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由意志的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2007年初,这部长达163分钟的德国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举行首映,当场就在观众中引起震惊,成为近年来最受争议和讨论的一部电影。“我先告诉你看这部电影绝对不可能是享受,”导演马提亚·甘斯勒在柏林电影节该片的首映式前警告观众,这和我们以往听到的任何宣传口号都不一样。他还说放映结束后他和影片主演都不会对任何的问题做出回答,因为通常人们都不会对这部电影及其结尾感到赏心悦目的。正如导演所表示的那样,他希望更加近距离地展现强奸犯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强奸行为本身。很显然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的人,而且即使观看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不会很好受,但是对于那些知道能够从中获得什么的人而言,这段奇特的爱情故事所做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片名《The Free Will》的意思是“自由意志”,这本来是基督教的用语,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并将人类的一切罪行归咎于此。在色调阴暗的《自由意志》中,德国导演马提亚·甘斯勒试图让观众了解一名系列强奸犯如何抑制自己的性欲,并且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还有开出新的爱情之花。影片开场前20分钟就详尽描绘了一起强奸案,已令人瞠目结舌,而片中除了几场逼真骇人的强暴戏之外,还包括有手淫、精神病和结束时候的自杀等场景,令人看过之后久久难以平静。谈到为什么要给观众一个如此震撼的开始,马提亚·甘斯勒说:“若不是这样,就是另一种开始。开始的震撼是让观众更贴近西奥的角色,为遇害者感到心痛的当儿,也看到西奥很坏的一面,然后让观众慢慢花时间在西奥角色上。”
关于编导
1965年,马提亚·甘斯勒出生于德国汉堡。最初他是以电视作品闻名于世的,曾经拍摄过著名的侦探电视剧《犯罪现场》和《西曼斯基》(Schimanski)。1995年完成了第一部电影作品爱情喜剧《普普通通》。马提亚·甘斯勒在首部作品中即展现其多样化的才华,集导演、编剧、制片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以此片获欧洲艺术奖。《普普通通》合作之后,马提亚甘斯勒与该片演员约根·沃格尔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推出第二部电影长片《DJ共我行》(Fandango)。《自由意志》则是马提亚·甘斯勒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他自己透露说小报媒体往往热衷于强奸这个主题,这让他第一次有了拍摄这部影片的想法:“有庞大的观众群对这一题材感兴趣,《自由意志》则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展现这一主题。”期间准备和撰写剧本的时间长达六年,也曾经想到过放弃。最后还是在全体演职员的合力与坚持下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
全片的戏剧张力可以说是紧张到极至,从头到尾绝无冷场,这部充满了戏剧性、心理性、社会性、道德性和复杂的情感性的影片,以另类却争议的观点,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一个充满了强暴与爱的世界。影片的基调比较安静,很少使用音乐和对话,主要段落几乎全部集中在西奥与奈特西之间刚刚建立起的关系上。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同样点缀了宗教元素:奈特西试图将西奥从其无法抵御的暴利的欲望中拯救出来。在柏林电影节该片的媒体看片会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提亚·甘斯勒说:“赎罪的想法是电影的主题,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我想让观众知道身为一名强奸犯的感觉,一个人如何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生存,哪些东西是可以忍受的,哪些东西不能。”
关于演员
影片能够取得这些成就,除了不同凡响的剧本之外,两位主角的卖力演出同样功不可没。约根·沃格尔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从事表演,至今从影时间长达二十余年。约根·沃格尔属于天才型的演员,1990年,约根·沃格尔在《罗莎蒙德》片中饰演一名性情多变的绑匪,鲜明突出的表现为他赢得巴伐利亚影展最佳新进演员奖,从影至今已获得德国影帝四项殊荣以及国际电影节上多项大奖。他在《自由意志》中不仅身兼男主角、制片人,还首次尝试与导演马提亚·甘斯勒合作编写剧本。
演出近84部电影的约根·沃格尔并非第一次挑战边缘人角色,不过他坦承戏演完后,得花一点时间抽离这个有着不堪心理历程的角色:“演完后,影片到不少国家参展,每回面对媒体,都会再度挑起对这个角色的情绪,不过还好继《自由意志》后,我投入了两部喜剧的拍摄,心情容易舒缓。如果10年后有人还记得这个角色,对我再提起,我想我又会回到角色中。”
女主角莎宾·蒂莫提欧1975年在瑞士首都柏恩出生,之后跟随父母移居美国新墨西哥州,长大后才又搬回瑞士西部的洛桑。1996年,莎宾·蒂莫提欧在慕尼黑的一场演员研习会中巧遇导演菲利普·格罗因(《大宁静》Große Stille,Die(2005)),并受邀在他的影片《Amour, l'argent, l'amour, L'》(Love,Money,Love)中挑梁出演女主角;然而,这部片于1997年拍摄完成,却一直到2000年才陆续在各大电影节露脸。莎宾·蒂莫提欧自此终结多舛的星途,并以此片深获肯定而一举囊获卢卡诺电影节与瑞士电影节双影后大奖。莎宾蒂·莫提欧在《自由意志》中饰演一个爱上强暴犯的女子,一心想用爱来救赎她那饱受肉体欲望煎熬的男人。她细腻、纯熟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当影片结束前,她怀抱着男主角冰冷的躯体发出凄厉的哭嚎时,那种心碎欲裂的无力感,环绕身旁而久久无法散去。
『贰』 求 自由意志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分享链接:
提取码:tcxu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关简介:《自由意志》是由马提亚·甘斯勒执导,约根·沃格尔、莎宾·蒂莫提欧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于2006年8月24日在德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名因参与轮奸而被监禁的男人在出狱后仍然无法克制性需要,之后他在一个年轻女人的帮助下逐步摆脱内心禁锢的故事。
『叁』 自由意志的幕后花絮
·导演马提亚·甘斯勒花了6年多的时间来研究和准备这部电影,其中三年收集资料,三年写剧本,被他自己戏称为“是个大婴儿”。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访问了很多的心理医生、强奸犯等,认为“大部分的强奸犯都有罪恶感,而且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想以自杀来解脱”,剧本最终由三个人完成。
·手淫原是非常隐私的事,但为了角色,约根·沃格尔不得不在镜头前毫无保留。他说:“拍摄手淫戏前的5分钟,我与导演马提亚·甘斯勒沟通,他要我照平常自己的手淫方式去演。”他说拍摄时有清场,除了他,还有身兼摄影师的导演本人,以及一名女性收音助理,他打趣说:“她有把头转开。”
·片中绝大多数过火的镜头都是由导演马提亚·甘斯勒自己拍摄的。以数码拍摄的《自由意志》大部分画面都是一次过就拍成功,最后整部影片的成本为100万欧元。
·影片开场时,西奥的外形十分肥胖,九年之后从精神病医院出来,变得有六块腹肌,约根·沃格尔坦言:“我们的拍摄期只有八个星期,没时间增肥减肥,是靠造型技术完成。”
·《自由意志》这部影片中所有强暴、自渎、自裁的戏均是男主角约根·沃格尔亲自上场,为表彰他在制、编、演三方面的特殊成就,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银熊奖,此后在罗伯特·德尼罗所创办的纽约“翠贝卡国际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上大放光彩,顺利夺下了最佳男主角奖;以及在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再度荣获了最佳男主角“银雨果奖”。
『肆』 求 自由意志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自由意志》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伍』 自由意志是什么
是一部电影,《自由意志》中的主要角色西奥(约根·沃格尔饰),被送往精神病院强行接受治疗。九年过去了,西奥从精神病院释放出来,经历了长期的囚禁和治疗之后,他一直试图努力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陆』 《三人行》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近些年随着TVB的导演纷纷涉足内地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开始到内地来进行电影制作。说来惭愧,最开始知道的杜琪峰不是那个叼着雪茄的帅气男人,而是那个拍摄《单身男女》和《高海拔之恋》的导演。和那句“杜琪峰找的女演员都没有超过A杯”的戏谑。(想想两部戏里的高圆圆,杨千嬅和郑秀文)在那之后,才逐渐接触到他的《神探》,《枪火》,越来越被这个导演所折服。进军内地的杜琪峰也开始进行多样化的影片类型尝试,包括以上两部爱情片和音乐剧《华丽上班族》。但都是口碑平平,能获得观众交口称赞的,还是他最为熟悉的警匪枪战题材。在《毒战》之后,看到杜琪峰对于这类题材的重新回归,简直是一件幸事。
《三人行》这部电影带着非常浓烈的杜琪峰与银河映像的色彩,仅从几个方面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走入绝境的主角
杜琪峰非常擅长的手法,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戏剧冲突将人物逼到绝境,然后让这些走投无路的人碰撞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人行》和《夺命金》简直如出一辙。古天乐饰演的警察,自己的队员失手开枪打伤了罪犯,这基本意味着警员生涯的断送。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伴,他开始制造伪证帮自己的同事洗脱罪名。而当他发现自己制造的伪证根本不可能成立的时候(罪犯右手手筋断裂,无法开枪),原本希望解救同事的他将自己逼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这样的情形下,做掉罪犯是他唯一的选择。为了弥补一个过失,他在偏离警察职责的路上越走越远。
赵薇饰演的医生,一个内地人独自到香港打拼,她说自己“从来不是因为运气”,对于自己的实力有绝对的自信。不过由于把自己逼迫的太紧,接连两场手术的失败让她的神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面对病人的愤怒和家属的哭泣,她开始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急于希望找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所以她从头至尾劝说罪犯进行手术,并且本着医生对于患者的体贴,擅自拨打了罪犯提供的电话,引起了最后一系列的冲突。她是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最后把所有人带向了绝境。
钟汉良饰演的罪犯无疑是整部影片当中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大部分的戏份在床上完成,精通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高智商犯罪者。在他的身上隐约可以看到小丑的那种黑暗气质。他说“一切都在我的控制之下”,但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他与警方之间必有一战。因为一开始就无所畏惧,所以才敢于在电话中告诉队友“做掉他”。
杜琪峰的电影让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将心比心的把自己放到人物的环境中,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选择。即使一切重来一遍,也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你所看到的皆是不得已。
性格鲜明的配角
影片一开始你就会知道,片中出现的这些配角一定会周而复始的出现在故事的进程当中。整个电影的绝大部分拍摄场景,都是在医院的病房里完成的。杜琪峰在上海花4000万搭建出来的场景,俨然一个小社会。将影片浓缩到一个小场景内本就不是一件易事,更为难得的是每一个配角都被刻画出了自己的性格。
沉迷于打电动游戏,赖在医院不走的游戏少年;白白胖胖胆小怕事的警探,还有疯疯癫癫的临床老伯……在最后枪战的镜头中,老伯所挂念的仍旧是多吃两口好吃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那位缺了一只眼睛要做手术的中年人,短短的几句对白和紧握妻子的手,就将一个大男人内心掩饰的恐惧刻画的明明白白。更重要的人,这些角色不仅有血有肉,而且很大程度上直接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如果不是自虐少年和独眼男人的手术失败,就不会一步步的将医生一步步推向崩溃的边缘。老伯喜欢收集钥匙的癖好,也直接推动了最后的大决战的展开,看过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
不得不提的长镜头
要谈《三人行》,基本上就绕不开最后枪战的那个长镜头。枪战的场面对于杜琪峰的电影来说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的必备元素,但是用长镜头表现枪战的场面并不常见。其实在《PTU》的开场,就有一个长镜头来表现警匪双份的交战,但是《三人行》中的6分钟长镜头,显得更为难得。
在影片的表现上,很多导演都喜欢用反差来体现冲突的对立性。比如吴宇森在干仗之前一定要放代表着和平的鸽子,然后血浆四射。用舒缓的音乐配合枪战也很常见,但是这种用慢镜头来体现激战的发差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尤其惊人的是,这6分钟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升格镜头,而是利用大量威压和极高的演员素养表演出来的慢动作。换句话说,你在片中见到的演员腾空,缓慢倒下,甚至是枪支在空中的飞舞,都不是后期慢放的效果,而是拍摄时就是这样拍摄出来的。
为了拍摄这6分钟的枪战,演员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说钟汉良在休息的时候都顶着一根棍子锻炼自己的平衡感和肌肉控制力。这场戏动用的工作人员超过100个,大量的镜头变速都需要快速换景。大量的威压也耗费了极高的人力,要知道,枪战开始时钟汉良空中接过的那把枪上都调了威压。具体的网上有《三人行》的拍摄纪录片,大家可以自行查看:http://www.iqiyi.com/v_19rrlk6ljg.html#vfrm=2-3-0-1
毫不夸张的说,凭借着6分钟的长镜头,这部电影就值5星。因为这6分钟,必将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
画龙点睛的音乐
《三人行》当中的音乐前面已经提到,不管是莫扎特的乐章还是那首《之乎者也》,都在枪战中起到了渲染反差的作用。不过你细细玩味《之乎者也》的歌词,就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这首歌的表达是冲突,正如歌里唱的“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而这种冲突正是《三人行》这部影片表达的核心内容,或者换个说法,《三人行》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对于传统身份认知的解构。
你认为的警察是维护正义的,但是这里的警察说“犯法也是为了执法”。你认为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但是这里的医生为了证明自己而劝说病人接受高风险的手术,甚至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去伤害病人。你说知道的罪犯是粗鲁而穷凶极恶的,但是这里的罪犯却能随口引经据典,心思缜密,多智而近妖。我们并没有立场去职责其中任何一个角色的黑暗,正如一开始我们所说,所有角色的举动均是当时环境下的不得已。而杜琪峰通过前期的渲染完美的诠释了这样的身份解构,并在《之乎者也》中把主题推向高潮。
影片的最后老伯出院时唱着一首类似于“知足常乐”的歌曲,他是疯癫的,没有那么多人生的不得已,或许他才是生活的最快乐的人吧。
黑色幽默的结尾
关于电影结尾这件事上,杜导没和广电总局少做斗争。《三人行》的结尾,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宿命感。抑郁少年在爆炸中滚下医生曾经摔倒的楼梯,竟然奇迹般的痊愈。医生的心结就此就开,所以最后做出了拯救钟汉良的决定,那个时候她的眼里不再有正义与邪恶,她看到的只有需要自己救助的病人。古天乐最后开枪射杀罪犯,枪支连续三次卡壳,仿佛宿命一般,他最终放弃了保全自己的计划,决定救上罪犯,坦白一切。
当一切似乎都趋于圆满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罪犯陷入昏迷再也不会醒来,警察的上司呵斥他“我不是叫你录口供”,希望他隐瞒此事,不要讲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不过最后,古天乐饰演的警察还是交出了自己的证件。没有人是赢家,没有人收益,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影片也戛然而止。
当然,有人说最后的结尾别有深意。谁知道呢,毕竟有传言说影片被删节了20分钟。不过可以肯定的,《三人行》带给我们的,是那份久违的,熟悉的杜氏江湖。
『柒』 求部类似于蝴蝶效应1.2.3的电影
中文名称:罗拉快跑
英文名称:Lola rennt/Run Lola
更多外文片名:
Run Lola Run
Lola Runs.....USA (literal English title)
Corre, Lola, corre.....Argentina / Mexico / Peru
Cours, Lola, cours!.....Canada (French title) / France
Run, Lola, Run.....Australia / USA
аЕЦХ кНКЮ, аЕЦХ.....Russia
A Lé meg a Lola.....Hungary
Corra, Lola, Corra.....Brazil
Corre, Lola, Corre.....Portugal
Juokse, Lola!.....Finland
Løp, Lola, løp.....Norway
Lola.....Denmark
Lola bezí o zivot.....Czech Republic
Lola corre.....Italy
Lola springer.....Sweden
Spring, Lola!.....Sweden (TV title)
Trexe, Lola, trexe.....Greece
别名:劳拉快跑/疾走罗拉
版本:思路.OAR.1080i.dts德英导DTS四声轨
发行时间:1998年08月20日
电影导演:汤姆.提克威 Tom Tykwer
电影演员:弗兰卡·波滕特 Franka Potente
Moritz Bleibtreu
哈伯特·奈普 Herbert Knaup
Nina Petri
Armin Rohde
Joachim Król
地区:德国
语言:英语,德语
【IMDB评分】 8.1/10 (45,816 votes) top 250: #154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30827/
【制作成本】 DEM 3,5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1998) X Filme Creative Pool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令人屏息、兴奋的影片,一个女人如何拼命尽力地抢救她的爱人,爱欲生死将完全改观……你只有20分钟筹出10万马克,并需狂奔穿梭于城市中拯救你的爱人。这个女孩凭着她的热情打破环绕周围的固定规则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标准。如果说爱的力量可以移山,那么她真的可以。柏林,夏季某日,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就只有20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
看完这部影片,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罗拉的三次奔跑都因细节上的一点小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将“假如……就会”的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纯熟地借用了电子游戏的表现手法,在每一段的运镜也各有不同。
·导演Tom Tykwer不喜欢墙上的空白,就让影片造型设计师Alexander Manasse在上面画上金·诺瓦克在《眩晕》中的造型,但是Alexander Manasse不记得她的样子,Tom建议画她的背影,于是Alexander十五分钟内就完成了作品。
·女主角Franka Potente在拍摄中七周没有洗过一次头发,因为她那头红发对水非常敏感,每洗一次都会变浅。
·影片开头的两句话"足球是圆的"、"比赛是90分钟"出自前西德足球队1954年世界杯的传奇教练塞浦·赫尔伯格(Sepp Herberger)。
·片中Manni 提到的Shrimp in Florida是电影编剧的小名,他的真名没有在字幕中出现。
·扮演Manni借电话卡的那个盲人老太太是Monika Bleibtreu,她是扮演Manni的Moritz Bleibtreu的妈妈
·片中轮盘赌的镜头不是假的,拍摄的时候摄像机跟着小球,然后它就撞上了20。
·片头的叙述来自Hans Paetsch,他是德国最受欢迎的讲童话的人。每个听着童话长大的德国人都能认出他那富有个性的嗓音。
·剧组人员花了差不多五周时间才说服那家位于柏林的超市同意拍摄抢劫场面。
·影片大约有1581个镜头转换,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算每个镜头长2.7秒。有趣的是影片结尾节奏相对变慢,这跟时下大多数电影正好相反。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Narrator: Mankind, probably the most mysterious species on our planet. A mystery of open questions. Who are we?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going? How do we know what we believe to know? Why do we believe anything at all? Innumerable questions looking for an answer, an answer which will raise the next question and the following answer will raise a following question and so on and so forth. But in the end, isn\'t it always the same question and always the same answer?
讲述者:人类,也许是这星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一个充满着疑团的奥秘,他们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去?怎么确定自以为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只会衍生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下一个问题,但最终会否原来只是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答案?
--------------------------------------------------------------------------------
Herr Schuster: A football is round, a game lasts 90 minutes. That\'s for sure. Anything else is merely hypothetical.
Herr Schuster: 足球是圆的,比赛是90分钟。这些是一定的,其它的都是理论。"
--------------------------------------------------------------------------------
Manni: What if I were in a coma, and the doc says, "One more day?"
Manni:如果我昏迷不醒,医生说“只能再活一天”怎么办?
Lola: I\'d throw you into the ocean... Shock therapy.
Lola:我会把你扔进海里……使用震惊疗法。
--------------------------------------------------------------------------------
Lola: Manni - you\'re not dead yet.
Lola:Manni,你还没有死。
Manni: I\'m not?
Manni:我没有么?
--------------------------------------------------------------------------------
every day,every sencond,you make a decision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编辑本段]剧情赏析
旋风穿过每个人之间 ——评《罗拉快跑》
作者:badapple
自西门町一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人类……地球上最神秘难解的动物……」片头中行人杂沓匆促,没有谁特别理会谁,甚至没有谁目光交会谁,直到这个陌生人穿越过层叠的人影,直视进入镜头,开口说话。
铃响震天,来自一具火红色的电话,萝拉终于奔进房间,执起话筒,电话线路以光速联通她与男友曼尼,一段气急败坏的对话中,观众也有如同时搭上了光速飞船,冲进时空急遽压缩的黑洞。
痞子男友曼尼今天出门贩毒兼收帐,萝拉则出门购物,她的机车适巧遭窃,所以无法依约前去接载曼尼,曼尼只好坐电车,在电车中又因躲避警察,大意遗落了贩毒钱款,目前六神无主,除非在二十分钟内筹得失款,否则必遭黑帮灭杀,他决定抢劫商场,萝拉认为还另有筹钱之道,所以,挂上电话,她开始了影片全场的狂奔。
从无法预知的意外开始
一个发生在德国下层社会的简单事件,一段锁定在二十分钟之内的单纯任务,透过一具红色电话,牵引出洪流一般复杂的随机因缘,先前是几桩无法预知的小小意外,此后是一连串效应无穷扩大的选择。
仓促中选择,萝拉从众多求援对象中选择了她的父亲;奔跑中选择,她赶路时选择莽撞不避行人车辆;愤怒中选择,她在借钱未果时选择将原本不和谐的父女关系诉诸决裂;慌乱中选择,二十分钟大限来临时曼尼开始抢劫,空手赶来的萝拉选择作为帮凶,结果死於警察的枪击。
被狙杀於街头的萝拉还没瞑目,原本是平淡的一天,怎麽会跑到这种终站?如果能够重来……蔚蓝的天空下,红色电话重新响起,萝拉再度开跑,一样的路途,一样的街车行人,她奔跑途中发生的小小抉择变化,这一次借钱遭拒后,萝拉选择直接抢劫自己的父亲,筹钱成功,但曼尼却惨遭横死——被一辆因为闪避萝拉而改变行速的救护车正面撞击。曼尼一时无法瞑目,透过他的瞳孔穿进电话线路,萝拉正挂上话筒第叁度开始狂奔……
《萝拉快跑》拥有许多商业标签,「节奏明快的MTV式电影」、「德国近年来於海外最卖座的电影」、「世纪末风格的另类电影」、「最令人兴奋的欧洲电影」,对於在开场五十秒后即泪水决堤的我来说,不足以形容我在这部电影中所感受到的深邃讯息。
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想到当道的混沌理论指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只要在运算中更动一个细微的变数,也可能演变成出瀑布一样混乱粗暴的系统,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扑动了翅膀,可能造成明年春天纽约的大雪封天,这连锁反应,来自於我们所生存的是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当然大部份的电影叙事,无非在诠释因果之间的的周折,《萝拉快跑》的出奇震撼,在於导演Tom Tykwer选择的手法,只见筋骨去除血肉的高速节奏中,萝拉狂奔一路的旁枝末节,即时剪接出穿越时空的因果效应,于是我们看见被萝拉擦撞的保姆,也许因为心情恶劣而起意绑架婴儿,走向牢狱人生,这保姆也有可能因为萝拉的的擦撞一时驻足,接着偶遇慈善团体,渐渐被同化成一个社会义工,这样南辕北辙的人生发展,一桩桩发生在萝拉叁次狂奔中,同样的情境,因为一点点随机的无常,演变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对佛法的认识非常粗浅,我还是感受到这部电影中浓厚的因缘观讯息,宇宙既是由众生所形成,任何人的一行一念都不断扩散出无形的业力,交织成无限大的关系网,因为这网络中交换着亿万乃至无量的变数,所以凡夫只能在很有限的尺度中才看得清因缘,而《萝拉快跑》采用暴力的切片方式,故事非关道德,不论理念,随意在任一个时间点切开剧情,展示出大量的因果关联,这样高度浓缩内容的电影竟能令人动容,也许就在它挤压了关系网,让我们彷佛看见了巨观的活生生的宇宙,彷佛窥见了一瞥所谓的绝对存在,领受到了一点佛陀所说的悟境。
《萝拉快跑》最鲜明的话题之一,是萝拉叁度重新狂奔求援的超现实剧情,模彷电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投一次钱币,可以操纵叁次电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爱恨情仇、惊险挣扎,是否只是屏幕另一边的一场片刻消遣?人在巨大的因果网路之中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部电影所吐露出的观点,显着淡淡的佛法意味。
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
《萝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倾向唯神的教条,也不服从唯物的秩序,它亲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随机选择,严格说起来,还是有些唯物论的气息,但重点在於萝拉的每个临时抉择,并不一定直接缘由自有迹可循的环境影响,她的叁次奔途,各自有细微的差异处,忽而贴墙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绕开,引发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这毫无来由的举动也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即使用超级电脑运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萝拉每个细小决定的充份理由,这点导演在电影开头就表达了他的意见,人,是最神秘难解的动物。
更大的重点是,叁次开头相同的狂奔,演变成叁部千差万别的版本,《萝拉快跑》描绘出的世间,是一幅因缘构成的幻象,假相看似万有,实相是一戳指就可以全数崩解的虚无,也许导演的影射在电动游戏之外,接近更深度的层次,因为诸行无常,因为看见真实世界的虚幻,萝拉这个人物的真我是什麽?电影中的所有角色与银幕前的观众谁更像是真实?谁又更像是虚拟?
包含了这些深刻的讯息,可喜的是整部电影流畅有趣,走出电影院后,正是西门町最热闹的夜市时分,我感觉放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 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罗拉快跑》: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作者:田然【字体:小 大】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的意义已然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动画,游戏,随心所欲的剧情设置,它所散发出来的种种独特气质与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吻合。对于看《罗拉快跑》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电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你也很难去说服他们再去循规蹈矩,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二十分钟内必须搞到十万马克,并送到男朋友手里,否则黑社会便要找她男朋友的大麻烦。应该说,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都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主角在执行剧情任务的时候若是被干掉,便可以打开存档,回到初始的位置,继续重复玩这一个任务,用这个理念去诠释这部电影,是没有问题的。《罗拉快跑》非严格意义来说,有着三段式剧情结构,前两段剧情,罗拉执行剧情任务均告失败,在第三段剧情中,罗拉终于完成了任务,她的男朋友化险为夷,两人又收获一笔意外之财,皆大欢喜。继续分析,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通常会有很多NPC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出场任务和人物性格,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机的,变数很大,主角在与这些NPC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应有信息,获取适量帮助,最后完成任务。在《罗拉快跑》中,除去罗拉和她的男友,任何一位出场人物均可以看作NPC,罗拉的老爸,街上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银行的看门员,地铁站里的大胡子穷鬼,这里面有些NPC有着改变剧情的能力,有些则是点缀作用,无足轻重。罗拉在每一次开始任务,与这些NPC互动,寻求过关的过程,无论是罗拉,还是NPC,由于每次玩法的不同,双方的走向都会有变化,稍一的差异都会体现在结果上,牵一发而动全局。可以说,这个游戏是玩不完的,或是说,这部电影是没有结果的。在第三段剧情,种种机缘巧合,罗拉在赌场赚到了十万马克,她的男朋友又找到了拿他钱的那个邋遢鬼,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吗?换句话说,若是游戏重来一次的话,未必就会有这样的运气。那就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在未完成任务之前,罗拉永远不会停下来,会永远跑下去,这样一来,电影就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罗拉快跑》仅仅提供了一个事件发展可能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凭故事自行发展,人物自生自灭。诚然,这个理论是很恐怖的。
故事的内核如此,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果断,不拖戏,行动力强。总之,对于《罗拉快跑》来说,主创人员选择了以上这些诠释方式,是正确而合情合理的。
《罗拉快跑》的诞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幸事。抛下国内电影制度不谈,从创作理念上讲,这种创作思路是崭新的,天马行空的,这里面不单单是迎合了年轻人口味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电影的走向,创作电影的态度,创作电影的方式,在《罗拉快跑》出台之后会有何变化?电影类型是否变得更加丰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开始随之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规则和束缚都在不经意地松动,最后土崩瓦解。那么,如何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诠释我们想要表达的世界,《罗拉快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方案。
『捌』 自由意志的影片评价
毫无疑问,《自由意志》是一部大胆而无所畏惧的电影作品,如果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不完全是为了娱乐,那么也许能够给人们一些启示。
——《欧洲电影》
德国导演马提亚·甘斯勒的《自由意志》,会让你看过本片之后至少有17分钟的回忆再也挥之不去。
——《首映杂志》
两个引人入胜的主要角色,由德国经验丰富的男演员约根·沃格尔,和相对而言算是新手的瑞士女演员莎宾·蒂莫提欧领衔担纲,支撑起了一部《自由意志》。
——《综艺杂志》
是一部长达近3小时的电影,描述了一个强奸犯西奥因为被诊断出有精神疾病,因此除了一般的监禁之外,还要接受精神治疗,方能重新进入社会.他在观护与自制下开始新生,甚至交了一个女友,最后却再次失控犯罪,绝望的他选择了割脉自尽,了结生命.
整个故事看得十分压抑,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从他犯案.被捕.治疗.重入社会.恋爱,再度犯罪,自杀,就如同纪录片一般详实地贴近他的生活,节奏不疾不徐,虽然略显冗长,但却并不沉闷,许多细节安排十分精巧,暗示了主角的心境转折,全片充斥着一股淡淡的悲伤.透露出一种宿命难违的气息.
开场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强暴戏,西奥在与同事发生争执之后,情绪暴躁的他疯狂地砸烂餐具后被迫离开,随后对一个骑车女子实施性侵犯,之前的铺垫告诉我们,西奥的行径很有些异常性欲亢进症的特征,导演采取了迫近手提摄影的拍摄手法,使得临场感与压迫性十足,在整个过程我们看到行为失控的西奥不只是强奸行为,更包括他以暴力殴打受害人的前奏,令人触目惊心.
作为对应,影片后段,开始新生的西奥再次犯罪,依然是一场强暴戏,导演却着重刻画了其心境的转变.他本是在超市购物(此时他已和女主角同居),却接到女友电话说要参加一个离职同事的聚会而不回家吃饭,有些失落的西奥无聊之余,竟跑去偷窥女友聚会,看见她有说有笑,充满挫折与嫉妒的他独自走在街头,突然被一个要开车进车库的女人按喇叭要求让道,一时恼怒失控的他立即尾随进去,又是一番暴打,强暴的过程反而不再用细节呈现.
《自由意志》这个片名更象是一种反讽,整个影片其实是在讲禁欲,西奥出狱后,为了克制自己的性冲动,他除了工作,运动,自慰外,甚至在一次晚上和一名的女子等车时,他放弃坐同一班车,而宁愿再等下一班.当他对一个餐厅女招待有好感时,他说:我喜欢她,但我也不喜欢她. 喜欢她是真实的感觉,而不喜欢她则是害怕欲望可能再次带来无法自制的后果.
西奥寄以厚望的爱情,最终未能阻止他再次犯罪,片中女主角的适时出现,本来给了他一个改变人生的契机,西奥第一次感受到男女情爱的关怀,他显然也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只是正常生活下暗藏在他体内的性欲恶魔始终在伺机而动,犹如戴着双重面具生活的方式,一次一次不断挑战他的抗压性,因此当他再度犯罪之后,坚决提出跟女友分手,西奥在天桥上大声告诉她:我恨你.这残酷的话语背后,其实是西奥原以为两人的爱情与关系,足以治愈他的疾病,但最终却失败了,恨的是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再度破灭,恨的是因此松懈了的自我防范.
影片用冷静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足够震撼的悲剧故事,从某种角度来说更象是一篇精神病学报告,也是关于体制规范和自由意志之间如何制衡之间的探讨,西奥在恢复理智之后,会对自己所做的事痛哭失声,而第一场强暴戏结束后,双眼被纱布蒙住的受害者仓皇逃走,却一脚踏空倒在荆棘丛里而忍不住哭喊时,西奥并没有是马上逃走,而是跑回车里拿急救箱想帮她,讽刺的是急救箱里的物品既是他用来捆绑受害者的工具,也是他想用来救人的工具.从他身上看得出,强奸行为总是无法控制,事后良心发现才是他的自由意志,这一点也让他痛苦不已.
导演并非表达自己对犯罪的同情,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复杂人性面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剖析,没有什么刻意煽情的段落,却让我们有了更多思索的空间.影片对白很少,大量的内心戏让男女主角都有不俗的发挥.在画面处理上尤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一场强暴戏,再比如男女主角在公寓里的激情戏,都采取了逆光处理,尤其是最后一幕在海滩上,西奥在女友面前割腕,女友抱着他痛哭嘶吼之后,画面中二人的背影面向大海,日升又日落,影像静默而充满复杂层次的平静情绪:西奥终结了罪恶的冲动,生命永远归于平静.
很喜欢电影的结尾,即使锥心刺痛,依然相伴至终,留下的不仅是无助与绝望,更有莫名的心痛与感动.
几个世纪来,科学被排斥在善恶对错的问题之外,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样的终极话题长久地供奉在哲学和神学的圣坛上。
认知神经科学家萨姆·哈里斯勇猛地将自己的科学之剑指向道德世界。他提出科学不但可以,而且更应当成为道德问题的准则,科学可以为人类设立新的价值观,带领我们走向真正幸福的生活。
在《自由意志》一书中,哈里斯以睿智、妙趣横生的方式向我们揭开了“自由意志”的秘密,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自由意志”原来是场幻象,我们该不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不能,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糟。书中不但有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博士的精彩导读,更有作者与著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激情辩论。
『玖』 自由意志完整版电影
(www.haotd.net天地迅雷下载网)-自由意志CD1.rmvb
『拾』 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种东西
人类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上千年了,包括去年煎蛋上的《八大未解哲学问题》中也有“我们有自由意志吗”这个问题。近几年对于这个形而上学的根本性问题的讨论也仍然没有停止,电影《云图》中都可以看到对自由意志,因果关系和决定论的探讨。不过,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群中,神经系统科学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不光只是一个哲学问题了,它也是科学问题,是关于人类如何感知世界的问题,是我们从怎样的规模和层面看待世界和宇宙和“更大的世界”的问题。每一个哲学流派都有不同的世界观,宇宙观和视角,你也可以说,宇宙只是一场幻影秀,所谓的自由意志,甚至可能连因果链,输入与输出结果都没有关系——它可以是完全形而上的。
下面是 iO9 上,关于神经系统科学家版本的“为什么我们或许真的没有自由意志”。
的确,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正是他们的思考导致宇宙决定论(Determinism)的产生。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一切行动都是因为先前的事儿引起的,这个因果链从原始宇宙时期就存在着,并且从未间断发生,所以在这个因果的宇宙中,自由意志是不可能的。所以,以时间为线索,则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被预知,因为它们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作为与决定论对立的观点,认为人所作出的选择在不同情况下不尽相同,就像昆虫对刺激的反应一样是不经思考而随机的,虽然很多网络词条认为非决定论是对自由意志的绝对肯定,不过如果是非决定论的,即随机而没有模式可循的,那么自由意志的定义也会改变;剩下的也就是妥协的产物,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相容论(Compatibilism)了,它们认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而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在宇宙中相容,即“弱决定论”。
上面几条就是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在哲学上的几大论点,不过对于哲学无感的人来说,自由意志的执行过程和大脑不无关系,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证据——比如那些可行可试验。
早期的一些大脑实验显示(煎蛋的文章中也提到过),“人早在自己大脑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决定”——有时候这一点十分明显。这个结论的出现让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感到很忧虑——我们甚至得不到对自己大脑的完全控制。
同时,不是每个人都被这个实验说服了。要证明自由意志只是幻影,还有更多的科学实验要做。
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BP)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神经学家就意识到在大脑中存在着一些奇怪的现象。
德国科学家 Hans Helmut Kornhuber 和 Luder Deecke 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们将该现象命名为“准备电位”,英文是“readiness potential”。这个现象就是,大脑会先于我们的意识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这个发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要求实验对象移动他们的手指(自发性行为)后,Kornhuber 和 Deecke 的脑电图(EEG)扫描显示,在运动皮质区有缓慢的负电势势移,而势移的发生早于实验对象的身体移动。根据这个现象,他们不得不得出结论,潜意识决定了移动手指的行为——这完全就在他们的意料之外,也是违背常理的。
不消说,他们的发现另科学界很不安。自弗洛伊德的时代起,很多认知科学家,医学家就接受了人类在做决定时体现出的“命运决定性”("deterministic"),只不过他们对这个理论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有意忽略它。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叫 Benjamin Libet 的科学家做了一些后续的实验,更加巩固了 Kornhuber 和Deecke 的工作成果。他采用的是相似的“动手指”实验,只不过在实验中加入了时间的观测。后来他所得到的数据是,人脑的准备电位比人类的意识还要快0.35秒。
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Benjamin Libet 总结出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我们所认为的自由意志,或许只是一种类似“否决权”的存在,即我们并没有能力决定开始某个行为,只是在它被实施之前,大脑能够提出否定的意见,在最后一步决定行为是否能够有效。
现代检测手段显示相同结果
新近的神经科学家运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来研究这一现象,其中包括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和植入式电极,不过加上了这些最新的科技之后,准备电位(BP 现象)凸显得更加明显了。
举个例子,一项2008年由 John-Dylan Haynes 带头进行的研究结果与 Libet 在实验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很类似。在让参与者进入磁共振扫猫仪后, Haynes 告诉参与者们在闲暇时用左手食指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不过他们必须要记住自己按按钮的具体时间点和按了按钮之后屏幕上所显示的一个数字。
实验结果相当惊人。Haynes 的数据显示,BP 比参与者的自觉意识(conscious awareness)快了整整一秒——而在其它几次相同的实验中,这个时间差甚至达到过10秒。随着自己研究报告的发表,他告诉《自然》的记者:
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得去检查下这个数字是不是出错了。'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做了很多合理性检查(sanity checks),比其它任何实验都要多。
他说,所谓的“认知延迟”,可能是由大脑中一个更加高级的控制区网络造成的,它在做决定和判断进入自觉意识之前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基本上,大脑的这一部分会在无自觉意识的状态下提前进入准备状态,一旦某种特定组合的情况或条件出现,并满足大脑中的一种“备案”,就会传达给意识,随后行为被实施。
在另一个研究中,神经学学者 Itzhak Fried 暂时抛开了功能磁共振仪,希望能更直接地“挖掘大脑深处”。最后,他在参与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用于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状态——这种操作能够为他提供精确到惊人的数据,具象化大脑作出决定的整个过程。
他的实验显示,在实验者有意识地作出决定按下按钮之前1.5秒钟,神经元就已经做出了反应。在700微秒的时间内,Fried 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大脑中神经元的信号对实验者即将作出的决定作出了预测,准确率达到80%。一些特定情况下,这个数字甚至还能上升到90%。
各种实验,得出的都是类似的结果。
Fried 推测,当由大脑内部产生的神经元交合的信号发射速度变化,并且上升到一个临界点时,人类的“决断力”就产生了——即是说,内侧额叶皮层(medial frontal cortex)能在一个人意识到之前就做好决定。
“在某个时间,这些被预先决定好的事会被‘准许’进入到意识层,”他告诉《自然》。
而在林一个由 Stefan Bode 带头的实验中,他详细精确的功能磁共振实验显示,在决定最终到达人的意识层中的前几秒钟,他们就能根据大脑中的信号来“破译”和预测所谓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