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这个电影的名字
中文片名
虎口脱险
原片名
La Grande vadrouille
更多外文片名
Grande vadrouille, La
Don't Look Now, We've Been Shot at
Don't Look Now - We're Being Shot at
影片类型
战争 / 喜剧
片长
132 min / West Germany:101 min
国家/地区
法国 英国
对白语言
英语 法语 德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Finland:K-8 Sweden:Btl Iceland:L USA:G West Germany:6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杰拉尔·乌里 Gérard Oury
编剧
Marcel Jullian
杰拉尔·乌里 Gérard Oury
André Tabet .....dialogues
Georges Tabet .....dialogues
达妮埃尔·汤普森 Danièle Thompson
演员
Bourvil .....Augustin Bouvet
路易·德·菲耐斯 Louis de Funès .....Stanislas LeFort
Claudio Brook .....Peter Cunningham
Andréa Parisy .....Sister Marie-Odile
Colette Brosset .....Germaine
Mike Marshall .....Alan MacIntosh
Mary Marquet .....Upper mother
Pierre Bertin .....Juliette's grandfather
Benno Sterzenbach .....Major Achbach
玛丽·杜布瓦 Marie Dubois .....Juliette
特利·托马斯 Terry-Thomas .....Sir Reginald
Pierre Bastien
Jacques Bodoin
Noël Darzal
Henri Génès .....Employé zoo
制作人
Robert Dorfmann .....procer
主要配音演员
尚华(乐队指挥)、于鼎(油漆匠)、杨文元(中队长)、严崇德(麦金托什)、施融(皮特)、翁振新(德军上校)、童自荣(德军司令)、程晓桦(朱莉叶特)、丁建华(嬷嬷)、乔榛(斗鸡眼)、苏秀(老板娘)、盖文源(旁白)
译制导演
苏秀
剧中人物
中队长:雷金纳德
中尉:彼得.库宁汉
士兵:麦金拖什
油漆匠:奥古斯德.布卫
指挥:史丹尼斯拉斯.拉福
木偶剧团姑娘:朱丽亚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制作公司
Les Films Corona [法国]
The Rank Organisation Film Proctions Ltd. [英国]
发行公司
博伟电影公司 Buena Vista Pictures [美国] ..... (1969) (USA)
Tobis Filmkunst [德国] ..... (West Germany)
Valoria Films [法国] ..... (France)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66年12月8日
瑞典
Sweden
1967年6月28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7年9月15日
丹麦
Denmark
1967年12月18日
芬兰
Finland
1968年3月8日
英国
UK
1968年5月 ..... (London) (premiere)
美国
USA
1969年2月16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芬兰
Finland
1978年10月20日 ..... (re-release)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所逼,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而在巴黎的热情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
[编辑本段]影片评价
本片是最著名的有关二战的喜剧电影,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欢乐,其中主演路易·德·费内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著名的喜剧明星,他的喜剧天赋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脱险》曾在法国创下票房收入过亿的记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是真正的喜剧艺术,天生被赋予浓厚的幽默感的法国人为我们奉献了永远的精神大餐。这是一部喜剧片,也是一部战争片,但是我们看完整部电影却没有看到一个人死去,即使是被那个斗鸡眼的德国机枪手打下来的自家飞行员,最后出现的身影也是飘摇的降落伞。战争很残酷,但是认识战争未必需要残酷的画面。
本片当年曾创下法国最高票房纪录,中译版本也可视为我国译配电影中的巅峰之作。
⑵ 讲述一个犹太人钢琴师二战时期在波兰的电影叫什么
《钢琴师》(英语:The Pianist),是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以纳粹德国侵略波兰华沙为背景,主要反映波兰犹太人遭遇的故事片。电影取材来自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回忆录。2002年,《钢琴师》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奖。2003年,《钢琴师》又夺得三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影片主要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⑶ 求一部电影名!讲的是二战时一位犹太人,他是一名音乐家,后来遭受了德国的侵略,他呆在一个废墟里生活
就叫钢琴师
http://movie.gougou.com/search?search=%E9%92%A2%E7%90%B4%E5%B8%88&id=1有下的
⑷ 二战电影讲述帮助一批音乐家逃亡
钢琴家???????
⑸ 高中时看到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男主角是个音乐家。由于德国人杀害犹太人,他一家为了活命充当劳工,在...
钢琴家,2002的一部电影。本片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终于等到黎明来到……
⑹ 想知道一部电影的名称,是关于二战时期集中营里的故事,围绕一个音乐家展开的,最后那个音乐家活下来的
钢琴师
http://ke..com/view/334821.htm
⑺ 二战围困在圣彼得堡的音乐家是哪一位
原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政府马上总动员艺术界“为祖国而战”,由此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品,肖斯塔科维奇这部作品就是其中的佳作。他表示:“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全曲的气势极其宏伟壮大,终乐章的音响更是震耳欲聋。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造成城内危机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本交响曲的大部分草稿。1942年三月五日,在古比雪夫“文化宫殿”的礼堂,这部作品由隆莫斯德指挥,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同时对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可见这部交响曲的初演,便是拿来宣传,用以提高士气和宏扬国威,完全作为前苏联的一项 “国家大事” 来对待。本曲题献给“列宁格勒”,并获得当年“斯大林奖”的首奖。望采纳
⑻ 二战时候前苏联一位音乐家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写了一首交响乐,叫什么名字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名称就是《斯大林格勒交响曲》
⑼ 一部二战电影,有关一个钢琴家
《钢琴家》The Pianist
2002年05月22日14:05:04网易娱乐 Cube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主演:艾德林恩·布洛迪Adrien Brody
托马斯·克瑞士曼Thomas Kretschmann
艾米莉亚·福克斯Emilia Fox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148分钟 级别:R级
国别: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荷兰
语言:英语/德语
上映日期:2002年12月27日(北美部分地区)
发行:Focus Features(北美)
◆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官方网站:www.thepianistmovie.com
预告片:->>>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主创人员]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的影片经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如两人共有的苦涩乖戾的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惊悚元素,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猎的电影类型却比希区柯克广泛得多。他视自己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种类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
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这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了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幸运的是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战争岁月里,波兰斯基在乡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帮助下顽强地逃离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变成了狂热的电影迷,虽然电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国电影,但只有在那些梦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和庇护。战后,波兰斯基得知母亲丧生奥斯维辛集中营,父亲则死里逃生。
影片工作照
在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和卡罗尔·里德的《Odd Man Out》影响下,波兰斯基决定投身于他热爱的电影中。十六岁时他差点成为一名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牺牲品,父亲为了使他摆脱混乱的个人生活,把他送进一所技术学校。但波兰斯基毅然参加电影训练,并成为了舞台演员。1954年,他以安杰伊·瓦尔达的《这一代》登上银幕并考入了洛兹电影学校。他学生时代的短片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以及对古怪的人类关系的偏好。1962年,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水中刀》以象征化的心理分析剧成为战后第一部不涉及二战题材的波兰电影,令他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
波兰斯基随后前往英国发展,以票房惨败的《厌恶》奠定了当代心理惊悚片的基础。《卡特巴赫到来时》则赢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67年,他来到好莱坞,拍摄《吸血鬼之舞》认识了女演员莎朗·泰特并与之结婚。次年经典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问世,较之其前作,该片以心理上的恐惧代替廉价的震慑,在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悬疑气氛和潜在的威胁感。然而这部可怕的电影似乎真的成了某种不祥之兆,一年之后其妻泰特在震惊世界的惨案中丧生,这给波兰斯基的经历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两年后他才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改编了莎翁的《麦克白》,尽管他的改编是忠实于原著的,但影片中图解的残忍暴力场面还是引起了争议,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颇令人意外的是,他之后突然调转方向,在意大利执导了一部轻松的性喜剧《禁忌之梦的日记》。
1974年,他返回好莱坞,凭借《唐人街》达到了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影片使濒临死亡的黑色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在波兰斯基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中,主人公无法再维系他天真的理想,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随后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悬疑剧《房客》延续了成功。就在他走出个人生活的阴影,电影事业日渐得意时,波兰斯基因诱奸未成年少女被起诉,为躲避司法制裁逃往欧洲。这一次的波折使他直到三年之后才导演了耗资巨大的《苔丝姑娘》,但这似乎是他最后一次取得成功。
此后他的作品基本上水平明显下滑,1999年依旧沉郁的《第九门》几乎遭到了一片恶评。但自80年代起,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不断在欧洲各国执导和演出戏剧并得到了好评。时至90年代,他仍然被各种流言所包围,甚至连多年前的“泰特惨案”也被翻出来大做文章,或许他注定要做一个话题人物。
影片的男主角波兰斯基原属意约瑟夫·费因斯,但他为了一部戏剧推掉了片约。于是波兰斯基在英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征召主演,想找一位新人来担任这一角色。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演员艾德林恩·布洛迪,他参加过《细细的红线》、《山姆的夏天》、《面包与玫瑰》等影片的演出。
[关于影片]
影片剧照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影片是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制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钟的长度也是参赛片中最长的一部。可以说这是波兰斯基的雄心之作,不仅寄托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成为他能否摆脱最近几年低迷状态的一个考验。
[影评]
□《钢琴师》Vs.《辛德勒名单》 文/Jedi(法国) NEW!
《辛德勒名单》是部简单的英雄电影,《钢琴师》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钢琴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 [详细内容]
□《钢琴家》:悬崖边际的曙光 文/尘翎
□《钢琴家》:穿过伤痕累累的历史 文/舒天楚
□《钢琴家》:有一种经历叫幸存 文/南一
□一个没有钢琴的·师 文/hhtsiu
□ 《钢琴家》:永恒的叙事曲 文/草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