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片八百的拍摄地在哪里
《八佰》拍摄地点:宁波、苏州。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1)八百电影打仗的图片扩展阅读
《八佰》评价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
“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
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
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
㈡ 电影八佰最后为什么过桥时日本人开枪
在看《八佰》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当时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冲桥?日本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开枪?
(一)撤离四行仓库
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所以说,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
㈢ 电影《八佰》影像与史实图片比较差别在哪
电影《八百》正在上映,现豆瓣分7.9,在多数观众对影片认可的同时,在一二线城市“知识精英用户”的知乎上评分是5.9分。理由:“使用真名的史实作品,不能否定基本史实,《八百》太不严肃。”
确实,影片或为效果与刺激加入太多肆意杜撰的情节。在此说说笔者对影片中几处纰漏的看法。
一 日军进攻仓库时投出毒气弹,影片中借租界观战外国人之口说出“芥子气!”这在史实中根本没有。如此随便地将假的真的混在一起说,严重削弱了故事该有的真实力量,实是一大败笔。但凡涉及史实,一定要相信:真实的力量!因为史实,是当时千丝万缕的逻辑集成。谁不尊重历史,其作品就一定会被减分。
二 影片中国军官兵来自多个单位,却全身着呢制服。这离事实太远。从现存当年四行仓库国军官兵的照片看(注:都是撤到租界后拍摄的):他们全都着棉布军服。虽说呢服更漂亮,但在影视作品中敢让当年国军官兵全都穿“呢制服”这却是头一遭,就连抗战神剧也还没敢干过,这在《八佰》破例了。
三 影片硬生生塞入个不伦不类的新闻记者,很不靠谱。但凡熟悉这段战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四行仓库战事报道,仓库内的战况既没新闻图片,更没有战地影像纪录,更无记者拿胶片摄影机和照相机进仓库实地采访的史实。事实是:淞沪抗战激发起全国新闻界的爱国热情。
这位背着文件包的应该是名军官。他也和大伙一样脚上是双草鞋。腰间多了一根其他战士都没有的武装带。但就这根武装带却不是制式的。旁边的马,应该是配发给他的乘骑。配有相当不错的马具。这在当时应该是很贵的。或许这物件就是一战利品?
请注意:这位军官行军途中还拿着茶缸进水,水壶都没一个?要知道当年军中配发个人装具里,水壶绝非标配,茶缸才是。
看完这组照片后,或许我们对昔日的艰苦抗战能增进许多感性与理性认识,并对各种历史剧能有多些辩识能力和批评精神,这样才能与创作者一起共同推进我们的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和进步。同时我等更希望影视创作者多尊重历史,多注重细节,俗话说:魔鬼就在细节里。
㈣ 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离时的真实情况和电影中有什么不同
在电影《八佰》的结尾,当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撤退时遭到了日军的偷袭,损失惨重,让人看了非常憋屈。不过这个虽然历史上日军也曾经攻击了撤退中的守军,但是但是这种在敌前撤退的事很危险,不可能不做准备。因此实际上八百壮士在撤退时损失不大。
在战斗中,掩护部队将日军一盏探照灯打灭。因此日军的攻击效果并不算好,八百壮士撤退时只有大约十几到二十多人伤亡。其中营长杨瑞符也左腿中弹,所以他被送入租界医院救治。后来杨瑞符找机会偷偷离开,辗转回到后方,没有被关进集中营,也算因祸得福。