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太奇手法电影举例有哪些
蒙太奇手法电影举例有:《记忆碎片》、《战舰波将金号》、《美国往事》、《红辣椒》、《霸王别姬》。
《记忆碎片》入手分析诺兰电影的叙事脉络,并以《记忆碎片》展开对电影剪辑的探讨。从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出发回顾近百年电影史的电影人利用光影带来的奇思妙想。
体会瑟吉欧·莱昂在《美国往事》中如何用颠倒蒙太奇用4小时讲述“面条”50年的时光;今敏如何在《红辣椒》中利用交叉蒙太奇转化时空;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如何用声音蒙太奇展现内心世界。
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导演一直尝试利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这样拍摄的影片虽然可以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也将电影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场景。
随着无数电影人的探索,蒙太奇这一电影手法出现了。蒙太奇一词为法语,本意为建筑中所用的脚手架。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制作者发现的“蒙太奇”理论是:把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可以产生出第三种含义。
这两个镜头剪辑在一起产生出的第三种含义,无论从效果和从情绪感染力来说,都远远胜过原来那两个镜头简单叠加。从此电影的意义不在局限于一个镜头本身,而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冲撞。
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贰』 《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理性蒙太奇电影.是 否
是。。。。
『叁』 《战舰波将金号》影片中是如何运用蒙太奇手法的
《战舰波将金号》这部电影中,爱森斯坦多次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当时,爱森斯坦和基赛到克里米亚拍片时来到当年的沙皇行宫,看见石阶上的大理石狮子雕塑,一只狮子躺着熟睡,旁边一只醒了,第三只正在爬起......基赛对这三只狮子十分感兴趣,说只要拍摄三个石狮的片断,就能剪辑成一只石狮跳起来的镜头。他将三只石狮分别拍下,经过剪辑,果然三只没有生命的石狮变成一只跳起来的石狮。影片表现大屠杀场面时,曾切入一只石狮跳起的画面,给观众传达了这样一种印象:似乎连石头也要起来怒吼!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敖德萨阶梯”,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镜头是沙皇军队的大皮靴沿着阶梯一步一步走下去,另一个镜头是惊慌失措的奔跑的群众;然后又是迈着整齐步伐的士兵举枪射击,然后再是人群中一个一个倒下的身影、沿着血迹斑斑的台阶滚下的婴儿车、抱着孩子沿台阶往上走的妇女......两组镜头交相冲击,产生了令人叹服的艺术效果。
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战舰波将金号》标志着电影发展的一个进步,爱森斯坦把苏联电影事业的发展推人了艺术上富于表现力的现实主义的新阶段。
『肆』 介绍下《战舰波将金号》
介绍: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描写的是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一个真实事件。当时,沙皇专制制度已经腐败透顶,广大工农对沙皇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强烈,罢工浪潮遍及全国。1月9日--历史上著名的“血的星期日”,沙皇政府血腥镇压和平示威群众,更加激怒了全国人民。人民的革命情绪也传到了黑海水兵中间。反动军官对他们的无理欺凌使他们早已忍无可忍。
一天,停泊在敖德萨港口外的波将金号战舰上的水兵们,发现给他们做汤吃的肉全是些长满了蛆的臭肉,于是同军官们争吵起来,并以拒绝进餐表示他们的抗议。舰长把全体水兵集合在甲板上,命令惩戒队向敢于反抗的水兵开枪屠杀。惩戒队员拒不向自己的弟兄开枪,反动军官吉列洛夫斯基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水兵瓦库林楚克登上炮塔,振臂一呼,水兵们纷起响应,把那些反动军官打得落花流水。水兵们占领了战舰,升起了革命的红旗,战舰波将金号宣布起义了。可是,瓦库林楚克却被穷凶极恶的吉列洛夫斯基开枪打死。
瓦库林楚克的尸体被运到敖德萨港口。市民们在一片哀戚声中纷纷前来凭吊,长长的防波堤上挤满了义愤填膺的人群。接着,画面上展现出片片白帆,敖德萨市民乘着许多小帆船给宣布起义的战舰送来大批食品,声援水兵们的革命行动。
正当这革命团结的热烈气氛达于高潮的时刻,突然传来一排排的枪声,沙皇反动当局的镇压开始了。反动军队排成整齐的行列沿着通向码头的阶梯向下走来,朝着无辜的市民不断开枪射击。面对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起义的战舰摇起了威严的大炮,向反动军队猛烈开火。
入夜,一切复归平静,不祥的浓雾笼罩着战舰。黑海舰队的12艘军舰被调来镇压起义者。起义的沙兵登上甲板,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严阵以待。双方逐渐临近,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忽然一片欢呼声打破了临战前的寂静:被派来执行镇压任务的舰只上的水兵拒绝向起义的战舰开炮。战舰波将金号以威武的姿态穿过12艘军舰列成的阵势,离开港口,驶向公海。其后一个镜头是,高大壮观的起义战舰从画面深处直向观众驶来,象征着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
影片评论
直到今天,爱森斯坦的《波坦金战舰》仍被视为苏联蒙太奇理论的经典代表,在影像和声音的冲击辩证中,《战舰波将金号》更成为探索爱森斯坦形式美学的重要指标。
蒙太奇(Montage),字面解释为“剪接”之意,然而就本质而言,蒙太奇是指电影创作过程中处理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手法。1920年代以维尔托夫(Dziga Vertov)、库列雪夫(Lev Kuleshov)、普多夫金(Vserolod Pudovkin)、爱森斯坦等苏联导演掀起的蒙太奇艺术风潮,即是针对电影剪接的一系列影像实验,也从此让电影脱离固定的、线性的叙事,开展了纯粹影像艺术的形式探索。其中,爱森斯坦所提出的“撞击理论”——将电影视为一个有机体,透过每个单一、无意义的镜头组合,自然撞击、彼此冲击而形成新的意义——更被视为蒙太奇理论的精髓。
1925年完成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的第二部作品,拍摄之初,原本是为了再现并宣扬1905年苏维埃工人革命的始末及理念,但爱森斯坦却将影片浓缩为波将金战舰的反叛及与沙皇军队的对抗上,奠基于五幕剧的古典戏剧结构之上,成就了这部蒙太奇美学的经典之作。
影片共分五段:第一段“人与蛆”以战舰上水手工人被迫食用腐肉的不公平待遇埋下反动的伏笔;第二段“但泽港的戏剧”船长处决反对者,引发船员的叛乱,占领船舰;第三段“死者的控诉”趋向暂时的沉静,在哀悼战斗伤亡者的挽歌中,迎向下一段的激烈对抗;第四段“奥德萨阶梯”是影史最经典的片段,波将金战舰上的水手和奥德萨港的百姓结合为庶民的力量,却在阶梯上遭沙皇军队突然的镇压,四处逃窜的民众死伤遍野,其中,婴儿车滑落阶梯的危险画面也成为后人仿效致敬的经典镜头;第五段“与舰队相会”历经暴力和混乱之后,影片在压抑和紧张的气氛中迈向最后的决战与胜利。
《战舰波将金号》的成功不仅在于爱森斯坦蒙太奇理念的完整呈现,片中丰富的影像元素、隐喻、母题串联、纯粹音乐性的形式建构、以及形式概念的辩证思考,即使百年后的今天,本片仍具有无法超越的艺术价值,或许就像片中那只运用蒙太奇手法而站起的石狮,影史地位永远屹立不摇。
『伍』 普多夫金的创作理念
普多夫金的观念在电影的发展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特别是他的理论突出地强调电影的叙事性,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三、四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他的观念在历史上也曾存在过很大争议,尤其是同爱森斯坦之间所存在的分歧,爱森斯坦指出:“普多夫金的主张是,蒙太奇只是镜头的组合,是为了阐明一个主题,把一个一个片断安排成序。我主张,蒙太奇是冲突,是两个元素的冲突迸发出的概念。我认为r组合仅仅是一种可能,是一种特殊情况”。
普多夫金的“分镜头”目的是为了突出细节的重要性,是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和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断的连续;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
在爱森斯坦看来普多夫金的观念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美学范畴中,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
普多夫金的创作道路也被20年代的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结构的继续。
与爱森斯坦比较
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的理论建树:他从20年代初开始发表论文,后又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教期间,对蒙太奇电影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形成较为完整的蒙太奇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于“杂耍蒙太奇”,正如在前面谈到的那样,“杂耍蒙太奇”是在爱森斯坦从事戏剧创作时首先提出来的,但是,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却是在他的电影创作中具体地体现出来。他曾在《杂耍蒙太奇》的文章中谈到:“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使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地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他进一步指出“不是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曲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在既定结构和把起作用的表演联结在一起的主题环节的范围内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也就是说,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这就是杂耍蒙太奇。”而在他的影片创作中,爱森斯坦认为,电影可以通过富于感染力的镜头对列,直接把思想传达给观众,他认为不必先有完整的文学剧本作为基础,也否定专业演员的表演。他在创作中运用“杂耍蒙太奇”的理论,但实际上,只有《战舰波将金号》是成功的,其它作品都不同程度遭到失败。
敖德萨阶梯”屠杀的经典段落,充分显示出年轻的苏联电影导演的精湛技艺。爱森斯坦将老百姓的奔跑、沙皇军队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那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迎沙皇军队而去等等,一系列动作镜头分解、错位进行节奏性的剪辑,形成了这个段落中几点突出的特征:其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其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爱森斯坦在这一段落中,对于电影叙事时空观念的独特思考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把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主体意识状态结合起来,充分地表现出物象的生命力和深刻地反映出各种现象的内部进程。而作为这一段落的结束,由摄影师基赛拍摄的三个石狮子的镜头,被爱森斯坦所作出的富有诗意地剪辑处理,和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作为思想和感情的隐喻在这里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这一段落的表现中,同时也体现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的片面性,由于他的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冲突”二宇,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两个数字的和,而是两个数字的积,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借忽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而使得他的单镜头内部的画面处理成为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以及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然而《战舰波将金号》无疑是默片的一部杰作,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不朽的和光辉的业绩。
关于“理性蒙太奇”(也称“理性电影”),是爱森斯坦在2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他主张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比如:,《战舰波将金号》的3个石狮子,和《十月》中亚历山大三世的雕像从基位上倒落下来。象征着沙皇专制的覆灭;而当临时政府走上沙皇制度的老路时,亚历山大三世的雕像又重新竖立回基位上(运用倒放的方法)以表现反动势力的反扑等,都是作为“理性蒙太奇”的运用的典型例子。镜头在这里成为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当它们组合起来时便产生某种概念,从而代替艺术形象。爱森斯坦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在理论上,爱森斯坦是在用于扩大电影作为认识现实的手段的可能性的增强。但在创作上,他却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素材。爱森斯坦这种夸大了蒙太奇作用的理论,即使得他与自己趋向现实主义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也曾受到同时期的电影理论家和同行们的否定。
普多夫金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结构的继续,甚至被爱森斯坦认为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美学范畴,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
普多夫金比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更借重自然景观的影像,如树木、河流、泥土、暴风等等。普多夫金的独特风格在他最重要的作品《母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革命者巴维尔在狱中设想出狱一刻的情景时,普多夫金把镜头从他微笑的脸庞切换到冰雪溶化的山间溪流,晶莹的水从严冬的禁锢中汩汩流出……普多夫金还用一系列类似的镜头来表现巴维尔的难友们的思乡之情——田地、马匹、耕作、双手抚摸泥土……这种偏离叙事本体的象征性蒙太奇,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为了避免单调、重复,普多夫金在影片中还十分注重表现性蒙太奇与叙事性元素的有机结合。在影片终场前,游行群众汇成浩浩荡荡的人流,沿着一条大河前进。此时,镜头切换成涅瓦河夹着浮冰奔腾向前的场面,象征革命力量势不可挡。影片中的季节正是春季,群众途经之处也正是涅瓦河沿岸。事件和喻体同处一个空间,构成同一客观现实,也产生了强烈的象征效果。在影片中,普多夫金交替使用这两种蒙太奇手法和其他电影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点。
『陆』 经典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的电影请介绍下.
1、《飞屋环球记》
中卡尔和艾莉的婚后生活片段虽然只有短短五分钟,但却成为电影史上最动人的场景之一,其实这和音乐蒙太奇的运用有很大关系。当响起音乐,观众脑袋里都是慢慢的幸福。
(6)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理性蒙太奇电影扩展阅读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
叙事蒙太奇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理性蒙太奇 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坏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主观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