当他看到由于自己的过失,致使鱼儿和蛇死亡,他哇哇大哭。我们自己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自认为很开心的事,已经给别的生命,造成伤害,带来难以弥补的悔恨。
我们伤害动物,动物会不会痛?我们伤害他人,生命会不会痛?我们若不明白世间的道理,浑然不觉间,已经给别的生命带来了伤害,正如影片中的小和尚戏虐动物,中年时杀妻一样。
6、老和尚当时为什么没有制止,当面教诲?小和尚要下山,老和尚为什么没有阻拦?很多道理不是我们亲身体验到,觉到,悟到,别人给不了你,假使给你,你也没有震撼灵魂的感触。
夏
1、春心萌动。成年和尚看到两只蛇在交配,即有所感,春心荡漾,见了前来养病的女子后,即魂不守舍,情难自持,不能自控。性欲、习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我们若没有理性的节制,自主自控,任凭欲望、本能的驱使,于是强奸、乱伦、纵欲、一夜情等接踵而至,与禽兽何异?节制欲望,用理性掌控自己。
2、两只在臭鞋里面游泳的鱼。影片中成年和尚和女子依偎在岩石上,臭鞋里有两只仿佛很自由、很快乐的鱼。鞋子,臭气所在,空间狭小,两只鱼在这种环境上游泳,寓意不言而喻。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具臭皮囊,有什风流戏”。成年和尚自言自语:“我到底怎么了?”
3、鸡。鸡是一种非常警觉的动物,在夏天这幕剧中,出现很多次“鸡”的镜头。一次是成年和尚给女子盖毯子,后来想摸她,师傅进来责问,镜头中出现一只鸡,“要警觉啊,万事慎于始啊”;一次是他们二人偷情回来,老和尚在喂鸡,“要警觉啊”;一次是两人困倒在船上,老和尚用一只鸡把船拉过来,希望能唤醒“警觉”,但是没有用,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贪恋快感,即身不由己;后来成年和尚受不了欲望的折磨,下山去了,走时带了佛像和一只鸡,出门后把鸡放了,他希望借助佛像能够控制住自己,但把“警觉”给丢了,没有了警觉,佛像无益,成年和尚依然会愤怒的杀死妻子,满怀怨恨归来。寺庙没有了佛像,老和尚依然稳坐修行,他心中有佛,小和尚心中没有。
秋
1、转眼间,夏去秋来,老和尚看到徒弟杀妻在逃后即找出徒弟曾经的衣服,缝好,等他回来。他知道,他会回来的。身体病了,自会找医生;心病了,自会找法药。
2、老和尚:“告诉我,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吧”,“俗世对你而言已经变得痛苦不堪了,是吧”,“难道你先前就不知道俗世间的情形吗?有时候我们必须放弃一些我们喜欢的东西,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的东西”。尘世十年,小和尚带回来的只有愤怒的火焰,恐惧不安的心,当夜幕降临,老和尚坦然入睡,徒弟却蒙头藏面,战战兢兢。正应一句老话:“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3、对别人造成伤害,心中就背了一个大石头。触犯了世间法,逃都逃不掉,必须付出代价;触犯了佛法,逃也逃不掉,如是因必生如是果。你伤害一个小动物,偷一根针,骂人,起恶念,世间法里面你可能不需要坐牢,但因果规律却不会放过你。意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影响,当你对别人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候,世间法才会找你麻烦,而因果规律是从起心动念就开始记账了,它的网眼更密。
4、做了恶事,我们可以伪装的非常好,可以欺骗全世界,却无法欺骗自己的本心。
5、降伏其心。寺庙里面有毛笔,老和尚为什么要抓住猫的尾巴蘸墨写心经呢?猫是一种白天很懒散,夜晚很警敏的动物。禅坐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佛门有“灵猫捕鼠”的比喻。此处抓住猫的尾巴,就是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使其收摄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
6、豁然顿悟,以心印心。当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沉睡中的徒弟,师傅轻轻地把他唤醒,他看到昨晚刻的心经文字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他霍然一震,我猜测他此刻已经豁然顿悟,证到“真如自性”,自心本清净,只是被幻相、颜色障住罢了。徒弟坐在寺庙的门口,镜头中的景物在动,然后慢慢静止,这是影射徒弟的内心从动至静的变化,然后徒弟规规矩矩的给师傅磕头跪拜。老和尚已经知晓徒弟的变化,走前示现神通,使船不动,然后挥手与徒弟告别,千言万语只在挥手之间,大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之感。
冬
1、归来。冬天来了,当中年和尚再次推开寺庙的门,内心只有平静和虔诚。他开始修行,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直到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孩子来到这里,他才知道“没消的业障”自己会找上门来。于是他开始用师傅从小教给他的办法,忏悔赎罪。
2、冬季的最后,镜头对准静坐在山头的菩萨像,她悲悯地看着世人在“以苦为乐,认假为真,饮鸩止渴,苦海火宅里嬉戏玩耍”。
又一春
1、纵使有老和尚这样的得道高僧也没办法阻止小和尚戏虐动物,深陷情欲,犯下杀业,众生皆受各自业力因缘牵引,挡都挡不住,但佛法药在这里,苦不堪言了自会来求。
2、世间的一些规律和道理,是我们自己觉到,悟到,没有人能给我们,给了也拿不走,纵使释迦牟尼佛也不能替代他的弟子觉悟成佛。
3、生命来了,无明也来了,不是很多人能幸运地像影片中的小和尚一样走到觉悟的冬季,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不能自控的夏季或者苦不堪言的秋季而已。
影片主旨
这是关于一个和尚的人生岁月,镜头后的金基德宁静而又形象地述说着生活的流逝。他始终保持着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输给观众空洞的理论,而是依仗物化的镜头和佛学的概念,抽取出人与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隐性描绘。他对主人公生命过程的展示,有意地掐头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尾的婴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门的谜底。主人公还俗时老僧对徒弟命运的先知和点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着相仿的人生经历。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脱的自焚死去,也将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终命运。
三个人的生活共同来搭建一段完整的人生轨迹,不仅有对灵魂交接的喻意,更足以说明人类生活的大同小异。
影片的基调整体上比较灰暗,仅存的温馨希望之处,是金基德对佛的肯定。抵消人类罪恶净化灵魂的唯一途径,便是来自佛的救赎。佛教徒的慈悲善意超凡脱俗,与世人的阴险狡诈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在主人公中年逃逸的一段最足以体现:杀妻后的主人公焦躁易怒心神不安,并带有暴力和自虐倾向。而师傅给予他“雕刻般若心经”的疗法,俨然把他由魔鬼变成了圣徒。晚年后的主人公再度返回寺院一心行善普度众生,走上了真正意义的信奉之路,在佛的指引下不谙世事刻苦修行,是其灵魂上的觉悟,也是对其所做错事的忏悔。
片尾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儒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金基德是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本片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动物依然出现在影片中的每个角落。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相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秋天他背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而小僧人与少女的爱情邂逅,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4. 谁能介绍几部禅意电影中日韩的都可以。
《春去秋来又一春》 韩国的
5. 有没有电影是讲转世轮回的
基努·里维斯和电影《小活佛》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D0%A1%BB%EE%B7%F0
一部网上下载的电影,由曾经执导《末代皇帝》的意大利著名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在1993年拍摄的《小活佛》。这部电影取材于在西班牙寻找1984年圆寂的西藏高僧耶喜喇嘛转世活佛的真实故事。
两位来自不丹的西藏高僧在梦中受到指引,千里迢迢来到美国西雅图寻找一位先师的转世灵童。这个金发男孩叫杰西,在喇嘛诺吉的感召下,他的父母终于同意由父亲陪同杰西和喇嘛回到不丹的寺院接受转世灵童的验证。这是故事现代部分的主线,而穿插于其中的,是喇嘛诺吉给小杰西讲述佛祖释加牟尼成道的故事,如何从迦毗罗卫国太子悉达多成为一名出家苦修的修行者,最后又如何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为佛祖。这一段影片将镜头放到了古印度,而扮演释加牟尼佛的是美国演员基努·里维斯。在片中他把脸涂成褐色,从开始一个无上高贵、意气风发的印度王子,到后来身披黄衣,黑发高束的苦修行者,基努·里维斯个人高贵纯净的气质、入木三分的表演,尤其是他清澈无邪的眼神、缓慢磁性的声音、庄严慈悲的气度,当然,还有他近于完美的一张面孔,使得整个影片有了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释迦牟尼。基努不像是在演释迦牟尼,而是在重现释迦牟尼,他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特别是他在菩提树下最终成道一段更是美轮美奂。电影镜头、音乐、色彩和特技虽然赶不上今天的技术水平,但还是完美表现出了这段深入人心、并引发人们无穷想象的情节。影片中悉达多以无比的定力和超然,战胜了天魔玛拉派来的分别代表骄傲、贪婪、恐惧、无知和欲望的五位美女,也战胜了用万千燃火的飞箭指向他的天魔军队,然而当战争平息之后大地万物重回安宁和静谧,悉达多望着他面前地上的一滩水,水中是他自己的倒影。影片画外音说:悉达多即将开始最后的战斗。于是看到悉达多伸出手从水中拉出自己的倒影,然后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悉达多的影子:“敢于进入无人所至之处的你,可否成为我的神?”
悉达多:“建造者,我终于与你相遇。你将无法再建你的房子。”
悉达多的影子:“但我是你的房子,而且你也住在这里面。”
悉达多:“自我的执著,你仅是幻相,根本不存在。大地是我的见证。”
悉达多轻触地面,于是看到他的影子变老、变丑、然后变成天魔玛拉的面孔,最后消失在空气中。尔后,在一片肃穆和静谧中,悉达多的身后和头顶上显出了金色光晕,并且最终消其视像,无影无踪。
据说基努·里维斯的血统中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这大概奠定了他身上那种悠悠散发的东方气质。而据这部影片的相关报道说,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基努·里维斯特意读了不少的佛教书籍,影片拍摄期间他禁绝荤腥,只吃橘子和喝水,而且经常在片场诵读佛经,神情非常虔诚(据说其在之后的影片拍摄中也会在片场诵经)。的确,从影片最后的效果来看,基努与佛祖似乎是有无比殊胜的缘分。而联系到基努·里维斯个人的经历,他虽然身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但是却经历了人生巨大的痛苦,先是怀孕的女友不幸车祸身亡,又接连丧失数位亲友,包括自己的妹妹以及《黑客帝国2》的拍档艾莉雅,他自己又遇上交通意外险些丧命。而基努·里维斯的很多友人也都说,他虽然特立独行,但是却非常注重亲情。妹妹得癌症弥留之际,他不间断地从片场赶回医院,并且斥资千万为妹妹买了养病的别墅,然而妹妹还是在他的别墅里离开了人世。
如今有报道说基努·里维斯已经皈依佛门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真实与否不得而知。这两天看清定上师的开示录,里面提到:能生为人身并能听闻到佛法是一种非常大的福报和缘分。所以相信,基努·里维斯在《小活佛》中与佛教结下的缘分一定会帮他在日后的种种厄运中获得精神的援助和智慧的指引。
最后还想再说说这部电影,寻找灵童的诺吉喇嘛其实有重病在身,知道时日不多。经过验证终于相信杰西就是活佛转世后,当他俯身参拜只有八岁的杰西,在杰西耳边轻轻地说:“也许有一天你将会找到我“。师徒间朴素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无比坚定的信仰和真挚宏大的关爱,是一种穿透生死轮回的力量。最后诺吉喇嘛在打坐三日后安静地圆寂。
下载“成道“片断或整部电影,请到 http://www.fosss.org/jcxs/yy.htm
6. 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的电影,很有禅意,忘了名字了,有谁知道滴
经典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导演,韩国电影,力荐!超凡脱俗的电影!
7. 有哪些与禅有关的电影
《空山灵雨》
《空山灵雨》几乎是胡金铨最负有禅意,艺术性最强的一部电影了。片中的情节几乎与《六祖坛经》里六祖求法的经历如出一辙。没有过多的语言,情节也简单的几能预料,比起他其他的电影,武打场面也不多见,胡金铨导演更多的是用他的镜头来表达他的禅意。
胡金铨导演是北京人,1949年后流落到了香港,由于胡金铨出身书香门第,学养极好,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因此与香港的电影界格格不入,后来又来到台湾,完成了中国武打电影里的经典之作《龙门客栈》。比起后来的武打电影,胡金铨的电影透露出一股浓重的文气,影片中的人物说的都是49年以前的北京话,后来北岛回忆见到胡金铨时,听到的是一口没有经过49年后污染的北京话。
胡的电影不变的主题是明朝那些事 禅 和武侠。对于胡,拍电影只是他读书后的释放,他在电影界无疑是个另类,即不像艺术大师的电影,又不像玩转眼球的商业电影,因此卖盗版盘的小贩们总是很难给它归类而找不到他应有的货架。
《 春去春又来 》
金基德导演在韩国电影界无疑是个异类,和近几年韩国光怪陆离的电影相比,他总保持了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克制,从他早期的《漂流浴室》到后来的《弓》以及《空房子》,电影总是在展现一种残酷的美,以及美中的禅意。
《春去春又来》给人展现了人生的春夏秋冬如轮回一般,在湖中心飘荡的寺庙隐藏着人性的贪 嗔 痴,也就是在贪 嗔 痴中蕴藏着人类的觉悟。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当金基德扮演的僧人背着沉重的石佛登上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俯视湖中心如豌豆大小的寺庙时,此时的一切都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小活佛》
不太清楚贝托鲁奇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拍《小活佛》,可能正如他想在《末代皇帝》中满足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其实本片并非全部出于贝托鲁奇之手,而是出自他背后的蒋杨钦哲,片中释迦牟尼的传记基本是蒋杨钦哲在《正见》里的描写。蒋杨钦哲不仅是藏传佛教里一位重要的活佛,同时也是一位导演。
片中寻找转世灵童的情节也是有原型的,故事来自于1985年耶喜喇嘛的转世来到了一家普通的西班牙夫妇家,经各方认证为第一个白人活佛的情节。当然片中还有另外两个转世,不过这在藏传佛教里也颇为常见,他们分别代表身 语 意的化身。
出演本片的演员也都来头不小,其中有扮演喇嘛天津的索甲仁波切(著有《西藏生死书》),扮演喇嘛诺布的英若诚(因参与此片而在国内遭到贬黜),还有扮演释迦牟尼的基努 里维斯(日后《the matrix》里的救世主),还有参与客串的蒋杨钦哲仁波切。
作为佛教常识的普及《小活佛》恐怕是最好的教材了。
《喜马拉雅星》
主演:张柏芝 刘青云 应采儿 吴镇宇
类型:喜剧
学佛启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块头有大智慧》
主演:刘德华 张柏芝
故事:一部搞笑而不失深意的功夫片。开始刘德华认为自己在帮张柏芝;中间刘德华认为张柏芝是自己在帮自己,自己的出现只是个因缘;最后刘德华醒悟,张柏芝从始至终一直在帮刘德华。
学佛启示: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你以为你在度人,却不知是人在度你!
8.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剧的 一股清流吗
《春夏秋冬又一春》在镜头上的清新风格,故事上不再大量描写黑暗故事,只在片头片尾处做了一个段落,性爱镜头干净利落,使影片在影迷中大获好评,大家反复分析着电影中的禅意及其背后内涵。如果就这个方面而言,它要略逊色于《空房间》。在布景地点故事上,略显刻意,不如《空房间》那么自然、市井化。而结局处,无言的轮回,更令人悚然一惊,小孩子的行为甚于男主角小时候的所作所为,而这一次,年老的大师不再默默观察小孩子了,他的所有行为不会有人知晓。这是否意味着,人性之恶,无法通过教化、进化而改变?甚至于佛教所称的轮回,都只是一种绝望的重复?这令我感觉沉重。而《空房间》则完全相反,假如阅读到这个地方的你,看过影片,应有印象。结尾以一男一女站在体重秤上,而秤上的数字只是一个成年女性的重量,全片结束。那温暖的早晨阳光,一直照耀到观众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十分温暖的爱情故事,其中饱含的禅意,也是这样轻盈地流入观众的心中。
9. 春夏秋冬又一春结局什么意思
人在做,天在看。不管有没有超然物外的存在看着我们,但是人生的终点在山上,我们终究要背负着所有的因果(也许因为记忆),来到精神的最高点,获得最后的解脱。电影想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有一个向上攀爬的轨迹。无论在途中发生了什么,都将背负在自己身上,因为你记得那些发生的事情。在精神的氛围中,你无法逃避那些曾经做过事情的意义。过去一直在现在之中,当你最后想走向一个纯净的精神境界,就必须面对过去的污浊。春夏秋冬又一春,又是一个轮回,人类涤荡身心,跨越群山,来到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这是有些人所理解的人生之意义。
《春》脱离了金基德电影一向的色情与暴力,而是如同一幅天然水墨,勾勒出世外桃源的雅逸,其间充斥了人性的变调和精神风波的暗换,在简净、空灵与禅意的追溯中,通过对于小僧和老僧的互动描摹,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类灵魂和因果报应的形而上的思索。
《春夏秋冬又一春》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eXoeRNWfjCheDky8ZZANaw
10. 韩国恐怖片《轮回》讲的什么意思
开头是说一个画家杀了很多人,特别变态,办案的女督查与画家的律师斗智斗勇,一心要置画家于死地,办案过程中,女督查还收到莫名其妙的电话,说画家如果死的话她也会死。其实画家早就不想活了,因为他是被操控的杀人,随着律师的深入调查,发现画家是被自己的前生所束缚,画家的前世故事是:他与妓女继红在雨中一见钟情,但妓女被坏人指示成为画家的师母,去偷画家师傅的财产,妓女一边实施罪恶的计划,一边从画家处获得肉体的满足,直到一天,妓女勾引并杀死了画家的师兄(画院的继承人),画家帮她藏尸,并协助妓女偷得了师傅的财产,两个人一起远走高飞,,,,他们逃亡的路上,被困雪洞,临死前,妓女对自己的欺骗表示忏悔,感动于画家早知道了她的动机却依然爱她,她真的爱上了画家!妓女和画家相拥祈祷,来生再续前缘,同生共死之后,一起被冻成冰人,她们的尸体被发现后,被用作解剖,画家的jj和妓女肚子里的孩子(二人死时不知道)被做成标本,永久保存,这致使今生的画家有jj却不能用,今生的妓女不孕。回到现代,随着调查的深入,女督查发现了惊天的秘密,原来她就是妓女的今生!她也是因为不孕而离婚,她砸碎了jj标本,试图挽回画家的案子,不让画家被判死刑,但一切已然来不及了,画家被绞刑的一刹那,女督查,也就是妓女的今生,出车祸身亡。但轮回没有结束,在他们死之前,今生的画家和女督查见了面,他们又祈祷了,,,,我在此希望来生他们能交好运!:)全手打,望采纳,看答案的各位也要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