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大般若经啊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
《道行般若》;《胜天般若》;
《文殊般若》;《金刚般若》;
《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溽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Ⅱ 《般若经》共有几部
佛祖用二十二年的时间,说般若经方面的经典,共有十部:《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般若意为智慧,只有智慧启用,才能洞澈宇宙人生真理,迈向觉悟佛果,充而广度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祖用那么长的时间说法般若经的原因。(摘方海权香严居士法语)
(2)大般若经电影扩展阅读
作品背景:“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
般若类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印度案达罗王朝中叶(约公元一世纪中叶),般若类佛经就已问世,龙树时代(公元二或三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
所谓“大品”、“小品”是指两部《般若经》在篇幅上有大小长短的区分,而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Ⅲ 唐僧回大唐是什么电影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名陈袆,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
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国性考试来选择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法号——玄奘。当时13岁的陈袆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小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政府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法师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请法师为他受戒,自愿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这样的音变呢?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谋杀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复返。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却是茫茫戈壁。当玄奘躲避追捕寻找水源时,他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显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最后一个水囊也被打翻。茫茫戈壁中,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尽,奄奄一息。于是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对于玄奘而言,观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枣红色的瘦马,显然,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边。
走出戈壁,玄奘来到今天的哈密境内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与玄奘结拜,此时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偷渡出境的和沿,而是高昌王的御弟。高昌王与玄奘的结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4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30人,实际上这个团队只是一个临时组合,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中原无数小国,终于踏上印度国土。印度那烂陀寺是玄奘真正的目的地。此后,他开始了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达到了顶风,自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玄奘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鞠文泰的约定,玄奘要国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徒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经不在人世... ...
玄奘在给唐太宗的书信中言辞非常谦恭,请求唐太宗的原谅和帮助。七个月后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辞热情,请玄奘回国。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初次接见了玄奘,初次见面,唐太宗对玄奘深有好感。
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送到唐太宗面前,书中记录了玄奘亲生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28国情况。
对于当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来的600多部经书还没有译。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间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译一卷。
公元649年,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经》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大部分经书都不为平常百姓所知,但《心经》是个例外,整部经只有260字,没有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公元659年,玄奘法师迁到远离长安城的寺院——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书翻译几乎耗尽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从那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来。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师圆寂。
公元664年,中国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
为一个和尚举办这种规格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总结: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
从27岁那年开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
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 19年后,他载誉归来,重回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 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无休,翻译佛经。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伟大的翻译家、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地理学家。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Ⅳ 般若经的十部作品
佛祖用二十二年的时间,说般若经方面的经典,共有十部:《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般若意为智慧,只有智慧启用,才能洞澈宇宙人生真理,迈向觉悟佛果,充而广度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祖用那么长的时间说法般若经的原因。(摘方海权香严居士法语)
Ⅳ 大罗龙羯心经是什么
大罗龙筵心经是是徐克在电影杜撰出来的。
但是它的核心应该是《心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大师西行过沙漠时,遇到各种妖魔鬼怪的幻象,就是靠着念诵《心经》化解,就像圆测大师与魔怪对仗的时候那样,安住如如不同的境界,魔怪自己就消失了。
《心经》600卷,是一切佛法的精华,明心见性,守住自己的心,则不受迷惑,片中则用《心经》对治封魔族的幻术。
罗龙羯心经
电影中,圆测法师将一篇《大罗龙羯心经》交予狄仁杰,去抵御“移魂术”的虚幻攻击。翻检《大正藏》,并没有找到《大罗龙羯心经》这部经文。但佛教中的《心经》却是广为人知的。《心经》现存有9种译本,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
《心经》作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其篇幅短小,内容凝练。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只有认清这个因缘和合的本质,才能放下内心的恐惧不安、才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最终不被虚幻所迷惑,从而断除烦恼,到达安乐解脱的彼岸去。
所以,电影中用《大罗龙羯心经》去抵御“移魂术”的虚幻攻击。
Ⅵ 《大般若经》:何为如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
“善现,云何四无所畏?谓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一。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已永尽诸漏,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于是漏未得永尽。’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二。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为诸弟子众说能障法染必为障,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有染是法不能为障。’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三。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为诸弟子众说能出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正尽众苦,作苦边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有修此道,非正出离,非正通达,非尽众苦,非作苦边。’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四。如是名为四无所畏。
“善现,云何四无碍解?谓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如是名为四无碍解。云何名为义无碍解?谓缘义无碍智。云何名为法无碍解?谓缘法无碍智。云何名为词无碍解?谓缘词无碍智。云何名为辩无碍解?谓缘辩无碍智。
“善现,云何名为十八佛不共法?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解脱知见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未来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是名十八佛不共法。
Ⅶ 《大般若经》是从哪里传到中国的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著作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竺佛朔与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后题《道行般若经》)10卷(相当此经第四会),世称“小品般若”。旋有三国吴支谦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原题《明度经》)6卷,康僧会别译成《吴品经》5卷(今佚)。另有竺法护译成《光赞般若波罗蜜经》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20卷(相当于此经的第二会)。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六年(404)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和《金刚般若经》等。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二年(509)译出《金刚般若经》1卷(相当此经的第九会)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所说:直至唐代,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奘以唐京事务烦多,《般若》部帙巨大,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便请得唐朝廷许可,于显庆四年(659) 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现在陕西铜川焦坪煤矿),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曾请仿照罗什的译例,删去繁重;玄奘心有未安,为求周详,悉依梵本,不加省略;并于翻译时,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在场笔受。玄奘译时每虑无常,经常勉励诸人努力加勤,莫辞劳苦。
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分十六会。其中前代已有译本而由奘加以重译或改译的有六会,即第二会旧有西晋无罗叉译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二十卷本《光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十七卷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种,而重译为七十八卷。第四会旧有后汉支娄迦谶译十卷本《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六卷本《大明度经》,苻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本《摩诃般若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十八卷。第六会旧有陈月婆首那译七卷本《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一种,而改译为八卷。第七会旧有梁曼陀罗仙译二卷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僧伽婆罗译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二种,而重译为二卷。第八会旧有宋翔公译二卷本《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种,而重译为一卷。第九会旧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一卷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译一卷本(同经)、陈真谛译一卷本(同经)、隋笈多译一卷本《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一卷。又前代未有译本而由奘初译出的有十会,即初会四百卷、第三会五十九卷、第五会十卷、第十会一卷、第十一至十六会二十二卷,合共初译达四百九十二卷。
特别是其中第一会梵本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的译出(见《法苑珠林》卷一百),满足了此土学人由于从来的传说中屡屡提出大部《般若》有十万偈颂 (见《大智度论》卷一百、《金刚仙论》卷一、僧叡《小品经序》、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隋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吉藏《大品经义疏》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所载崛多三藏的传说等)的想望,因而此经的译出对于素重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义。
Ⅷ 《大涅磐经》《大般若经》《大般涅磐经》是一部经还是三部经啊
《涅磐经》又称《大涅磐经》 爱词霸网络 佛教经典。又称《大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
【大般涅盘经(Mahaparinirvana-sutra)】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盘经》或《大涅盘经》,简称《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http://ke..com/view/110989.htm 这两部经是一个。
大般若经(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大涅磐经》《大般涅磐经》和《大般若经》是两部经典
随喜赞叹不会就问 精进 愿意为你服务。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