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电影画面的美学特性
电影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众所周知,电影是在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诞生到发展,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技术的进步,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于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于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对电影的这种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从胶片来看,爱迪生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最早的电影胶片,由于具有单色性(感光性能弱)、正色性(明暗对比强烈)、显微性(被摄物体轮廓清晰)等特点,直接影响到摄
影方式和画面的美学特征,决定了从1895年到1925年前后的故事片的美学倾向。直到1926年,柯达胶片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型胶片,这种胶片被称为“全色胶片”,比起过去的胶片来,这种“全色胶片”由白至黑的层次更加丰富,有光更加均匀,可以表达出演员表情上千变万化的细微差别,非常符合戏剧化电影美学的需要,为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繁荣做好了物质技术方面的准备。当然,声音的引入更加重要,它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早在默片时期,人什就深感电影无声的缺陷,为了说明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对话,当时的影片不得不在镜头中间频频插入字幕。于是,有时就采用现场配音方式,包括现场真人配音、插入录音音响效果、乐队现场伴奏等方式,这种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在本世纪底片、各种投影用的避器和高质量微型录音机等的产生,使得实景摄影、运动摄影成为可能。总而言之,电影从诞生到成长始终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综观电影艺术发展史,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卢米埃尔的固定摄影到运动摄影,从摄影棚内的人工光源到实影拍摄,从定焦镜头到变焦镜头,从单声道到多声道,从低感片到高感片,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球幕电影,乃至全息电影,没有一项不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进展,电影艺术也将有重大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很难设想下一个世纪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艺术和科学的综合,正是影视艺术退异于其它艺术的鲜明美学特色。
电影的综合性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在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记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身,就经历过由原始综合到学科分析,再由学科分析进入全面综合的三大阶段。电影艺术由最初的综合——将电影的逼真性和戏剧的假定性综合利用,再进一步发展到电影和哲学。心理学的综合,形成电影的纪实化、哲理化、心理化等风格不同的审美趋势。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探求如何将以上三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巧妙地加以综合化,形成更新的美学发展趋势。纵观世界各个电影生产大国进入叨年代以来出品的影片,实际上已经在美学追求上进行了新一轮综合化的探索和实践。1998年一举夺得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生动的故事赢得观众的青睐。如果要分析一下该部影片为什么会名利双收,可以说它的综合化审美追求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综合化审美首先表现在文化艺术与科学真实高度统一。影片一开头,借助打捞“海洋之心”钻石这一故事情节的展开,编导用了相当长的记福对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号进行了扫描式的审视,它犹如一部科学纪录影片一般,对这艘巨轮的内外结构,以及沉没时船体怎样断裂,断裂在何处等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考察和分析,它巧妙地把真正的科学纪录影片的某些美学因素引入到艺术片的拍场中,将文化艺术和科学原理“文理合一”地综合到一起。《泰坦尼克号》抓住了现代观众对科学真实美感的渴求,不惜成本,投入二亿五千万元巨资,拍摄了这部影片。综合化审美其次表现在哲理与诗情的统一。《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对人们所引发的理性思考是相当多又复杂的。影片的编导注意到了这一主题复杂多久性的开掘,尤其是对于人们往往不尊重科学,盲目地沉溺于自信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评:由于盲目自信不会沉没,船上必备的救生小艇意减少一半;由于盲目自信不会沉没,担任了望的船员竟然不带望远镜;由于盲目自信不会沉没,明明看到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求救信号,还以为是“闹着玩”……影片编导似乎有把泰坦尼克号比作人类生存空间象征的意思,提醒每一个善良的地球居民,“危险”随时都存在,过分的盲目自信只会导致自身的死亡。标坦尼克号》的编导还依照一般观众的审美情趣构思了一个“富家大爱上穷司、子”的浪漫爱情故事穿插手整部影片中,真正地做到了“寓教子乐门。即使没有得到“过于盲目自信将会导致失败”的哲理启示,享受一次“爱情故事”的熏陶也是值得的。虽然“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但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是“永不沉没”的。当观众看到男主人毅杰克将生的希望让给女主角露丝,自己却沉入冰冷的海水,冷静地接受死亡,能不为之动容吗?又如《辛德勒的名单》,其明显的美学特征是纪实性,但它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同样达到很高的审美层次,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编导选择了许多有个性特征的细节、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同时,这部影片给予每个人的思想启迪也是很深的。
它不只是单纯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纳粹在二战期间所犯的大屠杀滔天罪行,同时还深刻地分析了形成这一世界性大悲剧的历史渊源。影片中的法西斯军官阿蒙·戈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六百年前,犹太人就是一场欧洲大瘟疫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在这座克拉科夫城市定居下来的,来时他们一无所有,赤手空拳,可他们落下根后,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今已是腰缠万贯,遍地开花……”他的这一说法正是希特勒上台执政以来大肆宣扬煽动清除犹太太,进行所谓种族净化的大日耳曼民族情
绪的自我暴注。这种民族净化思想,被希特勒用来挑起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并已渗透到德国普通百姓的灵魂中。战争更使这些被扭曲了心灵丧失了起码的人性,从而导致了一场旨在灭绝犹太民族的惨绝人寰的民族大屠杀历史悲剧。影片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使《辛德勒的名单》超越了以往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的主题意义,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综合式艺术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影视文化教育必然应当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如在法国,198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决定在今后十年里为艺术教育投资19亿法郎,决定设立法国艺术教育高级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民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国家有关官员和艺术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发展艺术教育的行政、财政方面的工作,该法还决定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定为法国中小学艺术周。而在美国,则是用另一种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法令把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剧院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并在量近出台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自60年代重视“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到1990年初布什政府宣布,上述三科加上历史、地理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克林顿政府把艺术增列为核。心学科。从此后,美国多数学校都把艺术作为必修课,学生必须拿到学校规定的学分,才允许毕业。在那些将艺术作为选修课程的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关学科,选修课程计学分,没有修到学校规定的学分,同样不允许毕业。各国艺术教育向普及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需要越来越高,艺术教育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正式列入学校教育之中,确立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计划及课程。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被明确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艺术素质发展、入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艺术教育对艺术哲学、审美心理研究成果的运用使得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国际上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首先是重视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举例说,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
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作态律动学”。律动,就是人随着音乐的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和表现情感,实际上就是把音乐和舞蹈高度地融合了起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正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边塞尔提出,“音乐教学在两个意义上必须注意相互的关系,即内部的相互一致,和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联系。”对于内部的相互一致问题,穆塞尔解释说,欣赏课必须同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未,把它渗透到一切音乐创作和演出计划里去;而声乐和器乐的教学工作必须融合成一个密切而有效的统一体。他认为,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同其他领域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增强活力。否则,音乐教学将是贫乏的,不可能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媒介而获得它的全部价值。雷默则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他所指的综合审美教育关心的主要是所有艺术共同的行为范畴。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雷默还认为,艺术多学科课程与单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下面几点优势,其一,通过与同族的其他科目对照,每门科目的特色更为鲜明;其二,弄清了同一族所有科目的基本原则;其三,既可从局部,也可从全局看待每一料。霍斯曼曾扼要地提出过类似的建设,他告诉了读者“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之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的东西。虽然霍斯曼没有对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给予必要的论证,但他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受上述思想的影响,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被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苏达州罗维尔地区的中小学艺术课程,川教育当局规定综合艺术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最低限度的比例分别为:幼儿园占10%,小学占8%,初中要求达到150学时,高中列为选修,各校还可以自行增加课时比例。除必修的美术、音乐、舞蹈外,还要选修七八种可供选择的姐妹艺术课程。
影视戏剧等综合性艺术,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中,艺术媒介迅速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以艺术广告、电视和多媒体网络为主体的媒介已日益成为社会大众的艺术文化知识的来源和基本生活内容,并日益重构大众艺术。心理感知的格局。它彻底超越了时空的阻隔,有力促进了世界艺术一体化格局。另外,大众传播的作用正在向社会生活所有领域渗透着,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大众传播成为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19世纪末现代科学技术在声学、光学、电子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果,使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不断发展和完善。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声乐器,还出现了电子音响合成器和电脑音乐,大大扩展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能力。近10多年来,电脑绘画、光效应艺术与激光艺术更是发展迅速,为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前苏联库兹涅左夫主编的《青少年审美教育》一书,对于从幼儿到大学生对何利用影视戏剧进行审美教育,作出系统的明确的规定,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美国标准》,刘沛翻译,尚未正式出版)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艺术课程标准。《标准》的研制工作从1992年开始,1993年曾分别公布四门艺术学科标准的初稿和讨论稿,最后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标准》可以说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总结美国学校艺术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照1994年通过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出台的。其根本宗旨,是为了从一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使美国的教育到2000年时达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级水平”。在《美国标准》中,对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学生的戏剧影视等综合性艺术学习,都提出了系统的、明确的比较高水平的要求。
各发达国家对影视文化教育的重视,表现在影视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综合。许多发达国家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没有“视听教学”一项,把视听教学与影视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文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对“视听教学”要求规定如下:“在结构方面,学生将能够:1.识别作者的风格;2.识别正确、恰当的语法、措词和句法;3.通过视听不同的媒体扩大词汇量;4.欣赏不同形式创造性表达的美。在释义方面,学生能够:1.发展评判媒体和评价口语表达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技巧;2.认识到节奏、方言、沉默、抑扬顿挫对提高演讲和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性;3.在视听中集中注重主题或情节;4.从视听活动中获取信息。在运用方面,学生将能够:1.形成主动的听力技巧:1)听且理解指令性说明;2)在班级讨论中倾听同学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2.别人朗读时认真听讲;3.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和思考;4.培养欣赏艺术、音乐和文学的能力;5.利用电子媒体加强和促进语言学习;6.进行娱乐性视听活动;7.借助科技手段和其他媒体表达思想。在跨学科方面,学生将能够:利用批判性视听促进跨学科学习;参加个人形式、小组形式、大组形式的视听活动;合作完成语言艺术课题练习;通过视听活动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差别;积极参加群体听力活动。”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言教学带来得革命性变化,一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影视文化教育、整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思路、方向。美国的坎贝尔等人所著的《多元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卜书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如何把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与语文教学乃至于其他各科教学结合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戏剧影视不仅涉及文字语言和多种“艺术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等),同时涉及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与语文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国,新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对“综合性”的重视,可能因为考虑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影视文化教育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至于影视文化教育与其他各科教育的相互链接、相互融合,还有广阔的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江苏省扬州中学 1993年以来,先后申报、组织、实施了“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育”、“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这两个研究课题。1997年这两个课题分别被立为教育部“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与规划课题,并于2001年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小组组织的专家评审。影视艺术在两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每年一度的艺术节、电影艺术周,组织学生观赏影片;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影视欣赏的能力和情趣;借助于“新苗文学社”和《新苗》月刊,组织学生开展影视欣赏、评论;在各科教育教学中,我们激励教师充分利用影视手段和多媒体设备(每位教师配备一台“惠普”手提电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影视文化教育与各科教育教学的综合,必将为影视文化教育开拓无限广阔的天地,必将为各科教育教学带来无限美妙的风光。
综合式艺术教育,其目标具有综合性:既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又重视人文素质、完善人格的培养。综合艺术教育,其方式方法具有综合性,有各种门类艺术的综合;有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理论等教学活动的综合;有艺术教育与其他各科学习的综合;有艺术活动与广泛的社会活动(科学、人文的)综合,有艺术与生活、社会、人生的综合。“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是科学、人文精神的综合。新世纪呼唤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相互融合的新型火材,新世纪呼唤科学、人文精神相互结合的基础教育、艺术教育。科学主义要求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人文主义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入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科学、人大主义则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事实上,教育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是以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争为背景的。李德顺在《价值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活动有两大原则:一是真理原则,一是价值原则。前者是说: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后者是说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思潮之间的关系,究其实是真理与价值、客观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孤立地看待真理或价值,都是片面的。它们各自作为矛盾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的哲学基础。主张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在以人类文化“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出现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的趋势。黄济先生指出:“如何吸取二者之长,克服二者之短,把二者沟通起来使之协调发展,始终是哲学与教育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钟后泉先生在其《现代课程论》中,详细论述了以科学为特征的学问中心课程与以入文主义为特征的人文主义课程的长短,而他所建立的课程编制理论,恰恰地体现了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建立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必须既重视“以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又重视“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既重视“教育内容的科学的系统的构成”,又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内在条件(发展阶段、个体经验、生活现实、实习动机、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的认识与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能力、智力的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个性、人格的培养;既重视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据研究,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趋势,同时与动机、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性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利条件。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住后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同样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培养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材、创新型人材是新世纪的要求;建立培养这种人材的课程体系,是新世纪的呼唤。
❷ 九一一事件簿的剧情简介
十一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就「911事件」为题,各拍一部11分钟9秒的短片,犀利的观点与高度的创意,大获各界好评,不仅全体导演在威尼斯影展得到一座特别奖,其中,肯洛区藉一名南美流亡人士的回忆,直指美国政府也曾在多年前的9月11日,为自身利益假藉民主之名推翻别国政府,叫美国媒体哑口无言,该段更独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的致敬。
a)【导演】伊朗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 Samira Makhmalbaf
【简介】《上帝,建设和毁灭》(God,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流亡的阿富汗难民孩子作为主角。画面始于一些无家可归的阿富汗人惊恐的脸,“9-11事件”之后,他们整天为美国人的轰炸忧心忡忡。镜头切换,一位教师想把学生们召集起来为世贸中心的恐怖袭击默哀。问题在于孩子们并不能理解发生在完全陌生的国家里的事件意义何在。最终老师只好带着学生们来到一座巨大的砖炉前,对他们说:“纽约的高塔就和这砖炉差不多。”然后她叫孩子们保持一分钟的肃静,以纪念这冒着黑烟的砖炉旁的纽约世贸中心
【其它代表作】苹果(The Apple)
b)【导演】法国 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h
【简介】。纽约「聋人导游」和聋人女友的爱情故事。整个段落充满了低音的隆隆声。趴在钢琴上听着琴音的 vibration 很美,声音由聋人世界切到有声世界再切回聋人世界的效果也很迷人。那天,他们的关系陷入僵局,女主角说过一句震人心魂的话:两个爱人关系的结束,就是世界的终结。更是发人深省的警世告白。男友出门,碰上9.11,当事件发生,男友逃过一劫,回家的一刻,语言凝固了,其实爱需要语言吗?这个段落最具极高的艺术性和电影美学价值
c)【导演】埃及 尤瑟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
【简介】讲述尤瑟夫·夏因在9.11世贸拍片,第二天情绪低落的他走向海边,遭遇了一个1983年在贝鲁特被炸死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开始了关于死亡和生存命题的对话,而后引出巴基斯坦自杀性爆炸的话题,关于赴死的责任问题。还有对以色列人强权的愤怒。导演说过:既然美国和以色列是民选国家,那么他们必须为政府行为负责,这就是选择的必然。导演表述了对美国大棒政策的愤怒!导演讲到:美国因它的自由.宽容原则,摧毁了其它的文明----越战400万人(美国用了1700万加仑含有245-T或245-三氯苯氧乙酸的除草橙剂),萨尔瓦多100万人,伊拉克120万人,还有长崎和广岛的数百万人但是整个段落过于自白,很像一个阿拉伯导演的政治宣言书。而男主角扮相俊美,据说为“同志们”看好。
d)【导演】波黑 丹尼斯.塔诺维齐Danis Tanovic
【简介】一个中国制造的钟记录着时间 ,一个波黑姑娘塞尔玛等待着9.11的黎明,男朋友内迪,一个失去双腿的残障兵士。给她带来了口红,而她正要出门去参加示威,在鸟鸣的早上,导演用一个中景展示了在战争中的女孩同样的爱美。阳光从左侧射下,照耀在塞尔玛的脸上,构图宛若油画,当塞尔玛来到聚集地,广播中传来了9.11的消息。那些深受战争之苦的妇女们依旧在广场聚集,进行和平示威:为了所有死于非难的人们。
【其它代表作】《无人地带 (No Man s Land)》2001
e)【导演】布基纳法索伊徳沙. 屋德瑞古Idrissa Ouedraogo
【简介】非洲布基纳法索拥挤嘈杂的街市,收音机从来9.11世贸被毁的消息。苦孩子阿徳曼因为家境贫困成为了报童,在卖报途中他看到了一个貌似本.拉登的人,阿徳曼告诉了昔时的同学们,同学们商量着拿到赏金后咋办。他们跟踪他,并且决定捕捉他以赢取奖金,但是那个人做飞机走了。阿徳曼伤心地哭了,因为可能的赏金飞了,孩子们行走在路上,对未来设想重重。
【其它代表作】1990蒂莱(Tilai)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f)【导演】英国肯.洛奇Ken Loach,
【简介】故事由一个流亡住到伦敦的智利人的口述往事:1977年9月11日,他18岁智利人民选出了具有共产色彩的民选总统阿言德(Allende),但是引起尼克松政府的不满,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独裁统治者--皮诺契策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在皮诺契暴政期间,共有3万人被杀,妇女残遭强奸。在吉他的伴奏下,男主角娓娓唱出往事,一段不堪的记忆。粗颗粒的记录片再现了当年美国人干的“好事”。影片还抨击了“市场一体化”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卑鄙地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中国人有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日之一切,美国人自己酿之。回到9.11,美国曾经武装干涉智利内政,而时至今日,小布什道貌岸然谈论着自由和人权,他们那张丑恶的底牌呢?!
【其它代表作】《面包与玫瑰》《甜蜜十六岁》
g)【导演】墨西哥 阿尔加多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简介】黑暗中祈祷的人声,传递着不安,一些新闻报导的片断,大量的空黑画面,压抑如同生命卷入一个黑洞,令人窒息和惶恐。其余则是在双子星未蹋仍燃时,大楼里的通讯记录,冰冷的电子音乐更加重了这种惊恐。一些跳楼者的画面片段,以及震耳欲聋的崩楼声。最后,在管弦乐中打出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字幕:神的光是指引我们,还是使我们迷失……虽然整个段落没有任何的血,但是这是整部片子最暴力的一幕,让人深处无光的时间中,等待黎明!影片在宇宙爆炸般的赤白中结束。
【其它代表作】《爱情是狗娘》
h)【导演】以色列 阿莫斯.吉塔Amos Gitai
【简介】黑暗中,一声暴鸣,一颗汽车炸弹爆炸了,街上场面慌乱,一个女记者在现场报道(我总觉得直播死亡是现代社会最卑劣的发明),女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插入了同日(9.11)大事,如:1777年华盛顿为英国占领;855年法国占领马拉可夫;1944,丘吉尔与罗斯福见面,将战后的德国分成分成美.英.俄占领区;1977,印度的雷击打死十多人……混乱中,传来世贸被炸的消息,刺耳的金属撞击声想起,一个黑画面,此段结束。
【其它代表作】记录片《耶路撒冷》
i)【导演】米拉.奈尔 Mira Nair
【简介】标题: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籍巴勒斯坦人萨姆达,在9.11之后消失,被CIA怀疑为恐怖分子,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接受调查。而且,家人为邻居侧目而视,六个月过去了,人们发现他的尸体在世贸的瓦砾中。他在“9.11”期间因帮助消防员抢救世贸大火而葬身其中。他的母亲在他的葬礼上为他洗清不白之冤而骄傲,也为他的永诀而伤感落泪。
【其它代表作】《季风婚礼》威尼斯金奖
j)【导演】美国 西恩.潘(Sean Penn)
【简介】一个唠唠叨叨的孤单的老先生(欧内斯特·博格宁Ernest Borgnine一个早年的美国硬汉)清晨起床,并且给亡妻依旧拿出了衣服(这一幕令人回味和心酸),在电视机中更是他早先的影片(有谁知道是什么电影?),他一个人对着空气倾诉,打发着风烛残年的人生,一盆因为缺乏阳光即将枯萎的花伴着他,老人在睡梦中,而此刻世贸倒塌了,老先生房间的窗子竟然因而有了阳光,那盆病恹恹的花重新猹放。然而,这束光也将老先生拉回现实,对亡妻的梦幻记忆消解在光亮中。这份伤心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老人哭了。这个段落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其它代表作】1998年因《喧嚣》获第5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1997年因《她是如此可爱》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96年因《死囚漫步》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k)【导演】日本 今村昌平
【简介】雪池,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一个只会蜿蜒爬行的“人蛇”已无人性,会撕咬喂食与他的家人,还会如蛇般吞噬老鼠(这个镜头令人反胃),后为家人所逐,行于山林,最终逆水而亡。导演在此打出字幕:根本没有圣战这回事。此段落用隐喻表述战争的残酷,虽然看似和9.11不搭边,但是正是这种含蓄,一种非暴力的手法控诉了战争的非人道和对人性的摧残。
【其它代表作】《鳗鱼》《赤桥下的暖流》《黑雨》
❸ <<爱的礼赞>>的背景
love song原版的作者介绍
英国人爱德华·埃尔加写的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其父为伍斯特的音乐书商及管风琴师。埃尔加未受正规音乐教育,但学习过管风琴、小提琴和大管。他有志成为专业小提琴独奏家,在伦敦从阿道夫·波利策上过几次课,但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他早年担任过的工作有伍斯特合唱队指挥(1879)、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79)和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1882)。
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真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与卡罗琳·艾丽斯·罗伯茨结婚后赴伦敦,但发现伦敦不利于他事业的发展,遂于1891年定居莫尔文。
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他的第一场重要演出是伍斯特联合唱诗班节上的音乐会序曲《弗鲁瓦萨尔》(1890)。接着是各种合唱曲:《黑武士》(伍斯特,1896),《生命之光》(伍斯特,1896),《圣乔治的旗帜》(伦敦,1897),《卡拉克塔利斯》(利兹,1898)。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1899)和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伯明翰,1900)——他的几部受天主教教义启迪而写的作品之一——树立了他作为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但这部作品的演出次数不多,直到1902年在杜塞尔多夫才认为他的杰作。
此后的二十年(至1920年其妻去世)作有清唱剧两部,几部大型管弦乐曲和一些室内乐。1920年以后无重要作品,英国广播公司约写的《第三交响曲》和歌剧《西班牙夫人》仅完成草稿。曾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05-1908)及王室乐师(1924)。1904年受封为爵士,1931年受封为从男爵。
他作为浪漫派作曲家终身不渝,虽然成熟时期茂盛的风华凝聚为老年人的深思和怀旧。他喜爱色彩变化,对乐队的驾双在当时无出其右。作品的充沛感情驳斥了某些人认为英国音乐应当稳重、含蓄的看法。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他那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犹如新的觉醒。他所创造的风格和音乐语言极为个性化,赢得了“埃尔加式”的美称。他对别人的研究——在《谜语变奏曲》和《法尔斯塔夫》中——实际上是自身的投影。他的《第二交响曲》常被看作爱德华时代的图画,实际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怕成为名人,但许多人即使从未听过他的严肃作品也熟悉他的进行曲。他的几部清唱剧是自幼培植起来的信抑的表白。《杰隆修斯之梦》历来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是个连贯的整体。但近年来对他以后作品的重新评价,至少有一位权威(艾德里安·博尔特爵士)认为《王国》在结构上胜过《杰隆修斯》。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love song】原版【爱的礼赞】的创作过程
这首《爱的礼赞》(Salutd`Amour)是艾尔加在1888年与朋友远行时依据未婚妻艾莉丝.罗伯特小姐送给他的短诗「爱的优雅」谱写成的甜蜜乐章返乡后他便以此曲向艾莉丝求婚由於旋律优美动听非常深受大众喜爱是一首容易入门的古典音乐
❹ 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情需要了解什么
故事发生在2、30年代的欧洲,一位传奇的酒店大堂经理与他年轻的门生意外卷入家族遗产之争。
随着一幅名画的藏与追,经历了爱情、凶杀、越狱以及战争的考验,最终将这些经历和财富留给了一位作家。而该片正是导演向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致敬的作品。导演表示尽管故事跟茨威格的书作没有必然联系,可影片追寻的,正是小说《昨日的世界》里那种独特的东欧氛围,旧欧洲情怀。
导演和摄影师罗伯特·约曼还用不同的画面比例拍摄不同的年代。六十年代使用16:9宽荧幕,三十年代用当时盛行的1.37:1的标准比例,八十年代则使用1.85:1学院宽银幕拍摄。
比例的转换,带来对三个时代直观的不同感受。在占篇幅最大的三十年代,画面纵横感更强,空间更舒展,人物在其中游刃有余。三个时代,三个叙事人,层层倒叙,头尾相接
❺ 法国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剧情片
《男人的野心》
《潜水钟与蝴蝶》讲述让·多米尼克·鲍比突发性血管疾病陷入深度昏迷,身体机能遭到严重损坏后用眼皮与世界交流的故事。该片的成功不仅仅只是表达积极的态度,还有整体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拍摄手法,本片以励志作为基调,阐述了爱,也是可以拯救疑难杂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