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南京独立电影节

南京独立电影节

发布时间:2022-09-02 20:00:57

⑴ 南京南京 在国外公映 票房高吗

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是肯定挺高的,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在日本的票房为0

下面是一则信息:希望采纳!!1

马克·穆勒称《南京!南京!》 “完美”
日前,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先生在中影和星美制片人及导演陆川的陪同下观看了《南京!南京!》。观影结束后,他称影片“太完美了”。他表示,之前同类题材的电影观点都陈旧了,而《南京!南京!》“绝对是地道的2009年电影,太多场面令人难忘。影片的角度独特,完全出乎意料,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感人,日本人的形象很公正”。马克甚至表示:“如果威尼斯电影节选择了《南京!南京!》,我相信至少90%的人会投它的票”。
看哭好莱坞独立电影界“教父”
美国电影人哈维·温斯顿曾任美国米拉麦克斯公司总裁,他制作的影片共获得过240多项奥斯卡提名,并斩获其中的60多项,他被美国独立电影界称之为“教父”。前不久,他的朋友在香港偶然看到正在制作特效阶段的电影《南京!南京!》片段,随即向哈维·温斯坦推荐。哈维·温斯坦改变了在巴黎的工作旅行计划,直飞香港,在香港观看了《南京!南京!》的粗剪片。据称他在观影过程中数度感动落泪。次日他乘坐当天最早的航班到达北京,在怀柔密会本片总制片人韩三平,表达了购买《南京!南京!》全球发行权的强烈愿望。哈维对《南京!南京!》给予高度认可,用“太震撼了,太震惊了!”来表达他的态度。他尤其指出,影片在战争场面等动作场面上的呈现水准让他十分惊异;战争场面的风格是他在以往的战争影片中从未看见过的,他对陆川的导演能力感到吃惊。除了要购买《南京!南京!》的全球版权,他还提出要和陆川导演合作拍摄影片。据悉,哈维的公司已经将剧本送到陆川的经纪人手中

⑵ 全国大学生电影节举办时间

中国大学生电影节,又称“大学生电影节”,是个综合性质的集合概念。具体是以中国官办高校为核心,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的电影文化评奖活动。每年一届颁奖典礼,有很多名人风采,这种境界,在千万人的掌声和叫喊声中微笑自如走上舞台。成功来自成功的心态,大学生电影节主题是青春激情,拥有年轻就拥有资本。目前主要以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时间最长,至2007年已举办了14届。此外,还有:中国杭州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天津大学生电影节、中国上海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成都大学生电影节。

⑶ 纪录片《南京》影评

给你三篇,你综合一下:

南京是一座伤城。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南京这座城市不吉祥。它承受了太多苦难。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
前几天在旅顺的时候,我听别人在说,真正的旅顺人?只有36个。当年被留下来抬尸体的。
我也忘记我有多久没有在电影院里哭了。从中间开始几乎都是用手压着嘴唇的。眼泪先于我的意识涌出来滚了满脸。上一次这样的哭是在白居寺。看见那些古老的壁画残破冷清的样子。
结束散场的时候我们没有站起来。后来电影字幕上打出来“献给张纯如女士”。
有人在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喊“打倒日本”。但是我不想讨论这个。

我也不想谈政治。不想谈这部美国记录片是不是打着真相的旗号进行文化输出贩卖美国的人道主义。也不想谈对日本的仇恨。我知道一个词语叫“勿忘国耻”,我也知道另外一个词语叫“愤青误国”。
网上的大多数自以为是的评论让我苦笑中国真是一个盛产愤青的国度。愤青丧失的仅仅是两个字。客观。
客观。不管这部美国的记录片多么的“居心叵测”,最起码它与张纯如的书一样告诉了全世界,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而我们也只有保持客观的态度,历史才有它的价值。而不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大喊一声打倒日本,不是在每次小泉又参拜靖国神社之后砸掉城市里的味千拉面的落地玻璃。

我对日本是有仇恨。但是仇恨的载体是二战的战犯与抹杀历史者。而不是日本无辜的人民与日本的文化。让这种仇恨肆意而盲目的蔓延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在仇恨施暴者的同时也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施暴者。迁怒本身就是一种不客观。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避免不了血腥,避免不了屠城这种残酷。远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或者是走不出童年阴影的慕容冲血洗长安城,近的就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农民起义的觉悟也就局限在攻城之后许诺手下恣意抢劫财富女人。曾经有个英国人看见中国无知青年穿着纳粹符号的TEE招摇过市的时候把这种愤怒比喻成“成吉思汗当年杀了你们那么多汉人”,可是我告诉他成吉思汗在中国的历史书里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蒙古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
自己人之间的杀戮可以被原谅被姑息,民族自尊告诉我们对于异族的侵略是耻辱是仇恨。在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同时,我只是想说,对于那些战争中的无辜百姓对于那些缺乏反抗能力的平民,面对的蹂躏与暴力是一样。都是杀戮都是鲜血与生命。
我只是想说我恨的是战争。

对于被剥落生存权力的无辜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施暴者是异族还是同类。正如有人说的广岛那些百姓也不是死有余辜的。
在此之上我们可以谈民族的尊严,谈家国仇恨,谈我们必须把侵略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可是这不是这本电影的高度。它的立场是第三方没有带着属于我们的民族的仇恨,它的受众也不是中国人民而是全世界,它的性质也不是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片而是记录片,它只是客观地告诉世界,南京大屠杀是存在的。

电影的最后一位外国讲述者说他并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当时日本的政策,假如哪天日本人也遭遇了这样的悲剧,他们也会采取相同的措施去救助受苦的日本人。
我讨厌愤青着眼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生命的尊严才是高于一切的。电影站在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的立场。百姓是无辜的,生命是平等的。
列侬唱,你们说着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我只是想说,请给和平一个机会。

导演说。怎么能够把‘大屠杀’和‘遗忘’放在同一个句子里?
电影里的华女士说,我忘记不了血腥的味道,即使我回家洗手消毒喷香水,我也消除不了那种味道。即使过去很多年,那种味道依然没有散去。
后来她精神崩溃,1940年回国之后自杀。
张纯如公开誓言以“挑战社会的不正义”为职志而奋斗,但最终却选择了自杀告别世界。
这样沉重的历史与苦难是一种不胜负荷之痛终身难醒的噩梦。因为它挑战的是人性的底线——电影里的救助者之一说沦陷之前他曾经安慰百姓要对日本军人的人性有信心,被中国人笑成幼稚。后来,在他叙述的沉痛的语气里他也狠狠嘲笑自己的愚蠢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侵略。而所有的不义之战都打着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幌子。在信息不对称又或者站在各种不同利益所驱使的立场里,能够做到震撼人心是因为面向无辜百姓的残忍杀戮蔑视了起码的人性,践踏了人道主义。
我承认我流眼泪是因为那些难民恐惧的表情,因为孩子无辜而清澈的眼神,因为那个白发老人回忆的时候泣不成声的样子:他在说他母亲身中数刀依然抱着他的小弟弟喂奶,小弟弟不懂事不知道这是母亲最后一次给他乳汁,喂着喂着母亲头一歪就这样死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哗啦一声彻底冲下来止都止不住。我想我哭是因为伟大的母爱。对的,母爱也是人性里最光辉最美好的一种。
撇开爱国主义,如果置换成一个波兰人民与德国纳粹,同样的苦难与邪恶,我想我也会哭的。

黄药师可以蔑视繁文缛节可以无视礼法,可是他说他最尊敬的是忠义仁孝。因为这是人性的底线。
就像一个人可以贫穷可以无知但是只要是一个人品没有缺陷他就值得尊敬。因为这也是底线。

电影里的外国的救助者没有把自身上升任何国际主义的崇高里去。他们只是知道做为一个内心有良知的人在面对苦难众生面前决不能坐视不理。如果我说我的理想是拯救全人类又或者是保卫地球一定没有人相信,可是如果让我亲历这样的历史坐标,我也一定会那么做。这不是因为我这样的顽劣小孩有多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而仅仅是因为人性。
我负不了太多的责任,但是我仅仅知道我要对我的人性对道德的底线负责。
电影里展示马吉奋不顾身换来的那些史料照片。那个时候我很想再次向那个在枪林弹雨里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的不够近”的英雄致敬——永远的罗伯特卡帕。

很喜欢影片开始与结尾那一段在城墙上的长镜头。黄昏并且逆光。慢慢移下来的时候是与记录片黑暗影调对比鲜明的光线明媚的现在的南京。恍如隔世。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就因为这一段城墙而爱上这座城市。曾经中国的首都。
那是某年是12月12号。他们说第2天全城会拉警报,以示勿忘国耻铭记那个苦难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很期待陆川导演关于大屠杀的《南京》。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这个中国我最喜欢的新生代导演是他在中国美院的礼堂里,他正用好听的让我着迷的口音说“我在南京读了四年的大学——”

P。S。据说南京差点因为担心票房想取消电影的公映。让我检起冷落在一边的爱国主义四个字,深呼吸一口说——果然瞎起哄抗日游行抵制日货砸日本汽车的人比去电影看《NANKING》的要多的多啊。
============================================================
废墟的南京,寂静的影院,泪水与炮声.

某一刻,为了抑制住哽咽的泪水,全身都在颤抖.

走出影院,走进拥挤的午夜人流,感慨两重天下.

稍稍平复情绪,才能客观地说:

这是一部美国人拍的站在西方人角度看到的南京浩劫,但毕竟向西方打开了一个了解陌生历史的窗口.

中国人的历史,要想被西方理解,必须置换成西方的叙事语言.

这些语言包括,西方人作为正面主角, 西方人作为叙述者,以人道主义、国际法、宗教精神为依托。讲述一个西方人拯救的故事。这样西方人在感受救世主式的满足的同时,会来关注、庇护自己的子民。

然而,我们仍要感激这部影片的制作者。

我们更要毫无保留地感激那些在战乱中挺身而出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确是上帝的儿子,他们的确是救世主。面对着待宰的羔羊。

我不希望渲染苦难和仇恨,但是仍感遗憾资料的缺失。

单纯截取第三方的记述,固然超越被告与原告的申诉和证言,更为可信,但是,由于这些西方人毕竟属于安全者,旁观者,他们不曾迈进最危险最血腥的时空,所以他们无心留下的记述只能管窥一二。

震撼人心的,还是两个中国人,那时候还是孩子对亲身经历的描述,其中一个眼看着日本兵把自己的母亲戳了三刀躺到地上,为了止住哭喊而正喂奶的孩子摔到地上,随即被另一个日本兵用刺刀从背后戳进去,挑起来,甩出去。这位当年九岁的老人讲述母亲口吐白沫,说不出话来看着他,他于是去寻找小弟弟,看到这个吃奶的孩子背上流着血往一个土堆上爬,他喊他小发,那孩子转头看见哥哥,哇哇地大哭着爬过来,他抱到母亲身边,看到母亲拼命扯开自己的衣服给孩子喂奶,而母亲的胸口上就是汩汩流血的伤口,他说弟弟不懂事,母亲的胸口上都是血了,还在哪里吃奶,他只好过去给母亲捂住伤口,说妈妈坚持住,我给你捂着。但是没一会,妈妈和弟弟都死了,他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案例相信在那个黑色的1937年不计其数,但历史正在被遮蔽和遗忘。正如一个当时滞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写到的,当他在美国展示当时的照片时,一个日本人说这不会是真的,因为日本人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事情没有亲见,谁会相信这样的残暴呢?多少亲历战争的中国人的讲述,不是仍然不能让西方人相信么?仍然不能说服日本人么?

可怕的是这决不是孤立事件,幸运的是还有拉贝先生、华群小姐这些勇敢的人。

1940年,国际安全区主要负责人员,金陵女子学院的华群小姐回国后精神崩溃。
而安全区的主席,德国纳粹商人拉贝先生回到德国后,把胶片寄给希特勒,随即被逮捕,苏联攻克柏林后,再次被逮捕,后来,中国人听说他活得很苦,当时的南京市长带着数千美金送给他,这些钱都是那些在安全区里被拯救的中国人自发捐给他的。

南京大屠杀,会让人记住一个民族的伤痛,另一个民族的恶,人类的人性恶。

昨天,77事变爆发70周年
没有刻意去纪念这个日子,碰巧电影院在上映《南京》,就和老婆买了票去看了。
星美影院只有2个小厅在放,我选了下午四点二十的六厅,大概100个以内座位,没有满,座了80%的样子。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比较少。
我进去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日军正在轰炸上海,同时有流言传到南京,说日本鬼子肯定要进攻南京,而且,老百姓都说日本鬼子很坏,实行三光政策。南京的老百姓开始逃亡(当官的÷有钱的已经开始逃亡,只剩下贫穷的老百姓无路可逃)。接下来,大约15个外国人为了保护不能出逃的老百姓,商议建立难民区的事情。电影从这里开始。
整部片子都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拍摄,有历史照片,有历史录像,也有幸存人士的回忆,加上旁白,构成了整部片子的框架。
电影在放映,电影院里一片寂静,很冷,仿佛70年前的那场屠杀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这是真正的屠杀,中国人的唯一权利是选择死于刺刀,还是死于燃烧弹,还是死于机枪扫射。日本人的兽行,甚至令外国人怀疑自己对日本人人性的最初判断:最开始他们还以为日本军队不会进行屠杀。
看完电影,我很愤怒,也很感激:
首先我对中国军队的崩溃,中国士兵的胆怯÷懦弱感到愤怒;
其次,我对日本人的兽行,活着日本兵在回忆那段屠杀时所表现的冷漠和轻视表示愤怒,对日本右翼穿着二战时期的军服,夸张的在靖国神社前边欢呼那场战争,而感到愤怒;
最后,我对选择留在南京,并且用自己的能力保护了无辜百姓的外国人,表示衷心的感激。尽管它们的国家对屠杀保持了沉默,但是他们的个人行为挽救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性命。最重要的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记录用双眼,用笔,用胶片记录了日本鬼子的兽行,使得我们今天仍可以认识那场战争的残酷,认识到大谈人权的日本人罪恶的人性本质。
这就是我看完《南京》这部电影的一点感受,也许你觉得语言不通,也许你觉得错字连篇,但是这是我真是的感受,一个没有强大实力的国家,永远不会获得尊严。
因此,我支持中国扩张军备,增加国防支出,假设日本支出400亿美元,那么中国国防支出必须是日本的2-10倍。永远不要把防御自己的能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的命运只能那个由自己来拯救!

前不久在上海电影节上亮相时,《南京》就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媒体都对它作了重点报道,7月4日的《新闻晨报》还以《全场的观众都哭了》为题,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影片在上海某影院首映时的场景。在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每个人都知道《南京》这样一部电影所包含的特殊意义。而这部以真实史料和录像拍摄而成的纪录片,以最大程度的真实直指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把真相告诉全世界的人

比尔·古登塔格曾五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其中《你不必去死》(1988年)和《世贸双塔》(2003年)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南京》是由他和丹·斯塔曼联合执导的。讲述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滞留当地的十几位西方人出于人道主义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近20万南京市民免遭日军杀害的故事。影片中展现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和文献、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以及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日军老兵的采访,从第三方的角度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浩劫。比尔·古登塔格说:“这不是一部剧情片,所以不可以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我们必须保持它的真实性,才可以把真相告诉全世界的人。”

比尔·古登塔格告诉记者,发生在欧洲战场上的大屠杀事件已经广为人知,而他身边的美国朋友几乎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很难想象的是,美国人通常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而70年过去了,这一事件仍然是报纸的头版头条。张纯如的书中说这是一场被遗忘的大屠杀,但我认为大屠杀永远不能与遗忘画等号。”

陆川的《南京!南京!》将于下个月开拍,有记者问比尔对这部影片有什么样的建议。比尔说:“任何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只要把它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就可以了,因为真实就是它的力量,导演需要找到这种力量的根!”

日本演员曾遭死亡威胁

为了拍摄《南京》,剧组去日本寻访当年的侵华日军士兵。“我去日本采访当年参与大屠杀的士兵,得到了日本和平组织的帮助,他们多年来走访过250多个老兵,但是只有3个人愿意告诉我们真相。我以为,老兵回顾历史会忏悔,但结果让我很难过。我问一个日本士兵,当时在南京最难受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竟是‘天太热了,没有水喝’。”据比尔·古登塔格透露,《南京》剧组中有3位日本工作人员,影片拍摄到中途,“可能是迫于某方面压力”,3人先后辞职退出。

目前,《南京》的发行情况还不错,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版权都已售出,12月份将在美国全面上映。“我很遗憾至今没有日本公司提出购买本片,南京大屠杀中,很多人被残忍杀害,很多人被侮辱强奸,这是一个悲剧,但是日本人至今都不肯正视这段历史,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比尔说,“我们并不反对日本人,只是反对战争!”

当《南京》在圣丹斯电影节、翠贝卡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后,扮演日本军官的日本演员博客上也被人发了死亡威胁书,“他自己觉得很不可理解,他只拍了一天的戏,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目前,日本右翼组织开始筹拍电影《南京真相》,声称要“客观重现那段历史”。对此,比尔觉得不可思议:“这还有什么必要吗?这么多的史料、图片,这么多的录像……这还要否认吗?”

感谢《南京》的同时,我们都需要反思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真相总会让人觉得沉重。《南京》在上海的遭遇,并非像上海媒体“渲染”的那样热烈和轰动。7月4日晚,记者到上海影城,发现这座拥有八个影厅、号称上海第一家五星级影城的电影院中,《南京》只在它最小的影厅里排了晚上6点半一个场次,而《加勒比海盗3》则从早到晚每间隔半小时就有一场。当晚6点半,电影开始后,连我在内只有8名观众。在美国大片《变形金刚》7月11日气势汹汹地杀到之前,《南京》的放映空间着实让人担心。而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南京》在本月陆续登陆全国各院线,但却无缘南京,整个江苏地区只有无锡和平影院拥有一个拷贝。原因很简单,在暑期档商业大片的包围下,院线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南京》……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困境,很难解释。但不得不承认,在“怎样记住历史”这个问题上,我们远远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对于那些屈辱和苦难,满足于一般性的纪念、肤浅的活动、枯燥的文字是不可取的。乏味的传播历史的方式,消解了历史的深沉,反而会使人们生厌甚至淡忘。记忆是有重量的。我总觉得,让人们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应当是那些生动、有震撼力的作品。就像当年,斯皮尔伯格用一部《辛德勒的名单》,承载起了人类关于奥斯维辛的记忆。

一部舶来的《南京》也许不是我们最需要的宏篇巨制,但它的确应当成为一声振聋发聩的质询,提示我们对于我们民族历史应有的负疚感,也提示我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不应仅仅成为日本右翼篡改历史之后的精神应急。它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心灵与记忆最终的救赎之道,也更是一个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

应该感谢美国的电影人为我们送来一部《南京》。但我们需要自己的《南京》,自己的《辛德勒名单》。我们曾经有过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但它缺乏全景式震撼心灵、震撼世界的力量。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国内也陆续有《南京!南京!》等影片投拍或筹拍。但它们仍不能掩盖长久以来中国影视界乃至文化界、历史界的长久“失声”。

原题:“大屠杀永远不能与遗忘画等号”
=================================================
看完《南京》没有太大的震撼。小的时候学校里给看的历史教育片要比这个纪实的多。当时人小,看到众多南京难民被日本士兵活埋的场景会用双手死命的捂住自己的眼睛,心里念叨,“日本人真坏!”那种感受是会带着民族冲动的。但是这部由美国导演执导拍摄的《南京》却完全没有,甚至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言多少带着些不快。

整部片子的叙事结构都带着美国人的风格:请几位与当事人长相相似的人进行充满演绎技巧的对当事人各种文字记录的念白;主叙事人与主叙事对象都以美国当时留守南京救助中国难民的那些人物为主线,宣扬着一种强国对弱国的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南京大屠杀成了故事的背景,南京城千千万万位无辜苦难的难民成了突出宣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有效配角——那些难民越悲惨他们的人道主义就越有价值。而当时那些人性泯灭的天皇士兵也只是人道主义驳斥甚至不屑的敌人。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全片所有中方叙述者在影片的结尾一一满怀崇敬的感谢那些美方援助人员,似乎他们是拯救了他们生命真正的救世主。

其实很明显,《南京》不是中国人拍的,也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西方强势文明国家的人民只能用这样的切入点才能接受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或者换言之,只有通过把南京大屠杀夹杂在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宣扬中,他们才会真正正视这一事件的存在。伟大的是人道主义精神,但悲惨的不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纪录片结构上哪里都能被套用:伊拉克战争,巴以战争,非洲难民——隔靴搔痒,不存在切肤之痛。所以,今天日本人继续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有哪个西方强国跑出来谴责,但是事情如果换在德国法西斯他们一定会强力谴责难以接受。

这世界施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真心同情,感同身受,忍着泪微笑着来帮助你。他微笑,因为他希望你能坚强,能相信世间的温暖。另一种是居高临下,忍着笑得流泪来“帮助”你。他流泪,因为他想让你认为他是同情你的。但是被同情的人往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心而是对他的尊重和适当的帮助。

⑷ 中国有哪些电影节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 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一届,为期4天!在全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和规模最大,最专业,最具权威性的电影评奖活动!被外界誉为‘中国奥斯卡’。同时金鸡百花电影节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电影节!

长春国际电影节

长春国际电影节(CHANGCHU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C.I.F.F),创办于1992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口号是“电影搭台,经贸唱戏”,内容上集电影、文化、经济、贸易、科技、旅游于一体,艺术上强调“弘扬时代主旋律”,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和“质量高、效益好、影响大”。自创办以来,长春国际电影节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它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经国务院批准、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同意的中国第一个的国际A类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上海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每两年一届,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的第二届起改为“中国珠海电影节”。1998年因中宣部整顿电影节市场而决定停办。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分别颁发奖杯和奖金。

中国大学生电影节

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是个综合性质的集合概念。具体是以高校为核心,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的电影文化评奖活动。目前主要以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时间最长。此外,著名的大学生电影节还有:中国杭州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天津大学生电影节、中国上海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成都大学生电影节。

香港国际电影节

香港国际电影节(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香港市政局于1977年在香港大会堂创办的综合性国际电影节,是香港最大型的电影界盛事,每年电影节为期16天,每年一次,放映超过200部新电影及多个经典回顾节目。电影节是国际电影制作协会联盟成员。自1978年起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联合会的承认与支持,规模日益扩大。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变成国际电影中心地之一,密切本港与世界电影工作者间的联系与交流,并使香港电影界人士及观众了解世界影坛的发展。

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

创办于1989年的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是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届。由小朋友们自己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儿童电影。

中国国际微电影节

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是当前影响力最大、参与人群最多、辐射范围最广的针对微电影创作、投资、传播的高端品牌活动之一。该微电影节立足于中国首都北京,为全球华人电影爱好者搭建一个前期创意创作、中期投资拍摄、后期展示传播的产业链式交互平台。已办3届。

⑸ 关于《南京》这部电影具体介绍

片名:NanKing
译名:南京
导演:比尔-古登塔格 Bill Guttentag
丹-史度曼 Dan Sturman
编剧:比尔-古登塔格 Bill Guttentag
丹-史度曼 Dan Sturman
制片人:麦克-雅各布斯
类型:纪录片
片长:88分钟
上映日期:2007年7月3日(中国)
发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
推荐指数:★★★★★

剧情简介

屠城的血泪和屈辱不应当也不可能被人遗忘,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的痛。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昨日首次在内地放映,参加看片的记者大部分落下眼泪。一名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女记者甚至在中途掩面退出。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从创作开始就受到全世界关注,并已在今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轰动。昨日在上海举行媒体看片时同样让每个记者都大为震动。导演之一丹·史度曼曾表示:“希望避免典型的纪录片手法,如一个又一个专家讲述,展示大量静态的照片等,而是希望通过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电影中有大屠杀幸存者的讲述、从6个国家搜集到的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甚至包括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等珍贵资料都极大地震撼着所有观众,尤其是短片中直接表现日军暴行的内容被评为“《南京》中最让人背脊发凉的片段之一”。除了资料展示,为了把德国人约翰·拉贝、美国人米妮·沃琴(沃琴回美国不久即精神崩溃自杀身亡)等人极其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信件、日记等珍贵文献表现出来,导演还请到如乔根·普罗斯诺、伍迪·哈里森、玛利尔·海明威等多名好莱坞明星扮演目击者,在片中朗读当年这些文字记录。

影片简评

记忆是有重量的。在《索菲的抉择》中,当索菲把奥斯维辛记忆向斯丁沟讲述完之后,走向了死亡。在现实世界,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完她的《被遗忘的大屠杀》,选择了开枪自杀。但是今天,我们谁来承受她们不能承受之重?无论如何,正像一个叫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美国导演,以一部《辛德勒名单》承载起人类关于奥斯维辛的记忆那样,同为美国人的泰德·莱昂西斯以及比尔·古登泰格、丹·斯图尔曼,以一部《南京》提示我们对于大屠杀历史的记忆。

首映盛况

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由美国公司投资制作并以西方人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今日下午在北京正式首映。放映前的发布会上,一位大屠杀中的中国幸存者讲述了自己当年的悲惨遭遇,联系影片中对日军暴行的揭露,区别于剧情片的煽情技巧,《南京》以其朴素的回忆话语、真实的历史影像,让很多观众动容落泪。

============================================
《南京》导演:遗憾,被采访的日本老兵很少有悔意
由美国导弹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今日起将在全国正式公映,比尔·古登塔格前日(7月5日)现身广州,谈起了该片拍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主要情节围绕以华群女士为首十几位驻华西方人士,包括几名美国传教士和一个德国商人展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运用他们在南京的影响力,于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的安全。

该片出品人、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2005年初看到一张旧的《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一书作者张纯如自杀身亡的讣告。随后,他购买了张纯如的书并阅读了《拉贝日记》,“我看完这些资料后完全惊呆了,没想到在上世纪30年代还有这样惨绝人寰的兽行发生。我觉得张纯如的眼睛在告诉我,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我决定投资拍摄这部电影。”

起初对这段历史也不是很了解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对记者说,他和泰德的心愿一样: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由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前日(7月5日)在广州飞扬影城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放映场,日本、芬兰、荷兰、泰国、新加坡的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的总领事、文化领事以及部分观众一起观看了影片,之后还和导演进行了交流。导演比尔·古登塔格透露,他们目前还没接到任何来自日本方面的意见,同意《南京》在该国公映。

记忆!遍寻各国珍贵史料

谈到中国之前已有许多导演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拍过影片,对此,比尔·古登塔格说,这些影片他基本没有看过,但他知道现在中国导演陆川正要开拍《南京!南京!》,自己在北京也和陆川见过面,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导演,相信拍出来的影片也会同样有力量。

同时,比尔·古登塔格认为,这样题材的影片本来就不应该只有一部,就像反映德国历史的就不应该只有《辛德勒的名单》,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出现。

《南京》因为出现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文献以及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等珍贵史料而受人注目。这些资料,是摄制组用了两年时间,辗转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地寻找到的。其中有一段长达40分钟的真实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惨状的史实片段更是首次出现在银幕上。除此以外,影片摄制工作人员还辗转多国,采访了近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日军老兵,真实地还原了那段最黑暗的岁月。

遗忘?日本老兵罕有悔意

对于这次在日本的拍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说,他拍摄该片完全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来透视历史,但是整个拍摄中,他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剧组共有3位日本工作人员,影片拍摄到中途,3人纷纷要求退出,“可能是迫于某方面压力”。而扮演日本军官的日本演员,其博客上也被人发了死亡威胁书。

不过,导演说,这些退出的员工都是年纪大的,后来重组的工作组当中,来自日本的都是年轻人,大家合作得很好。

不过,导演很遗憾地表示,他们在日本采访的250名老兵中,只有7名表示了悔意。有的老兵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竟然只记得,第一天进南京城天气很热,只想能喝到水。此外,让导演深感遗憾的还有,目前这段历史的幸存者在减少,不到500个,如果5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的话,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荣誉!观众热泪高于奖项

据了解,《南京》已经开始全球发行,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是第一站,美国也将在下半年大规模公映该片,但比尔·古登塔格前日(7月5日)表示,“日本至今都没有发行商来买,我个人还是希望能够在日本公映,我拍这部电影只是呈现真相。”

《南京》曾于今年1月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获最佳纪录片剪辑奖;4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人道主义影片;6月在上海第十届电影节上映了两场,场场爆满。相比奖项,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印象更深刻的是观众的反应,他说,该片在美国电影节上映时,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都买票进场观看,当时还曾有一名日本皇室军队的观众握着他的手流泪。

遗憾!影片无望日本公映

除了在以上几个电影节亮相外,导演还申请了带该片去参加今年10月的东京电影节以及明年的奥斯卡。他本人已经拿过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但遗憾的是,他申请前往东京国际电影节参展的要求,迄今还未得到日本方面的回应。

不过,导演强调,虽然日本方面怕题材太敏感,而不敢接这部影片,但他相信在日本还是有群体是想看到该片的,尤其是青少年。同时他强调,自己的作品不是反日,而是反战片,日本人如果及早认清这段历史,对他们的将来发展也有好处。
=============================================

⑹ 南京为什么没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

纳国际电影节 ,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最高奖是“金棕榈奖”,亦译作康城(坎城)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⑺ 中国电影节是什么时候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电影业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关于四大电影节的定义,也渐行渐远。较老的版本: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合称中国四大电影节。2010年中国的影视票房取得了国际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而诞生了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专业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金鸡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具有国际性质的电影节有两个: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
另外:
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是个综合性质的集合概念。具体是以高校为核心,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的电影文化评奖活动。目前主要以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时间最长。此外,著名的大学生电影节还有:中国杭州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天津大学生电影节、中国上海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成都大学生电影节。每年一届。

⑻ 吴梦娇的工作经历

2005年校外参与创立南京普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校园文化推广,期间策划并执行多项大型活动;
2007年开始做独立策划人;2009年1月,就任于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瞭望杂志社策划一职;
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南京普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圣诞节不眠夜PARTY总策划及执行;
2006年 4月:南师大校园之星选拔总决赛策划及执行;
花样年华黑色精灵晚会策划及执行;
2006年 5月:飞扬青春“五四”化妆晚会总策划及执行;
“圣·教堂”乐队天使的哀伤演唱会总策划及执行;
2006年 6月:南京高校街舞巡演闭幕式总策划及执行;
2006年 7、8月:大学生暑期兼职总策划及执行;
2006年 10月:栖霞山红枫文化节总策划(与电视台合作文案策划);
2006年 年11月-07年3月:签约28家公司合作商家;
2007年 4月:《失语症》高校原创民谣专辑巡演南林站;
创办花样年华桑桑舞蹈培训班;
2007年5—8月:任南京日报——周末报大学生版执行编辑;
2007年8—10月:南京陶笛推广专员;
2007年10月——至今:独立策划人
2007年11月:南京大学生旅游节开幕式总策划以及执行人;
2007年12月:指导大学生电影节参赛作品拍摄(音乐市场部分);
2008年1月:南京独立民谣迎新盛会策划以及执行人;
2008年4月:桂林卡尔威特早教中心市场部策划;
2008年5、6月:笑婷摄影工作室策划;
2008年9月:将军山帐篷大会音乐节现场协作执行;
2008年11、12月:六个国王乐队南京、青岛、泰安、南昌、厦门、深圳、广州、珠海、佛山、长沙等城市巡演经纪人;
2009年1月——2010年7月: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瞭望杂志社
2009年1、2、3、4月:策划纪念南京解放60周年红色经典摇滚音乐会(南京集团报业十报一刊有详细的刊登与介绍);
2009年3、4月:策划并执行SEVEN STAR台球会所“SEVEN STAR PRINCESS花式派对!”主题派对;
2009年5、6月,带队冷冻街乐队参加“百事可乐盖世群音”乐队大赛,获得江苏地区总冠军;
2009年8月,黄药、过海平、罗隶三位南京艺术家作品“流动药房”参加首届北京798双年展,随行记者,途径南京、蚌埠、宿州、睢宁、曲阜、临沂、济南、沧州、天津、北京,最后直达北京798双年艺术展现场;
2009年9月,带队冷冻街参加青岛金沙滩金棕桐沙滩音乐节,获得好评;
2009年10月,与团队策划执行南京翠屏国际奥斯博恩运动庄园车友嘉年华第二季活动;
2009年11月,策划并执行金陵瞭望杂志社“首届国威杯长江文化与酒文化高层论坛”活动;
2010年4月,参与南京业余电影协会短片拍摄,完成《地铁便利贴》《千言万语》等短片拍摄。
2010年12月,策划并执行金陵瞭望杂志社“2010(中国)南京长江文化与酒文化高层论坛”活动
2011年3月,以作品——“看病”参加南京清明艺术展;
2011年6月,任南京业余电影协会理事,并参与组织南京当代青年艺术展——“墙”的放映单元;
2011年7月——至今,就职于南京1912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企划部;
2011年9月,参与执行合肥金大地1912开街,并完成开街落地执行任务;
2012年2月,负责服务中萃可乐、百威英博、浦发银行等系列客户的对接与落地执行;
2013年3月-6月,负责UP 1912!UP! tempo!全国大学生街舞挑战赛项目;
2013年7月-8月,负责百家湖1912《爱情防盗手册》微电影拍摄项目;
2013年8月18日,完成“惊艳时光&温柔岁月——个人手工饰品展”;
其中:长期担任南京地下摇滚乐队经纪人
微博ID:Lady灵兽

⑼ 耿军的导演简介

耿军 男 汉族 黑龙江省鹤岗人
1976年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
2002年拍摄DV短片《山楂》
2003年拍摄DV短片《散装日记》
2004年获首届国际DV论坛剧情片优秀奖。
2004年拍摄DV故事片《烧烤》
2004年入围法国南特电影节新电影单元
2004年参加南京独立影像年展
2004南京独立影像展
2005年平遥独立影展
2005年入围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
2005年入闱印度喀拉拉邦电影节
2006年电影短片《入道》副导演 演员
2007年嘎纳电影节基石单元二等奖
2006年电影《箱子》副导演
2007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奖
2008年电影《青年》编剧 导演

⑽ 陆川是日本人吗

当然是中国人!
陆川
生于1971年2月
籍贯:江苏南通
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英国语言文学专业
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硕士
1998至2001年 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导演
2001至2005年 华谊兄弟影视投资公司导演
2006年至今 创办自己的影像公司——川制作[1] 导演
主要影视作品
2000年20集电视连续剧《黑洞》 编剧;
电视电影《情不自禁》 编剧;
2001年 电影《寻枪》编剧、导演
(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及中国电影集团投资)
2003年 电影《可可西里》编剧、导演
(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及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投资)
2008年 电影《南京!南京! 》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寰亚电影有限公司、上海百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获奖纪录
《寻枪》
2001年度 《寻枪》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
2002年2月 陆川受邀以嘉宾身份出席柏林电影节
2002年4月 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寻枪》作为第一部参赛影片进行了放映;陆川导演《寻枪》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2002年5月 《寻枪》受邀参展第55届戛纳电影节
2002年度 参赛威尼斯电影节“逆流而上”(Up Stream)单元
2002年12月 《寻枪》入选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剧场”单元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国年度新锐榜 年度最佳电影
2002年度 卫视周刊年度全球十大电影,年度最佳导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评人协会 年度十大国产片
2003年4月 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寻枪》获内地最佳处女作奖、内地最佳影片奖;姜文因为此片,获内地最佳男演员奖。
(南方报业,光线传媒,凤凰卫视联合)
2003年6月 《寻枪》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世界全景电影”单元
2003年11月 《寻枪》获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电影二等奖
《可可西里》
2004年10月31日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4年12月4日获得台湾金马电影奖五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
2004年度 Mtv超级盛典最具风格导演奖
2004年度 新锐榜最佳年度电影奖
2004年度 新浪网评选最佳新锐导演奖
2004年度 第1届中国两岸三地导演协会最佳青年导演奖。
2005年1月陆川导演获得第一届中国导演协会最佳年度导演,最佳年度青年导演两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年度青年导演奖。
2005年1月20日《可可西里》参加美国圣丹斯独立电影节,在北美首映获得巨大成功
2005年2月16日《可可西里》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欧洲首映,在电影节内外获得极大反响。德国最重要的电视台、电台都破例对这一非竞赛片进行了长达四十分钟的专题报道。《德国时报》主流平面媒体则纷纷拿出整版来介绍这部来自中国的影片。此后,欧洲近二十个国家的电影发行公司向《可可西里》制片方发出发行邀请。
2005年5月14日在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上,《可可西里》荣获最佳导演奖和评委会大奖
2005年5月30日 美国第27届Mountain Film Festival最佳叙述片奖。
2005年6月15日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第十四届上海影评人2004年度“十佳影片“评选活动中,陆川导演荣获04年度“最佳导演“奖,影片《可可西里》获得04年度“十佳影片“奖。
2005年6月25—7月2日 意大利佩扎罗电影节公众大奖。
2005年8月28日在中国第11届华表奖上,陆川获优秀导演奖、《可可西里》获优秀故事片奖
2005年9月 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及最佳男演员奖(《可可西里》全体男演员)
2005年10月 美国国家地理All Roads Film Festival,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影片公众奖
2005年11月 加拿大Banff Mountain Film Festival最佳故事片奖。
2005年11月29日 法国巴黎国际环境电影节,影片《可可西里》获得电影节大奖。
2005年12月18日 获印度KERALA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公众大奖以及评论大奖。
2006年4月8日 获香港金像奖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奖。

阅读全文

与南京独立电影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独行韩国电影音乐 浏览:393
成龙电影里很污的情节 浏览:186
惊魂女王蜂电影完整版 浏览:647
爱情公寓抄袭哪部电影 浏览:121
电影猛龙粤语版迅雷下载 浏览:554
大内密探零零发电影粤语迅雷下载 浏览:239
电影女人不坏高以翔的结局 浏览:140
正青春电影所有插曲名字 浏览:757
电影大篷车中文版全集 浏览:82
电影我要金龟婿粤语版 浏览:556
电影2022大海啸迅雷下载 浏览:968
有关音乐天才少年的电影 浏览:151
2020最火电影排行榜前十名爱情 浏览:300
莫扎特电影英文简介 浏览:57
80后看过的机器人电影大全集 浏览:739
金乡诚信电影院电影卡 浏览:368
有一部美国电影里面有创建会 浏览:427
虚拟革命电影图片 浏览:833
穿越时空的五娃大电影 浏览:849
半岛中文电影完整版 浏览: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