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泰戈尔诗在一部电影里

泰戈尔诗在一部电影里

发布时间:2022-11-02 17:45:44

⑴ 看完《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受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电影《无问西东》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片, 电影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静坐听雨无畏,无问西东求真,我想,我们亦应该如此。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相互呼应,阐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代不同,青春却殊途同归。

⑵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我看来,《无问西东》是一部会使自我意识觉醒的电影,能够静下心让自己来有所思,思考自我,思考本心,足以抚慰阴霾下的心灵,虽谈不上震撼,但能起到让人思考自我的第一步,尤为珍贵!那个时代的一幅幅画面、青年们一颗颗赤诚的心,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看完《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真实”二字。“真实”是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正如电影中所说,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就是你自己,你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在做什么,不会因为世俗的力量而干扰自己前行的脚步与内心的平静。只有自己的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坚定的勇往直前。



⑶ 《飞鸟集》与泰戈尔

虽然泰戈尔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人物,但有关于他留下的印记,从现在的很多地方和渠道中都能够寻觅出来。朴树的专辑《生如夏花》,即是来自于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英文也很唯美,忍不住贴上来了)。这句话即来自于他的诗集《飞鸟集》。此外,在前些年的电影《无问西东》之中,也出现了有关泰戈尔的情节。在影片中,泰戈尔在清华演讲时,让学生们去思考“留给这个世纪的礼物”是什么。他的演讲,以及周围的当时代的文学大拿们(梁启超,梁思成,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等)的自信与笃定,让主人公吴岭澜重新思考自己的心之所向,从而下定决心去追随自己热爱的文科。

话题扯远了。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文豪泰戈尔看似离我们遥远,但生活中还是能不时地寻觅到他所带来的影响。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飞鸟集》是相对流传比较广的。《飞鸟集》是一部短诗集,一共315首,有些诗只有几句话,而且朗朗上口,更增加了其传播度。不过,分析诗歌与诗集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况且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所以,我也只能就我目前读到的包括《飞鸟集》在内的诗歌,谈一谈我的看法。

我在前些时间,由于某些需要,学习了python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中,有一块内容是关于词云(wordcloud)的调用与使用。后来突发奇想,在网上找到了txt的英文版飞鸟集版本,试着用python的十行左右的词云程序,对《飞鸟集》的词频进行统计,生成了如下的图像:

这种方法让我感到很新鲜,也很有趣。当然,分析起来也能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图片中,字号越大的单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越多,而且词云程序已经把a, the这些常用冠词给去掉了。所以,可以看到,在图片中最大的几个单词是 world(世界), love(爱), heart(心), thy(你的), flower(花), life(生命), earth(大地, 土地), let(让我们) 等等。可以说,315首诗中,几乎绝大部分,都会出现至少一个刚才所提到的单词。比如“生如夏花”那句诗,就提到了let, life和flower。

从这些词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试着摸索出《飞鸟集》以及泰戈尔诗歌的一些特点。 首先,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歌颂了很多有关世界和大自然的种种景致与现象,这其中就包括“世界”一词本身。有的诗句就直接以“世界”一词作为主语或是歌颂的对象。与此同时,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成为了泰戈尔的灵感来源。自然界中的白天与黑夜,天空与大地,风、雨、云等,都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其次,人本身以及与人有关的种种意象与情感,也构成了他笔下的诗句。泰戈尔歌颂来自于人的爱,其中包括母亲对孩子悉心呵护的爱,跨越轮回的恋人之间的爱,也对人的内心、喜悦、悲伤和静默等情感进行了描述。

此外,也可以注意到像 thy 和 let (即“你的”和“让我们”)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表达方式,也有着比较高的频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相比于置身物外,以旁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更愿意直接参与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与读者进行沟通。"thy"即为古英语中的"your",通过用这个词,泰戈尔直接向我们读者提问,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去感受世界。而"let"一词,更表现出了在《飞鸟集》中,泰戈尔不希望我们把他看作是一位存在于上个世纪的遥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希望我们把他看作与我们同行的一位伙伴、一位朋友,共同感受这个世界的悲与喜,共同去体会它的美仑美奂,去探索它的奥秘。

这样下来,《飞鸟集》以及其他泰戈尔的作品,都充满了唯美的气息,而且语气也非常亲切。所以,很多地方也以小清新来形容他的风格。那么,他的风格,真的只是小清新吗?直接从《飞鸟集》中的大多数诗来看,这么形容也确实可以。因为《飞鸟集》每首诗的篇幅较短,所以多以寄托意象,歌颂情感为主。这样的篇幅长度和主题,确实也难以把具有议论和论述特征的语言给加进去。我记得在我第一次读《飞鸟集》的时候,我正处于情绪的一个低谷。当时,每每休憩下来,阅读其中的几句诗句,并选择性地抄写下来时,内心就像品尝到了甘露一样甜蜜。不过,暂时退出文档后(当时读的是电子版的),没过一会儿,这种如甘露般甜蜜的感觉就慢慢地消失了,由这些诗句所治愈的情绪又慢慢地回到了原先的状态。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着,直到我把《飞鸟集》给翻阅完。最后慢慢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靠的还是学业上的调整,而并不单是这些诗句。

那个时候,用英文来讲,我有些感觉泰戈尔的诗不够resilient,也就是比较清新、唯美,但不够坚韧,不足以让我通过它们来更好地面对生活上潜在的困难与打击。

不过那个时候我所了解的主要就是《飞鸟集》一部。那现在呢?实话实说,泰戈尔的诗歌实在是太多了,我后来了解的也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后来购买了纸质版的选集,但不再像最初看《飞鸟集》那般一首一首地进行翻阅了,而且那些留下了印象的诗,现在回想起来,也记不得是源自于哪一部诗集了。

不过有几首诗留下的印象,到现在还留存在我的脑海之中。比如这首:

这是《园丁集》中的一首诗。首先可以看到,像“世界”、“阳光”、“夜”、“心”、“天空”以及“死亡”这些在《飞鸟集》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在这首诗中也同样得以出现。而且,这首诗也是以“我”和“你”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进行描述的。这些也进一步说明了之前用词云分析出来的结果,比较准确地捕捉到了泰戈尔的诗歌风格。其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首诗也反应出来了泰戈尔所歌颂的财富观。前两句诗,运用了大量美仑美奂的比喻和拟人。后面两句话锋一转,表明出拥有再多的金钱与财富,若是没有这样的对美的感知,那它们的作用也有限,终将随着生命的消失而离去,“碎成尘土”。相比于《飞鸟集》中的短诗,这首诗的篇幅要稍长一些,也明显地表达出了泰戈尔对精神财富和“对美的感知”的青睐。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与《飞鸟集》中的诗歌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泰戈尔直接给出了他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向我们读者提供了建议,而不单单是对景象进行描绘。所以,我们依旧能从这首诗里感受到唯美的风格,但它比《飞鸟集》所表达的内容更扩大了一步。

还有另外一首:

这首诗来自于《渡》。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确实有些让我感到震撼。这首诗是以一种反否定的角度来描述的,连续四句以“也不是已经毁了完了”来结尾,表明出即使前面的种种理想与愿望没有实现,我们的生命也不是从此就变得黯淡无光了,我们还依旧要前行。在我看来,这首诗一改《飞鸟集》中一以贯之的“小清新”和唯美风格,虽然文辞依旧优美,但更多了一层坚韧的力量,变得足够resilient了。

如此看来,把泰戈尔仅描绘成是“那个时代的小清新”是不大准确的。对他的作品接触的越多,就越能发现他作品风格的广泛。《飞鸟集》是一种风格,《新月集》是另一种风格,而他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之作《吉檀迦利》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风格。词频统计确实扑捉到了泰戈尔的行文特点,他的诗歌也确实可以用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大致上概括。但不同作品集中所表达出的意象,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其各有千秋。我也会继续阅览、品味他的诗歌,因为每逢闲暇之时拿出来翻阅一下,确实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最后,就以他的《渡》中的另外一首诗,来作为结尾共勉吧。

⑷ 《青春派》观后感

《青春派》主要是讲述高三学生的生活与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个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鼓起勇气当众朗诵泰戈尔的诗,向心仪的女生表白,获得了对方的接受。不妨看看。

【篇一:《青春派》观后感】

不疯狂,怎叫青春?当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对她读出泰戈尔的诗时,当他为了她高考交白卷的时候,当他站在站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的时候,我知道我做不到那种疯狂,我也很想如此疯狂。高考都离我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却勾起了我缅怀青春,祭奠高考的心。与居然(男主角)相比,我的高中生活就是一张白纸,搜肠刮肚想了一番,无非是无休止的考试和题海,顶多就是两周一次的“放风”时间。总之,我的高中一片空白,或许,也不是一片空白,只是少了一种类似QQ空间的东西来记录心情吧。整个高中时代,我究竟收获了什么?

除了上课、吃饭、睡觉,我不记得自己有过什么其他的活动了,按着老师的安排,重复着同一件事,虽然也会因为成绩时好时坏而伤心,在成绩出来前胆战心惊,真不知道那些题海教会了我什么,我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是坚持,我只能“呵呵”了,当时用心做的试卷,现在又记得多少,该是都还给老师了吧!

就算记得,拿到现在又有多少有用呢?现在想想,高考成绩出来时我也没必要那么在乎,在挤破头的这场大战中,我走过了独木桥,但我是失败者,因为我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我自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不敢谈及此类话题,但事实是,我不比任何人差。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考是一个出路,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是折点,非终点。怎么办,高中三年,我真的回忆不起来什么,或许真的是我太沉默了,因为在那种环境下,我根本不想表现什么,比成绩我是失败者,在那里便会受到冷落(事实上,不管在什么地方,你做的优秀,便会是大家簇拥的对象)但是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该成为一个中心。糟了,高中的那些战友我又还记得哪些?我都记得,可是有什么用呢?只有几个交心的朋友,真心相待。

当需要一双手的时候,会不吝的伸出来吗?大概,不踢你一脚就是好事了吧!回到现在,大学生活,没有了束缚,没有了限制,一切都是自主,我反而觉得很轻松(虽然偶尔会因为一些事感到压力到)但我是开心的,我有自己的安排,有自己的目标。好了,大学里也还有好多目标没有完成呢,言尽于此吧。很是期待第二部,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寻自己的影子,借以安慰自己吧。

【篇二:《青春派》观后感】

那天去了一个朋友家去玩,他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青春派》,回家之后我就用电脑看了,挺不错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16岁高三生因早恋而未考上大学然后复课,但他没有忘记那个女生,但那个女生却已经不再理他,然后他在堕落与奋斗中挣扎的一个故事,他也有一群好伙伴,有的很富,有的非常非常刻苦,他们有一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影片片尾,主人公代全班说出来了他们的心声,主人公也考上了一个较好的大学。

我认为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收外部客观条件而影响了我们坚定不移的新念,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向自己的梦想前进。但我们也应该去奋力争取我们想要的,哪怕最后失败了,我们至少以后不会后悔。

主人公经历也告诉了我们一点,错误的我们应该趁早放弃,不能太过顽固,不然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伤人伤己,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是非,早点清楚那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并及时的改正过来。?电影也涉及到了亲情,主人公最终抛弃了自己要去上海追那个女生的错误想法而选择留在北京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这也告诉了我们,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家人才是会永远陪伴我们的。不论我们做什么,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家人总会不遗余力的去支持我们。

也许我只读懂了电影的一部分含义,虽然影片标签是青春爱情,我更认为它是一部励志的,不得不说,影片很精彩,很现实也比较贴近生活。

【篇三:电影《青春派》观后感】

中国人向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漫长科举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考试的素材。时至今日,范进中举时的疯狂或许已经不再呈现,但对于考试本身的热衷却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初考、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托福、雅思、考公务员……中国人可谓活到老考到老。

当然,在众多的考试中,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环。每逢六月则各种奇招倍出,纷纷为之让道,所谓天大地大高考最大,全民关注的目光每年都让原本就闷热的六月更加热浪滚滚。说到底,在这个没有更多惊奇的年代,高考已经是一道另类的奇观,让我们体验着不同平常的感觉。

在这种氛围之下,由刘杰执导的《青春派》的出现或许不算突兀。相对于前段时间那部在黄冈中学拍摄的《全城高考》,这部由黄冈广电出品的作品更关注高考者的内心自我,于是本片观众也会注意到出品方里面的黄冈要素。说起来,黄冈作为高考的神迹之一,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大概都曾经咬牙切齿地做着他们的试卷复习高考。只是不知道两部关于高考话题的作品都跟它有关,到底是巧合还是故意。

作为一个喜欢边缘题材的导演,刘杰选择高考这一热门话题确实有些一反常态。然而,相对于国内娱乐氛围中高考近乎被禁忌的现状,或许拍摄高考题材其实才是一种真正的另类。而且,虽然是拍摄这样相当严肃的话题,他也试图以一种非主流非官方的方式来诠释。

高考是一大群人陪着一个人在受罪,哦,或者也可以说是在成长。漫长却又煎熬的时间里考验的不光是自己,董子健饰演的居然,就在表白失败、高四复读重新开始高考冲刺,此间的利害关系,父母、老师、老师和同学都会给予压力,当然更为紧要的是自我对个人的认知。

世界从来都不是我内心的世界,虽然叔本华、尼采都以为世界是他们的意志,但至少不是我们的意志,当然也不是居然的意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更像是一个加速器,它让那些稚嫩的心灵在煎熬中迅速成熟。或许,只有在复读的过程中,居然才看到黄晶晶(安悦溪饰演)之外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早已经不是当初的蒙昧年代,所以也不会再有那种天真到一无所知的女生。其实就生理发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成熟的更早。在一个不再有各种强制限制的年代,十七八岁的女生事实上已经远非同龄的男生所能理解。对于刚刚开始的恋爱感觉来说,青春其实就是一场错位的故事,而在这其中谁先成熟谁掌握着主动。于是,本片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样,又明显处在内心世界女强男弱的局面,即便电影中的恋爱不能成功,事实上也会给一些观众以某种自我认可式的期待。

【篇四:《青春派》观后感】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横冲直撞的,口号的,口号的,口号的,经历过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时候总懵懂却觉得前路很清晰,那时候总迷茫却觉得有梦想就有无限可能,那时候还是暗恋不敢说出口却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单纯,那时候高三,残酷,高压,沉闷,却在愣头愣脑的青春面孔中透露着一股子鲜活。这样多美好,可惜没有这样美好的电影,拍过的几部关于高考的青春片,实在不敢恭维。直到《青春派》——这实在不是一个讨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为它建立在童话的云端上,尽量少地去描写那些压抑的存在,将更多视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这种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国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现了。当一种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袭击到你,而你潜意识中一直期待这种美好,那么火花就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热,全国也很热,青春片也跟着热。我是盼着像《青春派》这样的小成本影片走红的,不仅是因为它这样如童话一样美好,还因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线,中等成本的电影《激战》应该是一个标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这部片子的档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对于中国院线经理而言,没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会讨他们的喜欢。但我说的正是明星这块。该片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角成功。虽然秦海璐贡献了这两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号董子健才是亮点。这个据说是某大牌经纪人公子的90后演员,一出道就风华正茂。客观地说,很不错。无论是那股子青涩劲儿还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时候你都会想,这样的沉稳,像一个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无量。片中的几个女学生选得特别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号周边的几个小伙伴,则各有性格,很好的调动了观众情绪,让人坠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电影能让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时,跟同学在宿舍说着脏话说着理想,在课间休息时对着走过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欢的女孩经过,她的小腿像葱白一样干净,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张国荣,想起自己的爱情和友情,眼泪飘洒而至。看之前并没有对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泪的刹那扭头看了下四周,正有与我一样的动作在想念着各自的青春。

【篇五:《青春派》观后感】

明天,8月2日,由刘杰导演执导的《青春派》将盛大起航全国放映。这是部怎样的片子?讲述了什么?

《青春派》主要是讲述高三学生的生活与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个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鼓起勇气当众朗诵泰戈尔的诗,向心仪的女生表白,获得了对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恋刚刚开始却被闻讯而至的母亲所破坏。倒霉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当他想要爬墙去追回离开的恋人时,却摔伤了尾骨。失恋的低落,受伤的难受,这些都让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终没能考入恋人所在的学校。

男主角决定复读,追上恋人黄晶晶的脚步,追上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爱情。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不少讲义气的哥们儿,与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精彩的高四岁月。

看到《青春派》的时候,我脑子里闪现的就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小时代》再到《青春派》,这些都是讲述的青春。青春电影扎堆放,是我们缺少青春吗?

是也不是。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青春解读,有的无理取闹,制造了一些笑点后归于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为了编织那不切实际的梦;有的却希望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诠释大众的青春,成功与否,还待明日你我的反应。

青春电影道出了我们隐秘的白日梦,也拍出了我们的摇摆不定,更让我们再次面对那精彩又紧张的高三生活。这些电影让我们怀念着那年岁月,对于早已过了青春岁月,抓着青春尾巴的我们来说,这些电影似乎也不无道理,不无看头。

很多人说,《致青春》让我们明白了“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时代》则进一步“深化”了,说“只有长得好看又有钱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只有疯狂的人才有青春?还是高三是最值得回忆的青春,也是最残酷的青春?我们难以定义。

青春,就在你我心间。就如童心,不拘于年龄,不拘于外貌,谁都可以拥有,只要她真正拥抱青春。

青春尚未丢失,为何要看着青春电影缅怀你逝去的青春?走出电影院,走出你的“狗窝”,走出你狭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迈进,你会发现电影中的青春只是艺术品,唯有生活才能让你真正走进青春!

【篇六:《青春派》观后感】

拍高考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是能做到如此掌控的电影却很少见。

16岁的时候,高考失败,重新复读,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在跟自己作对,家长、老师、高考、女友、同学、邻居。而正是在这个复读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脚步,复读的不只是高考,而是从青葱到青春的成长。

青春的成长就是不断经历第一次的过程。没有恋爱过,没有告白过,青春的热血会冲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热血一般伴随的都是头破血流的反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会在你热血的时候给你当头一击棒喝,人难免就又会缩了回去。走一步,退两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这样。

青春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亦敌亦友的朋友,他们会跟你争妹子打得头破血流,也会在外敌当前的时候做你最坚强的后盾。他们可能跟你在同一个宿舍,你们没有深交,但当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种习惯。他们可能外向可能内敛可能单纯可能细腻,但你总能接受各种多样性而又不带成见。

青春的成长就是第一次的恋爱,大千世界的恋爱故事大体是你爱的人爱别人,而爱你的你不爱。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体验了第一次才知道为什么恋爱的魔力让你对不爱你的人专情,而对爱你的傲慢。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恋的深渊才能体会父母要离婚的伤感,哪怕他早就知道这是一个局。也就只有在时间和对恋爱新的体验中,才知道应该欣赏爱你的人对你的付出,双宿双飞去了人大。

所以说,青春的成长就是从懵懂到体谅。电影里面,像我们影子的中学生们都像我们曾经一样,老说别人幼稚,而自己干着没有担当的幼稚的事情。而我们接触了社会,知道我们无法保护同伴,知道我们身边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人有着不同的`身家,知道我们对朋友背负的重担的无知程度,知道我们父母老师所经历的不能言说的痛。知道了这些,很难再幼稚下去。所以,我们体谅、我们担当、我们分担、我们才可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虽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晓凡都考去了人大,虽然居然懂得了晓凡换发型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居然这一次要紧紧抓住爱自己的那个人的付出,但青春总伴随着来来回回。说不定他会再次放弃爱他的人选择他爱的人。但是,在复读恋爱的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所以,青春的第一次,总要尝试,不在尝试中失败,哪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青春的故事。很明显,80后90后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属大院,山西汾阳晃荡迷茫。但对于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长,每个重新翻看这一段的人,总会敲击到内心的共鸣。

PS:秦海璐的老师演技真是神一般的,前面泼辣又幽默,最后说心里话那一段说到动情的地方,忍住眼泪而上嘴唇还一直抽动,真是细腻到家了。

各位中学生主角更是非常抢镜,男主角让人想起当年的夏雨,而李飞的饰演者每一场戏都让电影院充满欢乐。

【篇七:《青春派》观后感】

昨晚看了好久以前一直想看的《青春派》。

这部电影是四五年前的了,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上映的。一直没机会去看,当时要会员又找不到资源,久而久之也便忘了。之前和现在观看的这两个时间段都挺尴尬的。如果在那时候看,一只脚还没踏进高中可能还不能感同身受,而现在呢另一只脚已经离开高中一年了,更多的成了回忆与念旧。

影片以泰戈尔说开始,以泰戈尔说结尾。讲述的是一个高三毕业生因早恋而高考失利,重新走上复读的道路,再次经历了一次艰辛充实疯狂的高三生活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相比其他的一系列青春片,我在里面感受到了现实中你我最真实的高中样子。董子健凭电影一炮而红,不觉得他长的帅,但是却舒服的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身边的同学,尽管他现在快当爹了。

看完电影,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和电影里的撒老师很像。有着一头刻板的短发、凌厉的目光、利落的动作和说一不二的威严。说实话,很多时候很怕她,但在心里又很佩服她,因为她说的每句话都很在理。在过去的读书生涯里遇见过很多的好老师,有两类不会忘记。一类是相处时就如同朋友,没有高高在上,在那时便喜欢毕业后还是会怀念他对我们好的那种;另一类便是相处时不喜欢不理解甚至是厌恶,到毕业后才会渐渐发现读书时他对我们的付出与爱。而撒老师和我高中时的班主任是属于后者,就像男主结尾时对老师表达爱意时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忘了您,说恨您,但也很爱您。”

我们用一个6月进行高考,却在以后的每个6月里来怀念这场考试。但是,我并不喜欢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喜欢一考定终生的说辞,甚至不喜欢高考。什么“不苦不累,人生无味,不拼不博,高三白活”“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这些誓言太为夸大。就在今年的浙江新高考改革中,看到落榜生的数量大大增加,那些原本是二本的考生到最后却只能走上专科与复读的道路,真的挺唏嘘,实力的较量里最终却成了凭运气所决定去留。寒窗苦读十二年,不注重结果是假的,即使到最后怀念的是过程,那也是在考上大学以后。

影片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早恋。早恋害男主成了班里唯一的落榜生,同时早恋也蜕变了男主,让他逐步成熟,之后考上了名牌大学。早恋是好是坏?很多青春片告诉我们,青春是用来追忆的,早恋是没有结果的,但是没有早恋的青春是会后悔的。看过关于早恋的所有影片中,最喜欢的是来自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里面的女主为了靠近优秀的男主,努力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用同样优秀的自己去吸引了优秀的他。这种正能量的喜欢在青春里才显得有意义。

⑸ 泰戈尔的作品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
1、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
2、小说: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四个人》(1916),《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
3、剧作:《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
4、散文:《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⑹ 泰戈尔的哪一部小说改变为电影《眼中沙》

《眼中沙》根据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小说《碧娜蒂尼》改编。

⑺ 因无问西东而死,因无问西东而生

《无问西东》的英译为:Forever Young,2012年杀青,为了清华百年校庆献礼,由李安的师妹李芳芳执导的剧情片。

总体而言,李芳芳讲故事的手段还是非常纯熟的,四个时间点的故事有条不紊,把握轻重之后分配的时间也使叙事详略得当,而在叙述多个不同场景的故事,尤其是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其实最考验的就是转场的时间以及手法,每个片段的故事应该让它讲多久再切,在哪里切,切到哪,顺序应该是怎样... 这都是非常考验导演能不能够讲好一个故事的地方,而李芳芳不愧为李安的师妹,在叙事镜头上的安排深得我心,不能理解的一个点是许多网友竟然吐槽它的叙事混乱,不能好好地讲一个故事?

这真是冤枉了李芳芳了,无问西东的故事线自始至终都特别清晰,该详的详该略的略,影片一开始讲的是21世纪的张果果,五分钟左右,切到1962年李想、陈鹏、王敏佳三人的清华校园,五分钟左右、切到了1937年西南联大叙述沈光耀的线,五分钟左右,再调到1923年叙述吴岭澜的故事,同样也是五分钟左右,显然这是一个倒攀时间线的叙述,之后的叙述恰恰相反,是正向时间线的叙述,影片一开始先溯源,引出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发展,到最后四个时空连成一线,这样的叙事竟被诟病?实在令人费解,李有这样的野心,本身操作的难度就和普通叙事电影不是一个量级的,何况我认为她完成的非常之出色(稍后论述),甚至与昆汀获1995年奥斯卡的《低俗小说》都是一个级别、各有千秋,竟然会被诟病叙事混乱复杂,有甚者还称其“又臭又长”,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如果四个时空的叙事您都理不过来,觉得它混乱,那我真替您感到遗憾,永远也无法领会到昆汀《低俗小说》里六个不同时空的故事同时叙事,最后靠剪辑拼接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这种快感了。

接下来我来说说,这四个时空的叙事为什么牛逼,首先,这四个不同时空起初揭开之时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这其中已经有三条线贯穿了。

①时间线:1923年的吴岭澜收到梅贻琦和泰戈尔的影响,由理转文,并于其后跟随前往西南联大,在一次飞机轰炸中,拿着一笼格子,遇见了沈光耀。而1937年出场的沈光耀于其后当上空军,常常为一个西南小镇空投物资,而这些物资养活了一岁时被捡来的陈鹏,1962年,陈鹏长大了,就读清华大学,还有两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王美佳和李想,经过一系列变故,理想之后去支援了边疆,在一次灾难之中,舍弃自己的生命救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的孩子就是21世纪的张果果。

②空间线:1923年吴岭澜在清华,1937年虽在西南联大,但西南联大也包含了当时的清华,1962年,王李陈三人也在清华,21实际的张果果的故事虽然不主要在清华发生,但是他居于北京,片中还拍摄了他在清华园跑步的片段。

③主旨线:整部电影的主旨非常清晰,正如其名,因为Forever young,所以何必问西东。1923年吴岭澜思考人生的意义,最终遵从了自己内心对于文艺的渴望,在西南联大为学生念了泰戈尔的事,感染了沈光耀,而沈光耀遵从了自己内心想为国家效力的渴望,参加空军,为小镇空投物资,养活了陈鹏,陈鹏遵从了自己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回来找到并救活了王美佳,还教育了一番李想,而李想谨记着陈鹏跟他说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遵从自己内心的渴望,救活了那对夫妇,才有了张果果,最终,张果果随父母到墓前聆听了李想当年的故事,遵从了自己内心的良知渴望,拒绝了Robert的肮脏交易,并负担起抚养四胞胎的费用。

这就是这四个时空,五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有这么三条线,非常的清晰而且易懂,叙事混乱?我并未见其然!

况且李的转场镜头用的那叫一个巧妙,镜头的剪辑拼接让我觉得隐约有着中岛哲也般的疯狂,再选取非常贴切的背景音乐诸如 G弦上的咏叹调 和 Amazing Grace,这部电影绝对是一个艺术品,是入得了外国人法眼的电影,可悲的是中国观众欣赏不来着大有人在,中国电影叙事艺术化的路有多难走,可见一斑。

选取几个点来说说:

吴岭澜故事结束时的转场,是由他在黑板上教授泰戈尔的诗开始,用的是他在1937年跟学生们讲课的声音,但是此时的画面是1923年他在一个冬雪之晨起来听到外面的小提琴声而做出了他自己“无问西东”的决定,直到最后才把画面镜头切到黑板,停留在泰戈尔三个字上,而此时主人公的话音刚好落在“泰戈尔”三个字上,此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老师就是当年的吴岭澜,所以这吴岭澜之后到底怎么选择自然也就清晰了,用了一个镜头把整个叙事无缝衔接,并且不失故事的完整性,这种高明的叙事转场手法,竟然落得个“吴岭澜的故事为什么草草了结了”的质问,就算没看过什么文学著作,难道不应该知道叙事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这种精炼吗?说一个人物十年前发生了什么什么事,然后在一个关键节点中断对他的叙事,然后十年之后他再出现,我只需要对他的形象和身份进行一个刻画,读者自然可以脑补出十年前的那个节点之后他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手法是成熟的文学作品才会有的,寡知勿喷。

再选一个沈光耀的转场,是进行到沈光耀和一群中国飞行员空投物资之后,几架飞机排着队形在天上飞,而后画面突然变成了一群大雁,也排成了机队的形状,然后镜头往下拉,拉到铁轨,开始了1962年的叙事,转场镜头非常灵活而自然。

最厉害的镜头在于批斗大会,一墙之隔,一边是李想支援边疆的获奖报告发言,一边是对王美佳的批斗会,这两边的镜头切换十分之迅速,几乎是五秒一换,而且有心的人会注意到,当画面镜头给到李想的时候,声音却还停留在王美佳被批斗的嘈杂声中,而画面镜头转到王美佳的时候,却出现了李想报告会这边的掌声,尤其在王美佳被揪起鞭子准备被剪掉的同时,是李想发言到:“与一切恶势力、旧势力划清界限。”,“划清界限”四字一落,王美佳的鞭子应声而掉。一墙之隔下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却使得整场戏的张力特别之大,也是本片中最棒的一段镜头。

而之后淑芬跳井的那段镜头也非常之精致,从四合院的左边进门,走到右边的井,她边走边往中间看,她与丈夫年轻的美好岁月浮现,回光返照结束后,她僵尸跳一般地坠入井中。

以及西南联大暴雨时,先生写下“静坐听雨”后,镜头教室中、屋顶上、不断切换,雨声愈发大,直到沈光耀推开窗,镜头开始在教师中、屋檐上、屋檐下避雨的孩子、河边钓鱼的老翁、以及冒雨跑步的体育生之间不断地急促切换,一场暴雨,都如此可圈可点。

聊完叙事镜头,来聊一聊故事本身:

显然这是一个难以操作的庞大故事,线多且故事冗杂,但是每一个人的故事想说的道理其实不难懂,我之前在时间线和主旨线中已经说了个大概,他们几个人物都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遵从内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问西东。

我认为这是一个四个人因“无问西东”而牺牲,而后在二十一世纪借由另一个“无问西东”而重生的故事。

本片当中,因为无问西东而死去的人有四个:

①:沈光耀因为无问西东,放弃学业而去当飞行员,死于战争。

②:李想因无问西东,去支援边疆,死于边疆的恶劣天气。

③:王美佳无问西东,去大漠戈壁找寻陈鹏,虽然未明确交代,但应该是死在大漠了。

④:陈鹏无问西东,去大西北造原子弹,受了很强的核辐射,八成也是英年早逝了。

而他们的牺牲,一代一代影响下去,到了张果果这里,他最终选择无问西东,最从内心最初的良知,使这四胞胎得以出生与生存。

牺牲了四个人,生的是四胞胎,而为什么不是三胞胎五胞胎,想必观众心里应该也有个判断了。

四胞胎的出生正是他们那四个人的“无问西东”精神在当代的重生,结尾的时候,看似只有张果果和四胞胎站在房间里,念着很长的一段旁白,实际上,是沈光耀、李想、王美佳、陈鹏和张果果五个人都在场。整部电影的故事构思是非常严密的,我不认为有存在逻辑漏洞,从张果果的现代时空发端,在不断的溯源中完整了整个故事,但其实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果果身上几乎什么也没发生,他不知道飞行员沈光耀也不知道核物理学家陈鹏,但最终回归到张果果的现代时空,他却很默契地和那四个人做出相同的选择——“无问西东”,影片最终的主旨得以传达——Forever Young 。不仅是最后张震读的旁白,更是在老早,梅贻琦校长就和吴岭澜说的:“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有人说,芳华和它比不了,它讲的是几代人的芳华啊。我赞同前一半,不赞同后一半。在我心目中,《无问西东》可以打到8分多一些,其中0.5是给的情怀分。单从故事构造和叙事手法来讲,《无问西东》就胜出《芳华》很多,首先他们就不是一个操作难度的,人家冯导好不容易才讲好了一个故事,今天李芳芳却讲好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但我从不认为《无问西东》是讲几代人的芳华,如果这个是他的主旨,那就真叫故事没讲好了,她想讲的就是一个无问西东的理,所以所有的故事围绕着这个核心而有了详略,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岭澜那么早就领盒饭,而其他人的线却仍在进行,看看导演想突出讲什么就很容易明白了,后面的四胞胎和你吴岭澜没啥关系。

下面说一下《无问西东》的缺点所在:

其中最大的一个遗憾点在于,主旨的立意低了,你给我讲了一个从1923都快发展到2023年的故事了,拍了一个百年史诗的构架,最终却告诉我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抉择,无问西东。这就好像我搭上了你给我备好的头等舱,看着周围舒适的坏境,享受着周到的服务,最后期待良久的飞机餐你却只给我发了一碗拌面还不带清汤。我看到结尾非常的诧异且不解,前面的故事构架完全可以把整个故事的中心升华,但是这个主旨却把它往下拉了,如果你讲这么大一个史诗鸿篇,几代人的风风雨雨,只是为了给我灌一口鸡汤然后对我说教一句的话,那最后的那个彩蛋真的很没有意义,我不希望影片的最后是“谨以此片献给最珍贵的你们”,而是“谨以此片献给那些无问西东的英雄们”,或者是“谨以此片献给百年清华学子”,这样我心里会好受很多。

而最大的败笔在于多余了一些东西:

虽然电影是给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但陈鹏拉着王美佳跑那段还不够吗?我都快把清华园看完了,张果果还要来清华园跑步,还给景特写,然后奶茶妹妹的客串,打羽毛球的时候谌龙的客串,还说了一句蹩脚到爆炸的台词:“以后我四个女儿长大了,让他们四个来打你一个,肯定打得过你。”,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个最要命的点在于,把张果果这条线复杂化了,什么亿天奶粉,CELL公司,还弄出一个小秘让我产生要发展爱情线的错觉,然后又什么David Robert ,太复杂了,而且叙事太简略了,我都反应了好一会儿才弄明白张果果这条线是怎么回事儿,但其实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跟主旨都是无关的,张果果这条线是个非常大的败笔,感觉像是为了表达那个无问西东的低端主旨而硬凑出来的一条线,既然做不到像《假如爱有天意》那样,现在式和过去式的叙事都很丰满且均衡而清晰,就尽量简化这个人物,让其在剧情和结构上起推动作用就好了。

如果能够完善张果果的故事,那么之前那三个时间点的叙事简直就是浑然天成,再到张果果这简单地归宗一下,引出这四胞胎,完成这“因无问西东而死,因无问西东而生” 最巧妙的呼应,那我得说,这是鸡年中国院线最好的一部电影。

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出自哪部电影

这原本出自于泰戈尔的飞鸟集,,,电影的话,,大话西游里倒是有这句

⑼ 泰戈尔诗歌精选

阅读全文

与泰戈尔诗在一部电影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推荐好看的电影爱情古装 浏览:492
圣诞节的秘密电影封面和图片 浏览:762
电影英雄拍摄地图片 浏览:172
地牢女孩电影完整 浏览:369
放大镜人猜一部电影 浏览:301
音乐弹雨中的爱情电影 浏览:687
大红包完整版电影哪里可以看 浏览:498
电影无码大全 浏览:293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致辞 浏览:312
人人影视英文电影下载 浏览:491
功夫兔大电影 浏览:69
电影纳妾记演员表 浏览:521
饲猫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166
小叮当系列电影大全英文版资源 浏览:203
电影票取到了能去前台退款吗 浏览:980
法国浪漫电影推荐top100 浏览:199
魏忠贤徐峥电影完整版 浏览:998
科幻电影最美女主角 浏览:512
2020看电影最近网站 浏览:484
爱有来生电影经典音乐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