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朗读者》解析:真实的历史总会令人心痛不是吗
看见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好像看过,不过,可能你看的是综艺,而小编看的是它的同名电影。这个影片并不是在介绍一个人读书的爱好或者是参加了一些什么节目,它其实主要讲的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和他的后一代的关系,然后主要是通过他们各自的内心的世界,来看看他们对上一辈人走的路是什么样的感觉。
《朗读者》
这部剧的导演是英国的史蒂文戴德利,他从小就比较喜欢戏剧事业,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让人看了以后都带有浓浓的艺术气质。他在执导这部剧以前,就已经拍过很多知名的舞台剧,并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对于当代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受欢迎的。
《朗读者》
而且他拍摄的电影一般都作为经典片段被老师们用来进行点评以及让学生们进行分析。这个电影也是改自于的它的同名小说,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还有艺术美的书。这个片子中主要是通过三个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后把这个片子的主题表达的非常清楚。
《朗读者》
他们三人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是它是把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同一个主题下,通过了他们三个人在生活上的经历,然后分别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实是一个叙事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从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独特的人生启示。
《朗读者》
关于二战类的电影一直都是很多导演拍摄范围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达战争中惨无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现对于战争的一些思考,还有的是为了讽刺当时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为了赞扬某个英雄而拍摄的一部类似于传记一样的电影。但更多想要表达是要更多的人记住历史,希望以后能够没有战争只有和平,这样才会有更加美好与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乐一样,不管现在的生活多辛苦,我们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够看见明天的美好。
《朗读者》
这个影评主要是通过对一个人的回忆展开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岁。大家也都知道像这么大的人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孩子,他们这段时间属于到青年人的过渡时期,是需要家人关怀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样处于一种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难也没有向他的家人们说过什么,他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
《朗读者》
后来他在一次碰巧的机会下认识了汉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钥匙给打开了。汉娜是一个中年女人,她很会激发这个少年人的情欲,米夏好像在这个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义。也是汉娜一直鼓励他说他的朗读天分很高,这让小小年纪的男孩情窦初开了,他甚至在公众中承认这个能做他母亲的人是他爱的人。但其实汉娜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孩子,纯粹的利用他而已。后来还是因为汉娜工作的变动,他们之间才算结束。
《朗读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后,米夏知道了,原来汉娜是一名集中营的守卫,她杀了很多人,这让米夏难以接受,尽管这所有的一切不应该推到汉娜的身上来。可是却让他来不及去思考,汉娜被杀死了。米夏的心里只有愧疚,对法西斯手下无辜者的叹息,还有对自己的懦弱的憎恶。
《朗读者》
虽然导演是英国人,可他曾经在德国的经历让他觉得当时那里的人完全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背黑锅的都是那些虽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个无辜的人,这也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反思,这才是他拍摄这部片的目的~
Ⅱ 如何理解电影《朗读者》(The Reader)
《朗读者》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观看、思索,而都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它可以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它可以是关于一个女人的一生和她在尊严和苦难之间的痛苦选择,它可以是关于两个人贯穿一生的复杂感情的记述,它可以是关于精神的力量。同时,它也可以是用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来记录的对历史的拷问和反思。影片骨子里其实是厚重而悲怆的历史。
幕后花絮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对于女主角的第一选择就是凯特·温丝莱特,但凯特·温丝莱特此时要拍摄《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选择了妮可·基德曼。但当妮可·基德曼正式开始参与该片拍摄时,却因怀孕而放弃了这个角色,此时凯特·温丝莱特有了空档期,她最终正式出演该片。
Ⅲ 电影《朗读者》《革命之路》中担任主演的女演员是谁呢
经典电影朗读者和革命之路中,那个美丽的女主角是凯特温丝莱特,在英国伯克郡雷丁市一位当地居民的家中,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女孩站在浴室镜子前,拿着一瓶假装奖杯的洗发水,在发表她的获奖演讲,她没想到,未来的某一天,她居然会站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一个沉重的奖杯,激动地告诉大家,这真的不是一场洗发水瓶,她就是以泰坦尼克号走红全球的凯特温丝莱特。
凯特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照顾孩子上,也陆续拍过一些作品,但与其他好莱坞女星相比,她的生活更加自私和自由,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也不担心照顾孩子会影响她的事业,她说,她的孩子永远是她的第一位,她已经看清楚了,名利太虚无,无法把握,或许上一秒还在云端,下一秒就可能跌倒在地,因为这样好的态度,她活得比很多演员都轻松。
Ⅳ 《朗读者》汉娜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自杀
因为汉娜却丧失了面对米夏的勇气。
米夏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两人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汉娜的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人生中,米夏慢慢体会到了汉娜的想法。
他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去各种录着自己朗读声音的录音带,汉娜也开始了识字,并给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却始终没有回信。
十八年过去了,在狱中表现良好的汉娜获得了假释,终于能够和米夏见面了,可是面对这一机会,汉娜却丧失了勇气,她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朗读者》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
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不认识字而已。
施林克用这个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
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朗读者》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接触到最多的词汇,是“麻木”二字,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只有职业表情的人)“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
Ⅳ 《朗读者》小说原著和电影是德语的还是英语的
《朗读者》(Der Vorleser)是德国作家Bernhard Schlink 1995年写的小说,原著为德文,1997年翻乎碧袜成英语版,名为The Reader,很快成为畅销书;
2008年,英国岁激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慧灶将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由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主演,影片为英语原声,但同时也有德语音轨。
Ⅵ 朗读者 男主角
挺红的,大卫·克劳斯,男, 生于1990年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Bargteheide。 大卫·克劳斯12岁时在儿童片《变身一团糟》中出演了个小角色,四年后主演问题少年影片《黑道新鲜人》被更多观众所认识,拍摄这部影片时他还正在读高中,但凭借此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费比西影评人奖。
之后他又被挑中出演名著改编的魔幻片《鬼磨坊》主人公,该片还囊括丹尼尔·布鲁赫、罗伯特·斯达洛博这些德国影坛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更加幸运地,他又在好莱坞影片《朗读者》中演绎那位了被全世界书迷所熟悉的,经历生死爱情的德国少年。尽管大卫还是一位新人,但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为了片中大量的英语对白他没少苦练。2009年柏林电影节推介他成为“闪亮欧洲新星”,从章子怡手中接过奖杯的他,无疑是众多新星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位。
如今的他也同《再见列宁》的丹尼尔·布鲁赫一样,在全世界拥有了自己的影迷。
Ⅶ 《朗读者》电影剧情解析是什么
《朗读者》改编自德国同名畅销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忘年恋,一个15岁少年爱上了一个36岁的电车女售票员。这是一个少年心里自然发生的事,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现出它像任何真实爱情一样诚挚动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就是男孩为女人朗读,读希腊神话《奥德赛》,也读《阴谋与爱情》。
片子拍得很忠实于原著,在表现手法上倒没有对原书亦步亦趋地效仿,那种跳脱的叙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书中疏离和冷静的基调,没有刻意用顺叙让观众的情绪一点点累积起来然后爆发。对于没看过书的人来说所谓的事实真相可能还是有点戏剧性的,有点悬疑的感觉。
《朗读者》带来的思考: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执着,人性的荒谬,冲突却又是那样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淀性的历史从众审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耻感和那些所谓的秘密。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因为不认识的文字,她对文化的理解,对小说的知晓,都是来自男主的为他录的磁带。
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实有向往越强烈,那种尊严真的有点不可理喻,为了保持秘密,她宁愿终生监禁。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纳粹罪与罚的故事,一个背负德国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心结和情感挣扎的严肃故事。
从艺术的角度看,最后的审判是个高潮,相当震撼,因为揭露了人性,因为个人在社会意志面前的无力,对错的相对。想到了“纽伦堡审判”时法官的困惑,最后一个天才法官提出了“法外之法”才解决了纳粹的“诡辩”。女主对于身为文盲的羞愧以致于宁可放弃自由也不愿被人知道使我感到莫名。
当人到中年的男主在家中日以继夜地用磁带录下当年为汉娜朗读过的书籍,当汉娜借来人生的第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标记,并亲笔给米夏写信,已经超越一般的爱情,那种获得的震撼无以言表。
凯特·温斯莱特演活了外表刻薄固执,内心极度复杂的女人。他的朗读给她太多希望,也给她罪恶感,最终隔阂让希望成为绝望,风烛残年的汉娜悬梁自尽的身影。对缺憾的依恋,当生无可恋的时候,她值得依赖的世界崩塌了。她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米娜选择结束生命,多年的米夏留下沉默的泪,背负了一生的感情债。
理性与尊严的抗争,理性永远敌不过真实的生活,最后的结尾看着有点压抑。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相比电影而言《朗读者》文字更显深邃小说里那爱情只是少部分,总体而言这是于理解与谴责,反思与迷惘。
Ⅷ 求<生死朗读><朗读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影响~
《生死朗读》是一套2008年的英国舞台剧电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
《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 在2002年奉献出那部让观者动容,且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寻良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计划:改编《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无限压力。早在开拍前和韦恩斯坦公司商谈影片时,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所困扰。还好家人和影迷给了戴德利力量与自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生死朗读》顺利拍竣。 虽然事关二战与纳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对本片能脱颖而出充满信心,因为《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斯蒂芬·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也正是这样的独特观点,才使《生死朗读》从斯蒂芬·戴德利的选择中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辉,顺利得到了这位奥斯卡提名导演的青睐。而如此有威慑力的故事,再加导演与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读》当然早就在各大媒体的“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