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罗斯电影《金帐汗国》抵御蒙古人,为什么
蒙古第二次西征结束后,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在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俄罗斯东部,南至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线,北到北极圈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
当时的还没有俄罗斯这个国家,俄罗斯东南部都在蒙古人统治之下
蒙古人的统治一向带有草原传统,非常宽松
俄罗斯北部的莫斯科大公国得以崛起,在伊凡四世率领进攻蒙古统治,金帐汗国也随之分裂
B. 抵御蒙古大军三十多年,32名守将在城破后结局如何
蒙古大军无敌?不好意思,那只是对西方国家而言,在东方这片土地上,虽然蒙古大军像蝗虫一样灭了金国、西夏,并降服了高丽,但是对于看似软弱,但宁死不降的南宋无可奈何。宋朝,在华夏历史上的确是最弱的朝代之一,自宋朝建立开始,就是一段屈辱的外交史,北宋时期屡受辽国铁骑的欺辱,只能是偶尔打打西夏找点成就感。
世人都说“弱宋”,但宋朝真的弱吗?在关键时刻,宋朝人民表现出来的铁血奋战精神,丝毫不逊于历史上其他强大的王朝;他们缺乏的,只是进取的精神而已,在保家卫国的时候,他们是真正的军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宋朝有时候被称之为“铁血大宋”,这也是没错的;宋朝历史上出现的名将丝毫不逊色于汉朝和唐朝,可惜的是,宋朝终究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是那个时代武将的悲哀,也是军人的不幸,但他们却从未玷污过军人这个称号。
C. 有一部史诗电影,欧美大片,主角带着区区几百人,在坚固的城堡通道内抵抗几万大军的电影叫什么
,你说的是斯巴达300勇士吗
D. 求关于蒙古战争的电影,要有大规模战争场面
俄罗斯的——守日人
开场的前十分钟,场面相当壮观。后来的就不用看了。
E. 野狐岭大决战,为什么金国的30万人会败给了蒙古大军10万人,什么原因导致了金国的失败
1,蒙古人斗志高昂,士气比金国高出太多了。金国长期对蒙古实行残酷统治,每隔几年就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蒙古族对金国非常仇恨,作战时,就非常勇猛。
2,蒙古人骑兵战术灵活快速,金国野狐岭战前接连失利,造成金国全军士气低落。
3,金国战术呆板,一味严防死守,没有任何进攻战术,野狐岭前修筑长城死守,长城被突破后,企图死守野狐岭,战场的主动权完全交给蒙古人了,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金国败因之一,金国将军队分散到漫长的防线上,蒙古集中兵力突袭一点就击溃了金军的防线;败因之二,金国改由完颜承裕主持军务,畏惧蒙古骑兵突袭优势,防止后方金中都被蒙古突袭,主动放弃桓、昌、抚三州的坚固城墙,径直退往野狐岭一线;打算凭借山势来阻挡蒙古军,又三州的人口钱粮白白送与了蒙古人。恒州是金国主要的产马之地,没了恒州,金国失去了大量优质战马,本来骑兵实力就若于蒙古的金军就更弱势了。完颜承裕在野狐岭依然采用兵力分散战术,依靠地形优势遏制蒙古军的进攻,金军拥有45万的兵力,蒙古就10万人,漫长的防线,主帅就失去了全局的掌控,蒙古军依然集中兵力猛攻一处,不惜骑兵下马步战,撕开了金军防线,少数兵士的溃逃瞬间引发大规模的骚乱,主帅也难以重新稳定局势,金军大败,蒙古大军趁势掩杀,金军主力损失殆尽。
F. 请朋友们介绍几部反映蒙古西征的影视作品,谢谢了
《成吉思汗》
蒙古军西征
在蒙古族发展史上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位不得不提的民族英雄就是成吉思汗,亦即铁木真。他对蒙古族的贡献尤大。他不但对中国领土的蒙古、西夏、西辽、金国、南宋、大理、吐蕃等进行军事及政治的变革,为元朝定下基础,使元朝成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执掌中国政权,且国家版图远胜汉唐二朝。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刺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础。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蒙古三次西征,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把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到西亚及欧洲等国;同时亦将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入中国。由此可见,蒙古西征确实对中国史有极深远的影响。
这份报告将会从一)蒙古族发动三次西征的原因;二)三次西征的经过;以及三)西征的影响三方面对蒙古西征作深入探讨。
蒙古西征的原因
蒙古原是一个游牧民族,它进行大规模西征,是当时国内和国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知道蒙古民族对外征战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蒙古国内的情况。
蒙古帝国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在成吉思汗统治下,开国功臣得到崇高的政治地位,人民亦得到富裕生活,蒙古已不只是纯朴的游牧民族。他们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对外征战成为了最终结果。
另一方面,蒙古人信奉萨满教,认为“长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凡人的一切都是由“长生天的意志”安排,成吉思汗被看作“长生天的代表”,平民都十分听从他的命令。成吉思汗认为,统治和征服世界是合乎“长生天的意志”,所以蒙古便展开一系列对外的战争。强大的军力亦是促成蒙古西征的重要因素。当时,成吉思汗拥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军种齐全,有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官兵平等,不会因为财力或势力而有所差别,所以士兵都忠心爱国,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为大规模的西征作好准备。
蒙古帝国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政府制度,促成他们有对外征战的野心。然而,真正引发三次西征的原因却是三件不同的事件。
成吉思汗与花刺子模帝国的决裂促成第一次西征。花刺子模帝国是一个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团。虽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诃末的统治权很脆弱,但由于它承受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辉煌文化,国家面积广大,故令人对她产生错觉。成吉思汗也将花剌子模的势力估计过高,故寻求和她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业关系。正因为这个目的,成吉思汗于1218年派一个庞大的商队和个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帮交。可是,当这些使者和商人抵达花剌子模的管辖区讹打剌时,讹打剌守将指责他们是成吉思汗的间谍,把他们杀了。成吉思汗知道后十分忿怒并要求赔偿,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成吉思汗准备攻打花剌子模,展开了第一次西征的序幕。
第一次西征成功后,蒙古帝国又在1235年展开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余孽挑起的。花剌子模国王谟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在蒙古灭花剌子模时从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认为他没有政治能耐,因而网开一面,没有赶尽杀绝。岂料扎剌勒丁乘蒙古军离去后,又潜回今日伊朗,而伊朗与伊拉克境内的突厥族人竟奉他为领袖,让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国。在蒙古发动减金战争前一年,扎剌勒丁与邻近的回教国家作战,国力耗虚不少,蒙古军乘时把扎剌勒丁的军队打败。扎剌勒丁遂逃到曲儿忒地方,被当地乡民刺死,花剌子模国才真正灭亡。蒙古军打败花剌子模国后,乘势推进,占领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亚、曲儿忒及谷儿只国。后再进兵中亚细亚,欲使这一地区的国家成为蒙古的外藩,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了第二次西征。
蒙古于1253年进行第三次西征。当时,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既不肯对蒙古称臣,也不肯朝贡。这些行为对于当时已经扬威中海的蒙古帝国是极之不尊敬的,为了惩罚这个国家,宪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带同将领布而嘎、不花铁木耳、贝住等出征木剌夷国,展开史无前例的第三次西征。
<西征经过>
第一次西征
第一次由元太祖铁木真率四个儿子御驾亲征,统骑兵二十万(一说六十万),前后用上了八年时间,因为成吉思汗西征,主要是因灭西辽后,接着灭它邻国花剌子模(回回族)而引起的,故西征的时间是八年。
1219年,成吉思汗以花剌子模的剌守杀害蒙古商队和使臣为由,亲领大军西征,分兵四路进攻花剌子模诸城。长子术赤进攻阐河下游,得手后转入咸海北部;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城,成吉思汗与其幼子拖雷越忽阐河攻入阿母河以北地区,直取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干(今萨马尔罕)和撒曼王朝旧都不花剌(今布哈拉),而后入阿母以南、及今兴都库什山以南诸地。花剌子模国势虽强,但立国时间不长,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加之以其统治集团在蒙古入侵面前采取守势(作长期消耗战),便于为机动性强的、主力作游击战的蒙古军各个击破。花剌子模虽拥兵四十万,但在各方面如军队纪律、训练等等都不及蒙古军。蒙古军每攻破一城,便大肆屠杀。不久,蒙古军进其新都撒麻耳干。花剌子模沙(王)摩诃(或可译作谟罕默德)未己先弃城逃亡,成吉思汗遣哲别、速不合追击。摩诃被逼入里海西岸的阿必思昆岛(atiskun)上,不久病死。1221年,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攻克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成吉思汗与拖雷分兵攻取呼罗珊各城,继而击败扎阐丁(摩诃之子)的军队,他亦逃至印度。1223年,蒙古军于西域设官置守后,令蒙军退回蒙古。
哲别、速不台的军队在抄掠波斯各地,1223年越过大和岭(高加索山)在阿里吉河战役中战胜了(俄罗斯)罗思诸王与钦察汗的联军,再而进军乌克兹抵黑海北岸,后东返蒙古。回程时并将西夏消灭,以惩其拒出军西征。不久,于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年享71岁。待蒙军东归后,扎阐丁从印度回到波斯,图谋复兴。花剌子模旧将皆奉其为主。窝阔台继位后,立即派遣(撤)绰儿马罕去征讨企图重新兴起的花剌子模国,扎阐丁从都城挑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出奔,次年为库尔德人所杀,花剌子模国正式灭亡。绰儿马罕的军队继续留守波斯,攻打诸国。完成了第一次蒙古的大规模西征。
是次西征,蒙古占领了今日的中亚细亚,里海,黑海北岸,并占领乌拉河、伏尔加河流淢。成吉思汗又占领地分封给诸子。将里海一带,花剌子模国及钦察故地封给长子术赤;次察合台则封于西辽故地,改名为「察合台汗国」;二子窝阔台则封于乃蛮,改名「窝阔台汗国」;而和山林派、斡难河流淢蒙古故地,则封给四子拖雷。
第二次出征
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在太宗窝阔台灭金后一年,即太宗七年(1235年)开始。窝阔台会集诸王大臣,定议遣各支宗王长子统兵,是次西征以钦察汗国太祖皇孙拔都为统帅,带领大军十五万(一说五十万)大举出征钦察、斡罗思诸国。拔都又以速不台、鄂尔达、伯勒克、蒙哥等为先锋。
这次进军路线,是沿着阿尔泰山山蒙古灭不里阿儿,钦察,攻入斡罗思(俄罗斯)。三年之后,蹂躏了斡罗思大部分国土,包括了莫斯科,蒙军在莫斯科共屠杀了共27万的俄罗斯人。1241年,拔都分兵三路,北路侵入孛烈儿(波兰)、西路攻马扎儿首都马茶城(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奥大利,直达意大利的威尼斯大破波兰及日耳曼联军于利格尼兹,北东欧各国震惊于蒙古鞑靼军的勇猛,大呼“黄祸”临头。欧洲各地纷纷组成自救联军,以亨利二世为指挥者,可是北欧及中欧的一抵抗也是徒劳,蒙古大军大破联军及擒杀亨利二世。拔都再进而攻陷匈牙利及俄罗斯,因为当时欧洲国君多是腐败,故此,在拔都西征的战役中东欧各国除了捷克与俄罗一部份国家还和蒙古打了几场硬仗外,其它怕容易攻取,俄罗斯北部尽降,列入蒙古大帝国的地图。
由于在匈牙利蒙古军遭受到巨大的捐失,再无力继续进军,加上于1242年,传来了窝阔台的死讯,拔都遂率军东返,经瓦剌吉亚、穆尔达维亚等地,于1243年初到达并留驻于里河(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斡耳朵。
蒙古大军征服罗斯,侵入波兰、匈牙利和其它地方,在欧洲大地引起一片惊慌。在一段时间内,英国人不敢出海,中断了与欧洲大陆的贸易活动;德国上下为之震恐,统治所征服的钦察、斡罗思等地区人民。
第三次西征
1221至1222年成吉思汗在攻灭花刺子模的战争中,占领了波斯东部及呼罗珊诸地。然而,由于当时的蒙古人于该地所占总人口比例的少数,无力控制当地的人民,使社会秩序出现一片混乱。其中,以呼罗珊地区在战争受害最为严重,甚至到达一个无法收拾的地步。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整个伊朗地区的骚乱尚未平息,更发生了札兰丁于北印度复辟的活动。
于是窝阔台遂遗大将绰儿马罕率军继续西征,消灭了花刺子模算端扎兰丁的残部此动乱到1226年始平息。根据《史集》和《世界征服者史》的记载,绰儿马罕首先到呼罗珊,对叛逆者进行镇压,其结果反而使罗珊呈现一片混乱状态。绰儿马罕攻陷了一些地方,置八思镇守,但另外一些地方尚未臣服。
于是绰儿马罕遂派帖木儿和怯勒孛前去镇压,哈刺察败走罗珊,逃往昔思田堡,后被镇守于阿富汗西北地区的蒙古副统帅塔亦儿把阿秃八所镇压。窝阔台汗命成帖木儿为呼罗珊等地的总督。1235年,成帖木儿死,畏吾儿人阔里吉思继任。绰儿马罕自夷西行,于1230年末抵达阿塞拜强。1240年,阿美尼亚王到林拜见窝阔台,命其仍统领原故地。1241年,绰儿马罕卒,拜住那颜继任其职。最后,终于征服了波斯的大部份地区,并设立了管辖阿母河以西土地的行政机构。
蒙哥为了扩充拖雷家族的势力、征服里海以南的亦思马因派和报答哈里发,曾命各支诸王贵戚从自己的投下属民中抽取十分之二的人,组成一支大军,由其同母弟旭烈兀率领征讨尚未臣服的诸国,1252年八月,怯的不率领先头部队一万二千人出发。次年三月,渡过阿母河,向忽肴思丹发动进攻,占领其大部分地区。五月始围攻亦思马因派的据点之一—吉儿迭苦黑堡,用了两年时间才将该堡攻克。
此外,又命塔塔儿人撒里那颜出征怯失迷儿,以配合旭烈兀的军事行动,拼命为太宗朝时已西征至高加索地区的绰儿马罕所部军队归旭烈兀指挥。蒙哥还征集了一千名中国抛石机手、火炮手、弓弩手和大量武器,交给旭烈兀使用。
旭烈兀的大军长途跋涉,经别十八里、阿母河以北地区抵达波斯。当时,盘踞今伊朗马德兰诸山城的伊斯兰教亦思马因教派,被其它伊斯兰教徒们称之为「木刺夷(Mulahidah),意思为『异端者』」;而立国已五百余年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已经衰落,其直辖地区仅限于都城报达(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周围地区。旭烈兀于1256年,消灭木刺夷国。并于1258年攻陷报达、杀末代哈里发。1259年,西征军兵分三路入侵今之叙利亚地区。汉地的各种火药武器在诸次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次年春,占领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叙利亚算端纳昔儿被蒙古俘虏。战事尚未结束,即传来了元宪宗蒙哥死去的消息,旭烈兀遂退返回到波斯之地,留先锋怯的不花卒两万士兵继续作战。1260年,怯的不花遗劝告埃及国王忽秃思投降。然他们不仅杀死了怯的不花的使者,还率兵出征,怯的不花的军队在阿音扎鲁特被密昔儿(埃及)、算端忽秃思击败,怯的不花的妻子儿女和亲族全被被俘虏,另一方面,各地方的蒙古官员被杀,蒙古西征的锋芒终于被揭制住了,而留叙利亚的一般蒙古居民则退居到木地区。旭烈兀在西征结束后,一直留镇波斯,没有再回到东方,波斯这块肥美的土地就这样落到拖雷家族的手中。
蒙古西征影响
蒙古军三次西征,是一个世界性的、空前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征的影响,无论在时间或地域上,抑或是人们的观念上,都是极其深远的。
三次西征开疆拓土,建立了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及窝阔台汗国,这四大汗国为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版图之大,在地图的西、北两个方向上几乎难以描绘,远远胜过汉唐二朝。
三次西征给被侵略的国家和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畜牧业为生的蒙古人对农业和城市的破坏和摧毁是毫不吝啬的。花刺子模的玉龙杰赤变成泽国,马鲁绿洲变成荒芜地区,都是蒙古军决堤灌城的结果,成吉思汗更因一个孙子战死范延城下,便愤怒下令将该城彻底毁灭,变成一堆瓦砾,这些都使西域人一谈起蒙古军就为之色变。
然而,蒙古西征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极大灾难同时,亦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于是,东、西方开始频繁交往,距离逐渐缩短,中国的火药、纸币、活字印刷术也因蒙古西征而传入欧洲;西方的天文、医药传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和文化交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不但是火药的发明国,更是最早制造各类火器、火炮的国家。十世纪初,中国用于城市攻坚战中的『飞火』,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火药和火器在中国发明后,又迅速西传,南宋时期,首都临安盛行『流星』、『花火』,许多侨居该地的阿拉伯人对这种腾空四溅的烟花印象深刻,并将之介绍到自己的故乡。蒙古人在南下中原地区时,掌握了这种科技,并挟之以西征。1260年,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素丹拜尔斯在大马士革一战中,击败了蒙古西征军,俘虏了一些制造火药的匠师,缴获了大量火器,从此,中国的火药与火器技术更直接大规模地西传。火药的西传,使欧洲中世纪王公贵族的城堡在掌握了火器武器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同时使欧洲殖民主义者更容易对亚洲、非洲等广大地区进行征服及掠夺,另一方面,火药的出现,摧毁了欧洲封建贵族的堡垒,加促了封建制度的崩溃,使欧洲出现民族国家。
在八世纪至十世纪,雕版印刷术分别由海陆二道传入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稍后,在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以前,雕版印刷术经过回鹘人的媒介,传入中亚和西亚,并进入开罗。在十三世纪时,雕版印刷术由于蒙古势力的扩张,再度形成了一股向西传播的浪潮,这一次,波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并推动着印刷术传入欧洲。蒙古统治者控制下的伊利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曾模仿中国元朝印制纸钞,式样仿自至元宝钞,印有汉文『钞』字和阿拉伯文。但纸币只流通了两个月,便被迫停废。纸钞的发行在伊利汗国历史上虽然成了一场笑柄,但雕版印刷术却在信奉伊斯兰教的盖嘉图汗朝廷里正式得到了使用。印刷术的西传使书籍成本降低,学术普及化,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在中国文化西传时,西方的天文、数学、医药、制炮技术传入中国。元设回回医局女,以阿拉伯药物治病,又颁回回历,以阿拉伯历法作参考。
成吉思汗时,在大汗宫廷中服务的便有信奉景教的回回医生。元代中亚、西亚移民既多,阿拉伯医药也随之传入,由于阿拉伯各地本来盛产各种香药,并能配制具有奇效的良方,所以回回药物在元代享有极大威信。
元代对回回天文十分重视,专设回回司天台,忽必烈登汗位前,已征集回回天文学家,万年历便是第一部正式受政府许可、获准使用的回回历。
结论
蒙古三次西征,不论对中国或是西欧等地方都极具影响。成吉思汗所发动的第一次西征,是由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末挑起的,同时亦是由成吉思汗那复仇和扩张野心所驱使的结果。蒙古军三次西征,给元朝奠下了根基,亦使中西经济及文化得以文流,东西方频频交往,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促使了各地的民族大融和,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蒙古史学家认为“由于成吉思汀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动,将我国的三大发明逐渐传到西方,间接的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份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揭开现代世界的序幕,其功绩则绝非亚力山大可以比拟的。”
然而,尽管西征带给我们很多良好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亦应当承认蒙古军三次西征给被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害难。朱清泽在《成吉思汗评传--一代天骄》中说:“这种野蛮残暴行为是极不人道的,是应当受到谴责的。”西征使绿洲变成荒芜地区、城镇变成废虚、数以万计战死沙场的士卒将领,以及无数无辜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等等都是蒙古军三次西征带来的恶果。
总括而言,蒙古军三次西征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历史的前进亦起了推动作用。西征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汲取的。
G. 电影《300斯巴达勇士》中所描述的300勇士抵御外敌的事情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
历史上确有其事~... 这个故事是根据历史改编...
300斯巴达勇士——血战塞莫皮莱
勇猛顽强、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永远是军人的灵魂。在铁血拼争的冷兵器时代,用300人抵抗百万大军并歼敌2万,把战斗精神诠释得如此辉煌而悲壮,也许只有斯巴达战士能够做到,是他们创造了塞莫皮莱战役的神话。
百万大军征希腊
公元前545年,新兴的波斯帝国在居鲁士大帝率领下,北疆域扩张到小亚细亚沿岸,直逼希腊各城邦。因为东北方向的外敌威胁,居鲁士在位期间并未发动对希腊的战争。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征服马萨格泰人的战斗中阵亡,波斯帝国对希腊的威胁暂时消除了。
真正的威胁是从公元前499年开始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巨著《历史》中记载,波斯皇帝大流士得知希腊城邦雅典一直在资助波斯的反对者后,暴怒不已。他将一支箭射向空中,仰天大喊:“我要好好惩罚一下雅典人!”当时,大流士每餐饭前,他的仆人都会提醒道:“主人,记住可恶的雅典人!”然而,尽管大流士将波斯帝国推向鼎盛,但他针对希腊的两场战争均告失败。公元前486年,大流士病死,他的儿子薛西斯继承了父亲征服希腊的遗愿。
薛西斯精心准备了四年。他在波斯的每一个角落征集士兵、囤积装备和粮草,组织起了一只数量庞大、但成分复杂的军队。在这支军队里,有头戴软帽、身着束腰衣甲,使用短矛、柳条盾牌和复合弓的波斯人、米底人、西卡尼亚人头戴青铜头盔,手持长矛、盾牌、短刀和儿儿狼牙棒的亚述人;有以弓箭和短矛见长的大夏人、帕提亚人、克兰斯米亚人;有头戴高尖角帽,擅使战斧的斯基泰人;有身穿棉布长袍,装备铁箭簇弓箭的印度人;此外这支波斯大军还有来自46个臣服国、100多个民族的士兵。由于人员庞杂、服装和武器装备五花八门,这支波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据希罗多德估计,这支军队规模空前——总人数高达260万(包括90万海军和其它欧洲盟军在内)。若再算上仆人、工匠以及其他似追随者,人数更超过500万。
在薛西斯的军队里,波斯人享有特权——他们有满载着妇女和奴仆的大车伴随行军。波斯军队中,又以一支号称“不朽军团”的部队最为精锐,该军团由一万名最有战斗力的波斯士兵组成,伤亡和病弱者会被立即替换。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大军在小亚细亚萨尔迪斯完成集结,分为陆、海两路开始各希腊进发。
希腊联盟的迎战
薛西斯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要与希腊战斗,因为他的军队太强大了,薛西斯认为出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投降。出发前,薛西斯派出信使,要求希腊人送出传统的投降标志——泥土和水,否则将被消灭。
而对潮水般涌来的波斯大军,大多数希腊城邦选择了退让,但有两个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对波斯人的最后通牒坚决予以回绝。派往雅典的信使被扔进一个深坑,而斯巴达人则将信使推进一口井里——那是能够找到泥土和水的地方。
强敌面前,希腊城邦暂时结束了内部纷争,召开大会,试图组织一个泛希腊聪明来共同防御波斯大军。会议上,斯巴达人倡议修建一道横越科林斯地峡的城墙(斯巴达人自己的城邦是唯一没有城墙的,他们依靠勇敢的公民进行防御),以保护希腊最南部。而笠林斯以北的城邦则认为薛西斯可调动爱琴海周围的部队以北部攻击希腊,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立早期防御。会议采纳了他们的战略,并将战线选择在塞莫皮莱(也译为温泉关)。希腊人的意图是通过在该处进行先期防御,争取时间使他们组成联合舰队与波斯船队进行海上决战。
从地形上看,希腊人将战场选择在塞莫皮莱是非常关键的决策,因为塞莫皮莱山口特别狭窄,又是波斯陆军必经之地。这样一来,从山谷另一边突进的波斯军队在作战时无法展开,数量优势将无从发挥作用;波斯人不得不与希腊人进行后者擅长的近身格斗。
然而,在薛西斯眼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的步伐。当暴风雨撕碎了波斯工匠们在赫勒斯滂海峡(连接马拉马拉海和爱琴海)建造的第一座索桥后,薛西斯下令将工匠们全部处死,大骂阻挡他前进的暴雨和大海,还命人鞭挞大海300下,之后,新调集的波斯工匠们又在赫勒斯滂海峡上架好了一座浮桥,共用了近700艘甲板船。这些船都用粗绳索相连,船上铺设了两条道,一条走人,另一条走骡马。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波斯工匠能够在不长的时间赶时里搭建好这样一座浮桥,堪称军事工程学上的奇迹。当新的浮桥架好后,波斯大军踏上希腊的土地。
与波斯军队庞大的数量相比,向塞莫皮莱山谷急行军的希腊联军人数省得可怜,包括300名斯巴达人、80名迈锡尼人、500名泰基人、700名泰斯庇斯人在内,总兵力只有4900左右。当这支希腊联军出发后,雅典人开始为后面可能的作战做着认真准备:适龄男子都上了战船,妇女和儿童则被疏散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安全地带,负责保卫雅典卫城的财产和神庙。
对希腊来说,承担最危险任务的是斯巴达国一利奥尼达斯。虽然每个城邦都指定了自己军队的将领,但利奥尼达斯却被推举为希腊联军的统帅,他要为保卫希腊流尽最后一滴血。当时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利奥尼达斯和他的300斯巴武士之所以慷慨赴死,是因为接到了一个神谕:斯巴达要么推动一位国一,要么看着自己的城邦被毁。
奇兵据险守边关
塞莫皮莱地形险要,山口只有15米宽,可谓天险。希腊人重新修好了山口处损毁的城墙,不过在勘察地形时,他们发现山口虽然难以逾越,但整条防线上还隐藏着一个致使弱点:有一条羊肠小道能够通过山脉,直通后山。如果波斯军队得知这条小道的情况,那么就能从这里绕过塞莫皮莱山口,对希腊联军的后方实施包围。意识到这个危险,利奥尼达斯国一迅速派遣1000名丰塞安人守卫小道,以防波斯军队发现后由此进行迂回。不幸的是,丰塞安人觉得这条小道两边的山岭上无险可守,防守任务太过艰巨,竟未做认真准备,而是寄希望于波斯人永远发现不了这条山间小道。
薛西斯的大军越来越近,一位执行侦察任务的波斯骑兵最先发现了希腊人的营地。但令波斯侦察兵惊讶的是,许多斯巴大人裸体进行训练,而休息者则在平静的梳着头发。其实,对斯巴达人来说,战前梳头意味着在战斗中将以死相拼。对这点,无论是波斯侦察兵还是薛西斯都是无法理解的。
这时,希腊人也收到了后主传来的关于波斯军队规模的情报。在战役开始前,波斯人对他们取胜充满信心,并四处放言说光是他们弓箭手身出的密集箭雨就能遮住太阳。斯巴达将领迪埃尼斯听后则风趣地回答:“如果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阳,那正好让我们在荫凉下作战。”尽管迪埃尼斯和其他斯巴达武士有着无缘的勇气和信心,但当波斯大军越来越近的时候,其他希腊城邦部队却开始动摇。由各个城邦效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激烈地讨论着是否撤退,最后利奥尼达斯说道:斯巴达人将履行他们的职责。见及于此,那些有动摇情绪的希腊城邦将领只好停止了争论,同意在此坚决抗击波斯人,直到援军到来。
塞莫皮莱大血战
波斯军队在距塞莫皮莱非常近的特拉齐斯城邦的平坦地带扎营。在这里,薛西斯让他的军队停留4天,谋求以强势军力震慑希腊人,使他们自动撤离。但等到第5天,即公元前480年8月17日,仍未见到希腊人有撤离的迹象,这位波斯国王就再也没有耐心了——“放肆”的希腊人竟敢像赫勒斯滂海峡的暴风雨一样公然挑战他的意志。于是,他命令由米底人和西斯塞人组成的前卫部队向希腊人发起第一波攻击。
米底人和西斯塞人被希腊人击退了,而且伤亡惨重。为了惩罚抵抗者,薛西斯再次命令发起强大的进攻。波斯军队潮涌般向前冲击,但斩获不大。
薛西斯并没有意识到希腊人在塞莫皮莱的优势。狭窄的战场使波斯军队难以展开,也使他们平常训练的战法无从发挥。据说波斯男子只被教授三件事:骑马、射箭和说实施。但在塞莫皮莱山谷,骑兵没有充裕的地方发挥冲击力;更要命的是,在狭窄的山谷里根本没有地方组织数量众多的弓箭手放出密集的箭雨。而希腊人则躲在山口他们修好的城墙后面,极难被发现又难以攻击。
波斯军队即没有受过肉搏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肉搏战的装备。他们更喜欢采取的战术是在山谷里与希腊人拉开一定距离,由躲在柳条盾围后面的射手放箭。他们几乎没有盔甲,进行肉搏战的武器也只有短剑和短矛。希腊人则特别注重防护,他们全身挂甲,手势3米长矛。在肉搏战中,希腊重甲步兵可以有效抵御波斯人的矛、剑攻击,在那样的战场上,铠甲防护对士兵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慰藉。另一方面希腊长矛能在波斯人短剑、矛名够着他们之前先刺中对手。此外,希腊人还有一个无形的优势:他们是为保卫家园而战,同仇敌忾;而且纪律严明,忠于职守。
在严重的人员伤亡面前,希腊人在塞莫皮莱山口抵挡住了波斯军队的攻击。作战中,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斯巴达武士从城墙后面跃出,勇猛地同波斯人战斗,然后又假装撤退,引诱波斯人进入陷阱后予以重大杀伤。据说薛西斯当天因为他的军队伤亡惨重、畏缩不前而3次跳脚。
对希腊人说,虽然他们的伤亡远少于对手,但毕竟无法改变兵力劣势的情况,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塞莫皮莱尽量将时间拖的久一点。然而,就在双方军队僵持的时候,一个令希腊人绝对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发生了:一个名叫埃菲阿尔泰斯的希腊叛国者告诉了薛西斯那条秘密小道。
得到这个情报后,薛西斯大喜过望,立即派出一支波斯军队在夜间通过这条小道。接近山顶的时,疏于防备的丰塞安人才被惊醒。但一切都太晚了!就在丰塞安人疯狂地聚拢队伍的时候,波斯人已经箭如雨下。遭此突然攻击,丰塞安人未做顽强抵抗就节节后退。而波斯人并没有兴趣追击他们,而是快速折下,从后方奔向塞莫皮莱山口。
勇士备战魂归兮
当了望哨报警的时候,守卫塞莫皮莱山口的希腊联军已经没有时间撤离了。眼见大势已去,利奥尼达斯同意希腊其他军队撤回各自的城邦,但他和斯巴达武士断续坚守。同他在一起留下的,还有忠诚的泰斯庇斯人。
后人对利奥尼达斯的决定常常感到不解,认为他过分迷信那个要他必须牺牲自己的所谓神谕了。实际上,当时的形势让利奥尼达斯无从选择。假如在塞莫皮莱的希腊联军都撤退的话,那么他们将全部被后面追来的波斯骑兵屠杀。利奥尼达斯的坚守,正是为了给希腊军队赢得时间。
薛西斯命令完成合围后立即投入进攻。许多波斯士兵被他们的同伴踩踏而死,还有一些被推在一边,掉进海里淹死了。自始至终,斯巴达人和泰斯庇斯人与波斯人进行着拼死战斗,将越来越多的恐惧和死亡带给波斯士兵。希罗多德齐心记载道:“没有人能够知道波斯人到底死了多少。”
在最后的决战中,斯巴达武士战斗到长矛的矛杆全部折断,然后他们用剑战斗。剑折断了,他们就用拳打、用牙咬……利奥尼达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和诺言,在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率领斯巴达人打退了波斯人的4次围攻,直到全部倒下。
利奥尼达斯和300名斯巴达武士全部战死,另外还有700名泰斯庇斯人,而波斯人则总共战死约2万。为了隐藏这个可怕的损失,薛西斯下令将绝大多数战死者秘密埋葬,只将1000具战死者的尸体带走。
在斯巴达,人们为利奥尼达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薛西斯下令将利奥尼达斯的头割下来绑在树桩上示众。而斯余战死的希腊人则被埋葬,目的是为了掩盖为什么如此少的人却能挡住他的军队那么长时间。
塞莫皮莱战役几乎没有延缓薛西斯的进军步伐,但波斯军队无疑受到了沉重打击,军心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塞莫皮莱战役对希腊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希腊人最张击几波斯人赢得第三次波希战争时,他们确定了塞莫皮莱纪念日,并且在昔日的战场上竖立了纪念碑,其中一座碑文是“4000人抵抗曾经站在这里的300万人”;而另一座纪念利奥尼达斯和300斯巴达武士的著名碑文这样写道:“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H. 一部描写蒙古族抗日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是不是悲情布鲁克~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勾结布鲁克草原王爷抢占草场、掠夺马群,草原骑士们发誓要保卫家园,与日军血战到底。在一次战斗中,王府卫队长嘎拉森开枪打伤了骑士车凌,随后醒悟深感内疚,打死追来的日军后跳崖身亡。嘎拉森妻子、美丽泼辣的卓拉救了身负重伤的车凌,但随后误会丈夫是被车凌所杀,并向一蒙面人起誓,谁若杀死仇人就嫁给水。几经周折,卓拉得知了丈夫死亡的真相,并被车凌的崇高品格和机智勇敢所征服,两个人坠入情网。后车凌中王爷奸计,被日军乱枪打死,卓拉面对坐棺中的车凌悲痛欲绝,怒斥蒙面人扎那。扎那以卓拉的起誓相要胁,要强娶卓拉为妻。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卓拉令扎那自惭形秽,卓拉走向火中的车凌……?
I. 有关蒙古族抵抗日本人侵略的电影有哪些
《红石敖包》
《嘎达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