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绿皮书》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绿皮书》这部电影拿下了今年的奥斯卡奖,我认为这绝对是实至名归。这部电影用一种十分老套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去讲述了一个以前的故事,虽然手法复古但是技术却十分先进,这也给这部电影加分不少。这部电影可以说在情节上非常感人,它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讲述了在美国那个还有严重种族歧视的年代发生的故事,一个下流社会的白人和一个上流社会的黑人艺术家,两个人碰撞出友谊的火花,克服重重艰难最终接受和欣赏彼此的剧情,令我几次泪湿眼眶。
电影结尾那一幕着实感动到了我。托尼和唐经历了一场危险却又难以忘怀的巡演旅程,最终他们相互认可也相互救赎,他们的友谊跨越了种族的沟壑,令我热泪盈眶,《绿皮书》绝对可以说是感人至深的一部绝好电影。
B. 如何评价《绿皮书》这部影片
如何评价《绿皮书》这部影片?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
志同道合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而截然不同的人要结下不朽的友谊,非要靠一个难得的机缘,让他们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互相付出和支持。 这部影片的温暖,就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极其珍贵的友谊。人这种社会动物,其实无时无刻不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才能感觉自己存在的意义。 能有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和陪伴人生坎坷不平的路,也就足够了。
C. 电影《绿皮书》好看吗
很好看!
这部电影确实既有生活现实,也有人生哲理。或者说是在演绎生活现实的同时告诉大家人生哲理。而这些哲理是否都很难懂,让我们这些平民难以参透尼?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因为主人翁都是很直白地把道理说出来(而且还在他设定的情节中)。
这个故事由两个主人翁的合作开始,而这个故事也是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可能因为有真人真事改编的,所以更贴近现实,更能表达出那种哲理。就好像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都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在最后一场演出的时候,由于对方坚持不让音乐家在餐厅就餐,音乐家毅然离去了。而后来白人草根要赶回去和家人过平安夜的时候太累了,黑人音乐家却当了一回司机,把白人草根送回家。后来黑人音乐家去白人草根做客的时候,却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因为白人草根一家很感激黑人音乐家对白人草根的教导。
别人对你好,你感恩是很正常的,别人没有欺负你,为何歧视别人。众生皆平等,让歧视更少一些,互相感恩,生活更美好。最后致各位直男,发给女生的微信可以参考一下黑人音乐家的措辞。
D. 《绿皮书》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剧情为什么深受观众喜欢
托尼说,我很清楚我是谁。我是一辈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区的人,和我母亲父亲兄弟,现在还有我老婆孩子。就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才是那个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赚饭钱。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顶部,周游世界为富人演出音乐会,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宝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车站在雨里说,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个人。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弹钢琴,因为这使他们感到有教养,但我一离开那个舞台,我不过又是一个黑鬼,这才是他们的文化所在。我独自忍受这种煎熬,因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人,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E. 《绿皮书》的影评是什么
《绿皮书》根据60年代的一本旅行杂志获得的创作灵感,当时是一个充斥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年代,这本旅行杂志上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给黑人进入的旅店和餐馆,甚至还有“日落城镇”在夜幕降临时这些城镇就不允许黑人进入;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人公机缘巧合下有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两个人在旅行中有过分歧争吵,也有过欢笑感动;最后两人在这次的旅行中都收获了各自的友情,每个人都往前迈出了一步,这一步是收获也是接纳。
从两个人在经历重重考验,到打开各自的心防,其中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我们看故事来讲是两个男人的故事,最后两人成了好朋友;但是这个故事更是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更是对当时社会上民族歧视问题有所好转的一种暗示,民族主义的进步更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
(5)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绿皮书扩展阅读:
《绿皮书》它能获得多个奖项的原因就是基于它独有的情怀,富有的精神;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电影结尾在橘鸟酒馆里一曲肖邦练习曲《冬风》给人极致的体验。
《绿皮书》这部片子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这其中离不开演员的精心塑造,以及拍摄的节奏把握,急缓的情绪控制和良好的逻辑推进,绿皮书想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其中内在涵义的表达是受到各方好评重要因素。
F. 绿皮书观后感100字
很棒的一部片子。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潮汹涌。
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轻松的,但讲的却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肤色,阶层,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性取向(这是我看完电影看评论才明白过来的,可能国内上映删剪了,只有一处在公共浴室一个场景提示过吧)从最初的格格不入,一路走来,到最后彼此真正的了解包容和自我救赎,建立深厚的友情。没有很激烈的剧情,没有沉重,黑暗,却能在小细节中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是编剧用小幽默温和的化解了。叙事流畅,一气呵成,幽默轻快,细节丰富饱满。
故事设置了两个冲突,一个是表面就可以看到的黑人和白人的种族歧视,还有一个是底层社会的意大利裔白人司机与高高在上的黑人博士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这种相反的设定,起到了很好的戏剧冲突。还有很多小细节也是如此。不剧透了。
观影体验很舒服,笑点不断,全程无尿点。还有一点,我是真的没认出阿拉贡……
G. 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绿皮书》这部电影,它有哪些值得观看的点
《绿皮书》值得反复观看
关于绿皮书,看了很多次,最初看的那种感动现在已经没那么强烈了,以至于昨天又一次看的时候,很少被触动,因为对情节了然于胸,纵使角色再伟大,都会因为少了初看时的惊喜而变成莫然一笑,或者,心里像流水一样平淡。故事是好故事,演员是好演员,电影是好电影。
他们的坦诚是这次转变最直接的原因,托尼会在雪莉要求他使用化名的时候直接拒绝,会在不满的时候向雪莉表达,雪莉则像个老师一样,教了托尼许多他认可的处世哲学,以及写信的技巧。如果双方秉持一种老板和员工的边界感,无疑朋友是交不上的。坦诚,给对方走进内心的机会,而不是对偏见一以贯之。
H. 你感觉电影《绿皮书》怎么样
130分剧情不拖沓,它集合了人情冷暖种族歧视同性恋等话题,由唐和托尼从北至南再从南至北这一路的所见所感,人们的变化…让我从一部喜剧中处处感受到了温情。
I. 如何评价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这是一部讲述人间大爱的正能量影片,所以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应该的。很多人没事干的时候都喜欢看电影,但是如果你要看绿皮书的话,建议找一个安静的下午细细品味,这部电影讲的不是我们众所熟知的小人物奋斗,也不是反抗资本的压榨,而是在讲述自我的找寻和心灵的归属问题。
如果想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拯救世界这样的场面那就要大失所望了,这部电影的结局也是比较感伤的,由于他是黑人,所以被一个餐厅禁止进入,后来只能到另外一家餐厅谈钢琴。每个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悟都不同,如果有兴趣的话,还是要自己好好品味一下。
J. 电影绿皮书怎么样
《绿皮书》是关于美国60年代为背景的生动社会风情写照。影片虽然谈论的是过去的事,但点题的内容:“改变人们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勇气”,在当下任何地方都依然实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每个变革,每个制度上、观念上的改变都是很多人不断挑战世俗,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去说服,慢慢才发生的。本片虽然是两个人的一场公路之旅,但到了影片结尾,我们就会看到两个男主角都在彼此的相处中被对方改变,是一部很温馨又有人情味儿的作品。
影片是真人真事改编,且与很多种族相关电影不同的是,这次黑人成为了老板,白人作为下属,调换位置后,让两个角色的互动更加有趣。Viggo Mortensen出演的意大利裔白人Tony Lip ,是生活在纽约的工薪阶层,是个文化程度低的粗人。为了赚钱,他成为了当时美国最知名的钢琴艺术家Don Shirley(Mahershala Ali出演)的司机。而后者虽然是黑人,但作为艺术家,对品味和礼仪有着很高的追求,行为举止都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上层社会人士一样,却在美国南方不能被白人所接受。他既无法不被同族裔人接纳,也无法融入白人上流社会,成为了穿着晚礼服却只能住烂旅馆,连白人餐厅都不能用的人。这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下非常罕见,也因此很有典型意义。
这两位一路在美国南部的遭遇让人深深感叹当年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两人之间因阶级、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互动。在车里吃肯德基那段真的非常有典型性。
司机也从一开始对黑人存在偏见,慢慢被这位艺术家的才华与风度所折服。艺术家原本也看不上司机各种言行举止,但最终也被对方的真诚和善良感动,开始向对方敞开心扉。从某种程度上,这很像传统爱情故事里,不同阶层的男女,在相处后居然互相吸引十分类似。两个彼此看不起的人,慢慢学会接纳对方,这个过程温馨且令人感动。
最难得的是,影片十分全面地展示了美国不同族裔、不同阶级人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成了生动又写实的社会风情画,展示出人们的地位与所受到的尊重不应该只按照肤色来分,也不应该因受教育程度或贫富来被区别对待,每个族群里都有好人、坏人。
与此同时,这位黑人钢琴家这趟南下之旅并非偶然,也不是被强迫,而是他主动要求的,因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去说服别人,提高黑人的地位,就算这样可能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其实如今,很多人都在为了改变保守派的观点而努力着,像《黑豹》、《摘金奇缘》都为提高少数族裔电影人在好莱坞地位做出了贡献,不断涌现的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也是在为提高女性地位而努力,还有今年颁奖季众多与同性恋有关的影片,这些影片背后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注意到一直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和他们的才华,让人们知道他们也应该有机会获得平等的关注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