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柳哥游台湾》为著名导演李行处女作,介绍台湾各地风景之喜剧剧情片,虽然充满了戏谑的情节,但也带来了温馨与欢乐,在交通不甚便利的1950年代台湾影片市场一出品就受到相当瞩目。这部黑白有声片,不但为台湾台语电影开发新的片种也同时创造了极佳票房。
② 谁能告诉我 -- 逸夫的简介
邵逸夫
邵逸夫,“影业大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邵逸夫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1907年生,在弟兄
4人中为小弟弟。父亲在上海经商,先从事漂染业,后经营
戏院并兼营影片进出口发行业务。
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原从事律师工作,业余写作剧本。1
924年,邵醉翁投资开办天一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电
影制片公司之一。邵逸夫同他的两个哥哥邵屯人、邵山客都
参加了天一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开创其电影帝国的生涯。
靠“大众化的电影”的经营要诀,他每年拍摄电影40
部,共拍摄影片已超过1000部;他在香港、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泰国、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
等地,拥有影院200余家,每天光顾的观众在100万人
次以上。他个人拥有的财产在100亿港元以上,是香港华
商“十大富豪”之一。
1990年6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代表中国科
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
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的证书,颁授给邵逸夫,这是历史
性的荣誉。
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勋衔,这是港英社会的最高荣誉地
位。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和李翰祥等,都曾出自“邵氏”门下。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现在沪上有“逸夫舞台”和“逸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还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本文介绍了他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接管“父子公司”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邵家第六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四)。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为“六老板”或“六叔”。
小学一毕业,邵逸夫就随父亲到上海,进入了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1924年春,由老大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常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要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面对围剿,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着手开拓南洋市场。后来就在南洋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抗战结束后,老二邵屯人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这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老三邵仁枚两兄弟公司。当时,父子公司在香港,而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帐,真是亲兄弟明算帐,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地,已拥有一百三十多家电影院和十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的打算。
1957年初夏,邵逸夫奔赴香港。经过谈判,他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港主持业务。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最大的片场。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含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影业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抓到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从1959年到1970年,邹文怀为“邵氏”打了十一年工。这些年中他与邵逸夫形影不离,参与了“邵氏”的各项重大决策。他的办公室紧挨着邵逸夫的办公室,中间有道小门相通。
万事俱备之后,“邵氏”开始筹拍自己的创业之作。
从1958年开始,香港的国语电影渐渐受到市场冷落。但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九龙的新华戏院放映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经过反复论证,邵逸夫选定了剧本《貂蝉》,又选定了林黛饰演貂蝉。林黛当时是“电懋”的当家花旦,邵逸夫为了把林黛挖到“邵氏”,以双倍于“电懋”的酬金打动了她,使她成为“邵氏”的签约明星。
得李失李
一部电影拍得好坏,导演极为重要。邵逸夫把《貂蝉》的执导权交给了李翰祥。
在此之前,李翰祥已与邵屯人的邵氏父子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后来自然过渡为邵逸夫门下的导演。经过群策群力,《貂蝉》一炮打响,在当年度第五届亚洲影展上,拿了五项大奖。接着,仍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又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连续获奖,使李翰祥越发注意电影的艺术价值,有心再拿一个国际大奖。他又执导了“邵氏”的第三部影片《倩女幽魂》。不过,这部影片虽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却什么奖也没拿到。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极为糟糕——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照这种路子走下去可不得了,邵逸夫暗暗紧张起来。
1960年至1961年,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接着又执导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虽然屡屡获奖,把林黛一路捧上了天,票房反应却始终不如人意。
这时,邵逸夫坐不住了,他跳将起来,高喊:“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他使用另请高明的手法,冷落李翰祥,起用了“邵氏”二号导演罗臻,开拍了描写香港选美的国语片《旅馆鸳鸯》。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1958年到1962年间,“邵氏”在亚洲影展中获得大小奖项共计46项,但邵逸夫脸上却挂着愁苦的笑容,他心里总在怀念着《貂蝉》和《江山美人》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他也常以阴郁的目光打量着李翰祥。李翰祥心里也很着急,有心多割舍一点艺术,多从老板的商人立场考虑问题,但苦思冥想仍使不出什么新招,结果还是决定在黄梅戏上做文章。1963年,李翰祥征得邵逸夫同意,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剧本。该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了大奖又赚了大钱,名利双收。这是邵逸夫最乐于看到的。但该片导演李翰祥心里又不平衡了,因为无论他执导的电影赚了多少钱,都是老板的事,他得到的始终有限,因此便萌生了离开“邵氏”自立门户的想法。
邵逸夫让邹文怀多次做李翰祥的工作,劝他留下,但李翰祥去意已定,最后还是去了台湾,自组了“国联影业公司”。在离开香港之前,李翰祥跟邵逸夫打了一场官司,结果输得很惨。而邵逸夫自从打赢了李翰祥这起官司后,对上法庭的事兴趣倍增,动不动就跟人家打官司,还真的一打就赢,从来没有输过。
这年6月20日,“邵氏”生意上的冤家对头——“电懋”的老板陆运涛及其夫人,在台湾乘坐飞机发生意外,不幸罹难。从此,“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邵氏影城风光
1964年,邵氏公司最重要的大本营——邵氏影城,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清水湾的山道上了。从彩色胶片的冲印,到海报的印刷,全都能在影城内完成。除了进口柯达的底片外,不出影城的大门,便能制作出一部电影来。影城内还设有马房,由名驯马师王登平担任骑术教练,豢养了数十匹从快活谷(香港赛马场)退役下来的名马。它们属于邵氏公司的动物演员。邵逸夫本人的别墅位于影城的山顶下,下面有个仿制的颐和园小园景,似乎是要以此衬托他在影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影城内,有一间邵氏公司试片室,这是邵逸夫每天必定光顾的地方。从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看过九部影片。因此有人说,邵逸夫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平时,邵逸夫每天六点钟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锻炼身体,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用过早餐便钻进试片室,看一部早场电影。
影片看多了,邵逸夫便摸索出一套借鉴别人成功的办法来。有时候,甚至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别的影片的精彩部分,或者把别人的好影片拿过来改头换面,重新组装后打上自己的牌子。
1965年,“邵氏”生产电影26部,1966年增至41部,1967年达到44部,其中大部分是黄梅调影片。这时,邵逸夫在香港《新生晚报》上连续读到一个名叫何观的人写的影评,此人在文章中尖锐抨击香港影坛盛行的阴柔之风,还特别以“邵氏”当靶子。虽然用词尖酸刻薄,但他的种种见解却正中邵逸夫下怀,于是急令宣传部主任兼制片部经理邹文怀,赶快把这个何观找来。
何观真名张彻,也是一名电影导演。邵逸夫授意邹文怀,力邀张彻加盟“邵氏”,并委以编剧部主任的重任。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张彻充分张扬自己的艺术主张,拍了《独臂刀》、《十三太保》、《大决斗》、《大刺客》、《报仇》等多部动作片,成为新武侠片的开山鼻祖。
60年代中期,是“邵氏”最辉煌的时期。旗下导演阵容强大,而签约的男女演员达到130个。这个时期,“邵氏”真可谓要人有人,要奖得奖,名利双收,人财两旺。邵逸夫授意手下员工为自己铸造一尊铜像,准备安放在邵氏影业城的大门前,接替邹文怀的新任宣传部主任陈铜民说:“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竖铜像,而你如今身体健康,精神也好过年轻人,怎么想到要竖个铜像呢?”后来邵逸夫的这个铜像就被弃置在道具房里。一些对邵逸夫有意见而不敢当面说的人,便来到道具房,拿邵逸夫的铜像撒气。曾有人说,那个铜像不知挨过多少武师们的拳脚和小姐们的唾沫。
姜还是老的辣
进入80年代,香港电影热开始降温,邵逸夫便见好就收,淡出影坛,向房地产、银行和其他各种物业多元发展。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逸夫接替了猝然病逝的利孝和,成为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和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的新一任主席,从此开始掌管香港电视业的大权。
香港电视业同香港电影业一样,也是龙争虎斗之地。邵逸夫进军电视业时,“无线”的主要对手是“亚洲电视台”(即“亚视”)。为了争取收视率,压倒对方,邵逸夫奇招迭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邵逸夫“钦点”《包青天》在“无线”播放。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包青天》这样的陈年老货,这样的“正剧”,在香港哪有市场,邵逸夫一定是老糊涂了。谁知《包》剧播放后观众反应强烈,收视率直线上升,弄得“亚视”也在黄金时段再播《包青天》。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一时闹出个“双胞(包)胎”,大战一场,热闹空前。事后,圈子里都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对这种激烈的竞争,邵逸夫总是充满信心。他常对手下人说:“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几十年的商场“打拼”,使他的个人资产超过二百亿港元,多年来一直雄踞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邵逸夫是中国靠电影业致富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王”。
1996年,与他深交多年的“糖王”郭鹤年,以《南华早报》的股份,收购电视企业,向邵逸夫发起一场令港人瞩目的收购战。但邵逸夫又出奇招,从中套现巨额资金,赢得了这场收购战。一位年届90的老人有此雄心斗志,有此过人之招,实在令世人叹服。如今,邵逸夫依然搏击商场,没有完全退出江湖。
③ 邵氏经典电影都有哪些
太多了
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和《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英雄无泪》和宫闱片《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和《女人心》等。
④ 这本香港电影谁知道啊
喜马拉雅星
⑤ 邵氏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王哥柳哥
1952年10月19日上映
导演:周书祥
主演:凌波
⑥ 香港电影
白金龙》导演:汤晓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邵氏的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粤剧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觉先演出(另一位是马师曾)。没有《白金龙》,就没有今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当年《白金龙》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也正是《白金龙》,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制作了近3000部粤语片,形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独臂刀》导演:张彻1967
《独臂刀》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张彻凭此片成为“百万导演”,王羽开始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电影公司的“武侠世纪”也从此片正式开始。《独臂刀》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之前,香港的电影仍旧停留在老上海电影的文化形态下,多拍摄以家庭妇女为观众的苦情剧,武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飞侠,男性则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电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娇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壮有力的男明星。
《侠女》导演:胡金铨1972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5大电影节上获奖。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他一生致力于拍摄“侠”文化的武侠电影,并以《侠女》登上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胡金铨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电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无疾而终。
《蝶变》导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制片厂制度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逐渐开始弱化,电影的文化形态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在这段时期,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艺术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的《蝶变》正是这一运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变》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以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艺术电影的出现;二是特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徐克有关。
《最佳拍档》导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连续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档》及其续集,而黄百鸣、麦嘉、石天的“新艺城 ”公司也统领了80年代整个时期的电影。《最佳拍档》开创了香港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开拍之初,许冠杰的200万片酬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而该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来坞,在片中大量出现多辆汽车连续碰撞、最新007式先进武器等噱头,弱化故事情节、强化视觉场面。《最佳拍档》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电影国际化的最初尝试。
《A计划》导演:成龙 1984
香港近20年最伟大的电影演员是谁?成龙。这是香港各界都比较认可的一个答案。成龙以自己的功夫喜剧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香港演员。早期京剧剧班的训练,使成龙娴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点的动作造型。这种表演方式成为了他的招牌,他的这种表演在世界影坛上也是独此一家。《A计划》正是早期成龙电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从钟楼上坠落的镜头,一镜直落,不加任何剪辑手段。之后《A计划》风格的电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龙电影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 1986
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张彻的“文胆”,做过张彻的副导演,是典型的制片厂出身的工徒导演。他把张彻电影的特点传承下来,把刀剑片改变成了枪战片。《英雄本色》把枪战的方式发扬光大,代表了香港电影枪战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枪战片的最高成就。
《阿飞正传》导演:王家卫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轰动的电影莫过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了,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本片中凸显无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国际性电影大师的出现。
《阿飞正传》是一部对香港身份进行反思的本土电影。《阿飞正传》的影像、叙事方式都是原创的,堪称香港电影艺术的奇葩。结尾中梁朝伟的一段“独角戏”,至今被奉为经典。
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1996
1997回归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历史时刻来临前的一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横空出世,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文艺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种类型,早期就有李晨风、秦剑等著名前辈,而70年代后因为武侠功夫片的盛行,艺术电影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甜蜜蜜》是对早期文艺片的回归,它以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的进程。
喜剧之王》导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电影业进入萧条期以来,香港电影中能够具有票房保证的演员越来越少,周星驰是其中的一个。香港的喜剧演员,早期有梁醒波、新马仔、许冠文,而周星驰是近10年来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喜剧之王》中有着对香港早期电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鹃儿是60年代著名粤语武侠片《武林圣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员基本修养》是早期长城、中联等电影公司的训练班手册。这种引用掌故的喜剧电影成为周星驰电影发展的轨迹,新片《功夫》中再次对火云邪神、九龙城寨引用,并取得了迄今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⑦ 香港邵氏电影城第一部武侠片和最后一部武侠片
《大醉侠》(胡金铨,1966)第一部,香港邵氏没有倒闭,难说日后还会再拍武侠片。
⑧ 有一个排名说到香港十大经典电影,,哪十部
《白金龙》导演:汤晓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邵氏的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粤剧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觉先演出(另一位是马师曾)。没有《白金龙》,就没有今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当年《白金龙》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也正是《白金龙》,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制作了近3000部粤语片,形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独臂刀》导演:张彻1967
《独臂刀》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张彻凭此片成为“百万导演”,王羽开始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电影公司的“武侠世纪”也从此片正式开始。《独臂刀》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之前,香港的电影仍旧停留在老上海电影的文化形态下,多拍摄以家庭妇女为观众的苦情剧,武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飞侠,男性则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电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娇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壮有力的男明星。
《侠女》导演:胡金铨1972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5大电影节上获奖。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他一生致力于拍摄“侠”文化的武侠电影,并以《侠女》登上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胡金铨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电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无疾而终。
《蝶变》导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制片厂制度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逐渐开始弱化,电影的文化形态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在这段时期,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艺术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的《蝶变》正是这一运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变》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以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艺术电影的出现;二是特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徐克有关。
《最佳拍档》导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连续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档》及其续集,而黄百鸣、麦嘉、石天的“新艺城 ”公司也统领了80年代整个时期的电影。《最佳拍档》开创了香港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开拍之初,许冠杰的200万片酬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而该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来坞,在片中大量出现多辆汽车连续碰撞、最新007式先进武器等噱头,弱化故事情节、强化视觉场面。《最佳拍档》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电影国际化的最初尝试。
《A计划》导演:成龙 1984
香港近20年最伟大的电影演员是谁?成龙。这是香港各界都比较认可的一个答案。成龙以自己的功夫喜剧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香港演员。早期京剧剧班的训练,使成龙娴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点的动作造型。这种表演方式成为了他的招牌,他的这种表演在世界影坛上也是独此一家。《A计划》正是早期成龙电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从钟楼上坠落的镜头,一镜直落,不加任何剪辑手段。之后《A计划》风格的电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龙电影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 1986
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张彻的“文胆”,做过张彻的副导演,是典型的制片厂出身的工徒导演。他把张彻电影的特点传承下来,把刀剑片改变成了枪战片。《英雄本色》把枪战的方式发扬光大,代表了香港电影枪战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枪战片的最高成就。
《阿飞正传》导演:王家卫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轰动的电影莫过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了,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本片中凸显无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国际性电影大师的出现。
《阿飞正传》是一部对香港身份进行反思的本土电影。《阿飞正传》的影像、叙事方式都是原创的,堪称香港电影艺术的奇葩。结尾中梁朝伟的一段“独角戏”,至今被奉为经典。
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1996
1997回归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历史时刻来临前的一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横空出世,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文艺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种类型,早期就有李晨风、秦剑等著名前辈,而70年代后因为武侠功夫片的盛行,艺术电影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甜蜜蜜》是对早期文艺片的回归,它以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的进程。
喜剧之王》导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电影业进入萧条期以来,香港电影中能够具有票房保证的演员越来越少,周星驰是其中的一个。香港的喜剧演员,早期有梁醒波、新马仔、许冠文,而周星驰是近10年来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喜剧之王》中有着对香港早期电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鹃儿是60年代著名粤语武侠片《武林圣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员基本修养》是早期长城、中联等电影公司的训练班手册。这种引用掌故的喜剧电影成为周星驰电影发展的轨迹,新片《功夫》中再次对火云邪神、九龙城寨引用,并取得了迄今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⑨ 邵逸夫的职业生涯和拍摄电影成果分别是怎样的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岁进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随三哥闯荡东南亚。
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电影城,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
1980年,成为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无线电视台获得长足发展。
1973年,邵逸夫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提高社会福利。
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国大陆兴办教育事业。
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
影视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镇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
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影事业,无疑是受父亲的影响。
后来,邵逸夫回到祖国,与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生合作,终于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1932年)。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用邵逸夫的话说,邵氏公司挂起了“太平洋银幕”!
20世纪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影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
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
当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时,他毅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合作,一举夺标,闯进了电视广播领域。
1967年底,无线电视正式开播,邵逸夫从此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的董事。
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后,把“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界的精英都网罗到了门下,一时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如83版《射雕英雄传》),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欢乐今宵》,更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于是收视率急剧上升。此后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压倒“亚洲电视”亚视,雄视香港。
⑩ 邵氏电影
“邵氏兄弟”遵循的则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邵逸夫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观众至上”论是其中心内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观众的心理,以及观赏习惯和兴趣,他审阅编导提供的故事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为取舍,因此“邵氏兄弟”在选材时都切准了市民观众的喜爱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邵氏兄弟”的导演与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依据。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和《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万人斩》和宫闱片《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和《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产量在20—30部之间。之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人们都没有馀暇和闲情逸致上电影院。以前的邵氏导演,一个一个的离开影城,邵氏电影也逐渐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无以往的光芒四射。然后,它减产,甚至下来是停顿生产。而邵氏大规模拍片的年代,不仅代表了一个电影王国成为美丽的记忆,香港电影业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熠熠光辉映亮整个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