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坦尼克》的拍摄过程或花絮
《National Geographic重返泰坦尼克》(Return.To.Titanic)[TVRip]:
http://lib.verycd.com/2006/07/08/0000109885.html
中文名称:National Geographic重返泰坦尼克
英文名称:Return.To.Titanic
资源类型:TVRip
发行时间:2005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随着水下摄象机的镜头,在这艘梦幻巨轮沉没93年之后,再次造访:距海平面4600M的黑暗而寂静的世界,安详着1500多个怀着梦想与希望的灵魂,然而 93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死亡袭来的时候,无论贫富贵贱,这1500多人终究没有逃脱死神的魔爪。在那个充满混乱和恐惧的夜晚,纵然有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线生机……
拨开眼前层层的浮游生物,TITANIC的船首赫然出现在眼前,即使多年的海水侵蚀,也没能让她褪去当时的宏伟和大气,那仍旧屹立的白色栏杆上似乎还可以看到JACK和ROSE两人幸福的笑颜,一切似乎在瞬间定格……
但是另人遗憾和痛心的是,由于认为的破坏,当年的了望台已经不见踪影,只有挂过铜钟的铁片,仿佛在告诉我们当时的了望员是怎样看见冰山幽灵般的浮现眼前……
还记得JACK和ROSE待过的那个货舱吗?遗憾的是它早就随着主控室一同坍塌,不见“芳踪”。剩下的只有一个深渊般的洞口……
昔日的钢铁巨人在沉入海底后,首尾距离竟达800多米,就是这800多米的距离,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一只小巧的女鞋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等待这主人的归来,我们无法想象它的主人是漂亮的贵妇,还是C3的普通少女,也许当时她躲过灾难,也许没能幸免……残破的镜子斜插在泥沙里,再也无法映照主人俏丽的容颜,零落的梳子再也无法为主人梳理那满头青丝……洗漱室里的剃须刀从旋窗向外张望,期待重见天日,不知躺在泥里缩成人型的风衣下面是不是当年那个尽忠职守的大副,无论他是谁,都尽到自己的责任,与船共存亡……一切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永恒……
重新回到船首,此刻的TITANIC比任何时刻都更为肃穆庄严,这艘在、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却驶向地狱的巨轮,仿佛在缓缓移动,抄着美国努力航行,甲板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从来都不曾离去,伸出双手,仿佛就能触摸他们曾经鲜活的灵魂……
《BBC泰坦尼克号--一个神话的诞生》(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 )[DVDRip]:
http://lib.verycd.com/2006/04/18/0000099388.html
中文名称:BBC泰坦尼克号--一个神话的诞生
英文名称: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5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泰坦尼克号(英文RMS Titanic),台湾和香港称为铁达尼号,是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在当时世界最大的豪华客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但却在1912年4月 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着名的一次。
建造过程
泰坦尼克号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 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运(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汽船的第二艘船。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游船。泰坦尼克号有260米长,28米宽,总重46329吨 (净重21831吨) , 动力3000匹马力, 航速23~24 里。尽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她的船体还是和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一模一样大。船上有899名船员,可以运载3300名乘客。因为她也运送邮件,所以也叫皇家邮汽船泰坦尼克号。同样硕大无比的4个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工作。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
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对一等舱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机;作为一种革新,她给二等舱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机。经济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她最着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她豪华的楼梯了。詹姆士 ·卡梅伦在他的电影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16个水密(不进水的)舱防止她沉没。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二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处女航
铁达尼号的沉没地点铁达尼号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发,开往美国纽约。船长叫爱德华·史密斯,於日正午离开了南安普顿 (Southampton)港, 预定渡过北大西洋, 直达美国纽约。当她即将启航时,另一艘定期航船纽约号因为水中移动的体积庞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几乎撞上了她的船体,导致了一小时的误点。启程后,铁达尼号先穿过英吉利海峡停泊在法国瑟堡,接纳了更多旅客,之后又停泊在了爱尔兰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后城),最终她载着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员驶向纽约。铁达尼号将乘客分为三个等级。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这一类的乘客身分多为计画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舱与一般客房的装潢摆设,其实具备与当时其他一般船只的头等舱一样的等级,许多二等舱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只上定位头等舱,却因为了铁达尼的航行,将煤炭能源转移给铁达尼号而作罢;一等舱是整艘船只最为昂贵奢华的部分,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几位名人就在这趟旅程上。较为有名的是当时的百万富翁(理论上是以英镑或是以美金计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业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邮轮的主管级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总设计师汤玛士.安德鲁 Thomas Andrews 也在这艘船的头等舱旅行。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与冰山碰撞的过程中,由於判断失误在高速航行下进行紧急转弯,结果变成转弯加上前进的同时,冰山在船底划下长长的一道裂缝,不但右舷水线下的铆丁因此一撞击松脱,六个水密舱进水。最后由於进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倾斜达到接近船身铅垂(垂直於水平面)的惊人状况,又因为倾斜使得水可以继续灌入。最后船身支撑不住重量,当时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断并且落下,随后伴随着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装载妇女和儿童。在右舷,则是妇女优先逃生之后允许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获救的人数比在左舷获救的多。
事故的后果和影响
铁达尼号撞击示意图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 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她并没有24 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铁达尼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的今天,几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她,当时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泰坦尼克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够。实际上,她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的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定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那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事实上,即使她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她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铁达尼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 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着船尾,船尾垂直下沉. 直至1985年,当着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三百八十英里海域找到铁达尼号残骸,分别是前两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三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占士金马伦执导电影"铁达尼号"体验出来. 当时大家都认为,由於第三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 "双截论".科学家相信铁达尼号,是折开三截后沉没.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的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 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导致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改组织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她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二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
《铁达尼号之深渊幽魂》(Ghosts Of The Abyss)[DVDRip]:
http://lib.verycd.com/2004/06/02/0000014348.html
http://lib.verycd.com/2004/03/04/0000006407.html
【原 片 名】Ghosts.Of.The.Abyss (Extended Edition)
【中 文 名】深渊幽灵
【出品公司】迪斯尼影业 WALT DISNEY Pictures
【出品年代】2003
【首映日期】2003年4月11日
【IMDB链接】http://us.imdb.com/title/tt0297144
【IMDB评分】6.8/10 (402 votes)
【国 家】美国
【类 别】记录片 / 历史题材
【导 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比尔·帕克顿 Bill Paxton
里威斯·阿伯纳斯 Lewis Abernathy
罗里·约翰斯顿教授 Dr. Lori Johnston
指导教师林其 Don Lynch
【文件格式】XviD + MP3
【文件大小】1CD 49x15MB
【视频尺寸】608 x 336
【影片长度】91 Mins
【对白语言】英语
【字幕语言】中/英文字幕
【内容简介】
《铁达尼号之深渊幽魂》(Ghosts of the Abyss)是迪士尼2003年所推出的一部纪录片,这是一部3D立体电影,由 James Cameron 执导。
金像奖大导演 James Cameron 继1997年执导《铁达尼号》(Titanic)大放异彩之后,引起他对铁达尼号更进一步想去揭露面纱的兴趣,因此决定再度执导这部探索铁达尼号的纪录片。James Cameron 在2001年带著本片拍摄人员,重新潜入大西洋,回到那艘史上最有名的沈船上,运用特别研发的许多拍摄技术,完成了本片辛苦的拍摄作业,之后再配合电脑技术,完成了本片的后制,其中更运用许多当初拍摄《铁达尼号》电影时的场景,回复这艘船当年的风采,更将本片拍成一部3D立体电影,带领观众更身历其境地展开这场旅程。
James Cameron 担任本片制片及导演,他过去曾导过《异形》、《魔鬼终结者》…等著名电影,1997年的《铁达尼号》更是他从影生涯的高峰,该片共拿下该届奥斯卡金像奖 11座奖项,包括最佳影片以及他执导拿下的最佳导演。在《铁达尼号》该片当中,扮演探索铁达尼号之谜探险家的演员是 Bill Paxton ,而如今在《铁达尼号之深渊幽魂》这部纪录片当中,Bill Paxton 真的由假变真了!他在本片中担任引述者,并亲身参与这场冒险。Bill Paxton 曾经参与主演的迪士尼电影还包括有《巨猩乔扬》。本片是由 Joel McNeely 担任配乐,电影原声带则由 Hollywood 唱片发行。
《铁达尼号之深渊幽魂》在美国是安排于IMAX以及一些有特殊设备的立体电影院上映。
重返泰坦尼克
说起电影《泰坦尼克》,恐怕无人不知。这部1997年拍摄的讲述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沉船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它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高达6 亿美元,足足比第二名《星球大战》高出了1.5亿。多年之后,“泰坦尼克”迷们现在又有了一个大饱眼福的机会:《泰坦尼克》的“续集”4月11日就要在美上映。
这里的“续集”之所以打了引号,是因为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续集。导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这次压根没打算将罗斯和杰克的爱情故事再继续讲下去,而是雄心勃勃地准备当一回导游,带领观众亲临其境地参观这艘沉船,看看她在几千米下的海底到底是什么样子,并用3D虚拟现实技术,完全再现在幽暗的海底漫步于沉船中的感觉。所以,这其实是一部长约45分钟的记录片,名为《海底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
是不是感觉有点失望?那你可就错了。这部记录片号称是“有史以来最壮观的记录片”,卡梅隆一人就包了编剧、导演、制片三项职务,光因为这一点,这部记录片就不容错过。要知道卡梅隆出手的片子是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在他名下,是一部部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像《终结者》(1984)、《异形》(1986)、《真实的谎言》(1991)和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1997)。
卡梅隆感兴趣的其实并不是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而是在科学和技术手段上的问题,他本人拿到的大学学位就是物理学的。这次要投身海底,告诉世人近乎一个世纪前沉没的巨轮现在是什么样子,海底又是怎样的情景,无疑在技术上有巨大的难度,具体到灯光该如何解决、怎么将镜头深入到船体的内部等等。但这些困难之处只会激励卡梅隆迎难而上。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让泰坦尼克复活、并赋予她生命的机会。他说:“对我来说,泰坦尼克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只有当我亲眼看到她,我才意识到这是真的,这是一个发生在真人身上真实的故事。”
拍摄本身就是探险
拍摄工作正式开始于2001年8月13日,那天整个拍摄队启程,开赴泰坦尼克的出事海域。然后在海上整整工作6个星期。
整个探险队分了三个部分:创作小组、专家小组和技术小组。创作小组主要包括导演卡梅隆和探险队队长比尔·潘克斯顿(Bill Paxton),潘克斯顿是卡梅隆的好朋友,在《泰坦尼克》中扮演过潜水员,这次是真正的“重操旧业”。专家小组里包括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甚至还有专门研究泰坦尼克的专栏作家,其中有不少是1997年拍《泰坦尼克》时的原班人马。技术小组主要负责技术设备和3D画面制作,卡梅隆的一个弟弟也在其中工作。
探险队雇了俄罗斯海洋研究所的考察船凯尔提绪号(Keldysh),作为为期一个半月的整个考察活动的基地。拍《泰坦尼克》时用的也是这艘船。凯尔提绪号随船配备了两艘深海考察小潜艇,分别命名为米尔一号和米尔二号(米尔Mir在俄语里的意思是和平)。世界上只有四艘科学潜艇可以降到泰坦尼克沉没的海底那样的深度,米尔一号和二号就在其中。它长7.8米,宽3.6米,内部直径2.1米,大小就如同一个小型的家用卫生间,如果要有三个人同时乘坐,那每个人差不多都是紧挨着另外两个人。它每次可以在海底持续工作10到12个小时。
40吨高技术装备
在深海拍记录片可不是轻而易举的,光各种各样的设备卡梅隆就带了40吨,完全是好莱坞大片的规格。在这么多的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次专门制造的。比如两个专门用于深入船体拍摄的小型的深海遥控机器人,它们每个只有80磅重,能够到达一些以前进不去的地方,当深海潜艇到达海底时,就把它们放出去,慢慢地进入沉船内部。再比如,这部记录片是立体的,所以拍摄的时候需要两个镜头同时拍,一个模拟人类的左眼视觉,另一个模拟右眼视觉,然后重叠播放,就会产生立体效果,所以拍的时候要用专用的立体摄像机,它不仅体积较大,而且还必须能够防水、抗压。
至于灯光问题,船体内部的灯光可以由遥控机器人携带的随身光源来解决,但整个船体的外部灯光怎么办呢?这就不得不采用外置的光源来解决,所以这次就专门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包含十个发光点的发光器。它的体积太大,以至于不得不采用专门的船只来运送。拍摄的时候,就把它降到2.5英里深的海底,悬挂在泰坦尼克废墟的上方,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巨型的树枝状的装饰灯。
潜艇用一种无线的通讯设备和海面上的指挥中心保持联系,这种设备利用低频的波段,在海水中传递和接受声波,并把声波还原成声音。声波在传递过程中难免要受到海洋中其他声音的干扰,所以通过这种设备,有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海豚和鲸鱼的叫声。
借IMAX现身
出海回来,拍摄工作就转入了同样艰难的后期制作阶段。2002年3月卡梅隆剪出了一个20分钟的样片,供日本和西班牙的海外发行商观看。同年5月,迪斯尼公司取得了这部片子美国国内发行权,初步定于当年秋天上映。
同年11月,迪斯尼宣布正式上映将推迟到2003年4月11日,同时这部记录片的电视版在发行频道播出,不过内容并不是泰坦尼克,而是那次深海探险的另一个副产品——二战期间德国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它也沉没在大西洋中。2003年1月,这部记录片在美国东西两岸分别试映,反响非常热烈。
现在这部记录片采用IMAX格式,也叫做大电影格式,它与传统电影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屏幕特别巨大,长30米高20米,放映时的情景非常壮观。它的屏幕大,所以拍摄用的胶片也很大,为70mm,而一般的电影胶片仅为35mm,前者的感光面积是后者的10倍,所以能够容纳更多的细节,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它单位时间的拍摄成本要远远大于一般电影。卡梅隆用这种电影格式就是看中它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顺便说一句,IMAX电影院2001年底就登陆国内,落户在上海科技馆。
除了IMAX版本,这部记录片还会推出一个35mm的3D立体版和一个35mm的2D版,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普通电影院观看,将无缘享受它的立体效果。虽然整个记录片的长度是45分钟,但它的DVD版将有90分钟,对于只能看到DVD的影迷来说,也算是个小小的安慰。
② 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发,途经法国 瑟堡-奥克特维尔(Cherbourg-Octeville)以及爱尔兰 昆士敦(Queenstown),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New York),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大约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由于只有20艘救生艇,1523人葬身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
"RMS Titanic"的命名
RMS Titanic的翻译为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1](港台译为铁达尼号)。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远洋邮轮盛行时,所有英国的大型邮轮均属于英国皇家,因此在船名前加上“Royal Mail Steamship(皇家邮船)”,而“RMS”就是“Royal Mail Steamship”的缩写。 Titanic的意思可以分成两部分:“Titan | ic” ,“Titan”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神的名字,"ic"是白星航运公司惯用的船名后缀。也许英国人的意思就是为了表明这艘船是绝不会沉没的。所以泰坦尼克号的官方名称是RMS Titanic。
建造背景
1901年英国白星航运公司被美国财阀朱利厄斯·皮尔庞特·摩根的IMM国际海运公司收购之后,他的目标是卡纳德公司。而财政状况窘迫的卡纳德公司则被迫向英国政府寻求帮助。1907年,两艘空前规模的快船——首次使用大型蒸汽轮机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加入了卡纳德公司庞大的邮船队。现在白星公司在竞赛中被甩到了后面。有IMM做后盾,白星公司决定迎头赶上。 1908年的一天晚上,哈兰·沃尔夫船厂老板皮尔里勋爵和白星公司主席布鲁斯·伊斯梅,在皮里勋爵位于伦敦贝尔格莱维亚区的大宅中共进晚餐。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船厂(Harland & Wolff,HW)从1871年起就是白星公司的忠诚合作伙伴。他们谈到了卡纳德公司的两艘新船。伊斯梅提出在HW船厂建造两艘空前规模的巨轮,每艘有三座烟囱,吨位要超出卡纳德公司两艘新船15000吨左右。随着两人在皮尔里的书房里,两艘船变成了三艘,三个烟囱变成了四个烟囱。这三艘史无前例的巨船,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西洋航线霸主,不光是在吨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华程度上。新船将拥有高度跨三层甲板的头等餐厅,甚至三等舱的装潢也将远比其它的邮船要舒适高级。新船要达到26至27节的高速。白星公司准备在新船上安装三副螺旋桨。为了试验这种新配置的可靠性,白星公司于1909年从“自治领海运公司”购买了两艘15000吨级的客船--双螺旋桨的梅甘尼克号和三螺旋桨的劳伦铁克号,作对比试验。三个螺旋桨被证明可以给邮船带来速度上的优势。 奥林匹克号(左)与泰坦尼克号(右,未完工)奥林匹克级邮船中的第一艘“400号船”在1908年12月16日在哈兰·沃尔夫船厂开工。与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和巨人号(RMS Gigantic,泰坦尼克号海难后改名不列颠尼克号,RMS Britannic)。由于船体尺寸太大——长达880英尺,哈伦·沃尔夫船厂的造船台显然不能同时开工三条船。他们决定先建造1号(泰坦尼克号)和2号船(奥林匹克号)等1号船下水之后再开工建造3号船(巨人号)。
建造概况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于次年的3月31日完成。泰坦尼克号由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厂长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Thomas Andrews)以及总经理亚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设计。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见。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资金来自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邮船。泰坦尼克号全长约269.06米(882.75英尺),宽28.19米(92.5英尺),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60英尺),注册吨位46328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尽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比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多出1600吨)。4个硕大无比的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用于排出煤烟。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和通风。船上的25五台双端以及四台单端锅炉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强大的动力使泰坦尼克号的最大速度达到25节。动力系统有三套主机:其中两套为四汽缸往复式蒸汽机,一套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达到51000马力。船上有891名船员,可以运载2200名以上乘客。 但是白星公司的兴趣不在追求速度这方面。在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奢华和精致堪称空前。船上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图书馆、升降机和一个壁球室。头等舱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细的木质镶板装饰,配有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各种高级装饰,并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阳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馆为头等舱乘客提供各种高级点心。泰坦尼克号的二等舱甚至是三等舱的居住环境和休息室都同样高档,甚至可以和当时许多客轮的头等舱相比。三台电梯专门为头等舱乘客服务;作为革新,二等舱乘客也有一台电梯使用,不过,三等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泰坦尼克号的面包师比格斯回忆说:“……再不会有像她那样的船了。我曾经在奥林匹克号、庄严号、伊丽莎白王后号……上工作过。它们都比不上泰坦尼克号。……不错,就像奥林匹克号一样,不过豪华得多。比方大餐厅,奥林匹克号甚至连地毯都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地毯则厚得可以没过膝盖……然后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动。还有那些护墙板……他们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号却把全部力量放在营建一个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她的确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说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号使得所有建造与设计她的人都受到诱惑。这种诱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后,越来越脍炙人口。用《造船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 船上最为奢华之处是头等舱的大楼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配有橡木镶板以及镀金栏杆的大楼梯一直延伸到E层甲板,顶部是由熟铁支架支撑的玻璃穹顶,使自然光洒满大楼梯。楼梯顶部的墙上镶有一盏钟,钟两侧雕刻着象征高贵和荣誉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烟囱之间还有一个相对朴素的类似楼梯。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尽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细节部位并不一样。在经过奥林匹克号首航的观察发现,A甲板的乘客会被水雾淋到,贯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这两处缺陷都在泰坦尼克号上得到了改进,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装为头等舱豪华套房的私人专用露台。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不进水的)隔舱防止她沉没。奇怪的是,这些水密隔舱并没有延伸得很高。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间的八道墙则只设到了低一层的E甲板。虽然如此,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2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机械原理
泰坦尼克号以煤为燃料产生蒸汽推动蒸汽机工作
处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号完成了装潢工作,处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奥林匹克号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耽搁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收工。她的处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还要在4月1日进行海上试航。一切圆满。泰坦尼克号于3日抵达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号锚地,等待10号那天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作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于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罢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点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迟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所以从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邮船煤舱里搜刮干净了所有的煤块。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新世界。船长叫爱德华·史密斯(Adward·Smith)。码头上挤满了乘客、来送行的家属、行李搬运工和海关的检查人员。上午11点,一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号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不是后来德国赔偿的那艘)、费城号、圣刘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这艘46000吨的大船似乎对其它船只很有吸引力。当它即将起航时,另一艘定期航船纽约号因为在水中移动的体积庞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吸引力几乎撞上了她的船体,导致了一小时的误点。泰坦尼克号的拖船伏尔甘号把纽约号的船身顶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邮船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泰坦尼克号将乘客分为三个等级。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这一类的乘客身份多为计划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舱与一般客房的装潢摆设,其实具备与当时其他一般船只的头等舱一样的等级,许多二等舱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只上定位头等舱,却因为了泰坦尼克号的航行,将煤炭能源转移给泰坦尼克号而作罢。一等舱是整艘船只最为昂贵奢华的部分,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几位名人就在这趟旅程上。 当天晚7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货物搭乘“游牧”号和“交通”号两艘专用摆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包括美国富翁阿斯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后来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一批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登上了船。一个乘客在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后来成了泰坦尼克号的绝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里价值连城。 为了以比奥林匹克号更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选择了距离较短的北航线。气温不断地下降。但天气非常晴朗。事后幸存的船员说,他们以前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宁静的北大西洋。 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号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节。尽管认为卡纳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蓝飘带来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号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船上的电报员菲利普忙着替头等舱乘客们拍发昂贵的私人电报,大多是报平安的和股票买卖交割的指令。
冰海沉船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了望员仔细观察。这一年因为是暖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忘记带上望远镜,了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23点40分,了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个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而在13小时之前,电报员菲利普在接收来自加拿大的较微弱的无线电讯号,附近的加州人号的电报员伊利斯向泰坦尼克号发送电报。加州人号的电报声音过大,就要把菲利普的耳鼓膜震聋了,于是他把这封电报截断了,尽管这有关冰山情况。同时,伊利斯输入的格式错误,忘了加上MEG,而且他在发送一遍以后,就去睡觉了。 冰山撞击了船体,导致船底的铆钉承受不了撞击因而毁坏,当初制造时也有考虑铆钉的材质使用较脆弱,而在铆钉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矿渣,但矿渣分布过密,因而使铆钉变得脆弱无法承受撞击(当时铆钉撞击时承受压力为约为1万44磅),铆钉断裂后,海水涌进水密舱,但当时泰坦尼克号水密舱最大承受极限为4个,而进水部分为5个超过承受极限。 这次碰撞的结果,后来为人们所熟知。但当时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却反应不一。头等舱和二等舱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阵轻微的金属刮擦声惊醒了。船身轻微震动了一下。有人以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为是触礁了,还有人以为是螺旋桨发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舱的乘客感觉到的震动剧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过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块掉到了船舱里。底层统舱的移民乘客更是心惊肉跳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正从不知道的什么地方漫过门缝。船很快停了下来。一些乘客披上外套来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气温则低达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黄色灯光。四根高大的黄黑两色烟囱中冒着白色的蒸汽烟雾。突然,有三根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嘶叫声。懂得蒸汽机的乘客知道,这是船上的锅炉安全阀门在释放掉多余的过热高压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长和哈兰?沃尔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一道检查受损情况。前面的五个隔舱都涌进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漫过H甲板。在邮件舱昏暗的灯光照耀下,成包的邮件漂浮在海水上。检查过所有水密舱之后,安德鲁平静地对史密斯船长说:“这艘船没救了”。史密斯船长问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小时,最多两小时。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卡纳德公司的卡佩西亚号、俄国货船缅甸号,还有法兰克福号、弗吉尼亚号、奥林匹克号......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州人号的收发报员则已经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这艘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没什么大事,好像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 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火箭。一片闪亮的白色火星缓缓落下。0点55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救生艇边的工作则是乱七八糟,尽管妇女和儿童(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儿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不过这也不能怪船员,当时的航海界都认为如果救生艇满载人员放下去的话,会造成损坏甚至倾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设计得很结实,但是船员们不知道这一点。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还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后被救上救生艇)。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载妇女和儿童。在右舷,则是妇女优先逃生之后允许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获救的人数比在左舷获救的多。到1点40分,最后一艘折叠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象绅士一样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礼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个绅士”。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则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人性的善与恶,在这里被揭露无遗。随着涌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来越多,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地翘起。凌晨1点35分,海水浸入了锅炉室。2点10分,一直坚守岗位的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呼救电报。2点13分,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墙,在船头部位砸开大洞落入海水中。2点17分,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熄灭。2点18分,伴随一阵巨大的断裂声,泰坦尼克号船身从三、四号烟囱中间的地方断为两截。2点20分,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钟之内就紧跟着泰坦尼克号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23名乘客和船员随它而去。 许多乘客虽然逃离了船身,但因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时一起被吸进海内,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温而死。不少乘客的尸体未能寻回,他们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舱内活活淹死。 落入水中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等待他们的是迅速的体温丧失,神经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们也被冻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紧紧扒住翻覆的2号救生艇。一直到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卡帕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 4月18日,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海难后果和影响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撞击示意图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2及第3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着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9月1日,当著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海域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分别是前2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3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电影“泰坦尼克”体验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由于第3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12米乘27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双截论”。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是折开3截后沉没。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几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她,当时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泰坦尼克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够。实际上,她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的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定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那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还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制订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艇的要求很简单: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事实上,即使她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她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它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据专家分析,困在船尾的人在船只沉入海底后十分钟左右因为水压导致船尾内爆,或立即被海水或船身压死,或窒息致死。
航海事故生还者
泰坦尼克号最后存活于世的3名皆为女性。2006年5月6日,一名见证事件的生还者逝世,终年99岁,事发当时5岁。2007年10月16日,另外一位生还者逝世,终年96岁,事发当时她不足一岁,因此对事件没有回忆。2009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最后一名幸存者英国人米莉维娜·迪恩在英国一家养老院中逝世,享年97岁。但她在意外时只有两个月大,同样对事件没有回忆。
海难的死亡人数比较
不过从遇难的人数上讲,泰坦尼克号的还不算世界最大海难,世界最大的海难是1948年12月3日在上海吴淞口外洋面上突然爆炸沉没的豪华客轮“江亚轮”惨案,3000多人遇难!误触鱼雷和超载是造成沉没的主要原因。
泰坦尼克号日志
1907的夏天,皮尔里勋爵-Harland Wolff的主席和White Star Line 的主席布鲁斯·伊斯梅决定建造奥林匹克级邮轮;1909/3/31,奥林匹克级邮轮的1号和2号船——奥林匹克号及泰坦尼克号建造工程开始了;1911/5/31,泰坦尼克号下水,开始晒装和装潢工程;1911/9/,奥林匹克号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耽搁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收工;1912/2/3,泰坦尼克号完成了装潢工作;1912/3/31,泰坦尼克号准备离开Belfast,驶向SouthAmpton;1912/4/2 ,泰坦尼克号在早上8:00离开Belfast,驶向SouthAmpton;1912/4/12 ,泰坦尼克号收到第一封恭喜她的处女航,顺便提醒了她周围有很多冰山的信息,史密斯船长决定往南走;12/4/13 ,23:00 无线电机器坏了, 杰克·菲利普和他的助理Harold Bride,整晚都在修机器,一定要在早上5:00前修好 ;1912/4/14 ,21:00 泰坦尼克号从Caronia收到了一份冰山警告,Cap. Smith把它寄给了值班的警卫 ;23:40 了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冰山,并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 24:00前 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1912/4/15,0:05 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15 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认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0:45 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火箭。一片闪亮的白色火星缓缓落下;0:55 泰坦尼 沉没的泰坦尼克--船头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1:35 海水浸入了锅炉室;1:40 最后一艘折叠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2:10 一直坚守岗位的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呼救电报;2:13 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墙,在船头部位砸开大洞落入海水中;2:17 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熄灭;2:18 伴随一阵巨大的断裂声,泰坦尼克号船身从三、四号烟囱中间的地方断为两截;2:20 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钟之内就紧跟着泰坦尼克号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23名乘客和船员随它而去;3:30 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00 卡帕西亚号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8:50 卡帕西亚号掉头返回纽约;1985/9/1海洋勘察人员在大西洋底终于发现了已沉睡73年的泰坦尼克号船头;部分残骸
③ 泰坦尼克号 的男主角叫什么名字
叫做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197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美国影视演员、制作人。
1990年,16岁的他参加了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拍摄。1993年,他凭借《不一样的天空》中的表演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和第5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1995年,拍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荣膺第4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3)上海国际电影节泰坦尼克号扩展阅读:
演艺经历
1993年,莱昂纳多参加了《不如重新开始》的拍摄,和罗伯特·德尼罗搭档,在片中饰演一位受继父虐待、内心无比压抑、痛苦的少年形象,他的演技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
1997年,莱昂纳多主演了《泰坦尼克号》。影片获11项奥斯卡大奖,打破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票房记录。莱昂纳多也因在此片中的表演而成了“世纪末的票房炸弹”。
2002年,莱昂纳多出演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逍遥法外》和马丁西科塞斯导演的《纽约黑帮》 ,前者得到3.5亿美元票房,莱昂纳多的表现被提名金球奖男主角。
2008年,莱昂纳多有《谎言之躯》和《革命之路》两部影片上映,在《革命之路》中,他和《泰坦尼克号》里的拍档凯特·温斯莱特再度携手。
④ 泰坦尼克号的 演员导演阵容及简介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 杰克
凯特·温斯莱特 饰 露丝
比利·赞恩 饰 卡尔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饰 老年露丝
凯茜·贝茨 饰 莫莉·布朗
弗兰西丝·费舍 饰 Ruth Dewitt Bukater
比尔·帕克斯顿 饰 Brock Lovett
伯纳德·希尔 饰 Captain Edward James Smith
大卫·沃纳 饰 Spicer Lovejoy
维克托·加柏 饰 Thomas Andrews
乔纳森·菲利普斯 饰 Bruce Ismay
苏茜·爱米斯 饰 Lizzy Calvert
Lewis Abernathy 饰 Lewis Bodine
Nicholas Cascone 饰 Bobby Buell
丹尼·努齐 饰 Fabrizio
杰森·贝瑞 饰 Tommy Ryan
伊万·斯图尔特 饰 1st Officer Murdoch
艾恩·格拉法德 饰 Fifth Officer Lowe
乔纳森·菲利普斯 饰 2nd Officer Lightoller
马克·林德塞·查普曼 饰 Chief Officer Wilde
Linda Kerns 饰 3rd Class Woman
Amy Gaipa 饰 Trudy Bolt
Martin Jarvis 饰 Sir Duff Gordon
Rosalind Ayres 饰 Lady Duff Gordon
Rochelle Rose 饰 Countess of Rothes
Jonathan Evans-Jones 饰 Wallace Hartley
Brian Walsh 饰 Irish Man
Rocky Taylor 饰 Bert Cartmell
Alexandrea Owens 饰 Cora Cartmell
西蒙·克莱恩 饰 4th Officer Boxhall
(4)上海国际电影节泰坦尼克号扩展阅读:
《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该片于1997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在内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 。
⑤ 奥斯卡获奖电影
1、《绿皮书》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 ;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
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无间行者》角色介绍:
比利——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比利和父亲在波士顿机场打工,因为没钱交保护费,父亲被波士顿黑街的老大克斯特罗活活打死,比利就决定长大要当个除暴安良的警察,亲手逮捕克斯特罗,为惨死的父亲报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无间行者
⑥ 泰坦尼克号是哪一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
该片于1997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在内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
《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泰坦尼克号》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EEjVAVX5SSZz_ryH829HVg
⑦ 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23年,女主嫁3次生了3个娃,男主为何至今未婚
1997年上映的爱情灾难电影《泰坦尼克号》当年累计票房达到了21亿多美元,由于电影的成功上映,剧中两位主角也随即走红娱乐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际明星。
惠特尼可以说是童星出身,才华横溢的她一度是美国乐坛上的风云人物,可惜遇人不淑,
嫁给鲍比·布朗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走向了悲剧。尽管最后两人离婚了,但是惠特尼已陷太深,无法回头。反观凯文,他因为爱好,放弃工作追逐梦想,能够在好莱坞立足并且红到现在,靠的是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学表演学导演,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⑧ 电影冷知识有哪些
跟电影有关的冷知识
1、《寂静岭》拍摄的地点是美国宾州的森特勒利亚小镇,那里阴森可怖,根本没有人住,已经被荒废了,但荒废的地方那么多,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小镇呢?其实是因为《寂静岭》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原本就是按照这个小镇而设定的,不得不说这这种诡异的地方真是让人心里发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