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中国电影一部描写画家的电影

中国电影一部描写画家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31 15:03:29

A. 中国著名女画家,黄蜀芹导演的电影《画皮》讲述了其生平

画魂
导演: 黄蜀芹 (Shuqin Huang)
编剧: 刘恒 (Heng Liu) / Min Anqi / Shi Nan
主演: 巩俐

上映年度: 1993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 法国 / 台湾
民初女画家潘玉良的传奇一生。
潘玉良原是江南的妓女出身,对绘画独有天分,却无人赏识。
一次机缘让她认识了芜湖海关盐业总监潘赞化(尔东升饰),随即被纳为妾。她随潘赞化到了上海,因为见她喜欢绘画,潘赞化介绍了专业老师让她学习,从此开始了学画的学生生活。
其后由于潘赞化的正室的介入让原本感情很好的二人渐渐产生了矛盾。她于是留学巴黎,渐渐成为国际著名的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校长刘海粟观念开明,请她回国任教,不料学风开放的欧洲与国内艺术界的情形大相径庭。一心为艺术的潘玉良被保守的知识分子们指责为“妓女艺术家”,抨击与阻碍她教授的人体画艺术......

潘玉良,1895年6月14日出生于江苏扬州。她本名陈秀清,后来被亲属收养,改姓张。她两岁的时候,父亲和姐姐相继病故。8岁时,母亲也在贫困交加中去世。于是她成了孤儿,开始和舅父生活在一起。她的舅父是一个出了名的赌棍,一旦赌输就常常对她拳打脚踢。没有爱的童年生活是暗无天日的,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13岁那年,她那没有人性的舅父为了积聚赌资,将她骗到安徽芜湖,卖给那里的妓院当烧火丫头,不久被迫卖艺,易名张玉良。在妓院里,她开始学吹拉弹唱的技艺,学唱京戏中黑头、花脸的曲调,这些都为她后来拥有的良好艺术感觉打下了基础。

整个妓院的氛围是女性化的,权力的主导却是男性。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出卖灵肉的女子们只能一味地温顺,而从小的苦难再加上生活的穷困,使玉良过早尝遍了人间的酸苦,也使她的性情格外刚烈、倔强,坚决不拿自己的身体作交易。因为拒绝接客,她逃跑过10多次,甚至毁容上吊过数回,却依然无法摆脱这个遭人唾骂的阴影。她知道当妓女不是自己的错,一切都是险恶的人世所带来的,她孤寂的心强烈渴望着开始另一种清新的生活。

终于,4年之后,命运向她伸出了慈爱的手。一位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走进了她的生活。

潘赞化当时是芜湖海关监督,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是同盟会会员,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他是那个时代多余的人,对于功名利禄他毫不上心,只向往有一个家,一个安定的、平和的生存环境。他曾参加过云南起义,极力宣扬自由时代的可贵,但自己的生活却总是事与愿违。矛盾痛苦中,他来到青楼之地放纵自已,却被玉良的身世和才情所打动,二人相知相爱并相惜。他最终用重金将她赎出。为表达对他的知遇之恩,玉良便将潘字冠在自己名前,改名叫潘世秀。

1913年,由惟一的来宾——当时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证婚,她和潘赞化在上海成婚,从此成为他的第二位夫人。

投身艺术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文化上变化多元的城市,旧与新,地理与人文,商业与文化都极发达。

成为年轻少妇的潘玉良由于出身的卑微,常遭到潘赞化的原配夫人的恶语相向。潘夫人是一个裹着小脚的旧式女人,极为陈腐,对于这个突然闯入她的生活、与她争夺丈夫的女子,她睚眦必报,寸土必争。因此,虽然衣食无忧,玉良却成天闷闷不乐。她对平静、陈旧的生活感到索然无趣,对常常需要的忍气吞声感到不满,她向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家务之余,她开始跟从潘赞化学习读书识字,有意无意间接触了许多艺术家,也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

她天资聪慧,对色彩极其敏感,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在学习上进步得很快。1917年,在潘赞化的鼓励下,她跟随他们的邻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师洪野学画,开始了艺术启蒙。第二年,她又在他的建议下,报考了该校。入学考试时,她的成绩最好,可当时美专的教务主任考虑到学校因为人体模特风波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攻击,若再接受一个妓女出身的女子,可能会把学校的牌子砸了,就没有录取她。赞赏她的校长刘海粟得知后,连忙拿起毛笔赶到榜前,在第一名的旁边写了“潘玉良”三个大字,并亲自通知她被录取了。就这样,她改名潘玉良,进入专业学校,师从刘海粟、王济远、朱屺瞻等人,接受传统艺术教育和素描、速写、色彩写生等基础训练,开始了她布满荆棘、历经磨难的艺术之路,成为中国最早进入专业美术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艺术女性之一。

她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十分刻苦勤奋,因此常受到教师们的鼓励。在这些具有开创精神的新一代艺术家的教导下,她认识到生活原来是可以更加高远、更加自由、更加自我的。她这样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情:“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

她的优秀很快招来了别人的妒忌,有人开始故意探听她的身世并四处散布,顿时,污言秽语漫天飞扬。据说,还有一个富家小姐竟为此退了学。然而,潘赞化一如既往地支持她。这种救助和支持,与其说是出于个人的感情,不如说是出于一种信仰和道义。他一向开明,主张男女平等,曾有人悄悄告诉他“潘玉良常和男同学出去写生”,他听了不以为愠,反而明白表示支持她这样做:“男女社交公开嘛!” 这对她是难得的理解。

正是在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下,192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美专毕业。恰逢当时留法勤工俭学兴起,为了使她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为封建势力所包围的恶劣环境,当然,也是为了让她艺术上有更大的长进,导师刘海粟建议她去法国深造。于是,潘赞化又通过安徽省教育厅为她取得了官费留学名额。在“法华教育会”安排下,她远渡重洋,开始了第一次欧洲之行。当时同行的还有苏雪林、林宝权、罗振英、杨润余等13名女生。

在上海不足10年的生活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她的成长虽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却也有不少幸福的成分——问茫茫人世又有多少人可以遇到这样的贵人,这样不嫌弃她,又这样无条件地提携她呢?

异国学梦

潘玉良来到法国后,先进入东部的里昂美术学院学习法文,两个月后考进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专攻油画。

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各种艺术思潮融合的殿堂。从古希腊、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绘画,各种流派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融,纷呈在她的眼前,她如饥似渴地沉迷在小“花都”的艺术世界中。毕业后,她又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与后来的一代画师徐悲鸿同窗。

1925年是她留学生活中最为艰苦的一年。因国内动乱不断,留学津贴十分紧张,在巴黎生活愈加不容易。在许多人选择回国的时候,怀着对绘画的热爱,她毅然选择到意大利继续进修。同年,她考入罗马国立艺术学院,跟随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学习。她的绘画天赋深得其赏识,被破格直接升入该学校三年级学习,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两年间,她创作作品众多,凡意大利国家美术展,她的作品每必入选。1927年,她的作品《裸女》参加意大利美术展览获金奖和5000里拉的奖金。从此,她的艺术创作开始备受世人关注。

1928年冬季,潘玉良学成回国。8年的留学生活使她大开眼界,也丰富了她的艺术世界。而此时的中国,外敌入侵,内乱不断,民不聊生,许多画家的艺术才华和艺术追求难以施展。面对国内的作风迂腐、理念僵化、封建自闭,她感到深深的失望,倔强的本性和完美主义的特点使她决心努力去改变这一切,却也因此招致很多世俗的恶毒中伤。

回国不久,她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受导师刘海粟之聘,她回到母校上海美专任西画系主任、教授,除此之外,她还兼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系美术科教授,先后与王济远、庞薰琴、徐悲鸿等名家共事。1936年,她回到上海美专任西画研究所所长、教授,同时笔耕不辍,又随后举办了四次个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

由于接受了欧洲画坛的先进思想,她的画独特新颖,这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一一反映出来。她的《春之歌》吸取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生活中蕴涵的美的境界。而《仰卧女人体》则用笔刚劲,造型简洁,色彩浑厚,似乎又有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子。然而她这一阶段更多的还是像《红衣老人》、《黑女像》等风格典雅、构图庄重的作品。其娴熟的技法,遒劲的笔力,充分展示了她师承古典主义的严谨作风和良好的学院派传统。据说,她的一幅《壮士头像》曾被当时的外交部部长以1000银元收购,轰动上海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她还有许多作品入选“首届全国美展”(解放前国民政府时期),被画界誉为“中国西洋画坛的第一流人物” 。

抗战前,她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美术教学和研究上。这期间,她的作品多为油画、素描,也有少量的雕塑,题材十分广泛,功力扎实,同时又或多或少闪现出一些西方绘画流派的烙印。此时的她在艺术创作上已经如日中天,逐渐走向成熟,并在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惜她的现代主义画风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文化所认可,也与当时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严重分歧,因而时常受到排斥和贬损。

抗战期间,她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当时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倡导活动,与前辈和同僚们一起,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骨干力量。1931年,她协助蔡元培组织“中国艺术学会”。1934年,她捐赠玉雕佛像支援绥远军民抗日。同时她还参加了多次当时美术界的义卖活动,并多次发表讲话,谴责一些“知名人士”远离现实、话多画少,并因此受到一些诸如“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的诽谤攻击。但她不为所动,反而以加倍的努力投身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她创作的油画《白菊》,就寄托了自己对艺术、对爱情无限忠诚的追求。

可惜的是,虽然她有志于献身国内美术教育,但早年不幸的出身,却使她难以在保守的中国社会立足。1937年,借参加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和举办自己画展的机会,她终于再次离开生活了八年的中国,远赴欧洲继续深造,开始了她长达40多年客居他乡的生活,直至去世。

旅居生涯

自古以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女性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必须付出更多牺牲,才能成就事业,潘玉良也不例外。

初到法国,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紧张,许多留法习画者正纷纷离去,她的生活也十分窘困。据当时正在法国留学的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回忆,她的住处就是在歌剧《波西米亚人》中所描绘的许多穷画家、穷学生聚居的“拉丁区”的一个小阁楼里。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她画的素描,线条非常流畅,而且很有力,多是裸体,其中还有她的自画像。

在法国,画家属于自由职业者,要靠卖画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巴黎又是高消费的城市,为人忠厚诚实的她,没有代理商代理出售作品,也不会宣传“推销”自己。于是她的画卖出的很少,往往入不敷出,只能靠社会补助金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巴黎浓厚的艺术氛围很快使她忽略了一切的困难,依然孜孜不倦地创作。旅法画家贺慕群曾回忆说:“潘玉良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乐于助人。她常留短发,喜喝酒,不拘细节,说话时声音很大,气势不让须眉,颇有男子气度。晚年时生活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条小街,她住在顶楼,住房兼画室,生活清苦,但是勤于作画,有时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画,整天都不出来。1954年,法国曾拍过一部记录片《蒙巴拿斯人》,介绍这个地区的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惟一的一个东方人。”

此时的她比第一次赴法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她开始有选择地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广征博采,融合了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以及其他流派绘画的某些风格和韵味。她在借鉴他人的同时还能明确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没有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之中。

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社会慢慢恢复正常,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创作,每年定期参加在巴
黎的一些团体展。1945年,她被选为中国旅法艺术学会会长,并于当年与同仁致电国内当局,要求追索被日寇掠夺和破坏的中国艺术品。1948年10月,她与刚从上海来巴黎不久的赵无极以及其他两位中国画家举行联展。随后她又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希腊、日本等国举办多场个人画展。

在数十年的国外旅居生涯中,她不但在油画创作领域成就卓越,还尝试用中国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主要的代表作有:油画《自画像》、《假面具》、《裸女》、《周小燕像》、《花摊》,雕塑《王济远像》、《张大千像》等。她参加过法国的第51届、55届、56届“法国独立沙龙展”,作品油画《裸女》还参加过1946年“秋季沙龙展”、联合国举办的“现代国际艺术展”,并且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巡展。她荣获的国际奖项共有21个。除了前面提到的意大利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外,还有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艺术、科学、文学、教育促进会金奖,巴黎市“多尔烈奖”,比利时金质奖章等。除油画之外,她还创作了雕塑《格鲁赛头像》、《蒙德梭鲁头像》,后分别为巴黎尚拿士奇博物馆和法国国立教育学院收藏。

虽然她才华横溢、勤奋有加,但因为她极强的个性,罗马、巴黎艺术殿堂大师级的位置始终与她无缘。认识她的朋友说,她有“三不”女士的称号:一生坚持不入外国国籍,不恋爱,不和任何画商签订合同,努力做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想法,前两项对她似乎不难,但第三项不免影响了她在巴黎艺术界的利益。特别是战后,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更为密切,拒绝与画商合作,成功的机会就减少了许多。尽管如此,仍有赏识她才华的法国文化界人士,邀请她在巴黎塞努希博物馆举行展览。

然而,她在赢得功名的同时也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失去了心灵自由的最高结晶——爱情。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艺术家返回国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刘海粟也给她去信,希望她能回国。随着年岁的增长,体力的衰退,她也格外思念故土和亲人。1951年,她致信家人提及回国之事,1956年她申请回国,但法国当局却不准她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就在她迫切想抛开法国的一切荣誉返乡之时,她的大恩人潘赞化却活得越来越低迷。

1960年,潘赞化在安徽病逝。闻此消息,她悲痛欲绝,从此染病,很少再提起画笔。他是她一生的至爱,他对她有再造之恩,而她却没能陪伴他,照顾他,哪怕是在他弥留之际。她的心开始苍老了,有人说她已经不爱潘赞化了,她只爱她的画。她不为所动,在关系到自己尊严、事业、爱好的问题上依然我行我素。几年前,她曾寄给潘赞化一首小诗,写道:“遐路思难行,异域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处繁华界,心涌故国情。何日飞故里,不作寄篱人。”怀着浓浓思乡情,她独自在法国勇闯一道一道的难关,在自省中攀登,在攀登中升华,追寻心灵的快乐,追求人生的真谛。终于,她成了才女,成就了自己,万众景仰,百世流芳。而这是否就是当她还是潘家二夫人时,就一直做的梦呢?

1964年中法建交,她应邀出席中国驻法大使馆举办的首次“国庆招待会”。首任驻法大使向她介绍了祖国的发展情况。目睹这么多中国人聚在一起,她又萌发了回国的念头。于是,她立刻写信给儿子,要他办理回国探亲手续,可是就在她动身之时,却听到刘海粟被打成“大右派”的消息,她只得放弃了回国的念头。“四人帮”被粉碎后,她又重燃起回国的希望,却因百病缠身,医生最终不允许她出行。1976年,她给儿子潘牟写信说:“我的精神很痛苦,一接到家信,就老想回祖国。你喜欢吃我做的红烧肉,等我把身体养好了,就回来做给你吃……只要回去,我的病就好了。” 她自知病入膏肓,来日不多,回乡的心更急切。在她的枕头底下,总压着一张纸条:“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烦朋友们将这封信寄给小孙潘忠玉留作纪念。中国,安庆市,郭家桥41号。”她是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的作品运回祖国,给亲人一睹真面目啊!然而,她没能盼到这一天,带着凝聚毕生心血的绘画作品,她在巴黎的边缘地带度过了余生。

1977年7月22日,巴黎众多的艺术沙龙,笼罩在一片悲哀之中。在安眠着许多杰出艺术家的墓地里,新添了一座平滑如镜、悬挂着10多枚奖章的黑色大理石墓碑,碑上镶嵌着长眠者的白色大理石浮雕像,雕像的下方有一行用中国隶体字镌刻的碑文——“艺术家潘玉良之墓”。墓前鲜花遍地,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美的追求者,手捧翠菊和紫红色康乃馨花束,表情悲哀,泪流满面。可是,墓前独独缺少了她亲人的哭泣。这位艺术美的制造者,出生和死去都得不到命运的宠幸,最终只能长眠在异域的土地上。

人格的魅力

从小生活在尔虞我诈的怡春院,使潘玉良很早就意识到要拯救自己不能靠色情的诱惑,不能将命运托付给男性,而要靠另一条道路——自强不息。从一个没有受过最基本教育的青楼女子成为蜚声世界艺坛的艺术家,可以想像她所付出的艰辛和所经历的坎坷。当人们赞美她的生命和才华时,是否想到,这全是她靠自己的奋斗不息,孜孜不倦所得来的?

虽自幼沦落风尘,她为人处世却绝不沾染风尘女子的习气,从不扭扭捏捏,也不卖弄风情。还在上海美专念书时,她和同班同学,后来的画家刘苇一起在杭州山上写生,她躲到雷峰塔墙圈里小便,这时一伙男同学过来了,刘苇喊她快出来。她却蹲在里面说:“谁怕他们!他们管得着我撒尿吗?” 她善于唱京戏,课堂休息的时候同学们叫她唱一段,她毫不胆怯,立刻清了清嗓子,唱一段《李陵碑》。声调十分凄凉,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得呆了,待她唱完后好久才想起鼓掌。真实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男子气质的女人,做事、说话都直来直去。

当年旅居法国巴黎时,走在香榭丽舍的大街上,她就有很高的“回头率”。并非因为她十分漂亮,而是她狮子鼻、厚嘴唇的相貌十分奇特,甚至可以说很丑,穿着打扮也十分奇怪。但和她接触过的人都说她为人善良、内心坚韧。也正是因为这些,她最终得以凭着出色的艺术成就获得人们的尊敬。周小燕回忆说:“潘玉良其实长得很难看,但人很善良、很朴实,这就是她当时给我的印象。”后人也许出于对她的敬慕,总愿意把她想像成一个美女。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她第二次到法国后的一段情感纠葛。当时她境况窘迫,生活十分困难,一位开餐馆的华人老板王守义常默默地接济她。王守义受惠于他的老乡李石曾所开创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于1920年去法国,后来在巴黎圣·米歇街开了一间中餐馆,取名叫东方饭店。他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他的接济使潘玉良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也抚慰了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给她带来了一丝温暖。有一阵她的画室漏雨,不能作画,王守义就立刻去买材料修理装修。潘赞化死后,她开始和他同居,直到去世。

纵观潘玉良的一生,传奇性远远多于艺术性。她用自己的行动,突破了当时以男性为主体的绘画风气,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她的传奇性成长经历,也展现了性别文化上的独特风景。当然,她在艺术史上也是不可替代的。她是20世纪初在社会变革和东西文化碰撞的融合下,经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女性,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使她的画风自成一家。她并未继承传统士大夫文人的绘画风格,而是很好地统一了西洋画和中国画的长处。她的绘画中有雕塑感,雕塑中又有绘画感。与她一样有如此好的写实功力,又不墨守成规,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不多见,女画家更是少之又少。

人死如灯灭。潘玉良死后,她留在巴黎的大量绘画作品不为人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她的学生、著名画家郁风与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吴作人借巴黎之行,顺便寻访她的生活踪迹,结果在她终老的拉丁区地窨子里发现了她的遗作。据资料记载,有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素描、速写等多达4000多件。由于长期缺乏保护,有的已霉变腐烂。郁风对完好无损的油画、中国画一一进行分类。整理工作结束后,他请中国驻法大使馆代为保管这些作品。后来,这批作品由当时的美协安徽分会在文化部和驻法使馆的协助下运回国内,转交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同时 “潘玉良纪念馆” 也开始筹建。

40年后,这位细腻、刚强、坚韧的女画家终于圆了许久的愿望,得以魂归故里。经过时代的洗礼和锤炼,她用自己的精神品质和艺术才华抒写了一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历史,铸就了中国女性艺术家新的精神灵魂和审美高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代女性画家的“画魂”。

B. 一部关于美术老师或是画家的电影

《鲁冰花》

C. 哪位电影达人能给推荐几部关于著名画家生平故事的电影

《神笔马良》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祖国多次赢得荣誉。后被编成美术片《神笔》、真人版电影《神笔马良》;另有同名歌曲。

D. 曾经在CCTV6看到一部关于抽象画家的电影,忘记名字了谁能帮帮忙

毕加索的奇异历程

毕加索于19世纪末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早年就显露出艺术才华,后来他来到巴黎,生活非常清苦,直到他父亲将一幅画卖给斯坦恩。从那以后,他生活优裕.并认识了阿波利奈和卢梭,与他们做了朋友。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为俄国芭蕾舞团在伦教特邀演出期间所做的舞台设计曾引起了公愤。在美国禁酒时期以后,他曾在美国呆过,与瑞典籍美国女富豪英格里德有过一段痛苦的恋爱。二战期间,尽管他父亲站在德国一边成为党卫军中的一个头目,但他仍呆在巴黎支持法国的抵抗运动。50 年代,他移居里维埃拉,在那儿他遇见青年时期的西班牙恋人。经过长时期的心灵探索以及看透了当时周围凶残的商业诈骗,他决定隐居。

E. 关于一位画家的电影

片名:忘情毕加索
导演:詹母斯.艾弗利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茱俐安.摩尔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1996年9月20日
剧情介绍:
改编自Arianna Huffington所著的毕卡索传:Picasso; Creatorand Destroyer。毕卡索令人赞叹的精力、创作才华与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是这部片的精华。毕卡索在他已62岁时,与小他将近40岁的女画家法兰西丝相遇。此片彷佛是一块五彩缤纷的画布,描绘出他们两人之间真实的爱情故事,法兰西丝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毕卡索同居,两人继而展开一段长达十年且刻骨铭心的忘年之爱。在这十年中,尽管毕卡索年岁已高,但犹存的热情与魅力,却无法阻止他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纵使法兰西丝曾因此离开过毕卡索,至末两人始终还是无法分开。安东尼霍普金斯栩栩诠释出这位印象派绘画大师令人赞叹的精力、创作才华、与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

F. CCTV6播放过一部有关一位中国画家的电影,那部电影是什么

应该是 《画魂》
大陆的巩俐和香港的尔冬升分饰男女主角,饰演大太太的台湾女配角沈海蓉却是演出最精彩的一位。故事主人翁民初传奇女画家潘玉良,她原是江南的妓女出身,因为认识了芜湖海关盐业总监潘赞化而改变了一生命运。她随潘赞化到了上海,开始了学画的学生生活。其后她留学巴黎,成为国际著名的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校长刘海粟观念开明,请她回国任教,但却遭到保守的国人排斥。最后她再度漂泊异乡,在挚友王守义(片中改名王守信)的陪伴下度过黯淡的晚年。全片阐事手法比较平淡和表面化,只有潘玉良、潘赞化与元配夫人之间的三角关系拍得较为细腻动人。
转自网络空间:http://hi..com/ququskytwo/blog/item/599e3217f9d0536fcb80c42c.html

G. 求一部爱情电影 关于画家的 中央一台放过的

不是茱莉亚罗伯茨演的。一部不出名的电影,译名是《美人》。

H. 请教关于画家的电影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1475-1564)
就像拔起亚平宁半岛的棕榈树,蘸着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在天空勾画的金色画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力度和激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一件件气势恢弘的作品,成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象征。
有关米开朗基罗的片子有1950年的意大利影片《泰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1980年的美国影片《米开朗基罗》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迷狂与痛苦》,影片描述了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大教堂天顶画的过程中和雇主,罗马教皇朱利尤斯二世之间发生的故事,着力表现两个巨人之间的冲突和友谊。(P16-1A、P16-1B)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这个身材矮小的西班牙男人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代表整个20世纪的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曾经尝试过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至波普艺术的各个绘画流派,并且是“立体派”画法最重要的发明人,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象征。除了在绘画领域表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作为情圣的毕加索也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一生中曾经和难以数计的女人有过浪漫史,而他“画风随着情人变”的癖性更是被史家们津津乐道。
不少电影都以毕加索为主角,其中比较优秀的包括1976年亨利·克鲁佐导演的《毕加索的秘密》、1982年的西班牙电影《画家毕加索》、1996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拯救毕加索》、以及曾经在中央台播放过的瑞典影片《毕加索的奇妙之旅》等。(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476-1828)
在戈雅身上,突出体现了西班牙人看待世界的魔幻眼光,笔下的魑魅魍魉仿佛会飞出纸面。而这种奔放感在另一些绘画中表现为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不公正的愤怒。当然,戈雅也有温情的一面,他画的女子都活力四射,撩拔人心,使人联想起画家不凡的浪漫史。
关于戈雅的影片有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尔多的戈雅》,这部制作精美的艺术影片描绘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热情似火而又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P16-3A、P16-3B)

阿美迪奥·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莫迪里阿尼一直是美术史上的一个谜团。1906年,这位百分百英俊潇洒的青年才子从意大利来到巴黎,穷愁潦倒地度过了十数年的时光,1918年后其自创的画风逐渐被社会承认,但莫迪里阿尼仍然拒绝从绝望和放荡的泥潭中爬出来,几乎每天都要喝得烂醉如泥,终于在1920年溘然长逝。莫迪里阿尼喜欢描绘高度变形的人物形象,以女子“天鹅式的长脖子”而闻名于世。这些形象大多赏心悦目,在构图上和色彩上都有很好的控制,具有和谐之美,这些画是如何在醉酒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一直是令史家头痛的谜题。(P16-4A,P16-4B)
关于莫迪里阿尼的影片有《蒙巴尔纳斯19号》,在这部法国导演雅克·贝克导演的影片中,钱拉·菲利浦演活了这位命运多蹇的天才。这部影片获得了激进的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赏识。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声名显赫的拉美画家里维拉曾经尝试过立体派和抽象派,但在壮年时毅然转向挖掘祖国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的拉美人民。他糅和了古典画法、马雅和阿兹台克的古老画风、以及西方现代诸流派的技法,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左翼进步力量,属于拉美人民的,富于装饰性和宣传性的画风。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摇篮还要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艺术家开朗、正直、幽默的性格。(P16-5A、P16-5B)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1928-1987)
兼有油画家、版画家和电影制片人几重身份的安迪·沃霍尔是按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红人。他提出了“艺术不必手工制作”的著名主张,最有名的作品是大批制作的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这些画组成的“版画走廊”探讨了大众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波普艺术运动中的最强音。
1996年的美国影片《我射杀了安迪·沃霍尔》表现了一个希望安迪·沃霍尔买下自己的电影剧本,却履履不能如愿的女人一怒之下射杀了这位先锋人物的故事,影片从海报到影像都具有波普艺术的味道。(P16-6A、P16-6B)

弗瑞达·卡洛 Frida Kahlo (1907-1954)
这位墨西哥女画家的作品中,幻觉和想像如野马狂奔。卡罗曾经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后来嫁给了墨西哥画家里维拉,他们的婚姻生活骚动不安。在20世纪40年代后,女画家的脊柱出了问题,但她仍然作画不息,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画作的主题从超现实主义的想像变成了对神的礼赞。
还未上映的美国影片《弗瑞达·卡洛》由著名影星塞尔玛·海耶克主演,将在观众面前展现卡罗传奇的一生。(P16-7A、P16-7B)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1541-1614)
格列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画作多是宗教题材。他以很大的明亮色块和拉长的形体表现严肃的精神性主题。这在当时文艺复兴的世俗化氛围中无疑是一种反潮流的风格,但400年后,格列柯的平涂技巧和精神主题却正好投合了现代画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为对现代流派影响最大的古典画家之一。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更增加了现代人对他的兴趣。
1963年,梅尔·费雷尔在影片《埃尔·格列柯》中,再现了这位大师不平凡的绘画生涯。(P16-8A、P16-8B)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抽象画法在康定斯基等人手里已经表现得相当成熟,但到波洛克这里才真正显示出其疯狂的魅力。波洛克创造了各种极端的画法:以戏剧化的狂暴将颜料泼洒到画布之上;用棍棒或刀子沾染颜料,再甩向钉在墙壁上或铺在地板上未完成全展开的画布;把砂子和玻璃碴随便抛洒在画布上。他作画时在房间中不停地走在走去,并且把这种行动看作是绘画的一部分,这使其风格获得了“行动艺术”的称号。但这并不是说波洛克的行动大于艺术,在其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到一种清新、和谐而又丰富的美感。波洛克使美国绘画第一次拥有了一种完全独特的视觉语言,为美国成为战后视觉艺术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波洛克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因为一直怀疑自己艺术的价值,波洛克性格孤僻,迷恋酒精,直至最后被车撞死。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波洛克》中,美国实力派影星埃德·哈里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孤独而又疯狂的开拓者,因此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
速写风格的清晰勾线和富有光感的色彩运用使劳特累克的画作仿佛杜米埃和印象派的杂交。这位少年身残的画家喜欢和下层人士来往,敏锐的感觉使他得以同时捕捉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不过,他所画的人物总是比实际上看起来丑些,成为作者愤世疾俗情绪的“受害者”。
在1953和2001年的两部《红磨坊》中,劳特累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这两部影片都算不上成功。(P16-10A、P16-10B)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
这位18世纪的画家画风甜美细腻,可以说达到了洛可可风格的极致。
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两个弗拉戈纳尔》根据画家的名画《洗衣妇》的主题,设置了洗衣妇玛丽安娜作为女主人公,为影片引入社会画卷,注入浪漫情调。(P16-11A、P16-11B)

潘玉良(1902-1977)
这位中国近代女画家幼时父母双亡,13岁即被卖入烟花楼,受尽凌辱,1916年被革命党人潘赞化赎出并与之成婚。之后受邻居的影响开始学习文化和绘画,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之后考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罗马奖学金,进入罗马皇家美术学院,之后其作品两次获得国际大奖。潘玉良把中国传统和勾线画法和当时流行的印象派技法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她笔下的人物多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而女性没有层次感的红艳嘴唇是她画作的商标。
大陆香港合拍的影片《画魂》由著名影星巩俐主演,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现了潘玉良从妓女到画家的过程,观众对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和影片中的裸体镜头津津乐道,却并没有意识到主人公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画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有人把凡·高归于印象派,有人把他归于表现主义,其实凡·高不属于任何派别,凡·高就是凡·高。平凡的题材、明亮的色彩,旋转的笔触,凡·高的每一幅画上都带上了自己的商标。凡·高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诡谬之处:他有着渴望拥抱一切人的热情,却连亲近的朋友都无法和他友好共处;他像个圣徒一样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难,却被认为是反社会的怪人;他的画在生前无人问津,在死后却价值连城,其复制品比“可口可乐”的广告还要常见。凡·高同时拥有着最富亲和力的画作和最富戏剧性的人生,没有理由不成为最为公众熟知的艺术人物,以至于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乡镇都有不少人知道凡·高,说起他的名字就像说“蛋糕”一样自然。
凡·高是电影业的宠儿,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在1956年文森特·米内利导演的《苦命的凡·高》中,柯克·道格拉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凡·高的形象,并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凡·高和高更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在黑泽明的影片《梦》中,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一把凡·高的形象。在1990年法国著名导演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凡·高》中,摄影师用电影画面成功地模仿了凡·高绘画给人的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儿童片《我与凡·高》,在片中一个小姑娘在梦中的凡·高的鼓励下追回了自己的画。
(P16-13A、P16-13B)

让-米歇尔·马斯克耶特 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6)
草率勾勒的人物、手写的文句以及科学的数字图式,加以丰富的色彩拼凑在一起,巴斯克耶特的画似乎比任何经典画家的作品更契合于我们这个纷乱的时代。从纽约嬉皮士的涂鸦起家的巴斯克耶克在80年代迅速大红起来,流星似地迅速建立起国际声望,但不久死于吸毒过量,年仅26岁。
1996年米拉马克斯公司的影片《巴斯克耶特》以纷乱的色调和激越的摇滚表现了这位画家奇特的一生。(P16-15A,P16-15B)

唐伯虎(1470-1523)
唐寅,字伯虎,弘治十一年(1498)中应天府解元,后入京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下狱,
被黜为吏。于是伯虎绝意功名,藉诗画谋生,他泛取宋元诸家之长,笔墨细劲秀润,格调潇洒
清逸,行利兼具,雅俗共尝。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羁,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不过,我们了解这位画家,主要是因为星爷的影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
画家业余时间做成的一件小事:化身为唐伯虎的敌人打入仇家内部,只因为看中了府里长相酷
似巩俐的丫环“秋香”。在求爱的过程中,唐伯虎不但表现了绘画的绝技,更显示出其在曲艺
、武术、气功等方面的多项才能,最终抱得美人归。《唐伯虎点秋香》塑造了电影史上最神气
的画家形象,并且给了本文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
(P16-14A、P16-14B)

I. 推荐几部讲述画家的电影

绘画还是做爱 Peindre ou faire l'amour(2005)
导演:
Arnaud Larrieu
Jean-Marie Larrieu
主演:
丹尼尔·奥特尤尔 Daniel Auteuil
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国家/地区: 法国
对白语言:法语

威廉和曼德琳住在山脚下的一个小城。他们结婚多年,彼此忠诚相爱,生活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夫妇俩唯一的女儿去了意大利,现在他们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一次,曼德琳去周围的山中散步,她在一所老房子前支起画板准备画画,却遇到了亚当,他优雅博学但是双目失明。亚当带曼德琳参观了这所房子,说这房子正在寻找买主。曼德琳一眼就看中了,于是和威廉商量决定买下来。 搬进新家后的几个星期,威廉和曼德琳沉浸在幸福快乐中。他们开始和亚当以及他年轻的女伴伊娃过从甚密起来,亚当的住所距离他们只有几百码远,一天,亚当的房子不幸遭遇火灾,但一切都无所谓。

莫迪里阿尼 Modigliani(2004)
导演:
Mick Davis
主演:
艾尔萨·兹尔贝斯坦 Elsa Zylberstein
安迪·加西亚 Andy Garcia

巴黎画派才子莫迪里亚尼,出生之年比毕卡索晚三年,仅拥有三十六岁短暂的一生,他的一生,尽是充斥着酒精、大麻与女人的放荡生活,然而,他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却是完全两样的对比——稳定而精准的线条、沈着的色彩、简洁的造形及有条不紊的表现手法。莫迪里亚尼的一生,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抗议」串成的——抗议中产阶级的志得意满,抗议他那写生风景的绘画老师,抗议不认同、不回馈他艺术才能的整个社会,抗议他自身久患的结核病。他在酒精与药物中极端放恣,他在创作时也一样狂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在绝望与贫病交缠之下,以疯狂的速度创作,和时间之神艰苦地竞赛,最后终于以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为艺术绽放永恒的光芒。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2003)
导演:
彼得·韦柏 Peter Webber
主演: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科林·费尔斯 Colin Firth
Geoff Bell

以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Jan Vermeer)为题材的历史影片。改编自Tracy Chevalier的同名畅销小说。以旧时代女人试图突破环境限制、改变自身命运为描写主题。
葛丽叶(Scarlett Johansson 饰)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少女,因为前往画家维梅尔(Colin Firth 饰)的家中帮佣,在维梅尔家帮佣期间,葛里叶必须在好色画商、掌利权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间周旋,更重要的,她爱上了男主人。拥有极高艺术天份的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但却因为身分地位的悬殊,而空余一场情恨……

画魂(2003)
导演:
关锦鹏 Stanley Kwan
牛乐 Le Niu
主演:
李嘉欣 Michelle Lee
伊能静 Shizuka Inoh
刘烨 Ye Liu

著名华人画家潘玉良有着传奇的一生。

醉画仙 Strokes of Fire(2002)
导演:
林权泽 Kwon-taek Im
主演:
崔岷植 Min-sik Choi
安圣基 Ahn Seong-gi
孙艺珍 Son Ye jin

1850年代内忧外患的朝鲜,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被人殴打的乞丐少年张承业被书生金柄文所救,二人结下终生不解的友谊。在金柄文的朋友李凝轩的帮助下,承业在大画院正式拜金柄文为师学画。五年后,承业凭着自己过人的天分,开始学有所成,离开了老师云游天下。一次偶然的机会,承业结识了青楼女子梅香,为她在群摆上画了梅花,并题写了“梅花一生不卖香”的字句。不久,承业来到初恋情人李凝轩的妹妹素云家中,为久病的李凝轩作了一副《仙鹤图》。李凝轩仙逝后,承业告别素云继续流浪。当时的社会非常鄙视作画的文人,失意的承业只得继续四方游走,修身养性。一天,承业来到一个乡村,偶遇在此避难的梅香,令得他百感交集,再次面对相逢离别。承业一路走到济州岛,遇见了参与政变的老师金柄文,老师首次认可了学生的作品,可承业却自认为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境界。再度回到汉城,承业无意又碰到梅香,恍然间,他终于明白他一生苦苦追寻的是什么。

弗里达Frida(2002)
导演:
朱丽·太莫 Julie Taymor
主演: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
萨尔玛·海耶克 Salma Hayek

本片讲述了已故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传奇般的一生。弗里达(萨尔玛·海耶克饰)从小生活在墨西哥城,七岁的时候她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脚活动困难,甚至不能正常上学。十八岁那年,她又遭遇了一场车祸,这场车祸不仅导致了弗里达终身不孕,还给她的心灵遮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在以后的日子里,弗里达始终无法摆脱后遗症的缠绕。
面对这一切,弗里达并没有灰心丧气,她对生命的热诚依然那么强烈。在母亲鼓励下,她研习绘画,并因此结识了恩师里维拉,与他谱出爱曲。透过画笔,她那天赋才华充分表现出来;她的毅力,让她成为独当一面的传奇人物……

波尔多欲望天堂Goya in Bordeaux(1999)
导演:
卡洛斯·绍拉 Carlos Saura
主演: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
José Coronado

影片再现了戈雅这位开启了现代画风的一代画家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历程,追忆了那个时代欧洲画坛和宫廷志趣以及艺术探索。戈雅在多年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中,除了噩梦和非理性的幻想的陪伴,他再也听不到小鸟的歌声、女人的笑声,无法享受音乐的震撼,唯一能做的是消沉而悲哀地在女儿练琴时用手的触摸去感受琴体的震动。因为他被疾病夺去了听力,只能在追忆中和过去的自我和逝去的岁月对话,他的听众只有他的女儿。他深深地懂得,只有理性的幻想才是艺术之母、奇迹的起源。而他终日徘徊在非理性的幻想中,使他陷于恶魔的折磨和纠缠中。在幻觉中他走上街头,被人当成疯子。有谁知道他的平版画的成功、他笔下那个栩栩如生的动人女人的故事,以及他这位宫廷画师的辉煌岁月。他们在沙龙里相遇,那里有最具才华的人物和政治家,也有最高贵典雅的女人,他的绘画艺术正是在这些人中得到肯定。但是,一切都在45岁时发生了改变,从此,他只能倾听自己的思想。

欲海轮回Artemisia(1997)
导演:
Agnès Merlet
主演:
杰克斯·诺勒 Jacques Nolot
Miki Manojlovic
Valentina Cervi

讲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画家阿特米西亚青年时代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女主人公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奥拉其奥·简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在意大利很有名望的画家,她擅长创作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她戏剧性一生的反映。阿特米西亚在19岁时在罗马被父亲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诺·塔西强奸,并在随后的审讯过程中饱尝折磨,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最终塔西被绳之以法。1612年,她和艺术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结婚且定居佛罗伦萨,还成为了瓦萨里创建的绘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员。

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
导演:
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
主演:
Nigel Davenport
肖恩·宾 Sean Bean

剧情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安德烈·马松与四种元素André Masson et les quatre éléments(1958)
导演:
Jean Grémillon
类型:短片
片长:24分钟
国家/地区: 法国
对白语言:法语

剧情
表现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安德烈·马松(1896—1987)的创作历程及其所思所想

梵高Van Gogh(1948)
导演:
阿伦·雷乃 Alain Resnais
主演:
Claude Dauphin

剧情
以荷兰著名画家梵高(1853—1890)的绘画作品作为影像素材讲述了梵高的生平并评述了他的绘画艺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一望无际的麦田,古朴清幽的农舍,梵高及其朋友和邻居们的形象依次出现在银幕上。这些形象不是摄自现实的生活场景,而是取自画家的绘画作品,零碎的形象在摄影机的关照之下复活起来。

伦勃朗Rembrandt(1937)
导演:
亚历山大·柯尔达 Alexander Korda
主演:
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17世纪荷兰著名绘画大师伦勃朗,世称画圣。影片从他的中年时期即1642年开始,当时伦勃朗事业成功,可是他心爱的妻子他所崇拜的偶像他画了多年的模特儿莎士基娅不幸去世。伦勃朗在精神和生活上受到不堪忍受的打击。莎士基娅给他留下了—个四岁的儿子和—笔可观的财产。从此,伦勃朗变得沉默寡言,全部精力和乐趣都倾注在绘画上。虽然他的绘画才华远近闻名,可是有人对他的画并不欣赏。伦勃朗十分清高,为人正直,不为宫廷贵族画画。这样,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贫穷潦倒,连买画笔和油彩的钱都付不出,房屋和家俱被债主们拍卖。伦勃朗晚年,爱上了—位名叫汉珠里长的年轻女佣。他得到莫大的安慰,可是姑娘体弱不久去世。伦勃朗的晚年孤单凄苦。然而,他工作努力,从欣赏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快乐。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一部描写画家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年初一万达电影票多少钱 浏览:992
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大连场 浏览:699
为什么电影票一直掉色 浏览:156
2016年印度神偷电影大全 浏览:497
一部太空救援的电影 浏览:449
2021大年初一看电影 浏览:513
电影不要放开我的手完整版 浏览:953
看电影做什么位置最好 浏览:525
怎么找英文原版电影网站 浏览:219
人间中毒韩国电影完整 浏览:95
粤语经典电影大全集 浏览:795
一部关于母亲救孩子的美国电影叫什么 浏览:763
一部只有女生能看懂的电影 浏览:339
艳阳天电影1974演员表 浏览:827
一部控制孩子偷东西的电影 浏览:348
罗马尼亚老电影复仇结局是 浏览:772
电影秘密商店结局 浏览:995
有部电影叫什么狗 浏览:769
好英语电影里的好句 浏览:791
国家电影局关闭电影院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