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电影公司的品牌战略如何
以华纳兄弟影业公司为例
(Warner Bros.)1923年4月由华纳4兄弟创建。当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制片厂设在好莱坞附近的伯班克。华纳兄弟1917年开始在纽约从事电影的发行放映业务,建立华纳公司摄制影片是业务的扩展。1925年接管维泰葛拉夫制片公司,并于1927年摄制、发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手》,从而使华纳公司于30年代初进入了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的行列。华纳公司在30年代以拍摄强盗片、歌舞片和传记片著称,尤以E.G.鲁宾逊、J.贾克奈、H.鲍嘉等人主演的强盗片最有观众。传记片中也有不少受欢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传》(1937)等。华纳的影片一般都比较朴素、紧凑,成本也较低,其主题都或多或少与30年代初发生的美国经济危机有联系。50年代美国电影萧条时期,华纳把财力转向制作电视系列片。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向独立制片人投资的制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摄了《窈窕淑女》(1964)、《谁害伯弗吉尼亚.沃尔夫》(1966)、《邦妮和克莱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发行电视片的七艺公司买下了华纳公司,改名为华纳—七艺公司。两年后,华纳—七艺公司又转让到一个大企业集团金尼全国服务公司手中,改组为华纳交流公司。这个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甚广,制片和发行影片仅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后华纳与时代合并成为时代华纳。
不像米高梅,华纳兄弟可没有大公司的架子。因为四兄弟原本是贫穷的波兰移民的后代,不知财大气粗是什么意思。最穷时,四兄弟兜里不到一块钱,全靠卖明星----一条名叫“零丁丁”的狗的照片,来给大家开工资。他们用钱抠抠唆唆,像个二流的公司。一次杰克.华纳很生气,因为剧组跑出去拍外景:“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在片场建了一个公园,还要出去,难道别人的草地都比我们的绿吗?”
掌管公司的华纳兄弟
,希望他们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做电影和做事的方法都很直接。当有声片只存在与别人的想象中的时候,他们已经付诸行动。为按时完成《爵士歌王》的制作,以便能及时参加1927年10月6日在纽约举行的首映式,他们没日没夜工作,在即将首映的时候,山姆.华纳突然脑溢血被送往洛杉矶医院。杰克.华纳和哥哥们租了专列,带了两名专家赶回来,但仍然晚了,39岁的山姆在华纳兄弟即将取得巨大胜利的前夜病逝了。《爵士歌王》简直是一夜之间轰动了世界,华纳兄弟以自己家庭的悲剧成功结束原本由派拉蒙和米高梅电影公司统治的朝代,站到了电影行业的最前沿。
华纳兄弟是粗人,他们喜欢荤笑话,最钟情的产品是生猛的强盗片和黑色片,他们寻找电影素材的方式,是翻看报纸的司法版。所以在这个造梦的行业里,华纳是离社会现实最近的电影公司,他们的电影具有凶险性又特别突出下层社会生活,如现实主义风格强烈的《小恺撒》和《欲海情魔》都是如此。
华纳兄弟之间也窝里斗,最后是最小的弟弟杰克.华纳掌控了实权。有趣的是很多华纳公司的明星身上都有老板杰克.华纳的影子,从外形到个性都是,比如亨弗莱.鲍嘉和保罗.穆尼,都是个子不太高,脾气急躁,好斗但讨厌是非。尤其是蓓蒂.戴维斯这样的“一姐”,外在条件不佳,完全凭的是精湛演技和个人奋斗成为两届奥斯卡影后,那个性真是任性刁蛮极了。她在第二次获奖的《红衫泪痕》中演一个倔强的南方美女,因为人性失去男友,后来又想尽办法将已成有妇之夫的他抢回来,简直就是她本人性格的真实写照。不过华纳有迈克尔.柯蒂斯这样的王牌导演在,以速度快,讲实效和多面手著称,而且还能管住这些难处和桀骜不逊的明星。
一无所有出身的华纳兄弟常常冒险去做不太有把握的事情,这使得华纳最具革命性的公司:它出品了世界第一部有声片,推出影响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詹姆斯.迪恩,还在1967年同意拍摄《邦妮与克莱德》,结束了旧好莱坞时代。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创建
始建于1923年,创办者是两个大学生Henry Luce和Briton H ad den。最初他们发行一份新闻周刊,然后又创办了有关生活、人物和体育等方面的其它杂志。作为杂志出版、新闻报道和图片新闻的先驱,他们对整个20世纪新闻出版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发展
华纳兄弟公司同样建于1923年,1927年因制作第一部长篇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而名胜大噪。华纳公司的其它经典影片还包括《卡萨布兰卡》(1942年)和《无故反叛》(1957年)。
Turner广播公司(TBS)则比前两家创办得晚的多。该公司1980年开办24小时播出的优先新闻网 CN N,从而使电视新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从50年代开始,时代公司向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HBO和Cinemax公司投资,从而将自己向其他领域拓展 .1973年这家野心勃勃的出版界巨子甚至购下木材生产商Temple公司,准备向造纸业进军,十年之后这项计划终于难逃厄运。
1972年华纳公司更名为华纳通讯公司,并最终成为音乐和有线电视业的主力军。1990年,华纳公司被时代公 司以140亿美元收购,最终形成时代华纳公司。
6年之后,Ted Turner同意以76亿美元的价格售出TBS,TBS正式加入时代华纳的大家庭,从而使 时代华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
上升
随着Internet和“新媒体”技术的巨大冲击,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正被新的趋势缔造者美国在线吞并。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2007-2011
2011 哈利波特与死圣 下
2010 泰坦之战 哈利波特与死圣 上
2009 终结者4:救世主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12月12日【奥特曼--超银河传说】 《弱点》(《The Blind Side》) 姐姐的守护者
2008 《yes man》 金凯瑞主演,又叫《好好先生》 返老还童
2007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2003-2007
2006 超人归来 L Change The World 300
2005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康斯坦丁:地狱神探 蝙蝠侠:开战时刻 毁灭战士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2004 极地快递 百万宝贝 飞行者 12罗汉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003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最后的武士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火柴男人 纽约时刻
1999-2002
2002 间接伤害 向左走向右走 哈利波特与密室 训练日
2001 剑鱼行动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人工智能
2000 致命罗密欧 完美风暴
1999 绿色奇迹 挑战星期天 黑客帝国
1942
卡萨布兰卡
② 世界上第一部鬼片的什么
一楼说的是第一部吸血鬼片,电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叫《弗兰肯斯坦》,拍摄于1910年。
③ 跪求!一部欧美电影的影片分析
非常老的电影:M就是凶手
这部电影是影史上第一部讲述连环变态杀手的电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片。
这在当时一定非常里程碑,不过,时间流逝,“第一”会慢慢变成符号,一道考题,一则引用短语,从极具意义到意义的尸体,在最后5分钟到来之前,你仿佛在看一个被后来者抚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纪念品,直到最后5分钟,令我们惊叹的5分钟,宣告它永远屹立于伟大作品之林,并且永不褪色。
M的结尾5分钟分析:
凶手M表现为精神异常,连续作案,杀了八九个女孩子。警方展开地毯式搜捕还是一无所获,在此期间,黑帮老大的娱乐场所屡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帮老大要出击,利用丐帮人肉搜索,先于警察擒获M。最后5分钟开始了,黑社会组织模拟法庭,法官、审判长、听审听众一应俱全,还为M配了辩护律师,开始双方驳辩:
M说:他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内心就由恶魔驱使,引导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在那时,他忘记了一切。有两个他在斗争,一个说“你要做”,一个说“你不能”,内心时时备受煎熬;而要裁决他的黑社会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却也做着杀人放火的勾当危害社会,到底是谁应该受到制裁呢?
还以为是摆设的辩护律师却异常认真、坚持,他极力为 M 辩护:“因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冲动下犯了罪,所以不该被判处死刑……没有人会因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惩罚……没有人能够把一个不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杀死,这个国家不行,你们当然也不行……应该把他送进医院,而不是监狱或者绞刑架”。
审判长(黑帮老大)说:出院后又开始杀人呢?应该判他死刑……
此刻,围坐着的听众沸腾起来,攻向M,想即刻处死他。
此刻,警察赶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亲呆看镜头“ 这样救不回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个版本,据说修复版是加长了法庭戏,是有一场真正法官进行的审判?)
突然之间,一个难题甩到观众面前。《M》的意义出现了。
拼音文字容易凑出点名堂来,譬如钻石的检验就会说用4C标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务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凶手的名字与M无关,之所以说“M就是凶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凶手给跟溜了,乘其不备涂在凶手衣服背后的记号,在那个场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拟)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护,他将接受治疗而不是处决,大众无法面对法律对他们道德观念的不合作,此时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为我所用、为我出头时才受我尊敬,否则就让道德来处死他吧,这才体现公平和公正,镜头扫去,黑社会和受害者家属和一般民众,已经模糊不清。
此时再来看导演颇为奇怪的创作意图“我们应该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这行字也正是电影放到这时出现的)就会觉得是对社会失控无可挽救(没有小心照看、放任社会走向危险极端)、个体意志与集体利益相处尴尬(个体发疯威胁到群体生命,群体疯狂折磨个体生命)、法律无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正,道德能用来杀人)的无奈讽刺了。
以下是专业犯罪心理和精神医学分析(可是当加入):
什么叫做“罪犯-认识”的医学机制?简而言之,首先,这种机制关注罪犯主体(他是谁?他具有何种性格、持有何种观念?他的精神是否正常、心理是否变态?)多于关注犯罪行为(他做了什么?应该受到何种惩罚?),其次,这种机制相信,无论是审判案件还是制止罪行,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认识罪犯”,尤其是在病理学的意义上认识罪犯的精神结构。最后,治疗取代了惩罚,成为司法权力的运转逻辑。比如,死刑不是出于杀人偿命的正义原则,而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的治疗,像割除肿瘤一样消灭危害社会的罪犯。
福柯告诉我们,精神病学插手法律领域始自19世纪初,与之相关的是1800至1835年间发生的一系列格局大致相似的案件:
1,莫泽葛(Metzger)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件:一位独居的退休官员日益迷恋上房东太太的孩子。一天,“没有任何动机,也没有任何诸如愤怒、傲慢或复仇之类的激情冲动,”他攻击了这个孩子,用铁锤砸了孩子两下--尽管最终未出人命。
2,塞勒斯塔特(Selestat)案件:在阿尔萨斯,在1817年的严冬,当饥荒袭来时,一个农妇趁丈夫离家工作之际,杀死了他们的小女儿,割下孩子的腿熬汤。
3,1827年在巴黎,女仆亨里特•科尔尼耶(Henriette Cornier)来到其雇主的邻居家中,坚持要邻居女儿在她那儿呆一会儿。邻居起初有些迟疑,最后也同意了。但是,当邻居回来接女儿时,科尔尼耶刚刚杀了她,把头割下来扔到了窗外。
4,在维也纳,凯瑟琳•齐格勒(Catherine Ziegler)杀了自己的私生子。审判时她解释说,自己的行动是出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以精神错乱为由,她被宣告无罪开释。但她宣称,最好还是将她关在牢里,因为她出了狱还会这样做的。十个月后,她又生了一个孩子,并即刻将之杀死。在审判时,她宣称自己怀孕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孩子。她被判死刑并当即执行。
5,在苏格兰,一个叫约翰•豪伊森(John Howison)的人潜入一所住宅,杀死了一个他几乎不认识的老妇,但他没有偷窃任何东西,也没有躲藏。被捕后,尽管证据俱在,他却矢口否认这一事实。辩护律师辩称,这是一个疯子的犯罪,因为犯罪没有实质动机。豪伊森被处死了,行刑时,他对一个官员说,他真想杀死这位官员。这番话后来被认为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疯病。
6,在新英格兰,在一片空地上,亚伯拉罕•普雷斯科特(Abraham Prescott)杀死了与他相处一直很好的养母。回到家中,当养父询问时,他泪流满面。普雷斯科特自动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后来他解释说,当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牙痛征服了自己,然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调查后来确认,他曾在晚上攻击过他的养父母,这个行为被认为是梦游发作的结果。普雷斯科特被判处死刑,陪审团同时也建议予以减刑。尽管如此,他还是被处死了。
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精神病学家霍夫鲍尔〔Hoffbauer〕、埃斯基罗尔〔Esquirol〕和乔吉特〔Georget〕、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和安德鲁•孔贝〔Andrew Combe〕等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些案件以及其他同类案件。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反复言说,精神病医学为法律领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恶魔形象——精神病罪犯。“犯罪精神病学第一次宣告自身是对这一恶魔的病理学研究。”
福柯并不是认为,如果没有精神病学的构建就不存在“恶魔”;他所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精神病学以何种方式改变了法律的关注重心(从对犯罪行为的关注,转变为对罪犯主体的关注);司法意义上的惩罚如何转变为病理意义上的治疗;通过以上两种转化,“权力”如何获得一种崭新的形式,成为精神病学化的权力?
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给我印象颇深的另一个场景是“平行会议”。为了捉拿凶手,警方开会讨论;而黑帮成员们也聚集在一起讨论同样的问题。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但无论是警方还是黑帮,都希望将凶手绳之以法。导演运用蒙太奇和相似的布景,突出了两场会议的平行性质,似乎是要告诉我们,在如此残酷、如此变态的罪犯面前,通常意义上的正(警察)邪(黑帮)对立完全被消解了。黑帮再违法,也遵守着起码的人性原则,而M却是反人性的,他是绝对的邪恶。
福柯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善恶对立是司法权力的运转根据;现代司法从根本上说是对他者的治理。因此,权力需要制造一个他者。不仅警察需要黑帮,而且警察和黑帮所组成的社会需要一个绝对反社会的M。而在精神病学化的意义上,M作为绝对的邪恶,又恰恰被去除了善恶的道德性质:他不是坏人,而是病人。作为一个精神病罪犯,M是社会自身的疾病。因此,权力的责任在于认识、诊断、治疗。我们已经说过,现代司法的惩罚制度(尤其是死刑)的运转逻辑并非出于恶有恶报的正义原则,而是出于一种医学原则:罪犯的生死和道德无关,这是一种针对社会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医学化的司法更多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进步。然而它也带出了现代性的独特问题:首先是法律的去正义化危机,其次是构建绝对他者的危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心的我们是不会体会到这种危机和危险的,除非哪一天我们也被不幸地诊断为疯癫、不正常,沦为“社会的疾病”。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不过,也许一直以来,我们暗地里早已是作为潜在的精神病人而得到治理?这听上去很荒谬,不过,至少福柯认为,这才是不折不扣的真相。
④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叫什么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该电影为蜡盘发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
拍摄于1931年的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部电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们看电影无须带着耳朵的习惯,一首歌曲,也使国产片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4)姐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扩展阅读:
在《歌女红牡丹》上映之前,我们的电影技术停留在完全无声的状态,所以《歌女红牡丹》中的歌曲带给了人们更好的体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不过,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还是应该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对白,即人物之间的对话,当然也包括自言自语;二是音乐,即配乐和歌曲;三是音响,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人工合成的声音。这三种声间现在来说即为电影声音的三要素。
中国具备这三要素的第一部电影是1934年拍摄的《桃李劫》,这部电影的问世又为中国电影史写下重要的一笔。
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歌曲、音乐、和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将声音有机地纳入到了电影的叙事进程,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声音与画面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的艺术创作形式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⑤ 《后窗》为什么被称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关于《后窗》,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非常简洁肯定地说过,“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也就是说——“元电影”。希区柯克要把电影的本性在《后窗》中全部展现出来,影片的主人公摄影师杰弗瑞是一个有偷窥癖的人,一切情节都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拍下他的所见所闻,然后表现他的反应。观众实际上也成为了偷窥者,电影则合理地成为满足偷窥者心理欲望的工具。在影片中,希区柯克很巧妙地嵌入了一些小隐喻,使观众在观影时从故事中抽离出来而联想到电影本身。
首先,主人公杰弗瑞的家就像一个摄影棚,他的眼睛和他的相机就像是记录剧情发展的录影机。希区柯克没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拍摄这部电影,而是把杰弗瑞推向了故事的陈述者。于是,观众在影院观影,也就和杰弗瑞一样,被放在了一个“窥视者”的视角上,从中得到乐趣也付出代价。杰弗瑞打着绑腿坐在轮椅上,偷窥窗外的人和事,为想办法找到推销员谋杀妻子的证据而绞尽脑汁,在丽莎遇险的时候心急如焚却无法动弹、无能为力,观众们在影院里的观影经验与杰弗瑞的处境和心情非常相似。
其次,养病的六个星期里(我想即使不是养病,他也有偷窥的习惯,可能是因为职业的敏感),杰弗瑞通过后窗观察他不同类型邻居的生活。细细品味,不难发现,邻居们的窗户里正在上演着一部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孤心小姐”的窗户里上演着“社会伦理片”;推销员家的窗户里上演着“犯罪片”,养狗夫妇的窗户里上演着“生活悲喜剧”;作曲家的窗户里上演着“音乐传记片”;女舞蹈家的窗户里上演着“米高梅”式的“后台歌舞片”。同时,摄影师杰弗瑞的窗户里上演着“侦探推理片”;《后窗》本身又是一部“惊悚悬念片”。
此外,希区柯克经历了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转变。1928年的《蒙克斯人》The
Manxman
是希氏的最后一部默片,《讹诈》Blackmail
则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英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回到《后窗》中来,杰弗瑞所观察到的邻居生活很少运用特写镜头去表现,拍摄距离、角度也几乎始终不变,“孤心小姐”的三场戏,活脱一部完整的默片;而杰弗瑞与女友丽萨、护士斯泰拉、侦探朋友多伊尔之间的戏,声色处理都很精致,钢琴家演奏的音乐也美妙动听、恰到好处。
⑥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文学作品:从版权的角度,通常指各种书面的原著。不论其价值或目的如何,性质属纯文学的、科学的、技术的或完全是实用性的,均为文学作品。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美与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价值的著作。
影视作品是一种通过摄影机拍摄记录在胶片上,通过播放器放映出来一种已完成艺术作品的统称。影视作品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它由摄影艺术以及声音结合,融合了视觉与听觉艺术。
2、特点不同
文学作品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影视作品是时空融合、视听融合、逼真与虚拟融合。电影与电视的合流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电视机、监视器来观看电影。
(6)姐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扩展阅读: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文学作品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⑦ 中国现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中国现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是拍摄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
《劳工之爱情》是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于1922年01月18日发行的一部爱情、喜剧类型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郑木匠和祝郎中的女儿历经时代背景的爱情故事;《劳工之爱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创立之初摄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别为《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和《张欣生》。
(7)姐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扩展阅读:
《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编剧郑正秋在劳工之爱情一剧中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他以夸张而不失协调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郑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个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动作设计简练达意又不失滑稽,拍摄画面流畅场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优秀之作。
⑧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什么
《难夫难妻》
相关介绍:
《难夫难妻》是于1913年上映的剧情电影,由张石川、郑正秋执导,由丁楚鹤等主演。《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该片共四本)。剧中角色由文明戏演员扮演。
电影讲述了一户姓刘的小康之家要娶媳妇, 请来了媒婆, 她的成人之美, 使她在城镇上很出名。黄花闺女出嫁要找她;富裕人家娶童养媳要找她;达官绅士娶小妾也要找她。尽管她在做媒时有言过其实的现象,请她做媒的人家还是很多。
(8)姐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虽然从1895年12月28日起,世界各国公认的电影时代正式开始了。但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学界基本认定是从1905年才开始。
这一年,北京丰泰照相馆主人任景丰因对拍电影感兴趣,便自购摄影机等器材,真正开始拍摄影片了。丰泰照相馆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短片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而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故事片却姗姗来迟,直到1913年秋,才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组成的新民公司,由郑正秋执笔为亚细亚影戏公司编写了一个抨击社会现实的电影剧本,即《难夫难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难夫难妻
⑨ 电影的由来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9)姐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扩展阅读
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