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环幕电影的历史发展
环幕电影萌芽于20世纪初。1900年,法国人格里姆安·塞松在巴黎用10台机械联锁的70毫米电影放映机,在一个直径约32米的圆柱形大厅内,从厅中心向四周放映。由于受当时光学和电光源技术水平的限制,映出的影像质量欠佳。那时采用大功率碳精灯作放映光源,放映机房室温高达60℃,当放映到第三场时,就发生了失火事故,因而被迫停映。这次实践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是环幕电影的先驱。
半个世纪后,实现环幕电影的构思再次得到尝试。1955年,美国人瓦尔特·迪斯尼在洛杉矶用11台16毫米摄影机拍摄环幕影片;用11台电气联锁的16毫米放映机,在一个直径为12米的圆柱形放映厅内,从圆柱形银幕外面,穿过11块银幕间的黑色挡条上的窗口向对面银幕放映;采用单声道磁性录还音。这次实践取得了成功,成为环幕电影实用与发展的新起点。60年代以来,在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制式的环幕电影。从画面部分所用胶片规格和条数来分,计有16毫米/11条,35毫米/9条,35毫米/11条(或22条),70毫米/3条等多种系统。我国自主开发的环幕电影系统(采用9条35毫米胶片)完成于1986年。目前我国已建有环幕电影院约20座,已摄制环幕影片约10部。
截止到2009年,世界上流行较广的环幕电影大都是采用多胶片的电影系统。摄影时,需使用专门的能保证多条胶片同步运行的摄影机;放映时,需使用多台放映机,并通过电子连锁同步系统保证多台放映机及1台(或多台)还音设备连锁同步运行;环幕电影的录还音系统将立体声多路声迹(通常为9-11路)记录在单独运行的磁带(或光盘)上,放映时,磁性还音机(或光盘机)与多台放映机同时起动、同步运转、同时停机。
『贰』 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于哪一年
1905年《定军山》
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中国人自己放电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回国,携带放映机和影片,在打磨厂乐天茶园放映电影,这是中国人从国外自运电影在国内放映的开始。此后,在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大观楼戏院、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西城新丰市场里的和声戏院,相继都有电影放映。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侠、古装片等商业电影的逐渐兴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气,连续推出该片的续集,到1931年止,共拍摄了18集,由此它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片。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3年,开办于上海的《明星日报》以“鼓励诸女明星之进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的“宝座”。选举揭晓后,原本准备举行一次盛大的电影皇后加冕典礼,因胡蝶本人一再谦词,遂将典礼取消,将这一活动和“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结合在一起进行。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渔光曲》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渔光曲》遂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叁』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的什么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
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所以《定军山》被公认为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是依据《三国演义》第70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和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叙述蜀老将黄忠,当曹操攻打西蜀重镇葭萌关时,发挥老当益壮精神。
(3)中国的第一部环幕电影诞生于扩展阅读:
故事的情节:
三国时魏蜀交战,曹操派大将张郃攻打葭萌关,被蜀汉老将军黄忠、严颜打败。张郃逃到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准备共同对抗蜀军。诸葛亮为增加黄忠取胜的信心,假意说黄忠年纪太大,打不过夏侯渊,准备换人出战。
黄忠听了很是生气,称自己年龄虽大但力气不减当年,并立下军令状,发誓十日内攻下定军山。诸葛亮见激将法成功,便欣然同意黄忠出战。两军交战中,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而黄忠也生擒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
于是双方商定,在两军阵前互换人质。可当夏侯渊放回陈式后,黄忠却将夏侯尚射死,激得夏侯渊出阵较量。黄忠又施展拖刀计,斩杀夏侯渊,夺取了定军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定军山(京剧定军山)
『肆』 中国第一部电影叫什么怎样诞生的
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电影在1896年便传入中国了。不过中国自制影片,却是在1905年。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摄制了戏曲片《定军山》。本片内容是,曹将张郃攻打霞萌关,老将黄忠向诸葛亮讨令拒敌,诸葛亮因他年老而不允,黄忠当场舞刀、断弓,于是讨得令箭杀退张部,并乘胜攻占曹军屯粮之天荡山。黄忠又
智斩敌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重镇定军山。
京剧《定军山》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代表作品,当时很受观众的喜爱。1905年恰是他60周岁,拍电影有庆贺他寿诞的意思,他便欣然同意。任景丰便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胶片,在照相馆的院中挂上白色的布幔,露天利用阳光拍摄,由照相馆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摄影机固定不动,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200尺一盒的胶片拍完为止。就这样断断续续,拍下“请缨”、“舞刀”、“交锋”几个片段,共有3本,有的地方还看不清人影,画面也不完整,但上映后观众还是很踊跃,因为《定军山》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影片! (《中华读书报》8.31)
『伍』 什么是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是一种能表现水平360度范围内全部景物的特殊形式电影。观看这种电影时,人们站在圆形观众厅的中央区域,被四周环绕的广阔画面所包围,再加上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全方位立体声效果的配合,能产生极强的身临其境感。
环幕电影萌芽于20世纪初。1900年,法国人格里姆安·塞松在巴黎用10台机械联锁的70毫米电影放映机,在一个直径约32米的圆柱形大厅内,从厅中心向四周放映。由于受当时光学和电光源技术水平的限制,映出的影像质量欠佳。那时采用大功率碳精灯作放映光源,放映机房室温高达60℃,当放映到第三场时,就发生了失火事故,因而被迫停映。这次实践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是环幕电影的先驱。半个世纪后,实现环幕电影的构思再次得到尝试。1955年,美国人瓦尔特·迪斯尼在洛杉矶用11台16毫米摄影机拍摄环幕影片;用11台电气联锁的16毫米放映机,在一个直径为12米的圆柱形放映厅内,从圆柱形银幕外面,穿过11块银幕间的黑色挡条上的窗口向对面银幕放映;采用单声道磁性录还音。这次实践取得了成功,成为环幕电影实用与发展的新起点。60年代以来,在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制式的环幕电影。从画面部分所用胶片规格和条数来分,计有16毫米/11条,35毫米/9条,35毫米/11条(或22条),70毫米/3条等多种系统。我国自主开发的环幕电影系统(采用9条35毫米胶片)完成于1986年。目前我国已建有环幕电影院约20座,已摄制环幕影片约10部。
目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环幕电影大都是采用多胶片的电影系统。摄影时,需使用专门的能保证多条胶片同步运行的摄影机;放映时,需使用多台放映机,并通过电子连锁同步系统保证多台放映机及1台(或多台)还音设备连锁同步运行;环幕电影的录还音系统将立体声多路声迹(通常为9-11路)记录在单独运行的磁带(或光盘)上,放映时,磁性还音机(或光盘机)与多台放映机同时起动、同步运转、同时停机。
环幕电影作为一种能显著扩大观众视野的电影形式,能使风光记录影片,旅游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使环幕电影技术装备简单化、轻便化,环幕电影系统所用胶片条数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环幕电影的声画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陆』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麽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2010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高达500余部,全年总票房超过100亿人民币。
『柒』 有关于电影的资料吗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入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学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大英网络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一、视觉滞留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
此现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象,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可”。
二、摄影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span>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实现。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三、放映术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
1895 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从此,由他们所启动的活动摄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类纪实工具的发展史上展现了划时代的意义,火车进站的镜头也象徵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源起。
电影究竟是谁发明的?
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
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
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
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
根据记载:
在一八八八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著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迪克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
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著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於电影的发展。
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
卢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了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
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
电影放映形式
超大银幕电影采用70毫米的电影放映技术,因其银幕巨大而称超大。其银幕高度为21米,宽度为30米,相当于七层楼的高度。银幕之大而成为世界之罕见。它具有画面稳定、清晰、色彩还原正常等特点,银幕上景物真实而恢宏的场面,给人以美的欣赏与动的感受,随着远近镜头的推拉,将把您带入富异国情调的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动感球幕电影厅采用70毫米放映设备,半球形银幕趱直径达18米,观众观看电影时,整个画面布满球体,视而不银幕边缘,透射型的金属银幕,六声道的立体声效果,使观众享受变化万千,栩栩如生的万千气象。影厅内的动感平台,是集液压、电器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动画为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当您坐在平台载体上,整个载体能上下升降,左右倾斜,前后俯仰,即可摸拟航天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摸拟潜水器,饱览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随着逼真的画面和平台载体的活动,让人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实和惊险刺激的特殊感觉,球幕动感电影填补了国内空白。
水幕电影与一常规电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压水泵通过特制的喷头,将水自下而上喷出,使水雾化并形成扇面形银幕。此银幕与自然界的夜空连成一片,人物出入画面,忽而腾起飞向天空,忽而又从天而降,产生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似海市蜃楼。目前,水幕电影在我国还很少见。
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也称360度圆周电影,厅内呈圆形周边是由九块银幕组成一个环形银幕,由九台放映机同时放映,观众观摩时,站在圆周中心位置,前瞻后瞩,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画面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加上多声道立体声效果,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将呈现在您的面前。
立体电影是利用光学原理与人眼的视差相配合产生的一种奇特的空间影像和立体效果,当您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就会感到银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样,存在着远近前后不同距离,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当某一物体朝你快速推进,你会感到物体猛地向头部袭来,使你大吃一惊。
『捌』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电影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用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拍摄了京剧著名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任庆泰(字景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出生于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家境较为富有,学过照相技术,后来到北京发展。1892年,他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今宣武区实验幼儿园,原址已不存在)开设了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从其字和名中各取一字,名为“丰泰”。
后来他又开设和经营中西药房和汽水厂等生意,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了大观楼戏院,并在其中放映电影。由于外国电影的片源不足,任庆泰从德国商人在东郊民巷经营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尝试。
1905年(具体时间一说为夏季,一说为秋天),为给京剧艺术大师、“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祝寿,由任庆泰主持,将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几个做功强的片段如“请缨”、“舞刀”和“交锋”拍摄下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影片是在丰泰照相馆院中的露天广场上拍摄的。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演员在镜头前表演动作,光线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担任摄影的是任庆泰最亲近的摄影师任仲伦。任庆泰的角色则相当于今天的导演。
这部影片的拍摄一共花了3天时间,完成片长度为3本,约600英尺。按照当时的放映速度大约能放映10分钟左右。 因此,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戏曲短纪录片。
以后的几年中,丰泰照相馆在任庆泰的主持下,陆续拍摄了一些其他京剧影片,如俞菊笙、朱文英的《青石山》,许德义的《收关胜》、俞振廷的《白水滩》、《金钱豹》等戏曲的片段。
这些戏曲片段绝大多数是一些武功戏,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当的京剧演员,这较为符合无声电影的特点。 任庆泰的电影摄制工作前后持续了4年,共摄成戏曲短片8部。直至1909年因照相馆遭遇了一场火灾,才停止了拍摄活动,他所拍的这些影片也没能保存下来。
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摄制完成。
1949年在迎接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桥》,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