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精彩影评
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精彩影评
电影是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一,讲述的是女主角朱丽在遭遇车祸后的悲惨生活。这部电影的特点是情节沉重压抑、进程缓慢,对白极少但精彩。电影从开始到完结,一直笼罩在一层浓重的悲伤中,压抑的人无法轻松,甚至发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电影,展现出关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引人深思。
蓝色,让人联想到天空或者是海洋,它给人一种静谧.、纯粹的感觉,同时也带着理智和忧郁。电影《蓝》,这是一部法语电影,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人,这部电影是导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另两部是《白》和《红》。蓝白红是法国国旗的颜色,蓝色代表的是自由。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的蓝色背景和物品,我印象最深的是蓝的泳池和蓝色的风铃。
电影讲述的是女主角朱丽在一场车祸中受伤,醒来后得知丈夫和年仅5的女儿在车祸中同时丧生。朱丽痛不欲生,在医院就企图吞服安眠药自杀。出院后,朱丽决定告别过去的生活,委托律师卖掉房子、立遗嘱、搬家,和亲友断绝联系,甚至把作曲家丈夫珍贵的作曲手稿扔掉。朱丽离开过去优渥的生活,她搬进了一处普通的公寓,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可是现实闯入朱丽的生活:深夜被暴打的年轻人,逃进朱丽的房间,却将朱丽锁在屋外;邻居要求朱丽签名同意书,为了要赶走楼下的妓女;街头的吹笛手,睡卧街头;车祸发现人归还项链等等。 在车祸发生后,朱丽的生活似乎只剩下绝望,过去的回忆无法摆脱,令朱丽痛苦、挣扎。在这样的生活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种绝望等死的生活。她从电视上看到丈夫助手同时也是他的男友奥利弗 ,公开了丈夫的手稿,助手要完成这部名叫《欧盟协奏曲》的作品。同时,电视上还公布一些照片,上面有个和丈夫显得非常亲密的女人,朱丽怀疑她是丈夫的情人。看完电视后朱丽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找到助手,她不同意助手完成丈夫的作品,被助手拒绝,助手认为它们是属于公众的;第二件事,朱丽找到了照片中的女人,那个女人是个律师,朱丽看到她已经怀孕。
电影中,朱丽和女律师第一次见面时,对话非常精彩。朱丽告诉女律师她刚知道她丈夫情妇这件事,女律师苦笑说:“真丢人,你现在会恨他,也会恨我:”朱丽回答:“我不知道。”接着,女律师问她:“你想知道和你丈夫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吗?每个月多少次?”朱丽回答:“不用了。”女律师又问:“你要知道他爱不爱我吗?”朱丽回答:“是的,我就是要知道这个。”说完看到了女律师脖子上的项链,朱丽接着说道:“但还问什么,我知道他爱你。”女律师问:“你现在会恨我吗?”朱丽没有回答。
朱丽离开后,停止了卖房子,把房子赠送给了女律师和她未出世的儿子。后来,朱丽开始和助手共同完成她丈夫的作品,同时和助手的感情也有了新的发展。电影最后,是那无尽的蓝。
纵观整部电影,对白很少,开始近5分钟,才有第一句话,剧情舒缓压抑。因为对白少,大量的镜头都是靠女主角细微的面部表情完成。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算不上是最漂亮的,但是演技非常棒,气质也很好,让人感觉美丽又充满智慧。电影中有一幕,朱丽在车祸后,收拾物品,从蓝色的房间中扯下了一串蓝色的风铃,然后坐在楼梯上拿着蓝色的风铃手中把玩的时候,反射在她脸上的蓝色的光,再配和朱丽悲伤至麻木的神情,悲伤的让人无力。朱丽表情的到位,我觉得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关键,也为朱丽的扮演者朱丽叶·比诺什拿下了威尼斯、法国凯萨奖两奖后座。
而《蓝》的导演是波兰籍的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被哲学家刘小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部电影中关注和探讨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问题,导演本人似乎有一种哲人的气质,更让这部电影有些哲学的意味。
在西谚中曾说:“我在世上走着,记忆是唯一的行李。”记忆是每人最重要的东西,可是在电影中,过去的记忆成了女主角朱丽最想摆脱的东西,记忆是朱丽悲伤的源头。她没有去墓地,拒绝看照片,甚至拒绝哭泣。朱丽想从爱的束缚中解脱,得到自由,想从过去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其中有一幕是:朱丽去看望母亲,她的母亲已经忘记了她是谁,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妹妹,她的母亲只是看着电视节目,电视画面中有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头正在蹦极。这样的画面,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蹦极这样的运动,应该是多么刺激昂扬的,甚至是可以是浪漫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但是当老人哆嗦移动,最后慢慢落下的时候,只让人的新也跟着坠落,心里沉重压抑万分。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让我更压抑甚至可以说是难受的画面是,朱丽用拳头在墙上一路划过的时候,拳头上满是血迹。让我想到小时候,调皮的孩子故意用尖锐的东西在粗糙的墙壁上划来划去,尖锐的声音,让心脏都颤抖紧缩起来。
在这部电影的一个关键是音乐。音乐能使我们心中显现出现实生活中隐藏的情绪,因而也更丰富了音乐感受的内容。那些穿插在整部电影中的音乐,更像是朱丽痛苦的回忆。音乐响起的时候,正是朱丽痛苦万分的时候。无法抑制的悲伤,无处发泄,无法医治。音乐在这里起到了疗伤的作用。电影中,丈夫遗留的未完成的作品也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过去的幸福和现实的痛苦,连接着朱丽和他丈夫,也连接着朱丽和她的男友。
在电影中,每当朱丽陷入矛盾挣扎、痛苦的时候就会跳进蓝色的泳池。有一次,朱丽在厨房发现了一窝刚出生的老鼠,她感到恶心和害怕,挣扎几天后,向邻居借来了一只猫。她刚将猫关在屋内,自己狂奔离开去了游泳池,跳入泳池。朱丽内心也在怜悯那些老鼠。车祸后,没有朱丽痛哭流涕的画面。到了电影的尾声,朱丽开始和男友共同完成丈夫的遗留的作品,也开始接受男友的爱情,终于在电影的最后朱丽留下平静的眼泪。
罗曼·罗兰说:“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活着就总能慢慢治愈伤口,发现人生的意义。那些创伤,悲伤的过去,总能将内心打造的更加坚强。电影中,朱丽转变的契机是因为那个公寓里的妓女。朱丽没有签赶走妓女的'同意书,妓女感觉而和朱丽开始了交往。似乎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转折和转变就来自我们身边陌生的被忽视的人。
《蓝》中还描绘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朱丽车祸,打算卖掉一切,用那些钱来支付供养母亲和女仆。电影中也两次朱丽去探望她母亲的情节,虽然她母亲已经完全认不出她来了。关于爱情和婚姻,她和男友的再雨夜的那次做爱,更像是一种仪式,之后朱丽完全告别了过去的生活。而后来朱丽知道了丈夫的情妇后,朱丽不知道她是不是恨丈夫恨情妇,最后她选择将房子留给情妇和她的孩子。朱丽是“大方的值得信赖的”,情妇口中,转述了朱丽丈夫对她的描述,也是朱丽性格的描述。似乎也暗示,大度智慧的朱丽,必然也会慢慢走出过去的阴影。
蓝色,在电影中还代表出了自由。女主角朱丽在失去亲人,同时她身上的作为妻子和母气的责任也消失,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她可以选择可以继续优渥的生活,开始新的美好的爱情。人们遇到这样的悲痛,该怎样活下去。电影中朱丽的表白是:“现在我唯一还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所事事。我不想要任何的遗产,任何的记忆。没有朋友,没有爱情。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朱丽只是在孤独等死而已,朱丽选择停止的生活状态。但是随着电影慢慢展开,新的任何事物交织开了。
电影似乎也表达着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的意思,即使你可以选择暂时的离群寡居,最后也是慢慢融入到正轨之中。人与人之间似乎有无形的丝线连接在一起,交织纠缠,无法割裂。个人是没有所谓自由,只有不断融入他人的生活,被他人需要和肯定,个人似乎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精彩影评——我对《蓝》的解释
一场车祸,朱丽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她能下床走动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医院药房玻璃,打算吞药自杀。出院后,她卖房子、立遗嘱,提前料理后事,准备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动身前夜,请来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动和他作爱,算是给他的报答,也是她告别过去一切的最后一个仪式。
她和过去断得那么决绝,走的时候连著名音乐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从前的物品,她只带了一个兰色的风铃。对她来说,家庭毁灭了,一切都没意义了。她只有一个念头:等待死亡到来。
尽管她想与世隔绝,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防不胜防地侵入:深夜街头暴力受害者,逃进她的屋,却把她关在门外;邻居要求她签字同意驱逐一妓女出楼;还有,丈夫的音乐不时在耳边响起,等等。她想起母亲。母亲过等死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么过来的。她去看望。她母亲整天守在电视机前,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以为是自己的妹妹。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无聊的。
因绝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样沉重。
每当她陷入矛盾、痛苦、挣扎,她就跳进蓝色的水池游泳。在这里,水是生命的象征,蓝色代表了自由和灵魂的宁静。生命没有意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
她的男友终于找到了她,可是别人的爱,并不能唤起她回归生活的热情。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她等死的态度。她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这部名为《欧盟协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欧盟成立时,在欧盟十二个国家的交响乐团同时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续完这部作品。从电视中,朱丽还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边挨着一个亲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说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却说这是公众的,坚持要完成它。她打听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的情人见面时,这位女律师问她:“你恨我吗?”她回答:“我不知道。”当她发现女律师怀着她丈夫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回家后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给丈夫的女友。朱丽改变了在绝望中等死的态度,重新唤起了生活的热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延续。因此变得积极昂扬起来,不但主动帮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遗作,而且投入新的爱情中。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的生命是没有意义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他人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欧盟团结以至人类的团结问题。
朱丽发生这转变的契机是她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遗作和照片,而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场所帮助同楼的妓女撞上的。导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变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赠送的房子时说:“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善良得谁都可以依靠你。”
《蓝》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传递这思考的故事结构却是脆弱的。因为我们难免要问:假如她没有遭遇这变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还有可能将生命的热情、对人的爱,扩展到家庭之外吗?她还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吗?在这疑问面前,《蓝》的思想就悬空了。
怎样才能将人的善良和爱心扩展到家庭之外,中国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没解决好,《蓝》也没真正解决。
;Ⅱ 音乐在恐怖电影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以下我们提到的“恐怖”电影基本是指让人产生恐惧恐慌情绪的电影,像《亚当斯一家》
(The Addams Family )这样的恐怖喜剧系列,是不在我们本次的谈论范围内的。“恐怖”电影本身大体上是以超现实题材和现实心理惊悚题材为主,所以,电影音乐的表现根据不同具体的题材以及当时音乐发展的状态不同而会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恐怖”电影配乐范畴更像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技法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无调音乐,十二音序列,还是在音乐中尝试一些声音造型的全新塑造,以及先锋派们的实验型作品,这里均有它们自己的一席之地。纵观整个“恐怖”电影配乐史,在40年代逐步成熟时候之后,合成器成熟运用的七十年代前。主流“恐怖”电影配乐的形态基本可以从《金刚》(King Kong,1933 )的音乐中初见端倪。由于在当时动效发展的局限性,音乐是需要兼顾叙事功能的,因而从本质上来讲,它对影片上所渲染的情绪产生影响是有限的。过,当时对“恐怖”题材的创新除了创作法本身(乐理小白,略去不表)外,还尝试性的引入人声管风琴这样的在当时非常规编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化身博士》(Dr.Jekyll and Mr.Hyde,1931)了,虽然全片配砾也只是零零碎碎的一点,但当时的配乐师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这些音乐表现问题了。
几年后,从《科学怪人的新娘》(Bride of《狼人》(The Wolf Man,1941)这些作品的上映,栎开始更愿意辅Frankenstein,1935)、以浪漫主义关怀来体现人善怪恶的主题。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恐怖”电影 配乐开始注重传统交响音乐和环境音的结合和情绪引|导,最熟知的例子就是《惊魂记》(Psycho,1960 )和《大白鲨》(Jaws,1975 )了。就像这两部作品里,音砾运用创新的声音造型,来代表了具体事件和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上,音乐代替了一部分如今更注重的影片音效上。比起四十年后,如今音乐、音效间再次相互影响,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此差距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音乐在当时的电影作品里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然,像《他还活着》(It's Alive,1975 )的开场音乐里,带有早期“恐怖”配乐特制的作品也依旧存在,粗旷的铜管线条,同样是对观影者的一种冲击。
Ⅲ 影片《活着》被禁,你怎么看
这就是提醒影视工作者,尽可能不要有把柄,否则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你以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职守的臣僚就不敢说真话了吗!(莎士比亚《李尔王》)
只要有人甘愿去做弘扬主旋律的喉舌,就有人愿意去揭伤疤,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但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广电不答应:你要么夸我要么夸我,否则就闭上你的嘴。
由于文学和电影的受众和传播程度不同,所以电影拍摄的限度更大,很多在书中可以有的东西在电影中是决不能出现的,你敢说我就敢禁,比如《活着》的书比电影的尺度更大,但书可以发行,电影已经力求委婉了而且只是展示了书的一部分却还是不允许上映。如果张艺谋敢完全按照书来的话,被杖毙的就不只是电影了,估计还有他自己。因此为了我不会和《活着》遭到一样的下场,这片影评我只分析建国前的30多分钟,我把我犀利的言辞指向吃人的旧社会,免得不和谐。不要小看这30分钟,一部电影好,光从开头的前几分钟就能看出来,纵观电影库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教父》还是普通的优秀商业电影,都是在前10分钟建立起自己的逼格的。因此用30分钟的内容去洞悉一部伟大作品的风采是绰绰有余的!
Ⅳ 《霸王别姬》电影中响起多次的磨剪子锵菜刀的声音以及卖冰糖葫芦的。有什么寓意
寓意是声音成了另一种叙述。声音带着思绪和情感,带回到特定的场景说明这是一场不能反抗的宿命。
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也是一样。小赖子说冰糖葫芦最好吃,接着响起冰糖葫芦的吆喝声。这时候,小癞子的命运和冰糖葫芦叫卖声连接就建立了。
当小豆子和师哥为死去的小癞子送行,场外的冰糖葫芦音效又一次响起。把人们观影的重点拉回到小癞子活着的时候。电影的声音有时候完全可以替代闪回的镜头,甚至比镜头里再回忆的效果更好。反复强调的特定声音能够表达更多的情感。
声音的作用
声音在一部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部片子出彩,声音的比重占至少50%,甚至会更多。除了背景音乐,一些呼应的声音效果,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让剧情意蕴况味持久。
影片中,小豆子被他娘切掉手指,有一个磨剪子锵菜刀的声音。这个设置有什么作用?其后这个声音又响了两次。按手印的时候和手打到鲜血血淋淋的时候,每一段磨剪子锵菜刀的声音,都让人有意无意回忆起蝶衣那个断指的日子,那个第一次与以前的生活彻底决裂的瞬间。
Ⅳ 电影主题分析法
如何写好电影主题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引用名言作为引子。例如,电影《活着》的主题讲述的是人如何在艰苦中依然奋斗,努力活下去。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很平庸。”“人是为了或者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从色彩角度分析,《红高粱》的主题立为生命律动的红。影片以红色为基调,它既是热烈、喜庆、吉祥、新生和希望,也是残酷、血腥的表达。影片中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红高粱,是人原始生命力的象征,红是对这生命力的颂扬与赞歌。生与死、生命的延续与生命的消逝都在这片红高粱地里。影片中“我”的父亲就是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被孕育,而“我”的奶奶的生命也在这片高粱地里消逝,那天满天血红的太阳、血红的高粱、血红的天空,人也被血染得遍体通红,加上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配以激昂的画面音乐,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爆发,从而使影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血洒高粱地,配上最后的日食景象、整个空间沐浴在鲜血与太阳的色彩里,出现趋于永恒的沉寂,视觉造型辉煌壮丽、无限华美。这里的“红”赋予了人的生命力象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无限崇敬。
从视听的角度反映主题,如电影《暴裂无声》中,最后音响的运用,孩子找不到了,父亲站在村里贴寻人启示,生病的母亲抱着小羊羔,随着音响声,而且伴着风声吹动摇晃的电灯,生锈的铁门发出吱吱的响声,母亲无助而又悲伤的哭声在风中的呜咽声和父亲无法言说、却焦急万分的身形,在那一刻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无奈、命运的凄苦无奈,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底层人民的无力与绝望到底。
从人物的角度反映主题,如电影《活着》中福贵,他是一个千万人民的典型,一个人受尽苦难却依旧努力活下去。福贵的命运是多舛的,还是少年时,放荡、颓败,成为平民后为了养家糊口,他一次又一次的游走在生死边缘,被国军征走,他又回来了,经历大炼钢铁,失去了惟一的儿子,经历文化大革命,失去仅存的女儿,在亲人相继离世,但福贵依旧坚持活着。它的意义在于福贵的品质不仅仅是个人,因为《活着》写出了历史时期中国最底层人民所承受的举世罕见的苦难,从而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忍耐和承受苦难的顽强力量。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这是人和生命的最基本的关系,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
写影评最重要的是写出新颖的地方,写出自己的观点。
Ⅵ 关于赵季平
赵季平
赵季平,中国电影作曲家。1945年生于甘肃平凉。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80年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曲、副院长,中国音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现任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等职。自1984年为电影《黄土地》作曲以来,先后为四十多部影片作曲,其中为《大阅兵》、《红高粱》、《菊豆》、《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烈火金钢(上下)》、《心香》、《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活着》、《炮打双灯》、《步入辉煌》、《黄沙·青草·红太阳》、《变脸》、《风月》、《日光峡谷》、《秦颂》、《孔繁森》等影片所作音乐多次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以说,他的名字与中国新时期电影最辉煌的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赵季平从小就酷爱音乐,在音乐学院时,他苦苦钻研,加上他颇具灵气,已小有名气。此后,他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小合唱、表演唱、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歌剧、舞剧、戏曲音乐等等,显示出他多方面的创作才华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他成为电影作曲家后,在创作风格上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在《黄土地》中,音乐与影片风格一致;二是《红高粱》时,音乐已完全融入电影,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时,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赵季平认为电影音乐应该赋予电影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不仅是视觉艺术同时也是听觉艺术,电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根据影片情节、画面、氛围进行创作,这就有其特殊性,而赵季平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有其独特悟性,能很快根据导演意图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音乐,他创作的电影音乐不再只具有协调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感情,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他对各种类型的电影,悲剧性的、色彩性的、史诗性的、城市风情的或民俗的,都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从整体设计到细微末节的音乐布局,使每部音乐既与影片融为一体,又体现出他独具匠心的音乐设计和鲜明的个性。他为人谦和,许多名导演都愿意与他合作,而他通过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那些合作者对电影音乐的理解,使得配合更加默契。由于他在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上的突出成就,1996年初,应邀参加在瑞士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电影音乐节,在电影节上他与外国同行进行了艺术交流。
与张艺谋合作影片:
红高粱 (1987) —— 原创音乐
菊豆 (1992) —— 作曲
秋菊打官司 (1993) ——.作曲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 —— 作曲
赵季平
男,汉族,1945年8月出生,河北束鹿人。1970年6月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国家一级作曲。
1970年7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音乐创作。1985年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91年至今任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电影音乐学会会长和陕西省八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五大代表、陕西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等职务。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他赢得了电影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成为我国目前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电影《红高粱》获第八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获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孔繁森》获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电视剧《水浒传》获第十六届“飞天”奖最佳音乐奖,其中“好汉歌”获最佳歌曲奖、《嫂娘》获第十八届“金鹰”奖最佳音乐奖;歌曲《黄河鼓震》、《西部扬帆》获“五个一工程入选”奖、歌曲《祖国强大、国旗增色》获建国五十周年歌曲征集一等奖、《第一交响乐》获首届“金钟”奖优秀作品铜奖。
他的作品:琵琶协奏曲《祝福》和管子与乐队《丝绸之路幻想曲》已录制唱盘,发行世界。在日本东京、京都相继举行个人音乐会。他与日本JVC唱片公司合作推出激光唱片《黄河遥遥》及系列电影激光唱片,为中国电影音乐走向世界开了先河。2000年上半年他为台湾舞剧《大漠孤烟直》创作了音乐,使舞剧在台北首演成功。95年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电影音乐节,并拍摄专题记录片《音乐家——赵季平》在世界各地播放,1998年作为大陆唯一一位音乐家,他的作品被美国华纳·特得克古典唱片公司签约录制。2000年6月他创作的交响音画《太阳鸟》、交响叙事诗《霸王别姬》由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在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同年7月他的室内乐作品《关山月——丝绸之路印象》被大提琴家马友友选中,并在美国成功首演。2001年他作曲的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已经在北京首演。2003年3月他应邀在香港成功地举办了《乐坛神笔——赵季平专场音乐会》
1 赵季平部分作品
1.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1983)
作曲家看着父亲从丝绸古道写生回来创作的一幅幅国画山水,画面中的构图和笔墨的千变万化,总让作曲家觉得这图画中充满了音乐的空间。经过时间的孕育,他用音乐解构
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之旅:《霸柳曲》、《古道吟》、《凉州乐》、《楼兰梦》、《龟兹舞》。
2.民族管弦乐《黄土地组曲》(1993)
原是为1984年陈凯歌电影《黄土地》而作配乐。陈凯歌是在听了《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后才接受他的摄像师张艺谋的建议,选用了赵季平。其后,作曲家对原电影音乐和插曲进行浓缩提炼重新编配,形成了一部有鲜明特色的陕北风情音乐画卷。
3.交响组曲《大红灯笼高高挂》(1994)
此作原为1991年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配乐。作曲家三年后将它改编成交响组曲,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音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环圈”,以五个乐章的女声合唱的无词歌、乐队、京剧打击乐的另类非常规组合。
4.电影配乐《大话西游》(1995)
原为1995年香港导演刘镇伟电影《大话西游》而作。赵季平在1994年初看到这个原叫《大话东游》的本子后,觉得它简直在瞎胡闹。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了《大话东游》的全部配乐,乐曲总长度有一个多小时。结果电影出来之后,并没有完全按他的创作,但赵季平觉得使用得很巧妙。
5.室内乐《关山月——丝绸之路写意》(2000)
此曲作于2000年,是赵季平专为马友友的“丝路计划”创作的。同年7月,马友友在美国成功首演,由此还吸引了约翰·威廉姆斯特地前来捧场。此曲收录于马友友2001年8月录制完成的《丝路:当陌生人相遇》专辑中。
6.民族管弦乐《芦沟晓月——大宅门写意》
作于2002年,原是为风靡世界各地华人的电视剧《大宅门》所作配乐。后作曲家将电视剧中的音乐主题改写成这部乐队作品,又加了一个副题“芦沟晓月”,以突显京城的风格和韵律。
Ⅶ 略讲电影配乐史,顺便介绍几位配乐大师
自有电影以来,配乐便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了。
默片时代伊始,创作者便认识到,在影片中于不同基调的情节中加入适当的音乐,对故事渲染,气氛烘托可起到不可描述的衬带作用。
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尤其开始胶卷摄制后,默片盛行的原因,无形中便加大了音乐出现的难度,让声音(言语、配乐)的存在与发展,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由此似乎也可推断出默片为何最早发展盛行。
一肯定是当时的客观的科学技术原因,其未达到电影工业中,声音制作的标准。
二来,默片确是一种很难得的艺术形式,仿如哑剧又胜于哑剧,是其与戏剧的综合体。现当代许多导演仍偏爱这种影片形式,最著名的应属韩国鬼才导演金基德,其执导的《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莫比乌斯》等,都是刻意弱化人物对白,仅通过人物行为来推进故事情节,由此表达及升华影片主题。其实有时想想,去掉对白,也就免去了因之而产生的一些与主题无关或者误会的东西,所谓说多错多,着重人物行为动作,确可使影片故事的发展加强,更集中,表达时便纯粹而有爆发力。
扯回配乐的问题。
是以,一开始,电影中没有声音,即人物对白。但有配乐。可这里的配乐是什么样的呢?实时配乐。
何谓实时配乐?就是现场乐队配乐。
胶卷送到影院,影院会配备一支乐队。播放影片时,乐队便根据电影制作方事先约定的曲子来演奏,或欢快洒脱,或滑稽戏谑,或哀伤悲愤,都是以影片里各个故事情节的基调而定。据说更早,都是乐队视情节自由发挥,因此时常出乱子,比如影片里死了爱人,正哭得伤心,乐队这边却欢快地演奏起两只老虎,观影体验很差。
之后有了改进的所谓蜡盘发音。即将音乐刻录在唱盘上,播放电影时,同时打开唱机,使画面与音乐同步。这可谓是配乐在电影发展史上重要一步。
但这里强调一点,蜡盘发声的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因为这时它仍没有将之用来做言语对白的声音上。
下面这段要说的,引自网友,因为我确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中的是格林菲斯,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中,首次与音乐家合作,创作出美国民俗民谣的完整配乐形态,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也显示了音乐开始属于电影本身组成的一个要素。
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即有声电影机。它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都记录下来,实现同步。因这一神器,之后便迎来了有声电影的爆发,默片式微,直至今日。电影《雨中曲》,其中讲述的便是两种电影形式更迭交替时期,震荡下的好莱坞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部经典影片。必看的经典。
这期间,电影配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史前未有的发展。典型的特征,以前或许是将已有的固定的音乐嵌入到电影里,作为配乐。而此时,会有专门的音乐家根据电影需要来作曲,进行创作,以为配乐。这些人称为配乐师。
我们一些人应该都知道一些配乐师,像埃尼奥.莫里康内,行业内高山仰止的存在。我只随便说几个知道的其经典配乐作品,《黄金三镖客》,《无耻混蛋》,《海上钢琴师》,等等,只说这几个自己喜爱的了,非要说完,网络一下,一摞A4纸不一定够用。
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其配乐。姜文一再使用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其作品。也不一一举例了。要说的一点,通常认为,配乐为影片服务,但有些配乐大师的作品,通常已经独立于影片之外,甚至于带动影片升华了主题表达,更恐怖的,影片故事沦为音乐的表达工具。宫崎骏与久石让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者同样优秀,但常常感觉久石让的音乐有些喧宾夺主,仿佛去掉那些音乐,宫崎骏便变得不再是宫崎骏。提两个作品,大家感受一下,《天空之城》跟《幽灵公主》,总感觉,这两个宫崎骏影片若去掉久石让的同名主配乐,便会如抽去了灵魂一般。
国外的就说这两个吧,因为本身我知道的大师不多,关键是我特别喜爱这两位。
中国的配乐大师,我较国外的多了解些,但也只说几个自己喜爱的。
第一位,胡伟立。
其人真真是仙风道骨,出世入世,高人一般的存在。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我搜索大师时,图片上的长相,确实是听了音乐后的感想。
胡伟立配乐作品,几乎贯穿整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东方不败,鹿鼎记,醉拳,龙门客栈,太极张三丰等,一摞A4纸也写不下。尤其周星驰电影里,配乐大多出自先生之手,如国产凌凌漆,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审死官,九品芝麻官,回魂夜。额,简单截个图。
这是网络里老爷子的主要作品介绍。作品好,但不知名的更多,比如李卫当官的配乐。很多都鲜为人知。
上述随便一部影片里的音乐作品,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也许你不知道这些配乐的名子,但当音乐想起时,你一定会惊叹道:“哦哦,这个曲子某某电影里有。”最不济也是“这曲子听着好耳熟。”
且老爷子出名的的作品中多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这一原因,除了老爷子深谙中国传统音乐外,暗自揣测,也应与上世纪香港影视繁荣期,尤其古装题材作品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乐器的作品,显然与古装影片里的氛围基调更加契合,无形地扩大这种古典意境的渲染,观感自然,浑然一体。影片的质量明显会上一个层次。上世纪的古装武侠片的推陈出新,经典频现,老爷子的音乐作品于其中起到的作用绝对举足轻重。当然,也不绝对非传统乐器不可,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很多。
这些无所谓的事不纠结了。
我崇拜老先生的一个地方,不在于他的作品于影片的利害关系。而是他似乎于每每完成的一部影视的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的音乐作品,不仅帮里面的人物完成了一次的刻画描述,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己人生感悟的表达。
很多东西不大能说得清楚,比如那首东方不败里的“孤独”,你把它单独拎出来后,细细的品味一遍,便能明白个一二。乱了,乱了,衷情堪茧绪,欲语笔难成,不说了。补一句了,胡大师,小子很崇拜您,对您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冀望能见您一面,听您一番教诲。
最喜欢的,仅代表个人。东方不败里的:孤独,雪千寻。九品芝麻官里的:抒情。国产凌凌漆里的:美丽拍档。李卫当官里的:往事堪忆。
第二位,陈勋奇。
陈勋奇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个个有名。墨镜王的东邪西毒里的配乐,俱出其手。其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用来作至尊宝与紫霞生死诀别的背景音乐,与影片开头紫霞出场的背景音乐,即赵季平的“芦苇荡”,同为奠定影片感情基调的主配乐。
貌似天下无双里也有其音乐作品。与胡伟立一样,不只是纯粹的同样偏重于个人表达的配乐大师。
其主要作品一览。
第三,赵季平。
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亦是高山仰止的存在。其配乐作品:霸王别姬,活着,水浒,乔家大院,笑傲江湖,大宅门……说不下,随便上几个截图感受一下。
刚刚说的芦苇荡。上一次有印象见赵季平署名的作品貌似是冯小刚的1942,之后没怎么关注了。
如果胡伟立的音乐作品贯穿了香港影视繁荣时代,那赵季平的作品则更广袤地贯穿、见证了内地影视的兴起,繁荣,到如今的迷茫。
赵季平的作品多与历史片挂钩,是以多浑厚悠远的风格。典型如霸王别姬里的配乐,选择的乐器多苍凉悲壮系列。(就不说乐器名子了,因为我不知道。)
或许是真的跟影片的类型真的有关系,我总觉得情感表达上,赵没胡、陈二人来得浓烈。像陈勋奇与王家卫合作的东邪西毒,浓得化不开。而胡伟立的既能融进去,又出的来。但你要说音乐这东西不传递个人感情,那肯定不可能。而且个体的偏爱不同,所以仅个人之言。兼且本身站着说风凉话就不对,我这里需要一个解释兼道歉。最喜欢赵大师的作品,仍旧是其以为偏小资体些的芦苇荡。
文章到这里应该算是完了,打算还要写黄英华,谭盾,黄沾,特别是黄英华(想说他似乎跟自己的周星驰情结有关。)但作为一个门外汉,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欣赏,我也是写着写着才发现这些东西避不开。比如简单的乐器的特性与好处,我就写不出,因为从没接触过,写到最后就变成了纯粹的统计的东西,毫无意义。徒惹人笑话。
Ⅷ 影视作品中用别人的音乐做背景,要不要付版权费
需要,音乐作品注册成功后,MORP系统将自动生成国际标准的ISWC临时码,该代码是全球性音乐著作权代码。
通过版权注册号码,各个国家的音乐著作权协会将提供相应的版权代理保护,该作品在这些国家内被使用,当地音乐著作权协会将代理收取著作权费,并通过中国音著协将费用转给著作权人。
(8)音乐在电影活着的作用扩展阅读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 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 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 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 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