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解析一下为什么印度电影那么发达
印度电影的确挺好看的,它保留印度传统的歌舞元素,剧风独具一格,剧情美妙绝伦,更何况他有东方好莱坞之城的宝莱坞,电影事业规模庞大,具有很强大的商业后盾。
而日韩中泰等国的电影风格基本上已被西方的电影潮流给颠覆了,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民族魅力。
宝莱坞简介:
宝莱坞是以孟买为中心的以印地语为主的电影工业的统称~后来因为地位重要被引申为整个印度电的代称。但是实际上,狭义的宝莱坞只是印度电影工业的一部分,印度还有其他的电影中心。
印度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13年的Raja Harishchandra,是Dadasaheb Phalke
20世纪30年代印度每年可以产200多部电影。第一部印度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Alam Ara ,是Ardeshir Irani.,这电影大获成功。电影中对白,歌舞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
然后30年代-40年代陷入低谷。印度受到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独立运动印巴分制影响,电受到冲击。
1937年又是Ardeshir Irani凭借Alam Ara的成功,制作了印度第一部彩色片Kisan Kanya。彩色电影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才成为主流。此时那种很奢华的爱情主题的歌舞片就开始风靡。之后40年代-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
印度精彩电影:
《三个白痴》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black 》
《chakde india 》
《new york》
《宝莱坞生死恋》
《 阿育王》
《未知死亡》
B. 有声电影的早期电影
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J.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A.克罗斯兰导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R.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L.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维多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
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随着1928年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形成了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它们包括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合并于1924)、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 1927年10月6日,阿尔·乔尔森在今天开始上演的一部有声电影《爵士乐歌星》中担任主角,声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电话传送的清晰。演员的动作与他们的语言脱节。声音没有像在广播里那样抑扬顿挫。但不管怎样说,这是一次首创。
《爵士乐歌星》的情节部分地反映了乔尔森真实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样,乔尔森出身一个犹太家庭,这个家对爵士歌手的职业是很不满意的。乔尔森同父母的疏远及随后到来的飞黄腾达是这部影片的紧张和动人之处。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圣歌《柯尔·尼德里》和《妈妈》。沃纳·厄兰和龙金妮亚·贝瑟尔分别扮演父亲和母亲。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写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过天晴》于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无声片,这形成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得以彻底完成。 大观楼影院始建于1905年,在这之前,它还有大亨茶园和马思远茶楼两个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当时,它的第一任经理任景丰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上世纪30年代,大观楼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购买法国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机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宽银幕电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体电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银幕影院。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观楼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
C. 1931年上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名字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影片轰动海内外
导读: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在美国上映,从此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引起一场大争论。很多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强烈反对使用电影有声技术这个新发明。查理·卓别林说道:“拍摄现场中有几个人戴着耳机坐在那儿,打扮得像是来自火星的战士;在演员的上方悬挂着几只话筒,犹如钓鱼的鱼钩一般。这种景象是如此的复杂而又令人沮丧。在这堆垃圾的包围中,谁还能有创造力?”
卓别林
在中国,对于有声电影,持赞成和反对两种态度,而反对的意见似乎稍占上风,他们提出的理由是:“一则我国的方言不太统一,二则无雄大之投资,颇难进行,三则另要训练一班有好喉音而同时能表演的演员。”而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
《唐·璜》
时间就在争论声中度过了,结果如何呢?在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力推有声片。1926年,该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并在其后的竞争中获得了领先地位,它的市场价值在两年之内从600万美元一路飙升到2.3亿美元,其他电影业巨人如派拉蒙和米高梅也不得不投资有声电影,电影院都已经达到了放映有声电影的要求。
华纳兄弟公司
在电影领域,正像在其他一切领域一样,一种影响巨大的新技术最终会取得支配地位,拒绝它和抵抗它都是徒劳无功的。1929年美国有声片正式输入中国之后,“有声”还是“无声”,成了当时中国电影公司必须回答的一道选择题。
美国拍摄电影
1929年以前,上海所有电影院的设备,都只能放映无声电影。1929年2月4日,美国有声影片《飞行将军》,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开放映。1930年,中国开始投资制作有声电影。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上海公映,立时轰动海内外。
飞行将军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女主角红牡丹由胡蝶扮演。
《歌女红牡丹》
剧情是:红牡丹声名极盛,月入甚丰盛,但不够无赖丈夫的挥霍。为此受到刺激,嗓音失润,沦为三四等配角,生活潦倒。丈夫仍旧对她虐待、剥削。她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后来,丈夫卖掉女儿,心情烦恼,失手杀人,被捕入狱。红牡丹不咎既往,还到狱中探望,托人营救。影片暴露了封建礼教对红牡丹的心灵摧残和毒害,遭受种种折磨而仍不觉悟,抨击了其丈夫的无耻寄生生活。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歌女红牡丹》
严格说来,《歌女红牡丹》只能说是半有声片,因为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他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
D. 有声电影哪一年产生的
有声电影机的诞生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有声电影发明者--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其他人也曾想过发明有声电影机,但无一成功。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而这一点,其他人是无法做到的。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爱迪生耗费了两年精力,才研制成功有声电影机。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一译《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根据资料来看,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华纳公司1929年的《纽约之光》 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寿终正寝。
E.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上映的什么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
有声电影,指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这一放映模式的出现对电影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有声电影是指有声音同步播映的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对。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后可靠的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F. 还记得那些印度经典电影吗
前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过印度和斯里兰卡,参观了世界著名的印度“宝莱坞”,印象极其深刻。在这之前,印度经典电影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那些美妙的歌舞片,令人相当痴迷啊。可以说,我算是印度电影的Fans。所以,这次能够和高群书导演一起被邀请担任2010年印度影展的推广大使,感到非常荣幸,极其开心! 说起来,印度电影的历史真的相当悠久。据资料记载,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买首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第一次把电影带到了印度。此后在无声电影时期的20-30年代,印度电影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无声影片的产量持续上升,1931年高达207部。 同时,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印度电影开始了新的发展。1930年印度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影片《阿拉姆·阿拉》。影片题材取自《一千零一夜》,场景瑰丽多彩,穿插了很多歌舞场面,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这种歌舞片形式至今仍然是印度电影被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除了我们熟悉的歌舞片外,印度也有很多现实题材的电影,早期的《大地之子》和《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都是印度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特别是后者,以柯棣华医生投身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以身殉职的悲壮故事为题材,在中国也被很多人了解和喜爱。 1950年印度正式独立,其电影也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了,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拍摄了很多反映现实的优质影片,开始了印度的“新电影运动”。我们熟知的《两亩地》,就是这类影片的佼佼者。 进入60年代,印度影片的年产量已达300多部,而到了1985年,影片年产量更高达 912部。目前,印度电影的年产量都在千部以上,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印度的很多本土电影明星,虽然未必像好莱坞影星那样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但在本国,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超级喜爱,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次在中国举办的印度电影展,共有10部来自“宝莱坞”的佳作将与中国观众见面。在选片上也打破了观众对于印度电影“只有歌舞片”的刻板印象,选择了印度近年来最为优秀的现代影片,类型多样,包括喜剧、情节剧、历史剧、儿童剧等,题材涵盖了印度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合各个不同年龄层及口味的观众。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回忆起那些经典的印度电影,《流浪者》、《大篷车》、《奴里》、《宝莱坞生死恋》等等,当那些美好的记忆令你温暖而感动时,不如,去看看现代的印度电影吧。相信你一定会有特别的收获! 高群书导演和小车同学 郑重推荐印度电影
G.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哪一年诞生的
1927年10月6日,在美国公映的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爵士歌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有学者认为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6年华纳公司拍摄的《唐璜》),由喜剧演员乔尔森主演。
H. 印度电影为什么舞蹈那么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印度电影,绝大多数的人答案一定都是「连唱带跳」。那么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如此之多呢?印度电影中加入歌舞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前段时间口碑炸裂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除了在剧情上打动人心之外,许多观众对片中只有一段歌舞情节也是大感意外,引发了很多讨论。后来红遍网络的《误杀瞒天记》也招来了无数「原来印度电影也可以不跳舞」的评论。原来印度电影也不是100%都有歌舞的。
I. 有声电影什么时候诞生
有声电影,指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这一放映模式的出现对电影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中文名
有声电影
出现时间
20世纪20年代
录音方式
同期录音 后期录音
首部有声电影
《爵士歌手》
简介
有声电影是指有声音同步播映的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对。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后可靠的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有声电影宣传海报
1930年代早期,有声电影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在美国,有声电影使好莱坞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欧洲很多电影制作人和批评家对新的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过多的对白会削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电影通常是无声电影加现场表演,因此有声电影发展缓慢。在印度,声音成为该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