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打鬼子 的电影
《紫日》
《地雷战》
《地道战》
《南京》
《鲁南抗日游击队》
《血战台儿庄》
《夺宝1942》
《巧奔妙逃》
《浴血太行》
《董存瑞》
《战争角落》
《太行山上》
《狩猎者》
《铁道游击队》
《黑太阳731》
《南京南京》
《硫磺岛》
《甲午风云》
《赵一曼》
《狼牙山五壮士》
《小兵张嘎》
《鸡毛信》
《地道战》
《地雷战》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回民支队》
《平原游击队》
《平原枪声》
《西安事变》
《破袭战》
《烈火金钢》
《血战台儿庄》
《血性山谷》
《七七事变》
《关东大侠》
《步入辉煌》
《剑吼长城东》
《燃烧的港湾》
《飞虎队》
《肉搏》
《焦土抗战》
《大义灭亲》
《儿女英雄》
《时代先锋》
《锦绣河山》
《铁血锄奸》
《女性之光》
《回祖国去》
《时代先锋》
《锦绣河山》
《铁血锄奸》
《最后关头》
《渡江侦察记》
❷ 在国产抗战剧中,中国人饰演日本人可以排名前十的有哪些
喜欢看抗战剧的朋友们,可能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特别有影响!而在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中,由于剧情的需要,就要有人来饰演日本人。像矢野浩二这样愿意为艺术而献身的日本人并不多,而抗战片中的日本人大多数都是中国人饰演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饰演“日本鬼子”的中国人。
1.马卫军
看到他,大家一定特别熟悉了吧?也是一位老戏骨,饰演日本人的专业户,他自学了日语,出道以来一直就是饰演的日本人,而且都是日本将军。他有一种趾高气昂的气质,以及冷峻不禁的神态,所以演起日本人来特别有感觉!
杨清文在《亮剑》里也有出色的表现,出演的日本将军。而在《杀虎口》饰演的日本“狙击之王”山崎,《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寺内勇,也被观众们戏称为“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
以上三位虽然不是日本人,但演起日本人来那叫一个传神,很遭人恨!不过也证明他们的演技特别好!比起现在的小鲜肉要强多了
❸ 电影地雷战
当我看完《地雷战》后,我非常感动,也为我们国家感到骄傲!电影里,八路军为了保护国家,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国家!于是,我们用铁雷来炸敌人!可铁雷用得差不多了,八路军便自己造石雷,有很多种类,有:天雷、水土雷、连雷、头发丝雷、飞雷等!这些雷炸得敌人落花流水、落荒而逃。连日本鬼子龟田吓得拔腿就跑,还是被我们炸死了!其他日本鬼子都被我们赶回小日本了!
2007年2月26日,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在一次演讲中大放厥词,说什么“也许20年内,日本可能成为中国的第N个省。”此话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一时间,中日关系再度成为一个媒体热炒的话题。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曾接到一位新西兰华裔学者的邀请,让我参加一个由多国学者参与的跨国研究课题:《中日韩民族意识中的他者表象》。通俗一点说,就是中国(日韩)文化如何想象对方?为何如此想象?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包括电影、电视等通俗文化媒体)是如何赋予这一想象以特定感官形式的。当时,考虑到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积累薄弱,恐有碍于研究的深入,遂谢绝了对方的邀请。今天想来,中日韩之间,仿佛确有展开此类合作研究的必要。
多年来,三国之间囿于“同宗同源”的传统思维,在彼此的文化认识上产生了一个惰性十足而疏于明辩的错误理念,即用所谓“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忽略,乃至有意掩盖存在于三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说严重一点,这种忽略,正是我们彼此无知的开始。事实上,中日韩之间的诸多隔膜、误解、猜忌、责难与政治、外交摩擦,无不与此相关。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力图打破三国关系的僵局,势必在文化上要加强对彼此的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三国的文化学术界都还有大量未知疆域等待开垦。
其他方面情况我没有发言权。但从影视文化上看,我认为三国各自影视文化想象对方的单一化、模式化,不但不能促进、加深彼此的相互认知与理解,相反,他们仍在因袭某种历史思维的惯性,不断地将对方的历史和文化加以“妖魔化”。(中韩关系更为复杂微妙,此处存而不论,仅就中日关系而言)
仅就中国电影而论,一提起日本人,便立即使人联想到“猪头小队长”、“松井”、“偷地雷的”等等一系列为国人熟知的银幕形象。可以说,从中国银幕最早出现日本人形象的三四十年代(如《狼山喋血记》、《松花江上》、《丽人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算起,经五六十年代(如《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到八九十年代甚至晚近(如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陈真》,电影《绝境逢生》、《烈火金刚》、《举起手来》),中国银幕上的日本人形象就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在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中,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大抵已被十分顽强地固化为“鬼子”这一“非人”的丑八怪形象了。
导致这一文化表象被固化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无非三个方面:第一是历史原因:也就是日本对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入侵、掠夺与欺凌(从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算起)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历史创痛;第二是现实原因:中国人鉴于自身的历史创伤记忆而始终对当代日本的右翼政治及军国主义化心存芥蒂;反过来日本也对所谓“中国威胁”感到寝室难安,暗藏对“中国崩溃”的阴暗期待;第三是心理原因,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中日之间彼此误解、蔑视和对立,并将此种非理性心理与某种动听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词藻混淆起来,从而掩盖了这种误解和对立的现实危害性。
我认为,中国文化界、电影创作界对日本当代社会、文化总体认知的匮乏,以及历史记忆的惯性作用,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我们沿着历史的维度进行梳理,如果说三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电影对“鬼子”形象的塑形及模式化,尚且与抗日战争的客观历史直接相关,那么,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当中日双方对话、交流渠道日益丰富之后,中国文化依旧保持着“日本想象”的单一化,则只能归结于我们自身文化建设的某种不足。虽然,这中间也出现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清凉寺钟声》等一些从理性角度反思中日民族关系与民族情感的电影作品,但是很显然,这种作品还无法构成此类作品的主流形态。
相反,中国人似乎更习惯于把日本人虚构成为“罗圈腿、蛤蟆嘴、仁丹胡子、东洋鬼”的丑八怪形象。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分辨“鬼子”的“异质性”,而“异质性”的一个标志,就是把日本人由“人”虚构成一群没有人性,没有情感,没有人的灵魂的“衣冠禽兽”。但是,作为一种话语,它究竟与日本,与日本文化有多少关系?它能否反映日本的民族性格、民族本质?这一问题却从来没有人提出来并给予严肃的思考。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背负着沉重历史创伤的民族,自然需要一种能够达成心理宣泄和慰籍的特定方式,需要一种对异族的“妖魔化”想象来维系自身对于历史的记忆。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文化因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假如这种“创伤记忆”演变成一种被固化了的,带有某种先验意味的文化咒语,以至于人们在它的面前甚至忘记了思辨和反思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堕落成为一种“记忆仇恨,撕裂族群”的扭曲心理。
有一种说法,主张中国对日本的侵华史采取一种“记史但不添恨”的态度,不管别人意下如何,我本人是举双手赞成。道理很简单,我们记忆历史的目的只能是以史为鉴,构筑和谐。如果历史记忆只是用来累积历史的仇恨和宿怨,增加现实的误解和对立,那么这种历史观便与日本右翼所推行的历史观一样,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将十分危险。
实际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两者关系更是紧密到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就连不断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某些日本右翼分子也能看到,假如真如他们所说,中国经济一旦陷于崩溃,那么受到打击首当其冲的恰恰是日本自己。既然和则两利,争则俱损,为什么不选择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呢?既然要相互了解,单单靠这些几十年一贯制的“猪头小队长”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再说具体一些,中国电影界对日本电影的了解远远不能满足双方电影文化交流的需要。从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界真正对日本电影有所认识的专家、学者屈指可数,老一代的有中国影协的陈笃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俞虹;中年一代的有原北京电影学院的应雄、中国影协的晏妮;可惜,老一代学者已经退出一线,中年一代也大多移居他国;再年轻的一代,更是人才寥落,花果飘零。创作界的情况也大地如此。为什么我们总是追问中国电影除了“鬼子”和“猪头小队长”再很难出现相对比较客观、比较现实的日本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我们自身对日本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单一,必然导致“妖魔化”,而单一和妖魔化反过来又必然加深、延续我们自身的无知。
尽管由于自己的知识局限,我没能参加那项跨国的合作研究,但我仍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介入中日文化的互动建构。毕竟,除了彼此仇恨和对峙之外,中日之间还可以有其他选择。那么就让和解从“认识”开始。
❹ 在中国演15年鬼子,回国后被殴打,后来怎样了
家里有老人家的朋友肯定对“抗日剧”特别了解,比如小编,从小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看“抗日剧”,打开电视,永远是某电视剧频道,“抗日剧”从早播到晚,还不带重样,经过小编的观察发现,有一个“日本鬼子”在多部电视剧中都有出现,后来才知道,他是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并且演了15年的“鬼子”,遭遇了不少坎坷,他叫做矢野浩二。
矢野浩二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认可。2011年,他获得了《环球时报》颁发的“2010全年最优秀的外国艺人”,成为首位荣获此殊荣的日本人;2015年8月,他获得了由日本外务大臣颁发的外务大臣表彰,他是在亚洲活动的日本艺人里,第一个荣获此殊荣的。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矢野浩二会有更好的发展。
❺ 电影地道战鬼子军官是谁演的
朋友,你好!
红色经典影片《地道战》中,鬼子中队长山田 是由老艺术家王孝忠饰演的。
当年,王孝忠与后来在电影界享有声誉的著名演员王心刚、张良、田华、邢吉田等人,同属一个部队文艺团体。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1956年的《战斗里成长》,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处女作开始,开始了他在银幕上长达五十余年的“反派”定型。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他塑造的一系列日本鬼子形象,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特高科处长中村、《地道战》中的中队长山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情报顾问多田等等,细数这些著名影片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几乎占据了他所有出演角色中的一半以上。但他塑造的这些角色,虽同属一种类型,却各有特点:或奸诈狡猾,或心狠手辣,或诡计多端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把一个个反面角色演活了。
1965年,王孝忠和张勇手、刘江等人参演的《地道战》一片,原本是一部“军事教学片”,但考虑到影片内容的主题化、情节的观赏性,大家集思广益,和擅拍军事科教片的导演任旭东一起,依据八一影厂拍摄《地雷战》的成功经验,共同将一种单调、枯燥、无情节发展的非故事片片种,拍成一部在中国影坛上至今还广有影响、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故事片。这是八一厂继1962年的《地雷战》之后,“军事教学片”和“战斗故事片”相结合的一种很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影片拍摄完以后,审片的领导顿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投放市场后,也立刻在广大观众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好评,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年的拷贝增订数在全国同类故事片中高居第一。虽然,影片片头仍然是以“军事教学片”出现字幕,但影片中完整而连贯的故事情节,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气节,都给人以极大地振奋和鼓舞。
这部《地道战》,连同《地雷战》,再加上新拍的《南征北战》一起,组合成“老三战”,在“文革”之后多年荒芜的中国电影银幕上,以其特殊的涵义仍能够反复地、不断地上映,故此,许多观众在连续、多次的观看中,已经把电影中那些经典的角色和情节,都牢牢记住了。特别是王孝忠扮演的那个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还有刘江扮演的那个“高,实在是高”的愚蠢的汤司令,而那些 “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反而因为缺乏鲜明而突出的性格特征,在观众的记忆中相对模糊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谢谢!
❻ 鬼子专业户演员有哪些
1、涩谷天马
2007年8月,主旋律首部抗日战争电影《飞虎队谍战》。
2008年9月,参演以地道战为背景的电视剧《地道英雄》,在剧中饰演上岛次郎;10月,在战争剧《生死线》中饰演平民渡边淳良;12月,在动作电影《叶问》中饰演三浦将军的部下佐藤主任。
2009年9月,参演古装剧《杨贵妃秘史》,在剧中饰演中日翻译官大伴古麻吕;同年,在抗战题材剧《雪豹》中饰演渡边武队长。
2、三浦研一
三浦研一,8月3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江户川区,毕业于日本青山学院,日本男演员。
2003年,三浦研一攻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国际关系学博士生,2008年,参演谍战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被中国观众熟悉;2009年,在谍战电影《东风雨》饰演中西正弘;2012年,在电影《建党伟业》饰演日置益;2014年,在抗日剧《决战前》饰演渡边宪一郎。
3、王侃
王侃,男,著名影视演员牛犇(原名张学景)的儿子。牛犇早在1983年就曾获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奖。在上海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王侃酷爱表演。
从上海皮革工艺学校毕业后,王侃曾在上海电声厂任团总支书记。具有表演特长的他,曾被招入上海电视台业余演员剧团,参加全国巡回演出。
4、矢野浩二
2000年,在日本电影《午夜凶铃》第四部《贞相大白》中,扮演一个话剧演员。同年,矢野浩二经人介绍第一次来到中国拍摄华谊兄弟投资的《永恒恋人》,饰演川岛。
2001年,矢野浩二来到北京,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汉语。也是这一年,矢野浩二开始在中国发展演艺事业。同年,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扮演明治天皇,这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鬼子形象”。
5、米冈宽纯
米冈宽纯,出生于日本,演员,毕业于日本国学院大学,精通日语、汉语。参演作品有《南京,南京》、《我的兄弟叫顺溜》、《辛亥革命》等。
2007年9月《荣宝斋》中扮演日本宪兵队。
2007年10月《沂蒙》中饰演日本陆军少佐:黑田。
2008年1月《南京,南京》中饰演日本陆军大佐:田中。
2008年7月《人间正道是沧桑》中饰演日本科技人员:荻原。
2008年9月《闯关东中篇》中饰演日本大佐:阿部。
❼ 抗战影视剧当中的某些胖鬼子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鬼子形象有所不同
影视剧中的日本鬼子的形象都是,影视化的结果为的就是凸显日本鬼子的无能和腐败表现,我们八路军战士的能干英勇,其实和现实中日本鬼子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个时候日本鬼子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❽ 关于日本鬼子的电影都有哪些
举起手来!妙趣逃生!!地道战!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