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剧场版动画和动画电影的音乐特点有哪些
你这问题就有问题。【剧场版动画】、【动画电影】、【电影动画】
这三者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只是说法不一样。
比如【剧场版动画】多半指,日本动画电影。
欧美他们的,【动画电影】【电影动画】两者经常混用。意思完全一样的没关系。
动画电影的音乐特点,只要有电影本身的定位决定。
比如影片阴暗点,音乐就低沉点。相反就欢快些。
⑵ 美日中动画审美与创作风格比较。求一段文字。急!
1.美国动画的审美景观与创作风格
(1)迪斯尼的动物美学
“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这是沃尔特·迪斯尼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在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的主角就是米老鼠米奇。在迪斯尼动画创作的早期,动物明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其中最知名的明星莫过于米老鼠和唐老鸭了。随后增加了更多与米老鼠共同成为迪斯尼那一时代的动物明星,例如唐老鸭、高飞狗、小飞象等等。
(2)美国时尚元素跟随时代潮流
动画是创造梦幻的王国,但同时也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在人物造型的审美元素上,始终跟随着时代时尚潮流。在美国各个时期的动画作品中,我们都能寻到时尚元素的印记,尤其是美女塑造的形象,
20世纪30年代,美国时兴雪白皮肤大眼睛,于是就捧出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皮肤白似雪、眼睛大大、嘴唇红红、头发乌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符号。
20世纪50年代,玛丽莲梦露式的金发美女形象成为那一时期的流行元素。这种元素自然也成为迪斯尼动画影片中美女标准。灰姑娘、爱丽丝……无一不是金发美女。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调种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于是迪斯尼引入各国美女的风采:拉伯童话故事《阿拉丁》中印第安公主;法国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贝儿;中国的花木兰……,迪斯尼动画将时尚元素与文化价值取向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3)技术万能
技术是确保美国永久繁荣,确保美国神话的永久魅力。因此,美国 始终怀有深深地技术万能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动画创作中,就时常出现了不惜巨额投入,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来打造动画经典大片
2.日本动画的审美景观与创作风格
(1)视觉的唯美
日本动画以“机器人”、“美少女”为号召,走出一条与其他国家动画不同的道路。日本动画追求唯美效果,不仅背景细腻逼真,而且男女主角都描绘的极其标致;男生都肌肉饱满,酷酷型男;女生颀身修腿,个个像模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为美化和模式化的日本动画人物造型。
(2)视听觉的冲击力
日本动画电影人没有美国人那样的实力,于是他们选择了动画编排与制作走电影路线的创作思路,将故事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和各种叙事方式得心应手真实地应用到动画电影中;充分调动电影语言,全方位变化镜头角度,加快场面切换速度,频繁移动背景,强化光影效果和音响效果,以此造成对观众视觉神经的猛烈冲击。日本动画片在组合驱动画面产生最为强效的动态视觉效果,使得动画电影中有一种东方式的亲和力与特殊的魅力。
(3)民族元素的渗透性
日本的动画片不像中国传统动画片那样采取民俗化的表现形式,但总是将日本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性渗透在动画里面。 民俗气息与民俗魂的有机融合是日本动画民俗风格的主要特征。民俗气息的再现往往在民俗之美自然透露:漫天飞舞的樱花、女儿节的木偶娃娃、男孩节的鲤鱼旗等等,都传达着浓郁的日本气息与风情。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也能体现日本民俗文化,例如:《灌篮高手》里拉拉队扎的头巾;《聪明一休》里经常在一休动脑筋时出现的祈晴娃娃等,无不体现着日本民俗文化。
(4)技术应用的讨巧性
日本动画与美国动画对技术运用的心理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不同于美国动画耗费巨大的资金,将最真实的造型、场景、物品搬上银幕,他们认真研究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物品的每一个弹性状态;日本从手冢治虫开始更多关注动画人物的内心,而非外表。手冢治虫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故事。于是手冢治虫开发了一套制作流程,最大限制节省成本。他尝试着为经典人物制作经典动作,这样可以再不同的背景下重复使用;尝试眨眼三帧,口动三帧的模式,而迪斯尼要求口型与说话结合,这种静态处理对话场面的技术大大节省了资金。
此外,日本动画增加了“Q版”形象,在写真风格的动画中插入“Q版”形象,表现角色心理或夸大肢体的一种手法。由于“Q版”形象更适合反映极端的心情和超现实的情景,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且增添了有幽默性
3.中国动画的审美景观与创作风格
(1)民俗性与戏剧化,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
观赏中国动画,常常能看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脱胎与中国画中的写意;《大闹天宫》、《哪吒》传统动画片,借鉴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剪纸画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文化;《南郭先生》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三个和尚》,采用中国戏曲……这些根植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从服饰传统、环境描绘、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是一派中国风貌。 民俗资源是动画取材之一,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是取材于《西游记》;而《宝莲灯》源自于古老民间传说“沉香救母”;《阿凡提的故事》就是来自新疆地区的民间故事等。中国动画表现域广泛,内容题材的丰富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瑰宝的神话 故事和优秀的民间传说。 (2)大众性与多样化
中国动画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汲取中国民间文化精髓,生成独特的美术韵味。 中国动画戏种多样化。剪纸动画,是借鉴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艺术表现特点。折纸动画,不仅能表现剪纸动画的二维空间状态,折纸动画而且具有三维空间的表现能力。木偶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借鉴中国民间木偶书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画表现样式。水墨动画,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表现风格主要是突出水与墨的渲染效果,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虚实相生。水墨动画在此基础发展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
(3)政治影响与教育性
中国动画片从诞生之日就深受中国社会现状的影相。在苦难的中国,为了唤起同胞的觉醒,万氏兄弟拍摄了激发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动画片。因此形成了中国动画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色,为了明确教化性却忽略了应有的含蓄与幽默。然而原本属于娱乐的艺术被严格地束缚在指导教育思想之中,被戴上了严肃的“政治紧箍咒”,直接影响了动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本段来源于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8de328f6ba0d4a7302763a08.html
⑶ 什么日本动漫音乐比较好听大神们帮帮忙
火影忍者疾风传的主题曲和片尾区都好听
⑷ 国内外动漫动画音乐的现状分析, 。。。。。。。。是 动漫 音乐 音乐!!!
你好!
说到动画音乐就要说到动画,动画简单来说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音乐与动画更是骨肉相连。首先,动画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视旁看动画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动画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绘画之外的表达形式。其次,动画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动画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动画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下面我就先来说说我国动画音乐现状。
其实我国这几年都有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不仅在全国各处兴建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而且每年还会举办些国际动漫节。虽然对于动漫本身的细节可谓是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呵护、面面俱到的关怀,但对于动漫产业周边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却并没有投入成比例的热情。当然这存在着众多主客观因素,我大致归纳以下两点:
1.目前国内动漫产业发展的布局尚不够合理与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音乐产业的不够成熟有关的。比如像我国的电影,如今的发展力度以及人才储备,早已在国际三大影展打开了一片天空,但即使如此,我国大片的配乐几乎全部都是邀请国际音乐人来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很少。发展成熟的电影产业尚且如此,又怎能奢望未能进入主导地位的动漫产业音乐会十分优秀?
2.中国的动漫事业起步虽晚,但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已经在形象、情节上设计出了许多本土化的优秀动漫作品,可惜的是我国动画的音乐,基本上都有以下情形之一,一种就是延续五、六十年代的动画歌曲复古风格,把现代青年当作爸爸爷爷时代的青年来看,缺少必要的流行元素;而另一种就是将音乐制作工程包给一些能够受理任何行活的广告公司,但很多音乐人对待动画音乐,就像对待广告一样,充满一股广告的味道,并不能真正体现歌曲的价值。
下面我再来说说日本动画音乐现状。
这就不得不提日本动漫产业,作为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也是该国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爱好者,据说全球播放的动画节目约有60%是日本制作的。因为这种前提,日本动漫市场越来越完善,而动画本身的播出市场并不能满足投资商要求,所以图书、音像制品市场与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一般都是他们投入的重点,当然动画音乐就是重点之一。那日本动画音乐为什么先进呢?我也做了以下归纳:
1.日本动漫产业相当成熟,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推广度非常之大,而且日本动画本身早已不局限于单个年龄层,逐渐趋向于大众化,动画音乐自然也更接近于流行。所以,日本动画歌曲许许多多都是由日本国内的一线歌手演唱的,比如说滨崎步、仓木麻衣,当然也有一些歌手也依靠唱动画歌曲逐渐蹿红于日本娱乐圈,比如说坂本真绫、水树奈奈。
2.动画音乐的精髓在于能够完美融合到画面和剧情中,并使得三者交融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这个特点与电影配乐有很大的共同点,而日本动画音乐相较与其他一点就是它融入了许多电影音乐的元素,例如OST、BGM等,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特点,例如DRAMA、IMAGE SONG等,这就要求更高的音质与更佳的效果。当然这与日本动漫产业链有关,对于投资商来说赚钱才是最终目的,所以也时常会出现卖音乐碟比卖作品本身好的情况。不过也正因为此,投资方更有热情投资制碟,用户为了高质量动画歌曲而买碟,产生一种良性循环。
3.日本音乐的创作氛围是非常好的,日本的音乐人并不拘泥于通俗,他们往往以更多的视角阐述音乐,他们可以融入浓烈鲜明的名族风情,也可以点缀明快活泼的西方色调,这使得音乐更加多元,令人觉得同一个音乐人的音乐可以这样不同。正是如此,日本的配乐在世界上展露锋芒。正因为菅野洋子、久石让这些配乐大师的手笔,日本动画音乐也上升了一个高度。
本文系原创,希望能给你帮助!
⑸ 比较美日动漫有哪些区别
不可否认,日本与美国,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称作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它们生产动画电影数量之多,而且因为动画电影在其各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在开始比较两国异同时,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本文的比较对象——动画电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动画电影”特指那些以上电影院线发行为目的、且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联的动画片。这样一来,本文中的动画电影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剧、OVA(直接面对录像带或DVD市场)以及电视动画系列的剧场版。 这样的限制主要是针对日本动画而言的,相对于美国动画,他们有着多得多的电视系列、OVA和剧场版。如果将所有这些都拿来和美国动画比较,那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之,如果按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类别,两国作品之间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比较对等,从而更易于比较风格方面的异同。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而言,两国的做法还是比较类似的。由于动画电影比其他动画产品要求更精细,因而花费的制作时间、制作经费都远非一般动画产品可比;因此,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国的顶级水准。日本就不用说了,其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费本来就不高,而像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投入动辄以数十亿日圆计,耗时经年。即使在上亿美圆大制作风行的好莱坞,一部动画电影的投入也是要让各大制片厂老板肉紧的。不过还算幸运的是,高投入的动画电影一般也带来高回报,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会进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几次还占据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宫崎骏的作品更是屡破影史票房记录。
对普通观众而言,动画电影是如何制作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最后的“成品”看起来怎么样。相信只要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二者不同的风格。仅就视觉效果而言,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近来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说传统的二维动画并没有退出市场,但从票房收入来看,不论是看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看所在单个制作发行公司所有类型动画片票房分布,3D动画都要比二维动画更受欢迎。而在日本,二维动画仍是市场的主流。这并非说日本动画制作过程中不用电脑动画(CG)进行修饰,像宫崎骏后期几部作品,都采用了电脑动画来辅助作画,到了《千与千寻》时已经用CG来做一些泪水的3D效果了。至于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应用方面就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电脑特效进行了润色,从而使得背景看来分外真实。这一点观众能从《AKIRA》、《大都会》、《攻壳机动队》、《最后一个吸血鬼》等作品中强烈地感受得到。在他们的有些画面中,如果光看背景,会有强烈的以假乱真的感觉,如《攻壳机动队》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后一个吸血鬼》当中的美军基地。
然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不管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各3D动画中着力刻画主角的立体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划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两者各有千秋。日本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虽然和真实世界相差甚远,但创作人员一般通过出色的观察力赋予角色以鲜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来是那么的有生命力,以至于观众根本不会在乎其视觉上“立体”与否;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在追求“外观”真实性的同时,也并没有丧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细节无限追求“逼真”的同时,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说,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3D动画在角色的传神性上是旗鼓相当的。举个有趣的例子:宫崎骏作品《龙猫》中有个叫“小米”的4岁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岁多的小女孩。这两个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级顽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型,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另一个是精细的3D模型,可观众却能从她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且在心里留下同样深刻的美好回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于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国民迥异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还更讲究简练与写意的风采。他们对动画角色的二维处理,多少反映了对于国画技巧的承袭:要的就是那样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和整个画面相配合,寥寥几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想要传达的感受。而美国人向来比较直接,最喜欢“开门见山”,在表达意图的时候,他们总是选择最简便迅捷的方式。同时,美国人又是推崇并善于幽默的,这就难怪他们喜爱创造造型怪趣而细腻的3D动画了。
相应的,日、美动画电影创作群、对象观众的不同,也影响了二者对于动画故事及其叙事方式的选择。虽然不论年龄大小,观众一般都能从日、美动画中感受到自己喜欢的情感与意义。但相对而言,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具有更纯粹地“为小朋友服务”的目的。欧美的小孩都有“夜读”的习惯,即在睡觉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书,其中念得最多的,无疑是那些传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话、传说和经典历史故事。综观美国的动画电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动画故事创作的一直是占大多数,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为甚。从其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起,它就开始了“经典故事动画化”的历程,直到2002年的《星银岛》都还是这个模式。这倒不是说好莱坞的动画编剧们就是图省事,实际上,把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得那么富与趣味性与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还真是值得东方同行们好好学习。
日本是漫画之国,动漫在日本出版业、娱乐业所占的份额要远大于美国的情形。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动漫历史上就有强大的成人读者和观众群,并非只是为小朋友提供娱乐。因此,作为动漫文化一部分的动画电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很多成人的视角和思考。总的看来,日本动画电影一般都有个比较成人化的主题,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动画电影创作的初衷便是承载那个先行的主题。即使是“成人味”最轻微的宫崎骏作品,其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认识范围。至于宫氏之外的其他动画电影大家就更不用说了,充满暴力、末世情节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题材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其中有许多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严重儿童不宜”的。也许是由于岛国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象力反而特别容易走极端。在动画电影的创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国人更侧重于关于人类的终极关系和关于世界的终极命题的探讨,而且他们思考的结果还往往是悲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宣扬温情脉脉的人伦、家庭观念的美国动画电影相比,日本的动画作品在意识上是不那么积极乐观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动画电影又显得比美国动画“深刻”,日本人在动画中触及了一些非常严肃而深奥的问题,并且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和解决方式,恐怕是“贪玩”的美国小朋友们所不爱看的。据说,与同龄人相比,日本儿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们的动画电影推动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选择不同的题材以及对故事不同的演绎方法,使得日、美动画电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莱坞的作品更侧重于娱乐性,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更看中叙事性。与其功能相适应,美国动画电影看起来更加鬼马跳脱,而日本作品看起来更加厚重深沉。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不过是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的品位与性格;更进一步地说,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赏需求。美国动画的怪趣新奇与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小朋友们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学到了亲情、友情的可贵。不过,那些童真消失殆尽以及心肠坚硬的家伙不适合看好莱坞的动画作品,对他们而言,一味逗乐和鼓吹家庭价值观看多了就挺腻歪的。日本动画电影的清新写意和终极思考,很是适合那部分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喜欢没事瞎琢磨的哥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他们那已经是刁钻古怪的想象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较薄弱人士还是少看日本动画电影——特别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制作的作品为妙,因为那通常会让你质疑存在的意义与真实性,并对未来产生悲观的预期。
说了这么多,必须承认的是,日、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各自包含多样化的风格,值得另外撰文详述;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两国的动画电影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如果以饮料来比喻,日本动画电影就像茶,而美国动画电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隽永,咖啡浓香醉人。
⑹ 有哪些动漫或电影背景音乐比较好可以拿来推荐的
宫崎骏动画中的音乐都不错
一般都是 久石让 的作品
《情癫大圣》的音乐也是 久石让 做的
你可以听听
现实较常听见的就是那个 《summer》
《天天向上》中经常出现
⑺ 经典的日本动画片电影音乐
幽灵公主
阿西达卡战记(这曾被用作天龙八部的背景音乐)
旅立ち~西へ (这首曲子也经常被用作古装剧的背景音乐)
生きろ
猫的报恩
幻化成风
风之谷
风之传说
萤火虫之墓
love forever 迷失在黄昏的孩子们
龙猫
DO DO RO 风之甬道
⑻ 适合动画电影的背景音乐!!跪求!
avsfgvdsfvzde fsdg d
⑼ 宫崎骏电影中,哪些音乐比较好听
千与千寻,和天空之城八音盒版比较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