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香港第一部电影偷烧鸭

香港第一部电影偷烧鸭

发布时间:2022-10-15 08:44:13

Ⅰ 谁知道香港最早的电影

香港电影起源于一只烧鸭
09版本的《偷烧鸭》之所以拿一只烧鸭大做文章,是因为,香港电影其实源于一只鸭子。早在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便与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电影《偷烧鸭》。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开设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偷烧鸭》还曾由布拉斯基带到在美国上映,为香港在外国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认为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偷烧鸭》不仅比香港的黎民伟兄弟俩拍摄的《庄子试妻》早,也比上海的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难夫难妻》早四年。

Ⅱ 偷烧鸭的简介

这是香港最早的电影,但是其所有权属于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adsky),是他先后在上海和香港独资开设的电影公司所拍摄,所以都是美国影片。
1909年,布氏在上海开设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香港,投资拍摄了《偷烧鸭》,有史料记载同时曾拍摄《瓦盆伸冤》,但无遗存亦无人见证。
《偷烧鸭》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偷(梁少坡饰),正在偷肥胖商贩(黄仲文饰)的烧鸭,为警察(黎北海饰)抓个正着。成为香港电影警匪片鼻祖。《庄子试妻》则维护传统礼教,单方面要求女性守节。亦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伦理片的开山作。他们恰恰反映了当年殖民地香港文化现象。
偷烧鸭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的开山之作发展了将近100年的历史使得作为一种影片的类型。

Ⅲ 英雄本鸭的介绍

《偷烧鸭》,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特别为香港电影一百年而重拍的香港第一部电影,并以四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中精彩情节改篇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英雄本鸭》、《阿飞正鸭》、《无鸭道》及《见鸭》。《英雄本鸭》向枪战片致敬:在吴宇森凭借《赤壁》再次角逐金像奖的时候,向他多年前的旧作《英雄本色》致敬无疑更有意义。不过,这次金像奖的短片就保持了港片无厘头的搞笑风格。梁汉文虽然重现了《英雄本色》中的片段,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他手中持有的并非手枪,而是一只大鸭翅。在《当年情》的背景音乐中,《英雄本色》被郑中基等人尽情恶搞,经典片段都成了争抢烧鸭的荒诞故事,直看得吴宇森导演当场笑出眼泪。

Ⅳ 香港电影鼻祖是谁

黎民伟:不仅是香港电影之父

黎民伟家族是香港乃至中国电影不可绕过的重要存在:黎民伟大哥黎海山、四哥黎北海都参与了香港电影事业初创;两位妻子,一个是 “中国首位女演员”严珊珊,一个是“香港第一个女主角”林楚楚;四子黎铿是中国第一个著名童星,聂耳的《卖报歌》就是为其所作;五女黎宣是香港著名演员,六子黎锡是资深摄影师,侄女黎灼灼一生拍摄影片145部。
但论及对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贡献,黎民伟才是翘楚。他一生传奇,但始终低调谦逊,即便在香港,他的知名度也远逊于孙女黎姿。1994年,香港第13届电影金像奖将“最高致意奖”颁给黎民伟,赞之曰:“香港电影拓荒者,缔造历史第一人”,2005年,位于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揭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选定五位中国电影开拓者并立铜像纪念,分别是任景泰、郑正秋、黎民伟、夏衍、袁牧之。同年,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尊黎民伟为“华语电影的创始人”,2009年,香港电影档案馆举办了《黎民伟的足迹》专题展览,内地亦有《黎民伟评传》出版。在去世并沉寂半个多世纪之后,他和他的家族终于得到了应得的尊重。
在《黎民伟的足迹》策展人吴月华介绍下,时代周报记者赴黎民伟六子黎锡家中采访,黎锡曾于2003年编订出版了《黎民伟日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父亲的生平研究。
《淞沪抗战纪实》 记录珍贵历史
黎锡家中挂着一幅“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手书赠予黎民伟的。黎锡说,中山先生为电影界人士手书“天下为公”相赠,历史上仅黎民伟一人。
黎民伟的父亲祖籍广东新会,是从事贸易的富商。黎民伟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日本,4岁丧母,6岁随父返回香港,寄养在大哥家中,少时就读香港著名的皇仁书院和圣保罗书院,孙中山、廖仲恺、陈少白、伍廷芳等是该校学生,黎民伟因此接受了东西方不同思想和革命思潮。
黎民伟16岁加入同盟会,17岁剪辫,18岁与同盟会成员共创“清平乐”剧社(辛亥革命后改组为人我镜剧社),任演员,在香港学校、社区演出剧目,推动革命,亦用戏箱偷运枪械,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
戏剧的力量始终较小,黎民伟将目光转向影响更为广泛的电影,他潜心钻研电影技术,在无任何资助的情况下,扛着笨重的摄影机械跟随孙中山,记录北伐,前后8年留下大量珍贵影片史料。1927年,黎民伟将这些素材剪辑成一部长纪录片《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大战记》,1941年底又经过整理编成《勋业千秋》。这部黎民伟呕心沥血的影片首先在香港放映,曾历经炮火而幸免于难,辗转运至大后方,在桂林、重庆等地多次放映,反应热烈,后还发行到东南亚地区。
1932年1月28日,日寇侵犯上海,黎民伟立即放下当时职务,带领摄影师和创作人员赶赴现场,又沿铁路至苏州,拍摄中日战事实况。1937年的“8·13”,上海遭到日军狂轰滥炸,黎民伟携家人和创作人员,不顾危险,参加支持抗日赈济难民的活动,用摄影机把这些活动和敌人暴行摄入镜头,后编成抗战初期上海军民团结抗日的珍贵影像实录《淞沪抗战纪实》。为记录日军暴行,从空中俯瞰地面情景,他不顾危险把自己绑在飞机上进行拍摄。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空中摄影。
1953年,黎民伟病危,虽然当时家境困难,他依旧托付妻子林楚楚将《勋业千秋》与《淞沪抗战纪实》无偿送往北京,他说:“这是我替国家拍的,不要收取报酬。”
和那个时期国外影人拍摄中国纪录片大多集中在风景异趣相比,黎民伟的镜头更多对准了中国现实,除了人物传记与时政要闻外,还涉及戏曲演出、公众活动等。1923年初黎民伟东渡日本拍摄了《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923年底又率罗永祥等人赴北平为梅兰芳拍摄影片。
1928年,黎民伟以1925年拍摄的上海“五卅惨案”纪录片为基础,导演摄制了《祖国山河泪》。同年,担任《蔡公时》的导演,描写1926年5月3日“济南惨案”。影片摄制中威逼恫吓便不断袭来,完成后租界禁映,黎民伟便拿到上海南市中国人聚居区小影院放映,大为轰动。无论从开始时间、题材广度、影片质量等角度考虑,黎民伟都无愧于“中国纪录片之父”的称誉。
《木兰从军》 辉煌与衰落
走出黎锡位于香港天后庙道的家,吴月华带着时代周报记者去寻找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制片部原址。那时的天后庙前还是郊区,而如今放眼望去,只有一栋栋半山高档住宅楼,哪里还有半点影棚印迹?幸好转个弯,当年因民新公司而得名的“银幕街”街名依旧,算是有所慰藉。
民新公司是黎民伟“电影救国”理想的起步。他在日记中写道:“电影‘能对家对国’‘有莫大之补助力’、‘善用之,可以媾通文化,普及教育’。”1923年,黎民伟、黎海山兄弟及好友集资,在香港成立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额定资本50万元,公开向社会招股。黎民伟先后任董事、监理、总理,并将天后庙前新建住宅廉价租于公司。公司斥巨资从美国购买电影器械设备,高薪聘用德国摄影师,但因港府阻挠,摄影场的申请久未获准,不得已在广州西关租房拍片。
民新是香港最早的制片公司,黎民伟将此前做生意赚的大笔收入投入其中。民新成立后的两年间,摄制了一部故事片和多部纪录片,其中故事片《胭脂》由黎民伟妻子林楚楚担任女主角,迈出港影重要一步。《胭脂》连映10天,收入近万元,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票房。
1925年5月“五卅惨案”爆发,黎民伟决定北迁,与李应生合办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当时上海民新公司占地10余亩,器材先进设备齐全,建有玻璃摄影棚,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导演演员,并设立学校培养人才,几年间摄制了《玉洁冰清》等颇受欢迎的电影,并迅速跻身于上海几大影片公司行列。
影片《木兰从军》的命运是民新公司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该片制作精良、投资巨大,影片质量很高;另一方面因制作成本高,不利于商战,所以导致入不敷出。民新当时每部影片成本超出10万元,而当时公司一般职工月工资仅一二十元。《木兰从军》剧组长途跋涉,至西北荒漠、湖北、河南、河北,再回到南京、苏州取景,动用几千人马,搭建一百多顶帐篷,场面浩大,历时数月,实属中国电影“大片”之鼻祖。但却因天一公司同类型粗制影片《花木兰》捷足先登而票房大失,损失惨重,原定的众多计划也无法实现。
1929年,黎民伟赴北平与华北电影公司罗明佑合作摄制《故都春梦》,影片上映大获成功,被誉为复兴国片运动之“嚆矢先声 ”,随之又有《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问世,此三片“各地卖座特盛,破前纪录”。黎民伟的电影事业也因三部片而进入鼎盛,他协助罗明佑经营联华影业公司,则是其事业的辉煌顶点。联华背景雄厚,资本充足,产销一体,下辖6个制片厂,并开办歌舞班和电影学校,形成一个庞大的电影集团和实体。影片除在辖下的二十几家影院放映,还联络上海、香港、哈尔滨、广州等地的影院公映,盛极一时。
联华在战争背景下逐渐衰落,1940年,黎民伟接管设在九龙的启明制片厂,一年多时间里摄制了《情人四万万》《春色满园》等近十部影片,整理编辑纪录片《勋业千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敌机袭港,启明厂毁于一旦,也摧毁了黎民伟“电影救国”梦。
仅在民新的短短几年里,黎民伟便损失了私产40多万元(按今天估值约一亿元),之后在联华和启明,他也不时拿出私产来苦苦支撑,以致妻子过生日只得清茶一杯。抗战期间,黎民伟在桂林时,田汉以诗相赠,其中有云:“卅年银坛苦斗人”,算是道出了黎民伟的伟大与辛酸。
1953年,黎民伟因颈部肿瘤去世,仅留下现金22元和价值港币6200元的财产。亲友们在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开追悼会送别他,十一位电影前辈翘楚共同拟定,为黎民伟赠上了“国片之父”四字。

Ⅳ 身材好为什么不给人看 对不对 是哪部电影台词

身材好为什么不给人看,对不对?这句台词来自于香港电影《蜜桃成熟时》。

富家女阿珍(李丽珍 饰)狂野不羁,自幼受父母溺爱的她深信自己的处世哲学,只想要追寻自由简单生活与浪漫炽热的爱情。

暑假期间,父母安排其前往英国参加夏令营, 她却想趁此机会计划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暗地里将机票送给好友,自己却前往男友处准备与其过甜蜜的二人世界。岂料发现男友正与另一女子鬼混,她一气之下开始自己的孤独旅途,一路上遇到了各色人士,有好色的流氓、不羁的浪子、有趣的夫妻......

(5)香港第一部电影偷烧鸭扩展阅读: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

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布罗斯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Ⅵ 最早的香港电影

电影何时传入香港?香港最早摄制的电影是哪一部?谁是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
《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研究和探讨了1897年至1945年的香港早期电影史,作者重新梳理史实,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确认及阐述了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布拉斯基催生香港电影的角色,黎北海对香港早期电影的贡献,罗明佑在内地、香港电影中的地位,战时南来影人壮大香港电影事业的功劳,以及沦陷时期香港影人不屈不挠的气节等。香港电影起源于一只烧鸭
09版本的《偷烧鸭》之所以拿一只烧鸭大做文章,是因为,香港电影其实源于一只鸭子。早在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便与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电影《偷烧鸭》。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开设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偷烧鸭》还曾由布拉斯基带到在美国上映,为香港在外国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认为是香港最早的电影。《偷烧鸭》不仅比香港的黎民伟兄弟俩拍摄的《庄子试妻》早,也比上海的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难夫难妻》早四年。

Ⅶ 香港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香港拍的第一部电影是《偷烧鸭》!

Ⅷ 香港电影如何从黄金时代跌落神坛,二十年间发生了什么

每个事物发展都有最高峰,当过了最高峰的时候就会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香港电影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经典港片到现在基本上无人问津,大市场已经放在内地,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没有常青的树,电影产业亦是如此。尤其是现在已经21世纪了,扫黑除恶抓的那么严格,电影的内容题材还总喜欢抓着黑帮不放,完全不真实,也给不了很强的说服力,香港电影的口碑也就慢慢的开始下滑了,这也导致香港电影的评奖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放弃如此老套的题材,静下心去沉淀一些好的影视作品。

Ⅸ 香港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偷烧鸭》

2009年4月19日为了纪念香港电影一百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特别重拍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

Ⅹ 《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意义》

启蒙期(1896-1912)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萌芽期(1913-1925)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惜受到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中止期(1925-1929)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 追装展 、罢课,以示抗议。

同年6月,大陆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电车工人及不少学生加入罢工、罢课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开始加以镇压。

当时香港人口不过六十多万人,但参加罢工的人数已高达廿五万,其中超过廿万更离开了香港到达广州。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响,「大汉」、「两仪」等电影公司被迫结业,「民新」、「光亚」分别迁往上海和广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电影工业者,不少都到广州求发展,其中梁少坡(香港第一部正式电影《偷烧鸭》的主角)便在广州创设了「钻石影片公司」。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却令广州的电影事业蓬勃一时。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不过,大罢工期间,仍有人用「满天红银幕公司」的名义,在香港及广州拍摄了29部新闻纪录短片。这些短片被剪辑成一部大型新闻纪录片,命名为《香港时事画片》,并曾于香港的「九如坊新戏院」(位置约现时上环摩罗街附近)放映。

在这段香港电影业的中止期,唯一正式放映过的港产片是大罢工前出品的《从军梦》,而唯一和电影有关的活动是「香港演员养成所」的成立,导师为香港电影的先躯者黎北海(黎民伟兄长)。

幸而,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当时的电影院,除了以放映西片为主,亦放映过不少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公映的《薛平贵全集》。该片是第一部在美国摄制、由中国人主演的故事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复苏、成长至被摧毁的香港电影(1930-1949)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当全国一窝蜂地拍神怪武侠片时,它推出了一连串主题健康、风格清新的电影,包括第一部打进美国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国得奖的中国电影《渔光曲》等等,不但改变了国外人士对中国电影的观感,更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部份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国粤语并存的成熟期(1950-1969)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戏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 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林家声和 艳芬等等。

至于戏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戏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戏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舴挤己统 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香港电影的求变期(1970-1979)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徵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阅读全文

与香港第一部电影偷烧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文电影配音四人 浏览:182
泰国拍电影闹鬼的电影 浏览:522
精灵宝可梦电影真人版女主角 浏览:538
贾玲电影外星人名字 浏览:706
音乐类的励志电影 浏览:551
突破口电影的导演 浏览:232
泰国电影一刀未剪 浏览:855
免费日韩电影网站迅雷下载 浏览:635
周星驰的电影元华 浏览:630
韩国韩国吻戏大全电影 浏览:521
女主角独木桥异族电影 浏览:367
未来水世界电影中文版的 浏览:784
发你视频电影网站吗 浏览:171
伤物语电影图片 浏览:914
网站上看电影会中毒吗 浏览:888
电影谎话大爆炸主角 浏览:245
毒诫完整电影粤语 浏览:646
泰国复仇电影关于佛 浏览:523
电影三人床结局 浏览:177
经典英文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浏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