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型,比如“这部片里面有我的爱豆(偶像)啊!!多去电影院看几遍以表爱意!顺便舔一舔大屏幕的爱豆!”或“这部片确实是好片啊,但没有明星估计没有人看,我多去刷几遍表达一下对片子的敬意吧,今天带对象去,明天安利同事一起去,后天跟高中同学……”
学习型。比如“这片子有几个地方没看懂啊,好烦。网络上又还没有资源也不能在线付费观看,算了去电影院再看看吧”、“完了光看剧情去了,还没有研究他的拍摄手法还有色调啊好难受”或“片子好经典!再去学习一下吧!虽然都看全了但是要注意细节啊细节!不然你怎么拍不出来!”
基本上支持型比较情怀,学习型比较装X或者专业吧。表示我就是属于职业病,自己要是看了有想不起来的地方的话,一定要回去再刷一遍。
另外就是希望题主能尊重别人对待事物的其他方式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且并没有花你的钱买票。
『贰』 刷多次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电影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感觉,这是一件正常到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当你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时,你是抱着未知的心态去观看,电影里的一切都是新颖的,这时的你把重点放在剧情的发展上,和对电影结局的期待上;第二次观看时你已经知道结局了,所以对剧情上的专注力会下降,而是把更多精力去放在那些令你感动或喜欢的语言上;当第三次观看时(这时一定是因为你特别喜爱这部电影了)你会更多专注于那些画面上,那会有更多的第一遍,第二遍被你忽视或不在意的细节被你发现,感动自然而然的随之而来。我也很爱看电影,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叁』 一刷会哭,二刷会深思,《中国医生》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再好看的电影,二刷也索然无味。没想到,这个定论被《中国医生》打破了。因为一刷从头哭到尾,我选择了再看一遍电影,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处细节:
首先,《中国医生》是我看过的最认真的医疗电影。医疗剧我们并不缺,但很少有剧组愿意花费时间,去研究电影里的每一处专业细节。拜那些年错误百出的医疗剧所赐,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直系亲属间是可以相互输血的。在专业度这一点上,《中国医生》绝对甩这些剧组十条街。
《中国医生》的大量镜头都在ICU,需要注重的细节更是数不胜数。剧组大手笔地请来了三位经验丰富、又曾经在抗疫一线奋战过的医疗顾问,仔细核对每一个道具,哪怕一个小小的药瓶,都要做到和疫情期间完全一致。
演员们也拼命补起了医疗知识,就连插管、体外人工膜肺这样的高端操作,他们也要做到熟能生巧。电影里看似轻松的插管,是演员们背地里练习了几百次的结果。
《中国医生》主要内容
一部以抗疫为题材的爱国主义电影,感人是理所当然的。但哪怕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真正观影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为那些动人心肠的故事所打动。
以“人民英雄”张定宇为原型的张院长,瞒着自己罹患“渐冻人症”的消息,每日在医院里奔忙,连自己确诊的妻子都没有时间去看一看。当他对着手机和妻子说“我赖定你了”的时候,没有人能够不落泪。
重症科主任文婷,明知道重症产妇的剖宫产风险有多大,却仍然冒着担责的风险,力主为上了体外人工膜肺的小文进行手术,把她和孩子从生死关头硬生生拉了回来。孩子的哭声,和电影院里观众的哭声和在一起,无比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