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 自由意志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自由意志》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⑵ 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种东西
人类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上千年了,包括去年煎蛋上的《八大未解哲学问题》中也有“我们有自由意志吗”这个问题。近几年对于这个形而上学的根本性问题的讨论也仍然没有停止,电影《云图》中都可以看到对自由意志,因果关系和决定论的探讨。不过,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群中,神经系统科学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不光只是一个哲学问题了,它也是科学问题,是关于人类如何感知世界的问题,是我们从怎样的规模和层面看待世界和宇宙和“更大的世界”的问题。每一个哲学流派都有不同的世界观,宇宙观和视角,你也可以说,宇宙只是一场幻影秀,所谓的自由意志,甚至可能连因果链,输入与输出结果都没有关系——它可以是完全形而上的。
下面是 iO9 上,关于神经系统科学家版本的“为什么我们或许真的没有自由意志”。
的确,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正是他们的思考导致宇宙决定论(Determinism)的产生。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一切行动都是因为先前的事儿引起的,这个因果链从原始宇宙时期就存在着,并且从未间断发生,所以在这个因果的宇宙中,自由意志是不可能的。所以,以时间为线索,则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被预知,因为它们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作为与决定论对立的观点,认为人所作出的选择在不同情况下不尽相同,就像昆虫对刺激的反应一样是不经思考而随机的,虽然很多网络词条认为非决定论是对自由意志的绝对肯定,不过如果是非决定论的,即随机而没有模式可循的,那么自由意志的定义也会改变;剩下的也就是妥协的产物,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相容论(Compatibilism)了,它们认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而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在宇宙中相容,即“弱决定论”。
上面几条就是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在哲学上的几大论点,不过对于哲学无感的人来说,自由意志的执行过程和大脑不无关系,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证据——比如那些可行可试验。
早期的一些大脑实验显示(煎蛋的文章中也提到过),“人早在自己大脑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决定”——有时候这一点十分明显。这个结论的出现让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感到很忧虑——我们甚至得不到对自己大脑的完全控制。
同时,不是每个人都被这个实验说服了。要证明自由意志只是幻影,还有更多的科学实验要做。
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BP)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神经学家就意识到在大脑中存在着一些奇怪的现象。
德国科学家 Hans Helmut Kornhuber 和 Luder Deecke 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们将该现象命名为“准备电位”,英文是“readiness potential”。这个现象就是,大脑会先于我们的意识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这个发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要求实验对象移动他们的手指(自发性行为)后,Kornhuber 和 Deecke 的脑电图(EEG)扫描显示,在运动皮质区有缓慢的负电势势移,而势移的发生早于实验对象的身体移动。根据这个现象,他们不得不得出结论,潜意识决定了移动手指的行为——这完全就在他们的意料之外,也是违背常理的。
不消说,他们的发现另科学界很不安。自弗洛伊德的时代起,很多认知科学家,医学家就接受了人类在做决定时体现出的“命运决定性”("deterministic"),只不过他们对这个理论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有意忽略它。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叫 Benjamin Libet 的科学家做了一些后续的实验,更加巩固了 Kornhuber 和Deecke 的工作成果。他采用的是相似的“动手指”实验,只不过在实验中加入了时间的观测。后来他所得到的数据是,人脑的准备电位比人类的意识还要快0.35秒。
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Benjamin Libet 总结出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我们所认为的自由意志,或许只是一种类似“否决权”的存在,即我们并没有能力决定开始某个行为,只是在它被实施之前,大脑能够提出否定的意见,在最后一步决定行为是否能够有效。
现代检测手段显示相同结果
新近的神经科学家运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来研究这一现象,其中包括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和植入式电极,不过加上了这些最新的科技之后,准备电位(BP 现象)凸显得更加明显了。
举个例子,一项2008年由 John-Dylan Haynes 带头进行的研究结果与 Libet 在实验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很类似。在让参与者进入磁共振扫猫仪后, Haynes 告诉参与者们在闲暇时用左手食指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不过他们必须要记住自己按按钮的具体时间点和按了按钮之后屏幕上所显示的一个数字。
实验结果相当惊人。Haynes 的数据显示,BP 比参与者的自觉意识(conscious awareness)快了整整一秒——而在其它几次相同的实验中,这个时间差甚至达到过10秒。随着自己研究报告的发表,他告诉《自然》的记者:
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得去检查下这个数字是不是出错了。'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做了很多合理性检查(sanity checks),比其它任何实验都要多。
他说,所谓的“认知延迟”,可能是由大脑中一个更加高级的控制区网络造成的,它在做决定和判断进入自觉意识之前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基本上,大脑的这一部分会在无自觉意识的状态下提前进入准备状态,一旦某种特定组合的情况或条件出现,并满足大脑中的一种“备案”,就会传达给意识,随后行为被实施。
在另一个研究中,神经学学者 Itzhak Fried 暂时抛开了功能磁共振仪,希望能更直接地“挖掘大脑深处”。最后,他在参与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用于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状态——这种操作能够为他提供精确到惊人的数据,具象化大脑作出决定的整个过程。
他的实验显示,在实验者有意识地作出决定按下按钮之前1.5秒钟,神经元就已经做出了反应。在700微秒的时间内,Fried 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大脑中神经元的信号对实验者即将作出的决定作出了预测,准确率达到80%。一些特定情况下,这个数字甚至还能上升到90%。
各种实验,得出的都是类似的结果。
Fried 推测,当由大脑内部产生的神经元交合的信号发射速度变化,并且上升到一个临界点时,人类的“决断力”就产生了——即是说,内侧额叶皮层(medial frontal cortex)能在一个人意识到之前就做好决定。
“在某个时间,这些被预先决定好的事会被‘准许’进入到意识层,”他告诉《自然》。
而在林一个由 Stefan Bode 带头的实验中,他详细精确的功能磁共振实验显示,在决定最终到达人的意识层中的前几秒钟,他们就能根据大脑中的信号来“破译”和预测所谓的自由意志。
⑶ 自由意志的影片评价
毫无疑问,《自由意志》是一部大胆而无所畏惧的电影作品,如果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不完全是为了娱乐,那么也许能够给人们一些启示。
——《欧洲电影》
德国导演马提亚·甘斯勒的《自由意志》,会让你看过本片之后至少有17分钟的回忆再也挥之不去。
——《首映杂志》
两个引人入胜的主要角色,由德国经验丰富的男演员约根·沃格尔,和相对而言算是新手的瑞士女演员莎宾·蒂莫提欧领衔担纲,支撑起了一部《自由意志》。
——《综艺杂志》
是一部长达近3小时的电影,描述了一个强奸犯西奥因为被诊断出有精神疾病,因此除了一般的监禁之外,还要接受精神治疗,方能重新进入社会.他在观护与自制下开始新生,甚至交了一个女友,最后却再次失控犯罪,绝望的他选择了割脉自尽,了结生命.
整个故事看得十分压抑,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从他犯案.被捕.治疗.重入社会.恋爱,再度犯罪,自杀,就如同纪录片一般详实地贴近他的生活,节奏不疾不徐,虽然略显冗长,但却并不沉闷,许多细节安排十分精巧,暗示了主角的心境转折,全片充斥着一股淡淡的悲伤.透露出一种宿命难违的气息.
开场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强暴戏,西奥在与同事发生争执之后,情绪暴躁的他疯狂地砸烂餐具后被迫离开,随后对一个骑车女子实施性侵犯,之前的铺垫告诉我们,西奥的行径很有些异常性欲亢进症的特征,导演采取了迫近手提摄影的拍摄手法,使得临场感与压迫性十足,在整个过程我们看到行为失控的西奥不只是强奸行为,更包括他以暴力殴打受害人的前奏,令人触目惊心.
作为对应,影片后段,开始新生的西奥再次犯罪,依然是一场强暴戏,导演却着重刻画了其心境的转变.他本是在超市购物(此时他已和女主角同居),却接到女友电话说要参加一个离职同事的聚会而不回家吃饭,有些失落的西奥无聊之余,竟跑去偷窥女友聚会,看见她有说有笑,充满挫折与嫉妒的他独自走在街头,突然被一个要开车进车库的女人按喇叭要求让道,一时恼怒失控的他立即尾随进去,又是一番暴打,强暴的过程反而不再用细节呈现.
《自由意志》这个片名更象是一种反讽,整个影片其实是在讲禁欲,西奥出狱后,为了克制自己的性冲动,他除了工作,运动,自慰外,甚至在一次晚上和一名的女子等车时,他放弃坐同一班车,而宁愿再等下一班.当他对一个餐厅女招待有好感时,他说:我喜欢她,但我也不喜欢她. 喜欢她是真实的感觉,而不喜欢她则是害怕欲望可能再次带来无法自制的后果.
西奥寄以厚望的爱情,最终未能阻止他再次犯罪,片中女主角的适时出现,本来给了他一个改变人生的契机,西奥第一次感受到男女情爱的关怀,他显然也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只是正常生活下暗藏在他体内的性欲恶魔始终在伺机而动,犹如戴着双重面具生活的方式,一次一次不断挑战他的抗压性,因此当他再度犯罪之后,坚决提出跟女友分手,西奥在天桥上大声告诉她:我恨你.这残酷的话语背后,其实是西奥原以为两人的爱情与关系,足以治愈他的疾病,但最终却失败了,恨的是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再度破灭,恨的是因此松懈了的自我防范.
影片用冷静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足够震撼的悲剧故事,从某种角度来说更象是一篇精神病学报告,也是关于体制规范和自由意志之间如何制衡之间的探讨,西奥在恢复理智之后,会对自己所做的事痛哭失声,而第一场强暴戏结束后,双眼被纱布蒙住的受害者仓皇逃走,却一脚踏空倒在荆棘丛里而忍不住哭喊时,西奥并没有是马上逃走,而是跑回车里拿急救箱想帮她,讽刺的是急救箱里的物品既是他用来捆绑受害者的工具,也是他想用来救人的工具.从他身上看得出,强奸行为总是无法控制,事后良心发现才是他的自由意志,这一点也让他痛苦不已.
导演并非表达自己对犯罪的同情,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复杂人性面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剖析,没有什么刻意煽情的段落,却让我们有了更多思索的空间.影片对白很少,大量的内心戏让男女主角都有不俗的发挥.在画面处理上尤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一场强暴戏,再比如男女主角在公寓里的激情戏,都采取了逆光处理,尤其是最后一幕在海滩上,西奥在女友面前割腕,女友抱着他痛哭嘶吼之后,画面中二人的背影面向大海,日升又日落,影像静默而充满复杂层次的平静情绪:西奥终结了罪恶的冲动,生命永远归于平静.
很喜欢电影的结尾,即使锥心刺痛,依然相伴至终,留下的不仅是无助与绝望,更有莫名的心痛与感动.
几个世纪来,科学被排斥在善恶对错的问题之外,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样的终极话题长久地供奉在哲学和神学的圣坛上。
认知神经科学家萨姆·哈里斯勇猛地将自己的科学之剑指向道德世界。他提出科学不但可以,而且更应当成为道德问题的准则,科学可以为人类设立新的价值观,带领我们走向真正幸福的生活。
在《自由意志》一书中,哈里斯以睿智、妙趣横生的方式向我们揭开了“自由意志”的秘密,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自由意志”原来是场幻象,我们该不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不能,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糟。书中不但有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博士的精彩导读,更有作者与著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激情辩论。
⑷ 自由意志存在吗
自由意志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电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华莱士临死之前高呼的那声“自由”打动震撼了无数热血青年。而在现实中,却有人对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自然》播客(Nature Podcast)编辑凯利·史密斯(Kerri Smith)在《自然》杂志撰文介绍了心理学实验对“自由意志”的挑战。
自由意识只是“后知后觉”?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计算神经科学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经学家。他在2007年做的一个实验,足以撼动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在实验中,他给志愿者安上大脑扫描仪,并让他们观看屏幕上随机显示的字母。他告诉参与者可以随时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钮,并且记住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屏幕上出现的字母。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者能揭示出大脑在面临选择时产生的活动。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当时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是,得重新检查一下结果的真实性,”海恩斯说,“于是我们又更加细致地检查了一遍。”有意识地按按钮的决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钮这个行为之前约一秒做出的。但是研究小组发现的一种大脑活动模式,似乎能在长达7秒之前预示决定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早在主体意识到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大脑就已经自己做出了决定。
我们人类往往认为我们的决定是在有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哲学家们在“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上争论了好几个世纪。现在海恩斯和其他几个实验神经学家抛出了新的挑战。他们认为,做出决定的意识仅仅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后知后觉”,跟人类的行为无关。沿着这个逻辑,他们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伦敦大学的神经学家帕特里克·海加德(Patrick Haggard)这样说道:“我们以为我们在做出选择,事实上根本就没这事儿。”
你也许曾以为你能决定今天早上是喝茶还是咖啡,但事实上早在你意识到之前大脑就已经帮你做出了决定。这个事实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连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及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还能将它称为‘我的想法’?”
无独有偶
海恩斯并不是第一个研究无意识决定的神经学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神经学家本杰明·里比特(Benjamin Libet)就曾运用脑电图(EGG)技术研究参与者。他要求参与者观看一个黑点扫过的钟面。当参与者想要动手指时,他们必须记下黑点的位置。里比特的结果显示,在参与者有意识地表达出想要移动的意图之前的几十分之一秒,大脑就已经有了活动的记录。
这项结果在所难免地引起了争议。批评者认为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这种让参与者自己报告决定意识的方式太过主观。神经学实验通常具有可控的输入变量——例如在一个精确的时刻给人看图片,并且观察大脑的反应。然而在里比特的实验中,手指移动的时机是由参与者主观决定的。除此之外,批评者们认为里比特观察到结果——大脑在做出有意识的决定之前的活动,无法推出大脑在人意识到之前就做出了决定。这些活动可能正是大脑为做出决定而作的准备。
海恩斯在2008年改进了这项研究:里比特的EGG技术只能观察大脑的有限几个区域,而海恩斯的fMRI装置可以观察整个大脑的活动;里比特的参与者只是决定什么时候移动手指,而海恩斯的实验却迫使参与者在两个选项(左按钮或右按钮)中做出选择。但是批评者们仍能在其中挑出漏洞。他们指出海恩斯和他的团队对于按左边还是右边按钮的预测最高只能达到60%的精度。达特茅斯学院研究自由意志的神经学家和哲学家艾迪娜·罗斯基(Adina Roskies)认为,虽然海恩斯的预测结果比完全随机要强,但仍不足以说明大脑在意识前就做出了决定。除此之外,“这一切只是暗示着有一些生理因素影响着决定的形成”,不足为奇。她还补充道,那些了解科学的哲学家并不认为这能有力地证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因为实验中的动手指不过是对现实中‘做出决定’行为的拙劣模仿。即使表面看上去非常简单的决定,诸如喝茶还是喝咖啡,也比决定用哪只手按按钮要复杂得多。
海恩斯又进行两项研究来完善他的结论。一个运用更精确的扫描技术来确认他之前研究中大脑的活动区域。而在另一个准备发表的研究中,海恩斯和他的团队要求参与者将屏幕上的一系列数中拿两个来进行相加或相减。决定相加或相减相比的意图比决定按按钮更加复杂。海恩斯认为这能更好地模拟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出决定的模式。他说:“研究发现,即使是面对这种更为抽象的任务,大脑仍在参与者意识到决定的四秒之前就产生了活动。”
虽然争议仍在继续,海恩斯的实验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是不得不说,所有人都得重新思考“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了。尤其在哲学界,神经学家的研究成果,势必会引发新的激烈讨论。请继续关注:《 自由意志——科学与哲学的对决 》。
⑸ 没想到今年尺度最大的电影竟然是一部动画片
继《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之后,又一部“大”字辈的国产动画电影横空出世,它就是标明“PG-13”(13岁以下儿童不宜观看)的限制级电影《大护法》。在众多网友甘当自来水,奔走安利之后,这部动画电影大有刷屏暑期档的势头。“感谢给我逆境的众生”,鹿豹座小编发现电影海报上的文字形容得很贴切。
影片结尾,大护法满脸血污,导演借这个镜头向观众喊出一句话——“你还有勇气直面你的恐惧吗?”
⑹ 为什么《戏梦巴黎》的评价很高
因为这部电影感觉我的笨嘴都没法说出来他多优秀了,观众就算了,但是只要是搞传媒的人应该是都看过这部《戏梦巴黎》的,可见这部戏的地步。
⑺ 自由意志的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2007年初,这部长达163分钟的德国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举行首映,当场就在观众中引起震惊,成为近年来最受争议和讨论的一部电影。“我先告诉你看这部电影绝对不可能是享受,”导演马提亚·甘斯勒在柏林电影节该片的首映式前警告观众,这和我们以往听到的任何宣传口号都不一样。他还说放映结束后他和影片主演都不会对任何的问题做出回答,因为通常人们都不会对这部电影及其结尾感到赏心悦目的。正如导演所表示的那样,他希望更加近距离地展现强奸犯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强奸行为本身。很显然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的人,而且即使观看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不会很好受,但是对于那些知道能够从中获得什么的人而言,这段奇特的爱情故事所做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片名《The Free Will》的意思是“自由意志”,这本来是基督教的用语,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并将人类的一切罪行归咎于此。在色调阴暗的《自由意志》中,德国导演马提亚·甘斯勒试图让观众了解一名系列强奸犯如何抑制自己的性欲,并且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还有开出新的爱情之花。影片开场前20分钟就详尽描绘了一起强奸案,已令人瞠目结舌,而片中除了几场逼真骇人的强暴戏之外,还包括有手淫、精神病和结束时候的自杀等场景,令人看过之后久久难以平静。谈到为什么要给观众一个如此震撼的开始,马提亚·甘斯勒说:“若不是这样,就是另一种开始。开始的震撼是让观众更贴近西奥的角色,为遇害者感到心痛的当儿,也看到西奥很坏的一面,然后让观众慢慢花时间在西奥角色上。”
关于编导
1965年,马提亚·甘斯勒出生于德国汉堡。最初他是以电视作品闻名于世的,曾经拍摄过著名的侦探电视剧《犯罪现场》和《西曼斯基》(Schimanski)。1995年完成了第一部电影作品爱情喜剧《普普通通》。马提亚·甘斯勒在首部作品中即展现其多样化的才华,集导演、编剧、制片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以此片获欧洲艺术奖。《普普通通》合作之后,马提亚甘斯勒与该片演员约根·沃格尔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推出第二部电影长片《DJ共我行》(Fandango)。《自由意志》则是马提亚·甘斯勒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他自己透露说小报媒体往往热衷于强奸这个主题,这让他第一次有了拍摄这部影片的想法:“有庞大的观众群对这一题材感兴趣,《自由意志》则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展现这一主题。”期间准备和撰写剧本的时间长达六年,也曾经想到过放弃。最后还是在全体演职员的合力与坚持下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
全片的戏剧张力可以说是紧张到极至,从头到尾绝无冷场,这部充满了戏剧性、心理性、社会性、道德性和复杂的情感性的影片,以另类却争议的观点,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一个充满了强暴与爱的世界。影片的基调比较安静,很少使用音乐和对话,主要段落几乎全部集中在西奥与奈特西之间刚刚建立起的关系上。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同样点缀了宗教元素:奈特西试图将西奥从其无法抵御的暴利的欲望中拯救出来。在柏林电影节该片的媒体看片会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提亚·甘斯勒说:“赎罪的想法是电影的主题,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我想让观众知道身为一名强奸犯的感觉,一个人如何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生存,哪些东西是可以忍受的,哪些东西不能。”
关于演员
影片能够取得这些成就,除了不同凡响的剧本之外,两位主角的卖力演出同样功不可没。约根·沃格尔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从事表演,至今从影时间长达二十余年。约根·沃格尔属于天才型的演员,1990年,约根·沃格尔在《罗莎蒙德》片中饰演一名性情多变的绑匪,鲜明突出的表现为他赢得巴伐利亚影展最佳新进演员奖,从影至今已获得德国影帝四项殊荣以及国际电影节上多项大奖。他在《自由意志》中不仅身兼男主角、制片人,还首次尝试与导演马提亚·甘斯勒合作编写剧本。
演出近84部电影的约根·沃格尔并非第一次挑战边缘人角色,不过他坦承戏演完后,得花一点时间抽离这个有着不堪心理历程的角色:“演完后,影片到不少国家参展,每回面对媒体,都会再度挑起对这个角色的情绪,不过还好继《自由意志》后,我投入了两部喜剧的拍摄,心情容易舒缓。如果10年后有人还记得这个角色,对我再提起,我想我又会回到角色中。”
女主角莎宾·蒂莫提欧1975年在瑞士首都柏恩出生,之后跟随父母移居美国新墨西哥州,长大后才又搬回瑞士西部的洛桑。1996年,莎宾·蒂莫提欧在慕尼黑的一场演员研习会中巧遇导演菲利普·格罗因(《大宁静》Große Stille,Die(2005)),并受邀在他的影片《Amour, l'argent, l'amour, L'》(Love,Money,Love)中挑梁出演女主角;然而,这部片于1997年拍摄完成,却一直到2000年才陆续在各大电影节露脸。莎宾·蒂莫提欧自此终结多舛的星途,并以此片深获肯定而一举囊获卢卡诺电影节与瑞士电影节双影后大奖。莎宾蒂·莫提欧在《自由意志》中饰演一个爱上强暴犯的女子,一心想用爱来救赎她那饱受肉体欲望煎熬的男人。她细腻、纯熟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当影片结束前,她怀抱着男主角冰冷的躯体发出凄厉的哭嚎时,那种心碎欲裂的无力感,环绕身旁而久久无法散去。
⑻ 关于自由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新基督山伯爵》《楚门的世界》《自由意志》,这样的电影有很多,希望能帮到楼主。
⑼ 自由意志是什么
是一部电影,《自由意志》中的主要角色西奥(约根·沃格尔饰),被送往精神病院强行接受治疗。九年过去了,西奥从精神病院释放出来,经历了长期的囚禁和治疗之后,他一直试图努力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⑽ 心理学基础30讲——第九节 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自由意志都是假象
意识的核心——自由意志。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里的自由,指的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
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我们会认为,因为我们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和行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心理和意识认识的深化,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认为我们的 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副现象,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副产品,和我们的行为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你的一切在宇宙诞生的那一瞬间就已被决定
哲学家提出了一个称为“宇宙大爆炸决定论”的假说。137亿年前,一个致密炽热的点爆炸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在爆炸之前没有空间、时间、没有物理规则;当爆炸产生之后,就有了各种物理规则和粒子的各种欲动。所以,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间,物理规则就定下来了,粒子的运动初始值也定下来了,宇宙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每一步都是可以推导的了。即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宇宙大爆炸的所有初始值,以及所有的规则和公式,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甚至到未来的每一个状态和每一件事情。更直白的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包含我现在嘴里说出的每一个字,以及我将要说出的每一个字,其实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那个瞬间就已经决定了。既然你每一刻的言语、思想、行动都是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定下来了,那么自由意志的作用是什么?
自由意志只是无意识的副现象
多年前,神经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脑电成分,称为准备点位,每次我们在举手前500到800毫秒就会出现。神经科学家们非常兴奋,认为这个准备电位就是我们自由意志的神经学基础。于是心理学家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加精细的实验,来记录当受试者想运动手指到手指运动这个过程的两个关键的时间。时间1:大脑想动一下手指的时间,也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时间2:准备点位出现的时间。实验结果让人惊讶,首先,准备电位在真正动手指之前的535毫秒产生;而当我们产生了想动手指的想法的时间,仅仅比真正动手指早204毫秒。即当大脑产生一个准备动手指的准备电位之后,需要再过约300毫秒,我们的大脑才会产生想动手指这个想法。是大脑先产生了一个电活动,它决定了我要动一下手指,然后又过了300毫秒,我的自由意志才意识到,我想动一下手指。所以,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并没有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你动手指之前,你的无意识发出了两个信号,一个信号让你动一下手指,而另一个信号发给你的意识,通知你手指要动一下了。而你在得知你要动手指早于你手指的真正运动,你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个错觉就是你认为你有自由意志,是你的自由意志决定了你的行动。
自由意志的意义:帮助你理解你的决定
既然我们的自由意志只是副现象,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那么自由意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还如此地珍惜自由意志?电影黑客帝国的一段对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自由意志的作用,先知Oracle拿出一颗糖,问尼奥,“你要吃这颗糖吗?”尼奥回答道,“你是预言家,你已经知道了我会吃或者是不会吃这颗糖,那么我的决定还有什么意义?”Oracle回答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她说:“你到我这里来,并不是来作一个选择,你的选择其实已经作下来了,你到我这里来,只是来理解你的选择。”正如Oracle所说,我们的自由意志并不是来做决定的,它是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作这个决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着自己注定要完成的使命,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地去反思,不停地去理解,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使命,我们在众多的岔路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走的更加坚定。你的自由意志,虽然不能让你去作选择,但是会让你的选择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富有意义,让你的脚步变得更加地坚定。所以,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只有不停地回顾,你才能领悟人生,但是要活出精彩,你必须扬帆向前!”
现代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说过一段话总结自由意志,他说:罗密欧想要朱丽叶就像铁屑想要磁铁一样,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阻隔,他会奔向她,如同铁屑与磁铁相吸,迅如直线。但是如果他们之间有一堵墙,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不会像铁屑和磁铁一样,非常愚蠢地把脸贴在墙的两侧。对于铁屑和磁铁而言,路径是注定的,而结局如何全靠偶然;对于情人而言,路径曲折也罢,隔阻重重也罢,相逢在一起,相爱在一起,是他们注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