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十年代的电影特效是怎么制作的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电脑技术尚在起步阶段,电影特效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胶片特效:这种方法成本较高,涉及对已拍摄好的电影胶片进行二次创作。例如,为了呈现一个人物在同一场景中进行多个动作的效果,特效师会单独为演员拍摄动作,然后逐帧从胶片上抠像,并与背景进行合成。这种技术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的激光效果制作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将不同颜色的光线(如红、蓝、绿)与动作画面结合,逐帧制作,最终形成带有动态激光效果的片段。
2. 模型特效:模型特效在黑白电影时期就已存在,其中《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以其精细的模型特效著称。而成本最高的模型特效之一则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中。
3. SGI图形工作站:这种工作站类似于现代电脑,但由于当时电脑技术尚未发展到处理完整视频的程度,因此被称为图形工作站。它们主要用于逐帧处理图像。
至于背景颜色,虽然纯色背景在电影拍摄中被广泛采用,但并非总是蓝色。在电影早期,白色背景更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制作人们根据场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背景色,包括青色、蓝色、绿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终结者2》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其特效制作就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方法。特效师首先制作了一个与真实比例相符的T-1000模型,并为其拍摄不同动作的逐帧画面。随后,这些画面被输入图形工作站进行效果处理,如创建伤口或实现液态效果等。最后,通过抠像技术将这些处理过的画面与原始拍摄素材结合,进行二次曝光,制作成最终的电影特效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