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党90周年手抄报图片
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面对金光闪闪的“锤头镰刀”的党旗时,你知道她的由来吗?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并没确定党旗形式。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第一次打出了犁头太阳旗。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共产国际的统一徽记——“锤头镰刀”,这表明国际布尔什维克是以工人、农民为主力军组织的无产阶段先锋队。同年7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共产国际。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旗帜上,都相继出现过“锤头镰刀”和“五角星”标记。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还可看到各种图样的党旗:一块红布上方嵌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字母“CCP”,下方写着入党誓词;另一面旗帜的中央是一颗黄色五角星,五角星中间交叉着镰刀与锤头,五个角内写着“中国共产党”五个红字。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制作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决定:规定党旗为红色,左上角为黄色“锤头镰刀”。大会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制作一批标准党旗,分发给各机关使用。当时中央虽没有对党旗中图案作出具体解释和说明,但人们都知道,“锤头和镰刀”代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工具,也是革命斗争的武器。早在中央苏区时,就普遍流传着“斧头劈开新天地,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标语。这表明工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组成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会场主席台两侧挂着6面党旗,红色党旗上金光闪闪的“锤头镰刀”和红缨旗杆映照着整个会场,朴素庄严。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悬挂中国共产党党旗。党旗图样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党的性质、行动纲领和光明前途,充满着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战斗精神,为党史宝库增添了一笔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精神财富。
见图
㈢ 《建党伟业》的精彩片段、精妙语言、人物角色、观影感受
观大片《建党伟业》有感
近日看了电影《建党伟业》,感慨颇多,影片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涵盖了孙文创立同盟会、溥仪退位、袁世凯称帝,签订二十一条、张勋复辟、蔡锷讨袁、顾维钧巴黎和谈遇阻、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五四运动,发动工人罢工、青年毛泽东成长、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党核心领袖留法直至共产党成立……,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了上百名重要历史人物,展开了一段纷繁复杂、风起云涌的史诗画卷。影片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的确不凡,光观众熟知的明星就有上百位,有的只有一两句台词一两个画面。而这些大牌明星的加盟,不仅将更多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更是解决了历史片中“小角色大人物”的尴尬——历史影片中的小角色也许只露了一面,却常常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种不一般的配角随便找个小演员来演实在压不住阵脚啊。
凭心而论,影片确实拍得很不错,尤其看到最后五四运动学生上街那一段,愈加感慨,差点感动得热泪盈眶,实在是很久没有的感动了。
但还是有几处细节,让我在感慨之余又大感遗憾。
首要一处就是影片中陈独秀等新文化干将对于封建势力以及旧观念的论战,说实话,冯远征成功地塑造了陈独秀,吴彦祖饰演的胡适也基本成功,可惜的是,这一切似乎都让编剧的台词给毁了,因为静下心来听论辩各方的思路和表达,实在让人尴尬:正面人物,或者说站在历史进步一面的言论实在是情绪大于理智,哗众取宠大于以理服人,反之,守旧退步一派的言辞倒是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甚至在今天听来也促人反思,乃至发人深省。
试举胡适与辜鸿铭在北大图书馆的辩论为例分析,当时两位才俊在围绕文言与白话展开辩论,实则是谈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优劣势,深层次也谈到了该坚持孔学还是师从外国的问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自然是进步积极和正面的,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无庸再多言,但究其辩论本身却恰恰相反。
先看辜鸿铭的言辞,“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这段话没什么分析和理论,看不出水平高下,但提出的问题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发人深思的——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近两百年的屈辱,难道真的都应该归罪于孔学儒教吗?
接下来,有学生提出“孔子之学已经难以用于今日,对这一状况难道视而不见吗?”针对这一问题,辜鸿铭的表述就大见出彩了。他回答:“孔子教人之方法,就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会三三得八,自家算术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这番话,不得不承认比喻精当,逻辑清楚,很难辩驳,而且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我们即使多了近百年的经验和智慧,也不得不承认这番话基本是正确的,今天国学热一再重现,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甚至领导人还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总不能说都是历史倒退的表现吧。因此,影片中陈独秀也评价“虽是诡辩,但也难掩其才华”。
然后影片中的胡适先生就站起来与之论辩,原以为才高八斗的适之先生要三言两语揭示其“诡辩”之所在,给学生黄钟大吕堂堂之音,可结果,唉。
请先看胡适先生的言论。“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总在前进。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白话文粗鄙不文。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急需实务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
通篇观点众多,思路不断跳跃,从文化革新到文言白话,再到科举八股,最后谈实务人才。除了第一句说因为时间前行,因而文化也当革新,好歹有点因果逻辑之外,通篇基本没有分析只有口号,而且很多话跟辜鸿铭先前的论题毫无关联。尤其是批判八股那段,指责不通新学只会八股的人“不会做事,只会考试”,话倒是不错,不过倒更像在批评我们当下绝大多数大学专业的学生现状,最后文章落笔“脚踏实地,强健国力”,固然振聋发聩,但似乎不是在谈论新文化旧文化问题,而是在对影片中台上台下的老师学生做自我批评——我们有空在这坐而论道,不如早点脚踏实地做点实事,此之谓“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后面一段,针对漂亮女学生关于文言和白话的问题,吴彦祖饰演的胡适,的确明星范十足,优雅俊美风流倜傥,但作为学者来看,学养似乎就差好大一节了。影片中的女学生认为文言比白话更简洁,并举了“无能为力”一词为例。老实讲,在已经普及白话文的今天来看,这个女学生的观点基本没什么问题,文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比白话更言简意赅,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女学生的话有瑕疵或者漏洞的话,应该在于她举的例子,“无能为力”实为成语,而语言中是否运用成语,其实并不是文言和白话的分歧或者说核心分歧,因为文言中固然成语良多,白话文中也可以大量使用成语。结果,影片中的胡适先生,不但没指出这一问题,却要非要为一展口才而颠倒黑白,硬说白话其实比文言更简洁,并充满小聪明地说,同样的意思白话只要三个字就够了,那就是——干不了。这番言辞居然还引起一阵掌声和女学生的爱慕崇拜,实在让人困惑。其一,“干不了”能替代“无能为力”的全部意思吗?比如,我们说,现在社会风气不正,看着社会上很多不和谐的行为,虽然明知道不好,但除了发发牢骚外,真的是无能为力。请问,这里可以换成“干不了”吗?恐怕有些为难吧。“无能为力”,意指不能施展力量。不能者,常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无力而不能,二是有力然也不能。“干不了”只能表达第一层意义,第二层意思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更要命的是,还是这位英俊帅气的胡适先生,在大贬语言中的成语作用之后,在后面的情节中自己反而大量使用,比如“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无济于事”等等成语,如此出尔反尔,大打自己耳光,实在让人尴尬。
凭心而论,编剧在写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些新文化干将的台词时,一定也是煞费苦心,大感为难,并非他们的思维多么高深难以复制,而是当时这些文化干将大才们的很多观点很多言论,以今天的眼光客观来看,其实是大可商榷,甚至是有失偏颇的。当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今天多么有高明,而当年的陈独秀、胡适等水平不够,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关于开窗户和拆墙的理论,也即是矫枉者必过其正,否则根本纠正不过来,因此,鲁迅先生打过这个比方,说你要在墙上开个窗户,所有人都反对,你也开不成,但如果你说要把墙全拆了,大家吓一跳,经过商讨,墙是不让你拆的,但可以开个窗户,因此,在中国,你要开窗户就一定要说成拆墙,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当时的新文化干将的很多言论和观点,今天看来的偏颇,其实很多并不是他们水平的问题,很多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目的在于可以在当时的中国开一个窗户,批判文言是如此,批判孔学也是如此,但今天我们通过影片反映当时的情景,来表现他们的积极正面和进步,似乎在选择言论观点时要更加注意取舍,少选择一些本来就过激的言辞,避免适得其反,褒奖变贬低,让我们今天看这些原本应该出色进步的人士时,反而为这些台词而尴尬,怀疑,甚至哭笑不得。
㈣ 建党九十周年的手抄报内容!!!!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你和我一样惨啊,我也是这个暑假要做建党九十周年的手抄报,看在大家都是受害者的份上,我给你一招好了!
共产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最初的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成立的经历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爱国诗句:
爱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走向民主而不是走向专制。
爱国,就是要让国民走向自由而不是成为奴隶。
爱国,就是要勇于支持弱势群体正义的行为,就是要敢于反对贪官权贵的横行霸道。
爱国,就是要能够接受别国对本国合理的批评而敢于反对这个国家不合理的制度。
爱国,既要能支持政府有利于国民的政策,也要敢于反对政府压制或剥削国民的行为。
爱国,既要同情民众的疾苦,也要憎恨贪官的腐败。
爱国,既要为历史上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而自豪,也要为传统的专制和今天的落后感到羞耻。
爱国,既要勇于承认别国的优点,也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这些资料虽然不是我原创的,但是我在做手抄报时候觉得挺好的资料,推荐给你,每段落的标题都给你写好了,你还可以在画几幅插图,在弄一个"建党九十周年的知识竞赛”和“竞赛答案”就可以勉强凑成一张手抄报了!
㈤ 爱国手抄报电影
建党伟业
㈥ 建党的手抄报
推荐答案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㈦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电影海报电影《建党伟业》 英文译名: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 出品时间: 2010年 导演: 韩三平 黄建新 主演: 刘烨 冯远征 张嘉译 李晨 李沁 周润发 潘粤明 刘德华 陈坤 聂远;《建党伟业》 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建党伟业》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于2011年6月15日正式公映。
㈧ 庆祝建党90周年的手抄报和图片,多一点,
建党90周年
㈨ 建党90年手抄报(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国,既不等于爱这个国家的政府,也不等于爱这个国家实行的主义。
爱国,就是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不是爱这片土地的统治者。
爱国,就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而不是爱这个国家的政府。
爱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走向民主而不是走向专制。
爱国,就是要让国民走向自由而不是成为奴隶。
爱国,就是要勇于支持弱势群体正义的行为,就是要敢于反对贪官权贵的横行霸道。
爱国,就是要能够接受别国对本国合理的批评而敢于反对这个国家不合理的制度。
爱国,既要能支持政府有利于国民的政策,也要敢于反对政府压制或剥削国民的行为。
爱国,既要同情民众的疾苦,也要憎恨贪官的腐败。
爱国,既要为历史上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而自豪,也要为传统的专制和今天的落后感到羞耻。
爱国,既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骄傲自满。
爱国,既要勇于承认别国的优点,也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爱国,既要反抗外族野蛮的侵略和专制的统治,也要学习外国的科技文明和民主制度。
爱国,既是一种感情,也要保持理智。
爱国,不是无原则地支持某个领袖,不是无原则地为一个政权捐躯。
爱国,就是要勇于为人民的自由而牺牲,而不是被人利用成为排外的工具,成为专制政权维护统治的牺牲品。
也能写写红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