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哪个电影院可以看IMAX版的3D电影
只有三家:
华星国际影城双榆树店
是北京最早的IMAX厅,比电影博物馆的稍微小点,但整体效果是最好的.订票可以通过三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现场购买,第二个方式是官方网站订票,第三个方式是去网票网(www.wangpiao.com)购票.其中推荐后两项,免去排队之苦,非常便捷.
万达国际影城石景山店
IMAX幕是三家最小的.会员可以在官方网站订票,非会员目前只能到现场购票.
电影博物馆
IMAX屏幕是最大的,但放的是胶片版,对于阿凡达的数字拍摄处理的不是太好,而且不能满屏.买票方式,只能到现场购买,预售票也只售最多售第二天的场次.
PS:楼上的匿名朋友贴的网址错啦,应该把piaowang颠倒个个,应该是wangpiao
呵呵~
Ⅱ 中国最早的3D电影是那一年
中国第一部3D电影是《定军山》,在1905年,不过那时候大多数人连电影都没看过,更不用说3D电影了,所以其实3D电影并不普及。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剧情简介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
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居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定军山
Ⅲ 中国最早的3D电影是那一年
1962年,《魔术师的奇遇》。是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
主要故事情节为:被反动派逼出国外的魔术师陆幻奇回到上海,寻找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阿毛和老友王小六。他不知道阿毛已改名为张志诚,在公共汽车上做了售票员,王小六也早已不耍猴现已当上了动物园的主任。
在寻找过程中祖国的种种新气象给了他深刻的感受。老魔术师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仅找到了儿子而且找到孙子,陆幻奇决定不再离开祖国了;本片是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
(3)北京第一部3d电影在线观看扩展阅读
主要创作人员:
1、桑弧
四十年代初,在老一辈电影导演朱石麟帮助和指点下,开始电影编导和创作。五十多年来,编剧、导演了三十多部影片: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金奖、1954年第八届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和1955年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主奖。
《祝福》获1957年第十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奖和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担任编剧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终动画片奖;《她俩和他俩》、《邮缘》获文化部1979年和1984年优秀影片奖。
2、陈强
1936年在太原并州中学读书时参加业余剧团。1937年随战地总动员会宣传团在晋西北演出。1938年至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9年毕业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2年主演喜剧《二大伯》受到欢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演员,1945年因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而知名。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后在《留下他打老蒋》、《桥》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
1961年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地主南霸天,于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不仅擅演反派角色,还参加拍摄多部喜剧片。如《三年早知道》、《父与子》、《瞧这一家子》等。
Ⅳ 想找一个动漫电影或者不是电影,很早很早出的了,好像是3D的
2009年《阿凡达》在全球上映,一场观影体验的革命热潮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3D成为了未来电影制作的发展趋势,前途不可限量,《阿凡达》的成功正好说明了一切。
动作片做为华语电影的主力类型,这么多年来,华影在国际市场也都靠着它抢滩登陆,有远见的华语电影人知道3D是必经之路,早早谋求着抢占先机。华语电影人花了50多年的时光,一步一步地在实现着华语3D电影的脱胎换骨。
《千刀万里追》《十三女尼》参加法国戛纳影展会外市场展览
红蓝立体是最早期最传统的3D电影技术,1960年代就已经诞生。这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两部摄影机拍摄,然后再用两部放映机放映,从不同位置投射红蓝两色画面到幕布上形成重迭,再透过红蓝眼镜观看就能产生“视差”,从而让观众眼前出现立体效果。
在我国,19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利用这种技术拍摄的影片。1962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桑弧导演、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算是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将3D电影技术运用到武打片拍摄,是由台湾电影人首创。
在1970年代末,因功夫片题材抄袭成风,已逐现衰落迹象。为了挽留日益减少的观众,台湾富华影业公司尝试用红蓝技术拍摄立体武打片,先后推出了由导演张美君执导的3D立体功夫片《千刀万里追》及《十三女尼》。
这两部立体电影虽好看,但看着看着观众总会有晕眩呕心的感觉,这便是当时3D技术最大缺陷之一:红蓝立体最早大都用于黑白电影画面。比如《魔术师的奇遇》就是,对画面品质没什么影响,然而用在彩色电影画面,便有了色彩不清晰、不自然的问题,加之两色影像迭合很不稳定,很容易会让观众适应不良。
虽然观众会感觉不舒服,但效果新奇刺激,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事后也证明,3D立体技术确实适合拍功夫片,因为其中的动作、兵器的出现频率很高,“剑指观众”、“万箭穿心”的立体效果让银幕外的观众避闪不及,震撼无比。
立体武打片在台湾成功后,也相继在日本及香港上映,轰动一时,当年还参加法国戛纳影展会外市场展览,获得影展大会金箭奖等五项荣誉。可惜的是,在一次视察外景场地时,两部影片的制片人被直升机螺旋桨击毙。
当时一部立体电影所用的胶片,至少是普通影片的两倍。因为投资实在太大,3D立体电影逐渐在影院消失了。
《侠女十三妹》剧照
1980年代,3D电影再度在好莱坞兴起,技术也出现了革新,进入到单机拍摄的偏光立体时代。这种技术利用偏光镜有方向性过滤光的特性,当装有不同偏光方向的偏光片的两架投射器投射出画面,观众透过眼镜上的偏光膜,左眼和右眼只能分别看到其中一边的影像,于是就产生了“视差”而有了立体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采用偏振光双眼立体原理的拍摄技术也进入内地,曾风靡一时。制作推出了不少3D立体电影,如《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等,其中还有一部武打片,那就是著名的《侠女十三妹》。
1984年,北京608厂研制出可以装在阿里摄影机前的“双镜头立体分光摄影装置”,并用单机拍摄了《侠女十三妹》影片中的部分镜头。不久后,日本电影人对合拍这部影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提供当时最先进的双镜头分光35毫米单机立体摄影装置,并主动邀请著名导演、摄影师担任顾问,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单机偏光立体电影《侠女十三妹》。
在当年,众多头一次接触立体电影的观众们,无不被十三妹一剑刺出银幕的画面所震撼。
《侠女十三妹》前后拍摄两年,耗资几百万人民币,在当时来说算是大投资,但已是利用偏光立体技术大大降低制作成本之后的数字。
除此优点以外,偏光立体技术仍存在重影及画面不清晰的问题,立体效果虽然比红蓝技术稍好一些,但我们看了之后便知,对于立体武打片来讲,3D立体效果仍是以演员朝镜头做武打动作或是投掷兵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突显。
1989年,台湾经济受挫,电影业也是一路下滑,当时的金格影业公司再次利用偏光立体技术,拍出《立体奇兵》试图救市,但无奈影片在立体效果上煞费苦心,也不能挽救台产影片的票房暗淡。自此之后,3D立体武打片乃至3D立体在华语电影圈都少人问津。
2000年后,立体电影慢慢走近数字时代,由传统色差的假性立体感来欺骗观众大脑的方式,被用画面速度感制造立体感的新科技所取代。数字立体电影画面更稳定,克服了观看传统胶片立体电影时的头晕、疲劳等弊端,能给观众以特殊的观影体验和视觉享受。
《龙刀奇缘》海报
数字立体技术运用到武打片之上,香港电影人早在2005年就进行过尝试,不过是一部以功夫为主题的3D动画电影,名字叫《龙刀奇缘》,这部片首创以拍摄真人来捕捉武打动作,噱头虽好,但票房成绩却平平。
2009年,中国内地首部3D歌舞片《乐火男孩》上映,影片的票房表现虽然很一般,但为华语片的3D化作出了不错的贡献。2010年,由袁和平打造的3D版《苏乞儿》,可谓是数字3D技术在真人武打片之上的第一次。尽管这部电影中只有20分钟的3D武打片段,但算是开了一个先河,让不少内地观众有幸在大银幕上首次看到3D的武打场面。
影片的3D部分虽然只有20分钟,但剧组却花了多半年的时间才完成。论技术、动作设计难度与动画3D可以纯粹靠电脑特技不同,甚至远远超过以往2D或是普通3D电影的拍摄难度。
传统3D技术下的立体武打片,所谓“效果”不是以武打动作为重点,多是由朝着屏幕飞来的兵器、石头之类的形式来展现,虽然感觉震撼,但始终存在效果单一的缺点。运用数字立体技术拍摄的影片,则要求每个动作都有立体感,这对于动作频繁的武打片来讲,无疑是很复杂的工程。
《苏乞儿》采用分层3D技术,无论从演员的古装造型的衣服和长发,还是从内景、外景、日出、黄昏、夜晚的景别变换,每一场戏都用不同的技巧将层数分离,每一层画面都进行逐层的特效处理,1分钟的特技就要处理5000多格,很多画面细节还需要制作人员调校,工作量相当庞大。正因如此,《苏乞儿》仅20分钟的3D画面,才投入了300多名人力,制作多半年的时间。
技术标准的提高,同时也给武打片中的动作设计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在传统的2D武打片中,即便是演员只懂得花拳绣腿,也可以通过借位、替身等方式来弥补,让动作打出来更好看;利用胶片拍摄的3D武打片,重点不在打斗动作上,这种方法还基本可行。
但是,在利用数字3D技术拍摄的武打片中,借机位的办法是绝对不能用的。因为数字3D版的画面,每秒钟画面的格数已超出传统2D影片数倍,精细度不言而喻,即便动作再快,演员的一个小动作也会被放大成数倍,假如用借位或替身那结果只有穿帮,所以必须要求演员有真功夫,这正是《苏乞儿》为什么选赵文卓做主角的原因,连周杰伦、安志杰这些“非打星”,也要经过相当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苏乞儿》是全新技术时代之下的首部3D立体武打片,3D效果只占全片的五分之一,主要集中在苏乞儿和武神在万佛崖的“巅峰对决”,以及苏乞儿和大反派袁烈的“千蛇洞对决”,虽说只有20分钟,但武打动作有着全面的立体效果,拳拳打到你面前的视觉冲击力,呈现给观众的震撼远超传统立体武打片,可谓是武术电影的又一创举。
此后,市场上国产3D电影出现了“扎堆”之势,很多影片都想借3D东风稳赚一把。但如此众多的纷争蚕食,高投入快产出的形式让诸多电影企业血本无归。一些影片貌似抢到了3D热潮,分食到了3D技术带来的巨额效益,但制作诚意却难以言说。<龙影大象观:回味成龙电影,窥见小人物的大世界>
Ⅳ 中国第一部3D动漫作品是什么
动画的话应该是《秦时明月》吧~
Ⅵ 北京哪个电影院可以看IMAX版的3D电影
只有三家:
华星国际影城双榆树店
是北京最早的IMAX厅,比电影博物馆的稍微小点,但整体效果是最好的.订票可以通过三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现场购买,第二个方式是官方网站订票,第三个方式是去网票网(www.wangpiao.com)购票.其中推荐后两项,免去排队之苦,非常便捷.
万达国际影城石景山店
IMAX幕是三家最小的.会员可以在官方网站订票,非会员目前只能到现场购票.
电影博物馆
IMAX屏幕是最大的,但放的是胶片版,对于阿凡达的数字拍摄处理的不是太好,而且不能满屏.买票方式,只能到现场购买,预售票也只售最多售第二天的场次.
PS:楼上的匿名朋友贴的网址错啦,应该把piaowang颠倒个个,应该是wangpiao 呵呵~
Ⅶ 3D电影最早在哪一年可以看
1922年9月27日,《爱的力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电影院放映,现场只有一名观众,这是第一部向公众发行的3D电影。
中国引进的第一部3D数字电影是《地心历险记》2008年9月29日首映;中国引进的第一部3D立体电影叫枪手哈特,2007年1月27日
Ⅷ 中国上映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哪一年上映的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影片是京剧《定军山》是谭鑫培主演的
Ⅸ 中国什么时期开始有放3D 电影的影院 大概时间也行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
这里有资料
http://ent.sina.com.cn/m/2009-08-12/ba2649331.shtml
3D电影简史: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51年,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3D IMAX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2005年,迪士尼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了新型投影技术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电影时容易产生的眼睛疲劳。
2008年,《U2 3D演唱会》是第一部完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这个音乐纪录片堪称先锋。
2009年,环球的动画片《鬼妈妈》是第一部采用停格动画形式的3D电影。
2009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
Ⅹ 3D电影观影需知
有的电影要有特殊眼镜,有的电影不用。
直接套上就行,很简单
3D电影
什么是3D电影?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UME华星国际影城是北京唯一的五星级高档次电影院,它引进了先进的放映设备及视听音响,长期排映美国西蒙公司最新的根据浮士德古典名著改编的“古堡幽灵”及其他多种影片,就是使用当今高科技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而制成的生动逼真、扣人心弦的3D立体电影。该厅是目前北京唯一用电影胶片通过电影放映机(而非使用碟片的投影仪)放映3D电影的影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欲知3D电影视觉感受如何?敬请光临、亲身体验它的新奇和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